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1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中的重点句子是“每次写字,邓小平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班学生朗读方面的不足,指导学生朗读好这个长句子: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和字词的发音。
在教学时,我先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提问:“我们平时写字,老师对你们都有什么要求?”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身要正,肩要平,臂要开,足要安。握笔姿势要正确,眼睛离书和本子一尺远。”接着我引导孩子回忆怀素是怎样写字的呢?大家立刻对我的提问做出了有效的.回答。最后我再让大家想一想:那么我们课文中的先生又是怎样教邓小平写毛笔字的呢?学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经过这样的点拨和引导,学生终于走出理解的误区,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理解“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这一句的时候,我原来准备直接告诉学生这句话的意思。几经思考,我把教师的“示范”改为让学生亲自实践。所以,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薄薄的白纸,再让学生“先用纸蒙着字帖”,然后按照我平时的描红要求,照着字帖描。最后再拿去白纸照着字帖临写。在这一过程中,我相机进行点拨,告诉学生什么是“用纸蒙着字帖描”,什么是“照着字帖写”,学生很快便心领神会了。
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是层出不穷的,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2
《天火之谜》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总结如下。
一、善磨关键词。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二、精研重点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三。延伸文本。在课堂上我还注重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等等,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3
《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
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4
本文虽是一篇阅读课,但会让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上课时,我是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教学的:
一抓住叙述的线索
本文寓意深远,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
二抓住题目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三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1 “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
2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5
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以引读的方式带出第二自然段,重点让学生领悟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也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阅读练习中过渡句的寻找准确率不高,作文训练中还没学会合理地用上过渡句)来设计的。课文条理清楚,也要求全文复述,所以我在教学3——4自然段时,先要求学生较快地默读,既而思考:这个谜是怎样一步步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在指名回答后相机板书:观察推测实验。对于“讥讽”理解得不够到位。我在自己班里对到位。我在自己班里学生提出了提前阅读《拓展阅读》的要求,学生对富兰克林的出生、背景等有了一些了解。这次上课,学生对这些不够了解,感觉设计上可以再细化一些,可以简单介绍背景资料,说不定学生对富兰克林面对重重压力下的决心和信心理解就要深刻些。在交流的目的既是要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熟悉(包括实验时相关的一些科学常识,也是要通过朗读、想象、谈话使当时实验的场景能再现在课堂上。最后,学生脱离书本复述实验过程,效果比较显著。
实验成功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记得一开始,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引读第五自然段。他们会怎么说呢?(可以设想:普通人群、富兰克林的'同行乃至那些当时的权威这几种人的语言、态度。)学生说得尚可。最后一段不难理解,以朗读带过,体会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的精神。学完全文后老师启发: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不怕险阻、勇于实验的探索就不会推进社会的进步。最后,本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目的,学习《综合习题》中的名人名言:
1.衡量一个人,应从他不幸之下保持勇气,信心的方式为准。
2.那些即使遇到了机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3.信心可以使一个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东西。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7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及不足总结如下。
一、巧用多媒体
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是本文的一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雷电交加的录象,逼真再现了文体的.情境,接着问学生:你看到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感觉怎么样?有了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
二、善磨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要求,应“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
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精研重点段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
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
A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B、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
C、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3、演示风筝实验过程,引导复述
本课有复述的要求。当学生说到对风筝的材料有所了解,我又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有什么用。接着课堂公开交流,学生明白这些材料的用处后,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明白风筝实验过程。最后,我将老师准备好的风筝及一些实验材料,问:谁愿意当一回小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给我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良好契机。
四、适延知识面
