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17:23: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课后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课后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课后教学反思1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后教学反思2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了《约分》,学后感触颇深。

  一、本课首先出示了学习目标:

  1、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理解并能判断什么是最简分数。3、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约分,正确的书写格式 。目标的出示为学生指明了本节课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活动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可避免课堂活动的盲目性。

  也可调动学生的情趣,学习的积极。

  二、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约分的方法,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是基础。合理的知识的迁移规律,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自主探究,合作共赢。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让学生在化简时,途径有很多,有些学生是一步步除以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一下子就除以最大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口算一下子得出最简分数的,都是可以的。

  四、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课后教学反思3

  简简单单教语文点滴体会

  长阳实验小学曾晓云

  《假如》是一首诗歌,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爱,进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没有给学生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以朗读为主。学习第一节时,我先用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寒风中的小树最需要温暖,然后,我让学生用朗读给小树送去温暖,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关爱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第二节时,我抓住一个创新思维的激发点,提出问题:我用神笔为小鸟送去粮食,小鸟会怎样感谢我呢?我会是什么心情呢?学生边读边想象:它会为我唱一支歌,它会为我衔来一束鲜花,它会为我跳一支舞……体会到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事啊!学习第三节时,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西西,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回答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双腿能好起来”。此时,我鼓励学生用最关爱的朗读帮西西实现这个心愿,从他们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我感到,这颗“爱”的种子已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于是,我对他们说:“现在,神笔就在你们的手中,你想画什么呢?”学生的发言踊跃,真情自然流露。

  崔峦教授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本节课正是从这一宗旨出发,用最简单的手段——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用最简炼的问题,激发最丰富的.思维,因为课堂提问好比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问得多不如问得精,要问得“牵一发而动全身”。 用最简要的教法,创造最有效的课堂。语文课最简要的教法就是“以读为本”,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语言的魅力要靠读,体验课文的情感要靠读。但看似简单的读,我用了别具匠心的引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由此可见,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则非常不简单,需要教师课前课后下足功夫。

课后教学反思4

  一、简化结构,寻找长文短教新的途径

  三年前的那个课例,教学设计也是简单的,运用关键词阅读法,从“乐土”起,将文本从美景、趣事、淳人、真情四个方面解读,结课时用一首小诗(小诗附文后)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组,这样就将长文读薄,也就顺利实现了长文短教。

  这一次,我仍旧沿用了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只不过把关键词的切入点换成了标题“社戏”二字,打乱以前从“景”到“事”到“人”再悟“情”的这个顺序,变成了从“事”到“人”再到“景”, 最后悟“情”。这三个环节的阅读结束之后,都分别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所讲文本的主要内容,所以最后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小说就变成了三句话:一件有波折的趣事,一群有情味的乡人,一幅有特色的美景。我的目的是想在各个环节中将学法和写法贯串进去,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的素材,真正实现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通与融合。

  要实现课堂结构的简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关键词阅读法,就是在文中寻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全文内容解读的词语,这就是那个关键词,这也是教学的突破口。顺着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文本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进行重组和压缩,文本就变成了某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某几句话或某几个词语,教学变得灵动,教法就可灵活,课堂就会灵性,学生就有更多灵气。《安塞腰鼓》和《社戏》我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我认为这种阅读法留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扩大。

  二、朗读教学,使用支撑课堂素的方式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法宝之一。但朗读在语文课堂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公开课上,有限的几次朗读都变成了必须呈现的方式或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表演,也就是说,朗读与文本理解是水与油的分离状态,根本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

  我现在的课堂,经常采用的读文本的方式就是默读、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小声读、高声读。书声琅琅的状态才应该是语文课堂最真实最美好最温暖的状态!

  下面专门说说朗读。

  教学片断1

  师:从课文14—21段中我们已经从正侧两个角度分析出那夜的“戏不好看”,可是作者却在最后一段中这样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读。(很平淡随意)

  师:这句话强调的重点词是什么?

  生1:好豆,好戏!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词?

  生2:我觉得“实在”这个词也应该重读,因为它表现了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高度评价。

  师:你关注了这个副词,很好,这个词起着强调的作用,那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词重音强调出来。

  生3:我觉得“一直到现在”也要稍微重读一下,说明了时间很长,从那以后我都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师:同学们提到的这几个词都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重读是理所应当的。那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关键词用重音强调出来了,但情感明显不够!)

