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1
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2
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麦琪的礼物》,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上。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
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
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三要素”齐读一遍。现在回忆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按说,屏幕上已经很清楚地出现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为什么还要学生将屏幕上的“三要素”齐读一遍呢?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好像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到了大学的教室里,这种方法才比较少用。为什么这个方法只在中小学常用,而大学少用呢?
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行于小学的课堂或中学的课堂,但做老师的好像较少考虑其中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做教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描写方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我在制作PPT(Power-point)时,已经写出这几种方法。我点击鼠标,屏幕上迅速出现“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当屏幕上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我忽然感到有些别扭。在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不满足于“正中下怀”的感觉,不用PPT整体地投放出来,而是边听学生说,边用键盘记录学生的意见,那样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屏幕上投影出来的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德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她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杰姆对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说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开始“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但实际上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初中三年级的老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麦琪的礼物》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情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吗?像这么一节语文课,究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还是方法训练呢?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
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4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上课开始,就采用游戏展开,请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这样情况,你想说什么?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男生有3个2,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首先借助学具摆一摆,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画图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这里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线段图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中高年级应用题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5
《搭积木》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让学生做积木增减的游戏开始,刚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是一节课上下来让我感触颇深。在讲课之前我没有进行试讲,但是讲过了才发现原来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事先想不到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1.由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时仅仅是以书本上呈现的各种例子进行讲解。在帮助学生建立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模型时没有用到直观模型,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部分时就缺少了桥梁,课堂也因为这个原因一度很沉闷。课后和其他老师交流时发现用小棒或者是计数器等等都可以很形象的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模型对学生的.理解是最有用的。
2.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太少。课堂一开始的积木增减游戏我只是请了一部分学生上台来做,班里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这也无疑削弱了许多学生的积极行性。其实我应该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剪好的色卡纸代替积木,这样上课时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会更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3.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自主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由于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对所讲的内容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以后要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从自我发现观察中学到属于知识。
4.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呢?这是我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讲课时的声音要有磁性、要抑扬顿挫、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我要学会用自己的声音为学生营造一个有亲切感和兴奋感的认知环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我还要认真学习教材,多像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6
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
我对第六步还有些疑虑,我把这首诗分析得这么深,不知学生能否理解,从今天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还是能理解的。当我把“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讲清楚后,有一部分能够明白它在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而且能联系具体诗句来分析。还有一点就是,跟中学生讲这么深的问题合不合适。如果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必要,但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来说,我却觉得很有必要。最起码让他们在学了杜甫的诗歌之后,能他的艺术风格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7
《童年的回忆》是本册挺重要的一首欣赏曲,是本册速度、音乐段落、图形谱等知识的伊始,作品本身也非常好听,但是以前已经上过两次了,这首曲子总是教不好,大家学起来并不是很带劲。今天,终于让我发现了一个好方法。
事前准备: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图形谱(与书上一致)。先让学生完整听全曲,并闭眼回忆童年快乐的事,音乐静静地流淌在教室中,我板书“童年的回忆”,一首终,请大家谈谈快乐的事,并问“你觉得刚刚这首曲子好听吗?”“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然后揭示课题,请大家跟老师温柔的说一说题目(有人读的很大声,提示我们是在回忆)。
听前面部分(内含3个主题),听到你最喜欢的部分时举手,若是后面有更喜欢的就把手举得更高,当音乐进行到第三段时,所有的小手都高高地举着,因为大家都喜欢,就鼓励学生哼唱主旋律,跟着音乐一遍又遍地用“den”模唱,直到大家能自己独自哼唱。然后让学生看黑板,在三种图形谱中找出匹配的一种,同学们的答案大部分集中在第二和第三种里,再听,再对比,这一次要求大家说出原因,为什么选这一种。学生们都开动了脑筋,复听时大家已经确定是第二种了,而说的根据却令我佩服,“它是越来越高的,和第二种图形很像”,在此提示下,大家都开了窍,懂得音乐与图形谱的联系了。我再请学生听快段,找出匹配图,并说明理由,三段旋律都熟悉后,再排序,而此时的排序就变得特别简单了,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是真正懂了。
在以上整个片段中,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是本堂课精神最集中,目标达成度最高的部分,虽然后面的`速度与情绪的的部分只能简单几句话略过,但个人认为这样还是较好的方式。原因有一,单这首曲子来讲,速度变化并不明显,情绪变化也不大,学生容易搞混,反到是图形谱很形象,直得一抓。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点是哼唱主题,单纯的听,学生是被动的,而跟着哼唱主题,并自己能独立哼唱时,学生就是主动的,学生也会因为熟悉了音乐而变得感兴趣起来,会拉近作品与音乐间的距离,而对于低年级来说,也不会因为识谱问题而浪费太多的时间;哼唱主题还能训练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今后对主题哼唱可以进一步研究。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8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六个班思想品德的教学任务。一学期来,我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1、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
2、认真抓好课堂主渠道,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认真抓好课堂主渠道,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备课下功夫。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为教好每一节课,我在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下大功夫和力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让每一节课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课堂导入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歌曲、诗歌、图片、小品、电影、案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小结上同样用尽心思,采用多种方法,力求有余音未了的效果。
