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测量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学生明白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掌握了一些数学转化思想。
上了这节复习课,我感到很欣慰。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及学习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原本我认为学生们只会利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机械的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认为他们只重视结果,对经历的数学过程是很模糊的,甚至根本不记得了。结果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巡视我发现,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积极发言,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即动口,又动手,通过语言和图示等方法来讲解,使倾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过几分钟以后,每个小组几乎都得出了令我满意的.结果。明白了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知道用的是什么转化方法:如数方格法、割补法等。这样的学习方式短时高效,全员参与,取长补短,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看来,只要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可以提高的。教师只要适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学生解决困惑即可。
测量教学反思2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是电学中一种基本的测量电阻的方法。以前的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是对定值电阻进行测量,最后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本节安排了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答案”,从而“能看出其中的规律”。这两种安排都能使学生学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但不同的`是,所测量出来的数据,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方法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对操作感兴趣,对于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这两个环节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这节课的问题,举了一些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例子,很多规律和发明并不是有意去研究得出的,而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无意得到的,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生活中也是如此,不少的小分明都是在使用过程中感觉不好用,有心人发现了才发明出更好用的。同学们如果坚持去分析评估,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说不定你们也能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或者是有新的发明创造。这样激励学生去分析评估。
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这样的问题,多引导学生去分析,我相信,学生的能力一定会提高,将来的发明家中就会有我们的学生。
测量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交流,激起兴趣
师:同学们,在平时你都有哪些爱好呢?
生1:我爱好滑旱冰。
生2:我爱好看电视。
师: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知道同学们的爱好非常广泛。我呢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把看到的美的事物拍摄下来也喜欢收集整理一些好看的图片。十一假期,我发现很多地方都摆出了漂亮的花坛,所以我不但拍摄了还收集了一组关于花坛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花坛图片)
生:好。
师:图片欣赏完了,想说点什么?
生1:那么多的花坛真漂亮!
生2:真美丽!
师:看得出来大家都为生活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庭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评析:用学生亲切、喜欢的花坛图片为切入点,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既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活动二:创设情景,感受周长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都感觉到我们的城市非常漂亮,你知道吗,为了让校园变的更加美丽,我校也在校园里建造了各种形状的花坛。今天老师把花坛的图片也带来了,一起看一下吧?
(课件出示花坛图片)
师:这么漂亮的花坛,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吗?
生: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师指生说)
师(指到扇形):那么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形,像不像我们夏天用到的(师手势演示扇的动作)扇子?它就叫做扇形。
师:这么美丽的花坛,要想保护好里面的花草,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次小组讨论: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1:按时给它浇水。
生2:不进去踩踏。
生3:在花坛一边竖上牌子,写上:爱护花草。
生4:可以给花坛安上护栏。
生5:派监督员在一边看着。
活动三: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看来大家都觉得给花坛安上护栏比较妥当,我们就用这种办法来保护这些美丽的花儿吧。根据我们学校的花坛情况及刚才提到的保护方案,如果你是护栏设计师,护栏要安在什么地方呢?(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师:哪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护栏是在什么地方安装的。
生1(圆形花坛):我是围着花坛安一圈。(师板书:一圈)
师:你能把小手举起来,边指边说,慢一点,让下面的同学听清楚吗? 生2(长方形):我把护栏安在花坛的四周。
师:你说得真好,花坛的四周(花坛的一圈)也就是花坛的一周。(板书:一周)谁能来说一说这个扇形花坛它的`护栏在什么地方安装?
生3(扇形)(边指边说)我也是围着花坛安一圈。(一圈也叫一周)
师:大家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1:都是沿着花坛的边从一个点出发转一圈再回到这个点围成的。 生2:围了花坛一周。
师:回答得非常好,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了花坛一周。
【评析: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指一指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围花坛一周”的方法,对“一周”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形象易掌握。】
活动四:深化感知,认识周长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知道护栏安在什么地方了,那怎样才能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动脑筋想一想。
生:只要知道花坛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很聪明,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所以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板书: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这节课我和大家一块来学习的问题。(板书:图形的周长)
师:有关周长,你想说点什么?
生1:什么是周长?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
生2:周长到底有多长?
