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提问成为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学上它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他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去思考普遍,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称为是认识事物的指导原则。
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反讥——助产——归纳——定义”:
“反讥”指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
“助产”指以暗示性的语言和相关示例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并获得知识。
“归纳”指通过对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本质,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义”是助产术对话教育的目的,它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表达出来。
这四个步骤又可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观点,在这种情状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精神助产”,定义的归纳,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这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实质是师生间平等的辩论方法,从他的谈话题目就可看出,如“勇敢与怯懦”、“节制与放纵”、“善与恶”……他以学生自以为知出发,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义、真理是他谈话的目的。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阐述对“友谊”这个概念的认识,苏格拉底则通过反讽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其接近核心概念,达到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自己和积极探索新知的学习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为适应现代教学和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方面也应有所进步,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至关重要,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存储知识的“记忆仓库”。
具体说来,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理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探讨、互动的过程,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助产术”教学法的“四步骤”,“两阶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师生间的对话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对话教育,这有利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教师不应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而应以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来感染学生。他们在知识与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摆脱了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要学知识,又要提升情感,师生的对话便成为精神上真正的平等与沟通。平等对话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的途径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升华,通过平等对话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话”需师生间的共同参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远比“填鸭式”教学法得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
最后,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对各种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师生、生生辩论中不断诱导,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发现、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学生的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启发。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助产术”式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历史局限性和单一性使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
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有技巧地提问。“助产术”具有一定的机械呆板性:它不问对象、时间和地点,总是运用同一套问答法,一个程序地问下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好方法。有些老师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不具启发性;或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或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
因此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思想上的难点来有效提问,避免“满堂问”。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善问”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求知。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己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并无不同。教师可以将问题变成浅显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名义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单一性要求教师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等优化“助产术”。“助产术”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适应于从已知到未知,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对其所讨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积极参与,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因此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做好周密计划,做好随时应对学生的准备,且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应注意学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一旦发现学生缺少这样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现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讲究课堂的对话艺术,如李百艳老师在讲授《一千张糖纸》这篇文章时,师生对话在表面上看来完美无缺,实则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题目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她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适时点评和追问。但是,她在最后没有总结前面的答案,而是随着学生的思路“随风飘去”,进一步提出问题:“随风飘去的还有什么?”这就将问题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和学生实际学到的产生了偏差。这位老师没有很好地通过提问把握课堂,提问出现了一定问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对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仍有很多启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产术”的实质,把它适当地、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它成为一门属于自己的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3
一、解读中学语文片段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内涵。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节课某一逻辑层次的教学。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篇课文中的某个段落,也可以是给出一个课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三段的教学”、“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等,让教师进行自主构建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分钟。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完整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一个完整(模拟)的微型课,它有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课堂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教育研究员)说明上课的依据、缘由,重在说清楚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就行了,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的性质。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⒈片段教学从教学内容看,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指定课文的第2、段进行片段教学,就属于节选类;如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景”方法,则为专题类片段教学。
⒉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⒊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二、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操作
片段教学要求具有导向性,要能抓住教材重点,解决难点,“牵一发动全身”,以点带面;强调客观性,即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
看整体性,既要依据片段教学内容去定目标,又要依据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去看效果。
实录——“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片段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告诉我,你学习了之后有怎样的印象?”(好,你来说)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种气势,力量,气概”
“说得好,那到底有一种怎样的气势,力量,气概?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篇文章,好好的感受一下?”
听完了,大家觉得怎样?
我觉得气势磅礴、(有补充的吗?)豪放,充满热情,还有奔腾的力量。很好,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呢?告诉我,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别急,别急,你来说:A、哦,你喜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为什么?因为茂腾腾用得很好,把后生的状态表现出来,怎样的状态?充满活力、激情、向上的动态的后生形象表现了出来。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大家做个记号,呆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
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收集起来分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大家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综合在一起,请一位代表发言。第一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认为这里以鸡啼的动衬托静,以静衬托出安塞腰鼓的闹,形成了一种意境。“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用许多的词语构成短句,形成排比,语感节奏急促、热烈、震撼、腾飞。第二组:我认为文章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有何作用?层层递进,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富有激情,情感充沛,酣畅淋漓。那你能造一个句子吗?“容不得喧哗、容不得唱歌、容不得跳舞,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掌声)(过程略)
同学们的讨论很好,接下来,同学们结合我们学习生活也仿造上面的'排比、比喻句写一些句子。
思考!举手!回答!我们乐此不彼。
掌声,笑声,话语声,连成一片。??
