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的学习新歌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中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这样的学习新歌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比较符合初一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用类似于指挥动作的单手划“旋律线”的方法,使学习读谱与身体动作相结合。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走过了灾难深重的十年xxx,社会呈现青春的'朝气,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生活中出现的友谊/真情,用自己的笔对它们加以讴歌.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和人关系密切,诗人是怎样将它写得可感可触的?空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是本课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作者经历人事沧桑,诗歌寓意深刻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诗歌内涵,尤其是空气的象征意义。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一句歌词作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既提示文章的中心,又统帅全篇,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文章主体部分按照事物本来的条理,分析花形成红色的原因,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发展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照设疑――解疑――总结的步骤将花红的原因一步步说清楚。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显,在解疑部分作者都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开头使得文章构成了一系列排比段落。该文的重点在于学习它的严密而精巧的结构安排,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解释说明科学道理。
文章虽然不长但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科学知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进化论等。课前我充分查找资料,巧妙设计问题,精心备课。主要抓住说明文的几个要素来进行教学,即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从设计流程与实施情况看,我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既从整体来解读文本结构内容,又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学习。学设计各环节的起、承、转、合,做到了自然巧妙,水到渠成。老师与学生的配合张驰有度,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做到了点面结合,既有整体把握,又有直观图形,形神兼备,使深奥的花色成因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给师生展示了画面精美,设计别致,思路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形象直观,拓展自然的一节优质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后,出示自学指导,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品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拓展部分是说说文章标题用一句歌词的好处是什么,学生能指出揭示文章的中心和富有吸引力两点。在这一环节我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并给出了比较完整的答案,让学生的认识更完整。布置作业让学生以课文为例,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为什么”。然用当堂检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教学环节涉及到了说明文的各知识点,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我上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感触颇多。虽然听课老师觉得这堂课还可以,但我仍有很多值得反思。
一、说明文教学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才能谈得到掌握其他的知识。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更深地体会到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对于阅读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设置激发兴趣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说明文的学习才会充满乐趣。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我做了一下的设置。 首先从感官上进行刺激。阅读之前我给学生找了课文中提到的一些花色花朵的图片例如石榴花图片和红玫瑰的图片红色是课文要说明的主要花色也是最美丽的颜色学生看到图片中艳丽的花朵视觉上受到一定刺激这对于提高阅读兴趣很有帮助。除了红色我还找到白色、蓝色、橙色、紫黑色等花朵的图片选择的图片既有颜色的代表性也注重了美感。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强,预习的效果也不太好,教师的课堂预设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的预期效果是学生能自主思考,顺畅地与他人交流,从他人的发言中引出新的思考,让空气充满思想。不过,学生困难学生仍然少有心得,难有疑问,难以参与到我的教学对话中来,平时虽有意关注这些学生,但在课堂上,出彩的机会还是被突出者占领。
我认为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在平时将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老师的职责是让学生们将他们的发现与过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由点及面,全面掌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备课要注意更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深挖教材,备课要更充分,考虑得更全面一些。
三、多媒体教学仍然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代替教师的授课。使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时如果固定在在电脑前操作,学生在下面观看,有些学生觉得老师不注意他就开始分神。我在讲课时不断地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倾听他们,指导他们,随时更好的感受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上课的步骤。否则很难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反倒从另一面促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不是放电影和看电影,展示电影,我认为只有处理好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体现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教然后而知困。”我要努力加深自己的业务修养,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每天能主动把讲课和反思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轻松高效地教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关键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考虑到学生也未曾预习过课文,我在设计导入这一环节时,改变在原来一贯的做法,改为一猜谜的方式导入这样是为了更快的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效果来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答疑,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息息相关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很多孩子对课文提到江苏端午挂蛋络子的风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几个色彩各异的蛋络子,实物展示既直观又新鲜,学生们学习了半节课看到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绪顿时为之一振蛋络子的展示使课堂气氛达到小小的高潮学生学习趣味的增加也令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层递进再谈课文中文章中挂蛋络子的趣味时,老师不用多说,学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体会二:小组合作要落实
