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雎》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雎》教学反思1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反映了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的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对于厌学学生而言,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他们所排斥的,而爱情这个主题却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如何让这些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感知爱情,理解本诗的思想美,成了本课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
经过反复思量,我设定好了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以诗译诗,竞赛评比。力争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感知诗歌的思想美。
课堂上,学生前后两排为一组,每组自行研读《关雎》,诗译《关雎》,现场气氛很热烈。我在课堂上主要负责“激将”,不断地强化竞赛的.紧张氛围。各组成员都很忘我,乃至下课铃声也淹没在讨论声中,无人理会。在近五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秉承的是“快乐语文”这个理念。我不愿意我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是毫无生气的,于是,我总是开动脑筋,想各种各样的“花招”让学生对我的语文课感兴趣。然而在“耍花招”的过程中,在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我的学生们却令我收获更多。本课让我感触颇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让学生喜欢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
一、打消疑虑,相信学生。
要做到还课堂于学生,首先必须打消疑虑,相信学生。我们习惯了去抱怨我们的学生很差很差,中考分数很低很低,但我们却忘了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学生。设计“以诗译诗”这个环节前,其实我是信心不足的,我甚至偷偷准备了很多《关雎》的译诗,以备不时之需;我甚至在下课的前十分钟还在心底默默斗争着:是相信他们能行,让他们继续直至下课,乃至第二天见成果;还是就此打住,中断他们看似毫无头绪的讨论,直接展示我准备的译诗,结束这个“以诗译诗”环节。我很庆幸,我选择了前者。我们常常低估了我们的学生,我们甚至经常武断地一声令下,终止了他们的思索,然后理直气壮地在心底嘀咕:看吧,就知道你们不会!殊不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的学生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成长,在发展。
二、营造气氛,形成竞争。
《孙子·谋攻》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时就如同作战,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脾性,才能掌握战局,操控胜负。在本课“以诗译诗”活动中,我利用学生自由讨论的空档,四处侦察情况,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有时正话反说,有时反话正说,有时玩笑逗弄,惹得各小组都不甘人后,竞争势头愈加迅猛。“求胜”之心,让他们忘记了时间,甚至,课后我都还看到有小组仍在讨论译诗。无论兴趣之火是被何种情绪点燃,我收获了我想要的学生主动思考,自发探究的结果,学生也在竞争之中,理解了诗歌的艺术美及思想美,有了感触和启迪。当我们在做成果展示、举手投票之时,我听到好的作品换来的全班学生自发自觉的热烈掌声时,我觉得这次活动是成功的。
三、改变观念,创新教法
对于诗歌这种文体的教学,我们常常强调一个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种共识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早已根深蒂固。然而,我想说的是,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改变观念,创新教法。当然,我绝不是否定“读”,我只是鼓励“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教法上多思考,多探索。当传统的“读”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时,我们就该另辟蹊径,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对于语文能力差的学生而言,也许一首诗真的让他读百遍,他也未必能领会个中滋味,但给他提供一个平台,一群伙伴,在磕磕碰碰、争争吵吵中,诗译出原作,赏读自己的作品,体会诗歌的妙处,再用已有的情感体会回头咂摸原作,说不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关雎》一课,早已落幕,留给我的是震撼,是回味,是反思,是激励,我想,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才能真正生动起来,快乐起来。尤其对于厌学的孩子,这一招特别管用。
《关雎》教学反思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感情。而《关雎》则是《诗经》中较为优秀的爱情篇章。那么在教学《关雎》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这是我师傅在上完课之后问我的一个问题,当时这个问题掷地有声,重重地砸在我心里。我发现我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脑袋里一片空白。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以下几点。
1、赏古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内涵,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像《关雎》这首诗,它在韵律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双声叠韵。如窈窕、辗转等词。②重章叠句。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间更换少数几个词语,达到回环往复的作用。③两两停顿。《关雎》每句四字,两两停顿。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
所以在带领学生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歌的韵律特点,要让他们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还告诉学生朗读这首诗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读两两停顿的时候,中间要做到气断声延,声音要稍微延长点。关关—雎鸠。也可以让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点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诗歌朗读。
2、体会情感。古语有云:诗言情,诗言志。在诗歌精炼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带领学生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依据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君子和淑女这两个人物上,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两个人物贴上了固定性的标签。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这个框架范围的时候,我就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了自己设定的框架。其实诗歌贵在它的多义性,贵在它所展现的一种朦胧之美。像我这样过于强调诗歌的形象性,等于是把诗歌给上死了。
