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范例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的说了句:“小日本,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语言,我们不也一样吗?”学生们沉默了。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2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
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我安排了7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感所闻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我让学生收集了普法战争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课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梳理小说结构,第二课时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深层内涵。初次默读,我不做任何要求,只让学生将作品认真仔细阅读一遍,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不会给学生造成思想压力,使学生直接被作品所吸引,如果老师布置了很多任务,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由发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在分析小弗朗士的过程中,主要分析心理描写,分析老师,主要分析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由于这部分内容容量很大,我分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评价。并在互动中强化目标。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对于课堂容量大的课,应该充分预习,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学案发放也应更提前一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多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这是我第一次教这篇美文,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感触特别深刻。在教的过程中我总是考虑太多问题: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
学设计和创新了。所以我要好好的反思一下: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在以后教学中我想做个大胆的处理: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
一、新课导入
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
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以“这是一节 课”为句式,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此环节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朗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消除朗读长篇文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体会文章表现的爱国情感。至于是一节怎样的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课文,分析研究
1、介绍文章体裁,进行学法梳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做细致的人物分析。
2、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3、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我”的见闻和感受。
4、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大概准备下面几点内容: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收集爱国故事或爱国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品味语言内涵,加强对主题的理解,培养爱国感情。
一、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全班自由朗读课文。
2、文中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是个极重要的人物,是他的爱国热情影响了小弗朗士。请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地方,并以下面的句式说说他的爱国热情。
“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爱国的,因为……”
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大概准备下面几点内容:
⑴ 穿礼服
⑵ 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批评
⑶ 赞美法国语言
⑷ 下课时脸色惨白
⑸ 尽全力书写“法兰西万岁”
3、请归纳通过哪些方式描写韩麦尔先生的。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二、语言品读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1、“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
2、“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3、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三、明确小说主题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
1、作为法国人,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如何看待汉语的`?试说说你对汉语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爱国故事或名言?请与大家分享交流。
五、作业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假如你是小弗郎士,下课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请续写课文。
2、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前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自我感觉都不是很理想,气氛不活跃。为扭转这一局面,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原来,自己总希望把课文的方方面面都跟学生讲,所以经常会有赶时间的感觉,往往导致很多问题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次,我决定试试只讲几个重点内容,把问题铺开来讲清讲透。
结果一课书讲下来,真是感觉到无比的痛快,很流畅,学生气氛热烈。原来郁闷的局面一扫而光,直到现在我还很回味那争相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我相信,如果以后的课都能上出这个效果,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我自己及时地进行了总结,觉得有几点地方值得我以后继续发扬。
首先,我用了圣女贞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他们的爱国情绪,也让他们对法国文化增加点认识。接着,我以身作则给大家朗诵了这篇文章。文章饱含深情,但篇幅比较长,现在的学生似乎都比较懒,遇上长篇文章就怕朗读。教师范读,既可以让他们比较充分地感受文章的感情,还有利于他们纠正这种懒惰性。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做了认真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朗读感染了大家,而之后让学生谈体会就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最高潮的地方在于分析人物,学生很积极地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当进行全班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各抒己见,一个又一个地争相说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都能言之有理。结果,他们找的地方比我准备的还多还丰富。
最后,让他们谈对汉语的理解和爱国故事、名言。原来生怕他们谈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收集故事和名言不积极,但事实上,他们说到了汉语的古老性,演变性,会意性等特点,颇有见地。对故事名言的讲述虽然脱不了老套路(老革命故事),但显然他们也进行了一定的准备。
总而言之,这两节课使我与学生一起体会到语文的乐趣,这种乐趣在于融洽的气氛、充分地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课堂,他们既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语文的兴趣。原来,上好课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择重要问题、学生容易有话可说的问题,所谓“多而泛不如少而精”,这样,学生的情绪就容易充分调动,上课也就轻松了。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4
