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6 16:53: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1

  12月3日在我校举行的有效课堂教学现场上我上了一节科学课——浮力。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凭他们的直接感官传递的信息,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怎样突破这难点,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往教学时,总是怕学生乱动了半天毫无收获,所以在实验时,反复强调,分别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虽然教学过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首先,用一个动画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几个小朋友玩耍皮球,不小心把皮球掉进了树洞里,聪明的文颜博把树洞灌满水,皮球就漂浮上来,这是为什么?从而导出主题——浮力。

  二、玩中探究,获得新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看着实验桌上的水槽浮着这么多东西,学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浮着什么?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的感觉。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玩了起来,尽情地用这四种浮着的物体实验。实验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来: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并通过测石头在空气中的重量和放在水中的重量比较,发现在水中的石头较轻,从而得出沉下去的物体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事实让孩子们信服,“水的浮力”确实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为了巩固浮力的知识,让学生各抒己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说说浮力的广泛应用。

科学教学反思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1.5.2科学计数法》中提到:“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x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计数法。”我在备课的时候刚开始对这个定义没有太注意,知道这样定义就是为了将一个写起来比较麻烦,读起来很费劲的数写成大家约定形式的数,这样达到化繁为简单目的。同时规定了ax10n中a的取值范围和n的取值范围。但是在准备关于这一节的习题时发现,负数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是一类很常见并且重要的题型。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负号的添加问题。这让我想到了教材中讲科学计数法时规定的数是“一个大于10的数”。而众所周知,负数是小于0的数,又何谈大于10?那么照这么一抠教材定义,咱们的负数岂不能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了?这个问题我请教了我的同事,他们说只要是讲明了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就行,并且在规定a的取值范围时说明a的绝对值大于等于1,小于10就行了。我感觉具体说明了a的取值范围,并且在授课的时候不提“大于10的数”,最后解释一下教材中的这点纰漏。这样应该就能避免了学生对于教材和师授内容矛盾的`疑惑。

  通过这件事,让我看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一味的相信教材。同时在备课的时候不能脱离教材,自辟套路。因为学生们手里现有的知识的来源就是教材,如果我们脱离了教材那会让学生感觉到对教材的陌生感,甚至不愿意读教材。如果我们一味的迷信教材,那么会堵塞自己的教学创作灵感,让自己的教学没有新鲜度,没有创新。所以,我通过这件事明白了,在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书,讲时变书,并敢于有怀疑精神,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有自己的创新。

科学教学反思3

  通过今天充实的学习,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反思了很多.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作,轻问题背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习思维方法”。这一点上我在教学中也是十分努力的。如:每做一次学生实验,我总是每班分两批,总想让每个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增强探究能力。许多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推导出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一个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今天的.学习中出现了许多科学探究内容,这更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新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探究能力。

  谢谢今天的专家们给了我这么多教学上的指导和帮助!

科学教学反思4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节课正是依照这样的理念进行优秀教案的,让同学充沛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以同学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研究电磁铁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充沛放手让同学依照自身的计划、自身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并且给同学们适当的引导。让同学感受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观察。这样同学就有浓厚的兴趣想要胜利、想要发现他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的高涨。同学在分组活动时,观察、探究的很仔细,提出了很多我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每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会很兴奋的告诉我,让我参与到他们当中,在他们发现的问题中有很多缺少研究价值的,这时我也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沛维护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体验自身的经历、自身的胜利。

  二、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让同学在活动中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尽量不过多地干扰同学,也不领着同学一问一答得齐步走,直奔结论,而是把有结构的资料交给同学,让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经历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的探索过程。比方在教给同学铁钉电磁铁制作方法后,我就把准备好的`导线、铁钉、电池、大头针发给同学,让他们动手制作电磁铁,制作好后玩一玩,同学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通电发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电磁铁两端吸的大头针多”等现象,从而引发新的问题:磁铁两端磁性最强,一端叫南极,一端叫北极。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使他们发生自主活动的激动,激起了探究的欲望。接着,又发给同学指南针,进行电磁铁南北极的研究,从而使研究引向更深一层。

