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是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谁》教学反思1
在本活动中,幼儿能掌握故事内容,并能大胆想象与猜测,在角色表演中掌握句型“**,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幼儿能通过对比猜测动物的牙印。在第一次试上的时侯,使用PPT,效果不理想,由于是第一次给他们上课见到陌生的男老师幼儿刚开始有点不适应有点害怕,所以活动中幼儿不是很主动,而且兴趣也不浓。发现不足之后进行修改,然后再次试上,这次幼儿已经对我有点了解先播放PPT大饼图片进行讲述,幼儿对动物的牙印很感兴趣,很乐意去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在播放PPT完整欣赏故事。在故事的开始时,有个别幼儿已经猜到是谁咬了大饼,但不确定。还有个别幼儿说是小猴咬的,当时我很着急,因为小猴不是故事中的小动物,在通过多次的对比、验证、猜测之后,最终找到的答案,而且还从中了解了动物的牙印与牙齿的关系。但是在最后欣赏PPT时,我们在前面已经揭晓了故事的结局,解开了悬念,所以幼儿讲述的积极性不高。在第三次试上时我们将悬念留到了欣赏PPT的时候,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最后在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来之不易的结果让幼儿很开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欣赏PPT时插入了音乐,这样声图并茂,提高了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和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小百科:饼是人们最喜爱的食物之一,种类很多。如:枕头饼、油锅盔、煎饼果子、葱花饼等,中国人把“饼”吃出了花样,而在国外,人们对“饼”也是钟爱有加,有许多独特又美味的烹饪方法。
《我是谁》教学反思2
《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是一本非常具有童趣的绘本。本来关于大小便的事是很难以启齿的,但是,本书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从科学的角度来阐释了这个问题,让孩子学会以科学的眼光来坦然面对本来就光明正大的生理问题。 对幼儿来说,这本书不但有趣,还具有“搞笑”的效果。本次活动中我借助图片、PPT画面,依托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通过集体的师幼共读、观看课件、猜测表达等方法与策略,让幼儿理解绘本内容。故事透过一只倒霉的小鼹鼠,寻找到底是哪个坏蛋“嗯嗯”在他头上的过程,轻松愉快地让我们了解:原来每一种动物的排泄物形状都不同,什么样的动物就会有什么样的“便”,我们也从绘中得到更深一层的认识。
从活动的设计到准备,我进行了反复思考。我把活动分成了三部分:一、介绍图书,引起幼儿兴趣。二、观看PPT课件,集体阅读,理解故事。三、师幼完整讲述故事。活动的开头以“嗯嗯是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带着这个问题及好奇的心情把孩子的注意力带到书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活动的第二个环节,通过集体阅读,幼儿自己看PPT、猜测表达等方法与策略,使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有趣的故事情节。故事中小鼹鼠先遇到了鸽子,再遇到了马先生、兔子、奶牛,在对话学习与表演的时候,我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先是教师与幼儿进行对话表演,再是前后组幼儿进行对话表演,最后是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对话表演, 由于这个故事中的对话简单、有趣、重复性强,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学会,而且兴趣也非常的浓,在学习小鼹鼠生气样子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又是跺脚、又是撅着嘴巴等,能很好的把故事中小鼹鼠的形象表现出来。活动中我把“了解不同动物的“嗯嗯”是不一样的”定为此活动的教学难点,但整个活动下来,大多数小朋友都能把不同动物嗯嗯的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说鸽子的嗯嗯是白白的、马的恩恩是大大的圆圆的、兔子的嗯嗯像豆子、奶牛的'嗯嗯像一盘巧克力蛋糕,原本关于嗯嗯这个话题是很难以启齿的,但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摊开来说,而且兴趣都非常的浓厚。最后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完整讲述一遍故事,给幼儿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使幼儿根据提供的线索,清楚有效地复述阅读材料,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的肢体语言应该更夸张一些,引导幼儿有表演的欲望;其次面对幼儿的回答,我的回应能力还不够灵活,今后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认真对待每个细节,多实践多研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让自己能够有更大进步。
《我是谁》教学反思3
在进行本次教学活动时,幼儿很快就记住了内容,而且兴趣也非常浓,参与率挺高,连平时不太讲话的幼儿也抢着要说,整个活动都很精彩,幼儿的学习兴趣很高昂,课堂气氛很活跃。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思考的地方,我会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是我领悟到绘本教学的精华,于是,给我一些启示。
1、分析教材、找准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谁咬了我的大饼》这本绘本故事内容,更多的是猜测,想象。让幼儿体会故事内容的幽默和有趣。从选材上来说,这个绘本内容丰富多彩,能牢牢地吸引幼儿参与度,在幼儿对内容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怎样解读教材,找准教学切入点,挖掘每次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谁咬了我的.大饼》这样的内容,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有取舍,关键是选择的角度和切入点,选取内容,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认真的研读教材、反复思考,有目的的选取,开展教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目标进行进行环节的设想。
