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2
“我们认识的数”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
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老师们也看到了,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
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这节课我吸取了前几次试教中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杂乱无序的教训,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3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下次试着学做)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4
今天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时,原本觉得这个内容太单调,不好上,为了让这节课上得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环节我教学得非常扎实,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数数数得这么好,那你能用你刚才数的这些数其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能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吗”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第二环节“说说家人的年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字的,比如说我们的年龄。你能说出家里人的年龄吗?”等学生说出了家人的年龄后,我会夸他“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等。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应用,还教育了学生做一个关心家人的好孩子。然后直接让他们判断“小明家那个64岁年龄的人”应该是谁,学生有了刚才对年龄认识的基础,他们一下就能猜出那可能是谁的年龄。
在教学第三环节“猜一猜”时,我课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一些玉米、蚕豆等农作物。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数量的估计还很陌生,于是,我在教学上打破了常规,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了不让学生没有把握的乱猜,我先让他们随便抓一把玉米,数一数是多少个,然后再重新抓一把,猜一猜,这一把有多少个,在数一数确认一下,然后再抓一把蚕豆猜一猜有多少个。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已基本有了一定的数量,然后我随机提问:“你认为抓一把玉米多还是抓一把蚕豆多?”这时,学生就会很明白地说出哪个多、哪个少。他们用他们的小手清楚地感知了体积大的抓的少,体积小的就抓的'多的这个特点,因此,也巩固了比多比少的概念。
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数一数”时,我过渡为:“今天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奖励你们,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做《找数字》游戏好吗,这时,学生非常兴奋,我也由此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数校园的花池等等。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节。
所以,我认为这堂课上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掌握了知识,算得上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值得探讨的就是,教学“猜一猜“时,我打破常规,采用的那种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还有待于我向专家去请教。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了让这节课上的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设计这样一节课。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让学生学习的非常扎实。我用不同的数学方式进行了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然后再出示课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刚才数的这些数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首先我来示范,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要求学生不能抓得太紧,也不能抓得太多。
(2)数出一把蚕豆的粒数。
(3)以一把蚕豆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4)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数一数”时,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等等。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解。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6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认识的数”,它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最后一个“数一数”环节要是安排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又是否允许?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前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收到了颇好的教学果。
一、课内外结合
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
活动中体验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这节课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三、重视估算
活动中指导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这节课上我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每次学生汇报完所收集的数据后,我都引导他们小结:你是怎么找到这些数的?用了什么方法?除此外我还十分注重了估算策略的渗透。如让学生猜年龄“我家有一个人,今年xx岁,猜猜是谁?根据提示:“多了、少了、多得多、少得多”猜物品的价格,根据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估一估一把糖、黄豆有多少粒这些环节,既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增强了数感,更让猜对的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7
这一节课终于结束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回原处了。介于之前从来没有以公开课的形式来上综合活动课,所以,从准备至上课结束一直非常紧张。
首先来谈谈通过本节课我发现自己的弱点。语言组织,可能是因为紧张,事先的语言设计没有很好的运用。本节课安排了四个“你发现了吗?”帮助同学们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结果,很多发现全是我以引导的形式帮助他们总结的。在“数一数”,通过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最后,我的总结却很少。
最后说一说本节课的自我突破,我打破了自我惯有的那种“稳”的固定课堂气氛,还给孩子们一个低年级课堂应该有的那种活跃与自主。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8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认识的数”,它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最后一个“数一数”环节要是安排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又是否允许?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前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收到了颇好的教学果。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这节课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三、重视估算,活动中指导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这节课上我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每次学生汇报完所收集的数据后,我都引导他们小结:你是怎么找到这些数的?用了什么方法?除此外我还十分注重了估算策略的渗透。如让学生猜年龄“我家有一个人,今年()岁,猜猜是谁?根据提示:“多了、少了、多得多、少得多”猜物品的价格,根据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估一估一把糖、黄豆有多少粒这些环节,既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增强了数感,更让猜对的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9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下次试着学做)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0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1、范老师多少岁;
课上孩子们交流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岁的话题。大家站起来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岁了。
顺着书本上的问题(如上图),我顺势问孩子们:那你们猜猜范老师多少岁了?
有两个孩子说:范老师21岁、22岁。
哈,一年级孩子说起年龄总让人啼笑皆非的。
记得上一届一年级,有个孩子指着一个刚毕业的女教师说,宋老师82岁。问那孩子,为什么要说82岁?那孩子说,数越大表示越年轻!哈!
当两个孩子猜了我二十几岁后,接下来有孩子开始猜我四十几岁。
问原因,说,范老师有点老了。
唉,真伤心丫!
还有的孩子站起来,都猜三十几岁。
我让孩子们说说猜测的依据。
成成站起来,扯着他高八度的嗓门说:“范老师都已经有了女儿了,而且和我们是一样大的,所以,我想范老师肯定满三十几岁了!”
