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教学反思 篇1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这部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极大空间,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本节课的教学就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这一意图。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结合教材所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动脑、动手实践、充分体验、反复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现象所蕴含的规律,挖掘知识要素,领会事物的本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高。例如各种各样的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在本课开始时并未给出布置完的会场图,而是将一部分隐藏起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图补充完整,在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了一定的规律去摆,不知不觉就体会了“规律”的含义。在初步理解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男女生站排可以怎么站?”引出规律不只可以数量上一个一个变,还可以两个,三个,或一个两个变。在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及时加以巩固练习,通过摆一摆、涂一涂,进一步体会并运用规律。在跳棋这一环节中,通过走棋子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对规律的运用掌握,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有规律的事物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如:展示装饰的`图案,到生活中找有规律的事物,还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手绢等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创造出美丽有规律的图案,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听得专心、看得仔细、想得认真、学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我觉得新教材要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施者──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思路、教学实施都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设计适合学生、适应社会、适于发展的教学。
最新教学反思 篇2
通过最近的学习和练习巩固,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的方法以,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学生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不断强化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路。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创设情境,出示生动活泼的情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面难以理解,多媒体比较直观,情境逼真,材料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孩子间互相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斜着看表格时,我先让他们观察,再问观察完你想对你身边的人或老师说些什么,很多孩子举起了小手,他们很快的说出得数相同。我顺势设疑:为什么算式不一样,得和却一样呢?学生立即互相讨论起来,后来汇报说: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同时变大或缩小得数不变。虽然他们用的语言不够精确,但说的非常好。
有时我怕学生找不到,自己拼命的讲,学生还不听,今天通过孩子们自己总结,他们很高兴,其他没找到规律的同学也愿意听,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讲好多了。主动权一定要真正交给学生!
最新教学反思 篇3
考虑到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应使学生的身心得以滋养,性情得以陶冶,人格得以润泽。此篇具有意境美、人格美、语言美,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基于此,我把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的美点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力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课前通过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活动为辅的方式充分预习,对文本内容掌握,课堂上基本由学生来支配,老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学生自主品味、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活而不乱,师生交流融洽尽兴。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古文的习惯,提高了他们阅读古文的兴趣,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2、既依托文本又高于文本。对作者峻洁的人格美的鉴赏,是本教学设计思想性的极好体现。由范仲淹推及古仁人,理解他们忧乐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同时给生活在喧嚣时世的人以极好的人生启示。赋予经典作品以时尚的魅力。
3、以朗读促理解。这样一篇美文只有朗读,才能充分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悉心体会骈句辞采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特点,涵咏品味多变而优美的意境。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对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重点语句等)强调不够,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引导不到位,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太少,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指导不够等等。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看到了自己很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性,但能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意识,我也就很高兴了。
最新教学反思 篇4
《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文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翼然”则使亭产生凌空欲飞之意。然后解释亭名的由来直抒胸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二段写亭子四周的景色。又从两个方面展开:先写朝暮之景,再绘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也”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乐。
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还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画从侧面显示“政通人和”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就能比较轻松的背诵了。
很多的课文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够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
最新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各科课时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在上完课后对本次课的上课过程做出综合的评定,它可以记载下本次课的经验与教训,找出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的教师决认为备好课、上完课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往往就忽视了在课后的教学情况的回顾与审视,忽视了教学后记这一重要的环节。
体育课教学除了具有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自身多层次、多变化的特殊性,组织好一堂体育课并不容易,它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以及组织能力。常写教学后记,可以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智慧,为不断调整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积累可*的依据,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在每一次课后可在教学后记中记以下几个方面:
1、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指引学生身心直接参与的过程,所以就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因此,教学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技术动作重点和难点处理不当,练习手段和方法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教师应当客观分析,承认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面对教学失败之处,不仅要及时将问题记录下来并积极在主观上找原因,还应请同行看课、提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今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并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弥补和解决,从而改进今后的`教学。在记录下失败的同时,也要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教学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引用和完善,定会直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和学生评价。
就体育课而言,体育教学具有课堂活动空间大,可控性差的特点,易于受到外部因素和偶发事件的干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所以教师也可能会在教学中突破备课教案的框框,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这些可能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闪光点,它们可能稍纵即逝,如果不注意积累,很快就会忘掉。课后要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记录下来,需要同时记录地的还有一些学生通过切身感受而产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教师的思路,使教师的教学能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3、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再记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每次在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根据本次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考虑下一次课的教学设计,应及时修订教案,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分
总之,记析教材及教法,发现实际教设想之间的差距。教内容还很多,但绝不是每次课都必须按以上内。
最新教学反思 篇6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一、积累运用
1、对课内的生字及四字词掌握得比较牢固,主要主要容易出现以下错别字:“武”“彩”写成“采”。
2、对部分词语的'理解不透切,例如“耀武扬威”造句不当。
3、3个同学位能区分个别近义词的用法。
二、阅读感悟
1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但没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语句不通顺。
2大部分学生能细心读文章内容,能从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仍然有5 个同学未能理解题意。
三、作文
1、有5个同学审错题,读题欠缺细心。在习作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是有些想象不太符合实际,过于夸张。
四、改进措施:
1增加造句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课前进行三分钟口语交际练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3、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感受人物,事物的特点,学会评价人物及作品,品词析句,积累词语,运用。
最新教学反思 篇7
《枫树上的喜鹊》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介绍了枫树上喜鹊一家的故事。通过“我”的创造性想象,把喜鹊一家的生活描写得其乐融融、有声有色,让我们感受到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动物、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故事情节简单,语调活泼,富有儿童诗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阅读接受能力。
上课前,我认真专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用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尽心尽力上好这一课。一节课下来,可喜的收获如下:
一、课前妙招,激发学习兴趣,能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
我知道,要让低年级的孩子好学,有求知欲,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也知道低年级孩子好动,没有好的办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不会认认真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因此为了达到让孩子在课堂中能自觉守纪,能积极与老师互动,参与课堂学习。我就课前剪好一些孩子们最喜欢的大红花,把这大红花取了富有创意的名字,如“纪律花”、“勇敢花”“智慧花”等,并在课前三分钟亮出大红花,对孩子们说出获取这个大红花的要求,孩子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教学过程中,我都能及时的把“勇气花”、“智慧花”整节课堂,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气氛很浓。
二、实施目标教学,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也决定这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活动过程,为了让学生知道这课到底学什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目标教学作为导向,在教学活动前让学生读教学目标,理解教学目标,并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要引导孩子围绕教学目进行标思考和行动,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的确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这是一篇的童话故事,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叙述的,字字句句都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让我明白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节课,我借助这样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方法,让孩子发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并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最新教学反思 篇8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从而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轻松愉悦的教学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的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最新教学反思 篇9