2、师幼互动,理清绘本教学的过程。
师幼互动在活动中占着很重要的部分,这也是取得活动成功的关键。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我先让幼儿猜测内容,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总之,要以幼儿为主导,而不是老师牵着幼儿走。
3、情感教学,提升绘本教学的本意。
幼儿对于社会情感的认知是模糊地、也是匮乏的,但在绘本里,我们看不到一点人为的故事,看不到一点教条的灌输,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关于情感认知。有的只是对语言和社会领域内容的有机整合。《谁咬了我的大饼》,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去问别人,做一个独立的自己才是最棒的,做一个善于动脑的才是快乐的,做一个能解决问题的自己才是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因此,情感认真环节是不容忽视的。
4、通过故事内容,穿插数字游戏。
在本活动中,我设计穿插了一个送达饼的活动,每一块大饼上都有不同动物的牙印,幼儿根据牙印的形状来辨别自己的大饼应该送给谁,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然后一起总结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让幼儿思考对比,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通过本次活动,增强幼儿对数字大小的深刻记忆。
5、通过表演,增强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我是谁》教学反思4
《猜猜我是谁》一课选于湘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是关于制作与表演综合的活动,课程当中会涉及到面具的设计、剪纸、拼贴,主要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
课程一开始,我就戴着面具走进教室,因为是动手制作的课,对于好动的二年级而言,开门见山就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引出课题《猜猜我是谁》。
之后,我出示了不同区域的面具,由学生进行观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出面具的异同之处,在他们脑海中初步形成面具的制作要点,从而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重点教他们正确寻找眼睛和嘴巴的位置,边做示范边提醒学生剪刀不长眼小心使用,并让学生展开想象,不要让眼睛只局限在圆形,脸型亦是如此。同时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面具装饰的几种方法。
最后,让学生欣赏一些面具作品,让学生正确运用课前让他们带的.环保材料,让自己的面具更具特点,为了不让他们随地扔纸屑,我让他们把自己剩下的纸与同学交换,用于装饰,也能因此让面具更多彩。
因为是手工课,学生兴致都极高,但是,学生的创作胆量明显不够,思路不够新颖,都被局限了,我反思了下,估计跟我做的教具有一点关系,我做的太过精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很多学生都是用剪刀剪,其实,最主要的方式是要用手撕。
一节课气氛都很活跃,学生的激情都很高,但这并不能说这节课不存在问题。虽过程中再三强调了怎样正确寻找眼睛位置,但可能有些言语措辞还不够到位,让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还是有一些同学的的眼睛间距过大或过小;脸型很多局限于圆形、方形,面具的装饰也过于单调,之后应该多欣赏学生作品;时间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没有留出多余时间让学生当场进行表演,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希望以后的课堂中,可以让他们更多地运用环保材料,将环保意识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当中。
《我是谁》教学反思5
在设计本课教学思路的时候,我考虑如果教师简单地将一个个角色的变化及责任告诉学生,学生是会顺着教师的意图接受的,但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体理念,也无法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先思索,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情况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我是谁》一课时,一开课,我就以问的“我是谁”来打开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孩子们说起自己的'父母,家人更是兴趣浓厚。紧接着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我还有可能是谁”这样的问题,并出示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这样就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为下面的教学打下铺垫。我接着又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父母,除了父母还要扮演什么角色。在让孩子们明白“角色与责任”这一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从师生角色的责任这一学习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讨论,探究性地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
在一节课中仅仅明白书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变换及责任是不够的,所以课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现在的角色及现在的责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自己的责任也是会随着角色的变换有新的要求。这种抓住课上随机生成的做法,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角色的转变,曾想过用小品的形式体现,但觉得做作,后又改成将几名学生放学时的情景拍摄实录了下来,让学生体会,但仍觉得不够自然、真实,如有更好的活动代替,我想会使这节课更生动,更活泼,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由于自己在上课前,有些准备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欠缺,对学生的点评有点单一,在某些环节,课堂的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在此部分对自己多加训练。