  师: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真的”。你觉得读这个词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真诚!确定的!肯定的!

  师:是啊,这个“真的”就好像作者在和我们亲切交谈,说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把自己想要说的再次强调一遍,所以朗读时要真诚一些,低缓一点。

  再试一次。生再齐读。

  师:“真的”表达作者的真诚和实心,“实在”“再也没有”都表达出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难以忘怀,我们在读两个“那夜似的”的时候可以把声音稍微延长,好似一声叹息一般的回味。

  师范读。我们再读一遍。生再读。(各方面处理好了很多)

  师:同学们,你从我们刚才的多次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那夜的怀念!不舍!

  师:可作者明明用大量篇幅写了那夜的戏不好看,最后又说好戏,你怎么理解这种前后矛盾?

  生4: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好戏并不完全是说那夜的戏本身,而是说看戏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一起,他们很快乐,所以很难忘。

  师:这个同学提到很关键的点,一同看戏的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说,吃饭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玩。也就是说你所站立的平台决定了你的高度。而这里,“我”同行的小伙伴决定了“我”快乐的程度。

  生5:我觉得还有归航偷豆的趣事让他很难忘,所以他才说那夜的戏很好,都也很好吃,因为豆是偷来吃的。

  师: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话理解为“偷”来的就要东西味道要更好一些?

  生全班哄堂大笑。生5(极力大声辩解):有这个意思,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你想嘛,一群孩子在大晚上的时候,去豆田里摘豆,没有经过大人同意,这行为本身就有偷的意思嘛!再加上是我们自己煮的,味道当然会觉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他更难以忘记的是那种经历。

  师:同学们听到了吧?他已经从文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读课文,一定要在文字里出生入死,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目的和情感所在!你能不能按自己的理解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生5朗读。

  生6:我还觉得作者之所以认为“那夜的戏好”还在于看戏的不容易,就是“戏前波折”那一部分写到的内容。

  师:哇,这个同学的眼光真的是毒辣敏锐,他发现了我们很不容易发现的一个点,看戏不容易,经历了一些波折,所以才会那么难忘!我们再读这段包含着作者怀念和不舍的文字。

  学生齐读。

  师:所以,同学们,“那夜的好戏”其实不是戏本身的好,从事件上来看,而是因为看戏前经历的波折,看戏归途中偷豆的趣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戏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波折?

  教学片断2

  师:请大家跳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对双喜的描写。

  生静静默读课文,找寻。勾画。

  生很快就找出文中对双喜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究竟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双喜?

  生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双喜的聪明。

  师:他从原文语句中找到关键词,很好。你还能从这句中发现什么吗?

  生1短暂沉默,片刻之后,摇头。

  师:我们一起先看看双喜说的那句话,你觉得该怎么读?提示大家注意标点符号。

  生2:惊喜,因为两个句子后面都是问号,尤其是第一个“大船”后面。

  师:你体会得很好,仅从这个来看我觉得还不足以看出他的惊喜,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往前面看一看,把提示的话都包含在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同学们读出了一种惊喜,如果你们再稍微把句子往前靠一些,可以找到双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一句话,再读。

  生齐读: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你看,小伙伴们看社戏回来,大家高兴万分,我呢?不开口!小伙伴叹息又同情,可束手无策,就在这时,双喜打破沉寂,想到了八叔的航船,当然就应该是惊喜万分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到一群孩子听到双喜说这话时的惊喜和狂热。所以,这儿除了双喜的聪明外,还应该有——?

  生3:善解人意!

  生4:观察很细心!

  师:双喜的善解人意和细心在后面哪些地方还有?请你再找找!

  生5: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看出“底细”,其实是看出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所以,他聪明、细心又善解人意。

  师:分析得很全面,这个句子同学们能够把提示的部分都找出来做得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仅读这个句子本身还要学会把句子进行前后勾连地去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两个教学片断是我从四个课时中很随意抽出的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把理解和朗读融合在一起,用朗读来促进理解,用理解促进朗读,二者相互依存。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一定跟上,你想向学生传达的东西,不是通过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指导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课堂朗读的使用,一定是精心思考,特意安排,一定是为理解铺垫开路,一定是有方向有目的。不是随意妄为,也不是漫不经心,更不是增添课堂的热闹喧腾。所以,朗读的指导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阅读思路的点拨,有思维提升的牵引;有个别句子的朗读,有句群的朗读,有文段的朗读。该朗读时一定是不怕耗费时间的大读特读,比如最后一段,我一共安排了6次朗读,有学生的齐读,有学生的个别读,还有老师的范读;每次安排朗读的目的不一样,老师指导的方向从朗读的方法到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每次朗读的效果也不一样,学生所收获语文素养、思维能力、语文习惯和情感体验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达成的效果是: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层层提升。

