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跳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跳水教学反思1
在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过程,我想是通过出示幼儿熟悉的水果和乒乓球,给幼儿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吸引幼儿眼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演示的环节中,我认为我在上这节《珠珠跳水》的课时。
1.亲和力的语气足够吸引幼儿,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2.在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浮起来了,我的总结可以给幼儿一个提炼和巩固知识的机会。
3.出示小番茄,让幼儿自由猜测,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人翁地位。使他们对这节课更加的感兴趣,愿意学习和体验抛珠珠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幼儿操作是科学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真正的`主体性始终都是幼儿,幼儿通过操作,实践,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沉浮的只是。比起教师示范幼儿观看来说,实践是最让幼儿印象深刻的。本次活动幼儿对珠珠的沉浮现象都比较感兴趣,产生了好奇,而且通过这个试验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沉浮的概念,知道重的物体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会浮起来,在观察的时候幼儿都很仔细,而且都能正确表达珠珠的现象,以后可以多开展这种试验活动。
跳水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呢?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几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怎样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 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学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学生找到了描写孩子表情、动作的词语: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从而体会到孩子的内心。
设身处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
想象故事的结尾 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水手会说:“累死我了,还好救上来了”。有的说,船长会说:“一个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这么重要吗?”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还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要学游泳。”从而体会到文中蕴含的道理。
语文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营养,不仅需要我们遗词造句之妙,还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更要我们透过文本,体验情感,从而做到内心思想的升华。
跳水教学反思3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有趣,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教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我用心和我的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演绎着精彩的故事。这节课有下面几个特点: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教师为指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止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服务。《跳水》的故事动画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创设和谐自主的交流的学习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机会,沿着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
创设学生说话的情境和需求。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进行评判和质疑,从而巧妙亮也自己的观点。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显得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去向船长发问,学生更觉得自然,巧妙。也愿意很好是融入到作品中来。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跳水教学反思4
基于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在这几年中,我踏着自己足迹一步步走来,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师,语文课堂上智慧与激情碰撞。灵魂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发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身为教师,最希望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致高涨,师生配合天衣无缝、默契无比。而热情的氛围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设计出紧凑的教学环节,能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点拨及精练、引玉出世的问题。回到课堂,《跳水》一课的讲解深深留在了我的记中。使我至今难忘。它留给我的将不仅是情感的激荡,教学的启示,更激起了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回味了良久……
一、导入激趣,擦亮思考的眼睛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跳水》一课伊始,我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跳水的理解,学生基本围绕体育运动展开,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正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那样,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只要激趣成功,课文就是一栋盛满秘密的魔幻小屋,孩子会迫不及待地要进入其中。
二、激情盎然,点燃情感的火种
语文,是一门传递情感的学科,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学进行到故事的发展阶段,我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与我一同进入孩子与猴子紧张、愤怒的追逐中。课文中,父亲那段话最精彩,我与学生一起揣摩父亲的心理,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合适,然后用自己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惊险的情景中,我分明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专注、投入,学生也用他们充满激情的朗读回复我,他们此时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三、创设交流的平台,碰撞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孩子?学生思索了一会,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有的说:“可以叫一位水手爬上去,把孩子解救下来。”
还有的说:“这样不行,有危险的'人不就变成两个了?“
“也有道理呀!”