在短短的一节课要学习两节课时才能解决的课文,显然时间是少了点这对学生而言毕竟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课堂设计,而是采用了中心问题突破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写了小小的鸭蛋?以小组讨论中心问题的的形式学生实现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转化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直在巡视并协助学生并对讨论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及时表扬肯定,督促别的小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材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为简对于大多数学生讨论后不能解决的学习难点,老师一定要寻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去突破它对于部分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它,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讨论切忌流于形式的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语文的一篇文言文,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对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进行了一番琢磨,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成效呢?秉承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的宗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对以往的教学流程进行了一些修改,经过教学实践后,我觉得对学生掌握所学能有不小的帮助。
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情境导入、简介作者并了解传记,接着我就用课前设计的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了解一绿赵鞅氏碌奈辶壬呢?他是否也是一个另类的人?)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相关注释去疏通文意,并引导学生分组交流互助,并准备小组交流质疑。
紧接着,我就在黑板上设计一些文中注释里没有解释的词,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行进中通过推敲其文意来解答,不一会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来解答,这是我在设计这一教学流程所没能想到的,经过师生评议得知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绝大部分都比较正确。这能使学生在这一个环节中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接着是让学生质疑还不会翻译的词句,让学生互助解答,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并采用师生共评共议的方式进行,学生从研讨中懂得了疏通文意之法,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调动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与兴趣。
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朗读的效果就比之前所教的学生好得多,我在听学生读后进行些点拨,学生可以说是一点便通。接着我又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节奏,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很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更上了一个台阶。
这第一节课一下来,我就觉得很轻松,学生也觉得学文言文并没有那么难。再后来的第二节课中,文中所有研讨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多数学生在课堂里就能把全文背诵下来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感到自己在教学文言文这一块变得轻松了,这都是比较好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所产生的效果。当然这其中也有不足之处,也许对个别学习程度差的学生的关注度就不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弥补协调才行。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1、在文本解读方面:还是存在偏差,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文本的呈现顺序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两个过程,文本的解读不应该以创作的心理过程为准,这直接导致了文本的解读用了很大的力气再诗歌的第一节的解读上面,导致了课堂调控的把握不合理;也间接导致了在朗读示范的时候处理不好第一节的语气和语调,在诗歌的内在节奏的把握上出现问题,应该遵循的.是文本的呈现顺序,遵循阅读的常态!
2、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不够,因此,导致当学生出现迟迟不能深入到语言层面的时候不能很快地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模式的归类,没有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的意识;备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将语言和诗歌的情感主题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语言的问题统摄在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这个主题下,存在过于琐碎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因此也被割裂。
3、在课堂实施上:存在教师语言的指向性非常不明确的情况,例如对槐树叶的形态的把握、对槐树叶的寓意的概括等提问,语言是非常不规范的,指向性的不明确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回答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误解和障碍。
4、在课堂实施上:存在对自己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一种实践偏差的现象,这归结于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自己不能始终扣紧“语言”这一核心的教学内容,浪费的比较多的时间在朗读上(这也是课堂不能很灵活地进行调控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当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不能很快把握语言的时候,企图通过读,通过语感去帮助学生感悟,实际效果很差!