  三、相互合作,实现脑力资源共享

  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本节的难点。比方在设计电磁铁南北极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智力挑战性的活动。让同学把所有的不可变因素准确的讲述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同学通过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班级内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补充,竟然完整的探究出来,这不只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更重要的是为下一节课“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干会,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为同学发明了动手做的机会,给了同学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整堂课探究氛围浓郁,较好地培养了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同学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科学教学反思5

  和老师交谈科学教法时,总能听到关于科学教法的言论,我整理了一下与科学教师共勉。小学科学涉及的知识内容宽泛,主体上是和中学的理综(理、化、生)相衔接的,另外还涉及到地理方面的一些内容。在探究活动中,往往还涉及到数学的统计与数学、语文的阅读理解、美术的绘画、使用计算机查阅资料等多学科的知识。

  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实践,重点培养的能力有:提问、猜想预测、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观察、整理、表达交流、设计与制作、搜集等。

  所以,要想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和研究,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能力;还要不断实践,以增长自己的经验。那么教师怎样教科学呢?

  (一)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探究主题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就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二)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做到假设与搜索证据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必须是由两名以上学生根据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我相信老师们会对小学科学的教法有所感悟的,更相信老师们会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

科学教学反思6

  《做一个生态瓶》一节课的时间,仅仅足够让学生自主意识到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数量方面还难做深入探究。

  《改变生态瓶》来自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课在学生设计制作生态瓶之后,在单元总结之前。在学生认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并且设计制作生态瓶后,研究生物、非生物的数量变化对生态瓶的影响,也是对上一课生态瓶制作的`进一步研究,希望学生在课后能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生态瓶。

  整节课有这么三个实验:

  1、改变水的量;

  2、改变鱼的数量;

  3、拓展实验:改变水草的量。

  对于前两个实验,学生能够预测到水少鱼上浮次数多;鱼多则上浮次数多……但是最后一个实验,大部分学生认为水草量少鱼上浮次数多,小部分持相反意见。所以课堂安排要将三个实验统统做完……时间比较紧,大概需要30分钟的实验时间。

  在与学生明确:这是三个对比实验+鱼上浮是它的嘴巴碰到水面,之后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模拟测数,就可以开始正式实验。其中“鱼少”一组借鉴“水多”组数据;“无水草”借鉴“鱼多”组数据。表头内鱼数量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借鉴。

  实验的数据都可以,但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1、周围没有人员的干扰。

  2、鱼缸太小,所以放在展示台,看得到侧面的看侧面,看不到的看上面。鱼浮起来的时候,脊背上会有白色的水反光。

  3、数据统计时,由于学生的数据有偏差,教师需要考虑到全部,并且让学生将偏差较大的数据抛弃。(黑板写出全部数据,要抛弃的数据则让主人举手,人多则不抛弃,人只有1,2个则抛弃该数据)

科学教学反思7

  《认识常见岩石》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判断岩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岩石、地质学家对岩石的分类、岩石的应用等知识点。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课前备课时,教师准备大量岩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鼓励学生对岩石自主分类之前,以2秒钟每张图片的.速度让学生快速浏览十五张不同岩石图片,记忆肯定是不可能全记下来的,借此鼓励学生按不同标准尝试对岩石分类;第二课时介绍地质学家对岩石的分类时,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会从视频中总结归类。

  二、按科学探究的思路探究

  按照科学的探究思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来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因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已经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环节上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主要的是实验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实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讲解到位。特别是用小刀刻划岩石的时候,既要让学生大胆去刻划(不用力刻划现象不明显),又要提醒学生保护实验器材,不要故意损坏或损毁实验器材。

  三、创新教学、拓展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增加了一个书上讲到但没有作为实验来讲的环节,就是介绍沉积岩的形成时,本人制作了一个教具来模拟沉积岩的形成,配合实物投影仪,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缺陷与不足