还有一个平常只会起哄的孩子说:“可以把他们的棉被拿过来,充当气垫,叫孩子往下跳。”
一些孩子说:“这个办法不错。”这个孩子听了,高兴极了,极富成就感。还有的说用床单接,有说递给孩子绳子……方法种种不一,听着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我不禁莞尔。语文课堂多需要这样富有创意的发言,这是智慧与激情碰撞的火花。
正在这时,平常最爱提问题的一个孩子发话了:“老师,你说这个孩子的行为是不是太卤莽?”说到船长儿子时,学生的看法就多了:
这个说:“当一个人的尊严受到伤害时,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意气用事。”
那个说:“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不就是因为缺少点胸襟吗?如果他能正确的看待水手的玩笑和猴子的戏弄,就不会使自己陷入险境。”
还有一个孩子抢着说:“在我看来,船长的儿子太意气用事了。为了一顶帽子,一句取笑,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后果,却让事情一步步升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还不多吗?你不小心碰我一下,我就非要给你一拳,这样就会把事情闹大。如果人人多一点儿宽容,多一点儿忍让,小事不就化解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一个问题竟掀起了争论的热潮。这时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却没有停的意思,看着他们争的面红耳赤,我静观其变,充分享受这一刻带给我的幸福。语文讲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孩子的这些想法不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吗?只要老师抛出金砖,学生就一定能找到无暇的美玉。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拓展未知的领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总的来说,作为语文教师,我希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他们一起畅游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领嗅语言的馨香。
跳水教学反思5
《跳水》是人教社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在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跳水》这篇课文的命题与学生常见的不同,“跳水”只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经过。而这也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亮点”,因此教学时,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我从题目入手,逆向研讨内容,顺向分析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逆向溯源,层层深入学内容。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2)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3)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寻根探底,研讨过程。
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危急。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使孩子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呢?
(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水手的表现写出猴子、孩子相应的表现,并说说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三点:①直接原因——猴子不断地“逗”孩子;②间接原因——水手的“笑”激起了猴子对孩子更大的放肆;③自身原因——孩子的感情压倒了理智。这三条线交错发展,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猴子:钻来钻去、模仿→摘、戴→咬、撕→爬、挂、扭、做
水手:哈哈大笑→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
孩子: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
(3)水手们的笑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理智,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当他爬到最高的横木时,水手们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全都吓呆了,那么孩子后来是怎样得救的呢?(归纳后可知,除了水手和孩子会水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船长的作用。)
(4)找出描写船长动作的词(看见、瞄准、喊),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做法?(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至少有五个理由,即孩子处境非常危险,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会水,有人去营救,风平浪静。)
(5)船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船长那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3、回溯开头,寻找起因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从第一部分就能看出,“环游世界”归来,“风平浪静”,水手们很悠闲,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使猴子“更加放肆起来”,这一切正是故事的“源头”。
二顺向分析,步步升华看联系。
从第一轮的学习讨论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们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三个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
1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因为什么联系起来了?
救
——————————→
取乐逗救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追
2、想一想:孩子得救以后,水手、孩子和船长会怎样反思这件事?
3、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哪些教育?
在学生反复阅读、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比较明确的把握,对事物的认识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跳水教学反思6
本次活动总体进行的很顺利,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很高,对于科学实验的探索也具有相当的好奇心,会主动的探索,去发现。
幼儿在实验观察环节里对于教师的演示充满的疑惑,并且教师提问环节里幼儿也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对于托班幼儿来说很多回答都不找边际,但我认为这样的提问环节让幼儿更好的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幼儿还通过直接的感官的`接触,更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并且情趣浓厚。同时在孩子们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带着兴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触。
本次教学活动幼儿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粗浅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能。孩子们由自我的好奇心开始去学会主动探索,从探索中获得到了知识,自然积累了经验。这也让幼儿在获取知识的途径里寻找到了快乐,让以后更有积极性的去学习,从玩乐中学到知识,让幼儿能够更加快乐的学习。之后这种学习经验又使活动升华,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最终目标,让宝宝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认知、去生活、去创造。
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托班幼儿年龄较小,所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较短,部分幼儿容易去玩乐水,而不是观察实验。在之后的活动中我也会做以改进,争取让幼儿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跳水教学反思7
通过教授《跳水》一课,课后认真反思,做如下小结:
成功之处:
四年级下期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包括: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在教学中能围绕着阅读的这些目标,逐步渗透,一一落实。首先依题质疑,因为质疑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能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接着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联系情节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期中有一个环节,当读到孩子爬上了桅杆顶端,教师设置问题“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学生通过讨论、辨析,知道跳水是救孩子的唯一方法,从而体会到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真正做到了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不足之处:
