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灰椋鸟教学反思

灰椋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2 14:56: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灰椋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灰椋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灰椋鸟教学反思

灰椋鸟教学反思1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课始,我利用谈话方式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重点段落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特别针对“投入”、“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倾诉”、“百鸟争鸣”、“似……,如……”等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体会后再朗读。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我开始复习时出示灰椋鸟的外貌,到最后没有再出示进行比较,使课堂教学少完整;其次,在让学生想象说话时,学生思路较窄,我没有及时进行思维广度的引导,使课堂缺少了灵性;还有,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我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贫乏,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够,使课堂语言少丰富。

灰椋鸟教学反思2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其中文章的3—5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

  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用上“壮观”、“欢快”、“人类的朋友”这些词语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进入课文,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说话能力。

  其次,通过组织学生看灰椋鸟的图片及读文中描写灰椋鸟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灰椋鸟长得并不漂亮,作者并不喜欢灰椋鸟,并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接下来是和学生重点学习文章的重点部分3、4、5小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投入、投进”这2个词语,结合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使学生理解树林是鸟儿的美好家园。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读“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结合“排空而至”、“大部队”、“整群整群”等词语,使学生体会到鸟的多,通过朗读,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结合“先回来的鸟??汇合”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一只灰椋鸟,会向同伴倾诉什么,说些什么话,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但是我觉得学生在想象时,大都只想到吃,还有的甚至想到自己被打了一顿。如果我引导关注第四节的后半部分,让学生体会鸟的欢乐,引导学生从鸟儿看到的祖国美丽的景色,嬉戏时快乐的场面这些方面来思考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看来我在把握课文时还出现了问题,同时我还感受到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在组织学生学习体会灰椋鸟在林内快乐地跳舞、歌唱时,我抓住“翩翩起舞”、“百鸟争名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这些词句,通过播放鸟儿百鸟争鸣的音乐,使学生体会达到鸟儿的欢乐。通过让学生朗读“我被这喧闹而又热闹

  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引导学生想象欢呼的话,使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原来的.不喜欢到现在的喜欢。

  在组织学生学习作者“想到的”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体会到鸟是人类的朋友,结合课文2、3节中描写树木郁郁葱葱的句子,体会林场工人辛勤劳动取得的成就,并请学生设计保护鸟和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学生编写的内容丰富多彩,还有一部分较有创意,实则令老师欣慰。

  可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的败笔就在于如果把讲第四自然段的时间再均出三四分

  钟左右的时间,把作者的情况再介绍得详细些,并听一听当时为徐秀娟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受到的感染会更深一些。

  在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读书动笔的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文字的训练,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来引导学生品悟。并争取不断丰富自己课堂提问和点评的艺术魅力,相信明天的我会是一为更出色的语文教师。

  教师:刘如燕

  20xx-6-10

灰椋鸟教学反思3

  《灰椋鸟》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下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以“灰椋鸟”为题,但是文章却没有落入俗套地介绍灰椋鸟的形态、习性、繁殖等常识,而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但是,我们学习《灰椋鸟》,却不能只了解灰椋鸟。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有一群辛勤劳作的林场工人——作者在为鸟儿欢呼的同时,也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其实,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对灰椋鸟的认识,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作者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岁??因为有了林场工人的劳动,灰椋鸟才有了安全的家园;因为有了那个美丽的故事,所以这篇文章也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在执教此文的过程中,我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认知特点,打破文本结构,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那片林子,逐步构建文本的价值。 师:[出示: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华贵的绒地毯。指名读]

  老师把“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和“华贵的绒地毯”放在一起,能找出二者的联系吗? 生:它们都是含有“的”字的词组。

  生:在文中它们都是用来描写树的。

  师:“华贵的绒地毯”是写树的吗?

  生:不是。但是文章把“水杉落叶”比作“绒地毯”。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生:文章第二自然段说“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在这样的“绒地毯”上感觉会怎么样呢?

  生:很舒服。

  师:真好!

  [出示: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指名读]

  你能找到这组词语之间的联系吗?

  生:这组词语也是描写树的。

  师:这篇文章是写鸟的,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树呢?

  生:因为鸟生活在树林里。

  生:作者写树林的目的是为了写鸟。

  生:因为树林是鸟儿生活的.地方。

  师:[出示:天然的俱乐部盛大的联欢会。指名读]

  什么叫俱乐部?什么叫联欢会?

