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7 13:51: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同课异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1

  教学片段(含设计意图)

  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学生根据挂图提示,找到与之相应的段落;

  2、根据教师提示和课文内容,归纳每幅图的内容

  (①、下了好大一场雪;

  ②、兔妈妈和小白兔堆了一个雪孩子;

  ③、雪孩子和小白兔玩得很开心;

  ④、小白兔回家往火里加了一些柴;

  ⑤、小白兔睡觉时,火把旁边的柴堆着火了;

  ⑥、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了,飞快地跑过去救火;

  ⑦、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

  ⑧、雪孩子升到空中,变成一朵很美丽的白云。)

  3、思考:雪孩子还会回来吗?(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会回来的.,因为雪化成水,再蒸发到空气中形成云,云还会慢慢形成雨或雪)

  4、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预设:喜欢,它勇敢、善良、舍己为人……)

  本节课成功或不足之处

  成功:

  1、教学目标明确,课前准备充分恰当,有效联系课堂教学;

  2、结构合理,环节完整、衔接自然;

  3、以学生作为主,充分调动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

  4、写话、续编故事既锻炼了能力,又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预设目标;

  不足:

  1、生字涉及较少;

  2、时间过于紧凑;

  3、呈现内容的种类单一。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我终于将跟岗学习的6节课上完了,心里好像放下了一块大石头。说句实在话,上课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因为教师的职业就是上课教书;再说了,自己已经教了那么多年,对于教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堂的驾驭有了一定的经验,对课程设置也有了一定的看法,所以上课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的。

  但是,我在备课前无形中总感觉有一种很大的压力在心里,不知是因为跟岗的工作室谢晓霜老师要求严格而让自己觉得不能随便应付了事呢,还是因为跟岗的学员们都很认真使得自己也不得不跟着认真,或是自己对自己此次的培训有一个较高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是保持自身原有的教学风格去上这6节课,还是做好充分的准备上6节“公开课”。若是按我以往的教学设计,我会讲的少而让学生在堂上做的多,因为只有学生做了我才能发现他们的问题在哪并有针对性地讲解、补充知识点,当然这需要足够的课堂时间做保障。

  但是,z二中的课堂时间有限、而授课速度相对较快。思考中,我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但是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让练习回归到课本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习资料。任何题目的设置本质就是考察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在问题的分析上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将问题回归到课本知识点,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

  一定量的练习能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有帮助,但过量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而适得其反,所以善于利用好现有的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归纳、分类,就会让学生对你充分地相信而踏实认真地完成你布置的`作业。高三的复习不是一个简单枯燥的重复过程,而是一个有谋有略的行进过程。

  跟岗学习的这一阶段,每天虽然很忙、很累,但是过得很充实。这个过程,我学会了许多,从工作室支持者——谢晓霜老师身上学到了积极进取、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精神,从跟岗的其他学员身上学会了认真踏实、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从二中生物科组的老师身上体会到了团结协作、共同进退的集体荣誉感。感谢这次跟岗培训,让我在一个新的阶段获得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提升的机会!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3

  学校在5月份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接到通知我就开始研究教材,备课,和同组老师商量各个上课的细节,在每一个教学情景中会出现的状况给予解决的方案,课堂设计上另辟蹊径,努力寻找适合学生掌握口语交际规律的课堂教学结构,调整教学策略。执教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从中感悟课堂所学的内容要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以获得学习体验。可是在听完其他老师的授课后,我的不足是那样的明显,为什么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有如此不同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角色不同。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所以把自己看作“教”者、“问”者、“师”者,一切从自己的意志出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而如果老师也把自己当作“学”者、“思”者、“听”者、“参与”者,以学生为本,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策略的选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教学是激发还是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是激活还是禁锢学生思维;是促进还是限制学生发展;是保护还是损害学生自尊心。后者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营造适宜学生的创造发展空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创造、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不仅如此,还把课堂从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使之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二是教学方式不同。如果教师主要以单纯接受性学习为主,致力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因而教学中讲究知识体系的.严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流畅。于是,教师遵循教材,拘泥教参,亦步亦趋,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过程,不出一点差错。学生犹如一只风筝,任凭你飞得再高,所系的线都会被你牵回到既定的教学套路中来。而其他老师采用了多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学习的过程,并从中体验探究、发展、创造的乐趣,关注的是人终生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相当重要的,不断的反思、学习,不断的对教材进行深挖,把握课堂细节的处理,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孩子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4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于是千般感触涌上心头,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该诗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柔美幽怨、神思飘逸,如同一首唯美的轻音乐,清新的开始,柔美的结束。又如一幅流动的水粉画,美妙的意境,优雅的风格。它嵌着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的甜蜜回忆。这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网上有许多关于此诗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按照教参的解读教授学生。认为《再别康桥》这首诗是伤感和惆怅的感情基调,首尾和倒数第二个诗节理解为“在记梦的情感高潮之后,情感转入低潮。诗人从沉醉的梦幻中觉醒,从昔日的美好忆念中回到忧伤的现实,只有‘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夏虫也为我沉默’可谓人哀景也哀,渲染的是一种凄清冷落的离愁别绪。”。

