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课教学反思1
《三国鼎立》一课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历史知识和口才,在讲到“赤壁之战”时,请学生可以根据课外资料、教材来说说赤壁之战,学生们立即炸开了锅,都想试一试,一位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孙权和刘备走上联合的经过,还有同学讲述了黄盖的苦肉计......教室里掌声阵阵。这时一位平常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站起来了,讲述了赤壁大战时的场景以及曹操是如何仓惶出逃的,最后总结:“安徽赤壁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战场,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听完后我注意到这个同学把赤壁所在地说错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泼冷水,还鼓励性的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没有纠正他的错误。
下课后我仔细想,总觉得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中肯,公正的评价!
历史课教学反思2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课教学反思3
疫情当前,为防止开学形成学生聚集,学校延期开学,但学习不能落下。停课不停学的网课成为当前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学校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观看省实验的老师录制的直播网课。我们本校老师要认真观看并做好听课记录及课后的作业读记等反馈的工作。
我们九年级历史课主要是复习课。由省实验优秀的历史老师录制,九年级师生共同学习。我每次认真学习记录历史复习课的时候,都感觉到自己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赵胜男老师),对比优秀老师结合我校实际学情我觉得有许多地方是我要努力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在导入复习单元课之后,赵老师他们运用年代尺和知识框架清晰明确本单元的事件,知识框架的建立能清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外历史情况,而且能够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复习的主题板块和线索,这个环节用时不多,但非常行之有效。之后基础知识的精讲,赵老师简洁的语言或列表呈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在能力提升环节,赵老师他们运用大量的材料,引导出事件的原因影响,既补充了课外材料又加深了对时间的理解,并通过部分点击中考真题来加以理解运用,提升学生的做题方法。
综合探究(整合联系)也是省实验历史老师常用的复习手段。大量的材料、图片、图表能更好理解本单元的事件的原因、比较、影响及前后时间之间的联系。最后用简图直观表达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这有利于学生在写短文时候思路清晰。这方面也是我在日后复习教学中要多学习多借鉴来提升自己的重要方面。另外在本次听课学习中复习的是中国史知识,除了像年代尺这样进行纵向比较,省实验老师通常会把中国史和同时期世界史重要事件加以对比。这种横向的对比也是我需要强化的.一个方向。
总之,在这次听课学习中,我感受到了省实验历史老师系统、渊博、扎实的历史知识,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加深了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是学到了优秀复习课的一些教学方法,真的受益匪浅,感谢!
核心素养与历史课堂的结合与落实
我今天有幸听到一讲由省实验中学的赵晓丽老师讲授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世界史(上)》线上课程。这次课程不管是复习模式(二轮通史复习)还是复习内容都与我校的复习进度一致,收获颇多。下面我就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课堂的结合与落实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首先,赵老师一开始就明确高考是对学生“思考力”的考查。那如何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又进一步讲应关注三个要素:历史概念(是什么)、逻辑思维(因果关系、整体与部分、比较异同)、史观(注重史论结合)。这就已经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与历史课堂的结合。所以,对“思考力”的解读既能在学习策略上指导学生,又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其次,赵老师在具体知识的讲解上也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比如,对“世界近代史”概念的解析,“世界”属空间视角。“近代”属时间视角,就体现了时空观念;关于近代史起点,赵老师选择的是“1500年说”,又体现了唯物史观。对世界近代史阶段的划分(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依据是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革命开展,即唯物史观。在讲解“早期殖民扩张”时,赵老师引用《贸易打造的世界》中的史料进行殖民扩张影响进行解读,培养了学生的史料解读的能力。在讲解“宗教改革”的原因时,又穿插了“欧洲中世纪的大瘟疫—黑死病”的讲解,体现一种人文精神。
由此可见,赵老师的高三二轮复习课不仅是知识体系的大整合,更是时时处处渗透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愧是名师!在我以后备课上课过程中,也应以赵老师为榜样,以历史知识为明线、以核心素养为暗线,两者有机结合,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立体和高效!