  生: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地方叫俱乐部。许多人聚集到一起联欢,就是联欢会。

  师:文中的什么地方是灰椋鸟的“俱乐部”?

  生:竹林和刺槐林。

  师:文中的谁在哪里召开联欢会?

  生:灰椋鸟在树林里召开联欢会。

  师:预习时把文中有联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学习,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的预习很充分。

  【点评】 中高年段的词语教学,不仅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文本情境中加以感悟、体会;第二,词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为学生与文本即将进行的对话服务。

  此教学片段属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前奏——检查预习环节。相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因此,教者将文中的词语打乱、重组,适当提高学生词语学习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思维与探究的欲望。在词语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关联,在寻找关联的过程中探寻词语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其思考才会充满张力,学生置身在如此的对话场中才能更容易体验思辨的魅力。其实,这样的过程有“一举三得”的价值:其一,检查巩固学生课前预习词语的情况;其二,初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与文本的进一步对话起“预热”作用;其三,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组的勾连想象,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片林子”。引领作用,课堂既不失浓浓的语文味道,又充溢着生命的无限魅力。

灰椋鸟教学反思4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时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的视觉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学生开始只从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长长的队伍飞来。”在肯定他的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很多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文时也就投入、到位。

灰椋鸟教学反思5

  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本着要具备“扎实、厚重”的语文味的原则,使自己的课堂平凡中显匠心,平实中有深意。具体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

  一、“精”——准确的目标定位

  语文学习目标明确。没有变幻的形式和花哨的手段,平平静静地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语言。

  学段学习目标明确。学生能读准读通的不指导,学生能读懂的不分析,重点指导学生易读错的生字,指导学生难度通的句子,重点分析学生思考不深入或有疑惑的语段。

  课时教学目标明确。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因公开教学而丢弃初读,匆忙进入精读,也不为了突出初读而放弃精读的进程,根据学情充分初读,又适当精读部分内容,不疾不徐,从容有序。

  二、“实”——扎实的语文训练

  字词认读细腻扎实。学习伊始,引导学生准确辨析“椋”字的`音与形,初读过程中队“栖”“棱”“翘”“和”等几个容易读错的字进行细致的指导,尽管他们是高年级学生,依然重视字词教学,凸显小学语文的基础性。

  词语教学匠心独运。关键词语,如“翘首”既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意思,还出示另一句子,让学生知道“翘首”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变化;再如,通过猜测、媒体展示“排空而至”的意思;通过换词体会“投入”与“飞入”的细微差别。

  写法揣摩自然有度。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字、哪些词、哪些句子用得特别准确、特别生动”;引导学生感受“数百米”等数字对描绘鸟儿归林壮观的作用;体会“一批一批”“浩浩荡荡”这些叠词对表现鸟儿归林声势浩大的独特效果;品味“排空而至”“投入”等词语的形象性和准确性;感悟作者在“倾诉”“应和”等处留有空白给人遐想空间的巧妙……

  三、“活”——灵动的方法指导

  关注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当学生用拆字法理解“翘首”,及时点评这种解词方法真好;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认为比较难读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做做记号,教会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过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顺势指点,“三言两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上批注”;如何朗读,通过范读,师生评议,让学生明白朗读要想到画面,用心去读,投入地去读,就一定能读好……

  当然本课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做得不尽如人意,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够娴熟、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者会不断探索,力求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深度,更有灵性。

灰椋鸟教学反思6

  《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赞美,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赞赏。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对场面“壮观”的感知不够丰富和立体,很难凭空想象群鸟归林的气势非凡。而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于是我抓准语言训练点,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巧妙,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感受灰椋鸟。反思我的这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扣《课标》,锁定目标

  正如沈大安老师所说,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读厚,然后再读薄。备课伊始,我反复阅读文本,感到阅读越多。于是,我静下心来进行梳理,找到思路,40分钟的课堂如何高效,如何不走过场,扎扎实实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终于,我大刀阔斧,精心取舍,确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词语意思;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3、4自然段,感受鸟儿归林的'壮观,体会破折号和分号的用法。

  2、夯实字词,初步感知

  高年级的字词如何在第一课时高效夯实,这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通读文本,紧紧结合生字和本课易错的多音字,重点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环境结中体会,在比较中提升分析能力,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梳文脉,理思路