我夸奖成成是个会找线索,会推想的好孩子!范老师女儿都9岁了,怎么可能21、22岁呀!
2、抓豆子
到了实践活动中的抓豆子环节,孩子们欢快的闹腾开了,一片五谷丰登的势态。
抓一把蚕豆,数一数。
抓一把花生估一估。
再通过蚕豆与花生的实际大小,判断推想,一把花生的粒数肯定比蚕豆要多。
花生和蚕豆的实际大小关系,有点像昨天习题中苹果和草莓的关系,需要孩子们调动生活经验,为数学推理服务。
课上大家交流一下,前后沟通一下,好有意思!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好多孩子带的蚕豆花生等都是熟的。所以,活动刚开始,就有宝贝抓着豆子嚷嚷:老师,这是熟的!边说边往嘴里塞。
还有的小组,花生米没有带成,带了炒熟的花生果。结果,在抓花生米环节,整个小组索性剥开花生果,吃起了香喷喷的花生米。这样肆无忌惮的,也只有一年级的宝贝们了!
翔可爱透了,在活动开始后,他执拗的举高小手,我蹲下身问,翔,怎么了?他说,老师,我奶奶煮的花生米可好吃了。不过今天带的是生的!
如果下次带豆子,一定要叮嘱家长们,带生的!
看似玩玩闹闹的一节课,从中也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搜集信息、估计、操作等活动经验,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1
这是一节活动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会用学过的百以内的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在抓东西的动手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同时学会一些估计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在课前调查中,让学生用一百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的题目,书上也给了两个例子,结果发现学生说的例子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
(1)学生说的例子范围很窄,许多孩子就按照书上的例子套,没有发散开来。
(2)学生举的例子数字局限在10以内的数字居多。
分析原因,在于学生接触的事物的数量以10以内的数为主,并且他们关注的事物是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那一部分,比较狭隘。教师就在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一百以内的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找一找,并在上课时把找的`东西带来全班展示,结果学生找的很多东西都非常有价值,比如一个学生带了一根皮尺,上面就有着百以内的数;又如一个学生带了一本日历来指给大家看上面的百以内的数,班上甚至有一个孩子把家里的如筷子的支数,小人书的本数,光盘的张数,象棋子的个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更加深了百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课后调查中,仍有这道题目,目的是检测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能不能更开放的说出生活中的例子。可惜的是结果并不如人意,学生的回答要么仍是自己找的例子,要么还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如班上有36人,说明教师这一部分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先用课件演示书上的例子,这时已经有学生举起了手准备回答,但教师为了再开拓学生的思路,没有对此做出反应,而是拿出自己准备的东西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里说,最后才请个别学生说他们的发现。问题出现在四人小组讨论这里,学生虽然都互相说了,但并没有认真听其他人的发言,也就没有吸取别人说的好的地方,最后能说出来的可能仍是自己带的例子或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
本节课以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为主,有四人讨论,更多的是四人动手操作抓糖果、花生米和黄豆的活动,在课堂中就呈现出一种比较乱的状态,教师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把握还需要改进和训练,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经历学习的过程,教师又能有序地进行组织教学,做数学活动中真正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2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下次试着学做)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3
今天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时,原本觉得这个内容太单调,不好上,为了让这节课上得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环节我教学得非常扎实,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数数数得这么好,那你能用你刚才数的这些数其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能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吗”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第二环节“说说家人的年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字的,比如说我们的年龄。你能说出家里人的年龄吗?”等学生说出了家人的年龄后,我会夸他“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等。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应用,还教育了学生做一个关心家人的好孩子。然后直接让他们判断“小明家那个64岁年龄的人”应该是谁,学生有了刚才对年龄认识的基础,他们一下就能猜出那可能是谁的'年龄。
推荐合同范本:
在教学第三环节“猜一猜”时,我课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一些玉米、蚕豆等农作物。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数量的估计还很陌生,于是,我在教学上打破了常规,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了不让学生没有把握的乱猜,我先让他们随便抓一把玉米,数一数是多少个,然后再重新抓一把,猜一猜,这一把有多少个,在数一数确认一下,然后再抓一把蚕豆猜一猜有多少个。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已基本有了一定的数量,然后我随机提问:“你认为抓一把玉米多还是抓一把蚕豆多?”这时,学生就会很明白地说出哪个多、哪个少。他们用他们的小手清楚地感知了体积大的抓的少,体积小的就抓的多的这个特点,因此,也巩固了比多比少的概念。
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数一数”时,我过渡为:“今天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奖励你们,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做《找数字》游戏好吗,这时,学生非常兴奋,我也由此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数校园的花池等等。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节。
所以,我认为这堂课上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掌握了知识,算得上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值得探讨的就是,教学“猜一猜“时,我打破常规,采用的那种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还有待于我向专家去请教。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03-01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2篇03-01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3-27
《认识更大的数》教学反思03-06
认识更大的数教学反思03-27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2-20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2-11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