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2:16: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1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制作课件时我考虑到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如果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你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来学习的话,课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来学习。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方法虽然使得教学流程清晰,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朗读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为了能体现生本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把文本内容和写作方法都在读和交流中理解领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预习探究

  2.合作交流

  3.品读体验

  4.汇报交流

  ……

  一、在课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学探究的能力。

  课前先让学生搜集颐和园相关的资料,并在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是什么资料。通过搜集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背景有更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接着再通过生字词检测预习的效果,不仅考查了学生课前掌握的情况,还交流了学生自主探究生字词的'方法。

  二、在合作中把握重点,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通过师引导找全文的中心句和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弄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使学生对本文有整体地把握。同时对移步换景,也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的写作方法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观察点又是怎样的?使学生对全文结构安排,作者行踪都有较清楚地了解。

  三、重点品读,领悟学习方法

  师引导品读来学习长廊的内容,使学生在交流中把长廊的长、美的句子朗读出来,特点探究出来。师再引导小结本段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方法:边读边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再把景物特点概括出来。并用这种方法自学万寿山、昆明湖的内容。

  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

  (2)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对照要求深入地自学探究,生本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在交流中学习,在汇报中体会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在小组里交流探究的结果,然后全班进行汇报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景物特点。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生本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滑冰和划船例子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再例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地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就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颐和园教学反思3

  18《颐和园》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我采用先欣赏颐和园风景的图片导入课题,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通过交流有关颐和园的资料,了解其历史,最后重点研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带领学生去领略颐和园的美景。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激情、读中体会、读中悟情。运用多种形式,如出示长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图片、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等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把对颐和园的美和对颐和园的爱表达出来。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一排排”等词语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抒发情感,迁移情感。

  回顾这整节课,我感觉学生读的虽多,但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还不强。这主要是由于我在引导他们在细读课文时,还没有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使他们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对语言文字理解、加工不够,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不能融会贯通。那么,该如何去做的更好呢?

  我想教师还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让学生以读为主,从读中去想,想中去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课课练■

  一、给带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着火(zháo zhuó)似的(shì sì)模湖(mú mó)乘凉(chénɡ chènɡ)

  一模一样(mú mó)爱好(hǎo hào)一匹(pī pǐ)揉眼睛(ruó róu)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红彤彤

  例:半紫半黄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公鸡()的青草()的狮子

  ()的小池()的霞光()的荷花

  ()的.大狗()的金鱼()的楼房

  ()的石头()的钢笔()的椅子

  四、把下列句子改成“被”字句和“把”字句。

  1、鲜血染红了他的外衣。

  2、秋风吹落了黄叶。

  3、妈妈做好了中午饭。

  五、给合课文内容找近义词和反义词。

  1、找近义词:

  笑盈盈()凶猛()威武()

  2、找反义词:

  镇静()恍惚()

  六、在()里填上成语,作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热锅上的蚂蚁——()

  铁公鸡——()

  螃蟹过街——()

  一手拿针一手拿线——()

  军事论文——()

  泥菩萨过河——()

  水上的浮萍——()

  猪血煮豆腐——()

  木匠戴木枷——()

  月亮里的桂树——()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2、《火烧云》一文重点写了火烧云的()和()的变化,写出了()、()的特点,写出了火烧云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

  蓝色的雾,蓝色的风,蓝色的潮声……

  我家门前的海,像一面光明的大玻璃镜,映着天,天变蓝了,映着云,云变蓝了,映着鸟,鸟变蓝了。

  真有趣呀,仰着头看,天变成一个倒过来的大海,那云,就是翻滚奔腾的波流,那鸟,就是结群回游的鱼……

  还有声音哩!

  我就生长在这蓝色的透明的世界。

  这世界给了我不尽的兴趣,给了我永远张天遐思的羽翼,给了我永恒不泯的童心……

  因此,人都说渔家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

  笑,这是海的声韵……

  1、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雾()的风()的潮声

  2、用“ ”线画出文中比喻句,并仿写一个句子。

  3、为什么说渔家的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九、将诗句补充完整,再与后面的季节相连。

  1、小()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春天

  2、墙角数枝(),凌寒独自开。夏天

  3、不是花中偏爱(),此花开尽更无花。秋天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冬天

  参考答案

  一、zháo shì mó chénɡ mú hào pǐ róu

  二、红通通白茫茫绿油油黑黝黝半真半假猜来猜去走来走去飞上飞下

  三、漂亮细细气势凶凶圆圆红彤白色奔跑游来游去高高坚硬实用古老

  四、1、他的外衣被鲜血染红了。

  鲜血把他的外衣染红了。

  2、黄叶被秋风吹落了。

  秋风把黄叶吹落了。

  3、中午饭被妈妈做好了。

  妈妈把中午饭做好了。

  五、1、笑哈哈凶狠威风2、慌张清楚

  六、略。

  七、1、略。 2、色彩形态色彩绚丽形态多变对大自然喜爱

  八、1、蓝色蓝色蓝色2、略。 3、因为渔家的孩子有着一般晶莹的生命: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先请同学们轻声读,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然后再次默读,把描写长和美的句子勾划出来,并作批注,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写下来。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写法。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5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颐和园美丽的建筑及自然风光,本课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孩子们学习。

