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3 15:38: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1

  我讲的是第一册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教学。《画》这首诗是一个谜语,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利用谜语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猜猜谜语。当我说完课文,孩子一下子都说出了“画”,似乎很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我们进入了课文。其一,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孩子看图初步了解课文,知道题目与诗句的关系。其二,识字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其中“远”、“近”、“还”都是走之儿的,所以我进行了归类教学,“远”、“近”还是一组反义词,在识字时进行了教学,并让孩子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识字方法不断地渗透,并进行归类,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反义词教学也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找朋友。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气氛。

  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材和教案都烂熟于胸,自认为胸有成竹,但是,不论是在课堂上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现了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就已经对看图理解课文不陌生了,但这节课上,我认为:学生看到图就能想象的到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而水是听不见声音的。当我提出:“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有声音吗?”孩子们说:“有,有声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时让我措手不及。

  2.对于课文中的生字的处理,我仅限于边读诗句边读生字,让孩子在文中去识记生字,忽略了生字的应用,学生在识记了生字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口头组词的训练。课后,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及时地给我提出来了。我认真地反思自己,因为担心让学生自己组词浪费时间,而不能完成后面安排的写字教学,故而直接让学生读卡片上的词语,没能听听孩子们的的发言,就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这让我想起语文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

《画》教学反思2

  《添画》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强调可以选择美术本上两张图片中的任意一张来添画完成作品。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听明白了我的要求,唯独有一名学生,而且是能力较弱的学生,他在两张图片上都添画了内容,但是效果都不好。当我追究组长的监督之责时,组长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我选定的组长并不一定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因为我想让每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他没有发现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组内还有比他能力强的学生。在总结时,我虽然批评了这个小组,但是没有深入地追究他们每个人的责任。课下反思后,我觉得首先我自己就应该引咎自责,没有尽到指导者的责任。然后引导学生自省“上课有没有用心听讲,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没有帮到别人,作为组长应该怎样做,组员应该怎样做”。通过引咎自责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分工合作的认识,在课堂上有更出色的表现。

《画》教学反思3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带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特点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丽。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在教学准备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的童谣插图和同年龄学生的童谣童画作品,进行欣赏、分析,能让学生更直接的去感受童谣、童画的历史特点和艺术特点,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

  本课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学生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诠释童谣,只为了完成作业而做,很多同学都是依样画葫芦。在学习态度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点是在以后需要我特别重视的。这课的教学极具开放性,因此在评价作业的时候,在作画上色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童谣的意境,有创意即可。

《画》教学反思4

  《玲玲的画》是一篇内容比较浅显,而且篇幅较短的文章。作者想借由玲玲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如果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这让我想起了《塞翁失马》的故事。于是我就由《塞翁失马》的故事,引出了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我一般在一单元开始或结束都会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读,因为单元导读常常很明确地告诉孩子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为中高年级孩子的学习打下基础)。

  再利用单元导读,引入本课的学习。虽然看起来饶了一个弯,但结果在实际的课堂上却为孩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对于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打下了基础。那么情感目标达成顺利,我就把接下来的重点放在了句式训练和分角色朗读上。这样一来夯实了语言的训练,使课堂就显得更有实效了。

《画》教学反思5

  中国画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山水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凝聚着中国人丰富的智慧与情感,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时,我选择了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形式来导入新课。这样做是为了“投其所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看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画面中出现的山水,是如何表现的?不能仅仅从看动画片的角度去看,而是应该带着问题去看。用一个直观的媒介让学生看到中国画中山是个什么样;水是个什么样;树是个什么样?让学生先有一个形象概念。事实证明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学生的注意力能比较好的集中到一起,有助于下面教学环节的展开。

  《山水画》一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它要求学生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个、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山水画的表现实际是主观大于客观,它和西方的风景画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不是客观的照搬现实中风景,而是更多的表现心中最美的“桃花源”,所以透视、比例等在这里比不是那么的重要,更多的是主观情感的体现,所以教学中我让几个学生分别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一棵树、一条河、一丛草,组合成一幅水墨画,从中我发现了学生习惯性的用线条(也就勾勒)来表现画面,而中国画中还讲究块面(也就是渲染)来丰富画面层次,这时结合前面学过的点、线、面的知识,提醒学生在画面中要点、线、面相结合,才能有虚实关系,也就是用笔要有中锋与侧锋的变化,这样画面才会有黑、白、灰的层次、虚与实的关系。

  学生先练习,再来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来欣赏山水画,这样学生既有了山水画发展史的简单了解,同时在欣赏过程也会发现自己的用笔与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强化点、线、面的知识。再加上教师的示范,范作的欣赏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比较容易表现了。

