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我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很多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写景物的略读课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语文课上,我教学《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新词,列出作者的旅游路线,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学习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好像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学生汇报交流。可就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汇报积极性不高,都在那儿默默无语,有回答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较差,回答问题不够全面,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课堂氛围不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素养十分重要。我运用极富感情的语言,给他们塑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课堂之中,要掌控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种方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起高效的课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取多组天山的图片,与学生们一起欣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也将简单有趣得多。
下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哪出了差错?我仔细思考,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不仅把课堂教给学生,还得让课堂紧凑有效,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看来我是没处理好学生的学习需求,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小组交流,致使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都在那儿默默无语,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回答问题不够全面,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气氛没有预想的那么活跃。
《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优美,学生在较短的阅读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了。
还有一点做得也不够让我自己满意,就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今后我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多注重这些,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收获。
正是这雪山上的雪水滋润着天山上的花草树木,才会有这生机勃勃的美丽的天山。老师对待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不正是这雪山上的雪水吗?
每位老师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识化成春雨,滋润灌溉学生的心田,陪伴他们茁壮成长。作为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有责任不断改进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一名不断进步的优秀教师。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轻松自然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因为学生的预习做的较好,在我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时,学生已经弄清楚了课文大意。其次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写得这么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的最后,那是作者面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们换种表达来陈述,这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在训练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去说句子,学生能够较好的表达,并用上了本课的优美词句,我想,学生在提前预习中还是做了很多准备。
教学这篇课文,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天山的美和作者对天山的赞美与热爱。学完本课,孩子们受益匪浅,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好词好句,并把本节课的学习用于学习和说话中,无形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今天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如:生甲:在欣赏“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句话时,为什么用“浮”呢?恰当吗?有一个学生说:花很高,(前文有交代——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没过了马头,只露出人的上身。而马在行走,就显得人好象在花海中“浮”一样。又如:在体会“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一句时,生乙说:是因为这里的山高,云就显得很低,投射在雪峰上,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学生的体会不得不让我佩服。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松。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用他们的话说:“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水是这些生命的源头。”他们说:“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心情来到这,都会被抚平,都会平静下来的。”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已经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有感情朗读结束这次的阅读“旅程”。我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骑马上天山,让老师来给大家做导游。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美丽之旅。”于是我引读表示写作顺序的句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迎来了下课声。《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桂林山水教学反思《鸟的天堂》快乐练习:同步训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猫》说课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 电子课本(苏教版)《普罗米修斯》教学案例《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朗读到位,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要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要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
《4、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今天第三节课是语文课,教学《七月的天山》。课前自己也作了一定的准备,浏览了名教师的教学流程,觉着她的教学生做摘记这一点是非常可取的。我也打算来教学生,我的理解是,老师重要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反思自己这个单元的教学,在这方面,我做的还非常的不足啊。心里常感到不安那。
先记录下,我上这课的思路。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7月的天山》。板书
请看导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
你读懂了什么?
生1:要注意抓景物的特点。
还有呢?
生2:这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是的,首先写了哪些景物,还有抓住景物的特点。还有呢?
生3:告诉我们要做摘记。
恩,要学会作摘记,记录好词好句。
初读:
下面,我们走进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学生小声读)感觉读的不是很认真。这是我在小黑板上写词语,下次写的词语在上课文前把她先写好,节省时间。可以在这段时间里,走进学生,督促他们的朗读情况。
走进文本,概括课文:
好,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一生回答:雪峰、雪水、原始森林、野花。并读了相关的句子。)
真美,把他们用波浪线划出来。(在这里我没有请学生品句子,悟句子,只是单纯的老师分析,这是我这课最失误的地方。要改进。)
二段还写了什么?(生没反映)还写了,溪流。(板书)
通过同样的方法,概括了3、4段的景物。感觉学生还没有读透课文,反应不好,回答不出来。
分段,括大意:
是我在牵着大家的鼻子走,生的概括能力很差,以后要多多的训练。
做摘记(此时,铃声响起,我才刚刚开始。进度太慢了。)拖课了,这事尽量少发生吧。
自己要多读书,课前多准备。多让生去读,去说,自己尽量少说,让课上的生动点。以后的进度是每课3个课时,2课时教课文,1课时做课堂作业本,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七月天山一篇歌词优美、文脉清晰的散文。作者关注7月份天山风景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美丽、宁静、充满活力的天山。文章字句严谨,诗意语言发人深省,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一、以学促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因为我们的学生对新疆的天山很陌生,所以我在课初就注意复习了部队训练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围绕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习阅读和理解语言,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和重点。然后第一次阅读课文,感受天山的整体之美。在自由、柔和地阅读课文后,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文字“进入天山——进入天山——深入天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二,注意阅读理解并独立获得。
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让学生独立阅读,品尝句子,独立获得句子。在本文中,作者反复运用隐喻、平行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示了七月天山的独特美。例如,“我不知道;蓝天上布满了“hellip&hellip,像一朵盛开的白莲&hellip&hellip”在自我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关键词的体验、修辞角度的`感受、风景特色的欣赏等。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密切引导阅读,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反映风景之美,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誉。
三、注重自读分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阅读与欣赏美句子环节,首先让学生默读、默想,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独立欣赏美句子的前提下,在同一张桌子上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如何捕捉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并花大量时间阅读和背诵。学生理解的深度和深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些漂亮的句子和单词输入学生的记忆中。对于天山风景的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地处理它们,而不必花太多时间在风景的特点上。如雪峰高、大、白,溪流快、清、活,森林绿、密、静,野花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语言文字上感受天山之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开精致的描写,精心地运用了比喻、映衬、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最后,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
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经赵老师指点,我觉得受益匪浅:
一、用教材,不能教教材。
语文课要上得简单,课文中训练点很多,老师不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面面俱到。每节语文课上,学生能学到一点就算有收获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的好材料,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除了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以外,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写的片段,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因此,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语文圈子来看语文,用一种大语文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避免眼中“只有树木,没有森林”,“只有课文,没有学生。”