  我紧紧抓住“这其貌不扬的灰椋鸟在林场究竟上演了怎样的表演让作者为之惊叹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灰椋鸟重点写了什么场面”?问题一抛开,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归林”,此时,我顺势引出“闹林”,并板书之前的“等候”,之后的“感受”。这样,围绕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层次。

  4、抓动词,感“壮观”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了解灰椋鸟归林的先后顺序,从“黑点 移动”到“一小群投入”到“一大群一大群排空而至”,最后“互相应和”,感受场面的壮观。我尤其抓住课后的习题,确定了更加细致的语言训练点:通过动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实践中学会运用,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归纳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的朗读层次还不够明显,需要引导,教学的过程前半段紧些,可以多放点时间用在朗读上。对于课堂的随即生成,如何引导、点评的精妙,还需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灰椋鸟教学反思7

  《灰椋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鸟散文,文章重点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第二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第四、五两个自然段,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谈谈这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读中品悟。

  (一)体会归林时的壮观。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抓住“盘旋”、“投入”、“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重点词句来体会壮观,然后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体会后再朗读。另外还启发学生想像的思维,灰椋鸟飞回来时在林中倾诉、呼唤、应和,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只归林的鸟儿,你会倾诉些什么?又会怎样呼唤同伴和儿女?学生在说话练习的同时又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归林的场面壮观。飞回来会说些什么,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的,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如何应和,让他们随着作者的描写而进入到作者的心中。

  (二)感受归林后的热闹。

  课文第五自然段写了灰椋鸟闹林的情景,画面很优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闹林图,指导学生读文想象、体会,并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此时每一个人都被感染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升华。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作者欣赏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后发出的感想,也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我让学生读后谈体会,接着介绍作者的`情况,播放动化课件《一个真实的故事》,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鸟、对大自然的爱,激励学生的爱鸟、护林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人文教育,也使学生对作者的感情有更深的了解,学生受到的感染很深。

  二、美中不足。

  整个教案设计脉络较清晰,教学起来也得心应手,但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如应启发学生想象鸟儿们会在林中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而我只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鸟儿,会倾诉什么,会怎样呼唤;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我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贫乏,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够,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不够活跃。

  我想,要上一堂感染学生的课,老师要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当然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能够自己感悟到语言文字蕴含的情趣,才会真正被课文所感染。我想,今后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还要多加努力。

灰椋鸟教学反思8

  灰椋鸟是环保工作者许秀娟写的记事写景的一篇散文,生动具体地描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爱鸟的心情,赞颂了林场工人辛勤劳动。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文章重点部分是二至五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到的灰椋鸟的壮观场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灰椋鸟喜爱之情。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在导入新课我首先让孩子们回忆上节课对灰椋鸟的印象,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让学生说没有什么好看的,正印了作者的那句话语,有什么好看的呢?引出课文。学会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吸引孩子们到底怎样好看的注意力。

  课文的重点是三到五自然段,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文字转化为语言。我深知语文大纲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和教师一起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感受到思维在碰撞,智慧在闪光,生命的'活力在涌动。不是无情物,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本课的教学,我抓住阅读教学特点,力求通过对话,让师生的情感逐步升华。如;教学第4自然段,感悟归林时壮观场面,我先让学生默读划分层次按照先写、再写、最后写的顺序划成3部分。然后再读,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浩浩荡荡’等词,反复朗读,读出壮观气势,后进行交流。接下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引读第3自然段,男生读第4自然段第一句,其余同学读‘大部队’。让学生反复读理解体现壮观场面。感悟归林之后热闹之情。学习了三、四自然段以后。让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自己与本文真切对话。找出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反复朗读,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全班交流,老师相机出示句子,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少女在翩翩起舞。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夕阳下,少女般美丽的灰椋鸟,对灰椋鸟充满喜爱之情,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永远记住徐秀娟说的一句话‘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课后进行反思,整节课感受颇深,学生朗读激情高涨,课堂上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自主学习,气氛很活跃,合作交流很到位。

  实现个性化阅读,领悟课文情感。教学中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本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潜能,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文本、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感悟课文内涵水到渠成。