  这节课在实验上教师应该要放得开、收得回,在学生参与程度上要放,在暂停实验总结数据的时候要收得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学反思8

  本班学生对科学课非常感兴趣,实际教学中学生激情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前老师和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思考与辩论,挖掘了教材的内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光》这单元设计的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热爱热爱光学,了解大自然,提高学生学科学并运用科学观点去观察、了解事物,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光是有颜色的,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光在日常生活中和现代科技中的用途,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结合的教育思想。

  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从而发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到光是有颜色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充分展现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主要体现了这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情感的教学。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3、及时抓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良好情感”是科学课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我们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上四年级科学课《光的传播》、《彩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强,具有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我们出示了一幅副漂亮的光线图、彩虹图,配上青山绿水,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孩子们,他们赞叹不己,引起了他们的美好回忆,纷纷说出了自己见过有关光线、彩虹的自然景色。从而激起了孩子们对“光是怎样传播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探究,以及想自己探究的急切欲望。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猜想,以及想到用实验探究来证明时,我给予了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分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以及室外再现彩虹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提高了全体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使更多的学生都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一种学习的自信。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和生成者。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和学习的“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当听到一位女生说可以用发夹上的荧光珠去做分解太阳光的实验时,我没有质疑,而是马上让她演示给大家看,并适时地表扬了她的富有创新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寻找身边还有什么物品能够把太阳光进行分散实验。由于及时抓住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思想火花,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创新活动得以扩展。通过这一生成的教学资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处处有科学,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足之处:

  1、全班集体研讨,发言面不够广,交流过程不够细化。

  2、部分试验步骤不够严谨,有些验有些小组没有探究成功。

  3、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科学教学反思9

  云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东西,但真正地让学生能准确地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就有点困难。往往学生不能分清楚的是多云和阴这两种天气。利用书本上的三个圆圈认识云量。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对层云、积云、卷云的判断。这个知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更加远,能通过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判断三种不同的云,特别是积雨云和雨层云的区别,学生概括出三种不同云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天气情况,然后小组分发云的图片,认识不同的云及文字说明。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判断云的种类的练习中没有出现错误,得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在《云的观测》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在讨论前明确讨论要点。作为学习活动中的讨论,应该让学生在讨论前有所准备,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着解决问题,以便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围绕“云的'类型特点”这个讨论主题,先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云的图片和文字进行辨别,找出其差异。这样,在讨论时,学生就有的放矢,紧紧围绕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讨论活动不但氛围浓,而且效果好。

  2.引导学生有效拓展讨论范围。讨论活动不仅应该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且要体现学生间互相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自信。假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过大、过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就“根据云量多少确定天气状况”这个讨论主题,在上课时,学生在讨论中陷入了僵局。在根据出示的图片判断天气状况时,学生出现了猜测的现象。后来,我注意了问题的设计逐层推进。从“判断方法”“各种类型的例图”到“今天天气的判断”,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讨论,学生不仅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地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也帮助学生理清了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化。

科学教学反思10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会从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玩转电磁铁》是从电动玩具的电动机引出电磁铁,使学生从一上课就已经知道电磁铁在哪方面有应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电磁铁磁性的兴趣。通过电磁铁在通电情况下能吸引大头针,断电大头针会掉下来,说明电磁铁的磁性受条件限制;通过电磁铁在通电情况下能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说明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在实验中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说出电磁铁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老师的提醒下同学们又组装不同的电磁铁来证明电磁铁的两极可以改变。实验做完后同学们不仅总结了三个实验得出的结论,还引申到把电磁铁和磁铁进行比较。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认真学习,我回忆了一下发现是他们在“玩”电磁铁时激发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学生真的能在“玩”中学知识,看来在以后的科学课中我要放手让学生去“玩”.

科学教学反思1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单"和"双"

  森林里要开动物PARTY,老师和小朋友去参加,但是小动物们要考一考小朋友,我们身上哪些东西是"单"的?哪些是"双"的?