《我是谁》教学反思6
本课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六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目的是通过人物背面头部写生,发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进一步学习线描写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这节课是我进入春临小学以来第一次讲公开课,心里特别紧张,但总得大胆面对和四年四班的学生一起完成了这次挑战。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快乐的一节课,是“美”的一节课。由于学校有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资源,我一页一页的制作课件,图片精心选择。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四个基本环节:游戏导入,引入课题;探究学习,引导激趣;了解基本步骤,大胆作画;交流感受,欣赏评析。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浓烈,有创新的思维火花,非常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从每个环节中,也或多或少的反映出我自身的不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之前,到班级照了几张有特点的学生背面头像,放到幻灯片里,作为游戏“猜猜我是谁”的内容并引出课题。学生在这一环节,积极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而在这时,我的心情也被孩子们感染了,完全放松了下来。这是唯一让我满意的教学设计环节。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一直围绕“猜猜我是谁“这一主题。由于学生比较小,一时很难理解不同发型的线条区别,我给学生讲解什么时候是用直线,什么时候用曲线表现发型。加深学生对线条的理解。学生们能善于观察,找出特点,从发型、头饰、服装这三个方面仔细区别人物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不是很理想,比如在同学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用“请”的手势表现出来;黑板前做范画的时候,忽视了坐在两边的学生,挡住了部分学生的`视线,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在投影仪上作画,这样都能看得清楚,达到教学目的。在尝试练习绘画的时候,没有提到遮挡关系,这是严重的失误,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对学生回答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缺少激励性的语言,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时,应多用专业术语有效评价多用些建设性和询问性的语言与学生商量,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学生。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没有讲解怎样去分析作品……
面对这些不足,今后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美术学科知识体系和教育科学理论,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使教学更科学、更有效,使自己的学生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我是谁》教学反思7
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其内容简洁、幽默有趣,尤其是小猪的形象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整个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好像那只小猪就生活我们身边一样。这样的绘本故事更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故事中的角色对话都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性语句,特别适合正处在语言发展阶段的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学习,而且故事中加入了对动物齿痕的学习认识,所以我选取了这个简单有趣,又涵盖一定知识的故事作为教材,并把它设计成了一节中班的语言活动。
根据这本绘本内容的特点和班幼儿好奇的求知心理,我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将幼儿的注意引入与绘本故事有关的情境中,并在观察、猜测图片信息中获得结果解释疑惑。这样的提问简单有趣,又围绕故事情节而展开,能很好地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与倾听。
具体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让幼儿学会询问句型。因为它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而幼儿对此经验不足,因而我介入活动,但是又并未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问,而是情景演示,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以小猪的口吻走到幼儿中间,询问幼儿,让幼儿初步感知句型,随后我又采用追问的方式请幼儿想想如果自己是小猪可能会怎么问、怎么说。最后在整个故事展开之前,可能会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带着这个假设去阅读整个故事,通过观察图片获得信息,解释疑惑,以此增强阅读的目的性。
另外,观察鳄鱼和河马的牙印、嘴型,了解它们的特点是整个绘本故事的重难点,所以我一出示画面,就抛出了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鳄鱼的牙齿像什么?),在这个时候我是退到旁观者的角度,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将更多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留给了孩子,以此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运用语言和动作的提示让幼儿自主观察画面,最后,师幼互动,和孩子一起扮演鳄鱼和河马咬大饼的样子,幼儿不仅体验了角色扮演的乐趣,还学会了认知分辨,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我是谁》教学反思8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页面记录、对象编辑(淡入、淡出)、图片链接音乐、图片链接PPT、屏幕遮盖、表格自动吸附、翻牌等功能。