  利用“空白点”,使之成为“发展点”、“创新点”,品味课文情感内涵。课文的留白处是极宝贵的教学资源,我珍惜并利用了这些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特定情境之中,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斯时斯境的心情、感受,既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训练及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丰富了精神世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愈加浓厚,语文素养将逐步提高。教学这部分时,突破的方法主要通过读、画、悟、读的阅读方法与本文真切对话。如;教学第4自然段,感悟归林时壮观场面,我先让学生默读划分层次按照先写、再写、最后写的顺序划成3部分。然后再读,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浩浩荡荡’等词,反复朗读,读出壮观气势,后进行交流。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体现壮观场面。感悟归林之后热闹之情。教学第4、5自然段时应创设情景。设计想象进行口语训练如;你就是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本人却忽略了

  反思这节课,

  1、时间仓促,学生交流的还是不太全面。再细化一些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一只灰椋鸟。

  2、课文文质兼美,如何用好教材,拓展延伸,抓住读与写的结合点,使学生积累、内化语言,实现正面迁移。

  3、今后课堂上多创设情境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

灰椋鸟教学反思9

  《灰椋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与一般的写小动物的文章不同,它介绍的不是灰椋鸟的外貌、习性等等。而是向读者展示了百鸟归林的壮观、温馨的场面和闹林的热烈欢腾的场面。我将第一课时定位在整体感知全文,重点品读和感悟文章的第4自然段,所以,我将教学定位于“品读感悟、读写结合”。一方面通过品词析句、情境体验、想象画面等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场面描写的方法、修辞的表达效果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并迁移运用,仿写练习,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以下谈谈在本课中的具体做法。

  一、情境激趣

  1、开课不久,我就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原先并不起眼的.一只鸟儿竟有如此壮观的景象,孩子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于是学习课文的情趣也被调动了起来。

  2、鸟儿归林后,那一声声呼唤、应和,那充满幸福的倾诉,让人不禁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和谐,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创设了情境与学生共演,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整个课堂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3、在课的结尾,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哪凄婉的音乐声响起,加上我向学生介绍作者徐秀娟爱鸟的事迹,再现了这一感人的画面,此时,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自然就在情境中得到了升华。

  二、读中悟写

  1、抓思路,悟写法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构思文章的顺序,也就是文章的脉络。摸到了思路就如同找到了开门的钥匙。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课文层次编排的顺序。例:在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立即要求她们找出文中描写鸟儿的归林的段落,理清课文描写的总体思路;教学灰椋鸟归林壮观的场面描写后,教师引导

  学生理清写作顺序: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后”,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整群整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写作应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学内容,悟语言

  ⑴在指导学习灰椋鸟归林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找出描写鸟儿归林的句子,读一读,划一划,边读边悟,把感受写下来,再和大家一块交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圈画出了许多重点词语,并能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学生在朗读时也正突出了这些词“排空而至”、“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为什么要突出这些词,通过讨论,学生品味到“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这些词都具体说明了鸟儿的“排空而至”,而这些也正体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这样,学生经历了读一读、品一品、再读一读几个环节,更深一层领略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和课文语言的精彩。

  ⑵在指导学习灰椋鸟归林后鸣叫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找出描写说话的词语——“倾诉、呼唤、应和”后,创设一个大家庭的情境,在表演中领悟三个词语的意思,并从中体会到作者将鸟儿在倾听鸟儿鸣叫时,将它们想象成会说话、懂感情的人,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给我们营造了这么一幅温馨、幸福、快乐的画面。

  三、以写促读

  本文作者在写灰椋鸟归林场面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才会使人读了文章之后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写结合的点。教师在教灰椋鸟倾诉,呼唤,应和时,先由师生合作创设了“呼唤”,“应和”和“倾诉”的情境,进行想象表演,既理解了这三个词,又引导感受了母子间、伙伴间的情意和温馨、幸福的画面。此时,既训练了语言的表达,又进一步体会了鸟儿之间就像朋友、家人一样,互相倾诉着,呼唤着,应和着,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

  的情意。随后,在理解完分号的用法后,进行了想象说话练习,既让学生学习运用了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学会使用分号,又为人文的朗读感悟做好了铺垫。

  