  (在谈话中,幼儿说嘴巴是一只,眼睛是两只,教师小结,像嘴巴、鼻子这样只有一个的,叫"单",像鞋子、手、眼睛这样两个两个成双成对的,叫"双"。)

  二、参加动物PARTY

  小动物圆舞曲

  故事情境:今天来了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猫,6只小山羊……,他们要结伴条圆舞曲了,帮他们找找舞伴吧!

  幼儿操作动物卡片,两个两个拉在一起。

  教师:发现了什么?

  幼儿:有的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有的小动物都找到舞伴了。

  教师:哪些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兔子(3只)、小猫(5只)

  教师:哪些小动物都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狗(4只)、小山羊(6只)

  教师小结:

  两个两个找朋友,到最后剩下一个,孤孤单单没有朋友,这样的数叫单数;两个两个找朋友,最后都有朋友,没有剩下,这样的数叫双数。

  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抱双,躲单"的游戏,好吗?

  三、巩固单双数--游戏"抱双,躲单"

  游戏规则:

  幼儿根据教

  师念或举单数双数,如果教师念的是单数就把头埋在膝盖上,如果教师念的是双数,就用双手抱住手臂。

  四、结束

  小朋友们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老师要奖励每个小朋友一张火车票,一会儿老师要带你们坐着火车去旅游,小朋友们把火车票戴在胸前,并仔细看一看你的车票是单数还是双数,单数的`去单数列车,双数的去双数列车,如果上错车,检票员会把你赶下车,你就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旅行了,大家准备好火车进站了,小朋友们请上车火车马上开啦!

  教学反思:

  单数、双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单、双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寻找身体上的单双数”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科学教学反思12

  《日食和月食》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关键是上一节课是否真正了解了月相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月球的公转轨道。

  我在上课时通过“三球仪”的演示与月相变化演示仪的演示,学生对月相的'圆缺变化了解比较清晰,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像,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映很快,有人愿意上讲台利用三球仪说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确,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楚,最后,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摆放”。学生学得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使难点化为乌有。但如何理解“月相与月食的不同,月食日食为什么只有在农历的十五和初一前后才有可能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糊涂弄不清。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这些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理解为什么月食只有在农历十五左右才可能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应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科学教学反思13

  今天我上了《电流的测量》一课,课堂上与学生配合得很好,发言讨论时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得到了体现,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科学探究课。下面是我个人对这节课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我做到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电流的测量》一课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我也从中感受到以后每次备课都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方向。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电流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常用到,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中教师首先展示灯泡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路,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灯泡的亮度,从而分析灯泡的亮度不同的原因是通过灯泡的电流的强弱不同造成的。由此引出电流的强弱这一物理意义。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电流表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本节课采取学生自学,老师通过投影作对比实验来辅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通过错误的使用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他们对知识的严谨的态度。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了不同节数电池做电源的实验测量电流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灯泡亮时有电流通过,且灯泡越亮通过灯泡的电流越大,让学生从测量的数据上真正的.接受电流真的有大小之分这一事实,从而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这个试验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实验的专注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在探究完电流表的使用后,连接好正确的电路后忘了请学生板演实物图的连接和电路图的画法,应该从这个角度在加深一下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克服以上反思中的不足,多学习课改理念、大胆创新、灵活的运用教材、多发现利用自己周围的科学课程资源,让其能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以积极地投入到科学课教学之中。

科学教学反思14

  活动目标

  1。在拆拆、装装、玩玩的过程中,掌握电动玩具电池拆装的方法。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件电动玩具,一个小塑料盒,因各种原因不会动的玩具、若干个电池:电池回收箱一个:电池安装示意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玩具厂的叔叔阿姨为了表示他们的爱心,让小朋友过个快乐的节日,特意给你们捐赠了一批各种各样的玩具,(出示电动玩具)你们猜:“这小猴会敲鼓吗?”“洋娃娃会跳舞吗?”这些玩具全是电动玩具。

  教师提问: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自己动起来呢?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

  1。拆电动玩具。

  (1)师:现在教师给每人发一件玩具,小朋友可以去玩一玩,看看玩具是怎么玩的。假如你想知道玩具会动的秘密,你也可以把它拆开,然后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玩玩具,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拆,并把拆下来的东西放在盒里。

  (3)提问:你发现玩具里有些什么?