  在练习中,允许学生临摹与创作相结合,在巡视时,更注意用笔与用墨的指导,让学生的画面也能水墨淋漓。学生基本都能在课堂上完成练习,作业效果较好。回望整节课,如果在示范阶段能将中锋与侧锋单独提出来复习一下,学生在作业时,就会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画面效果会更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进一步改进。

《画》教学反思6

  《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

  一、教学效果: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并且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跃跃欲试。我想,只要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有很大的提高的。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成功之处:多种方法识字。诗中有几对意思相反的词,我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意思。识字教学是很枯燥的,我在教学识字时,巧妙地诱发孩子们识字的欲望,并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积累,给他们创造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机会,同时还适当地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识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三、不足之处:在找反义词时,学生有不理解的,我只用语言来进行了解释说明,如果能够让同学们亲自来体会一下,相信理解的会更为透彻。

  四、改进措施: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讲解过程中应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应适当地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画》教学反思7

  今天的语文课了,我们开始上《字与画》了。

  这样的课我是从出示“仓颉”这两个字开始的。这两个字怎么读呢?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盯着,摇了摇头。过了一小会儿,茹子涵轻声说:“仓……难道是仓库吗?”呵呵,不错喔,认识一个“仓”字,这小子也会想哈知道“仓库”这个词。

  “这可不是仓库。不认识吗?不着急,我们刚学习了一种识字的方法喔!谁还记得?”

  “看拼音识字!”有同学说。

  “对!看拼音识字。瞧,拼音娃娃出现啦!”我一边说,一边点击出音节。孩子们立刻异口同声地拼读起来。

  “这两个字读什么呀?”

  “Cānɡ jié。”

  “对,我们一起读一读。”

  “仓颉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古代的一个人,他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那就是——”我说着画转身写下——“造字”两个字。会读的同学读了出来,其他同学听了读音也跟着读了。

  接着我给孩子讲了仓颉造字的故事,顺势就引出了图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内容和字形结构来思考画与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再通过画与字的联系来建立字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由画到字的各个变化环节来感受知汉字的演变过程;再通过汉字演变过程来感悟汉语文化的神奇和邃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画》教学反思8

  《添画》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风景画中的情境进行大胆地想象,并添加相关的内容,使画面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情趣。因此,一上课,我便兴致勃勃地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美丽的风景图片。看到小朋友们这么兴奋,我准备乘热打铁,让学生紧接着观察画面中有些什么景物,再进行想像添物。 “你想到画里去玩吗?”、“那你想怎么去呢?” “我骑自行车去。”根据学生的想像,我快速地用彩纸剪了一个小朋友骑车的形象贴到画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可以展示在美丽的风景画上,学生们格外激动。他们争先恐后举起了小手: “我要乘汽车到画里去。” “我要乘热气球。” “我坐船去。” “我想乘飞机去。” “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你最想干什么呢?” 这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别出心裁的想法喷涌而出。 “我想去小河边钓鱼。” “我想去草地上散散步,再采些美丽的野花。” “我想在小河里种满荷花,这样小鱼可以在水里捉迷藏了。” “我们还可以在小河边吟诗一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我要带小白兔和小山羊到草地上去吃新鲜的青草。” “我要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划船。” “我要去爬山,从高处看风景。” ?? 望着班级里林立的小手,我抑不住满腔的欣喜,笑着对大家说:“你们想得真好,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想到的添到美丽的风景画里去吧。比一比,谁能把画添得更有趣,更漂亮!”学生们听了,一个个地忙开了。 而在另一个班上这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画面,看看有些什么景物,再想想可以添加什么。

  学生的反应也比较活跃,有的说可以添上小朋友,也有的说可以添上小鸟、汽车、飞机??但由于教师地牵制,学生的观察、想像,学生的体验难免比较肤浅、模糊,想像也略显生涩、呆板,缺少灵性。而“你想到画里去玩吗?”就截然不同,通过这一语,道出了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像一次有趣的心灵旅行,它给了学生一对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那学生就能在教师地引导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自己的充分体验、自由畅想,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到美术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画》教学反思9

  课前预设了教学思路,以“读为本,写为辅”。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基础过关100%。从上课的情况,学生基本上能跟上本人的教学步子。特别是在读的形式上,多样式,而且落实处,字字句句不放过,因为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统领单元知识点的代表意义。

  尤其是文中爸爸的话(见教材),是作者构思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有较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时,不需要谈得多深,主要是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突破难点。(例子略)

  通过学生生活实际突破难点,为本课德育思想教育方面作了更进的升华。为叙事性文章有一显目的层面,学完本课,从学生作业看,阅读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说,语文在指导读的过程中,也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适当或是必要的点拨知识性的东西。从关键字词入手,体会句意,文意,小结自然段内容,从造句入手或联系上下文读解词意。能在理解文中爸爸的话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这是本人在本课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点,也是本人对语文教学的习惯。学文不会说文,不会用文、写文,就不叫学语文。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写写读收笔记。(低年级可以说说),能写最好,哪怕一句话也好,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种突破。文字科目不同于数学,没有扎实的积累,是难以达到课外延伸的,本人认为本课能结合生活实际写是最理想的。(我班学生已达到这个层面了,每个学生能写,而且还不错。)