课后教学反思5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酒务 婧。本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册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教学5分5分地数,1分1分地数,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由于时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的.概念,一年级学生对此比较模糊,很难建立起量化的时间概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结合实际。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的钟表,再画出自己喜欢的钟面,教学反思《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酒务 婧》。从观察到画,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再利用课前画好的钟面,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练习中发现有学生把5时55分认成6时55分,经过个别辅导,补救过来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忆上课情形,认为经过上学期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时针,同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过于强调的是有关分针指到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的内容。学生也受老师教学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错误认识。因此在下一节练习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分为几时多一些、几时半、几时多得多这三种情况,加深对时针的正确认识;接着学习5分5分的数。学完后把时针表示几时与分针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钟表上的这一时刻。

课后教学反思6

  一 课后反思

  在舞蹈课堂中,学生们只注意动作的模仿,忽略了内在情感的体验,有的学生在表演中会产生表情淡漠、眼睛无神、内心空荡。通过这节课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表现力,从而开始学会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来表演舞蹈情感。

  二、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授新课的环节中,没能掌握好新课内容,动作教授的过多,过急,讲的不够细致,最后没能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展示,在下节课上,会把动作细致讲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舞蹈动作,因为舞蹈表现力中的外部动作与内部情感是不分家的,两者缺一不可。

  2、在讲授什么是舞蹈表现力这一环节上,应该讲的通俗易懂,或者通过一些适合孩子的方式,讲明白,单一的把概念抛给二年级的学生来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

  3、最后做游戏的设计,时间掌握的不太好,游戏时间过短,只起到了复习的作用,没能让孩子进行更深的拓展练习。下节课游戏这个环节还要继续做,将舞蹈动作融入进舞蹈音乐中去表演。

  小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是需要严格要求的,绝不能松懈,通过音乐、游戏、表演等一些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挖掘出每位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潜力,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改进的,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你们的支持和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虚心的向各位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谢谢大家!

课后教学反思7

  《研究磁铁》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四课的教学内容。该课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知道不同形状磁铁的名称,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是本学期我校举行的“人人一堂研究课”上本人的教学内容,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三步导学模式的运用较为成功。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探究时间长一些更好,这是因为在前面的两个演示实验占用了较长时间。个别环节拖泥带水,尤其是在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未能简洁明了地得出正确结论。还有一个导致探究时间短的原因是:在验证磁铁具有指南北的实验中,使磁铁保持水平的时间较短,使得磁铁水平地停止旋转指示南北较难,不少组的`同学该实验完成的不太成功。实际上当磁铁第一次处于水平时,就应该用胶带把线与磁铁的位置用粘贴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就能使磁铁较长时间保持水平状态。因为另外一个分组实验是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样要求磁铁处于水平,因而两个实验均受到一些影响。由此看来,如何使磁铁始终处于水平是本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第一个分组实验完毕时没有向学生强调下一个实验仍要使磁铁保持平衡才能顺利进行,以至有的组的同学把细线和磁铁均拆下来,导致下一个实验费时较多。

  以上是本次实验出现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在下次的教学中解决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会进一步提高。

课后教学反思8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读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一)教学

  一、初读感知: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二)课后反思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课后教学反思9

  《落叶》是自编的教学内容,是根据秋天到落叶飘这样一个情景设计的。

  本课教学目标是观察落叶的色彩,形状,及表现落叶的纹理,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画一画及剪一剪的方式表现美丽的落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一课上来下,发现学生能感受到落叶的美,同时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落叶表面的纹理,表达自己对落叶的一种怜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快乐,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体验的成功感。但是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宽泛。