创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农村学校的学生见识少,知识面也很窄,练习说英语的氛围更是无从谈起。而牛津教材的知识面广,内容多而散,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世界众所周知的人物学生居然不知道,例如,Bill Gates, Yao Ming, Liu Xiang等等,问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是什么职业时,有将近一半的同学不太清楚。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平时就应该多向他们渗透一些和本单元相关的知识信息,让他们逐渐的去认识更多的著名人物,名胜古迹和风俗习惯,开阔他们的眼界,并联系实际启迪学生要从现在开始树立远大理想,用刻苦钻研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去实现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理想。比方在学习Unit 12 Happy birthday时,许多学生根本没开过生日party,所以当老师问她希望怎样过生日,想得到哪些礼物时,很多学生就无从下手,或简单的一两句话。这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礼物,并现场为某个同学开一个生日party,让学生在新奇的环境中融入课堂。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为自己20岁的生日设计一个party.,并向学生承诺如果那时老师有兴参加你们的party,老师会精心为你们准备一件小礼物。通过这样一个小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师生的感情,也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和向往。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听,并经常举行朗读比赛,这样不但能激起他们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适当的渗透语法知识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也相当重要。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语法概念相当薄弱,可以从他们的作文中深刻体会到。有次单元测试中有一篇作文,最后一句中文提示是‘我们非常喜欢它’。几乎班上所有的同学都按照中文意思翻译成“We are very like it”.简短的一句话,反映了学生的语法,语感是多么薄弱。首先,学生对句子的结构不够了解。Are是be动词,可以单独做谓语,而like是行为动词,也能单独做谓语。一个简单句只能有一个谓语,所以直接用like做谓语,be动词就多余了。这时顺便可向学生简单说明be动词的用法。其次,学生的语感比较薄弱,对于一些习惯表达不够熟悉。许多同学翻译‘非常喜欢’时就很习惯的'按中文翻译成‘very like’.殊不知like是行为动词,非常后接动词时要放在动词后面,所以只能翻译成like it very much.。因此,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多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外,还要适当的渗透与课文相关的语法,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易的根据单词,词组造各种各样的句子。对于稍难些的句子,只要稍微点拨,学生就可领会。光靠语感,遇到和书上不同的句子,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在教单词时,除了要根据音标读之外,还要向学生介绍每个单词的词性以及主要的用法,这样学生就会灵活运用这个单词。在教课文的同时,可结合一些重要的句型向学生渗透句子的结构,这样学生就会自由的组织自己想运用的句子。句子会了,作文水平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不能一下子向学生灌输太多,否则让学生难以消化,效果适得其反。
教学是一门艺术。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最新教学反思 篇10
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众所周知,在客观化、规范化考试的牵引下,愈演愈烈的,是对训练的空前强调,而且演变成机械操练,大量做题,做各种练习题和各种模拟题,以至于使同学不读书,只做题,“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不遵循规律,结果事倍功半,同学的语文水平无法提高。
从语文的工具属性来看,写字、识字、阅读写作乃至思维方法,都可以通过训练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时代在前进,当我们更多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统一计划、一材、统一考试前提下的语文训练,教师的“训”无法主导,同学的“练”亦无法主动。教师和同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应试的奴隶。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竭。”[《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我们不能在做习题这样的训练和那种以同学的个人经验为基础、与社会生活相沟通的语文实践之间划上等号。语文实践的丰富性和它对语文素养的生成,绝不是做习题这样的训练可以代替的。背弃同学生活实践的`所谓“训练”,不关注同学主体的情感态度,不重视同学个性因素,对同学自主发展和整体发展而言不只力所不及,而且贻害无穷。
从语文的思维方式看,语文界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逻辑思维高于形象思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文教学把复杂的对象简单化,陷于固定套路和程式,热衷于明确的答案和结论。其结果是导致语文课变成干枯的逻辑演练,拒斥了形象与情感。正如美国学者韦穆萨特布鲁克斯在其《文学批评简史》中所说:“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语言逐渐失去了它的情感职责,其凝聚作用日趋没落,日益走向科学化。这个剥夺的过程,使语言只剩下一具无血无肉的骨架子。”
语文课程从实质上而言是实践的。换言之,它既不是知识课程,也不是理论课程。因此在我看来,学好语文的唯一途径就是读写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舍此别无终南捷径可言。“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生活和学习的关系是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的关系,只有从同学的个人生活实践动身,以同学的感性为基础,才干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才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
最新教学反思 篇11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现在的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着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认识,我对“乘法分配律”这一堂课在实践理念方面作如下的探索。
1.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口头讲故事创设情境“森林超市”, “招聘广告”,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你们去过森林超市吗?想不想去看一看?小狗开了一家森林超市,想通过招聘广告应聘一名营业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小猪看到广告后,前来应聘,小熊决定进行考试过三关,择优录取。小狗还想邀请同学们一起参加这个活动,你们愿意吗?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说想。
接着我分别让班上的一组、二组分别和三组、四组扮演小猪和小兔进行解题比赛,学生学生们积极性极高并争先恐后地做题,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先后得出:(1)50×8+125×8 =400+1000=1400(元),(50+125)×8=175×8=1400(元);(2):(55+45)×5 =100 ×5 =500(元), 55×5+45×5=275+225=500(元);(3)15×4+3×4 =60+12=72(元), (15+3)×4=18×4=72(元)。此时教师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用“=”连接。通过不同计算得到相同的结果,让学生从中初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生活中确实有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在此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上面两题的结果,左边和右边的式子也有相同的形式,这里是否存在着规律?让学生带着一点疑惑,又急着想证明的愿望继续探究。这时学生心中已具有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当学生有了上面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列举出类似的等式已水到渠成。让学生观察刚才得到的一系列等式,小组讨论: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要求同桌尝试合作学习进行一人任意找三个数写出等号左边的式子让另一个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几题过后再交换写式子,让他们亲自感受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3、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在判断题中我安排了(25×7)×4=25×4+7×4,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当(25×7)×4时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当(25+7)×4时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在填空题目中,我设计了①(10+7)×6=()×6 +( )×6 ;②8×(125+9)=8×( )+8×( );③7×48+7×52= ( )×( +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总之,在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对情境的趣味性、兴趣性、情境性不能很好的体现,情景创设题目有点多,需减少一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这一系列问题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最后,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的指导并提出建议!