网络授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开辟新航路》为例实
一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战争揪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中国人民从不会被打败,反而更加激发了国人的家国情怀。各行各业,各司其职。教育部也积极出台了相应的方案《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指出:“坚持学校教师线上指导帮助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限时限量合理安排学习。要做好开学后教学与居家学习的衔接。”通知中明确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学生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应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才是真正地学习主人。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让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落地生根。同时历史课堂的学习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网络授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资源库,海量的网络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学生一定能收获满满,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被大大激发,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也大有裨益。
作为一名新手主播加新手教师,我感到有压力但更激励着我直面挑战,不断完善自我。疫情期间我也非常幸运地聆听了“名师课堂”中的《开辟新航路》一课,现我将结合自己的备课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本课隶属于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四个课题。世界市场作为一条单元线索贯穿始终,先后经历了初步形成、拓展、基本形成到最终形成的发展历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联系、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课《开辟新航路》则起到了单元引领的作用,拉开了了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十五世纪的西欧在东方的诱惑下,迫切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达伽马、哥伦布、迪亚士、麦哲伦等航海家在王室的支持下,乘风破浪,开辟新航路,最终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的雏形初现。本课涉及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伟大意义两个问题,是建立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好素材。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基于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对过去的历史保持“了解之同情”,辩证、客观、全面地进行解释和评价。在突破新航路地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时,教师可采用史料教学,多角度地看待历史事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同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转变对教材的态度,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合理地改组、创新和整合。
网络授课与课堂教学都是教与学的必要手段,二者各有优势,理应有机地结合,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
历史课教学反思4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历史课教学反思5
第一、注重理论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有关教学一般有三个心理学派:认知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习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当然,每一种教学设计理论都有其优缺点,老师可借鉴各种理论的优点,或者交替使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白月桥的《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等着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第二、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案例分析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分析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取长不短;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值得推荐的是,由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
第三、听课。
这里的听课不同与传统的听课。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这里说的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每听完一节课,进行诚恳的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四、课后教学反思札记。
课后教学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灵感往往来自刹那之间,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是莫大的财富。养成书写课后教学反思札记的好习惯,不但对教师笔头工夫是种很好的锻炼,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历史课教学反思6
长汀县的初中课程改革20xx年才启动,至今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一年多来,长汀县的初中历史学科在向兄弟县市学习,在市普教室专家引领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如下几点反思,就教于同行。
一、三维目标应宏观把握、扎实实施。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确定三维目标,应着眼于宏观把握、扎实实施。
在目前运行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确定目标常局限于一节课,这样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就常常显得零碎而缺乏长远性。
笔者认为,至少应从单元的角度来确定三维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应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单元主题来组织“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和活动课这一系列来考虑整体的单元目标以及实施策略。
三维目标是有机整体,不应是三张皮。应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重视过程、重视方法,凸现情感、态度、价值的目标。而在三维目标具体实施中,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落实应有所侧重,比如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分量就重一些,而复习课教学,知识与能力(答题能力)的份量就重一些。
二、历史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回归现实。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只有让学生体验历史,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
钟启泉教授指出,历史讲的是过去,而这个过去却是现今的根源,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把我们自身的习惯和制度与过去相互对照,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历史教学一定要改记忆式教学为思维式教学才可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种种历史学习的愉悦体验,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历史。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等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历史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不摒弃接受学习。
