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15 10:50:21 志升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20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20篇)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

  作为仅有两年教龄的新老师,我总感觉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具体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正,我却不是很清楚。这次磨课过程中,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教学建议,很细致也很有效,而且我自己也更注重自我反思了,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中,难点是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我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怎样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推导出公式。第一次课中,因为做完实验没有要求学生观察、思考有什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能发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宽、高对应的关系,所以公式的推导有点突兀;第二次课中,我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先叫学生观察了,但是我引导学生说发现的时候,引导得不够具体到位,学生不知道我的意图,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显得有些单薄;第三次课中,我把复习当中的数小正方体的个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这个内容的PPT课件改成了循序渐进的,先是出示一排,学生数完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两排的,引导学生说出“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最后出示三层的,引导学生说出“总个数=每排个数x排数x层数”这样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对这个公式理解深刻,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学生的实验和讨论都很充分,所以公式推导得很顺利。但是有点不足的是,我没有分步骤及时板书,而是等到公式都出来后才板书,没有体现课堂的生成资源。

  在练习方面,第一次课我设计的练习大部分偏难,特别是最后一道练习,涉及容积的内容,应该在学习完容积之后才能做的.。而且我的设计大部分参考了《黄冈小状元》里面的练习类型,想着课堂上练习了,学生做当天的作业会比较顺利,没有考虑到这些练习是否应该在第一节新授课出现。通过这次的磨课,我以后设计练习的时候会更加注重练习与课程的紧密联系和练习的层次。

  在学生的状态方面,老师们反映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我觉得问题在于我平时的教学习惯,比较少安排学生合作讨论,而且对孩子们的评价比较单一,没有及时鼓励和奖励。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段,对于积极发言的孩子除了口头表扬,还要统计次数,及时奖励。

  在我个人教学状态方面,第一次课用的班级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但是我反而比较放得开,一是因为第一次课的教学设计是完全由我自己设计的,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无知者无畏吧,所以上得比较轻松。第一次课后,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就尽量按照大家的建议修改自己的设计,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上课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越想越紧张,反而上得不好。通过这次课,我明白了,对于大家的建议我要懂得取舍,要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为了采纳建议而不管自己能不能利用好。另外,我觉得通过这次磨课,我开始学着放下自己的心理负担,课前认真备课,课中投入教学,课后积极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2

  《数学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教材和学习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的过程转变到“做数学”过程中呢?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我通过切开一个长3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和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它们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割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如:洗衣机、的、电脑主机。我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橡皮、书、书包三样东西,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生:书包的体积最大,橡皮的体积最小。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比较得来的。

  师:(出示体积大小差不多的两个物体----铅笔盒和数学书)这两样物体的体积大小呢?

  生:不知道。

  生:如果有计算方法就好了。

  师:像这样规则的形体的确有,但要我们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首先你觉得这本书和这个铅笔盒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鼓动大胆猜想)

  学生猜想:与长、宽、高有关;与底面积有关?

  学生分小组操作验证:每组分给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自己选取若干个搭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现在觉得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我们小组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们的长、宽、高都有关,因为?

  生: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因为学生再次验证猜测,最后大家自己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并用字母表示:V=abh。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在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令我为之感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让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论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做一做来研究论证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从本堂课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做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3

  一、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首先,我让学生求由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通过练习,使学生感知:体积是由若干体积单位组成的。接着,提出问题:是不是我们都可以用摆小方块的方法来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从实际情况考虑,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必须有一个新的方法才能解决,从而引导出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激发他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的欲望。

  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时,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时,一行要摆几个小正方体(即表示长方体的长),摆几排(即表示长方体的宽)摆几层(即表示长方体的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花了较多的时间。

  2、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4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教师通过切开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看看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给了学生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正是教师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观念就要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主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由以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本节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5