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再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5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感到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再接触这篇课文。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得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诵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郎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郎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认识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相信会有更大的进步。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6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最后一课》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什么障碍,情节流畅,内容明了,情感炽烈。只要了解小说背景并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要理解它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让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于是,我先介绍故事背景,并补充相近例子和学生交流,课堂一开始就营造背景气氛便于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再去发现。试想整堂课以“激情—阅读—发现”为主线,应该会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我感觉阅读不够,在赏析具体的语句时,应该更多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比如,这次课上在讲到文章中“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时候”强调“偏”的好处时,我反复说了“用得非常好”,但具体怎么好,我说了“ 让我们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与平日喧闹气氛很不同”,然后就带过了,其实这里如果改为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会估计受到的效果会更好。“真实的阅读应该是学生的阅读。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中的`发现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发现。”
其次,本来我是想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通过自己的参与,更好的调动课堂气氛,但是通过观看课堂实录,我发现这样的流程反而过于平淡,没有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设置一些环节,有重点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其实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概括最初的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就有意让学生用通过“___事例____”说明小弗朗士是个“______”的孩子,但学生不太明白我的意图,即使有学生回答,也不是我预想的结果。为此,我又想到是自己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如果设置一张这样的幻灯,就会完成既定的任务。
再次,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了,陈莉老师在给我们讲座的时候说道“ 让学生学会沉默,沉默的瞬间就是学生心灵净化的过程。”通过课堂实录我发现我讲的内容和学生不相上下,甚至于我占主要角色,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太短暂,这样就没有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仓促的思考,仓促的回答,收不到好的课堂效果。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可以不走歧途,但是说的越多,学生阅读的完整性就有可能被破坏的越严重,就有可能再也没有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也谈不上对文章的感悟、把握,更不必谈发现与创造了。
通过这堂课,我要重新审视并调整我的教学行为,我还很稚嫩,要学习借鉴的东西很多,唐老师说的“在名课的肩膀上站起来”不失为提升我教学水平,促进我成长的一个绝佳途径。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7
失去的东西就是值得留恋,即将离去的就是倍加可爱。且不说神圣的领土、主权,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严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单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往往让人追悔莫及、肝肠欲断。可通常情况是“今朝有乐今朝乐”,世人对待拥有总是抱着一种满不在乎、可有可无、随便无所谓的态度,而一旦拥有的成为既定的消逝时,才蟠然醒悟。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让我们感受那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外,我以为最切实际的一点触发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最后一课意识”。
我设计如下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最后一课意识”:
话题是“当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时,心里想些什么?
1、要求深情读出“最后一课意识”:
语气低沉,语速缓慢,情感富有变化,声音抑扬顿挫。
2、要求真切说出“最后一课意识”:
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体说说有哪些情感?
(后悔,自责,惋惜,痛恨,尊敬,决心,学有所感的新奇与乐趣)
3、仔细揣摩探究“最后一课意识”:
文中写到小弗郎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你认为是韩麦尔先生备课仔细了,讲解细致了的原因吗?你觉得小弗郎士容易懂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什么?
4、唤醒燃起自己的“最后一课意识”:
你平时是怎样对待上课的?请实话实说。
学生自由发言后,不妨引导他们:我们真的有很多时候也这样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不过是一堂课而已,明天还不是照样上?少上多上有什么区别?先让自己轻松一下吧。平时的散漫、随意、怠惰埋下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肤浅、各项能力欠佳的恶果。其实,每一天,每一堂,都是最后一课!珍惜幸福生活,珍惜美好校园,珍惜学习机会,应从每一个最后一课开始,如果我们时刻牢记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也许,不!你就是小弗郎士!那“无趣、无味、难懂、厌学”的`课都变成了亲切、可爱、难忘的最后一课!为了体验这种奇妙的成就感,我们何不在心中点燃“最后一课”的希望明灯呢?
有名家说:“语言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存有无限丰富的人类精神资源,可以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因为,人毕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根据这样的理解,那么这“最后一课”也许就成了学生精神世界里的一堂课。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8
课前预习:
1.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普法战争)
2. 自主阅读,整理生字生词。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
2、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
3、分析哈墨尔先生形象。
4、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价任务:
1. 复述课文故事
2. 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初步认识
3. 对小说的文体知识有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为话题,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简单点评,归纳引导:我们的人生有许多的最后一次,在19世纪的法国,有一名小学生,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了解一下。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简单补充: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人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明确: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小弗朗茨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写哈墨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朗茨对平时不用功的悔过。
第三部分(24-文末),写“最后一课”结束时,哈墨尔先生的异常表现,突出了他的爱国精神。
四:整体感知
1. 文章主要写了那些人?主要任务是谁?
