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轴对称》教学反思

《轴对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2:18: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轴对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轴对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轴对称》教学反思

《轴对称》教学反思1

  本节教学活动课各个教学环节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气氛不断推向高潮,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可以说是一节老师自我感觉和学生感觉都很良好的一节课。

  首先进行的是“课前序曲 ------展示成果”

  在欣赏同学们把课下收集的轴对称的图片或者自己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展示给大家的时候,我真的被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征服了:美术字、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几何图形、动漫、水果、各国国旗图片……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平时最不爱动脑学习的后进生小强同学,也精心剪出一幅别致的'“双胞胎狗狗” ……

  在小组互评选出最有创意的同学时,同学们更是兴趣高昂,各抒已见,同学们即学会欣赏自己和同伴又学会如何评价自我和同学。

  教学活动开始之后,对同学们在各个教学活动中都表现很积极。

  其中,在活动一:妙手丹青绘画时,多媒体与学生互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观察。而巅峰对决使得那些平时聪明而又喜欢搞怪的同学也大开了眼界,真正认识到“谁才是真的英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活动二中的“争当小福尔摩斯”与“火眼金睛识车牌”更让同学们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使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活动三的抢答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这一环节,越发使同学们体会到“学无止境”,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领略“一揽众山小”的美景。只有平时储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

《轴对称》教学反思2

  上班开始接触四年级,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四五六年级顺次教下来,一直期待或者是幻想自己教低年级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更担心,我教得会低年级的孩子吗?

  很幸运,刘老师通知我准备一节三年级的《轴对称(一)》,同课异构,和中心组的成员同时准备。接到通知的.我百感交集,兴奋却更多担心,时间紧张,又遇到我出差在外,周三正式上课,周一晚上回到郑州,于是晚上加班整理教学设计。周三课结束后,羞愧万分。准备不足,应该是我最大的失误,在教学中居然出现了忘记教学设计环节的严重失误。究其根本原因,第一是因为心中无课,没有把这节课真正内化于心中,如果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了然于心,真正读懂教材、理解教材,又怎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第二,平时努力不够。功夫在平常,如果基本功足够扎实,每一节课自己的状态都能像有人听课一样,激情四射,条理清晰,即使突遇听课也不会让自己措手不及。第三,教学管理能力不足。反思自己为什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锻炼自己,不能让课堂拿得出手,不能不怕他人听课,我在日常教学管理上存在很大不足。学生的课堂纪律差,很多时候浪费时间在于维持纪律上,影响到课堂流程、课程结构的进行。

《轴对称》教学反思3

  上周五早上刚到学校,就接到师父的电话:“瑞廷,赶紧准备一下,教研组张老师第一节来听你的课!”挂了电话,我心里一阵忐忑,生怕表现不好给学校抹黑。但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瞻前顾后。于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学生,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上课。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地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老师买眼镜这一情境提出“对称”这一概念,然后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图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这一概念。接下来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开始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个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想要剪出这样一个图形,需要什么步骤,接着就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一人折、一人画、一人剪”的方式验证猜想。

  实践操作之后,通过带领孩子们分析剪出的图形相同点,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一概念,即沿一条直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结束授课过程。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对称现象的概括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左右边完全一样,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上下完全一样的图形时,无法判断是否对称;还有,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对概念的剖析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教师讲授过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等。

  俗话说:“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应该是“好课多磨”。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教育事业长路漫漫,但心系学生、心怀梦想,就无畏无惧。

《轴对称》教学反思4

  一、从课堂反思

  1、轴对称图形,其实学生在生活当中已有接触,本节课的内容是要提出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学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这些知识将为接下来的画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等知识做铺垫。

  2、这节课我的设计遵循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注重趣味性、实践性。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疑问,引起学生兴趣来探究。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天安门、飞机和奖杯的图片,通过折一折、说一说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相同点,然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明确完全重合的意思,提出轴对称的概念。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搜索、竞猜、当设计师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整堂课中,我非常注意学生表达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本节课的亮点是猜一猜的游戏,掀起了一阵阵的高潮,而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活动,也让学生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展示了一把。