⑵注重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及时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我十分清楚八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都是半大小孩,课堂上坐不住,多动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对于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我从不在课堂上轻易发脾气当众批评他们,而是及时指正提醒,课后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因此,我深受同学的`喜欢。我从不怕突发事故,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能很好地把课堂突发事故当做一种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变被动为主动,使违反纪律的同学自己感到不好意思,主动承认错误,使其他同学又能得到一次思想教育。
2、及时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转化他们的思想、观念,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我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经常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多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研工作
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三、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1、我不断学习,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本学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书,认真做笔记、写心得,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2、为让自己知识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不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平,利用时间自学,不断地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9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往往需要语言作为中介,语言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呢?
我认为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促进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对幼儿倾听、表述、欣赏、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幼儿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善于模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凡是他们感兴趣的,觉得希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因此内容的选择因注重趣味性、新颖性,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语言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语言教育活动是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幼儿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获得发展的。家庭中,成人与成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成人与儿童的语言交流,都为儿童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模仿和语言学习的环境。游戏中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为孩子提供了语言交流实践的环境。还有各种影视节目的出现,更是丰富了儿童的语言环境,但是要促使儿童的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就要通过组织正规的教育活动,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语言教育,可以这样说,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二、语言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获得语言经验;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通过在日常的语言习得和有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获得的语言经验实现的。生长在不同环境的幼儿,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与周围人们进行语言交往时所模仿和使用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不同,所获得的语用技能有差异,因此他们所获得的关于语言方面的`经验也不同。这些不同的语言经验也就导致了幼儿语言发展的差异。在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幼儿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情景,使他们在与这些条件和情景的交互作用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并借助这些经验掌握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增长理解语言和表述语言的能力。
三、语言教育活动是整合的教育过程;
语言教育活动整合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和教育方式的整合3个方面。
1、教育目标的整合
2、教育内容的整合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10
执教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后,我认真听取了师傅奚校长和二年级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如下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一、二小节;半扶半放指导三、四小节;演读五、六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鼓起劲”、“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学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反思一:应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小鹰和老鹰的第一次对话,然后抓住“我已经会飞啦!”这个关键句让学生体会小鹰飞上大树后的心情,引导学生做一只高兴的小鹰,读好这句话,从而读好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教材三、四小节与一、二小节句式相同,因此我采用“半扶半放”,让学生学着学习一、二小节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在学完一、二小节后应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该如何边读书边划出对话?教师适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反思二:句式对比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时,我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的方法,试着放手让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设计有些粗糙,如果能对重点句子“我真的会飞啦!”加以指导,设置两个对话即“我已经会飞啦!”和“我真的会飞啦!”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小鹰从“已经”会飞到“真的”会飞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时,我设计比较两个句式“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意义,感悟小鹰说话喘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累。如果换成三个句式的比较: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鹰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反思三:朗读指导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教材中的重点对话如:“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这些句式,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撒网式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这样就不局限于个别学生,便于教师掌握基本情况,扎扎实实将朗读训练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课当成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中教、在教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11
《麦琪的礼物》这是一篇很精彩的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真挚情感。过程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最后,检查讨论结果,适当点拨。
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按设计进行课文悟读: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了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德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她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杰姆对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说又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开始“讨论”,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和关爱他人的情感”。但实际上潜意识里,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毕业班的学生来说,非常实用。我的困惑是,像《麦琪的礼物》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情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不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这么一节语文课,教学目的只实现了一半,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如:可以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法进行。
一、可从“欧·亨利式情节”入手,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可是欧·亨利不愧是一个编织故事的能手,那套发梳和白金表链就是他编织故事的金丝和银丝,围绕它们,作者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正是这些悬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小说的结局是两样值得自豪的东西都失去了,换来的却是不再对对方有用的装饰品,他们的美好愿望就这样落空了,命运对于这对恩爱夫妻是这样苛刻。这一结局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因为作者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最紧要的东西包藏着,引而不发,到结束时,才和盘托出,不仅出奇制胜,令人拍案,还使前面的情节翻出新颖的意义,给人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回味。虽然主人公的好意都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局。德拉和杰姆之间体贴入微、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是彼此间最珍贵的礼物,难怪欧·亨利把小说命名为“麦琪的礼物”——这是神圣的、充满爱的、放射着人性美光彩的、寓意深远的礼物。小说总的情调是凄婉的、辛酸的,但又不乏淡淡的喜悦和希望,这又是欧·亨利小说的典型风格一“含泪的笑”。
二、可从分析人物入手,德拉是个什么样的女性?你喜欢她吗?作者又是如何刻画她的?杰姆可爱吗?