由于教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探究合作学习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思想精髓,但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学习,关键问题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知识具有不同形态,“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就一定程度上用接受学习。新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摒弃接受学习,必须批判的是在接受学习中的“机械学习”的模式。
四、历史教学必须融入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和方法。
多年以来,社会发展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般过程及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内容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一块。
此次新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把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分解给了历史,历史与社会等课程。这应该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应责无旁贷地接受这一块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要教好,教活。
历史课教学反思7
在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教师工作热情低,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课堂照本宣科,课堂满堂灌,教师45分钟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死记硬背以应负考试,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怎样不负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成为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中学历史新课程贯穿着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思想,真正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评价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我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由“写教案”变为“设计教学”从注重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我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例如:《汉朝的中外交流》设计
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情景再现,看《张骞出使西域》视频。
第二,直观展示,展示佛寺,佛塔的图片,敦煌雕刻和壁画,王维的《鹿柴》诗,“世界,觉醒,境界,一尘不染,天花乱坠”等日常用语,引导学生得出佛教对建筑,雕刻,绘画,诗歌日常用语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亲自体会。设计“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会有哪些所见所闻?”这一想象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
历史课教学反思8
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级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在下课以后,学生都还在争论课堂上的问题,并且纷纷向我反映最喜欢上历史课,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新课改要求的让学生自我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历史的兴趣。
很长时间以来,历史教学中就存在学生学习兴趣性的问题,事实上是我们被旧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不敢创新,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大胆开拓,没有认识要使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就是要让他们有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无疑于使学生在成长中先行失败!现在的教改真是及时雨,把我的苦恼化解了。
历史课教学反思9
一个学期的时间又过去了,本学期我教高二5个化学班和4个政治班的历史综合科教育工作。课时和备课量相比于上一年的工作课时量和备课量都有所增加。由于本人的理论和教学能力问题。还是觉得有些压力。还有就是经验不足,这一年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去观摩其它老师上课。也没有和备课组的老师互相听课,因为其它三个老师都是教历史专业班。所以都是一个人在研究。所以授课过程中很多存在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纠正。
学生也反映了一些自己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普遍是觉得课堂较无聊。有些时候觉得相当困惑,因为这个问题也请教了本科组的老师和其中它科组的老师,他们对于历史课堂的沉闷也表示可以理解。也给我提出了些很好的建议。前辈们的细心指导令我倍感温暖。他们平和的心态也让我认识到有了困难不要紧,关键是迎难而上。于是自己认真地把过去观摩过学习过的其它老师的做法思考了一下,最后还是觉得很难在理科班应用。那么只能课堂上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因为综合科对于这门学科的要求较简单,只做客观题。所以也尝试课堂上搞搞做题比赛。结果发现学生还是挺喜欢的。
但总的来说,理科基础只考基础性的知识,不可能提一些难道深的问题要他们花时间探究。所以课堂上经常强调的是注意基础知识。文科基础这一学期开始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对于复习课如何上如何处理,如何让学生更感兴趣。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复习课总要讲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所以课堂上还是以知识结构为主。把重点难点讲讲。然后每一单元出些练习给同学们做。
评讲练习的时候看到同学们的反应还是可以的。可能讲解知识结构的时候就没什么兴趣。因为大部分都是我在讲。看来以后再上复习课时这个要改一改。应该把讲授和练习结合起来,也可以即时反馈学习效果。学生估计也更积极些。
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也倍加努力,向科组老师讨教,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总的来说,缺点有,优点也有。为克服缺点也一直在努力过程中。,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课教学反思10
首先,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符合新时期教育理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的编制,要依据历史学科的宗旨和性质,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其次,我们来看看最近几年我市中考历史命题原则和试题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内容。最近几年我市中考历史命题原则是:
1,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突出重点,联系热点,借助材料进行问题创新。
而在最近几年的中考题中的热点现实问题切入有:2008年,中考题联系四川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2009年,联系改革开放30年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年,世界金融危机;;2010年,更是联系南方洪涝灾害,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评选,上海世博会,2009年20国集团伦敦峰会等;而今年试题联系了利比亚战争,青岛海湾大桥,日本核泄露危机等。由此历史中考命题原则和试题,我们应该清晰的看到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是历史教育的本意和发展方向。所以,我认为现实问题切入会有利于历史课堂。为此,简单的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现实问题切入,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所以我们都知道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现在的学生对历史越来越失去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进而喜欢历史课,学好历史。