生3: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师: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和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圆形花坛的周长(贴圆形花坛) 生:(边指边说)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从起点围绕图形边沿一圈再回到起点)
师:你说得真好,对,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哪位同学能像刚才这位同学这样到前面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几个图形的周长?(贴正方形、长方形、扇形)
生(边指边说):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扇形的周长是它一周的长度。
【评析:将求护栏的长度转化为求花坛一周的长度,在不同的学习资源中进一步体会围“一周”的概念,让学生在说一说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定义。】
活动五:合作探究,理解周长的含义
师:同学们想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解决。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什么是周长,怎样知道图形的长度。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呢?
师:有同学说用测量的办法,下面咱们就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图形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它的周长。
(第二次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哪个图形的周长。
生1:我们觉得测量圆形可以用绳子。
生2:测量较大的图形周长可以用步量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想到了用绳子测量圆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根绳子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演示测量的方法):做好标记,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方法,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好)简直太棒了。关于圆形谁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生1:我觉得可以用米尺。
生2:还可以用直尺,让它围着圆形转圈。
生3:还可以用纸条,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多测量圆形周长的方法,其实,同学们在无意识中用到了一种数学思想。有知道的吗?(学生摇头)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经常会用到。 师:那其他图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先用直尺测量出它们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只测量相邻两条边就可以了,因为它的对边相等。 生3:正方形只测一条边就可以,他们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的测量方法越来越简单。扇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 生1:可以用绳子。
生2:用软尺。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测量方法,那么像圆形、扇形这样的图形,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用围一围的测量方法来求它的周长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评析:概念的应用,新旧知识的综合;知识的拓展;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调动其心灵深处的思考,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同时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感悟。】
活动六: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通过测量我们就能知道学校花坛的周长。我想同学们会很快买回适合花坛长度的护栏。下面请用你们学到的本领来看看这些图形吧。
1、新知学习,边说边做,用小手边指边说各种图形的周长。例如:扇形、长方形、圆形、大树叶,贴在黑板上,让孩子到前面来描出周长。
2、感受周长,请学生用软尺测量同学头围、腰围并记录,还可以测量课桌面周长、讲桌面周长,其中两人测量,一人记录。
3、走进生活,逢年过节,把教学楼安装上彩灯,教学楼一共需要多少米彩灯灯线?
4、动脑筋,激发孩子学习周长和数学知识的兴趣。
5、理解体验,分别请几列小火车的同学围着某一排同学的座位步测周长(两步是1米)。
课堂小结:
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这是参加“诸城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我讲授的一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周长》信息窗1。说心里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段时间,抽签是在周六,比较巧就抽到了这个课题,周二下午最后一节比赛,教案课件准备好后,周末在家里我给两岁的女儿讲了好几遍!开始还喜欢听,后来再讲就不听了,转身就跑掉了。
我就想,平日上课孩子们是否也是这种感觉,不喜欢听想转身跑掉,我该怎么改变如何努力,让孩子们爱听、喜欢上数学课!我觉得:上课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心情愉悦的体验、发现、感受知识的过程,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和孩子们互相探究、发现、感悟知识的快乐旅程,那样很多问题及就迎刃而解了,我和学生们可就都轻松开心了呢!
再回到这节课,周一找了个班讲了讲,效果不很好,有点乱。
乱在:
1、开始导入,用到的花坛图片太多,孩子们很喜欢看但是不会想到主题,于是删除大部分;
2、软尺量周长,更是乱极了,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用软尺、什么是头围、腰围,量的乱糟糟,分工也不明确;
3、走周长,整排同学下来走,队伍过长更是乱。
找车校长商量之后决定:量周长,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老师讲清软尺的用法,并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测量头围、腰围,另外两名同学记录,给每个小组分好工再开始测量;走周长,不再是整排同学走,而是开小火车,每次一列小火车,开始老师领着走,然后同学领着走就不会乱了,可以多走几列。解决的了这几乱,心里就有底气一些了。
