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快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更为了让学生能够对10以内加减法更有兴趣,于是,我通过网上搜集资料、集思广益等多种手段,最后设计了一个与实际生活贴近的“购物商店”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布置一个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物品的小型商店,并且每个物品都标有10元以内的整元的价格标签。一名学生扮演购物者,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要求正确地付钱、找钱。活动开展中,同学们面对商店内的货物兴趣高涨,他们不断地进行着交易,从买方和卖方两个方面不断的变换角色,让自己在做与评的过程中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
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明白: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及学习生活中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会抓住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创设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让课堂更具有魅力!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复习中的儿歌、对数,巩固练习中的找朋友、开火车等等。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独立思、小组互助等形式解决问题。
最后力争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独特体验,注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3
《10以内加减法》这一单元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以及我的感受,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有实际可感的、丰富的形象。
二、发挥学生好动天性,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其实,他们获取、理解抽象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靠说和动手操作,我们不妨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活动,例如,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恰当地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单纯的计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以致用。
四、数学教学要有生活味。
学生在上学以前获取的知识经验,可以说是完全从生活中学到的,安排生活情景,数学体现在生活中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幼儿认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幼儿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幼儿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幼儿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幼儿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幼儿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幼儿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幼儿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幼儿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幼儿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幼儿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幼儿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幼儿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找朋友、歌谣、抢答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习:利用找朋友的游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肯定了学生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后通过口算条巩固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后抢卡片的游戏,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今后,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4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堂课以凑10的游戏把学生带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7+3=10”的“一图四式”时,我用校园一角的例子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另外的学生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从教学实践过程看,教学设想转化成了课堂教学行为。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氛围很愉悦。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一点来说,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我们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要对新世纪的教材进行二度加工,每一节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去设计教学过程。正因如此本节课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反之,照本宣科的教学,我想学生是不会对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枯燥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的。
另外, 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5
成功之处: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找朋友、歌谣、抢答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
1、检查复习:利用找朋友的游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2、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肯定了学生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后通过口算条巩固计算方法。
3、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后抢卡片的'游戏,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不足之处: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6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此时,我感受到: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7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我课前准备了一包彩虹糖,找两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来,请一名学生把彩虹糖分给他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块彩虹糖,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接着我让孩子分别尝一块彩虹糖,提问:现在有多少块彩虹糖?进而导入课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
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四)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
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8
这个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听课后,我有以下收获:
优点:
1、由于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吴志强老师在教学 “10的加减法”时,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对数游戏、破译密码、找朋友等等。通过游戏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2、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时候,如果学生表达不清楚或不完整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对的发言进行整理,让学生最终能按照自己的意思说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达思路,对于学生日后的对数学的发展完成更的桥梁作用。
3、在练习环节设计中,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和严谨性。练习由易到难,形式多样,为学生的生成更好参与机会。
不足:
吴老师在教学减法时,缺乏说理,应留些时间让学生都说一下减法的来由,加强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他对教材的.能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前后知识的衔接十分到位,课上随机应变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较强,在数学问题设计方面严谨,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学习。
附:其他课程教学反思
本课课本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设计上根据课本要求,两个课时足以完成。但是,作为《旅游地理》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将来的专业学习基础,在内容上要更贴近学生。可以多找一些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不是老师自己在讲。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多用互动教学法。在课堂讲授中穿插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变换角色,让学生当主角,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先收集资料,自己总结出课程内容的教学内容;在展示旅游图片或旅游音像资料时,让学生开展讲解竞赛等。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9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