学生回答:哈墨尔老师、小弗朗茨和以霍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哈墨尔是主要人物,小弗朗茨是线索人物。
五.师生共同研讨学习
1.复习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方法等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2. 再读课文,分析小弗朗茨的人物形象。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标画出人物描写的'具体语句,按照以下句式分析:……一句是……描写,体现了XX……的特点。
提示:先分析小弗朗茨人物形象,要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来分析,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变化。
明确:具体语句省略。主要是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3、分析哈墨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哈墨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神态描写:“哈墨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哈墨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哈墨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朗茨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哈墨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4.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朗茨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朗茨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哈墨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课堂小结,达标测试
1、 找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紧扣学习目标)
2、 达标测试
七、利用多媒体出示达标测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阅读下列各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哈墨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⑴ 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小弗朗茨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哈墨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小弗朗茨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哈墨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一篇传统篇目,一篇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小说。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小说的文体特点,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把这作为本课的教学依据和重点,让学生从人物描写入手,抓住人物形象作为全文学习的主任务,理清情节,理解环境描写作用,效果较理想。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9
《最后一课》是篇传统的课文,一直被各种版本的教材选做课文。然而在不同的时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这篇课文中心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无论怎样设计,这一主题是不能变的。我是这样设计这篇课文的。
首先,导入新课时,教师用生活的语言讲述: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民族、文化、同胞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丰富的内涵一样能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用这一段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及教学目标。
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采用感悟的方法,教师提出要求:
(1)快速阅读,至少一遍。
(2)查出不会读的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3)了解课文主要军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4)将你不懂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5)记下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第三步,互动交流。学生快速阅读完后,通过初步了解,完成以上问题时,有些学生比较困难,因此就采用互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教师不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注意控制时间,这一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认识课文中的人物。
第四步,引导阅读,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结合阅读后的交流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兰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法语课,爱国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感情更强烈。)
2、教师讲述: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阅读小说时,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1)这篇文章,可按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教师板书)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2)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兰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开端:贪玩、幼稚、怕老师
发慌:感到诧异、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高潮和结局:理解尊敬老师
(3)归纳小弗兰士的形象及意义:
a.小弗兰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b.小弗兰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兰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溶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步,合作探究。分析韩迈尔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0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1
这次讲课的篇目为《最后一课》,是莫泊桑著名的一片短篇小说。在备写教案的时候挺纠结的,因为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小说这文体上好,是按照以前的那种老方法—解决生字词,划分段落,理清小说的发展脉络,分析人物形象等等。但是这种教学法貌似没有什么新鲜感。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认真阅读了这篇小说所在的单元说明,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个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要反复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认识文章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理解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描写。
3、情感目标: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学生能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小弗朗西的感情变化。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品味文中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这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2、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感。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这篇课文主题紧紧围绕爱国精神这一主题,只要是通过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现这一主题的。课时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使学生阅读课文,认清一些生字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通过对一些重要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思想。
经过这两次的试讲,有优点和缺点。
第一次试讲的优点:
1、教态比较端正,克服自己的胆怯,至少不是躲在讲台的背后,敢于走下讲台。
2、态度认真,教案系统化。
3、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有一定的互动。
4、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能使学生对小说的发展脉络有了大概的了解。
5、在一定程度可以脱稿。
缺点和改进的策略:
1、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处理不好。比如板书的时候写的标题,没有写明是第几篇课文,板书也是有点混乱的,没有条理。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才能把板书做到美观、凝练、突出重点。
2、导入不够凝练和突出文章的主题。可以结合身边的一些例子,比如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沦陷区的人民也曾经发生过被强迫学习日语的事情,这样更能激起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有很多口头禅。以后要多练习普通话,尽量克制不用口头禅。