  至于基础,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二年级学生已经有识字、写字的能力了。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只是特殊的字,需要点拨。根据近期,本人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做到有选择性的指导,没有篇篇概全,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的提高。利用教材外的拓展,提高识字量。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模式,但一定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创意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只有学生感到快乐时才能乐学,教师也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扩展阅读:玲玲的画

  玲玲得意的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着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以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吧的一下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怎么了,孩子?”爸爸防下报纸问。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好事。”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画》教学反思10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这堂课,望着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我除了紧张还是紧张。我紧张着孩子们的状态,也紧张着自己的表现。我深知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一堂课除了有教学任务,往往还要有对学生常规的关注与渗透,正所谓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才是一切好的开端。

  《画》是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但孩子们在幼儿园都背过,并且对这首诗很熟悉,朗读和背诵应该没有问题,而识字、写字却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根据教学模式中的六环节设计如下。

  读儿歌《猜一猜》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口述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是根据生的述说板书:山水花鸟。在识字环节中。我力争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让学生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生字然后多读几遍,接着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生认真听,听出了什么,有什么问题,题出来,学生教学生。在学生自读自认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还”的读音。接着进行训练,找整体认读音节,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体现当堂训练,并且进行了易错读音的检测,做了我会选的练习。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由学生发现新的偏旁,自己找出反义词。生读课文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自己能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教学,但是发现了不少问题:1.学生能读正确流利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2.识字没有很落实,还应多抽读,而不应过多停留在齐读上。3.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儿童话的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

  在课堂常规方面,这节课孩子们绝大多数表现不错,就连最调皮的刘宇涛也没有违反纪律。但我还得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让他们有倾听的`习惯,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意识。张老师告诉我:对孩子们多鼓励多表扬,及时抓住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肯定,这样孩子们才会来神,于是听指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一点上我还要再下功夫。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及班级管理经验,今后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画》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以下是我在教学时的几点作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就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仔细地”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

  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但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画》教学反思12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3、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主线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其实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画》教学反思13

  在学校开展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讲的是谜语诗《画》。课前,我多方面收集资料,写出了一份让自己觉得可操作性较强的教案,并精心制作了PPT课件。课中,我由猜谜导入,从课文插图着手,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图画,说出了画中的主要景物:山、水、花、鸟。之后利用课件展示了这四物的分解图,逐句教学了诗句。在学文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生字,纠正了他们的一些地方语发音。随后,我将本课要认的11个生字展示出来,考察学生的识字情况,并结合拼音再次正音,给生字口头组词,强化了识字环节。接下来,认识了两个偏旁“辶”和“忄”。带领学生大致理解了诗意,并明白了为什么谜底是一幅画。通过“我会说”板块学习了反义词。最后,利用课件演示了生字的书写过程,带学生练写了四个生字。

  一节课上完,我有了如下感受。

  1、教案的设计反映了教者对教材及学生的理解程度。

  得:课前设计教案时我参考了一些资料,有教学用书、星级教案设计、中央电教馆的教案示例和课堂教学视频。可我发现没有哪一个能为我提供一个完整的范本,尤其是中央电教馆的那段视频,时长17分钟,一位教师六位学生,整个过程要搬到我们的课堂中实在是不太现实,也没什么特别值得采用的。最后我还是决定综合多方面的可用资源,整合成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案。这份教案融入了本课涉及到的所有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也化解了难点,配以自已构思并选材制作的PPT课件,为上好这节课做出了强有力的保障。

  憾:参考的教案有设计为一课时的(中央电教馆提供的教案示例),也有设计为两课时完成的(星级教案设计),我选择了一课时完成——课上完后才发现这个决定是错误的。虽然这篇课文内容只有短短20个字,连课题也才21个字,但融合在一课时内完成,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要认识11个字,写会4个字;要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要认识“辶、忄”两个偏旁;要学习反义词,还要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总之,这个决定直接造成了40分钟课堂内容爆满的结果,孩子们虽然一直很配合地端正坐着,认真听着,努力回答着,但我想他们一定很累!我把他们当成高年级的孩子教了……

  2、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是如今课堂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

  得:利用课件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这节课中,我个人感觉是得心应手。有PPT的辅助,课文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孩子们读文、识字、理解课文都显得轻松了许多。特别是书写生字的演示,对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来说非常实用。课间再配上一点舒缓的音乐,调节一下孩子们疲惫的身心,这四十分钟也不显得“漫长”了。

  憾:我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上课不能常态化。而这间多媒体教室在二楼,一年级学生上楼下楼的安全问题不能忽视,从这方面也打消了我常带孩子上“课件课”的想法。我个人迫切地期待着李埠小学“班班通”时代的到来!