德拉是美的化身,她不仅人长得漂亮,尤为可贵的是心地纯洁善良,对丈夫一往情深,为了爱可以牺牲一切。
欧·亨利对自己笔下的这一人物倾注喜爱之情。他写德拉的肖像美:瘦小灵活、身材纤细、两眼晶莹明亮……还不惜笔墨极尽夸张、比喻之能事,去描写德拉的长发,动词“泻”的运用又极为形象传神。德拉的长发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美丽的外表,更折射出女主人公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还用“搅翻”一词,来刻画德拉买白金表链时的动作,这一动作传达出德拉对杰姆的一片痴情。小说中,德拉的每一句话又都是那么温柔和善解人意。
小说写杰姆的文字虽说没有写德拉的多,但并不影响他的可爱。他为了给妻子带去节日的快乐,甘愿牺牲祖传的、也是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金表,足见其对德拉的感情之真。尤为突出的是,他不像一般的男人那样粗枝大叶,他对妻子体贴人微,他就知晓妻子梦寐以求的是那百老汇路一个橱窗里的一套纯玳瑁发梳,这里又显现杰姆对德拉的感情之深。难怪杰姆看到失去长发的德拉时,是那般的神情恍惚。
总之,创新课堂还得遵循传统经验,已经被公认了的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中非常实用。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12
一、小说的情节。
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圣诞节快到了,一对恩爱的小夫妻想互赠礼物。但是拮据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捉襟见肘,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作者运用了巧合和悬念,使不复杂的情节充满变化,引人入胜。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巧合,但要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真实可信,不能只依靠偶然,巧合必须成为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合理的一部分,而且要通过预示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作者首先为这个巧合设立了时间环境:圣诞节,按习惯夫妻要互赠礼物表示爱意,德拉希望送给丈夫一件“精致、珍奇而真正有价值”的礼物,这是作者预示的第一步(以后德拉为丈夫买的白金表链正符合这三点要求)。但是德拉只有“一块八角七分钱”,如果她很有钱,就没有下文卖长发的无奈之举了。德拉被作者一步一步地安排到卖头发的地步,下面就简单了,德拉用一头美发换回了“精致、珍奇而真正有价值”的白金表链。──在毫不知情的丈夫方面,他也带回了一包东西,同样包含着挚爱的礼物。作者没有直接叙述德拉看见礼物的表情,而是用杰姆“奇怪”的神情和举动来铺垫情节,其实都是为了使巧合来得更让人信服,更让人同情。德拉终于看见了丈夫的礼物,“全套的发梳”,“那是百老汇路一个橱窗里的,德拉渴望了好久的东西”,“配那已经失去的美发,颜色恰恰合适”,作者不厌其烦地渲染这套发梳,为了说明“可是用来装饰那一向向往的装饰品的头发却没有了”这一巧合至极的结局。
作者从开始安排这段巧合的`情节,就给读者以阅读上的等待──悬念。读者急于知道事情发展的下一步是什么。从买礼物开始,读者就在猜测德拉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杰姆会买什么样的礼物,读者也会为他们设计所买的礼物。但是事情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不悖情理。读者的阅读兴趣始终紧张着,直到最后的结果出现,才恍然明白。作者高明的悬念设置手段,使故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
二、人物。
德拉,有着让希巴女皇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的金发,可以想见她的美丽。她对贫苦平淡的生活心静如水,也没有渴望表现自己的骚动。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她无钱为丈夫买礼物的焦灼心情,她上街卖发买表链的急迫,回家后为了不让丈夫难过精心修饰短发,这一切都深刻细腻地表现了她深厚诚挚的爱情。
杰姆,在小说中着墨并不算多,作者对他没有什么深入细致的刻画,只是用“很瘦削,非常严肃”稍加润色。不过从他卖掉祖传金表为妻子买礼物,以及回家后一系列的言行,都表现了他是一位体贴妻子、纯真善良的男人。
德拉和杰姆夫妇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消磨尽他们纯真的感情。他们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仍保持着纯朴、善良的美德。在人性物化的时代,他们是真正有智慧、有勇气的“麦琪”。
三、写作特点。
1、精巧的构思。
这主要表现在作者运用巧合和悬念方面,上面已经分析过了。
2、丰富的细节描写。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反复讲述德拉数“一块八角七分钱”;然后用“房租”“信箱”“电铃”“名片”等细节描写,突出德拉夫妇的穷困。接着写德拉为无钱给丈夫买礼物而悲痛,“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她的两眼晶莹明亮,但是在20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她想到了自己的头发,“她又神经质地很快地把头发梳起来。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在那里,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把她内心的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细节描写在课文中还有许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品味一下。
3、幽默风趣的语言。
作者充分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氛围。如“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其中抽噎占主导地位”,表现了一种苦涩和辛酸的黑色幽默;窄小的壁镜无法使用,德拉“全靠身材纤细,才精通了这种艺术”,让人既好笑又心酸;至于德拉的金发使希巴女皇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杰姆的金表让“所罗门嫉妒得吹胡子瞪眼”,更是想像奇特,比喻生动。
4、讲故事一样的叙事。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好像讲故事的人,时常参与到叙事中,直接引导读者。如“趁这家的女主人的悲伤逐渐地由第一级降到第二级的时候,让我们看一看她的家吧!”“啊!随后的两个钟头仿佛长了玫瑰色的翅膀似的飞掠过去了。请不要理会这种杂凑的比喻吧!”又如作者说“麦琪带来了珍贵的礼物,但是其中没有那样东西。”然后声称“这句晦涩的话,下文将有说明”,这里作者运用了类似中国说书人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作者干脆直接加入自己的评价和议论。作者想在小说中以“爱”来教化世人,因此用一种讲故事的叙事方法,更好地突出警世喻世的作用。