  课堂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都游览了哪些地方,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把这些地点连接起来的,引出像作者这样走一处换个景点的写法叫移步换景,可以用走过,绕过、转过、向东、向北等词语描述,渗透使用。

  同时这篇课文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采用了说明、比喻等描写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多数学生基本能敏感的发现其写作上的'特点。

  课前在查阅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时,发现有一堂课上,学生讲到“滑”和“划”的使用,这是我在之前的设计中未曾考虑的,觉得很有价值,于是有意在课上注意了一下,但没有学生能主动说出来,于是我设计了对比练习,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踊跃发言,张睿轩的发言最精彩,基本把我要的都说了出来,但遗憾的是课后的检测中,对“滑”的理解,大家答得却不理想,看来说得好不一定会写,几个人会说不一定大家都会说,会说了也不一定就是理解透彻了,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说,会写才是硬道理。

  纵观本课教学,我觉得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课文学完后,如果能让学生结合文中所介绍的景物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自己做导游领大家走一番,学生兴趣也许会更浓厚,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也有帮助。读写结合应用不够,本课是一篇很好的读写结合应用文,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游览词,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效果应该更好,但因为对课文的讲解过细,导致时间不够,缺少小练笔安排。

颐和园教学反思6

  一、交流导入: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二、学习新课: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一)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习体会)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抓住七百多米,273间这两个数字感受到长廊的长!读出长廊的长。)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另一种花又开了。”(理解“横槛”,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读出心中的敬佩,赞美之情。)

  (3)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4)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5)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的?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站在万寿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见佛香阁和排云殿;站在万寿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颐和园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看见昆明湖。向东远眺,可以看见城楼和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A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①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B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C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三)昆明湖(重点学习“十七孔桥”)

  作者介绍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点描写的是哪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读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桥及石狮子的图片,拓展训练,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

  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并且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

  四﹑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一次小练笔。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局部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找出自身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同学通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身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纳出特点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同学已经学会了自身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同学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同学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同学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需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身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只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沛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同学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同学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同学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同学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同学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同学无拘无束发表了自身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同学阅读文本的兴趣。同学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同学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依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同学语感,协助同学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同学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同学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沛发挥了教师和同学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同学利用专题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防止了同学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同学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同学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同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同学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沛地体现了同学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奔驰,扩展同学视野

  同学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检查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沛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同学充沛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身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只培养了同学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坚持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同学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同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方应该提示同学进入网站的路径,防止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沛体现同学、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保守的语文教学,我充沛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颐和园教学反思8

  这一周,明丽姐出门了。我要独自代领着孩子们,还是有一点点紧张的~~~ 但是,硬着头皮上吧~今天,我开始这周的第一节课,讲了《颐和园》。结合本单元习作,写导游词。我今天课上主要带领孩子们去弄清了游览顺序。这样对于日后理解写景和习作有帮助。对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用游览顺序一步步代领孩子去学习游记,让孩子们知道了游览的`读法,思法。

  2.在讲课中,板书清晰,使课后习题处理时没有难度。这是我进步的点。

  3.详略得当,我的讲课有详略,这样推倒写作方法,总分总时,不费力气。

  4.时间不合理,差了5分钟,没有处理好,没有强调出写景的主要写作方法。我会在语文园地时,集中处理,千万不能忘!

  总得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这节课,我也通过反思,体会到了成长,加油加油!

颐和园教学反思9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现在,我将个人教学反思叙述如下:

  一、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师生互动做好课前准备。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二、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时,我充分以网络引导,让学生观看颐和园的录象,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升华学生情愫。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我重点设计了“读景”这个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看图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同时,我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不足之处:

  1、学生开展研究和体验的时间不够充足。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2、学生读的深度还不够。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文中的三大景点都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得不够深。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文章,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另外,我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有待各位领导同仁的批评指正。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之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资料介绍,最终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之后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终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终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立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主角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到达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资料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终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之后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终的学生个体独立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应当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本事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仅文章资料美,并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资料,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可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主角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可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资料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终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此刻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本事。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开头结尾都总述了颐和园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美和大,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景中学习,在做课件时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讲解的时候抛出了一个总问题“课文是怎样具体细致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呢?请同学们画出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的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细细体会其特点。”,先自己找,再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力求通过自己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解决本课的重点,最后全班汇报。

  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读中品,品中悟”,所以整堂课我都力争营造优美的意境,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感悟颐和园的.美。