  本课既要让学生表现落叶的色彩,形状,又要让学生表现落叶的纺理,形,色,纹理三个方面都要在一堂课中体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太多。这堂课可以分成几个课时来上更能让学生深刻感受落叶的美。而且本课对于落叶的形,色和纹理,本来是着重表现叶纹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三个内容分布得过于平均,没有突出重点。一开始让学生涂秋天的色彩,本想三分钟就解决的,可以实际上却花了五六分钟,让学生涂色彩,学生很兴奋,一时半会静不下来。而在表现落叶形的'时候,采用的是沿着实物落叶画轮廓的方法让学生表现落叶的形,由于实物落叶边缘有许多小细节,学生画了很久,他们不会用很概括的方法去表现。本来是重点表现的叶子的纹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相对弱化了。

  其次,情感表达相对弱化。

  这是一节富有诗意的课,对于落叶,我们有着太多美好的语言来形容。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把这种美内化到学生的心里,从而用美术的语言表现落叶的美。学生对于落叶的感受应该是多变的,如爱怜的,如色彩美,如残缺美……这么丰富的情感都可以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可是教师引导不够,导致了学生对于落叶美都停留在表面上,没人深入到内在。

课后教学反思10

  上完《台阶》一课后,我有一种满意的成功感,因为我上此课,既教了学生阅读方法,又指导了学生写作技巧。今后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将以此为范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在上《台阶》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一、文眼很关键。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有学生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三、结构上要前后照应。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四、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在《台阶》阅读教学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在此我告诉学生:以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可以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而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因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钻入别人的脑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另外这里我还着重讲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摇动了父亲的心,做高台阶的新屋正是父亲心上飘不去的烟雾。这样一讲,学生很容易感知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五、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我让学生细细品味:“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段细节,有几个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总之,我感觉本课上得比较成功。今后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努力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

课后教学反思11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讲的是时间如流水,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是许多人少年立志的座右铭。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初读感知韵律

  这里首先安排学生将诗文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知古诗词的韵味。第三遍要美美的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2、品读体会情感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再次有感情的读文。同桌互相听读,互相检测,通过读揪出让你最有感触地句子,找到诗的中心句,提炼出诗的`主题。

  3、精读想象意境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悟、相互交流,感受诗的意境,力求学生与文本、诗人三者情感的统一,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化得到升华。

  4、小组交流话题

  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小组长负责自己组的组员的发言情况,并挑选金牌发言人。

  5、全班交流以上话题

  请各组金牌发言人发言。

  6、提升学习拓展

  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把课外搜集的其他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谚语警句或故事展示出来,并在全体同学面前读一读,背一背。这不仅能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时间的宝贵,更懂得了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课后教学反思12

  《影子》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童诗。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上完课后我反思有以下几点:

  在备课中,我预料“影子朋友为什么走在你的前(后、左、右)边?”会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呢?我灵机一动,在课堂中央拉开一张桌子,拉上所有窗帘,打开一盏日光灯,让一个孩子站了上去。我让站在上面的孩子转身,其他的孩子则仔细观察影子位子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上面的问题解释清楚了。

  教学中,我以朗读作为理解全文的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中,不但教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读出常常跟小黑狗的重音),而且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是学生跟老师的.挑战读,再加上学生对老师及同学的朗读评价。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引导学生质疑朗读,实际上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有感情地朗读。

  此处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朗读指导不到位,只为朗读而朗读,学生没有真正地领悟感情,而且没有把自己领悟的感情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尤其在几个学生讲到自己养过小狗,小狗常常陪着她,围着她转时,……我启发她说出了喜爱或喜欢小狗的感情。此时,我应该要求学生就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而我却没有让学生读,让学生领悟的这种感情白白地浪费掉了。

  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学生经历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比起简单的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表达相应的感情。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情感切入点,适时朗读,也比硬是要学生讲出到底是什么感情,或带着什么感情来读,具体、丰富、形象得多。如几个学生讲到小狗在我放学后在家门口等“我”,高兴地舔“我”,此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把这种等“我”,舔“我”的感情具体化,不就是喜爱之情吗?

  教学中,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课后教学反思13

  10月30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镇的数学评优课。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我是到其他学校调班上课。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对一些位置单位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上课前我和他们一起玩一个方位游戏由我发出指令学生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在游戏中我复习了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位,为新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时我根据教材让孩子观察恐龙。恐龙玩具是喜闻乐见的素材,学生看着这个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的素材,学习的兴趣高涨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学生在自己的角度观察恐龙,并且把自己看的图片找出来。学生好强好奇,我及时提出你能轻轻告诉同学你在恐龙的什么位置。这样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在和恐龙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真正的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孩子活动中得到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学时我在学生在不同的位置来观察,我设计了下一个环节,请同学们顺时针换一个位置,现在你观察到的恐龙和刚才的一样吗?