  4、在上完课后,我最大的遗憾是在学生欣赏轴对称图形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我的语言再优美一些,我想轴对称图形的美肯定对学生的冲击肯定会更强烈!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这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反思、运用等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从学生情况反思

  这节课学生活跃、积极思考,课后作业及时完成,质量较好。但是学生在表达方面还有待加强,有些学生表达的意思还不够清楚,有的学生需要老师提醒才能表达完整,这还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轴对称》教学反思5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反思:第一,教学导入不够新颖,美感不足。轴对称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美感。而在本节课的导入中,如果运用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现象导入,可能会在课堂一开始就能直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可是,在教学设计中,我也有如下思考,生活中的轴对称都是立体的实物,而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我会不会给孩子们误导,纠结中的我最终放弃了生活中美丽轴对称的导入,而赵莹老师的课却让我茅塞顿开,她先是利用生活实物导入,然后又引出书中图形,一句“后面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班的孩子剪的”将坐在教室的学生们又拉回教材,只研究后面几个图形,真是智慧。第二,对于课后习题的处理。我明显准备不足,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欠缺。本节学习内容较为简单,所以一节课处理完课后习题应该是必须要做的。对于习题过多的教学内容,变换练习形式,增强孩子的学习欲望,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王齐丹老师的教学让我佩服。第一题,请同学们折一折、看一看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第二题王老师将各个图形制作成卡片,卡片随机出示,孩子抢答,这种形式的练习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在第三道练习题中,王老师又通过“破译密码”的故事情境让孩子们在练习中收获快乐,同时对孩子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体会到:中国的江山美如画。第三,课堂教学师生平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可有一个细节却是我从来都没有想到的。师邵华老师的课堂上他最经常做的动作是蹲下来替孩子拿着学具,为孩子举着话筒。他让自己从身高上,从身份上与孩子平等。课堂上随处可见他幽默的语气,轻松的活动,他的课堂孩子收获更多的是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轻松中收获。

  同课异构的学习,让我收获颇多。自己亲身经历备课过程,在备课中遇到难题,聆听其他老师的课,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他老师解决难题的聪明之处,更能让我体会到自己的不足,知道备课中自己缺乏的内容,知道课堂上自己缺乏的教育机智。

《轴对称》教学反思6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学期我校的教研主题是“自主交流研讨构建高效课堂”,《轴对称》是人教版八年级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识别轴对称图形,找出常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是课程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要求。

  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本堂课我原想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以剪纸活动入手,让同学们能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培养学生关于数学美的数学特点。

  教学时首先为学生展示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紧接着展示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的轴对称图形,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它很漂亮、美观吗?你能设计制作出如此漂亮的亭子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通过设问和学生发现的结果,揭示课题—本节课学习轴对称图形。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教师演示,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任意剪成一个形状,把它打开,贴到黑板上展示,学生观察讨论打开后的图形有何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在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①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②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然后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概念中的两点加以对比,学生便容易发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1)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2)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对于一个图形而言的。最后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②本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通过小结,使知识成为“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第一:在观察思考中掌握轴对称图形及其概念

  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得到图形的特征,得出概念后,拿出课前搜集的图形来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通过小组动手对折的方法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从感观上体会什么是“完全重合之后。巩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学会找轴对称图形的对轴称

  在上一环节让学生对折,然后给出几组图形,让学生发生轴对称图形都是通过某一直线后,两部分会重合。那那条直线就显得很重要,让学生明白“对称轴”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找对轴称。给出对称轴的定义后,我还是选择了几组有特点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对称轴。并判断那一组图形当中是不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再下一步,找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第三,轴对称图形和两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区别及联系

  对于这一点我是让学生自己以小组的方式来讨论,最后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后由我自己来归纳总结。这样子一来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最后时间有兴趣学,也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及两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定义。可以很好的取得教学效果。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还出现以下不足:

  1、前松后紧。由于前面剪纸、观察图形特点、分析搜集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找对称轴、介绍基本几何图形的轴对称性花费时间过多,活动时间过长,导致轴对称图形与成轴对称两个概念的区别没能处理得当,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有时间概念,活动的目的性强一些。

  2、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锻炼,尤其是几何的符号语言能力,需要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加强平时的积累。

  3、相关的配套练习题做的较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利用不够好,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对配套练习的设计多花功夫。

《轴对称》教学反思7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初步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本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抽象出生活中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去认识轴对称现象,在各种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必须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通过先观察再对折的活动,学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揭示了轴对称图形共同的特征。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在讲授这课时,课本上的有这样一节设计,让同学们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有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腰三角形、不等腰梯形、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学生在通过观察后,大多的图形全体同学们都非常容易的判断正确了。只是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是与否两方的支持率大约各是50%左右。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他们拿出来折一折,然后再做判断。学生马上表现出极高的探索热情,在通过折一折的操作后,全班同时达成了共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当时,我暗暗的窃喜,对新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动手才能学会”又加深了一层理解。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走进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斜着对称,虽然课上我也展示了各种方向的对称,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学生受到一些思维习惯的干扰,左右对称容易给他们造成思维定势,对上下对称、斜着对称易忽视。还有,学生虽然对轴对称有了认识,也能说出是不是轴对称,但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出来有难度,个别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欠佳,有待课后单独辅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并享受成功的殿堂。

《轴对称》教学反思8

  《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学生平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并且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轴对称》教学反思9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概念课。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基本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双基训练要求是

  1、初步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2、学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曾经何时,我们数学老师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老不爱学数学?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调查揭示:92%的学生不爱学数学。即使数学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爱数学。我们曾经都把这归纳于数学学科是抽象的,知识是枯燥的。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昭示下,我们恍然大悟,我们过去苦苦追求的让所有学生都爱上数学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让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原本就没有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根本就是为了培养数学家的东西。这就决定让学生喜爱数学只能是空中楼阁。记得荷兰的教育家拂雷登塔尔提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新制定的数学课标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结合以上理论,也简要谈谈本人对数学课课改理念的粗浅理解,我觉得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

  1、让学生觉得课堂上他是快乐的。

  2、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应用数学。

  3、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着眼于追求单一的分数,应该追求一种更高一层次的对学生的发展有所作用的东西。所以,本节课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偿试,在把握教材双基要求的同时,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生活数学”、“美与快乐数学”这二条基本理念,力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数学是美的、数学是快乐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力求让学生用快乐的方式去做数学,用快乐的方式去用数学。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猜——折——画——摆——展五个环节。对于概念的揭示摒弃了过去概念课繁琐的推理过程,改之为游戏、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对概念的应用,也改变已往简单的作业本练习方式,改之为轻松活泼的活动。这样的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活泼的动手实践中发展思维,丰富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美与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不再把数学学习当成是老师要他学的东西。

  本节课中,第一个环节中的游戏的设计,在为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生活记忆,初步感知数学概念的生活原形。为猜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搭路铺桥。第二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的折与画,用手指比划,既是对概念的进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应用。对新知起巩固作用。练习中用学生喜爱的“爱心”置换课本练习题毫无意义的图形以提高兴趣。“爱心”后面“抽象的眼睛”的对称轴学生不容易画,是让学生明白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乃至思考问题要着眼于整体,同时也是为了下面摆轴对称图形来点启发。第四个环节介绍轴对称图形的应用与摆轴对称图形,在使本课的学习内容得以综合应用,拓展提高的同时,同时体现一些人文的东西和学科综合的东西在里头,也使数学学习与艺术创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就用于生活。第五个环节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攻感受,同时也为了在交流中从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启示,实现不断创新。最后,对学生课后提的二点要求,是作业的生活形式化。让学生用最乐意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延伸。

《轴对称》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

  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平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轴对称》教学反思11

  在这节课中,采用实物教具代替多媒体演示教学,让学生在猜一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教学素养。

  一、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理解:

  教材没有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严格的数学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成重合(或用学生最常用的语言说:对折后两边都一样)来描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而对于“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则是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进行教学,因此这些节认识轴对称图形是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轴对称图形做铺垫,根据新教材的改编后,本学期安排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不再要求学生画对称轴,而是通过对折,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来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二、我的设计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利用一副不对称和一副对称的眼镜,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从中获得对物体的对

  称现象的空间概念的理解,接着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邀请他们来玩一个“猜图游戏”,把学生带进一个自主探究学习情境中,根据教学目的,我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猜图游戏中你能发现到这些图形有着什么共同点?”学生很快就从刚刚的两副眼镜生成的“对称”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接着我提出“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两边是完成一样?”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对折的方法。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把图形分成完成重合的两份,为下面的学习对称轴埋下伏笔。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这环节是通过对“对称”现象的理解后,通过折纸、画图、和剪纸的过程展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这里我是先让学生讨论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后动手剪衣服图形,展示二件衣服,让学生观察发现为什么二件衣服会不一样?这个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分析二件衣服的制作过程。接着我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剪出其他的图案来,这时更充分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的发展,把对称应用出实际中。展示作品,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感受数学中对称这一应该让生活变得美丽。此时我利用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什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在这里,我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练习题,编成三题来巩固新知。最后利用板书对全课进行回顾总结,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和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对称轴的位置。

  这节课总得来说学生是愉悦的,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空间思维。这也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我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

  三、不足的地方:

  1、、语言不够精练,习惯去重复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还有出现不少的语病,数学语言不够规范。

  2、教学的重、难点没有更好的突破,剪一剪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3、在巩固练习中,我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运用新知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学习。

《轴对称》教学反思12

  轴对称图形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并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从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效果。

  1、从直观引入,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具体化,学生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2、动手操作充分,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画、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含义。

  3、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觉感官来学习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判断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中,学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对称轴的意义,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现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是1条、2条、3条……无数条。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其中动手操作不仅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从而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与掌握新知识。我认为,在经历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目的。

《轴对称》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是难度中等的数形接合的一堂课,从学生预习的情况来看,中等及以上学生完成80% ,中下生完成了55%左右,因为我们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不同的学生完成的内容有选择。在平面坐标系中表示点的坐标,在初一就学过。初二只要将平面上点的坐标与平面图形的对称性质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形结合,当然本节课也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中下学生对于规律性的总结,及知识点的应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的设计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一方面充分展示学生的课前对知识的预习能力和超前的领悟能力。课前准备的坐标纸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让学生在黑板的坐标纸上找点写坐标,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型,学生的反映很积极,并且能跟老师很好的'互动,所以教学的探究活动进行很顺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所填写的坐标,发现特点并总结规律,规律的得出很自然,学生对规律的掌握也会比较深刻;只是通过练习反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于本节课总结的规律容易混淆,特别是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很容易记反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凭空猜想,可以通过作图帮助记忆,还要多设置一些练习,让学生熟悉并学会应用规律。

  随笔:课前的预习是学生展示学习才能,提高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高效的课堂互动的一个大前题。巧妙地使用教学工具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变知识灌输为知识生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会更主动更加容易,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轴对称》教学反思14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熟悉,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熟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钻研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明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晰地发明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明去尝试,尝试才有发明,发明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明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明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熟悉。

  第五、在发明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 “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要害点。

  2 “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 “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我课堂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假如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肯定赞扬,激励他的思量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量味儿才会越来越浓!

《轴对称》教学反思15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和平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天安门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平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教材似乎表达也不是很清楚。天安门城楼抽象成类似天安门的图像后,学生已能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后面大量的'练习都是以实物图来判断的。比如字母A、B、H和国家的国旗、各种标志等。学生就要从颜色,形状等来判断。但是由于印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疑惑。是不是什么时候A都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来,天安门城楼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轴对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12-04

《轴对称》教学反思05-17

轴对称教学反思10-12

(精华)《轴对称》教学反思07-27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3-02

《轴对称》数学教学反思02-12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7-23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6-09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