  如:第六节:一位老师如此执教:提问:“但我不能放歌”,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不能放歌,离别的时候沉重地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本节内容该老师概括为:黄昏夏虫沉默图,思想感情概括为“情绪低落”幻想终要回到现实。离别已不可挽回,诗人的情绪低落下来,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诗境重归沉寂。夏虫也似体会到了离情,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都因诗人的离去而归于沉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的离愁别绪推向了极致。

  我读出却是诗人于宁静的康河美景中甜蜜地独享,诗末流露出的是诗人直面现实的洒脱。不想带走一切美好回忆的潇洒。为印证自己的想法,我查阅了孙绍振教授的文章,很赞同他的观点和分析:孙教授认为诗末两节,是诗人默默的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这种自我欣赏是秘密的,不能和任何人共享。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他轻轻、悄悄,不是为了不惊动校园,相反,校园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全他悄悄地回忆自己的秘密。这种悄悄的独享也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无声是一种美妙的、幸福的音乐。

  依据是,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特别强调欣赏风景,而单独的自我陶醉:

  “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我们这一辈子,认真说,能认识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太匆忙,太没有单独的机会。

  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再次许只有新认识的翡冷翠了。啊,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疑似的在康桥!绝对的单独。隔了几段他又重复了几次对“单独”的赞美: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从以上文字中,我们读出的是单独的、一个人的、无声的甜蜜,这与徐志摩式一贯的潇洒相吻合。

  再者,从写作背景看,徐志摩写作本诗时,林梁已成婚,为何轻轻、悄悄?因为过去林徐漫步剑桥的浪漫回味已经不便公开了,以徐志摩一贯的潇洒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一点世俗的失落感,更不要说痛苦了,即便是伤感,也是淡淡的、甜蜜的伤感,他将过去的美好情感珍贵地保留在记忆里,一个人独享。孙教授的分析,我觉得更接近诗人的内心,为我所欣赏。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能拘泥于教参,做教参传声筒,对文章没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有想法就勤查资料,不断积淀,提升自己的学养,让自己的.知识日益广博,提高自己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除了自己应该个性化解读文本外,更应创设宽松的空间,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课文。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我教授本诗之前,介绍学生去阅读白落梅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和《我所知道的康桥》,了解了诗人及写作背景,我的学生对此诗的理解更丰富。如:在品赏“本诗美在哪里?”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的学生除了解读出画面美、音乐美之外,还谈到了诗人的人格美:认为诗人不但有一颗审美的心,懂得品赏自然之美,更难得的是于人事上,不纠结、不仇视,“轻轻地”“悄悄地”与过去优美地告别,华丽地转身,保持住了人格的优雅,懂得适时放手的人,是最令人欣赏的。这是一种独特的解读,关乎到学生心灵的成长,我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我们教师要善做一个“鼓动”者,热情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真倾听学生的“芸芸众声”,善于觉察他们独特新颖的视觉,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再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交流的平台,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彰显。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是“个性化”的,我们必须有深厚的底蕴,有深刻的思想,能不断地给学生带来新的观点、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思考。正如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所言:“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愿我们语文教师始终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精心构建每一堂课,给学生以如坐春风的感觉,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扬起他们个性化阅读的风帆,体味到语文个性化阅读的魅力!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5

  11月1日,县局教研室的王老师和张老师到我校调研英语与语文两学科的教学常规工作,各组组织了一次一位老师一天在不同班级上一样内容的“同课异构”活动,召开了两次教研组评课活动,我参与了语文教研组的整个活动过程,现把活动中大家对一节语文课上应该注意事项的见解总结如下,与大家做一次教研交流:

  1、语文课上要组织学生发挥想象,在具体课文中要有画面感。

  2、如果学生课前预习不足,课上必须留时间给学生预习。

  3、课堂探究问题的'设置必须有由浅入深的层次,不能随心所欲。

  4、诗词教学要突出“读、品、再读”。

  5、诗词内容在熟记以后,可以适当的让学生用白话进行解读描述。

  6、教师要充分准备,要以“内涵”来吸引学生。

  7、课堂要合理开发教具。

  8、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药多投入,有利于理解课文。

  9、课文主题感情必须调动学生进行升华。

  10、课堂导学案必须精心准备。

  11、小组长的作用必须发挥与重视。

  12、教师活动必须与学生活动同步。

  13、学法指导必须有,要有耐心,教师不能“抢答”。

  14、教师必须激情饱满。

  此次活动得到张老师的细心指导,再次表示感谢!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6

  10月26日,我们三年级组的三位语文老师有幸参加了教研室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参与 这次同课异构的交流活动,感到既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所谓同课异构就是三所学校的一位执教同一门学科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上同一节课。因此,这既是一个三所学校的教学交流,又是展示各自学校风采的平台。

  通过参加这次“同课异构” 交流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教研团队的强大!经过备课,摩课,上课让我们参与这次活动的三位教师在多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

  本次“同课异构” 交流活动,我对“预设”与“生成”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们把学生能想到的回答都想了出来,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我们设计出不同方案,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以后,上课教师能很流畅的应付,充分的“预设”能是老师自然的教育课堂。其实每堂课的“生成”是一个亮点,但是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机智,而且遇到学生出人意料的问题或答案,老师自己不能慌,因为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有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评价性语言在课堂中能够有效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的孩子还是比较幼稚,单纯的,还是很喜欢听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肯定的!但是评价性的语言不能过于单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回答,去追加评价。例如这次 “同课异构”开元小学的老师这方面让我很佩服,老师的评价并不是课前设计好的,而是信手拈来的,很适合学生的回答,与实践相符。我想这样的习惯性评价不是短时间就能掌握的,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慢慢的练习。

  我觉得老师的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学生通过教学语言能探知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的快乐。教师课堂上多讲,学生不一定多得,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把学生给讲糊涂了。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要言而不繁,恰到好处。学生在语言精炼的课堂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历练,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总之,通过本次教学研讨活动让我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把这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有更高的提升。初一英语课教学反思音乐课教学反思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7

  这两节同课异构的音乐课的展示让我感触很深。两位老师的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黄友昌老师的沉稳老练,周以晴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收获特别多。

  我对这两节课最突出的感受是:

  1、在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构思上两节课都非常严谨,一环节紧扣一环节,层层递进,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时代感。如:周老师的导入以无声的日本舞蹈律动配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能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比较注意渗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注意纠正学生唱歌时的坐姿,引导学生把握歌唱的力度与控制气息运用等都有所注意。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花里花哨、热闹非凡的`音乐课曾经充斥课堂,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在这次活动中,感觉到两位老师的课都上得比较真实、扎实,却又不缺乏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愿意去接受,去参与。而不是一味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问题:

  1、提出问题的都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听了两节课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觉以往我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

  2、教师往往一味按照课的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对课的灵活性把握不够,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过于忽略,没有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探讨;在教师提问设计上有一些值得斟酌,在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应不佳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将问题换一个问法或适时进行引导都是必要和必须的,这一点值得教师在以后的课中注意;再有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但课堂上还是需要必要的语言激励的。

  总之,通过本次音乐研讨活动,我从执教老师和大家的共同研讨中学到很多,我将把其中的精华运用在自身的音乐教学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更好的掌握课堂,展现自身的风采。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8