从上面实录中可以看出,老师没有自报课题,简要说一下上课步骤,如:“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这个课题的片段教学的步骤安排如下: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给听者一个明确完整的教学步骤。有一些遗憾。
片段教学,贯穿了新课改理念:
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切入。
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来。在实录中老师引导——“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意见?”;重视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色?”.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层层深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学习,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实录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让学生动耳、动嘴、动脑、动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实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小组讨论自述,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⒋注重虚拟情境。教师注重角色转换,语言的变化,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别急,别急”有时转述学生的话语,有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说得好,还有吗?”有笑声,有掌声,动情入境,令听者随教师的教学身临入课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注意要点
1、片段教学要处理好片段教学和说课的区别;要注意详略得当,教师对片段教学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要详讲,对一般问题要略讲,如果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
2、教师在片段教学时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突出“教学”,突出师生互动,切忌“读”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转换,位置的更迭,语言的改变,以虚拟质疑,虚拟争论,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片段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生动,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
3、注意运用教学语言,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在片段教学中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有议论有评价,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4、片段教学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质,用板书来表现书力,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用优雅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诗、画、音”感染听者。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片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探究片段教学,以片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实践是砺石,他人是我师,自身是关键”中加强片段教学锻炼,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评析语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针对内容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实际的部分,之处你认为不对的部分(此处可以当做疑问反问,接着阐述个人在解决该疑问的主要观点,即设问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创新点,尤其要指出该创新点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或推广应用。3、总体上评价。虽然存在??需要改进的,但其??是值得学习并推广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4
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2班、四班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 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多彩朗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都陶醉于琅琅的读书声中。缺少了朗读,语文课似乎就失去了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方面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会给学生以具体的朗读指导。用优美的范读来启动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品析人物形象、用比较朗读法提升学生的语感、我还尝试过用表演朗读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印象。多彩的朗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堂语文课,不闻学生书声琅琅,那真算不得好的语文课。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总结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二、读写结合,探索作文新思路。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一双美丽的翅膀。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我对作文教学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究。
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足,写作文时往往无从下笔。我精选跟作文话题有关的美文,在作文课上印发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材。另外,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我常常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
针对作文批改低效的问题,我改变了批改的方式。选择各个层次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同样要求学生写出旁批后课堂交流。因为是评价同学的作文,学生积极性更高,课堂上常常擦出智慧的火花,曾经枯燥的作文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阅读同学作文,强化了对作文训练重点的理解。
另外,失误作文,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只要认真阅读,及时反思,它会成为非常好的作文课教材。例如,在一次半命题作文训练之后,我发现学生在对题目的理解方面有明显的失误,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语,重新审视题目的含义。
三、名著阅读,增加学生底蕴
本学期,我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阅读名著《昆虫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并要求学生做出读书笔记。学生从《昆虫记》中体会到了法布尔的沉浸在昆虫世界的乐趣,从《童年》中感受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敬佩保尔顽强般的意志。初一正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期,积极倡导名著阅读是我的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反思总结,教学研究的契机。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当我上完课后,对课堂教学的得失都有深切的体会,回到办公室,就赶紧记录第一感受。遇到问题,就翻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教学期刊,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续有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あ本学期名著导读《做昆虫的朋友》、阅读指导《从卑微中读出伟大》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阅读训练《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针》《春夜喜雨》发表在《满分阅读》。
五、点滴积累,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展自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发动学生定期摘抄美文,稍作编辑,装订成册,就成了一本班内《读者》。在互相传阅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文章的后面。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鼓励学生从课堂作文和周末随笔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作文,“发表”在校刊《今日十一中人》上。这两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激情,提高了动手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5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现今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三,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6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适度运用原则
就是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语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辅助的作用。我们只有分清主次,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现代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7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该教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却不厌其烦:教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做的是无用功,学生呆若听书,恍坠五里烟云,过后只留梗概。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5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笔者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他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知道自己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很着急,都想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们缺的不是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缺的是符合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方法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实践的积累和刻意的磨炼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请看看教育专家是怎样论述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教练”……其实,教师就应该是“教”师。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这里,不妨借用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的一节课来说明这个问题。
今年二月下旬,在沈阳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洪老师应邀前来执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课。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洪老师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准确地回答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谈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不是独立地运用,而是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8
自己教学语文30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
还要在备课上下苦功夫。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而不用在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上,是得不偿失。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六个要素。这就是:一、以情励学;二、以趣激学;三、调动参与;四、启迪创造;五、注重内化;六、求精求活。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9