5、在课堂实施上:因为有了上面存在的问题,于是课堂变成了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赏读的情景和角色,教师拼命地拉着学生跑的表象,令人厌恶!这本来不是理念的落后造成的问题,但却变成了貌似理念的落后这种根本性的问题!离自己最喜欢的课的感觉实在差太远!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我教完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感想较多。
首先,课文的主题非常贴近学生实际。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诚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每个学生对母爱的感受尽管不同,但这一血浓于水的人间最爱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则是无价之宝。
其次,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在上课前,我让学生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母亲的性格:有说温柔善良的;有说焦躁泼辣的;有说任劳任怨的;也有说没有主见的……学生众说纷纭,引得大家捧腹大笑。然后,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以感知文意,进而在老师的点拨下归纳文中的母亲性格。由于有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大家分析胡适母亲的性格时绝大多数同学显得得心应手。
最后,我在总结语中这样说道:“如果我学得了不拿别人一针一线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丁点诚实守信的好品德,如果我能理解人,尊重人——我都得感谢我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慈母。”看着同学们伸颈、侧目进而微笑的神情,不言而喻,大家的心田都被深深的母爱所滋润了。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公开课上完了,终于松了一口气。还没有进行集体评课,不知道听课的老师评价如何,不过听了个别老师的评价,反应很好。回想整个课堂就像发了一场梦,但上课感觉还良好,让我开心的是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且他们对母亲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动不已,母爱这种情感的感染力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回想了整个课堂,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引导不到位。在第一个环节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句子时,学生读的声音太小,像是不敢读出声。这导致在这个环节里有点尴尬,那时内心很焦急,却无可奈何。回想起来问题在于我,我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读。毕竟一般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真正喜欢的欣赏的句子也就那么一两句,对于同一句话,读了一两遍就不再想读了,而我当时没有想到,也就没有用正确的'语言去引导。
第二,对学生的朗读没有做出必要的指导。在赏析这个环节的时候,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我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例如,一个学生赏析文中最后一句“哎,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他赏析得很到位,还用了一个贴切的词语“撕心裂肺”来形容。但他读的时候却没有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赏析完如果他再读一次的话,那么就真正的是有感情地朗读了。
第三,时间把握不好。上公开课,最忌的就是拖堂,而我延迟了两分钟下课。在读赏这个环节超过了预期的时间,时间控制不好,本来可以控制的,但是学生还想回答,不想扼杀这种积极性,更不想扼杀学生情感的真挚流露。所以后面就省了一个“读背名言名句”的环节。但时间还是超了。
以上都是我应该要注意的问题,但因经验不足没法考虑周全。还有其他问题,由于当局者迷,还没能总结出。
附:学生课后在QQ空间发表的感想。
今天,学了老舍的《我的母亲》这课,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身世以及母亲撑持家境的坚强与辛酸,终生的刚强与贫苦等。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及对失去母亲的痛心。
在公开课上,同学们对母亲的爱散布整个教室。同学们教通过这机会抒发出了对母亲的爱。看到同学们的真情实感及听到他们说出的包含感情的语言时,我不禁热泪盈眶。突然想起妈妈。她的额边又多了些许银丝,眼角旁布了几裂皱纹。脸色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的红润。昔日那双纤细的双手也消逝了。想着想着,泪珠滚下。心中涌出一种痛,但兼并着一股巨大的暖流,多少个日日夜夜,妈妈为我做的一切全从我的心门涌出,呈现在脑海。妈妈,我想对你说:您用您的生命哺育了我,您赋予了我生命,赋予了我一切。您劳动的身影让我永远无法忘记,您慈祥的笑容将永远铭刻在我心灵的深处。是您,在我迷途是您,忘返的时候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在我伤心落泪的时候给予我温暖和快乐。您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太阳,您的光辉将陪伴我走向生命的尽头。此时此刻,我只想对您说:妈妈,我爱你!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死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单元,下面我将选取的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谈谈自己个人的些许体会。
都说语文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真正要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谈何容易。特别时在面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类篇幅较长的科技性散文时,一不小心就可能将一篇原本血肉丰满的文章肢解“切片”,用一些程式化的冷漠的分析取代其实充满情味的语言感受,使得语文课沦为不伦不类的环境保护课,甚至是思想品德课,不仅没有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连工具性教育都达不到。在《敬畏自然》一课中这个问题已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出来,整堂课显得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因此,我在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案时,特别注意了对学生个体体验的鼓励和引导,尽量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灌输给学生科学的素养之外不忘学生语言、人文素养的培养。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开好头,我费了许多的心思。