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利用现实问题导入,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像如果我们要讲《灿烂的青铜文明》,我们可以用鉴宝节目中的部分内容,肯定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果学习《改革开放》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个关于祖孙三代生活的变化的小调查,会对本课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再比如,如果学习《钢铁长城》一课,我们可以联系我国歼十试飞成功来导入新课,肯定会抓住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热点分为长期热点和短期热点,像中日关系,每年都有问题出现,所以,在学习《难忘九一八》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最近日本政府在哪些事情上与中国出现摩擦吗?”学生肯定会给出许多的答案,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效果肯定会很好。当然类似的例子很多,这些现实问题肯定会在课堂上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会提升历史课的魅力,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现实问题贯穿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即便是热点导入后,仍然会有学生对枯燥的历史知识很快失去兴趣,所以,如果让现实问题贯穿课堂,就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学习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生活时,我就请同学们自编自演一场宋朝人的市民生活场景剧,从中活灵活现,身临其景地领会和感受到两宋的文化水准: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有……。用的.有……。行的有……。从中感受宋文化的繁荣和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子,学生都有表现欲,参与度极高。表演结束后,再给学生补充部分资料,再让对照资料联系表演的情况找出与今天的差距。这样做后,连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对材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思考,这节课的效果当然可以想象。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中,行的变化时,课本内容相对较少,我就问了学生几个问题:家里买汽车的有多少,什么时间买的?坐过火车的有多少,什么样的?调查清楚后,让家里有汽车的同学谈谈感想;让乘过火车的同学谈谈感受。在讲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时,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谈谈相关的保障和建议后,我选取了部分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谈我国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和发展,并结合最近有关政府关注民生的情况进行讨论:中学生是否应该关注民生?你认为今后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保障民生?在以往,学生的讨论大都流于形式,缺乏感情,而这一次,学生的讨论更热烈,更有针对性,所有问题都轻轻松松的解决了。由此可见,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可以随时联系现实问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地帮助。
三现实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融合,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改明确要求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知道,面对今天这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的学生,靠单纯的历史知识和老师枯燥的说教是很难实现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的总结提升阶段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会使这一目标变得跟容易实现。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时,我们可以在学生掌握了诸子百家思想后,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那么,这是不是法家的思想体现呢?我们今天要建成一个高度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经过讨论,我们再加以引导,我相信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升华,他们会认识到他们的责任的。再比如,学习九年级下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时,在总结了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后,如果我们联系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时,不是单纯联系我们可以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可以借鉴哪些,而是进一步联系学生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什么?然后再像青岛三十九中的崇媛老师,让学生齐声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强则国强……”的部分,如此以来,你想不升华学生的情感都难。由此可见,现实问题的切入会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会更容易引领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走向,这就使得历史教学的目标更容易完成和实现。
《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我想,只有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才会让我们的学生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让我们的视野再开阔些,让我们的目光更敏锐些,发现那些与我们的历史密切联系的现实问题吧!相信现实问题的切入会激活我们的课堂!
历史课教学反思11
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迈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好的一面与不足之处。首先,是整个课堂很有秩序。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课堂展示还算有效。比如说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设计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帮一”互相检查、同号抽查及抢答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加入了竞争机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动起来。再者,就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都能明确,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通过这一课,学生明白了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以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基础知识,还算是有一点成绩的。40分钟的讲课,值得一说的优点却只有这些,真是惭愧。看来以后努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历史课教学反思1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探究式”是万能的吗?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
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适合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对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教学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它显著的.优势,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很难检测和评判孰好孰坏。机械的、形式化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很简单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事实上,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历史课教学反思13
本学期本人任高三(180和183班)的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习,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这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在教科室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我在这一学期深入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本学期学校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学期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高三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习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周测的进行,月考加强。