从整个活动的进行和孩子们学习效果来看,这几个功能运用还是比较合理的,课程记录器的运用,使得每个小动物的出场都带有神秘感,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图片淡入淡出的功能使得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变得更加明确,且能够直接引起幼儿对对象的观察。图片链接音乐和PPT功能使得整堂课进行的十分自然、流畅。小游戏中运用对象编辑和表格自动吸附的功能,幼儿能自己动手实践,增加了电子白板教学的趣味性。故事表演中使用翻牌的功能,一是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二是能巧妙地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语言表演相融合,体现信息化教学的新颖性。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需要需要借助直接、形象的图片来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在活动的1’03”~9’50”这一部分,我充分利用了利用页面记录,对象淡入、淡出,插入音效等功能,逐一播放小动物出场。画面生动形象,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眼球,引起幼儿更加专注的观察,同时展开想象。
在活动的9’50”~12’02”这一部分,利用对象编辑、自动吸附的功能,孩子们可以自己在屏幕前将相应内容拖拽到方框里,幼儿一边玩一边回忆,将刚才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配对,巩固对小动物嗯嗯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也提高了白板教学的互动性。
在活动的18’12”~25’15”这一部分,是师生互动的表演环节,我加入了翻牌功能,在故事表演中串连了一个小游戏,幼儿在扮演小动物进行对话的同时,找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嗯嗯”,并翻牌。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这样一来,一是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而是能巧妙地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语言表演相融合,体现信息化教学的新颖性。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多以演示为主,在演示的过程中孩子无法参与到其中,教师操作讲述的比较多,形式单一,缺乏有效地互动,而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孩子的很多操作活动都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实现,这样就提高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并且,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强大,:放大、缩小、拖动、复制、粘贴、写、画、擦插入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功能,不仅能够充分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也对我们的操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勤于思考,使得一体机的各个功能能充分为教学活动所服务,而不是为了炫技而设计某项功能,这样会使得课件多余而累赘。
《我是谁》教学反思9
体验人们在生活中所承担的不同责任,这是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我试图通过展现家长工作的场景来达到这一目标,并在教学中进行亲子之间的沟通,理解父母,并做好自己的角色。
我也深深感受到一部分打工者工作的艰辛,他们在为社会做着自己的贡献,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帮助,他们依然为着他们的理想和幸福的生活而努力打拼着,并作好一名家长所应做到的一切,他们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知识、生活的本领,而努力拼搏。“希望他有学问,别向他爸这样”这样的真实心声吐露出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深感身上的责任。
课堂上我能够看见,当学生看见父母艰辛的工作时的那种心灵的震撼,大多数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当时的心情,也许他们还无法体会,但我想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真正了解父母时或者回忆起那些片断,会对父母更加理解,从而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
可是本课的其他教学目标却完成的不好,如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这一目标,只蜻蜓点水的点到。而这一内容不仅是本课的`关键,也在本单元起到引导的作用。给我的思考是,解读学生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是好的,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机的与整个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切合所有教学目标,否则过犹不及。
《我是谁》教学反思10
本课是一节背面头部写生课,进一步学习线描写生方法,重组和想象画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和绘画习惯,锻炼学生大胆用笔,大胆作画。
我将美术室中的小椅子排成三个同心圆,每把椅子都朝一个方向,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看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
上课后,我请每一位同学都拿一块画板,将图画纸放在上面,自由找位子。用十分钟的时间迅速画好前面同学的`背影。然后竞猜画的是谁(作者本人不许说出答案)。这是个放松的过程,也是个评画的过程。教室里笑声不断,同时学生们也知道了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再第二课时,学生们再次自由找位子。这样反复练习,学生们信心倍增,几乎都可以直接用勾线笔直接作画了。
我让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一幅作品的轮廓减下来讲课前准备好的大幅图片拿出来,以大组为单位,将作品的剪影以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粘拼在大幅图片上,形成新的作品形式。新的作品看起来就好像许多人在看画展,看电影,看风景,看舞蹈……学生们同时感受到了两种作品形式的诞生,都感到无比欣喜。