4、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考虑不全面,比如说第一个课时就点名让同学复述小说的大概内容,太过于宽泛。复述小说的内容可以在学生们对文章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后进行,但是一定要明确问题。
5、在处理文章的生字词的时候,只是顺便点了几个生字词。应该提前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好。
6、教案的备写有些繁琐,太过于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其实没必要讲解。
第二次试讲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然后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赏析文章的一些重点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句子来分析。在第二次试讲的时候,第一次试讲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在第二次试讲的时候都得到了改正,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出现。1、课堂的气氛还是有点沉闷,2、课程的流畅性不是很好,
3、对教学的内容还不是十分的熟悉,在以后的课堂中,应该要注意。
通过这次的试讲收获很大,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此外还了解到了怎么样才能把小说这问题这文体上好。小说的教程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故事情节,第二、写作风格,第三、人物形象,第四、写作技巧(语言、动作、心里、外貌、细节等等的描写)。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2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在新课程改革的启发和引导下,我认识到了所存在的问题: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因此我试着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1、倒车回环法是根据本文结构和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
(1)导入新课时运用时代倒推法。由学生上完最后一课的高兴心理与学生想象的7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课的心理导入新课,把时代的镜头倒推了70多年。学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种心理培养了学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导入用疑问作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思考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
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兴趣。
(2)课文内容倒领法。在黑板上竖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也打破了老式的解题、作者、背景等教学程序。对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解决难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以母子系统问为导线,并用子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母子系统问像根线穿起了课文的重点,学生按问题导线找出了课文重点句。以课文灵魂为龙头,再以“母问”为源头,以“子问”为支流,穿起了课文的重点,构成了“母子”系统问,解决课文重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这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教师教学创新的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3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当地学校该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就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展开的。学习目标设定了2个: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个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都得以完成。文章中对于小弗朗士大部分都是心理描写,所以设定的主问题“抓住心理描写体会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找出文章中对于韩麦尔先生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通过学生对这两个主问题的探究完成目标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在文章中勾画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经过小组的探究,学生对文章分析的比较透彻,回答问题时积极度很高,得出的答案较准确,能够深刻理解人物复杂的心理,同时学习了这种写法。
目标2的完成贯穿在分析人物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爱国热情,也能够激发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但是总感觉学生感受的不强烈,不能够深入到小弗朗士或者韩麦尔先生心理,好像和他们之间还是有距离。反思这个问题,一是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他没有共鸣。二是学案上直接给出了这个背景,学生没有去查找关于文章更多的背景,所以学生对这段历史也不熟悉,自然不能体会人物的感情。所以我觉得以后文章的背景、特定的环境不再出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体会,上课可给些时间进行交流,这样可能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
在讲了一个课时,学生初步有所感受之后,我让学生又找了一些以爱国为主题的文章或者诗歌。在第二课时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交流,又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了交流,之后找了学会来朗读自己文章或文章片段,推荐自己的文章,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这样的文章,同时通过这样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
范例十三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课外作业与课内教学的整合与延伸。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以致于教学活动没有完整实现。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
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时间多,而韩麦尔先生则匆匆而过。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前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不点思考教学的得失:如教师提问的指令应简单明确;
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力求自然顺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来追问与总结;要不断深入激发课堂上新问题的生成,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总之,一堂课上完之后,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从中也能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范例十四在我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这样一次教学感受奇特而令人难忘。
那是我带八年级语文课时的事情,那天上午上的课文是《最后一课》。在第一个班上课时,讲到韩麦尔先生讲最后一课时教室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时,我很投入,这时下课铃声已响了,走廊上学生的嘈杂声很大,可我的教室里却是安安静静,就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那几个学生今天也很安静。这让我既惊讶又兴奋,原来语文课竟然能上到这样的境界,原来语文对学生也有吸引力。接下来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我更卖力的去讲,但不管学生的感受表现,还是我的感情都没有达到上一节课的水平。随后在写教学反思时,我认真的思考这两节课的得失,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语文课要老师带有自己的情感去引导学生,而不是照本宣科。
2、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讲,关键是讲的要引起学生共鸣。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4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xx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5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学:因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教法做个如下改变。
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共感,激发共鸣。七年级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09-22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优秀11-13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08-06
最后教学反思02-08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2-26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03-14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02-18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3篇10-28
《最后一课》的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