  你现在又在恐龙的什么位置,看到了恐龙的什么?你轻轻地在告诉你的同桌。这样做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样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展示评析让孩子真正的'从活动中学到知识。这样的知识才生动牢固完整真实实在。新授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看图片的一部分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说说下面的判断说的对吗?学生知道用什么方位词了判断物体的不同角度。学生在学习只是后我让学生欣赏天安门的照片,你们想当摄影师,我设计了一个拍照的游戏。让学生同桌一起合作。一人当模特一人当摄影师,摄影师要确定自己是想拍同学的那面,拍了可以告诉同桌你拍的是那面,让同学判断。还可以让同桌要求想拍什么面的相片摄影师自己确定自己的位置。孩子在这个活动中摆着各种各样的poss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这个游戏让孩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课堂知识真正的和生活联系。数学来源生活,也回归生活。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的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效果很好。

课后教学反思14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一、有效的课前预习,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1、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2、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

  3、划出自己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二、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发情感的材料。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学根据课后习题要求,模仿作者来描写一天里时间转瞬即逝的踪迹,“游戏的时候,日子从欢声笑语中淌过;闲聊的时候,日子从闲聊的嘴边滑过;敲击键盘的时候,日子又从键盘上溜过……”有的学生在“八千多日”上打上问号,提出“这里的几千多日”是虚指还是实指?有的学生则对“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们”提出问题: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谁?我不时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存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下一环节的指导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三、重视有效交流,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未来的社会里,所有密集性产业都需要通过员工的精诚合作来完成,合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又能让学生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组织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小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组,交流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人人发言,互相补充,可以是谈对课文的认识,可以是通过朗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懂的问题,互相切磋。实在在小组里无法解决的,就暂时搁下,等大组交流时再提出来。

  以上是小组交流的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就是协商推选大组发言的人选和内容,这一环节由小组里的组长负责,首先决定发言人选,其次根据组内的学习情况,把理解的最好的部分进行整理,让发言人练习发言,如有问题也请他一起在汇报时提出,这一轮合作就注意了全体学生的参与与锻炼,做到了人人有发言权,人人有发言的机会,然后进行大组交流。在大组交流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进行有机的组织、点拨,比如,第一组的发言人悟的是对第一节的理解,那么其它小组有没有也是准备谈这一节的?如有,就应该再让他们来发言,补充对第一节的认识,如果老师觉得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忽视了,那老师可以先问同学在这一节里是否提出了问题?有,就让学生提,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对学生在朗读中的处理,教师不必强调一致,只要他读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处理。比如有学生提出“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时间”中的他们指谁,我先让同学自己思考,让他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这个他们是虚指,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人的寿命,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时间,那到底指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这里的他们是代指时光老人所给予的一个人的寿限,但一个人究竟能活多久,我们彼此都无法知晓,朱自清也一样,所以他在这里用上“他们”一词。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

  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课后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顺利地完成了原定的教学目标。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合理,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得当,教学层次清楚,环环相扣。教师的语言简练,情感投入,保证了音乐课的质量。

  第二.本节课注重了新课标中对欣赏课“听”的要求,强调在音乐课中以提高听觉能力为中心。虽然这首乐曲较长,但教师仍然设计了“整体——部分——整体”听赏的.教学步骤,保证了学生充分聆听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的情绪,更扎实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给学生设计创造性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教师设计了“为乐曲取名字”、“即兴编歌词对答演唱”、“用绸棒表现出音乐要素的变化”、“随音乐自编动作表演过年的热闹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这首乐曲有四条主题旋律,教师选择由学生听琴模唱的方法熟悉,只选择其中一条进行视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识谱负担,避免了单调、枯燥的知识性的学习。

  第五.渗透了由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六.教学媒体的选择朴实无华、经济实用。

  虽然这节课整体效果好,但是,我感到这节课中对答的即兴创编歌词演唱落实得不够深入,原因是担心时间不够用。.

【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后的教学反思03-01

教学课后反思12-02

课后教学反思02-08

音乐教学课后反思03-17

课后教学反思简短03-06

教学课后反思总结02-15

《比尾巴》课后教学反思03-20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03-22

小班课后教学反思03-16

大班教学课后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