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绝句》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教学反思 1
我刚刚上完古诗《绝句》,感觉效果不错。这首诗学生早已经会背,所以在上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绝句这种诗歌体裁,并简单介绍了杜甫。然后直接从插图入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上都有哪些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学生很快找出了雪山、白鹭、翠柳、黄鹂、小船,并进行了描述,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图上都有哪些较醒目的颜色。学生说完这些以后,我给大家点出这就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么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个漂亮的地方呢,一起来学习。
学生很快就简单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这时候我就问,黄鹂在叫,白鹭在飞,这说明了什么?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说出了“有声”,我大大的鼓励了学生,紧接着又问,那么,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并有青青的翠柳。蔚蓝的天,这又是什么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有色”,理解了诗人描述的“有声有色”美景。后两句的描写,学生略感到困难,通过孩子简单的描述,我给学生对照窗户画框进行了讲解,学生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并且把诗人观察的角度位置都清楚地说了出来,概括时又准确地说出了动态静态描写,我感觉这节课学生上的非常踏实,我自己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绝句》教学反思 2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绝句》教学反思 3
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字的含义。它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总揽全境,却构成了一个令人胸怀天下的意境。
一开始,我让学生整体感受这四句诗构成的一幅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学生或从图或从诗中找到:黄鹂、白鹭、西岭的雪、门泊船。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前面两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这两只久别的小鸟见面会说些什么?
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望去,看到一只只白鹭,让学生想象白鹭上青天时的姿势并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这两句的学习让学生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去理会草堂周围一派愉悦的美景,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颖而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第三句时,我让学生看着视频创设情境: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却被西岭的雪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以后,一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杜甫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呢?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我小结道:杜甫写西岭绝不是偶然!他只是想表达自己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夙愿难酬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在整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去渗透杜甫当时心境意境的美妙之处。如在教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象乘坐船的会是哪些人,他们和船家之间会说些什么,紧接着我问学生去东吴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说:“三天!”有的学生说:“五天!”还有的学生说:“最多一个星期!”到底是多长时间呢?我出示地图告诉学生东吴离四川相去甚远,杜甫为何要搬迁?我就着资料给学生讲解起杜甫生不逢时的那段历史,学生走近了杜甫,走进了他那段“何日是归年”的岁月,走进了“万里船”在和平年代沿岷江穿三峡畅通无阻的岁月。
《绝句》教学反思 4
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平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
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绝句》教学反思 5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二、想象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四、找对子,体会对仗之美
这首诗,上联是一组对仗句,下联也是一组对仗句。因为学生学过对对子,所以在感受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哪句话和哪句话相对,哪个词和哪个词相对,来感受对仗的美。
《绝句》教学反思 6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教学中,跟上首诗对照学生能够迅速找到“三千尺”、“落九天”、“千秋雪”、“万里船”中的这些数字,知道这些数字都是虚指,它们分别是指……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领学生认识诗歌中的对仗,感受诗歌的美(学生此时马上联想到春节的春联都是对仗的)。最后点拨朗读技巧,延长语气,读好重音,读好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的'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路途的遥远。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选择了这首诗,但上下来却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的环节欠合理,朗读指导也没到位,互动环节也没互动好。说来惭愧,在上这堂课之前,曾经听了其他老师上这节课,她一边上,我也一边在想:自己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和师傅讨论过某些环节该如何处理,如何设计,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发现自己思考的还是远远不够,没有细细地解读文本。
在朗读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朗读的指导过程。在这节课上,我也重视了古诗的朗读,并设计了多处朗读,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却没有好好地指导。到课的尾声,学生本来读得蛮好的,并且熟读成诵了。但我却提出了让学生划一划节奏,根据节奏来朗读,这就又回到了浅层次的朗读上了。课结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意思了,应该是深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而不应该只根据节奏点来读一读。在“初读”环节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读便提出了边读边思考诗的意思,问的问题太广了,缺乏针对性。其实,“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人的感情,断句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在朗读的层次上多下功夫。
《绝句》教学反思 7
本次赛课我执教古诗《夏日绝句》,课后,我感觉收获比较大,这里反思一下。
一、反思课堂教学的处理
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四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合作学习本课教学放在了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放在了联系《题乌江亭》体会杜牧眼中的项羽。这两处对于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处,合作学习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学习后学生的表现: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得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说得非常好。而且小组讨论时我凑近听了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拘泥于形式,非常的实在。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平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
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课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2、配上旋律把《夏日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一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可以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为报刊题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报上画上美丽的插图,画不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绝句》教学反思 8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不足之处
一节课的时间,处理的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与现实不太一样。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人手的原则。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绝句》教学反思 9
本课的优点
课堂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认识了九个生字,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诗句意思;教学过程中,读的较为充分(学生的自读,纠正发音;老师范读;学生打节拍地读;理解诗句后的熟读;感悟诗境后的美读。
本课的不足
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不高,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局限于几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单调,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只是读出了诗的节奏,而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读古诗;感悟诗境时,引导的过于简单,原本设计的.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几种“事物”,进一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丰富色彩,进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处”,由于紧张的缘故,也疏忽了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勃勃生机。
虽然课堂留下了遗憾,但是“我参与,我幸福”。经历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感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让我的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做一个更为合格的引导者!