(4)强化学生复习资料:《名导学师》的知识梳理。
(5)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练习。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习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11、学生获得知识情况
(1)学生所获得知识并不多,许多知识点出现遗忘,学以致用的能力没有达到。(2)优生的成绩未有很大的起伏,文(180)班的朱**、莫**(183)班吴**,叶**、向**。等同学的成绩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这些优生得分主要在选择题,对非选择题学生对问题,思路把握不准,有时会出现离题的现象。
(3)中等生成绩都没有办法突破,其实许多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可能是复习是没有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只是被动的接受。
(4)差生成绩一样持平,基本上非选择题是空白卷。只是乱填选择题。许多知识点讲过几次都没有办法作对。
三、对复习的反思
1、复习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习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复习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习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高考的日子。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教师本人作题量不够,以致作题的`能力质量下降。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高考的高度进行复习。所以高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
5、复习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6、复习过程中没有充分与屯中教师的复习交流,利用他们现有的资料,屯中教师刚好是我刚毕业时的师傅,没有和她的交流学习是今年复习的一大失误。但与海口一中教师黄选英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稍多些。
四、今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有针对性,追求有效性。教学追求有效性就必须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复习一个专题之前先提出教师自认为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从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漏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答则细讲,和引导。多数人能够作答则少讲,少练。
(2)运用电子表格做一张学生学习情况表。此表的构件有利于了解学生抚恤后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表中的反映情况帮助学习补充不足的知识,掌握了则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学生的基础打的是非常扎实了。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2、要注意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的衔接,从高一就要树立学习的思想意识,要对高一、二年级历史教师多听课交流,使他们所教的内容有目的性,兴趣性,平常高考教研分析要及时在科组内反馈,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3、自己也要多看书,多作题,提高作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作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高考中的试题,高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平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高三历史的重要工作。
4、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读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5、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
6、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衔接和联系,加强与初中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构建自己史学横向、纵向体系。
7、每次月考测试必须增加题量达到高考的题量,以通过考试带练,以便早点适应高考试题。
8、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细到学生都得到发展。
通过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历史课教学反思14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十九课讲的是《文字演变》,我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上,把汉字字体演变这部份内容做了如下处理:事先用不同字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在多张纸片上书写“鱼”字,上课时先让学生看课本中不同字体的汉字列表(列表中没有“鱼”字),自己对照比较出不同字体的特点,老师则趁此空隙,把准备好的不同字体的“鱼”字纸片贴在黑板上,然后请同学上来“揭榜领鱼”,规则是说对所揭“鱼”的字体,老师就把那只“鱼”送给他。没想到同学们热情相当高,争先恐后地上来“揭榜领鱼”,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汉字演变的知识,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印象,老师再适机地启发学生观察、还使学生揣摸到汉字演进的一些规律,如汉字由象形到抽象,由繁体到简体,由单纯表意到艺术化的发展等等,总之,那堂课上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平心而论,有关文化部份的历史课,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比较难的,而本堂课教学效果却较为理想,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着重分析了这堂课成功的因素,感觉课堂的亮点就在“揭榜领鱼”上,此环节把老师的教学意图,融在写有“鱼”字的小纸片上,最后通过“送鱼”游戏来实现。不难看出,这个教学设计的基本载体只是几张小纸片,准备起来并不复杂,但恰恰就是这几张小纸片把一堂课演绎“活”了!想到此,我突然对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丝灵感,能不能借助些小道具
来激活每堂历史课呢?经过再实践和深入思考,我有了下面一些认识:
一、小道具在历史课上的作用大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东西学生想象起来是比较抽象的,很多时候学生还要了解这些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摸索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如果学生不借助一些小道具来做为历史和现实的联结点,做为想象的依托点,哪整堂历史课就成了教师语言搭建的海市蜃楼,既虚无缥缈又稍纵即逝,有时还会陷于单调枯燥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持续下去,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假如历史教师能尽量制作一两件小道具,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甚至通过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即看得见又摸得着,充分参予进来,哪整堂课就会由“死”(史)变“活”(现),学生印象也会非常生动和深刻,再者,小道具自身的表现力往往还能免去教师很多口舌,甚至弥补教师语言所不及。
反复地对比,我的结论是道具虽小,但使用上后,它对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确实很大。
二、小道具起画龙点睛之用,一定要用在经脉处
明白小道具的作用后,教师在选用小道具上还得有所讲究。小道具一般应围绕课文的重点,有利于突出课文重点或突破难点,绝不要在课文细枝末节处或无关紧要处设置道具,不然就可能为道具而道具,走形式主义,冲淡课文主题,偏离教学目标。
如课例《文字演变》教学的重心,在于让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于让学生理解汉字不但起着形声表意的作用,蕴含深厚的学问,而且还逐渐演化成一种艺术形式,使中国汉字与他国文字相比具有相当的独特性。把握住课文重心后,老师据此设计小道具,就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假设老师没把住课文的主脉,而在课文次要之处编用道具,比如准备一根绳子来反映文字萌芽时期的结绳记事,或者准备几块骨片,在上面刻上符号,以便学生对甲骨文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粗看未尝不可,但细究起来,这些道具的使用就没有紧扣课文要旨,使课堂教学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