引入周长的概念有点快,概念可以一点一点给出,可以先给出“一周”、通过讲解再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还有“封闭”一词孩子不是很理解,没有深入讲解,可以在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概念之后,再出一个题,有封闭有开放图形,让孩子们选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最后完善概念 ”
这样循序渐进的给出周长的概念会更形象好理解易接受。
新知学习一题,老师把各种形状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找了孩子来描出周长,欠缺的是没有把图形再揭下来,让孩子观察周长是线而不是面,以防以后学习面积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了,这也是这节课又一个缺点。
这节课的小结,如果改变以往的问法:“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那就更好了,以后我就这样
测量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知道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总结,感受十进制法给我们测量带来的便捷。
首先为每组学生准备:边长为2厘米小立方体50个、与课桌长度相当的'纸带,与讲桌长度相当的纸带。
课堂开始我让孩子们回顾上一节的班级记录表,引导感受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很难比较结果。于是我说哪一种物体测量的比较准确有又好用呢?这下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孩子说回形针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小测量的更准确,马上有同学说我不同意,回形针太不好摆了,小立方块又小又可以叠高高,最后我们共同比较了上节课用的四种物体的优缺点,发现小立方块比较适合用来测量。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准确?孩子们很容易知道把小立方体叠起来,但是多少个叠一起,很难通过孩子们自己出来结果,需要老师引导数学课上多少个小棒可以作为一捆,然后孩子们这样很容易说出可以将每10个小立方体粘连在一起进行测量。
然后孩子们4人一组开始测量了,不过在第一个班级时,孩子们花在把小立方块10个粘在一起的时间太多了,不少组没有完成两种桌子长度的测量,于是在后面的班级,我直接让上个班级用过的粘好的10个为一组的小立方体给新的班级使用,这样节省了不少时间,给后面的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物体之间能不能作比较的讨论留出来充分的时间。
测量教学反思5
降水量是天气单元学习的第二个天气特征。在聚焦环节,出示水在自然界的三态循环的图片,请学生阐述水的循环过程,这不仅是对前面溶解单元相关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还顺势导入了今天的教学内容。那自然界中有哪些降水形式呢?有了前面的复习,学生自然就能说到下雨、下雪、下冰雹等。探索环节,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究竟有多大呢?学生会说到看雨的大小、雨下的密不密等等。我们常常在天气预报中听过大雨、小雨、中雨、暴雨等等,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根据什么来分的?引出降水量。什么是降水量呢?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mm)。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什么呢?播放介绍雨量器的微视频。这是气象学家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播放制作简易雨量器的微视频。需要的实验材料有透明直筒杯、宽的透明胶带、安全剪刀、刻度纸条。
(1)在这里,第一个班尝试让她们制作了刻度纸条,但是学生画的不是很标准,而且很费时间,所以后面的班级我给它们直接打印准备的刻度纸条。
(2)透明直筒杯子,由于透明直筒的'杯子也不是那么容易找,所以我提出假如用矿泉水瓶制作的话,上部分是直的,底部是凹凸不平的,怎么办呢?学生说到把下面割了再补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学生说到填,拿什么填?有学生会说到水。所以我们贴刻度纸条的时候0刻度往上一点,从直的部分开始贴。口径大小不同的塑料杯会不会影响降水量的测量呢?学生会有误解,认为口径小的塑料杯测量的降水量要大些,反之小些。在这里,我播放了微视频(用浴室喷头模拟下雨测试不同口径大小杯子是否会影响测量降水量)帮助学生理解。
(3)安全问题。为了防止学生用剪刀受伤,我是要求学生让家长帮助把矿泉水瓶的上面的部分割开,如果没有剪的,我是请同学举手,我来操作的。发布用简易雨量器测量模拟降水的任务。怎么来判断降水等级呢?出示24小时降雨等级标准,帮助学生认识,简单记忆。最后在班级课堂用浇花的喷壶进行模拟降水,演示正确读数,然后根据降水量判断等级。最后拓展,怎么测量雪、冰雹的降水量呢?学生能够说到等它融化,再进行测量。
测量教学反思6
《有趣的测量》是一个实践活动,本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进行的一节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测量教学反思7
从课本的编写体系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节是靠学生的动手,在自己的动手中获取知识,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中,然后进行相应的讲解或是测试。
这一节教学思想是通过测试长度和时间,教给学生一种探究物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通过这一节的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的测试方法。
部分内容可以采取讲解的方法,如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求平均值,部分单位换算。
有些内容可以采取换算(特别是出现不规则的'),误差计算,求平均值,处理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运算,从而得出数据和相关的结论,并亲自体验相关运算。
但是在补课时,部分学生没有书,又挤在一起,所以细讲是不可能的,只能照着课本简单的讲一下,使学生了解这些内容,自己尝试一下再现一下,没有深入探究,学生也是浅尝辄止的,考试估计一塌糟。
测量教学反思8
一、建议: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测量的知识,这时学生从前几节课中对“科学”刚有了一些了解和兴趣,但一转入学习测量,许多学生就感到没有趣味,对学习物理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随便摆弄刻度尺,以为没有什么好学的。能否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正确的方向,对以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一)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