本课是一篇科学故事,里面涉及到较为广而深的电子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如“静电放电现象、导体、避雷针”等。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到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时,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了解静电放电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何时感受到了静电放电现象的存在?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有时碰金属门柄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有时与同学一起碰到手会有一种被电的感觉。还有晚上,关灯,脱毛衣会有蓝色火花伴着“啪”的一声出现。这都是静电现象。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识面并很好地理解了其两者的相似之处,体会到富兰克林的观察细致、全面。当学到“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时我补充说明纤维的特性,及理解带电现象的“怒发冲冠”时,例举干燥时节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头发会竖起来,这也是带电有信号。当最后学到富兰克林根椐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我以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去走近富兰克林,特意为学生引荐《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使本课的学习有了较深较广的延展。最后老师送学生三句相关名言共勉也延伸了课文的学习。
课堂不能完全预设,更需要太多的灵动!第一次借班上公开课,对学生读得不够透,期望值过高。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交流体悟时,我有措手不及的奥恼的情绪增生,促使课堂灵变不够,以上有些精心设计的知识点的渗透没能如愿实行。走下讲台,一时有挥之不去的遗憾感。反思至今,我又有别样的领悟,这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8
本次杨树亚工作室课例研讨我执教了《天火之谜》第二课时。课后参加活动的专家和工作室其他成员进行了坦诚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活动结束后我也冷静理性地反思了这节课。现将自己的思考做简要表述。
首先谈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其主旨是宣扬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同时号召少年儿童向他学习。文章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突显人物品质。重点段落“风筝实验”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简洁。天火之谜教学反思相关内容:《奇异的激光》教学设计滥竽充数教学设计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会看病》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24.少年王冕(第二课时)全员编导全程推敲——扬州市名校长马式先《推敲》教学片断实录与赏析《与象共舞》说课稿《草帽计》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就文章的主旨,我拟定一条教学主线——了解富兰克林其人。但这不是这堂课的全部,更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只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线索。为此我在这条线上设计了两大板块:一是就课文部分内容把“天火之谜”改为“天火之迷”;二是复述“风筝实验”。第一个板块设计是基于文章表达的特色考虑的,因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同时这样设计也是想用一个有驱动力的话题去规避琐碎的提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的确自己考虑不够细致。因为学生对“迷”的理解呈现多样化,导致教学过程走了弯路。即便是告诉学生此“迷”是指迷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这一设计无疑是告诉了学生一个结论,只不过是让学生找出论据而已。这样的设计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思维价值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用数学方法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设计当属于演绎法,而演绎法的最大缺陷是缺少创新。如果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看看同是雷电现象,富兰克林和众人看到有何不同,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我想这样设计当属数学中的归纳法,思维深度更大,更有探索价值。
其次,我想就“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就语文的基本手段而言,其实就是“听、说、读、写”,但把这些基本手段融合起来,其手段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抓住某个或几个所谓重要的词语来解读文本看作是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语文问题。就本课“了解富兰克林其人”这个问题来说,我并不认为“欣喜若狂”这个词语有多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个词语只是写出实验验证了他的推想后一种兴奋之情;原因之二是“欣喜若狂”这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和富兰克林这个人物“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能不能画等号,我想值得商榷的,即便有联系,学生能不能理解也是要打问号的'。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教学有时不能强人所难。本课中我在第一板块中所采用的“利用对比烘托的手法”的方法和对比朗读,以及第二板块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正是运用了语文的手段解决“了解富兰克林其人”的问题。我想,对于高年语文教学而言,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谋略。
再有,我想说说“教书”与“教学生”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是“教学生”,而不是“教书”。书只不过是教学生的一个载体而已。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载体教会学生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对这个载体进行分析,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再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一定逻辑串连起来,从而得出教学的主线。就《天火之谜》这课来看,有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学会从烘托对比中,以及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二、学会在理解基础,掌握好的方法进行复述;三、掌握环境描写这个表达杠杆的作用;四、掌握写人文章采用烘托对比这一谋篇布局的方法,为以后写此类文章打好基础。从整节课看,我个人认为,是在教学生,而不是在教书。天火之谜教学反思相关内容:《奇异的激光》教学设计滥竽充数教学设计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会看病》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24.少年王冕(第二课时)全员编导全程推敲——扬州市名校长马式先《推敲》教学片断实录与赏析《与象共舞》说课稿《草帽计》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最后,想简单说说这一年来思想上的认识。本学年可以说是在极度频繁的各种研讨活动中度过的,期间迷茫与收获相互交织,倔强地前行并逐步走向明朗。关心小学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充斥在我们的耳畔。有的主张“以读为主”;有的强调“文意兼得”;有的甚至发出呐喊“扔掉内容分析,致力于写作指导”等等。面对这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主张或思潮,面对各种各样的争执,一线教师似乎有些迷茫。因此,我们常会听到“现在的语文都不知道怎么教了”这样的感叹。那么,如何走出迷茫呢?我想不妨让我们有点中庸思想。如果我们理性地分析这些教学主张,不难发现都有其道理,都有值得汲取的精髓。但如果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课文,似乎这些说法又有点偏激。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种主张,更不能刻意模仿。需要我们努力做到的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这些主张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所谓“融会贯通”就是能根据不同年段、不同文本,看看采用哪种教学主张更合适;或者根据文本的特点融合几种教学主张。中庸思想不是“和稀泥”,是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一种主见,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感来源。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9