关于语言积累和写法的分析有点不够,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是否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的写作思路,及怎样一步一步写出文章的高潮。
跳水教学反思8
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事件的全过程及当时的环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弦外之音、未尽之意进行想象和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教完后,我启发学生想想还有更好的办法能救出孩子吗,有的说叫水手爬上去救孩子,有的说在船上放气垫等等,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最后得出还是船长开枪逼孩子跳水,因海水有缓冲作用,尚有生还希望,这个办法最好。
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任意驰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倡导个性的弘扬。
跳水教学反思9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后,鼓励学生顺着事情发展的顺序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品味重点词句,进而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最后让学生了解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使学生感受到: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再通过多种方法的对比使学生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中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真切理解“绝境”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三、拓展交流,了解船长。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快想想办法,看你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救这个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拓展交流环节:
在拓展交流环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通过交流使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
在拓展交流环节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他该怎么办?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发生变通,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而这种训练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跳水教学反思10
[设计理念]
“语文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情物”。本课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读为主线,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交流,积极挖掘文本中的内涵;进行对话教学。
[教学预设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地理解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4、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
1、分组讨论解决小男孩危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地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进行情感交流(略)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师语:昨晚老师看了一篇课文,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我都无法安睡。你们能帮帮我吗?这问题是:有一个小男孩,爬到了船的`桅杆的最顶端,而且又走到了最高横木的中间,这时他既不能前进,也无法后退。一不小心就会摔死。请大家同桌或前后桌进行讨论讨论,想法子救救这个孩子吧!(老师边说边画示意图)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
a、铺棉花b、用降落伞c、用吊机d、跳进大海
e、派直升飞机f、派人上去救他……
4、比较方法,体会船长的镇定机智
5、有感情朗读课文第4、5、6自然段
三、学生质疑,再次激趣
1、师语:很好,刚才大家都想了好多方法来救这个小男孩,可见大家很关心这位小男孩,很为小男孩的危险处境感到担心。你们真的很善良。我代表小男孩真诚地向你们说声谢谢!
2、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假设问题如下:
a、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爬到桅杆上去?
b、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c、我想知道这个小男孩被救以后他会说些什么?
……
四、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师语:解决了小男孩的问题,现在你们自己又来了问题,太好了,可见你们都是爱思考的人。有了问题想不想解决问题。你们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那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吧!(用笔将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自己特别喜爱的或感受特别深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a、合作读课文(轮读)
b、交流读懂的地方
c、提出不懂的地方
d、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
(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如:放肆、取笑、龇牙咧嘴等。特别要抓住“放肆”这个词,指导学生读,找出放肆的有关语句,读出开心、读出担心。)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升华感情、全方位谈体会
从小男孩跳水这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反思]
一、前言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拿什么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凭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凭的是对学生的关爱。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教学心态,才能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去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设计反思
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跳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积极倡导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再也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应该从一个权威者的身份走向引领者的位置,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游弋,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精神的家园中浸染。把课堂的真实面目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些自主、少些包办;多些引导,少些限制;多些情趣,少些理性。每堂课我们都应该努力实践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
本文的设计主要体现的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随笔
学习语文,教师要关于发现教材中所蕴含的隐性目标:一个“情”字。俗语说:“世事洞时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某种感情:或悲伤、或忧愁、或崇高、或渺小、或积极、或消极……我们作为读者,从中能获得某种知识,受到某种启发和教育。在如此丰富的目标中,教师要努力地把握教材、占据教材的制高点。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学科看语文、学语文。这样才不会因为学生的乱而感到无助,不会因为对教材的理解而感到困惑。关键还是一点:心态!我们当教师的应该常问问自己,我们对教学这片天空热爱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学的活水从何处来?从生活中来,从不断的学习中来!
一篇文章给我们,我们并不要急着去翻阅参考书,教案书等。我们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设计,去努力地钻研教材。“读”才是钻研教材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感悟、对话教学的方式。这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编者等。这些对话中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能力的高低,引导水平的高低,点拨技巧的好坏。教师要把教材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对话,去感受,去品味,去涵泳其中。这样学生才会经常有恍然大悟,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的惊喜!