  3、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提高教学质量之功效。

  一位老师在评课时说:“褚老师教态端正,亲切大方,与学生关系特别融洽。特别是当有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让他坐下时居然说‘谢谢,请坐’,让我觉得特别意外。”这位老师是第一次听我讲课,会意外不奇怪。但听过我讲课的老师和我教过的学生早已见怪不怪了。多年来我已经形成了习惯,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课堂不是乌云密布的雷雨天,而是风光旖旎的好学园。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这正是我一直想带给他们的感受,也是我能做到的,何乐而不为呢?

  4、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自从开展新课改以来,“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成了公开课的必备环节。但我这节课却没有采用,显得还是比较传统。我的个人想法是:平时教学中并没有形成这种惯例,公开课中突然来这样一下,只怕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其实,对于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我的态度一直不太坚定——也许是我还未真正理解其精髓吧。我感觉,在五六人组成的小组中,活跃的始终是“尖子生”,而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也总是充当配角的。有了小组搭配,他们更是没有了思考和展示的机会,又或者有了依赖思想:反正有人会做,我不用管。这样出现的效果其实也只是表面上的合作,表面上的活跃,效果不见得有多显著。不管怎么说,在这方面,我还得好好研究和学习才是。

  总之,这节课相对我预期的来说还算成功,但在教案设计时未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问题,这是失策。今后在设计教案时应该首要考虑这个问题,合理安排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并适当控制课堂节奏。

  课间小插曲:

  我将耳朵贴近屏幕上展示的“水”(瀑布)的图片,问道:“同学们,为什么我靠得这么近也听不到水流的声音呢?”

  有孩子说:“因为您将它暂停了。”

  呵呵……

  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们也都莞尔而笑。

  幸好还有学生想到了,回答道:“因为这是画上的水。”

《画》教学反思14

  这是我第一次教二年级,到底应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对于我来说还有点模糊。但有一点我很明确,那就是低年级应该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因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二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读抓住重点词感悟分析课文。这样就做到了逐层深入,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本课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如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为了能激起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一开始,我问学生: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此时,如果让你画一幅秋天的图画送给爸爸妈妈,你最想画什么呢?孩子们马上被激发起了兴趣,滔滔不绝的说起来。那么,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文中小伙伴准备送给爸爸妈妈怎样的图画?老师话锋一转,把他们的思维拉回了课文中。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习惯培养,重在点滴

  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用直线划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在了解课文写作顺序时,让学生在课文中圈注出相关词语;在感悟课文内容时,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重点词语。这样的过程虽然一开始很缓慢,但是我坚信:这些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素质,对学生扎实有效的学习大有裨益,不可忽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我在教室里巡视,看着一只只小手在书上认真地画着,我说不出的高兴。同学们画完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细读感悟同时积累词语,我说:“同学们画得真好,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老师说课文中一个词的前一部分,你们接下一部分好吗?游戏开始了。“金灿灿的──”“桂花──”“透红的──”“落叶──”……“真好,现在这样,男同学说前边的,女同学说后边的。”一声声稚嫩、欣喜的.童音欢快地飞出教室。我高兴地和同学们一起“玩”着,意犹未尽地说:“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此时,充满感情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三、谈话结束,提升能力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要是让你也画一画秋天,你还想画些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天空、菜园、田野、菊花、节日等多个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还不错。

  这节课也让我摸索出很多二年级孩子的现状,提醒我,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只会粗略地评价“他读的声音很响亮”,“他读的很有感情”等,但不会更细致的评价,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画》教学反思15

  装饰画在生活中用的也不少,可能我们不会注意,更别说学生,所以这一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丁绍光的那幅《乐园之梦》换上的女人与实际中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很快发现身体、胳膊、脖子比实际中的长,我接着问:那作者这样画给你什么感觉?一帮住学生了解装饰画夸张、变性和注重装饰性的特点。接着在引导学生分析李永平的'《凤》与你见过的“凤”有什么不同?很明显是“简单”。第11页上的学生作品用了哪些对比色?对比色之间有用了什么色?由此让学生了解装饰画的另一个特点:简洁。以及如何让色彩和谐统一。通过欣赏你想以什么题材进行装饰画创作?引导学生创作。

  总的来说:我感觉引导的还可以但学生创作是个难点,主要是没有突出装饰性。以后还学探讨教学方法。

【《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画的教学反思02-28

画教学反思02-20

苏珊的画教学反思05-13

《画角》教学反思07-12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09-05

《画杨桃》教学反思12-07

画汽车教学反思03-31

《画汽车》教学反思03-24

画垂线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