《天火之谜》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总结如下。
一、善磨关键词。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二、精研重点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三。延伸文本。在课堂上我还注重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等等,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10
转眼学期已过一半,我们五年级现教学第六单元,学习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的秘密,诺贝尔发明固体炸药的事迹,谈迁用二十多年时间撰写《国榷》的故事,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下面就教学《天火之谜》教学情况作一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学生对于科学家一向有崇拜之心,但可能距离相对遥远,课文就提供了一次走近科学家的机会,让学生从细致的描写中去领略科学家的可贵精神。教学此文,我把“风筝实验”作为重点,从中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集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复述由老师带领,设计情境,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话说三百多年前,这一天雷电交加,乌云密布,就在这样坏的天气里,居然有一对父子准备放风筝啦……”学生饶有兴趣地跟老师一起走进设置的特殊情境中,一起当堂复述实验。
在我第一次研读完课文后,决定把雷暴的可怕做为课文的切入点,如何让学生了解三百多年前风筝实验的伟大意义,并感受富兰克林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展示古代雷神的图片,让学生抓住雷神的特点来说句子或短语,学生会结合生活说出“凶相毕露、狰狞、残暴、凶猛等”,由此特点说说为什么会是这种印象,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雷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灾难,并把这种可怕用重音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学第三自然段抓住“不仅……就连……也……”的一段话,指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对他的不屑一顾、怀疑。)既而想象说话: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冷嘲热讽、取笑。在观察、归纳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仍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让学生理解富兰克林内心的苦闷,讨论此时是争辩还是沉默?富兰克林选择了用事实证明一切,从而显示了科学家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实验成功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记得一开始,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引读第五自然段。他们会怎么说呢?让学生发挥想象。
最后一段不难理解,以朗读带过,体会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的精神。
学完全文后老师启发,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不怕险阻、勇于实验的探索就不会推进社会的进步。而他的这种精神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就是:注重观察、实践,实事求是,对待学问有认真、执著的态度。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11
《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
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12
案例:《天火之谜》第二部分(即2——5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你又是从那里知道的?
(生默读后发言)
生(1):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观察力极强的科学家。因为他在别人对雷暴恐慌不已的时候,却已经注意到雷暴和静电放电现象有相似之处。
生(2):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不迷信的人,别人都以为雷暴是神灵的火焰,神圣不可侵犯,可他却大胆的根据自己的推测进行实验。
生(3):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因为雷暴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东西,人们躲,还来不及,而他却感于冒着被触电的危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的秘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生(4):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很聪明的科学家,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风筝实验,成功地捉住了“天电”。
……………
师:交流到这里,同学们肯定会被富兰克林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所感动,肯定会对风筝实验十分感兴趣,那么,我们一起跟着这位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来研究一下这个实验吧!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师:既然这是个实验,那么所需什么材料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在书上圈圈画画,找出实验需要的材料。
(生读课文,一会儿有同学交流)
生:做这个实验需要一只风筝、一根细铁丝、麻绳、一段丝带和一把铜钥匙。
(学生边说,教师边绘制示意图)
师:说得很完整,那么完成这个实验还需要怎样的天气情况呢?
生:除了这些材料,还需要在天气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师:能联系课文说具体吗?
生:要求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并且过一会儿会下起滂沱大雨。
师:你读书很仔细。那么富兰克林是如何用上述材料,在那么恶劣的天气中完成实验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联系文中插图,练说实验原理。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
师:同学们,对于风筝实验的原理,哪些地方你已经弄明白了,哪些地方你还没有弄明白,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1):我明白了铁丝、麻绳和丝带的作用。铁丝是用来吸收云中天电的。麻绳被雨淋湿后能成为使电流通过的导体。丝带能使富兰克林放风筝时用手攥住。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上铜钥匙?
生(2):我还不明白,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就不会成为导体吗?
师:刚才两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书上确实没有作解释,你们能否试着推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呢?
