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精选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风胡杨》教学反思(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1
今天有节公开课,上的是初三的《西风胡杨》。上完课,便听评课。
评完课,听取了许多老师的意见,我对我的教学作出如下的教学反思:
1、没能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2、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质疑;
3、重难点不突出。
所以,针对这三点,我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1、增强时间意识;
2、寻找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3、如何突出重难点,很好地解决问题。
反观第一点不足,有两点原因造成:
1、复习引入部分过长;
2、学生质疑时间过长。可以在这两方面改进。
另外,有个老师给了我有趣的提议:不断看手表。
在质疑的过程,有个问题也很急切地摆在面前:给多少自由度学生?教师在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质疑的过程中,应统多少?放多少?
纵观我自己刚上完的这节课看来,让学生质疑的部分明显缺乏指导,效果欠佳。所以,我对上述问题的态度是:在理解《西》的时候,学生质疑部分教师导的要多一点。对像《西》这样的文章,比较深,比较难,一般都适宜采取这样的'办法。
解决重难点的关键词眼是:围绕重难点反复。扣住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
教研员给我的好建议:
1、让学生用书本里的语言回答问题,把课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例如我有个问题是:面对这样的胡杨,你想对它们说什么?学生一般答得笼统,这个时候如果引导他们用课本的语言回答会很好:“胡杨,你是秋天最美的树”、“胡杨,你是最坚韧的树”、“胡杨,你是最无私的树”、“胡杨,你是最悲壮的树”、“胡杨,你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
2、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
这次教学大大有别与以往:
1、以往上课,借鉴名家的多。例如07年上《清平乐村居》,获市优秀课例一等奖,借鉴窦扣梅。这一次,自己来。
2、以往的公开课,都交底给学生,有无数遍的演练,这次,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3、结果是不如以往好。一些多次听过我的课的老师,都有一致的看法。
只有我知道,这是自己的一次大突破。把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充分地暴露出来,还原我上课的本色,有点不顾颜面,也有点扫颜面,但是,收获很大。这样的转变源于国庆前夕到茂名参加的教研活动。会上,一省教研员说:名家的东西,我们欣赏即可,我们应该更关注我们原生态的本质的课堂教学。所以这番话给我的启示是:走一条切合自己实际的、真真正正属于自己的教学教改之路。齐白石说:似我者生,学我者死。不想日后的教学之路是死路一条,就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子。
引用一个没听我这节课,但听到周围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议论和评价后说的一句话:或许你这节课上得不算成功,但肯定很有价值。
现在,我想对自己说:我豁出去了,就为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可以让我一直在教学这条路上,不断走深、走远的最宝贵的东西!
这条路,我刚开始走……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2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摘自网络)看了很多对“问题教学”定义的阐述,比较认同这种表述。
《西风胡杨》是一篇借物言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在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对于“能力目标”我这样定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这里重点强调“质疑能力”,质疑能力是不仅是本课学习的“指南针”也是基于中心学校提出的研究专题: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提法虽早,但对于我,本课也只是初探,所以我侧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即能“提出问题”。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尝试如下途径:
一是充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深入对话,关注胡杨”的环节中,借助第一节课的铺垫(理解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我说“是啊,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可是:‘胡杨也有哭的时候??’面对这一幅图片,听到胡杨的哭泣,又会引发你怎样的疑问呢?请你对胡杨发问。”针对此情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谁在祈盼?祈盼什么?胡杨怎么会流泪呢?胡杨怎么会流泪,为谁流泪?
二是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词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深情朗读,唤醒良知”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两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充分朗读后,抓住关键词“祈求”提问:作者连用三个“祈求”到底在祈求什么?
三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文本,追根溯源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读完课文,总结过后,我说:“对,书要靠自己读懂,才有长进!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学生提出:胡杨生活在沙漠,为什么作者用“西风胡杨”作为题目?作者写胡杨,有人的特征,他有什么目的吗?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3
《西风胡杨》是我特爱特爱的一篇文章。备课时,我曾读得心潮澎湃。说实话,学这课之前,我居然不知道沙漠中生长着这样一种坚韧、倔强而无私的树(真是孤陋寡闻啊)。我被胡杨不屈不挠的品格深深震撼,我被作者精彩绝妙的文笔深深折服,我被作者深厚丰富的情感深深感染。对胡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胡杨的同情关注之心也自下而上,对胡杨的前途命运也深深忧怀。那如何让学生来完成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理解作者那深奥磅礴的文字,这成了我备课的关键。
首先,教学的基调定为读。由于这不是一篇单纯状物的文章。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素质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从而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所以我首先定为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感动。
第一课时,简单谈话引入,老师充满感情的读。也许是受了老师激情昂扬的朗读的影响,学生第一遍也读得有滋有味;然后再让学生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和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动的理由。学生兴趣盎然,时间转瞬即过。
第二课时,让学生理解胡杨的品格。这是一种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除了让学生读,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胡杨的品格以外,还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式,进入相关形式的语段练习。可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所以效果只是一般。
后面难点段的分析,学生基本能体会,但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的全面和想问题的深远真是差距很远。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上游的`人做得对吗?为什么?我班学生只能回答:不对,因为他们让胡杨缺水了,胡杨生存就困难了。而二班学生回答的不仅是这些,还说“这些人们只考虑到他们的眼前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就连胡杨都能为人们考虑,甘心为人类、地球做出应有的贡献,而那些上游的人却不能做到,真的是太自私了。”回答精妙!我不知是自己启发不当,还是学生启而不发。
总的说来,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还是满意的,只是完成了任务,但预设和生成还是有一定差距,没有完全达到“教学微笑,学生激动”的效果。我想如果能摒弃平时上课的随意性,精心设计过渡语,让每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的话,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些。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02-26
西风胡杨教案12-27
《西风的话》教学反思范文04-07
西风的话教案03-08
胡杨小学作文07-20
胡杨赞说课稿11-27
胡杨小学作文10篇07-20
胡杨小学作文6篇08-07
胡杨赞说课稿5篇11-27
《西风的话》教案(通用6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