从教二十多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做过反思。借这次的机会, 我静下心来,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习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平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高中语文学习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习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习和复习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再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着实能增强语文课堂的效率。说到教学中的反思,必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元素组成,然而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识还停留在“一节课上完”,完成了上课的任务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课程背后出现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会表现成这样、自身的行为是否需要改进等。其次,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反思的行动缺乏主动性。教学反思并不是机械式地回忆教学的实践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应用到课堂中去。最后,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到位。教师应该切实关注教学理念怎样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怎样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把握的是否得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且这3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学活动需要精心的课堂设计,扎实的备课内容。课前准备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有一个好的课堂效果是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之上。我们中学语文备课既要求实实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运用教材、审视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讲解文言文中虚词“之”,用法有很多种,由于我备课不充分,课堂上被一个学生问住了,最后整节课学生都在窃窃私语,注意力不集中,很失败。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课,备课是关键。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态度,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准确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如若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课堂中能解决的,应当及时调整,坚决不带着问题继续授课。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应不断思考并进行记录,到解决为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针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进行反思,开始我是从教学中的语句是否合适,教学态度是否足够端正,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等这些方面去进行反思。事实上,这样在宏观上的效果不够明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反思从整节课过度到这节课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来进行反思。用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近几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授课方式走进课堂,但是在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替代板书。究其原因为,板书具有直观性、长时间性、灵活性及示范性。所以,把每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部分来反思,其效果异常明显。
(二)教学反思选择了某一个对象,待其有所改进后再做进一步调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个问题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处取水,终不得见水。同样以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在认识到自己在板书的设计环节中存在问题后,我每上一节课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书书写、设计,一段时间后,板书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三)评别人的课也是对自己课的反思
作为一名站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日常的听评课也成为了一种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听评课是一种极其具体、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有一句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虽然日常教学任务特别繁重,但我们仍必须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听评课,这既是对其他老师的尊重,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总结分析其他老师的课时,要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取长补短。
四、小结
语文教学反思是值得语文教学者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其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可以做好、做细教学反思这项工作,就会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自己迅速的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作者:张双元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第二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1
时间如流水,去年九月迎接新生来学校上课的情景犹如在眼前,转眼间又一个学期又将匆匆而过。回顾以往的工作,我虽不曾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一、收获之处:
1、抓后进生,抓课堂常规。
我们的学生年龄小,没有经过学前班的过渡,学习习惯没形成。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平时"。在学期初,就确定了班级里需要课后辅导的后进生,充分利用中午时间和放学后的时间进行辅导,在这个学期这几位后进生的成绩都有进步。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我又注重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和课堂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持之以恒,终有成效。
2、更新教育观念,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又特别提倡素质教育。而主方向是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年级组组长,我更应是首当其冲,激流勇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总是坚持多渠道查阅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备课、上课。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课堂气氛因此而活跃,学生也较喜欢上课。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去对待,努力把课上好。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修改了多少个教案。我也很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渴望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够征服他们,学生习惯了那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对此也失去了兴趣。结合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我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也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知道上课也可以如此轻松,上课也可以如此美丽。在和谐的环境下,主动地建构知识。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探讨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个学期中,我还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既给大家做一个榜样,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我试图把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多元的知识,同时也切身体会到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获得美的享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再是我交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获得体验,然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健康发展的态势向前推进,光靠"经验"靠"老本"吃饭已经行不通了。我深知,作为年轻教师,必须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以科学、民主的精神组织实施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调整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继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才能真正的胜任肩负的使命。平时里,我经常上阅览室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和报刊,上网了解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
二、反思与困惑:
1、主体作用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很多时候我就这样去做的,在学生方面,的确做到了注重学生的个性,但结果呢?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进行"刹车",取消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虽然在学生身上化了许多心思,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好转,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做题时审题还不够仔细、严密,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字迹潦草,尽管我反复教育他们,甚至让他们重写,作业的字迹没多大好转,只有老师坐在他们面旁边,他写一个我说一下,他们才会写得稍端正些。有些学生的作业还不能按时完成,并且有个别学生会不完成作业,时而会不做或少做作业。我想也许他们对学习缺少了兴趣才会不完成作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业能乐此不疲,这是我在下个学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总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的来设计教案,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只能是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多看报刊杂志,有意多向领导请教,多与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
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是很懂事的,也是很理性的,我们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耐心,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当然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和轻松,能够再和谐的情景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也亟待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神奇和乐趣,让我们所有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下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总之,一句话:提高、提高,再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2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便宜学生理解。
二、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3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4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的难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挖空心思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或开设话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例如初三级学生在复习写一人数事的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于没有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数事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灵活运用教师教给了写作思路和方法来作相应的变通来布局。这个教给是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就像一个人,首先教会其走路,他才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就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四、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总而言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走出困境之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写作之花一定让我们撷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2-04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2-04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02-23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03-08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8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08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20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18
中学语文的教学总结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