跳水教学反思11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
在教材处理上,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因此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思考:文章里面共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把全文贯穿了起来。然后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来体会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让学生明白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其他任何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跳水才有生还的希望。从而体会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但课堂永远是块令人遗憾的.舞台,而这次我所留下的遗憾太多。首先,在生词方面,我本来都设计好了,通过幻灯片打出本课生词,如第一行是一艘航行桅杆看到这些词,你们会想到什么,我想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船,然后再顺理成章的归结的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很自然,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吧,问学生这个故事是在什么环境发生的;第二行词是撕咬龇牙咧嘴从这两个词你会想到文章中的谁?那么这只猴子为什么会这样。可是自己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其次,在讲孩子处境危险这块时过于琐碎,没能很好的从读中感悟,悟到了再来读,学生说的过多。其实当时我在备课时就考虑,也反复问自己,会不会问的太多,要不要学生说自己找这些词句的原因,结果只顾问学生为什么体会到,而忽视了读,不能很好的做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再者由于在处理孩子处境危险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结果在体现船长机智、冷静这部分时过于匆忙。应让学生从多元来考虑,在当时那种地点、天气、以及周围的人,只有跳水这一种办法,更能体现出船长的经验丰富。最后就是应通过板书再次点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水手为什么拿猴子取乐,猴子为什么又把玩笑开到了孩子身上,船长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孩子为什么能获救。
跳水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
(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跳水教学反思13
教学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有过历险的经历吗?和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生:到一个无人居住的空屋子去探险,里面黑洞洞的,感觉很害怕。
生:……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俄国著名作家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佳作《跳水》(板书)(齐读课题)
师:你们预习这篇课文了吗?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朗读这篇课文大家想听吗?(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得非常投入)
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被文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
师:谁能简单说说你的感受。
生:当老师读到孩子走上横木的时候,我的心都悬起来了。
生:我感到很紧张。
生:我认为船长很聪明。
生:老师,你读得非常有感情。
师:谢谢你的鼓励,其实不只是老师读的好,更重要的是作家写得好。你们想认识一下文章的作者吗?
师:同学们找到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了吗?
生:一位查到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
师: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有一些文章通过查找资料会帮助大家理解文章。托尔斯泰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去找找他的作品读一读。去感受大师的风范!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有声文本中。)
二、 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师:感谢大师留给我们的佳作,让我们来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带生字词的句子,或者你读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反复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听到同学们都读得很投入,但是还有几个同学,没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老师模仿孩子面无表情的读,目的是培养学生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我们再来读读,这次要把文章读得流利。不动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还要把不理解的词语或者不懂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可以写一些关键词,自己不懂的也做个标记。
(学生自己阅读,阅读后,用了默读或浏览的方法,把给文章做批注。)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来来阅读,为了把文章读流利,同学们大声朗读,在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的时候,用的默读或浏览的办法。看来后两种方法更利于思考。下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不懂的地方小组同学看能否帮助。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吧。“指名读第各段,(师生评价朗读的是否流利。很多同学在评价的时候关注了是否有感情,这里教师把握不把感情是否到位做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生1:我在第一段中理解了风平浪静一词,形容海面很平静,所以大家才有心情在船上逗猴子。
生2: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我知道这只猴子很好玩。
师:有不懂的词语吗?(学生没有举手)那老师想问,你们知道放肆的意思吗?(原来以为学生会对这个词语提出问题,但是没提出,所以教师抛出这个问题)
生1: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2:不受拘束,很没礼貌。
师:因而,你怎么理解,可能难了点,你能换个词语吗,
生:所以。
生:因此
生:于是
师:能说说因而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吗?
生:连接的作用。
师:对,起到承接上句,引起下句。同学在表达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的关联词语,能把文章写得更明白。
生:老师我不明白眼巴巴是什么意思?
(老师认为孩子应该能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个词语)
师:你能试着说说吗?
生:(很不自信)我认为是没有办法。
师:说得太好了!(刚才的同学很自信,也很高兴地坐下。)
生:老师还可以换个词语,眼睁睁的。
师:真好,同学利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解释我们说不太清楚的词语意思,但是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生:老师,什么是桅杆?
师:同学知道吗?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插图,你能在图上找到什么是桅杆吗?(教师看到有学生在图片上圈了一大片的地方,把帆也画到桅杆的范围里了。)
师:请小组里的同学相互指指,到底哪里是桅杆,
生:是船上的的那根最高的木头。
师:谁能不看书,到前面写一个桅杆的桅字?
(很多学生举手,我叫了一个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到前面来写。那个同学写得非常正确。)
师:老师问你,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我刚才读的时候,遇到生字词就多读了几遍,就会了。
师:以后就这么读书。你的收获会更大!