《我是谁》教学反思11
今天的教学活动需要幼儿每人带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在前一天我已经通知了幼儿,回家找张和爸爸、妈妈一起拍的照片。满以为带张照片很容易,可第二天的情况令我有点失望。全班只有八、九个幼儿带来了全家福,十几个幼儿带来了和爸爸或妈妈的单独合影,还有五、六个幼儿带来了自己的个人照片。(通知时也允许幼儿可带这些照片,但是在实在没有全家福照片的前提下)当我询问幼儿为什么不带全家福照片时,有的.幼儿说忘记了,但大多数人说:“爸爸、妈妈说我们家没有全家福照片!”找家长一了解,果然都说孩子一个人的照片很多,由于工作忙等原因,就没想到过要全家一起拍张照,家里找遍了,真的没有全家福。可能现在的大人都忙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忽略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吧!而在结束部分,让孩子学学父母的神情、动作,模仿生活中的爸爸、妈妈的言行时,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不是幼儿不会模仿,而是他们观察得太仔细,学得太像了。请来演示的都是爸爸翘着二郎腿抽烟、躺在床上打电脑、妈妈梳头化妆打扮的动作。我忍不住提示幼儿:“爸爸、妈妈怎么烧饭做菜、洗衣服的呀?”回答都是:“我爸爸、妈妈不做的,都是我奶奶做的。”真是让我哑口无言。
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让我觉得该表扬的是我们的孩子,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家长。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这样、那样,首先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相信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可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由自主地“犯错误”,让孩子受到大人的负面影响,从而混乱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念。看来,老师在做家长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这方面的切磋、交流。
《我是谁》教学反思12
1.阅读活动以“趣”引领
选材“趣”:《谁咬了我的大饼》的课件中小猪的形象天真可爱,。动物齿痕清晰可见,而且各种动物的齿痕让幼儿对科学领域中的图形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整个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好像那只小猪就生活我们身边一样。这样的绘本故事更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
2.课件运用,解释疑惑
根据这本绘本内容的特点与小班幼儿好奇的求知欲望,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将幼儿的注意引入与绘本故事有关的.情境中,并在播放课件中观察、猜测图片信息中获得结果解释疑惑。这样的提问简单、有趣、具体,围绕故事情节而展开,足以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与倾听教师讲述的故事。最后一环节请幼儿品尝饼干,发现自己的咬痕特征。活动目标达成较好。
3.反思这次的活动,我觉得以下这些值得我改进:
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幼儿对这个故事内容很熟悉,应该在课前做详细了解对活动过程进行改进,或增加难度。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很轻松活跃,但缺乏动的过程,如果让孩子们再熟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或许孩子们会感到更有趣。
《我是谁》教学反思13
《猜猜我是谁》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快乐的美术课,他们用学到的知识从另一个侧面去表现自己的同学,他们可以自由地找寻自己喜欢的写生对象;在这节美术课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课堂的主人!
本课是一节背面头部写生课,它借助“猜猜我是谁的”娱乐游戏活动,通过观察、综合欣赏、教师演示,学生讨论、动手作画等形式,进一步学习线描写生方法,重组和想象画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和绘画习惯,锻炼学生大胆用笔,大胆作画。本课课题和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线造型能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
课前,我将美术室中的小椅子排成三个同心圆,每把椅子都朝一个方向,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看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
上课后,我请每一位同学都拿出速写本,自由找位子。用十分钟的时间迅速画好前面同学的背影。然后竞猜画的是谁(作者本人不许说出答案)。这是个放松的过程,也是个评画的过程。教室里笑声不断,同时学生们也知道了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我是谁》教学反思14
活动意图:
在主题活动《我自己》中我选择了教学活动《我是谁》,这节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幼儿从儿歌入手,知道自己是区别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个体,形成独立意识,进而促使他们通过解析这首有趣的儿歌,了解自己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一样的,并借助不同的评价来更好地认识不同的自己。
活动目标:1、了解“我”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2、体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
活动准备:儿歌《我是谁》及PPT。
活动重点:知道我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活动难点:体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
活动过程:
一、出示人物小米,说说小米的困惑,引起幼儿的兴趣。1、有位小朋友的名字叫小米,他是大班的小朋友了!有的人叫他心肝宝贝,有的人叫他小坏蛋~~~他很奇怪:为什么我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叫法,我到底是谁呢?
