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8 20:55:13 林惜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搭石》教学反思(通用16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石》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搭石》教学反思(通用16篇)

  《搭石》教学反思 1

  我最近的讲课在“读”和“听”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搭石》这片课文的语言朴素而秀美,内容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所以在上课时两个班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但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一班的同学管不住自己,热爱表现,朗读方面要加强练习;二班的同学沉不住气,不够自觉,无论在读和听方面都的加强练习。

  读的方式有多种的,先是默读找出生字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后,自读课文,为督促会偷懒得学生一定得亲自巡视。然后自读读通顺,再齐读,分小组赛读,抓错字的字音。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调动气氛,一节课下来,大家都颇有兴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捕捉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的表现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我和学生共同创作的舞台。在课堂上,我即兴让学生把几个走搭石的场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时想想:备课太详细了,反而局限了自己,有时抛开教案的束缚,自由的发挥还会有一想不到的收获。

  《搭石》教学反思 2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这次拉练似的赛课,时间短,准备不够充分,但让我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从初步感知搭石给你的印象到抓住每个尽显人性美的片段的品读,最后再让学生谈搭石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搭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引领学生逐渐认识作者心中的搭石

  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本次赛课,课前并没有与学生见面,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局限性较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仿写”,时间没有给充分,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在时间上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 3

  《搭石》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文,不仅美在文字,更美在它的内容以及其中包含着的丰富的人情味。因此,本堂课我以让学生欣赏作者家乡这一道美景为主,让学生在看到搭石美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家乡人淳朴善良的美。

  课文的朗读由我和学生分段配合完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朗读不仅声音洪亮,也有效改善了“拖音”的习惯,并带上了一丝自己的'感情。朗读之前,我提出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正确回答了“什么是搭石”这一问题后,我不断引导学生读“脱鞋挽裤”四字,读出搭石为家乡人带来的方便。

  了解家乡人是如何摆搭石,我着重让学生体会老年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是如何做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你急着去上学,踩到了一块不稳的搭石,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一个急着去做买卖的商人,踩到了一块不稳的搭石,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用课文的句子回答,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家乡人勤劳善良的美。

  体会家乡人如何走搭石,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解并朗读这几个词语。在这一部分,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走搭石的情景,由一组同学用富有节奏感的口号模拟走搭石场景,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什么是“协调有序”,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走桥”,体会这诗一般的画面,体会家乡人的和谐美。

  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年人与青年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想象,并让学生模拟“伏”的动作,感受家乡人的谦让美与敬老美。

  通过这一幅幅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与家乡人的心灵美。

  整堂课学生配合度非常高,课堂上不断地朗读不仅让学生体会搭石美,而且朗读的情感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一点,学生的配合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这堂课也让我真正的体会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作用,情感引导与朗读指导有效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融入课文,理解课文。

  《搭石》教学反思 4

  本节课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那里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后,能够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十分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我要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中写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这句话怎样理解?说真的,这句话含义很深刻,我认为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未免太难了。因为文章语言表面比较易明,但内涵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但是弯来,何况是四年级的的小学生?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有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是不是要用来点明中心呢?而课文的中心就是要赞扬乡亲们,那赞美搭石就是赞美了乡亲们。”另一位同学之后回答:“这句话表面是写搭石静静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实际上就是写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同学在学习时,碰到问题能去动脑筋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透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此刻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就应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搭石》教学反思 5

  听了徐老师《搭石》这一课,感受颇多。“搭石”是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徐老师的课亦是,也像“搭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整节课,徐老师通过语言文字,带领着学生、听课的老师们一起在刘章爷爷笔下的搭石上徘徊。在理解走搭石时体现协调有序美时,徐老师创设了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与老师反复合作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来——“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在语速逐渐加快的过程中,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的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美,体会没有人踩脚,体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体会好象在无形之中有人在指挥般的和谐有序。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跨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徐老师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在短短的40分中,我们随着徐老师的指导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走搭石的经历,也享受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之旅。

  《搭石》教学反思 6

  根据学校安排,10月28日我作为校区的一名骨干教师送敎到麦元小学。事前我对所授四年级课文《搭石》进行了认真的备课。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三)从背景中升华