(教室里格外安静,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不一会儿,有个同学举手回答)
生:我从课文中“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我可以推想出铜钥匙的导电能力是很强的,他可以大量吸收天空中的“天电”,从而证实他的推论。刚才第二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也会成为导体的,因为我从课外书中学到:雨水是一种可以导电的物质。所以我想凡是被雨淋湿的物体都可以导电,只是导电能力大小不同,可能丝带的导电能力差些。
(生刚说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多有道理呀!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富兰克林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下面,谁能对照老师的示意图,完整地说说这个实验的原理呢?给大家一些时间,做准备。
生:交流。
师:风筝实验顺利完成,人们已经不相信类似“上帝的`怒火”这种说法,那么对于曾经讥笑、讽刺富兰克林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自称是有学问的人们,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们肯定会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很无知。
生(2):他们肯定会十分震惊,因为他们很难相信富兰克林会用这么危险的实验去证实他的推论,而且最终推论被证实。
生(3):我觉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通过这个实验明白,其实有些自然现象并不可怕,它们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迷信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等等。再如,学完风筝实验的过程,谈谈别人对此的想法,学生们也能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2) 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阅读要求,即学会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这一案例中,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推想铜钥匙的作用和丝带的带电情况。学生通过一翻思考,终于得到了答案。可见,推想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决。
(3) 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一案例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感受到富兰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迷信、敢于实验的崇高精神。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1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把诗歌鉴赏当成一个专题来解读,并且按照诗歌鉴赏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有“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赏析示例”,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自主赏析”,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其设计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
《长恨歌》出自“赏析示例”一章,除课下注释外,课后还有详细的鉴赏说明。怎么教,从哪个角度切入,教到什么程度,都成了问题。最后决定抓住本单元的设计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结合课后对诗歌主旨的分析,运用反证法找出作者这样分析的原因,同时也训练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的运用。
首先,“知人论世”了解白居易其人。他的生平、作品及诗歌主张,主要抓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来确定诗歌的主题为讽喻,而不仅仅只谈感情。其次,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从字、词、句着手,抓住第一节中描绘李杨之间爱情的词汇,与写一般男女感情的.所采取的角度和词汇进行对比,发现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这都与课后的分析不谋而合,使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更为信服,对于运用这一方法充满了信心。
最后,对杨贵妃的形象进行分析,引出“红颜祸水”的话题,就古今中外被称为“红颜祸水”的女人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体来说,本课围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展开,对诗歌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也有课后的拓展延伸,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让我感到不足的是学生没有从欣赏的角度来学习这首诗,而是用很理性的眼光,以解答数学题放入方法来鉴赏诗歌,比较死板沉闷,缺乏自己的独创性,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很艰涩、枯燥。针对理科班的这种情况,应该在平时慢慢对他们进行美地熏陶,进课前先播放朗读带,看《唐之韵》等相关资料进行铺垫,创设好情境和氛围。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14
案例叙述:
因天气原因,在晨间活动中,我们安排幼儿进行桌面玩具活动,一开始,大家玩的都很好,每人都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组合拼搭,这时瑞瑞跑过来对我说:"老师,甜甜咬我",我一看,瑞瑞的小脸上被甜甜咬了一个明显的"牙印",对于这样的"投诉"我们也多次和她们的家长进行了交流与沟通,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来帮助她们克服身上的不好的习惯。
案例分析:
甜甜属于外向型的小女生,但也特别的喜欢被人宠爱,每天总是抱着老师和妈妈,不肯放手,老师走到哪,就跟到哪,但在活动中,确非常喜欢咬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东西"格外小心,不许别人碰触。
教育措施(教育效果)
1、与家长沟通,请家长配合我们,在家多督促教育孩子,告知孩子咬人是不对的。
2、告知家长,孩子可能处于"口欲期",可以在家中让幼儿用一些满足咬的.替代品,如磨牙棒等。
2、教师应为孩子创设和谐的游戏活动空间,避免孩子情绪太易激动而发生争执咬人事件。
教学反思:
孩子爱"咬人"是二三岁幼儿常有的行为,也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但孩子真的是故意的还是生理上不由自主去"咬",这些都要从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寻找孩子爱"咬人"的根源。
分析孩子爱"咬人的"根源:
从生理上说,孩子在2—3个月时会有一个"口欲期",在这一阶段,孩子会通过口咬去接触外界事物,从而获得一种满足,如果这时,家长阻止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在二三岁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孩子会养成"爱咬人""爱啃指甲"的行为,有时成年后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三岁的幼儿还处于模仿期,情绪很不稳定,易激动,当甜甜与别人挣抢玩具时,自然的就习惯用"咬"去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这类问题时,可以先从分析幼儿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再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15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04-21
天火之谜说课稿07-05
天火之谜教案09-12
《天火之谜》说课稿5篇02-11
《天火之谜》说课稿4篇01-31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07-06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02-23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5篇02-02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