四、主题。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用颇具教化色彩的话总结全文:“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一句最后的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俩是最聪明的。”──还有什么比真挚的爱情更贵重更值得珍惜的礼物呢?说他们“笨”,只不过是挖苦那些沉溺于物欲中的人们聪明反被聪明误罢了。
爱是至高无上的,这就是作者做这篇小说的主旨。
关于练习:
1、课文结尾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俩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就这段话说说自己的感想。
这道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旨。
真挚的爱情是最贵重最值得珍惜的礼物。
2、作者在情节安排上,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阅读上的等待──悬念。简要说说这篇小说的悬念在哪里。
这道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特点。
这篇小说从男女主人公买礼物开始,就为读者设置了悬念:德拉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杰姆会买什么样的礼物,事情的结局会是怎样的。
3、艺术上的巧合,必须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要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真实可信,巧合必须成为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合理的一部分。试从时间、主人公的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真实可信吗?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结构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小说艺术手法的把握。
时间:圣诞节快到了,按照习俗,一对恩爱的小夫妻要互赠礼物。
主人公的经济条件:他们生活很拮据,能够换来钱的只有妻子美丽的长发,丈夫祖传的金表。他们只能卖掉长发和金表,买来白金表链和发梳。结果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夫妇之间的感情: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消磨尽他们纯真的爱情。他们为了对方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所以才会卖掉自己珍爱的东西,给对方买礼物。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13
本文通过层层设置悬念的精巧结构讲述了一对贫穷的年轻夫妇为了给对方赠送圣诞礼物而忍痛卖掉各自引以为傲的长发和怀表,却换来不再起作用的发梳和表链的故事。赞美了大都市里小人物相濡以沫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镌刻在他们身上的“善良”与“纯真”。
小说运用巧合和悬念来构思全文,借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氛围。通过细腻的语言、动作、神情及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向读者传递“真爱才是最珍贵的礼物”这一主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我把“引导学生品读作者语言特色、分析其人物刻画方式以及把握文章整体构思的途径”作为教学重点,结合我校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针对“语文教学时学法指导不足”这一问题,授课中在每一环节加入“方法点拨”,培养和提升学生有效阅读教材、概括归纳知识要点、总结提炼语段的能力。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作者简介入手,指导学生从作者生平、代表作品、地位评价三方面对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进行提炼,概括主要信息。
2、从赏析句子入手,学习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而品读文章所营造的戏剧性氛围和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3、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学生速读课文后提取小说三要素,借助小说三要素概括故事梗概,从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4、从重点段落入手,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反复阅读,找出作者对主人公的评价,并从看似矛盾的评价中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5、从描写方式入手,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文中关于主人公的语言、外貌、神情、行为动作和心理等方面描写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并以主人公的行动为线索再次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主旨。
6、从寓言故事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使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以此总结全文。
当然,在讲授本课时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1、人物刻画方式的分析不够全面。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任务分配不够明确,疏漏了语言描写和神情描写的分析。对人物分析比较肤浅。教师应在学生小组合作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协调合作、提高效率。
2、对文章“设置层层悬念、精巧构思”这一重点不够突出。授课中只是让学生进行了简单的线索梳理,没有强调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局的巧妙用心。
3、课堂内容安排过多,导致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表达观点上的时间明显不足,教师结尾处总结不足,匆忙结束。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学工作的特岗教师,我在准备和讲授这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在很多细节上的疏漏以及对课堂整体驾驭能力不强等缺点。促使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理解新知识并加以运用?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又如何做到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并源源不断的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能。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14