  当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因为是送敎,所以上这一课,我着实做了一些准备。在与麦元小学孩子们共同学习的这一节课中,我既感动有激动,麦元小学孩子聪明、活泼、可爱。是他们的热情点燃了我的激情。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语言的能力,教学技能的欠缺只有靠自己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加磨练。感谢这次活动。

  《搭石》教学反思 7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抓住“老人摆搭石、行人走搭石,面对面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四个画面,来逐步体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老人摆搭石时,我引导学生们体会“无论……只要……一定……”这几个词语时,从中体会老人是为他人着想时,学生一时找不出来,我引导学生运用去掉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从中学生就很快的就找到了其余的.词语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的心灵美,然后又回到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理解了人性美。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也就是我抬起脚来,你——跟上去,你抬起脚来,他——跟上去,声音——踏踏的,像轻快的——音乐。这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协调有序”这个词语,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让学生更形象的体会那画一般的美景,然后采用师生接读的方法去感悟美。

  学习“两人面对面”“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想象,当两个相对而行时,他们会怎么做,如果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体会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而最后又抓住“理所当然”一词,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指的是尊敬老人的美好品质。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补白、想象、朗读感悟,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不同形式,有详有略地带领学生逐层深入领悟到家乡人们纯真、质朴的美好心灵。正因为形式多样,也给了学生更宽广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才表现得生龙活虎。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把备学生提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心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俗语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如何引导学生方面做得不够细致,不能马上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时的反馈,课堂评价语言不够棒。针对这些不足,今后我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加强。

  《搭石》教学反思 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课上我经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后,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我充分利用本校现有条件,设置的一系列幻灯片,引来了学生的啧啧称赞,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我要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中写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正体现了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理念,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这句话含义很深刻,我认为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未免太难了。因为文章语言表面比较易明,但内涵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四年级的的小学生?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有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是不是要用来点明中心呢?而课文的中心就是要赞扬乡亲们,那赞美搭石就是赞美了乡亲们。”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表面是写搭石静静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实际上就是写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同学在学习时,碰到问题能去动脑筋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搭石》教学反思 9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跨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因此,我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引领走进文本——随风潜入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课堂伊始,我通过出示画面,感情导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刘章爷爷生活的那个小山村,走近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搭石。而后一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课本,我的一句“如果没有搭石,村里的人们又是怎么过河?”的追问,孩子们对“人们……就必须脱鞋挽裤。”有了更深地体会,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对搭石淡淡的了解,多了对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们对课文美美地品读下去,这一切,都进行得如春风潜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本——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紧紧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轻人走搭石”三幅画面,将读懂词句、体验画面、感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乡的人们心中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如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通过“我们是在走什么?”“不小心会掉进水里”等情景渲染,让学生采用合作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后面的……”来体验朗读的协调有序,进而感悟人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然后,我又改课文为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更是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

  对于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样走搭石的内容,我则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词语会让你心头轻轻一颤”的引导方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抓住“伏”和“理所当然”。从“伏”的品词到“理所当然”的过渡,又由请学生上台做“伏”的动作,说说要不要老人千恩万谢达到自然和谐的统一。我像链子般地将文中的语言点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用心地体会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帮助的老人曾在年轻时理所当然地帮过别的老人,而帮助他人的年轻人也会在自己年老时理所当然地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助。”不仅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理所当然”这个词语,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对学生尊敬老人,学会将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样的引导方法,又丝毫不会冲淡我们语文课中宝贵的语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本——功到自然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在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后,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而且借助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如最后一环节的写话训练,在感悟了三块内容描写不同的对象走搭石的情景后,学生在头脑中已通过想象储存了很多关于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我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激活画面,再引导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还有不同的人来走搭石,还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去说去写,学生的想象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说内心的话表内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因为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强说、写的训练,设计了通过老师的朗读,你想到了那些动人的情景,谁能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你感受到了美?你又做了哪些事,让别人感受到了美?把你感受到的美写下来。进行说写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与表达。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总结全文,提示写法时,揭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涵美,生活处处是文章。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写一写你身边的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认识关联词和中心句的作用,谈体会谈感受。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搭石》教学反思 11

