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6 17:09: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通用6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通用6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1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布置,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一篇情感颇深的文章,文中作者对父亲的回忆有快乐,有感伤,文中爸爸对作者有严厉的责罚,更有深沉而绵长的爱意。但是,在文中,学生只停留在表面字句的理解上,对作者深层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不能简单地生气或郁闷,知道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经过观察与分析,我发现学生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在作怪。在该篇文章中,他们把自己当做作者,觉得“我”还非常不错,积极,上进,很少迟到……只是一次意外的起床晚了,况且爸爸妈妈也为什么不叫一声呢,这样子过了上课时间,爸爸竟然那么严厉,那么可怕,冷冰冰的,一声不吭,面无表情,而后又是骂又是打。在他们心中父亲的高大形象早垮塌了。何谈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深怀念?

  其次,学生的父母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管教不严,溺爱有加,甚至放任自流,出了事就呵着护着。有的父母常常吵架,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了,在无形之中就给孩子造成了心灵上的阴影。有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品位一般,整天沉溺在麻将室或者歌舞厅,甚至连孩子的三餐都难以按时保证。这样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毫无感激之情,在这篇课文中自然难以产生情感体悟的共鸣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备课本外,更要多备学生,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挖掘课本中深邃的内涵和体悟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学时,有同学问我:“英子到东交民巷寄钱出来以后,看到了东交民巷街道的花圃中种满的蒲公英,她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蒲公英。这当中的蒲公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对啊,蒲公英,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是否别有含义?

  带着这问题我再次研究课文内容,发现全文是由“花”串连起来的,在全文中起贯穿全文的作用,“蒲公英”便是这一线索的组成部分。在英子成功寄出钱之前,心里是那样的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任务,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而她,按照爸爸的吩咐,果真顺利的完成任务,成功的喜悦必然给她带来好心情。此时的'英子看到了蒲公英——在她成功后看到的第一道风景,感觉当然特别美,这时的蒲公英犹如她的吉祥物,那是她经历成功的标志!这份美好的回忆当然要珍藏,她很自然地想到要让爱花的爸爸也种上一些。由此看来,虽然这只是轻轻的一笔,却含义丰富。

  本文主旨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显然“成长”是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她的成长足迹就是通过花来体现。我们发现,在英子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为一个遇事镇定的小大人的整个过程中,过渡很自然,因为每一次关键的成长都有“花”作为标志:

  1、从爸爸对花的悉心照料,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备至,女儿在爸爸的关怀下开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现标志着英子已经能为家里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伴随英子上台领毕业证书,也伴随她告别童年、伴随着她勇于面对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长的标志。

  总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这,正是英子成长的足迹。

  学生的一句提问,引起了我更深刻的思考,道出了文章更深的内涵,这么精彩的一笔,我们怎能忽视呢?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2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歌颂父爱的经典篇目,教材编排中属于教读课型,采用双线并行结构,将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讲授过程存在一定难度;但学生此前已有接触,属“旧课新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追求“同课异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品读赏析法、探究讨论法”,极力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理念。

  二、构课说明及亮点

  教材是知识传授的载体和依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编剧和导演。一节示范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灵活处理、对教学问题的有效设计、对课堂环节的驾驭和操控能力。因而,在教学构思中我争取突出以下几点:

  1、灵活处理文本,去粗取精。

  本文忽而现实忽而回忆,对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难免会存在“亦真亦幻”的阅读感受,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我通过让学生感知情节、梳理线索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也是我们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另外,回忆片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父亲形象是本文的核心;通过对父亲形象的理解,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进而理解我的成长和对父亲的感激、缅怀。

  2、设计有效问题,凸显知识生成过程

  在本节课的问题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针对性、逻辑性、有效性。具体来说:

  (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体现针对性。

  (2)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从整体到局部突出逻辑性。

  (3)尽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提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凸显知识生成过程。

  3、注重学法指导,兼顾不同学生

  从屡次考试中发现: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有待加强,人物形象概括不够全面言不及义现象比比皆是。针对以上问题,在梳理线索过程中,我提示学生留意反复出现的事或物,通常即是行文线索,这样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在人物形象概括中,我要求学生联系情节言之有据,短语答题是学生在这一考点丢分的主因。在仿句环节,结合学生完成情况,我归纳为三句话:“审清内容与主旨,一定二仿三联句,做到修辞相一致”,进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三、反思及改进措施