  每一学期都要进行一次期中检查,就是看每位老师公开上一节课,本学期的形式突然转变,是以四人为一组以小课题的形式研讨一节教学活动,活动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同课异构”,另一种是“一课四研”。我被选定参加的是同课异构活动的展示,分别和鲍良虹、金帝言、候晶三人一组进行研讨,我们研讨的教学活动为儿歌《做面条》,一开始,我们四人围坐在一起,先针对本次活动的名称“同课异构”这个词语进行了解释、交流,然后结合网上收索相关资料得知它的 含义。所谓的同课异构就是大家面对一个教材,进行不同设计构想,然后按照各自的思路试教,在相互观摩、交流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理解意思后,接着每个人根据这首儿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大家统一制定目标。说真的,对于开展儿歌教学的活动,我刚开始的思路只会单一的想到以图片的形式结合或故事的形式引出等,不知还有什么形式,但在大家共同的智慧结晶下,我们很快又会想出更多的形式、方法来开展此教学,先结合托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年龄发展特点,深入挖掘,发现本节活动中很明显地涉及到手工、语言、社会三方面内容,于是,各自开始设计教案,相互交流,如:候晶老师选择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儿歌内容,帮助幼儿理解儿歌;而金帝言老师选择的是提线木偶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如:使用灶具做饭;而我自己则选择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学念儿歌;最后一研的是鲍老师她则选择从培养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出发,用手工的方式引导幼儿学念儿歌。原本以为这样设想过的教学活动应该上的效果不错,幼儿也的到一定的提高,但在开课过程中,还是看到很多的不足与欠缺,但相互之间的学习、提升、帮助却还是很大的`。问题:一、年轻教师上课的中互动、感染力不够高,随机应变能力不够;问题二:动静结合、重难点把握不够明显;问题三:例如我自己在上的这节课,前后环节顺次序出现颠倒,语速也太快,总是不断地要求托班幼儿开口讲话,这点儿完全是带大班幼儿所形成的模式,说明我自己还没有调整、适应过来,需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多多注意、改进。问题四: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问题,并且教学中尽量关注到个别儿童;这样才有助于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掌握。

  同时,在观摩、发现、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明白了一点儿,托班的教材只是一个平台,我们老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水平,并且以更多的形式、方法、风格去开展不同领域的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学习欲望,并且每位老师一定要注意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与幼儿间的亲和力,特别是托班年龄段幼儿教师亲和力一定要高,才能激发、调动起幼儿更高的参与性与欲望。

  总体来说,我觉得我的活动开展的虽然不是理想中那么顺利,孩子们的参与度、热情也不是很高,但课堂纪律很好,而且,多数孩子都已经能够和老师一起认真倾听学撕面条,重难点的掌我也还好。但提问方面及语速方面过于快,要求像带大班幼儿一样,这是我在下一阶段需要努力、进步的地方。另外,我觉得对于托班孩子来说,能够让他们在动静结合中学习会更加有效。我的这个活动该如何有效地做到这点,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9

  听了李**老师和聂**老师关于课文《一面》的不同讲授,我收获颇多,课前我也对此课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由于第五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学生都没有学习,所以《一面》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李**老师采取的是带领学生简要的学习了本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让学生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人对鲁迅有着不同的认识,为《一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聂**老师则是直接导入,让学生对鲁迅的初步认识从《一面》开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李冬梅老师主要是让学生重点学习描写鲁迅外貌的语言,并学会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这样的描写方法;而聂玉珍老师则是根据学习提示,明确了三个教学目标,一个个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可看出备课的时候的确下了少的功夫。两个老师的课都是各有千秋,听完两节课后,我也深深感觉到《一面》这样的课文确实不好讲,而能把这样难啃的骨头拿下来的老师,才是真的有真水平。

  曾试想,如果我来讲这节课,我该如何讲?当我来到陌生的班级,了解到学生压根对鲁迅和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我会采取放弃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挖掘鲁迅品质这个教学目标,而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锁定在学习描写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上,这样就可以暂时避开学生对鲁迅和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这个盲点。毕竟这是一节公开课,如何给学生呈现一节完整的、有所收获的课堂,我认为才是重要的。不能在了解时代背景的环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导致下课铃敲响的时候,这节课匆忙结束。从公开课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毕竟我们只能给这班的学生上一节课,这节课过后再无弥补的机会。不像我们在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级,这节课没讲完,我下节课还可以接着讲。在导入设计上,我和李冬梅老师有着相似之处,我也会让学生先对我有一个轮廓性的描述,写在纸上,一句话即可。之后学文,重点学习对鲁迅外貌描写的语言(反复读),让学生体会到鲁迅的“瘦”,并从书中找到鲁迅为什么这么“瘦”?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最后我会把阿累后来成为湖南大学的校长这个背景讲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阿累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在未来的日子里给阿累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去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在课堂的最后我会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再对我进行一个细致的描写,和刚开始的一句话进行对比,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再修改,最终让大多数学生掌握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有整体到局部这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这个环节将是我教学的重点。