开始学习《科学》,初中学生往往想到那些有趣的现代科学技术,而对长度体积的测量等简单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轻视测量的心理障碍,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引起学生对测量的注意和兴趣,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充分运用实验来培养学习兴趣和实际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比如长度的测量这节课有“目测”、“尺测”、“估测”三部分,先让学生目测,结果使他们出乎意料,这对于好奇、好问、好动的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的积极性。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并能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获得一定的实际技能。
(三)适当组织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形式
只有教师的讲解和学生默默地实验,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学生好动、好思考,也爱辩论。因此,适当组织讨论,正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题目,并正确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展,得到许多收获,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时激起的学习兴趣也不会持久。因此,在组织讨论时,必须注意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当然,脱离学生的原有基础提出过高的要求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了解学生。
(四)注意实验,观察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测量的重要性,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长度,体积单位及其换算,量具的正确选用等知识,都不要生硬地灌注,但也不能只让学生实验而不了解这些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组织学生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逐步地领会到这些知识。这样,不仅不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新的高度。
二.收获
《长度体积的测量》这节课在知识上面应该说没有什么难度,难的是怎样转变教学思路,怎样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转变到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探究式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这种转变的艰难。教学过程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收获较大:
1.要让学生评价学生
2.不要让学生猜测老师在想什么,而是要猜测学生在想什么
3.不要把学生的思路硬是拉到老师的思路当中去,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
4.对学生的想法不要急于作出评价
5.要学会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观点
测量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用不同的标准测量物测量桌子和教科书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整理数据,用数据得出结论。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测量,在用微课让孩子们知道如何用标准单位进行测量桌子与书本的长度: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讲了活动规则,然后开始小组活动了,我在第一个班上课时选择让每个小组用四中物体回形针、橡皮、塑料棒、立方块进行测量,不过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不少小组都已完成了用两到三种物体进行测量。
于是我在后面的班级上采用提供四中物体来测量,让孩子们选择其中的两种,结果各组能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测量的活动,并且有更多的时间来交流与研讨。
在研讨的环节孩子们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本节课有以下要改进的地方:
1、出四种测量物品时有些生硬,并且没有让学生讨论选择的物品。
2、在测量桌子高度时误差比较大,可以用上节课桌子的高度纸带直接测量,节省时间,减少误差。
3、学生讨论的时间略有不足,导致有的同学不能理解本节课的难点。
测量教学反思10
一、总评
1.讲课流程比较顺,语言及课堂组织比较顺,不混乱。
2.重点把握准确,放在认识厘米和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上。
3.时间观念还需再加强,导入过长,需删减部分,给最后挑战题留足时间。
4.课堂语言还需精练、准确。
5.课堂内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强调0刻度是尺子的起始点,用尺子测量时,直尺紧贴被测物体,可以从0刻度开始测量,也可以从中间测量。
6.挑战题方法多样性,给学生机会展示不同的方法。
7.学生回答或有向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二、自我反思
本节课聚焦认识厘米和用直尺测量。
(一)认识厘米的部分思路梳理:
1.产生必须要出现厘米的需求。“步、拃、庹”的复习导入可以砍掉,节省出一部分时间,到最后能把挑战题讲完整。课堂直接从矛盾入手,同一个课桌,学生和老师用手“拃”出的结果不同,让学生来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不同的?为了解决交流不方便,我们就要统一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厘米。(导入)
2.找尺子中的一厘米。首先要让学生对直尺上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直尺上有数字、有长度单位(厘米或cm),有三种长短不一的刻度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0刻度线,它是直尺的起始点。对名称的认识要有但是要快。找尺子中的一厘米是重点,直尺上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用手指去比这个长度,只有这一段是一厘米吗?拿着这个标准在直尺上移动找到别的一厘米。1-2、2-3、3-4、4-5、5-6......得出结论: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这一部分处理的不是很好,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长度”、“图钉的长度”,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周边隐藏的1厘米的物品。如“纽扣的宽度、圆珠笔的笔帽的长、语文书和数学书合起来的.厚度......”学生发现的越多,就对1厘米了解的越透彻,对1厘米的长度越敏感,为之后填合适的单位的学习做铺垫。