  一、教学亮点

  1.情感引导与朗读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一群人走搭石”的场景时,通过反复朗读“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还能通过朗读将这些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脑海中,从而感受到协调有序和和谐美。

  2.情境体验式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搭石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性,我采用了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模拟走搭石的场景,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口号和动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协调有序”和“紧走搭石慢走桥”的意境。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中的`美。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文章空白处写感受、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不足与改进

  1.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我有时会过于依赖预设的教学流程,对于突发情况的处理不够灵活。未来,我需要加强课堂管理技巧,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

  2.朗读指导需加强:虽然我在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但学生的朗读效果和层次感仍有待提高。未来,我需要探索更多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如通过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板书设计需完善:在板书设计方面,我过于注重简洁性而忽略了内容的全面性。未来,我需要在板书设计中更多地体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注重板书的美观性和逻辑性,以便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搭石》教学反思 12

  一、教学成效

  1.情感渗透与价值观引导:通过《搭石》的教学,我成功地将情感教育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搭石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体会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同时,我也通过过渡语、小结语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和感悟,并引导他们进行小练笔或说话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反思

  1.关注全体学生:虽然我在教学中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的现象。未来,我需要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提问方式,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和讨论法。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学效果,但仍有创新的空间。未来,我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我在教学中使用了简笔画等辅助教学手段,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充分。未来,我需要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搭石》教学反思 13

  在教授《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力求将新课程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当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能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要求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写感受、发表自己见解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甚至出现了争抢发言的现象。这让我感到,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能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相长。

  课文最后一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含义深刻,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这句话。学生们通过讨论,逐渐理解了这句话不仅是在赞美搭石,更是在赞美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让我看到,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读的形式还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积累语言。

  《搭石》教学反思 14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感受并表达文中的美。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如“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搭石带给人们的方便和美好。

  在组织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以及年轻人背老人过河的情景,从而感受到其中的人性美。通过这些情景的再现,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体会到了乡亲们淳朴善良、无私奉献、互相谦让的传统美德。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我有时过于注重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探索。

  此外,我还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该更加精炼、准确,避免过多的教学总结性语言。同时,我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灵活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总之,《搭石》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搭石》教学反思 15

  《搭石》这篇课文不仅以其质朴的语言和秀美的意境打动了学生,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在授课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优点

  1.情感引导与朗读结合: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情感引导与朗读指导的结合。通过多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逐渐进入文章的情境,体会“搭石”背后的人情美。特别是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关键词句,通过朗读理解并感受这些词句所传达的和谐美。

  2.情境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搭石”的场景,我设计了情境教学。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走搭石的情景,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口号和动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协调有序”的氛围。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讨论,不仅加深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不足

  1.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处理突发情况时还不够灵活,有时会被备好的教案所牵制。未来需要加强课堂驾驭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教学情况。

  2.朗读指导需更加细致:虽然注重了朗读指导,但学生的朗读效果和层次感并未达到最佳。未来需要探索更多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3.关注学生全面性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过于关注成绩好或表现积极的学生,而忽视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未来需要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搭石》教学反思 16

  《搭石》这篇课文以其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让我深感其魅力。在授课过程中,我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文中的美。

  优点

  1.主线明确,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美”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和表达美,逐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课堂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2.注重学生体验:我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感悟思想。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想象画面,引导他们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通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小练笔等,既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不足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一些重要内容未能充分展开。未来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探讨和训练。

  2.板书设计需更加完善:在板书设计上,我注重简洁明了,但有时忽略了某些重要内容的呈现。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板书设计,使其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教学深度有待挖掘:虽然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我感觉在教学深度上还有待挖掘。未来需要更加深入地研读教材、挖掘文本内涵,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搭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搭石》教学反思07-16

搭石的教学反思02-26

《搭石》教学反思02-17

教学反思《搭石》09-22

搭石教学反思03-20

搭石教学反思02-04

搭石教学反思05-28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03-05

【热】搭石教学反思03-12

【推荐】搭石教学反思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