- 相关推荐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1
今天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引导学生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要内容。在探究公式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忽略公比q=1和q≠1的情形,从而突破了公比的q=1和q≠1难点,学生在推导公式中通过自己探究解决了“错位相减”的重要数学思想。高中新课程正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强调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本节课后还有以下体会:
(1)以学生为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数学学习的核心是思考,离开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这节课,通过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边展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品尝到类比成功的欢愉。
(2)巧设情景,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经历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体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在创造”过程,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从新课引入到课后作业,创设了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条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2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 上好每一堂课,要充分挖掘教材,要从 " 教 " 的角度去看数学 , 还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 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对学生来说 ,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他不仅要能 " 做 ",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 " 做 "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即错位相减法;二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以前没有接触过错位相减法方法,所以要想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错位相减这一方法应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先从简单的多项式化简,构造两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比较它们的结构出发,给他们一个直观的感受。为拿出错位相减做铺垫。在教学中,学生也确实通过两个例子的比较,比较容易的总结出了这个方法。所以由学生自己来给出通项公式也就顺理成章了,拿出通项公式后,学生总习惯于直接套用公式而忽视对公式的分情况讨论,所以一定要反复强调。课后,在各位数学老师的帮助下,我认识到在强调公式的时候只是从公式本身出发是不够的,学生理解的也很模糊,如果在这里加上实际的例子效果应该会更好,这是以后需要加强的地方。后面在讲解例题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黑板上进行细致的演算,一带而过,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应的课后反思,努力上好每堂课,我相信可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3
本节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温故旧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几个具体数列特点的探索,然后一般地归纳这类数列的特点,进而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将其数学符号化,再对几个具体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继引导学生为等比数列下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试着求出a2,a3,a4,进而归纳猜想出an=a1qn-1,然后进行检验证明,即通过既教证明,又教猜想,旨在揭示科学实验的规律,从而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发现的本质,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的精神等个性品质。
试验——猜想——验证——证明,这是探求真理的有效途径之一。试求几个简单的结果是必要的,它是猜想的'依据,正如波利亚指出的那样:“首先尝试最简单的情形是有道理的。即使我们被迫最后返回到一种比较周密的较为复杂性研究,那以前最简单情形的研究也可以当作一种有用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猜想的发现的先导,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可使猜想变得更可靠,而经过证明正确了的命题终于使猜想变为了真理。这一过程中,各类学生都有问题可想,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通项公式的一般形式an=am?qn-m(am≠0,a≠0,n,m∈N+)的探求,一方面是前面得出的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另一方面是对求出的通项公式的推广,特别是限制条件“n>m”的去掉,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值得鼓励和称赞的。
学生自觉、主动地要求获取知识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时,我们通过对一个例子中a1999求解困境的设置,以激发学生探求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欲望。这显然要比直接告诉学生“通项公式多么重要”更有说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但教学生进行知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类比,而且还教学生方法(探求问题的思路)的类比。这里的“教”,实际上是启发引导学生“想”与“说”,这是符合“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深化过程”的现代教学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