  以上是我自己在备课时和听课后的一些零碎想法,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10

  在我踏上讲台的这段时间,努力用新课堂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期中课后反思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我对上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1、“情景设计”利用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变动成矩形,课件表述生动,但觉得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使得引入不够和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2、“上课效果”:这节课下来,我认真观察每位学生,发现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大部分是A层学生,部分是B层学生,而C层的学生很少,且在定义概念讲解时,出现C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不够积极,一题多解的思想很少,一般都是讨论的一个解法;让学生讲解的时,部分学生不能脱稿,并且整体思路讲解不到位, “学生讨论”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暴露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提供信息。教师从 “学生讨论”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因此我需要对组长培训,如何带动小组学习,课堂多鼓励积极发言,积极思考的学生,让上课效果提高。

  3、“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训练,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浓缩,渗透了教师的学识、智慧和审美情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需要对以后的板书进行设计,字体需要美观,书写整齐!

  4、“教法学法”:小组讨论、小组设计方法欠缺;

  5、“疏漏之处”:在做导学案,和讲授本节课时没有注意回归课本,

  总之,养成反思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在实践中求真, 积累经验,让自己不断成长。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11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习了教学新手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彭科老师的示范授课案例,以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兴怀老师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陶维林两位资深专家的示范授课案例,这三个示范授课案例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能力和数学教学反思的综合素质提升。听了专家的评课,掌握了数学听课与评课的方法,也初步知道如何提升自己数学教学专业的素质。通过学习,感觉是受益匪浅,现简单谈下学习所获得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看三个示范授课案例获得的收获

  彭科老师的教学设计考虑周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变式问题和问题的分类讨论教学方面极端位置的关系,教学非常精密和严谨。

  陶维林老师教学注重数学思维,课堂上学生求索的问题环环相扣 ,整个课堂教学轻松、自然 ,引人入胜, 数学课堂达到了学习者独立思维的落实、过程体验的落实。

  李兴怀老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善于搭建知识台阶,教学中同步进行精当的概括小结、延伸教学内涵,合理运用两块黑板演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的手书解答起到模范示范作用,教学效果好,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从课例点评中获得的收获

  四位专家的点评都非常值得学习,他们的总结全面到位,参考价值非常高。从点评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无定法,一堂课首先是教学目标定位(长远、短期、兼顾),下来是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点评中,他们也指出了几位授课老师的不足之处,如彭科老师课堂有些赶进度,完成任务,在分析题意、引导发现等思维培养方面花时间太少,从长远来说对学生的探究、创造性培养不足;陶维林老师的课堂容量小,节奏慢,与学生目前的考试(限时限量)短期的高分的期望不吻合;李兴怀老师课堂主要解决应用题,难度大,要求高,一些学生可能感到吃力。这些问题的指出,可能正是自己教学中会常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总之,从这次学习,本人知道了数学教学的设计标准,掌握了数学听课与评课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数学教学专业素质。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12

  作为同课异构的研讨课,就要求所有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构思,在规定的时间所有教师参加教师共上一节课,之后大家一起对此进行研讨。既然同课异构,就要求大家在同的基础上,百花齐放,上出不同。而既然作为研讨,就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不是优劣等级的评比。因此,当接到授课任务时,我就在思考如何上出一节深刻而高效的语文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为一首文学史上千古流传的名作,似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更是广为传颂。但如何让一首雪地送别诗上出深刻来,成了上课前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难题。首先,授课内容不能偏离中心。事实上,题目——开始就点明了诗歌的两个方面——雪景和离情。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沙塞雪景,后半部分主要是边关离情。其次,构思要突出深刻和巧妙。在描绘雪景的过程中,主要突出一个“奇”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边塞风的精神,即遒劲有力,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奇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雪的惊艳绮丽,突出了沙塞雪景的奇丽,而接下来四句则主要通过衬托来表现出雪天的奇寒。后半部分则主要写两个场景:即中军饯行和暮雪送别。中军置酒,叙的是昔日旧情,饮的是离愁别绪;琵琶声声,拨动的是万千离情,羌笛悠悠,更平添了几多凄凉。暮雪纷飞,雪满天山,朋友已渐行渐远,而作者依然伫立远眺。此时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行处空留,而友人已远去。祝君多珍重,愿君永平安。几多牵挂,几多担心,几多惆怅,几多愁绪,只有旷野之上作者矗立的身影。一个句号戛然而至,看似结束,实则远未结束。迟迟不返,一定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将句号换为省略号,则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深刻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这样构思着,但遗憾的是,因为过分关注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备学生不足。所以没有达到原本应该达到的效果。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13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我有幸参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下面我将自己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对学生的学习,必须赋予“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这种“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驱动学生迅速产生学习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有助于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没有任何帮助,但正是这种没有铺垫的教学,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得到了体现,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学整齐划一,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活力。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成长并不需要教师“迫不及待”的帮助,他们需要经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他们需要的是探索的时空、交流的机会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励性的学习氛围,这些才是学生需要的帮助。