(二)用直尺测量的部分思路梳理:
设计课堂测量的活动,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提前截取好的纸条(5厘米),让学生试着去测量并在展台上演示,教师最后总结方法:
1.被测物体紧贴直尺。
2.物体左边对着0刻度线,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发散学生思维,如果尺子的前半部分断了,这把断尺能不能继续测量呢?当然是可以的,用尺子测量,既可以从0开始量,也可以从中间开始量,从0开始测量是一种最为便捷的方法。而查格子是最接近测量本质的方法,看物体里面有几个1厘米,无论从哪里开始测量,都能够得出结果。
(三)关于挑战题
这道挑战题,方法多样,而且,每一个答案背后的设计都引人深思。我们都知道正确的选项是3,有很多种方法。
1.分段法,其中,分段的方法也可以具体有两种操作。
第一种:分为上中下三段,用加法:3+1+3=7(厘米)
第二种:分为左中右三段,用加法:2+3+2=7(厘米)
2.查格子的方法,1+1+1+1+1+1+1=7(厘米)
3.拉伸法,孩子们能够想到这个方法其实不易,它对空间观念的要求很高,把绳子向左拉直,绳子左端对着1厘米,右端对着8厘米,那么绳长7厘米。
而这道题的另外三个选项真的是把孩子们迷得团团转。有同学选1,咋一看,他们貌似很”听话”地吸收了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从绳子左端的3开始查起,到绳子右端的8结束,每格1厘米,一共5厘米。但是很快就被选2的同学反驳,“绝对不可能,你看中间还多了1厘米,是6厘米。”哦,原来2似乎也有点道理。孩子们似乎离真相近了一步,然而还有一步始终无法迈过去。这时候怎么办呢?查格子似乎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7为什么是正确答案?7比5多的2在哪?到底是哪两条线段在我们的眼皮底下玩起了“躲猫猫”?一切的语言解释都很苍白,此时,“割补”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醒脑。我们把从6-8的线段剪下来挪到跟上面的绳子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时,你又发现了什么?有两段1厘米的绳子在这条5厘米的绳子下面“盘旋”着,弄丢的2厘米被我们捡了回来。而至于选4的同学,真的很多,那为什么是4?他们也说不上来,不可置否,他们有些小聪明,能够看到这根绳子是比5厘米要长的,但是他们没有实践,也没有通过方法去解答,甚至根本没有付诸思考的脑细胞。他们看到了重叠的绳子,用自己的所谓的想象力觉察着,如果把绳子向左拉,一定能拉到0刻度线的位置,这样左端对着0,右端对着8,这就是8厘米的线段,而且对自己的答案充满着信心。这种思想往往是很可怕的,脱离实际,一意孤行,容易在自己的聪明中迷失自我。(扯远了)
(四)关于评价
自我反思,我是一个不善评价的人。虽然深知课堂评价的种种好处,也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堂,记过很多,网上查过很多,但是一直都是待进步的。评课的时候,贤梅老师说有个孩子到前面展示完想法之后,由于我没有给予肯定的评价,孩子往回走的时候尴尬地伸了伸舌头,回座位时的神情和去展示的时候判若两人。学会正确地给予评价,学会正确地引导评价是我今后一个阶段将要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不管他的回答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正确地引导舆论,给犯错的孩子以包容和启发,进步肯定是要的,慢慢来也行。
测量教学反思11
电流、电压、电阻,是新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五至七章的内容。电流、电压、电阻是电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三个物理量,它们是学习电学其他物理概念的基础,是掌握电学中的物理规律、认识电学中的物理现象所必不可少的知识。这几章的主要内容有:电流的概念和单位,电流表的使用,电压的作用、大小和单位,电压表的使用,电阻的概念、大小决定因素和变阻器。
目前的教学是处在九年级下学期第一轮总复习阶段,对于这三章内容的复习关系到整个电学的复习,能够清晰地掌握好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符合复习课的特点:低起点、小坡度,远着眼,考点多,容量大,结构完整。以考点为先导,讲练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教师黑板演示连接代替了学生的书写;在考点练习之后没有立即就出现针对性练习;习题讲解之后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总结。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加强素质教育,争取在今年的毕业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测量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在实践活动中实际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无论直尺还是卷尺都很难直接度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一般把较远的距离分成若干段,用尺量出各段的实际长度,相加得到两地间的距离。为此,先要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测量长度。实践活动《实际测量》着重引导学生测定这样的一条直线。教材呈现了三名学生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情境,两名男孩各把一根标杆竖直插在A点和B点,一名女孩在A、B之间的C点和D点依次插标杆。只要四根竖直的标杆插的地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B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分成AC、CD、DB三段度量,戴帽的男孩正在观察并指挥调整,利用四根标杆在A、B之间测定一条直线。教材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图,体会图中的三人分别在做什么,尤其是戴帽子的男孩是怎样判断四根标杆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然后用这样的方法在操场上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里还有步测和目测。步测要知道步长,步长一般不采用量一步有多长的`方法获得,而通过“路程÷步数=平均步长”算得。教材指导学生选一段距离走三次,通过填表计算平均步长,这一段距离不能过短,也不必过长,一般20米左右就可以了。由于步测是按平时走路的步子测量某些长度,所以要用自然均匀的步子在这段距离上走三次,以平均每次走的步数求得的平均步长比较接近常态。目测只能估计两点间的距离,往往与实际距离有较大的误差。教材只是介绍练习目测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尝试着进行一些目测。