教学诗歌要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呢?我认为还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通过品味里面的语言来带领学生体会情感。但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应该是多变的,这样可以避免课堂的单调。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①图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句诗或某一节诗给课文添加插图。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对这句诗或这节诗的理解。②改写法。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寓于散文之中,在改写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③换词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换词比较,体会诗歌中某个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3、了解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虽然有共同的一些特点,但每一首诗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样是《诗经》当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秀诗歌,《关雎》和《蒹葭》的特点就不一样。《关雎》比较大胆直白,比较质朴;《蒹葭》则比较含蓄朦胧。所以我们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关雎》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是周南这个地方的民谣,这首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现得是劳动人民纯洁、朴实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但体会情感的过程不应该教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应该渗透在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和引导性语言中,从而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比如在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现在的一些民歌导入,让学生体会民歌的特点,这样既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铺垫,又渗透了一些民歌的相关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在两堂课后对《关雎》这篇课文的一些的理解和感悟。虽然有些理解不一定正确,但我毕竟用心思考过了。我相信只要坚持,只要多思,我能够走得更远。
《关雎》教学反思3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全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他所喜欢的女子的不懈追求和爱情幻想。共分四章。首章四句,以雌雄鸠鸟和鸣求偶连类起兴,写青年男子(君子)对“窈窕淑女”一见倾心,被她的'娴静漂亮所打动,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和热恋到了“寤寐求之”的程度。第三章、第四章,写男子以琴瑟、钟鼓追求意中人,仿佛那位窈窕淑女在钟鼓声中与他真的结成了美满姻缘,诗篇反反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诗意层层递进,感情奔放炽热,体现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特色。
这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对于初三的学生来学,他们(她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她们)对爱情有着一种渴望了解的心理,同时他们(她们)往往又体现出一种非常害羞的心理。
所以我们面对这首诗绝对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一古老而神圣的话题,尤其是通过这首描写君子对淑女思念得辗转反侧并进而以琴瑟和钟鼓追求的爱情诗。但是在探讨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文章不能上得肤浅了,否则就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基于这点考虑,这堂课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中产生正确的爱情观。在解析《关雎》的基础上,通过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二词过渡到对真正的爱情阐释中。我先让学生回归中国古代社会的爱情故事。学生在搜集讨论的基础上主要搜集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梁山泊和朱英台的爱情故事……然后我让学生思索是什么让这些爱情能够永恒。然后我进行总结:千年的岁月没有抹去这些爱情的荣耀,空间的转换也没有褪去这些爱情的光环,风雨的历练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与质感。每年的七夕我们都来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虽然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是悲剧性的,然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依然昭示后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梁山泊和朱英台的爱情化为了蝴蝶,穿越时空的隧道依旧飞舞于今天的生活中。所以说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经受住时空的考验。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将周围同学所做的及自己所想同真正的爱情爱情进行比较,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雎》教学反思4
1、《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3、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关雎》教学反思5
《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这堂课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令人耳目一新。
本节课借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设情激趣,导读点拨。学生在轻松活泼、优美和谐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本节课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又发挥了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
其一,学生课前预习中,通过在网络上学唱歌曲《关雎》,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等。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学过程简洁流畅。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美不胜收品味《关雎》、诗趣盎然唱读《关雎》、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琅琅书声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美读相映成趣。老师的范读,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读诗热情,很好地体现了老师的示范作用,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学生的演唱更是将整个课堂气氛调动到了高潮。
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注意创设课堂优美的意境。
所选的图画、音乐做到了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好适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学生争取理解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其四,在“知识拓展”《诗经》名句欣赏部分。
通过展示学生收集整理到的资料,畅谈感受、理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体会到了《诗经》的语言之美。
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赞叹不已。上完这节课很长时间,那优美的音乐,依然萦绕在耳边。
【《关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雎的教案11-04
《关雎》教案03-17
关雎教案三篇04-02
关雎教案五篇04-02
关雎教案六篇04-15
【精选】关雎教案3篇04-15
【精选】关雎教案四篇04-20
【精选】关雎教案4篇04-19
关雎教案6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