有人可能会顺便想到,这堂课若是把绳子、甲骨、纸片都用起来怎样?这我也不赞成,当然,我并不是说一堂课就只能用一个道具,我只是坚持道具的使用要围绕课文重点。原则上紧扣重点的道具才能用,但也要切忌过多过滥,我主张一堂课使用一到两个就合适了,因为道具多了会加重课前准备的负担,上课时还会降低中心道具的影响力,使整堂课显得拖沓、零散。
总之,我推崇的道具选用要领是准,是少而精,宁缺毋滥。
三、小道具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形式不拘
从上述课例看,作为道具的就是几张小纸片,准备起来很容易,与制作完整的历史课件相比,它所花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少的,但教师在课堂上操作起它来却很简单,只需顺势一引就可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功效是实实在在的。我建议使用的道具就是这种简单灵活的小物件,可以随时构思随时采用,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庞然大物,也不是上表演课时的精雕细琢,那样的话就变成不实用的“做秀”了。
在形式上,小道具还可随教师使用经验的丰富而更为灵活,可以是实物,比如石器;可以是画像,比如黄帝画像;可以是一段传说或故事,如大禹治水;可以是一本小说或历史典籍;还可以是一段史料、一张照片、一首歌谣、电视电影片断、报章杂志篇章。甚至可以是一个能讲出历史的人……,只要教师不断实践、留心挖掘,就会达到随手拈来的境界。
需要提醒的是,创作小道具不是只靠教师自己,有时还可借助他人的帮助,甚至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说起来,使用小道具教学的意义就不仅表现在课堂上了,还可以向课外延伸。
以上所谈看起来有些抽象,但同仁们如果多尝试用小道具上课,就会明白其中深意,我还相信凭同行的智慧,完全可以超越本人认识的局限,把小道具对历史教学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历史课教学反思15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担任了高二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其中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不一。从教以来,如何有效地使用历史新教材,如何使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的问题: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是首次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2)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揣摩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评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特色;(3)认真研究学情,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据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如何有效提高利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之于教学是职责,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学也是职责。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两种现象要力求避免:一种是本本主义,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客观地讲,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工。
(一)内容的补充。先行人教版的高中历史课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专题史为标准,所以很多学生在历史基础的薄弱上比较薄弱,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比如:必修(三)教材最后附有:“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按照发展进程,将历史事件进行了一次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就时常会让学生翻开这个表格,进行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一方面,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共性,以及这种共性背后的缘由。另一方面也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对比的能力。
(二)适当的结构的调整。《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课本教材安排是两课:《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果按照的教材顺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比如忽略了三民主义,比如有学生搞不清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什么时期。所以在进行15课教学之前,必须要把下一单元内容和本单元的联系进行必要的说明。这样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最近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感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应成为高中历史教材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文科班,需要深化的内容较多,需要巩固的时间较多,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立足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摸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的不断积累和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我逐渐的做到了以下两点:
(1)“三不讲”一是教学内容学生看书能会的不讲,就让学生看书;二是学生之间通过谈论能够解决的不讲,就让学生讨论;三是学生讨论不得,经老师点拨,能够解决的也不讲,就引导、点拨、启发学生。
(2)“讲”就讲学生思而不得,经老师点拨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讲就要讲彻底,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这是我追求的目标,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都能达成预期效果。比如在学习《16课三民主义》的时候,三民主义的内容,学生看书可以直接指出来。然后,引导提出问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解决当时中国的哪些问题?学生讨论会得出一部分内容,这时老师再进一步指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解决的问题区别在哪里?学生经讨论,思考往往也能得出来。最后如何对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怎样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学生往往思而不得。
那么,老师就要引导结合内容来评价,学生往往还不能解决,这时教师就要指出:三民主义三个主义主要涉及的其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一个是经济要求,这两个要求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这两个要求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纲领中包含了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说它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了。在这过程中,只有最后的评价问题确实有些难度,需要教师讲解,其他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看书和讨论,由学生来解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03-13
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反思08-04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06-28
中学历史课后教学反思01-2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05-02
初三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精选18篇)03-23
高一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精选10篇)07-08
初一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精选20篇)03-23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