最新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过程:
1.(配乐播放课前准备的幻灯片或录像片)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的校园,这里有我们最熟悉的一草一木,这是我们休憩的舒心公园……,仔细看,并想一想,哪幅画面引起了你的回忆,让你的内心起了波澜?让你想起了记忆中的风景?
2.播放音乐,启发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音乐带出的别样风景。同桌互相倾诉
师:音乐会带来身心放松奇妙之旅!足不出户,坐拥天下美色! 眼睛要看,耳朵要听。 看要看天下绝色,听要听绕梁之音! 闻名遐迩的海岛天堂马尔代夫,名重天下的黄金海岸线巴利阿里群岛,椰林树影,水清沙幼,......
闭上眼睛,放松身心,任弥漫的乐声引领着你。音乐声中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风景?那里有什么样的景物? (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三、作品欣赏,设置拍卖会,在情境中学生生动阐述
师:拍卖师为***同学 ,仲裁师由***同学担任
拍卖过程:选择作品—拍卖—购买者讲述。
1、选择作品:由拍卖师选择
2、拍卖:购买的条件是每叫拍一次,即加价一次,就要对这幅画的某方面作出阐述。
3、购买者阐述:(教师投影提示在哪些方面作阐述)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传奇故事、作品艺术风格、作品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人物、动物、建筑等。
(a) 学生创作
师:我想,大家心中有许多美丽的景色,拿起画笔,用最美的线条和颜色把它描绘出来。
1、师:请同学们认真准备几分钟。(学生准备过程中配以盛情的音乐。)
2、师:请同桌互相倾诉。
3、学习要求
● 可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心中的风景。
● 也可根据文字、音乐等的启发,画出心中的风景。
(b) 总结与评议
1、师:充分肯定学生作业,激发兴趣,鼓励探索。给出三块标有“造型好”、“ 情趣浓”、“ 配色好”的展示版。
2、学生自评:根据老师及同学给出的不同评语,结合自己的作业,把作品贴在适合的版面上。
3、学生互评:投票选出造型最好、情趣最浓、配色最好的作品。
4、教师总结:今天同学们表现得很棒,同学们的`创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内心创意得到了体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观察、思考、积累,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使创作更丰富更生动。
1、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诗歌、音乐、美术都是艺术王国各具特色的成员,它们分属不同的学科。本课多方位取材,巧用课程资源,将诗歌、音乐搬进美术课堂,让学生在美术课堂声情并茂,动情渲染,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科有效的融合辅助,展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技能掌握的问题,还要突出课程的人文色彩,突出历史和文化相关的背景资料的学习,更加重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朝着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发展。有些时候最需要的不单单只有图片,还有和它有关的文学欣赏、音乐欣赏,学要了解相关的环境、地理、风土人情等。
2、美术欣赏教学随想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组织课堂讨论,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感悟风景绘画的魅力及风景画创作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只是教学情景的创造者,活动过程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纯是对美术知识的传递,而是组织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资源,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对跨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帮助他们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绘画艺术的人文内涵。
最新教学反思 篇13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成功之处: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小蚂蚁绕树叶边线爬一圈,让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之后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周”是周围的意思,再加上一个“长”字,“周长”是什么意思?
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
随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测量与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的计算很粗心马虎,很多计算错误。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不足之处:
但是在学生指一指描一描的过程中占用了很多时间,有两个地方比较重复啰嗦;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改进之处:
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怎样计算?”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最新教学反思 篇14
要想学生学会除法的验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验算习惯,达到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计算错误及时纠正,以减少计算错误的教学目的。就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除法验算方法的必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源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来的教案,课始安排了一组基础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技能,当我发现学生出错较多时,就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学生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马虎,抄错题目;二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三是余数大于除数。展示学生的作业,暴露以上的种种错误,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计算时必须要养成认真、仔细的阅题习惯,更产生了要学习除法验算方法的迫切需求。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材中的主题图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情境,采用这样的主题图,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例题4时,直接观察主题图,“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和100÷7=14(本)……2(元)他们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100÷7=14(本)……2(元),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2、100-2=14×7,3、100-2=9814×7=9898=98……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同时明确: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草稿纸上验算。
设计练习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比较得出有余数除法与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运用除法的验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尤其是当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练习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最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最新02-13
最新教学反思02-12
世界教学反思最新06-07
最新数学教学反思06-21
最新数学教学的反思07-04
课后教学反思最新07-26
美术教学反思最新10-31
语言教学反思最新10-25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最新12-23
最新找规律教学反思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