首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贴了四幅关于罗布泊的彩图,同时故意没加任何诠释性的文字以引起学生的想象。
接着开始上课了,我在前幅图下面一一做了注解,分别是“罗布泊优美的春天”、“罗布泊旺盛的夏天”和“罗布泊成熟的秋天”,留下第四幅图让学生命名,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自然而然地用了“罗布泊寒冷的冬天”这个名称。于是我就让学生各自从图画中找命名的理由,这时所有的学生都活跃起来,就连平时上课一声不响的几个人也在交头接耳地小声讨论着。学生们纷纷争着举手要求发言,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意见赢得了最多的赞同:因为画面中虽然阳光灿烂,却是一片的了无生气,甚至都感觉不到一丝声音的迹象,让人平生一股寒意,正如同冬天里的万物萧条,一片死寂。
第一步既定目标已然达到,我又顺势推出了第二步骤,告诉学生其实前面三幅都是假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只有第是幅才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罗布泊!听了我的话后,所有学生都刹那间从刚才的喧嚷中沉寂了下来,马上有些反应快的人会意地笑了,有些人则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显得疑惑不解。最后我用一句简短的语言加以点评:“罗布泊就像是一位见证了历史沧桑的老人,经历了生命的萌芽、旺盛和成熟期后,现在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晚年,所有的生机都已经消逝了”,并由此正式引导出课文“消逝的仙湖”,完成了第一个导入的环节。
接下来,我便按部就班地以生命的消逝为主线,通过寻找、分析具体的语句来梳理出曾经的罗布泊仙湖与现在的罗布泊戈壁之间的巨大反差。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小插曲:一个学生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话——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对于这句话我本来只打算稍加解析,但这个学生不仅找出了这句话,还在课堂上深情地朗读了一遍,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注意。鉴于此,我马上把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转向了对这句话的分析,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分析其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来理解这句话反映出来的现在的罗布泊荒凉、死寂甚至恐怖的气息。
第二阶段,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借此体会作者深切而且强烈的惋惜、无奈、悲凉的思想感情。
第三阶段,由于直抒胸臆是本文很重要的一个语言特点,我就以这句话末尾的感叹号为切入点,让学生去寻找其余的感叹句,也让教学又回到了原先的.预定轨道。
很快,有的学生找到了文章第25段的“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我先故意挑选了位女学生来读这句话,不出我所料的是,这个女学生一下子还不太放得开,只是中规中矩地念了一遍。她读完之后,我适时强调了结尾得感叹号的作用,并叫了一个平时比较活泼的男生用夸张一点的语气大声地再读一遍,结果这个男生读的时候特点加重了“又是人”这三个字的读音,引起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鼓掌赞赏,让原本慢慢有点沉寂下来的课堂气氛重新又高涨了起来。我让全班学生模仿刚才男生的方式把这句话齐读了一遍之后,让要求他们寻找更多类似的句子并试着自己去试着读一遍,然后进行了一个朗读比赛,课堂气氛一时如沸水不止,连带接下来的主题探讨环节也是水到渠成地顺利完成了。
在最后课外拓展中,我抛出了一则有关于新疆政府正计划制定策略来改善罗布泊现状的材料让学生自由讨论。开始时学生大都拍手称快,罗布泊有希望恢复到以前的美丽景象。我又提了个问题:其实现实中与罗布泊相类似的例子不止一个,文章结尾提到的青海湖和月牙泉就是最明显的证据。真正在破坏水资源的罪魁祸首是谁?新疆政府是在给谁“买单”?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讨论之后,终于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保护水资源没有人可以是旁观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一堂课上完了,留给了我许多的启示: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中提到审美是关于形象的直觉,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可谓是得天独厚,本堂课在无法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运用直观的图片供学生观摩,比对罗布泊先后的巨大反差,既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又激发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而且本堂课中我切身体会到了学生的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因为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良好的反应,课堂气氛“一波三折”,整堂课有如一场波澜起伏的音乐会般美妙动人、余音绕梁。另外,语文教学需坚持“本本主义”也是一大收获,声嘶力竭地喊一些空洞的口号和抓住文本,品读语言,体味语境,从而把握来把握内涵相比,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上戏剧时,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学生做很好很夸张的示范。上课是时常听见孩子们一阵阵的笑声。我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进入角色,体会戏中人物的所言所思所想。孩子们津津乐道。很是“夸张”。特别是上《钦差大臣》一课时,同学们更是被俄国戏剧作家果戈里的辛辣幽默的语言逗得捧腹大笑。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还是注重课堂上学生的“秩序”不敢“放”。其实,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教师加给他们的`更加准确,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孩子们在朗读市长长长的那一大段话的时候,整个教室象炸开了锅,吵吵囔囔。我并不担心。让他们去开心地笑,开心地去讨论。等他们笑过了,我才开始引导——作者采用了夸张的笔法,让市长不但骂自己是“老糊涂”、“大笨蛋”,还自我揭露隐私。当这样一个市长的面具揭下来之后,原来令人尊敬的市长竟然是个更大的骗子。人们对他也只剩下厌恶、讥笑和嘲讽了。这样的效果就很好。孩子们觉得开心,这样的语文课上起来没有压力,很自在。