  小结:原来玩具里有电池、弹簧、开关。

  2。装电池。

  (1)师:小朋友拆开了玩具,还发现了许多秘密,那你们能不能再把它装好,让它变得和原来一样会自己动呢?

  (2)幼儿装电池(肯定会有幼儿因电池装反等原因使玩具动不起来)

  二、讨论

  1。为什么刚才会自己动的玩具现在不会动了呢?

  2。如果是电池装反了,那电池应该怎样装才是对的呢?

  引导幼儿认识电池上的“+”“一”标志。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示意图,要求幼儿按示意图安装电池。

  1。师:这里有几件小弟弟玩过的电动玩具,不知什么原因这些玩具不会自己动了,等一下请你们拆开检查一下原因,然后想办法使它们动走来,你可以和旁边小朋友一起想力法,也可把你的好办法讲给好朋友听。

  2。幼儿操作探索,鼓励幼儿和同伴、老师交流,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

  3。提问:

  (1)你发现玩具是什么原因不能动吗?你怎样又使它动起来的'?

  小结:玩具不能自己动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电池装反了,有的是没装电池,有的是电池的电用完了,有的因为没有弹簧。

  (2)电池内的电用完了,这个废电池该怎么办呢?(教育幼儿不能随便把它剥开,也不能随便乱扔,要把它放在“电池回收箱”内,因为电池里的东西对人体有害,乱染会污染环境)

  三、玩电动玩具

  师:今天小朋友的玩具各种各样,你们可商量开一个“玩具表演会”,让大家一块分享玩具带来的快乐,过一个难忘的节日。

  活动延伸

  1。在班里设立“电池回收箱”,鼓励幼儿从收集废电池开始,争做“环保小卫士”。

  2。在操作区提供电池、各种电动玩具,鼓励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3。教育幼儿要爱惜玩具。

  活动反思

  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如玩各种的电动玩具、遥控器等等,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尝试学习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活动主要通过让幼儿各种各样的玩具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

科学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1、内容

  《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0课,它与《地表在变化》、《地震》、《岩石也变化》、《走进矿产》、《人类对地表的影响》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变化的奥妙》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2、内容简析:

  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学情分析

  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3、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幻小短文。

  4、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5、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STSE目标:

  1、能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在火山喷发预报方面的作用。

  2、能够知道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模拟实验,展开探究;展开想象,大胆推测;表达交流,形成结论;科学在线,开阔视野;科幻短文,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教师活动:课堂上教师播放智利柴腾火山喷发视频,引导学生设计、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想象、推测火山成因,相互交流有关火山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课下欣赏科幻书,撰写科幻小短文、绘制科幻绘画。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视频,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确定本节课将研究解决的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后用归纳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然后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与同伴交流所得的知识。(重点交流关于火山喷发预报的知识记录拓展内容)课下撰写科幻小短文、绘制科幻绘画。

  设计意图: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十分集中,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下一步推测火山的成因及地球内部的情况奠定基础。对小学生来说,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正是“动脑”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的重要载体。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实验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同样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探究。特别是对于学生很少亲身经历的火山、地震等,这种学习方式是必要的。火山喷发的前兆是科学家正在攻关的难题,学生可能知道的并不多,提出这个问题,重在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其从研究火山拓展到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舞台。有的学生文字表达水平欠缺,可以用绘画形式表现,无疑是一种补充。

【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2-04

科学猫的教学反思03-09

科学《纸》教学反思03-09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2-17

科学教学反思【荐】03-26

科学教学反思【精】03-26

【荐】科学教学反思03-24

小班科学教学教学反思04-10

科学教学反思14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