  1、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导致对后续问题解决略显仓促。

  2、低估学生潜力,对个别问题的突破显操之过急,没能充分放手于学生。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3

  那天,正在学习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发挥得很好,在我的简单指导下,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沉浸在英子失去父亲的忧伤和忽然一下长大的坚定信念中。忽然,我发现靠窗的董文龙正坐在那儿发愣,眼睛望着窗外,丝毫没与课本联系起来。我的怒火一下从心中升起,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没有专门批评他,只是瞪了他一眼。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个胆小的男孩子。

  课上得比较成功,下课后我便将这件事忘了。

  第二天作业交上来了,题目是《我和爸爸的故事》。学生们写得比较有趣。因为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起来说过了,所以作业看起来很顺手。忽然有一本作业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业写得很少,只有短短的六行,题目还占了一行。再细看内容,我的心却一下沉重起来。作业是这样写的:

  我和我爸爸的'故事现在也没有了。因为,我的爸爸已经去世五年多了。我只隐隐约约地记着一件事情。那时,正是我才四五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从姥姥家回来,我当时睡着了。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背着我,我尿了我的爸爸一身,但我什么也不知道。早上,他们告诉了我,我笑了起来……

  我将本子翻过来一看,是小董(尊重学生隐私权)的。

  我忽然意识到,我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当他在课上望向窗外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为什么;当学生们在课上叽叽喳喳争着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那张失意的脸;当我兴致勃勃布置作业的时候,我忘记了还有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

  看着那短短的几行字,我心里似在翻江倒海。这个胆小的孩子,没有违背老师的“意旨”,努力的做了,交上了作业。我想象不出课上他听着别的孩子谈论自己的父亲,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而我还一再的引导他们要去体会自己的父亲有多爱你;我更想象不出他晚上是怎样的去努力思考一些与父亲之间的事情,然后将它记下来。看着他最后写的“我笑了起来”,我却想哭。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元宵节出去看灯,自己跑丢了,一家人急疯了似的找我,好在找到了我,最后很晚了回家,爸爸背着我,天上下起了小雪……

  我决心弥补自己的过失。

  于是我便有了作为教师的“偏心”。上课的时候,我总会多留意他几眼,提问的时候,我总会给他投去鼓励的眼神,他举手后,我总会找机会让他起来回答,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一定会给他最好的评价。

  或许真的是“只有失去才懂得珍贵”。我没有单独跟他说过任何安慰的话,也没有跟他说过我的意图。但是,他应该是很快就感觉到了我对他的关注。他明显的变了。在语文课上,他能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了,课前演讲的时候,他能够流畅的表达了,跟我说话的时候,他敢直视着我的眼睛了。有一次上课,我让大家做一个比喻句,说说人生是什么,他说:

  人生如书,一本你预料不到结局的书,它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悬念。

  我和学生们都惊呆了,然后,我们一起为他鼓掌。

  我真得很高兴。感谢我的“私心”有了成效。我希望他以后能够更活泼一点,更快乐一些。

  张艺谋有一部著名的影片叫做《一个也不能少》,我想说,在我们的学生群体中,会有一些家庭很特殊的孩子,或许不仅仅是单亲的父母。他们可能更需要我们的关照,而我们往往会忽略。要记着,我们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忽略。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4

  如果教师把课堂当作是自己展示的舞台,那么课堂上就不会有灵动的思维.如果教师不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你的课堂也就是你自己在唱独角戏.在本文中,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重要的是文章两条线索。所以这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为此,在课堂上,我利用时间的不同,来了解正在进行的事情是什么,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一来学生很清楚的明白了文章运用的插叙的写作顺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重点。

  此外,本文中最精彩的一个亮点是,在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英子在毕业典礼中的想法:我们是多么喜欢长大,但是我们又是多么的`害怕?这是作为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一个拓展延伸思维题。学生面对此问题,会有诸多的回答,但是却未必是积极的想法。教师必须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长大意味着什么?学生在学完本课后,都能感受到英子的父爱的伟大。所以学生的回答很让我感动:

  一生说:我想长大,那样我就能够替自己的父母承担家庭的责任。父母为我们辛苦了一生,我要好好的孝敬他们。我也要自己好好的工作,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一生说:虽然长大后不会快乐,但是我们也必须长大。既然这是一个自然规律,那么我们何必不去勇敢的面对长大,只要我们在老师和父母的教导下,锻炼了成长的本领,又何必畏惧长大呢?