测量教学反思13
本周学生做了高中的第一个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由于我是第一次上实验课,习惯了大学的实验课方式,不太了解高中生的实验要求,以致于讲解的时候没有到位。通过之后的学生反馈情况,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
对于我自己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反思:
1、教学有点填鸭式。在讲一些理论知识的时候,大都是我一个人在讲,没有引导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比如讲到时间间隔和频率的关系,就一句话带过说时间间隔是频率的倒数,如果提出频率的变化如何影响时间变化的问题思考会更好。
2、知识点没有完全覆盖到。对于前面两个班级,我没有提出实验点和测量点的概念,虽然有让学生了解间隔了几个点的时间计算方法,但是没有让学生实际去操作。
3、没有很详细的说明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打出来的点很淡等等。
对于学生的情况,做如下分析:
1、由于初中没有接触太多的实验,对做实验要注意的事项非常的陌生。也由于是第一次实验,所以显得非常的`兴奋,比如在未经允许下乱摆弄实验仪器。
2、缺乏对实验的科学态度。学生虽然喜欢做实验,事实上却不重视实验,实验课对他们来说就是玩的一节课,因此在实验过程当中,没有科学的按照实验操作去进行,导致最后纸带上的点都是密密麻麻的无法区分独立的点。
3、对实验结果处理不认真。有些学生打完纸带就觉得完事了,实验册上的表格都是随便填写。在测量位移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估读,有效数字等等。总结:我觉得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其次要琢磨透高中实验应该要达到的要求,最后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态度。
测量教学反思14
《测量》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和吨”,测量教学反思。这一段时间的作业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如有学生说“我睡的床长2(千米);一头鲸重60(克)。更有甚者,连长度单位和质单位都不分,一个鸡蛋重60(分米)这样的答案。
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也再次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参考上指出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也努力创设了各种情境,如教学“毫米”时,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并动手量一量。“分米”的认识也是如此。教学“千米”时,还带学生到操场上走了1千米;放学回家还请家长协助,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是1千米。教学“吨”时,学生到家里去观察了大约1吨的.谷子或化肥。后来我发现这些活动,学生缺乏真正的感悟过程,有些根本就没有去做。在课堂上,学生动手能量的东西就是课桌、书本、自己的身高等等。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学生能测量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既没有测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另一方面除了作业和课堂上,学生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交流。
所以这方面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才导致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诚恳请教各位同行,提出提宝贵建议。以后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测量教学反思15
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身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本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借助水,采用猜测、讨论、实践、操作、观察、比较、计算、验证等一系列的感知、体验,获得测量的结果,学生在说说测量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已学过的知识,小组是如何合作测量的,学生在汇报过程中互相学到了多种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本节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时空,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积极感情,达到了预期效果。
本节课我重视了“生本”教学的理念,采用了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学生获得了有效参与的机遇,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和机会,也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实验用具,满足了每位学生实验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还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节实践活动课,数学只是作为一种计算的工具,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点进行的一次大胆创新和新尝试。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提高了难度,扩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中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学会欣赏别人。关注学生互动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
【测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02-09
长度与时间测量教学反思04-22
《图形与测量》数学教学反思12-29
测量教学反思15篇03-26
测量教学反思(15篇)04-07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6-24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04-21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03-18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