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
教材中所涉到的案例并不是没有目的随意展示的。其实编者是想通过一些案例来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找准这些信息并合理的运用它们做训练非常的重要。比如有一道练习题,教材中原本的`训练点只有一个,在想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围绕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可以稍作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使训练的内容更加的丰满,更使得知识间的前后衔接更加的紧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很高,突出了教学的时效性。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时间大约只有15~20分钟,而要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落实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我觉得练习题的设计与实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练习来帮助我完成教学目标得达成,所有的练习不管怎样生动有趣,最终它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脱离了这一点,那只能说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1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导思,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一、成功之处
我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并能够较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二。存在问题:
1.本节课上,在看图列式的环节中,学生已会看图列式,我却让学生自己用小棍摆,再说说,浪费了时间。
2.拓展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习更加扎实巩固。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3.巧妙设计拓宽练习,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4.加强自身修养,不段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2
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一开始,我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我课前准备了一包水果糖,找两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来,请一名学生把水果糖分给他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块,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接着我让孩子分别尝一块水果糖,提问:现在有多少块糖?进而导入课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2=8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有两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3
20xx年的圣诞,作为职初教师的我有幸参加了本区的小学数学职初教师课堂教学研修活动,听了三堂精彩的数学课,很感谢这三位老师在圣诞这一天送给我们珍贵的“圣诞礼物”。
雨外小的两位美女老师上的都是珠心算课:《破5减》和《满5加》,一堂珠心算新授课,一堂珠心算练习课。第一次了解珠心算也就是不久前在南京实验学校田莉老师的展示课上,那一次真的被孩子们拨珠的阵势所惊叹!课堂上算珠拨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很是悦耳。由于第一次接触当时对于隔档拨、空拨、想拨、看拨之类的大脑里只是泛泛存在,那次听完课回来我就立刻在网上搜索了关于珠心算的相关资料。比起展示课,于老师和陈老师的珠心算课更让我看清了如何拨珠,和孩子们一起我学习了满5加时要加几下补、减4要“去5上1”。
三节课中,朱老师的《10以内加减法复习》这节课最令我感染,朱老师临危不乱的淡定、课堂上引人入胜的故事、丰富多彩的练习……现在想想感触还是很深,感觉自己也像是数字王国里的一员,也想通过练习得到火种来解冻自己的国家。这堂课的可惜之处是课件出了问题,但是朱老师生动的描述和丰富的表情,也给我们呈现了课件里要呈现的美丽的故事情境,弥补了遗憾。上课之前,“课件不能用了”,朱老师并没有讲这句话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也在潜力默化中让孩子们接受朱老师的办法。这种临危不乱的淡定,堪称一种境界。
朱老师将这堂复习课改编成一个唯美的故事:数字王国里住着国王数爸爸和一群数宝宝,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数字王国被冻住了,我们需要帮忙收集火种解救王国……之后的每一题都是以闯关收集火种方式练习,设计巧妙,学生兴趣极高,都在努力地寻找和收集火种。从认识0-10 ,到从这些数中选出3个数来写四道算式,再到看图列式、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朱老师的设计很紧凑,过渡得非常自然。印象较深的是求加法中的未知数这一练习,朱老师引导孩子们想象加法算式就是收集火种途中的石子路,括号里的未知数就是需要我们去搬的石子,只有搬来了石子才能过河收集到河对岸的两枚火种,这是多么有趣的设计!这正抓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兴趣所在,比起生硬的让学生直接解决问题,我想我是小朋友我也非常喜欢也很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收集到火种。如果我们每堂课能有这样有趣的.设计,那又何愁孩子不喜欢数学课呢!
朱老师的这堂课之所以这么成功,我想最多的是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朱老师也是在认认真真上好每堂课中磨练出来的。我深知自己离朱老师还差的很远,自己需要努力的还很多,在以后我会多多研读教材和教法,多多学习新的教学技巧;多多阅读教学相关书籍,增强自己的数学教学知识储备量;多多思考,创设更多有趣的课堂情境;多多反思自己的教学。
作为职初教师,未来的教师生涯之路还很长很长,我想我会一直在路上,在发现的路上,在学习的路上,在反思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4
据我课前了解,我两个班的学生大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0以内的加减法?教材安排了13课时。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用新颖的方式和多彩的活动导入。
课前播放《一二三四无六七》儿歌,让学生欣赏,并去发现歌曲中有哪些数宝宝,然后说出自己还认识的其它数宝宝。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玩对数游戏,带领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去复习10的组成,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了新课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导入方式,创设愉悦的数学氛围,通过游戏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回顾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了充分的铺垫。能引导学生能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二)化抽象为直观,主动获取信息,多种感官参与解决问题。
在教学例1时,我首先用PPT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主动获取数学信息,再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培育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通过数、摆、写、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不仅展示了算法多样化,也使不同的学生选择了适合的方法,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做数学”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弄清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在例2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说出10可以分成6和几,根据这样的分法提出一些数
学问题吗?并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摆学具,说图意,列出算式。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计算方法,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接受知识,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联系生活,开展游戏,轻轻松松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例3时,我改材教上枯燥的划圈为生动的抛花片游戏。在探索算法时,先让学生根据算式填空,再独立写出算式,最后能直接说出算式。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在玩中学,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寓教于乐,及时巩固,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在完成课堂活动这一环节时,我组织了“唱一唱,连一连”、“数一数,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3个练习活动,并采用抢答、上台演示、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学活动既要“做中学”,更要“乐中学”。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本课教学,也因我备课不够充分,导致了个别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积累不适应,出现了学生无法回答部分课堂提问或所答非所问的情况;其次,是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教学内容偏多,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方案,让教学活动去适应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7-22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2-10
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06-05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23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篇10-01
加减法教学反思02-23
《6~10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09-01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5-17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