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麦琪的礼物》,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上。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
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
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三要素”齐读一遍。现在回忆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按说,屏幕上已经很清楚地出现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为什么还要学生将屏幕上的“三要素”齐读一遍呢?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好像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到了大学的教室里,这种方法才比较少用。为什么这个方法只在中小学常用,而大学少用呢?
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行于小学的课堂或中学的课堂,但做老师的好像较少考虑其中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做教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描写方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我在制作PPT(Power-point)时,已经写出这几种方法。我点击鼠标,屏幕上迅速出现“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当屏幕上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我忽然感到有些别扭。在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不满足于“正中下怀”的感觉,不用PPT整体地投放出来,而是边听学生说,边用键盘记录学生的意见,那样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屏幕上投影出来的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德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她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杰姆对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说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开始“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但实际上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初中三年级的老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麦琪的礼物》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情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吗?像这么一节语文课,究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还是方法训练呢?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15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两班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感情朗读,读懂诗歌内容,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读写结合,模仿课文仿编诗歌。
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理念:
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合了一节节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例如这首小诗:
你看那夜晚的北斗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果你迷了路,
它是指路的向导。
小鸟在清晨鸣叫,
不就是像在议论天气,
大自然在云彩上写着:
今天风清气爽。
蜘蛛如果编了个网,
一天你会发现网上的水珠--
水珠越多今天天气越好,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让美丽的荷花,
长在强烈的酷暑中。
这是在告诉令人们:
夏天已经来到。
诗中每一小节的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是生活中常见到的,可见孩子观察的非常仔细,创作的也十分具有儿童性和趣味性。我将孩子们创作的小诗进行了装订整合成为了一本《大自然语言小诗集》并让孩子们自己配上喜欢的插图和封面进行保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上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到位。这是一首知识性诗歌,内容又比较浅显,学生只要多读、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课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讲解显得有点多余,还应该在朗读上下功夫。
2、备课不够充分。该课如果能充分准备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并茂结合起来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是由于时间仓促,没有能在多媒体下进行教学,对于诗中提到的“三叶虫”“漂砾”学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过我的直观描述一番,可还不能达到形象具体。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4篇03-07
《麦琪的礼物》教案09-26
精选麦琪的礼物作文八篇02-15
精选麦琪的礼物作文三篇02-17
麦琪的礼物作文四篇02-18
【精选】麦琪的礼物作文四篇02-20
麦琪的礼物作文三篇02-20
精选麦琪的礼物作文四篇03-04
精选麦琪的礼物作文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