二、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因此,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启用生活素材,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诸如课外活动、周末晚会、体育活动、诗歌朗诵乃至上一节生动的班会课或阅读一本有意义的课外书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开始时,不要硬性规定是什么内容,只要学生写出来,哪怕是一个字,都应该给与肯定。只要学生一开始时由不会写,不愿意写,到了能写,有东西可写时,再适当地给学生提一些他们能办到的要求,循序渐进,就会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因此,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有效地防止学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因此,在教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时,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使理解与表达紧密结合,达到“知其意而得其用”的教学目的。最终,让“读写结合”更有效服务地于语文教育教学。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优美,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具体表现如下:
1、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天山。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4、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习体验
这节课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改进措施:
1、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2、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尚欠到位,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3、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较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单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可更好地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天山之美。
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几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关键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领下,根据移步换景的顺序,我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无边的繁花,在品读感悟中逐一欣赏北国天山别具一格的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根据教学提议一般只上一课时,可是,如此优美的散文,如果只让孩子们停留在初读赏析的阶段,似乎太遗憾了。总期望能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课时的精读。回顾第二课时,有三个教学片断令自我欣慰:
片断一:赞赏独特感悟
当抛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自我喜欢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能够是一句话,能够是一段话,也能够是整篇课文,读出你对天山美景的欣赏,等一会儿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摇头晃脑,纷纷投入了对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读赏析之中。
大约三分钟后,琅琅书声逐渐小了,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孩子们用自我的朗读与感悟,对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举)。
除却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几个孩子竟然对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读赏析,其独特的领悟本事,令我叹为观止。
生1:(活力满怀地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教师: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为什么选中了这句?
生1:虽然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春天的花园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丽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无边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园还要美。我欣赏的就是这种不一般的美!
教师:你真会欣赏!教师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间接写出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用上反问的语气,更显天山之美!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最终一句。
片断二:及时引导纠错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因为经验总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构成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中成长的。课堂,应当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应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些教师急着赶进度,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引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一个敏感的教师,一个机智的教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异常关注孩子,只要发现存在问题,就紧抓不放,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引导孩子,帮忙他们纠错。
生1:我喜欢这句——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
生2:教师,我有补充。这句话还美在作者以“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反衬原始森林的幽静,写出了七月天山幽静得可怕。
这孩子,前面说的挺好的,可是,说“幽静得可怕”,明显错了。
“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耳尖机灵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见。
“为什么呢?”我趁势追问。
“这……”孩子们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不出所以然来。
“孩子们,什么时候,去森林的感觉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独自一人,赶去某个地方时,必须经过那片森林,能够说静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说。
孩子的发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我最怕经过一片小树林去学校,因为静得可怕。跟孩子们说了我这段经历,突然间,几个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为了欣赏美景的,他是怀着高兴的心境去天山的。”学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脸激动地说。
“作者一路上看见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进入原始森林,听到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肯定是满心喜悦,不能够说幽静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补充。
再看看提出疑问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写在脸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断三:欣赏写作方法
教学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品读赏析优美的句子,还要引领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教师:同学们,《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们欣赏之外,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生1: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先写“进入天山”,之后写“再往里走”,然后写“进入天山深处”。以后我们写游记时,也能够学习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
生2: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先总起,再分述,最终总结,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生3:学习课文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反衬等。
于是,又领着孩子们逐一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经过这第二课时的学习,高兴自我与孩子们一样,拥有了新收获。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1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提高动手动笔能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特别多,让学生把雪峰比作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塔松比作是巨伞等的句子进行摘抄,想象,体会运用。其次是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然后进行仿写身边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写。最后是对“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为陈述句。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课后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3
《七月的天山》里介绍了天山的雪峰、溪流、森林、野花,文章用清秀华美的句子展现了北国天山独特的美,这样的美文有利于通过朗读来抒发感情,学生也爱读这样的文章,可最开始学生能把文章读通读熟了,不能读出感情,那是我们远离了作者当时身处的情景与心绪,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看着这样的读书我不禁这样提示:“你曾有过站在花丛中的经历吗?看见满眼的`花什么心情?”学生回忆着走在公园里到处都是菊花展的各种菊花间,站在田间耀眼的大片油菜花中间,躺在满山的野花旁,学生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经历就容易走进天山深处的奇异的野花丛,那样艳丽而高大的野花丛我们哪里见过?
这时脑海里便浮现天山野花图与自己曾经经历的野花图相对比,学生心中便涌现了从未有过的惊喜,心中有了情,有了感受,读起来就自然、抒情、陶醉、悠缓的多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4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一样,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本事,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本事,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本事。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终教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一样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资料,目的是为帮忙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资料;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02-08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02-09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09-21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合集)10-25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07-25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15篇08-25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18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25
七月的天山语文教学反思10-09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