  一、教材分析。

  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图形测量内容的重要方面。对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索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对于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图形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方体的体积,教材首先从对几个长方体体积的对比中,鼓励学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然后用一些棱长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相关数据;通过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体体积垢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测、观察、操作、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二、设计意图。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形、体构成的现实世界里,学生每天都在和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一定的感知基础,因此,课一开始,我就质疑“能否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接着,设置了两个猜测的环节——一是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跟什么有关?通过三次比较活动,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为进一步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猜测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目的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归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说说为什么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则是由学生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自主获知,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数学书本的习惯,又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书中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最后通过四组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所知所得。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习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管怎样,课还是上完了,有收获,也有遗憾,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并引导学生由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去作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第三层次,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就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巩固练习对教科书练习七的第1题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们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习体积的计算做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7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总结出统一计算公式,并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我认为选择这样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2、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但学生能不能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发现式的学习,并不那么为大家的.行动所接受。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能不能解决那些连成人都会感到困惑的问题?当我们把问题“V=sh这个公式,在实际计算中哪些地方能应用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发现并不如我们所预料的:学生无法解决。但是我相信学生确实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关键是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再说,今天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在今后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发展。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给学生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学会思维的东西却不多这一大遗憾吗?

  3、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近日听到有人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这节课,我基本上没有讲,整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要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条件,但完全不必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条件。我们只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渔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8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①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并没有设计“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和学生一起复习前面学习过的计算体积的方法:“数体积单位”,因为这个知识点与本节课的学习息息相关,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②探索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托新课程“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在活动中,我先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它的体积,之后又在原来的长方体后面又添上一个小正方体,并让学生再计算它的体积,并把两次的结果都记录在表格,这样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有关系。在学生学会了这中方法后,我便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类似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还与哪些条件有关系,有了前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立即追问: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样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并最终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好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摆放小正方体,并在数中记录。让学生能够自己探索,经历过程。

  2.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体会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独立推导出体积公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1.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没有说明每次必须要把12个小正方体全部用上,导致学生开始出现用4个5个的.小正方体摆的情况。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2.学具收好后仍然有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俱上,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改进措施:

  1.规范语言,严谨教学

  2.规范课堂,提高效率。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0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本人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在教《长方体的体积》中让学生从“学数学”的过程转变到“做数学”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长方体,让学生不断猜想、论证、总结。我采用让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论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在教学中,我不仅仅让学生学会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方法,而且还渗透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电冰箱的体积比消毒柜的体积大多少?)从本堂课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做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1

  《长方体体积计算》这节课,使用的是课标版的教材,我发现教材中安排的这个环节,都是让学生自己拼组长方体,记录体积与长、宽、高,然后推导公式。不甘重复的我总想有点创新,于是,我再次斟酌,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具找不够数了,即使勉强凑够学具了,让学生进行长方体的拼组,是不是会浪费时间,而且让学生的注意力易放难收?

  第二、多媒体已经普及到每个教室,可不可以直接出示一些用小正方体拼组成的长方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然后进行深入地思考,省去让学生动手动手拼组的环节?

  第三、让学生分组讨论用60厘米长的铁丝制作长方体框架,难度是不是大了点,放在同一节课上,并且还要引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有点仓促,应不应该省去?

  第四、如果把讨论制作长方体框架的环节去掉,改用什么方式把课上的有点新意,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

  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还是先试一试再说。于是,我按照上面的思路,组织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

  事实告诉我,改用本次方案之后,教学效果非常好。首先,课堂上避免了动手操作的繁琐,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空间,目标指向性更强,学生更容易推导出长方体休积计算公式,在巩固练习环节,把整理与复习中的一道思考题(小立方体拼成的长方体,长宽高被遮挡),放在首位,让学生明确了“求长方体体积只要找长、宽、高”的道理,也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