常常听很多同行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讲话学习了。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善于引导,让语文课堂活起来,那么孩子们还是很乐意学的。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列夫·托尔斯泰》是传记《三作家》的节选,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
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
二是文章内容单一,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
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这篇选文的内容单一,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只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阅读还是容易进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课前介绍了托尔斯泰的身平经历及主要成就,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视觉感,让学生好奇本文的写作语言。
基于文章比较长和结构上的特点,我做了大胆的构想,将文章切割成两个部分来进行阅读。先读前五段,这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画,突出人们对他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然后读后四段,描写的是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内涵——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灵魂。
基于此种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2、体会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这部分是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个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这样能使学生在体会比喻时更精确、更深入。
在这部分中,我还引入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笔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比喻的妙处。
3、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平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这篇文章,我把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比喻及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学生的兴趣有了,对于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长文短教。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精美的月亮图片,新颖别致的动画视频,还有我精心设计的教案,带着满怀的信心,我领着学生走进了苏轼写的这篇经典大作中。课中,我用月亮的图片来渲染情境,用有感情地朗诵来熏陶学生,使学生们很快走进了这首词的意境当中,当我讲到“宫阙”、讲到“琼楼玉宇”,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正在月下忧郁而愁闷的苏轼,那个有才华却不能施展的他,正在黯然神伤,借酒消愁,于是,灵机一动,加入了这样一个情境渲染:在这样的情景下,你要是苏轼的`话,你会想到什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们说得那么绘声绘色。
结课的时候,我运用了相机照相片的原理来引导学生体会他那种旷达的胸襟,用一种慷慨激昂的话语诉说着苏轼这不平凡的一生,想像着这富有哲理的语言:“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何等的一种情怀。教完此首词,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是被苏轼那种豪放的性格,与众不同的人生思考所感染吧,同时,更为了这首经典之作拍案叫绝,清朝词评家曾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想而之,这首调整在当时诗词创作中影响有多大,可是,冥冥中我不禁慢慢懂了,词中不仅仅有着那优美的意境,那精彩的语言,更有着苏轼他整个人生的写照,他在问天是何年,问月几时有,其实在问自已的人生该如何走,面对人生的苦难,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一无返顾地奋发,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逝去的青春,他在唱:"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篇篇经典,正是他奋发的见证,他走出了一个千古不衰的辉煌人生。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本课的学习侧重于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所以课堂多采用提问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阅读较好,并且对环保问题较为关注,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能力差异较为显著,而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得到练习,今后的课堂学习将会在这一方面加强。课外拓展延伸设计较好,学生课后完成兴趣及质量较高,类似的课以后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
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
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19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2-13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6-21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19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6-02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2-23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2-27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篇03-20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