生:老师这个字很好记,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个危险的危。
师:刚才同学们看图的时候,知道桅杆是用高高的木头做成的。利用形声字记忆也是个好办法。
(高年级如何处理生字教学,我认为应该从文本入手,在读中自主识字,教师不是完全不管,应该把易错的字,不好理解的字词单独抽取出来,给予适当的指导。)
生:老师,我不明白失足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是因为横木很窄。没有放脚的地方。
师: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
(学生读文,)
师:这回理解了吗?
生:老师,孩子的爸爸为什么要开枪呢?
师: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来解决。
师:还有不懂的词语吗?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在书中找到课文中讲了几个角色,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默读思考)
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水手拿猴子取乐(发生起因),猴子逗孩子。是孩子追猴子(发展),失去了理智,发生了危险(高潮),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了船,化险为夷(结果)。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说说故事的情节吗?
学生结合板书来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师:我们继续学习《跳水》一课,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台阶,这和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有关系吗?
生:这个图表示这篇文章是一步步走向高潮的.。
师:谁能说说是怎样走向高潮的。(学生说,教师在台阶的上下板书水手逗猴子 起因;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 发展 ;孩子遇险 高潮 孩子得救 结果)
师:这个故事分为几个阶段?老师请几名同学读读各部分,你认为读到哪里就读到哪里。
(学生在起因的这个阶段没有异议,但是发展和高潮阶段出了分歧,浪费了大量时间。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结构,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的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写作方法。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屏弃了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学方法,这个处理,让孩子对文章的层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明确了文章中有些段落为了上下承接,可能既有上部分的内容,又有下部分的内容。教给学生要看这段重点写的是什么,学会承上启下的写作方法。)
师:快速浏览,思考:文章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生:孩子遇险的部分,
(其他学生也同意这时有学生举手)
生:我认为是孩子得救的部分。
师:我们都喜欢完美的结局,每个人都有最美好的愿望,老师非常理解你,相信大家也都喜欢这个地方。是吗?孩子遇险的部分是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在书上做注。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1、学生自主读书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
师: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生: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
师:谁能来读读作者描写猴子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站起来读的时候,读得很平淡)
师:我还想请一名同学来读,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她读得没感情,
师:老师没这样说,你认为她读得没感情,那你能有感情的读读吗?
(生读得也不是很很有感情,)
师:(我马上问先前读文章的女孩子。)你同意刚才同学的对你的评价吗?)
生:我不同意。
师:你能再次读读吗?
(那个女孩子这次是感情饱满地朗读了课文中描写猴子的句子,读罢全体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环节的处理,自己认为是整堂课中最精彩的地方,如何指导朗读,不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这个延时的二次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对于其他学生也是润物无声的影响)
师:刚才这位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情不自禁的给予掌声。这些描写猴子的词语大家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用了很多动词。
师:这些连续使用的动词,对文章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很生动地把猴子气孩子的样子描写出来了。
生:孩子才一步步走上了横木。
师:也正是因为猴子的样子激怒了孩子。这时孩子是怎么想的?
生: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这时的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气极了。
师:文章中用的是“气极了”为什么不用“气急了”
生:气极了表示孩子生气已经到的极点。而气急了虽然也很生气,但是没有气极了更生气。
师:这时候的孩子处境怎样,能找出文章的句子来读读吗?