  把“体积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不一定相等”这一结论的验证放在课下研究,并与物体的包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思考的力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2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中,我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的引导可以使教学任务得以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操作解答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稍差,遇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没有认真审题、思考,也导致了很多的错误,把棱长和、表面积以及体积的问题混在了一起,不能正确区分、解答。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的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3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是从原有知识的复习入手的,学生在3年级的教材中对长方体有过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先布置了预习作业,安排学生制作长方体并要求他们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入手,自己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例1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结合学生的预习时的发现,对长方体的特征经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和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看、摸、量直观的.感受长方体的面是长方形,利用学具中的小棒搭,是学生发现在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会是正方形,利用小组合作拼相对面的环节让学生理解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利用量让学生感知12条棱可以根据长度分成3组每组中的4条都是相对的,并且长度都相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深刻的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在直观观察和操作后,教师再教学直观图的画法,从直观实物引入对长方体的表象,是学生知道因为视角原因,长方体一般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理解透视图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画直观图的熟练性。在后面的“课堂小练习”和“课堂小结”环节中,教师采用学生做题,教师点评的形式,是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利用课后时间查漏补缺,更好的学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4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在探究中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而且能正确进行计算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适当地进行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想一想长方体的形状是由谁决定的,体积可能会怎样算呢?然后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自主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验证自己的发现,从而理解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含义。

  需改进的地方:对于学生说理的教学(小正方体的数量=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应该给予适当地指导和讲解,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无谓之争,练习的时间会大大增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5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7~49页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写的,在这一单元主要分成四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今后采取的措施:

  1、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

  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3、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6

  通过一段时间对微课的了解以及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运用微课进行学习和复习,我设计了一堂关于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展示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我在网上搜来的成功微课运视频,将长方体的形成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起来简单明了。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进一步通过动画引入正方体体积计算,学起来浅显易懂。学完微课,我设计了师生通过解决“你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在回顾交流中掌握了教学重点,通过解决“你还有哪些困惑”这个问题,师生在探索讨论中突破了教学难点。经过课后检测分析,教学效果特别不错。

  虽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通过展示课,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怎样运用微课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为下 一步的改进提供真实有力地素材。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7

  在教授长方体的体积时,我发现了以下几个教学反思点:

  1.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对于“体积”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如何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掌握程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V=lwh,其中l、w、h分别代表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的地方在于理解这个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进行计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体积的概念和公式的含义,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和计算练习。

  2.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实物模型、视频演示、图表分析等方法来展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计算方法,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3.学生评价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可以通过考试、测验、作业等方式来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8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内容《长方体的体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了解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且会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巧设导入,诱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我首先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长方体纸盒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长方体纸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多少吗?学生非常自信地回答: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我又接着问:你们能告诉老师,像这样的长方体,我们应该怎样求出它所占空间的大小呢?学生思考片刻后,部分学生想到原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要算出长、宽、高的乘积。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主体地位

  本节课我注重了学法指导。如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要求长方体体积必须知道长、宽、高;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自学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整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积极探究,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并演示动画,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这个长方体由哪些图形组成?学生回答后,我又接着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们想知道吗?课件演示将这个长方体分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并演示如何求小正方体的体积。学生认真观察后纷纷汇报:一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单位面积,于是我将单位面积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这一重难点内容很自然地化解了。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学具来验证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小组都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并很快得出结果。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通过动手实践直观地感受知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巩固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自己家书桌的体积以及估算自己家里有多少这样的书桌;让学生计算一个土豆的体积等等。这样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拓展延伸了数学知识。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差生关注不够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9

  首先,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采用图形化、模型化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20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单调,不大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设计教案时,抓住学生喜欢直观、有趣的东西这一特点,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设计出有趣味性的练习题和漂亮的画面来吸引学生。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通过直观演示,自己操作自己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种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教学方式既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又培养学生的了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认为这节课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但也有不足之处:

  1.在练习环节中,我出示了一道拓展题:求两个长方体拼成的物体的体积。由于考虑的不周到,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我没有及时纠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吸取教训,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好的组织教学。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6-17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2-08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06-12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3-2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3-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4篇03-23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反思 (精选21篇)05-2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3-2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7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