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洞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望洞庭》教学反思1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即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所以,课前的预习,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两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懂得的少,学得慢,这无疑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我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一诗时,为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自定自学目标:
师问:“大家已预习了《望洞庭》一文,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争着举手。
一生:“我很佩服刘禹锡能写出这样的诗。”
一生: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洞庭湖的景色很美。”
一生:“诗人的语言生动,用词很讲究。”
就这样,一连四、五个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种诱饵:“这首诗,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学习?”同学们又春笋般地举起了手。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好好向刘禹锡学习写诗,我的学习方法是认真学习诗中的词句,并且再读一些刘禹锡的诗。”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学习作者写诗的方法,比如讲中的比喻手法很值得一学。”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让自己感受深刻。”
以上同学们自定的学习目标,我都──给予肯定,还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说,同学们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收效很大。
我想,只要每位老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开动脑筋,定能创设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望洞庭》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完成了教学重点中,学生对于该诗诗境的理解。在对诗的意境理解上,学生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揣摩让我为之一惊,通过图文联想法和画图法,孩子们很好的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通过在图中画出秋月的倒影,孩子们则更好地理解了何为“两相和”。同时,通过图文猜想,找出了诗中所暗含的三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缺少对作者的.介绍,该作者的诗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应对作者加以简单的介绍。
本节课的改进措施:
本节课的板书,总结洞庭湖山水的特点,应让孩子们上黑板自行总结,边总结山水特点,边进行古诗背诵,做到理解的同时就是最好的记忆。
《望洞庭》教学反思3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教学诗句中的比喻句,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教育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在这首诗中,还具有以下几个难点:
(1)怎么样理解“镜未磨”;
(2)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3)怎么样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4)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理解“镜未磨”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二、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出示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学生通过讨论,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句,学生反复地朗读,理解了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三、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怎么样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1、在理解整首诗意思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经学过的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者通过画面顶活动方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2、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朗读。在课堂上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的思考,把握诗中的感情基础。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少,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老师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自己讲了出来,有点将老师的思维强加给学生的味道,学生并没有自己理解感悟,明白诗中的含义。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以改进。
《望洞庭》教学反思4
《望洞庭》这首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诗人通过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遗憾的是,在实施之中,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精美的课件展示洞庭秋月图,但幸得课本中的插图非常精致,值得一用。所以,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用上一些形容词来形容月夜下的`洞庭湖,让学生展开想象,展开联想。
接着,就是理解诗意——安排了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理解了,想像了,学生表达得还是比较流畅的,特别是文中三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出来,并能理解到位,感觉不错。
《望洞庭》教学反思5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虽短小,却感情深刻。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让学生充分阅读古诗,自主理解古诗意思。我设计了五次读诗:一读、读对古诗,读准字音;二读、读好古诗,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四读、读美古诗,读出感情;五读、读熟古诗,背诵古诗。
在教学中我首先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查阅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这句诗意、体会这首诗的意境时,学生不能立刻理解、感悟到位,我虽然前期备课时有预设,但是由于图片选择不够精准给理解、体会、感悟带来坎坷。这些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中需要更加细致、更加用心。
《望洞庭》教学反思6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这首诗整体朗读,了解“秋、月、水、山”四个词。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望洞庭》教学反思7
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望洞庭》教学反思8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望洞庭》教学反思9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怎么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望洞庭》教学反思10
今天已经请了一天的假,原打算回来了之后就直接进宿舍不上课了。但时间正好,所以还是硬着头皮上了一节。一节没有准备好的课。
《望洞庭》是在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的大意是:湖光秋月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颗青螺。这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
在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读一次诗歌,这些学生都能很有感情并且流利的朗读。接着我与学生想到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借助课文词语的注解,学生都能理解了诗歌的意思。我不禁疑问,学生都懂了我应该教他们什么呢?在这一节的反思中请允许先不追究我没有准备好的责任。而讨论在这样的一篇课文中,我们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类似的想法最近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毫无疑问这是一群经过优秀教师引导过的'学生,去年语文成绩还排在学区第三名。但是今天这堂课上却有一些学生在讲小话,这让我内心五味杂陈。我后悔没有准备好就上了这一课,我也在想蒙校长他以前是怎么样给这些学生上课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学生教得这么优秀的呢?紧接着我又莫名的感到害怕,害怕我不够优秀而让这些学生~~~~~~~~。我为这样的一节课后悔不已。
我应该教给这些学生什么知识?我应该怎么样教?蒙校长又是怎么样教这些学生的?无数个问号在我心中。除了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去备课我还能做出什么努力呢?我在逃避什么呢?不能逃避了,不能再犹豫了。从明天开始只要能找到百忙中的校长,我一定虚心的向他请教。。路在脚下————一步步慢慢走吧!雷燕带!!!!
我可爱的学生们,原谅我。一个年轻的教师。老师一定会跟你们一起长大。
《望洞庭》教学反思11
【课文】《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文简说】《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故名为“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别出心裁地描绘了一幅玉宇无尘、澄静空明、淡雅静丽的洞庭山水美景。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悟诗情。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学生通过学诗看图,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教学片段】
师:读了“潭面无风镜未磨”你读懂了什么?
点拨:
未就是──没有,
磨就是──磨拭,打磨。
生:湖面上没有风,就像还没打磨的镜子一样。
师: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湖面比作铜镜。
师: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还没打磨的铜镜。假如有风呢?还似镜子吗?
生:有风的话就有波纹了。
师:只有“潭面无风”,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良好。
《望洞庭》教学反思12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因为这首诗学生早已在背过,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解古诗的意境上。
《望洞庭》这首诗中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是个难点。因此,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镜子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在电视里见过古代的镜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在交流比较中,孩子们知道了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以及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晚上月光下的湖面应该是迷迷蒙蒙的',所以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而且我们在说的时候,要把洞庭湖湖面比作古代没有打磨过得铜镜。
总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虽然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但也要引导学生用得是否恰当。
《望洞庭》教学反思13
我周日准备了《望洞庭》,说是准备,实际上就是借鉴了一节名师课。早上本来觉得有些信心,可是一节课上下来。两位资深的组长很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生本的意识,这可真是致命的缺点。其次,缺少语文味。
一、改进教育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点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被动接受区别较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根据自身的`学习认知与知识点,?教师的引导点拨十分重要。而在生本语文课堂上,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个体引导,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也给予引导,帮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而我恰恰忽视了个体引导,使得指导环节成了走过场。
二、体现语文味道。如何将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融入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越能激起童真童,他的课堂越有语文味。
王崧舟曾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把生本放在第一位,竭力改进自身的不足。
《望洞庭》教学反思14
今天我执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歌。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我顺势启发学生设疑。”为什么不直接说湖面像镜子,,而要说湖面像未磨的镜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镜子,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镜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原来,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
《望洞庭》教学反思15
进入三年级,入选教材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多,其中比喻句就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孩子们在低年级已经对现代文中的比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当比喻出现在古诗中,又该如何理解呢?就拿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在这首诗中,有以下几个难点:(1)怎么样理解“镜未磨”;(2)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理解“镜为磨”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阅的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望洞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望洞庭教学反思02-10
《望洞庭》教学反思07-30
《望洞庭》教学反思优秀05-12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02-21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02-26
《望洞庭》教学反思集锦15篇02-26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15篇09-05
《望洞庭》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18
望洞庭说课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