  一生说:其实快乐是自己创造的,我们现在的快乐只是衣食无忧。但是一个人,只有长大了,你才能经历人生中的许多精彩,而且是自己创造的精彩,如果你永远是一个孩子,你不是枉来这一生吗?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只要你心中童心未泯,又何愁没有快乐呢?

  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到了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在和英子一同长大了,虽然他们的言行不一,但是毕竟是一个孩子,自制力是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胜过任何的教育手段。只要教师抓住文章中对学生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好教育契机,无论从哪个角度,学生受到教育就是最大的收获。那么,教育的花朵就会长开不谢!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5

  《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这个单元是关于两代人心灵沟通的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表明两代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意义。课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英子的深沉父爱和英子成长的艰难,写得深沉、含而不露。文章以毕业典礼为主要线索,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时隔多年,作者仍能对往事记忆犹新,必是在其成长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记,同时感恩父亲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了鼓励、希望和爱。在感受深沉的父爱中,“我”真的长大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敢闯敢练,勇于面对挫折,承担家庭重任。感悟成长的不易便更具现实意义了。同时文中语言、动作精彩描写之处,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文中事是最平凡的事,但作者就是用这些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品味语言,学习语言、动作等描写便成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文中深沉的父爱,感悟成长的艰难,当然这更是理解、感悟的升华!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较为贴切的,但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叙的运用没有涉及,确实是设计的一大败笔。文章篇幅如此之长,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都要归功于插叙的运用。目标“感悟成长的艰难”,实现程度不够,“艰难”没有深品,流于浅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严父的“果”不仅是英子上学不再迟到,还是小学毕业典礼上光荣地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致谢词,更是日后成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读无止境。

  二.活动环节自我感觉还算流畅,活动之间缺少必要的气氛渲染,显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录音音量小,该重敲的没重敲。问题设计指向很大,不够明确。“英子学做的事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来,“为什么你印象最深?”如此问法,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三.师生互动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层次的随机生成。蜻蜓点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严厉的,你能理解吗?”在学生谈的时候还可以追问“你的.爸爸有过类似的做法吗?”这样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来理解、感受,大胆的迈一步,效果会更好。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语文课堂便失去该有的活力。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许多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如对爸爸的严厉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起!”“抡”等的品读,学生与老师答记者问式的就过去了,老师不能有效及时予以追问评价,当然,深层次的东西更无法挖掘。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这样几种能力:

  1.要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和设计的能力。要有教学效能感,时刻对自身教学效果的清醒认识,以便更好的评价处理。

  2.要提高教学监控能力。明确教学课程内容、学生兴趣和需要,学生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多种手段。多面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

  3.要提高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学中,师生言语互相沟通,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4.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操作等学习行为进行及时评价,或指导学习主体或同伴对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还应规范教师言语,一节课教师的话就应是一篇文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6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有“花”的地方可不少,可以说全文借“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但有一处的“花”有点特别,那就是文章53自然段:英子到东交民巷寄钱出来后看到花圃中种满蒲公英,她高兴的想明天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为什么英子会马上想到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呢?

  这个问题是在与学生“走进英子与爸爸的几个小故事之寄钱闯练”学习环节时,一生突然提出的,当时学生反应很热烈,经过大家讨论交流,大致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爸爸本是爱花的人,文章34自然段写到“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那器灌满水的喷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所以想到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也是很自然的事。

  一是英子已完成交代的事情,提个小小要求也是孩子家常有的。同时,在爸爸的影响下,英子对花也有一种特别的情素,由此想到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作为小小的奖赏也合理。

  一是英子闯练成功,先前的惴惴不安变为满心欢喜,从银行出来,映入眼帘的便是满花圃的蒲公英——这可是英子成功后看到的第一道风景,感觉当然特别美。不难想象,此时蒲公英已绽放在英子内心,且在她记忆中留香。因此让爸爸也在花池中种满蒲公英,珍藏这份美好的体验也好。

  或许还有其他更深远的意味,只是觉得与孩子们一起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听听这朵花开的声音,也听听学生智慧之花悄然开放的声音,感觉很妙。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02-12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5篇02-24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5篇)02-27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21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2-27

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稿03-14

《爸爸花儿落了》说课稿03-14

《爸爸花儿落了》说课稿12-08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