  在操作探索,推导公式中。先启发谈话,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这样让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初步感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特殊问题到一般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做到重点突破,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面积公式作好铺垫。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管是操作还是汇报,感觉还不够到位。

  感悟

  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在案例二中,正是有了自主探索的.时空,学生才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正是有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敢于大胆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正是经历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多次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当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才能在学生感到“柳暗花明疑无路”时,他才巧妙地“拨开乌云见月明”,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帮助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也许这样,我们的学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的课堂会失去“严谨”和“流畅”,也许预设的任务会难以完全达成,但当我们发现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奋力向前,大声喊出“让我试试”;当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真正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我飞”的美妙滋味时,身为教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一味地信守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呢?

  我们是农夫,但不是“拔苗助长”的农夫,应是一个懂得怎样真正帮助禾苗成长的“农夫”,是一个让“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间、阳光和雨露,也经历风吹雨打,最终能品尝到“硕果累累”之喜悦的农夫。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14

  我上了一节数学研讨课《矩形》。恰逢《中国教师报》教师培训基地专家南阳市南召中学王公三校长来南校指导,对我的课进行了精彩点评,使我受益匪浅。

  矩形是四边形知识的继续深入的研究,是平行四边形的继续,又为探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提供帮助。

  由于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方法,以角、边、对角线探究矩形的性质,并利用性质解决数学问题。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学生的已有经历,利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学具,变化平行四边形学具的形状,探究在变中求不变,在变中求关系,通过小组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矩形的性质,这样的课堂目标明确,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衔接连贯,比较流畅,知识点很自然地串联在一起;最后课堂目标完成良好,学生的反映力和做题的正确率都比较乐观。但是课堂中也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

  1.几何题目是考察学生逻辑思维是否严密的重要手段,思维是否发散的重要体现,但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不太完整,尤其是命题的已知和求证。

  2.学生的展示和点评可以安排不同的小组进行。展示组负责展示,点评组负责对展示组进行纠错,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3.学生导学案的纠错与整理。利用双色笔整理导学案便于整理本节课所学。

  当然本节课在细节上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定会时时提醒自己,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所讲解的是第五单元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最后一节展示课。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决定从本单元所学发出邀请、接受邀请和拒绝邀请入手,让同学们完成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表示拒绝邀请的回答,然后过渡到学案上老师所总结的对于别人的邀请你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和理由表示谢绝,要求同学们足一翻译每一个理由,然后根据这些原因和理由两人一组或几人一组自编对话,然后进行展示。本环节我采用的是一组接一组的汇报形式,一组同学展示,其他同学在下面认真听并且给展示的同学挑错,为了能让下面的同学认真听我采取了加分的.方法来调动下面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全班同学都被调动了起来,而且大部分同学表现很好。

  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3a的朗诵比赛,不仅纠正了同学们的语音、语调,培养了同学们的朗诵能力,而且还复习了电子邮件的写作方式及怎样委婉的拒绝他人的邀请并说出合理的理由,为下一环节的写作做了较好的铺垫。

  最后一环节是写作练习,此环节是本课的难点。要求同学们根据3a给朋友些一封表示拒绝邀请的 e-mail, 而且要求全员到黑板上去写,并且写完之后要求同学们互批,因此,本环节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告诉他们实在是不会写的可以照着书写。

  本课的亮点我认为同学们参与面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学习兴趣较浓,与老师配合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这几天感冒,天天晚上咳嗽,身体不太舒服,在备课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周到,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最后写作练习上留得时间稍短一点,如果同学们互批之后,老师再能点评一下就会更好了。总之,此次活动有些不尽人意,希望在下次的活动中积极进取、精心准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同课异构教学总结03-10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总结07-27

同课异构教学心得体会12-14

同课异构教学心得体会15篇12-14

同课异构教学心得体会(15篇)12-14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11-03

同课异构教学心得体会(集合15篇)05-16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07-26

同课异构教学心得体会集合15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