  因为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以至于有点紧张,所以讲话的时候有点语无伦次,该讲的内容没讲到,例如:在700多米、273间、17孔桥的时候要提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后来忘了。在点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一紧张喊错了一个学生的名字。时间也没太把握好,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来当一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最想向大家介绍的景点时,时间不够了,还没怎么说就下课了。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发现的不足很多,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和遗憾。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本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移步换景。课文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文字优美,层次清楚,其移步换景、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一、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也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让学生抓住一句话中的要点用精炼的语言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是我这节课所运用的方法。

  在教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时,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看到这么多各具情态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明确中心句是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了解中心句有概括和总述作用,告诉学生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这样文章就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接着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美丽”二字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并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让学生明确这几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提纲。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的文章叫做游记文。如果要想把游记文写得井然有序必须要先列提纲,写清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再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色来突出中心内容。

  由于学生对于移步换景这种写法比较陌生,所以在“移步换景,学写法”这一环节,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法,在屏幕出示移步换景的定义,让学生朗读加深印象,接着学生朗读上一环节找出来的句子,师进行点评。在读与老师的评中明白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顺势引出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总分总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利用阅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写作材料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

  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

  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

  三、“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媒体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兴许以后可以提高大课时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颐和园》这课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准备。同学们提出了20个问题。

  1、为什么柱子上刻着狮子?

  2、为什么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的山顶上?

  3、为什么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4、为什么站在山上,佛香阁的景色尽收眼底?

  5、为什么船在昆明湖上驶过,湖面不留一点痕迹?

  6、为什么柱子横槛上不漆别的漆?

  7、为什么叫垂杨柳,不叫垂柳?为什么要栽这种树?

  8、为什么叫颐和园?是为了和平的花园吗?

  9、为什么讲万寿山脚下,不说是万寿山底下?

  10、为什么八角宝塔不怕被风刮倒?

  11、为什么叫排云殿?难道能排云吗?

  12、为什么叫朱红的宫墙?难道像珠子一样红吗?

  13、长廊两旁的花都谢了。谢是什么意思?

  14、为什么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15、为什么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16、为什么隐隐约约的看到城墙?

  17、为什么万寿山的柱子上雕刻着狮子?

  18、为什么昆明湖绿的像碧玉?

  19、为什么说美景说不尽?

  20、为什么颐和园最美?

  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让每个学生自己记下去。我慢慢的看着,进行着分析。忽然,我灵光一现,对,就用这些问题让学生回家探究、读书、找资料、研究,尽可能地说出问题的'答案来。

  我花费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解决了不少问题,虽然说学生回答的答案比较的简单,但是考虑到孩子们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我想那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下面的就是学生的回答,当然,作为教师,我也引导了一点儿。

  1、生答,因为狮子好看,雄伟。我结合现在有的人家房子前面竖起石头狮子,看看怎样啊。引出学生说出:皇家气派。

  2、生答,师引,共同归纳出,中间可以兼顾山上和山下的景色。

  3、生,因为风平浪静,风都被山挡住。

  4、因为站在高处。

  5、生,波浪盖住。师引导,水面平静的原因。

  6、学生答,因为颜色鲜艳,像一幅画。师导引,红花绿叶搭配起来好看。

  7、生,因为树下垂,颜色像柳树,美丽。师,样子也像柳树,细枝柔条,是一种风景树。

  8、(这个问题有些难度,我让同学们,看看颐字是什么意思?)生,修养。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学生说出,那是休养、休息的地方,并且天下太平。

  9、学生说,把山当成人来写。教师提出鼓励。

  10、生,那塔是用石头砌成的,并且在山上选取平坦的地方来建筑。

  11、生,因为风大,把云都吹走了。

  12、师,朱是红的意思;古语说,近朱者赤。过去红色代表富贵、热烈,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13、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不解。我随口唱了一句,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学生马上明白谢是落了的意思。

  14、因为被树挡住,看不清。

  15、因为有阳光反射。

  16、生,因为在远处看不清。

  17、生,因为狮子威武。

  18、生,以为水清,水面平。

  19、师引导,颐和园有哪些景点呢?引导学生说出景中景,园中园,说出颐和园的美景很多。

  20、这个问题,学生综合上面的内容进行回答。

  通过课堂教学,我觉得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浓厚的,探究能力也是有的,从上面同学们回答问题的要点也能说明这一点。

  当然,这些回答的内容,显得粗略了一点,但都是小学生依据生活的经历和自己掌握的知识推理、判断出来的,且有一定的道理。

  我又进一步鼓励,如果将来有哪一位同学到北京颐和园去玩,一定要把那里的美景详细的说给老师听噢!

【颐和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学反思10-27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2-25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2-20

颐和园教学反思02-17

颐和园教学反思14篇02-24

颐和园教学反思(14篇)02-24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2-21

颐和园教学反思2篇02-22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