生: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生感情朗读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学生在听朗读的时候体会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去理解当时的危险状态: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
生:(万分危急、心惊肉跳、胆战心惊、危在旦夕……)
师:看到这里你感到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学生各抒己见。这里孩子对于方法想很多,都被学生自己当场否决了)
师: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也就是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
师: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会,
生:船长拿枪本来是打海鸥的。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父亲的话,为什么父亲这样说呢。
生:如果不这样说,孩子可能会马上失足掉到甲板上。
师:你对船长的举措有什么想法。
生:船长太聪明了。
生: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危险,却没有害怕,想到了办法。
师:正是船长临危不惧,才让孩子得救了。齐读最后一段。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生:每一秒钟对于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都决定着孩子的生命。所以人们救人心切,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师: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师:当孩子慢慢醒过来,你想船长会对儿子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对孩子说些什么呢,孩子会怎么说呢?请同学们回家想想,并写下来。
课后反思:这是我和徒弟同上的一节课,同时也是结合学校的校本教研中的问题:“如何上好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如何帮助学生学会读书”这一研讨主题进行的教学研究课。两课时进行下来,感觉课堂确实是现实的,的确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反思之一:关注课堂生成是把双刃剑,很多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比数学课更难驾御。尤其自己是个非常感性的人,可能会针对学生的思考,改变原有的教学预设。这可能有两种结果,其一:是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次无法预约的精彩,比如处理学生阅读描写猴子的语句时的二次评价。其二:可能这样的处理会让其他环节的时间处理相对紧张,削弱其他教学重点的把握。
反思之二:两课时我都没有按预案完成,我在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通病,就是生怕讲少了。我这节课也是这样,尽量想给老师呈现更多的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导致第二课时中的后半部分处理的比较粗糙。所以在教学中,无论课堂学生的思绪飘到哪里,都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几个目标。而且目标要准确,切记过多,否则就会哪个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都能尽展,要根据单元,根据整册教材确立长远的训练目标,这样,长短目标相结合,把对孩子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反思之三、第二课时前面的台阶式的板书是我临上课前决定加进来的,在这里为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是怎样一步步引向深入的。这个部分大概用了3分左右,到底这样的呈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也欢迎读帖的老师能给予评价。
反思之四:课后交流时,有老师问我,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孩子学会过渡,我把自己对第一自然段中对因而和放肆的处理,和老师们做以交流。因而是句子与句子的过度。“因而更加放肆”一句是对上下两段的一个过渡。下面的段落对猴子是如何更加放肆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宋老师还提到她的作文教学中,要学会留茬。其实这个“因而更加放肆”就是留给下段的茬。
反思之五:交流中给老师们感受最大的是,我给予学生了广泛的思考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有一个学校闻名三“不”的学生(上课不发言,不写作业,不听老师话)在这节课上表现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不但发言,而且还提出了几个很关键的问题,比如:眼巴巴,失足是什么意思?这些关键词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其实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要看我们的问题如何设计,如何引领学生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带着一颗童心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
跳水教学反思14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的能力,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学《跳水》一文时,紧扣“问”字,问在课前,问在课上,问在课后。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问在课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犹为重要。”因而在学习课文之前,应该有意识将学生带进课文中,让他们在学习前生疑、思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进一步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1、结合课前预习问 ①读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处境的危险?
2、启用图书资料问 ①列夫托尔斯泰是谁,他还写过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在课上。课堂是学习课文的主阵地。无任是教师的导问,学生的质疑,都应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在探索过程中领会了真知。
1、从课题处问 ①谁跳水了,为什么跳水? ②怎样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下去了吗?
2、从文章的思路入手问(不零敲碎打)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课堂中的“问”,有利于学生顺藤摸瓜,把握课文的思想和内容,了解作者行文节局方面的特点。 ①孩子为什么会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②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3、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问(不平均使用力量) 文中的重难点是“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的发展和变化。” ①你能各用一个词归纳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的关系吗?
4、从学生的知识实际问(设计坡度) 如“我们要向船长学习什么?”比较直接,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从知识实际出发,设计坡度。 ①船长干什么了,他怎么会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么做的? ③我们应该向船长学习什么? 5、从学生质疑能力角度问。 ①“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不是矛盾吗?
三、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问在课后。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跳水教学反思15
《跳水》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课文讲谁跳水?什么原因跳水?跳水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跳水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吗?然后,我让学生带者这些问题读书。
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时,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孩子如果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学生通过讨论、辨析,知道跳水是救孩子的唯一方法,从而体会到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 最后,我引导学生想象续写结尾: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写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口语交际,写结尾,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跳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跳水》教学反思05-25
(优选)《跳水》教学反思06-22
《跳水》教学反思15篇02-18
课文《跳水》的教学反思范文12-12
《跳水》教学反思(15篇)08-31
跳水教学反思15篇09-28
跳水教学反思(15篇)09-25
《跳水》教学反思集合15篇07-08
《跳水》教学反思15篇【推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