二、看相关图片,完整的欣赏儿歌,体验乐趣。
1、1)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完整欣赏。
教师在朗诵儿歌时要表现出各个人物不同的神态和语气。
2)幼儿体验儿歌的内容,完整朗诵。
2、引导幼儿观察图中人物与小米的关系,说说为什么别人这样叫他。
1)为什么妈妈叫我心肝宝贝?
2)爸爸叫我什么?怎么和妈妈叫得不一样呢?
3)护士阿姨希望我们是什么?
4)隔壁叔叔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5)大毛和小米是什么关系?
6)小弟弟为什么只说了啊。。。。呜?
小结:一个人在不一样的人眼里都是不一样的,这和他们的年龄、职业和对你的期望等有关。
三、幼儿讨论别人是怎么叫自己的,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1)讨论:别人是怎样叫你的?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叫的?为什么你有这么多称呼?
(2)你喜欢别人叫你什么呢?为什么?
小结:别人对自己可能有鼓励的称呼,可能有表扬的称呼,也有可能有批评的称呼,我们要继续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我是谁》选材还是较好的,内容还是比较有价值的、但我在目标就定位时去掉了学念儿歌,重难点定的.太过笼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开始我以为只要幼儿会念这首儿歌,课堂应该就会还好,我在活动里面引导幼儿去学习,如什么样的角色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并请孩子们学一学并模仿。
但在活动中,是要让幼儿明白“我”在别人眼中是不一样的。课堂上幼儿的活跃度不太高,有些幼儿没有学会儿歌,这从困惑的眼神中我能觉察的到。一开始直接导入儿歌我就的缺点,显得很直白,应该让幼儿看图片讨论以后,再学习根据图片的内容,可以提问“小米做了什么?”“护士阿姨是干什么的?”等问题让幼儿谈谈说说,从而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自己有不同的说法,之后再对儿歌进行梳理与提升,我想活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一来,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活跃气氛。调整与建议:
1、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觉得可以给能力特别强的幼儿来一些挑战,比如:《我是谁》这首诗歌,还可以从创编的角度来定位目标。这样,给了能力强的幼儿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更高的提升。
2、活动重点的定位不是很准,重点可以改为“通过学念儿歌知道我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一样的。”,以学会儿歌为载体了解不一样的自己。
《我是谁》教学反思15
在设计本课教学思路的时候,我考虑如果教师简单地将一个个角色的变化及责任告诉学生,学生是会顺着教师的意图接受的,但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体理念,也无法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设计以教师本人在不同场合下的照片为例,让学生猜一猜“我是谁?”,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拉近了师生关系,又很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每个人的角色在不同情况下的转换。
在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后,怎样认识到自己担当这一角色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呢?为了延伸这一德育知识点,我先以“如何当好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怎样做一个好学生学生”这两个贴切学生实际的问题入手,明白老师和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继而通过即兴表演的形式直观得呈现在不同的`场合下自己的不同角色及所应承担的责任,然后集体讨论他们表演好了自己的角色了吗?进一步深化认识不同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最后,我设计了“爱心提示”这一环节,让学生时时提醒自己或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一节课中仅仅明白了书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变换及责任是不够的,所以课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现在的角色及现在的责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自己的责任也是会随着角色的变换有新的要求。这种抓住课上随机生成的做法,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曾想过用讨论的形式体现,但觉得枯燥,后改成以小品的形式,但仍觉得不够自然、真实,如有更好的活动代替,我想会使这节课更生动,更活泼,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我是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猜猜我是谁教学反思04-17
《我是谁》教学反思15篇04-13
谁的本领大的教学反思04-22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07-25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02-14
谁爬得快教学反思04-12
谁的红果多教学反思04-08
《谁的红果多》教学反思04-08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及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