《绝句》教学反思 10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诗词,全诗采用对偶句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临窗而望看到的窗外美丽的景色。
理解诗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用太深,我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把描写的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这样就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就一目了然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诗中采用了对偶句式,教学中要渗透给学生。课后练习中也有这样的训练,在课堂上就更应该落实。“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在第三、四句中,“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让学生在读中悟出相对词语中的关系。
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悠远,讲究平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显示着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绝句》是诗圣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一生历经丧乱,颠沛流离。社会的现状使得杜诗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外,《绝句》应当算得上是一首表达老杜喜悦心情的千古绝唱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难点定位于“含”字的理解上。“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课讲完了,效果还算理想。
《绝句》教学反思 11
前两天进行了《绝句》的教学,讲完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这篇古诗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古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学生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讲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所讲解的内容,还存在以下不足:
1.讲的内容比较基础,缺乏一些拔高的知识。在这次讲解中我主要紧扣课标来讲解,重要的内容虽然没有漏讲但是没有深入的讲解,孩子们将来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可能会比较疑惑。
2.缺乏阅读指导。首先教师的朗读示范不够,讲课中播放了音频但是教师再范读效果会更好。其次,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比如说开心的时候怎么读?哪里该读的快一点?哪里该读的慢一点?这些跟学生详细讲解孩子们会更乐意朗读。
3.对古诗大意的重视程度不够。三年级应该掌握古诗的大意,但是我觉得对于大意应该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最好自己能够理解、分析出来。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但是没有让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最后的时候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再记忆一下。
作为一名新老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绝句》教学反思 12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较好。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介绍作者,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然后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画面之中。美丽的春景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2、充分重视古诗朗读。
关于读的设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个环节:初读读准读通古诗;自读交流诗意;研读写法入诗境;熟读成诵悟诗情。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虽然读的形式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上我积极创设学生读诗、学诗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春天的图景中轻松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孩子们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已有经验自学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诗人描绘的画面,用图画、音乐感染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
4、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时间安排得欠合理。整个40分钟的教学总是显得前松后紧。由于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下课时积累杜甫其他诗句的环节和作业环节没能实施。这也是以前我的课堂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也许是教学的节奏不够紧密,环节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时间是我经常遇到的困惑的问题。
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学科,老师们都感到对学生的评价很难。来到回小,每当听到教师讲课时,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就是他们常常对他们给予学生精彩的评价。我一直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鼓励性、针对性的评价,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然我还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
《绝句》教学反思 13
设想中的课时安排应该是第一首25分钟,第二首15分钟。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前面花的时间却过多,直接影响了第二首诗的教学,学生的自学时间得不到保证,自然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
针对上述不足,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研磨,在过程中,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加工润色,也就重点展开教学,使每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凑;精心的每一个提问环节,打磨自己的语言,利用幻灯和图片等多种辅助工具。带着充分的准备,最后一轮的磨课。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果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的高,真正进入了课堂,积极的参与讨论。这时,我才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充分的课堂打磨,才能找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进而改进不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打磨和听课评课,既提高了我的自我反思和教材解读能力,又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绝句》教学反思 14
语文教学中的写景诗可谓比比皆是。诗人多通过景物描写,展现美好风光,或借景生情,或情蕴景中……因亲临其境,故诗人之情能自心而发,深得景中之妙处。而作为读者的学生则置身其外,由于年代久远所造成的距离,以及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引发共鸣。悟性不够,生活经验不能迁移,联想不及的小读者们,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领其皮毛,真是浪费了一首首好诗文,很是可惜。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诗。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引导学生抓诗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再结合语言训练,展开画面,使学生体会到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简笔画出窗框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挑战赛,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目标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人写诗时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没有来得及引导学生了解。
今后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关注后进生每节课学情上多下功夫。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谐。
《绝句》教学反思 15
我刚刚上完古诗《绝句》,感觉效果不错。这首诗学生早已经会背,所以在上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绝句这种诗歌体裁,并简单介绍了杜甫。然后直接从插图入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上都有哪些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学生很快找出了雪山白鹭翠柳黄鹂小船,并进行了描述,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图上都有哪些较醒目的颜色。学生说完这些以后,我给大家点出这就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么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个漂亮的地方呢,一起来学习。
学生很快就简单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这时候我就问,黄鹂在叫,白鹭在飞,这说明了什么?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说出了“有声”,我大大的鼓励了学生,紧接着又问,那么,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并有青青的翠柳。蔚蓝的天,这又是什么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有色”,理解了诗人描述的“有声有色”美景。后两句的描写,学生略感到困难,通过孩子简单的描述,我给学生对照窗户画框进行了讲解,学生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并且把诗人观察的角度位置都清楚地说了出来,概括时又准确地说出了动态静态描写,我感觉这节课学生上的非常踏实,我自己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绝句》教学反思 16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借助图片,诗画相融,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画面进行生动的描述,体会意境。
2、利用多媒体,把生字与图画相结合,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分散难点。
3、课件出示古诗的停顿提示、对对子提示,让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诗歌和谐的音韵美。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出示具体形象的画面,直观了解诗人的视角,使学生理解“窗含”的意境,突破教学难点。
5、让学生借助播放的视频画面,背诵古诗。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及句式说一说诗句描绘的画面环节,应该再多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把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自己的课堂,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地想,充分地表达,让语文的味道更浓一些。
【《绝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绝句》教学反思02-12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04-21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03-28
《绝句》教学反思15篇03-20
绝句教案《绝句》11-11
《绝句》教案04-28
绝句的教案05-08
《绝句》说课稿12-24
《绝句》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