灰椋鸟教学反思10

  一、教学设计要基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阅读了不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不少的设计中有这样的环节:介绍作者徐秀娟,播放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以烘托气氛(其实这首歌的情感挺忧伤的)。在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灰椋鸟归林是壮观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及对林业工人的敬佩。因此,在设计时,我着重抓住课文的四五两节,引导学生体会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之美、温馨之美,归林后的姿态之美、活力之美,进而领悟人、林、鸟之间的和谐之美,特别是我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与鸟有关的.课文写的一首小诗,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整堂课呈现出一种轻快、欢乐的气氛。至于对作者的介绍可放在第一课时。

  二、语文课堂要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回归到对文本语言的体会、品味。读4自然段后,学生感受到场面非常壮观,因为鸟多。此时我追问道:鸟多,但文中没有一个“多”字。你从哪里读出了多?生答后,又出示:整群整群、一批一批、巨大、浩浩荡荡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并让孩子知道叠词有增强语意的功能。再让学生观看鸟儿归林的画面并展开想象。这一环节从语言的整体感知入手回到重点词语的体会,再由语言生成想象。走了“从语言到内容又由内容到语言”的两个来回,弄清写什么又懂得怎样写。同时也是对语言表达丰富性的感悟。再如:学完灰椋鸟的叫声后,我问:作者是怎样来写声音的?(打比方)写出了什么?(声音大)老师来写一个比喻句:似机器轰隆隆响。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比喻的恰到好处。然后将文本的语言按诗的形式出现: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一环节是对语言想象力和语言韵律美的感悟。

  三、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去找出有关表现场面壮观的词语并说出理由。第五自然段,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四、几点不足:

  (1) 从整堂课的设计来看,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扶的较多,放的还嫌少。

  (2)教学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尤其是对学生回答、朗读、写字等的适时、有效、有个性的评价。

  (3)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更多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灰椋鸟教学反思11

  《灰椋鸟》这篇文章与一般的写小动物的文章不同,它介绍的.不是灰椋鸟的外貌、习性等等。它向读者展示的是百鸟归林的壮观和温馨的场面和闹林的热烈欢腾的场面。而两处场面描写条理清晰、点面结合、生动细腻,所以,我将教学定位于“读写结合”。一方面通过品词析句、情境体验、想象画面等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场面描写的方法、修辞的表达效果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并迁移运用,仿写练习,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以下谈谈在本课中读写结合的具体做法。

  一、读中悟写

  1、抓思路,悟写法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构思文章的顺序,也就是文章的脉络。摸到了思路就如同找到了开门的钥匙。正如叶老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文章的思路是在词句段的有序组合中表现出来的。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课文层次编排的顺序。例教学灰椋鸟归林壮观的场面描写时,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后”,从“先回来的鸟”写到“后到的鸟”,先写看到的,再写听到的,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写作应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教学灰椋鸟闹林的场面描写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写了几只鸟的翩翩起舞的.场面,又写了百鸟争鸣的场面,

  2、学内容,悟语言

  学生的词语匮乏是写作的一大障碍,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除了不会在生活中摄取材料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想说没词。目前,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词句的解释而忽视词句的运用,这是不妥的。阅读中的理解是学习语言的初步,而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更是掌握语言特点和规律的具体体现。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适当的练习帮助他们积累,鼓励他们运用。如:

  (1)感悟灰椋鸟归林时的气势大的词。

  (2)品味句子的写得好,感悟拟人、比喻、对偶的修辞的运用。

  (4)“呼唤”和“应和”,师生的合作表演

  (5)文字变为诗歌的排列形式,感受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对仗工整,诗一般的语言的魅力。

  象这样的题用意是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提取出来,在语言实践中使这些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以写促读

  1、仿例子,练表达

  本文作者在写灰椋鸟归林和闹林场面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才会使人读了文章之后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写结合的点。教师在教灰椋鸟倾诉,呼唤,应和时,先由师生合作创设了“呼唤”,“应和”的情境,既理解了这两个词,又引导感受了母子间、兄弟间、伙伴间的情意。此时,再引导孩子模仿抓住“倾诉”想象表演说说倾诉的`内容,既训练了语言的表达,又进一步体会了鸟儿之间就像朋友、家人、爱人一样,互相倾诉着,呼唤着,应和着,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意。随后,“好像……又像……”的教学也渗透了这种写法。这个说话练习,既让学生学习运用了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又为人文的朗读感悟做好了铺垫。

  2、导课外,重延伸

  阅读巴金的《鸟的天堂》的作业,再次体现读写结合,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三、读写结合

  课末,教师总结,本文条理清晰、点面结合,将灰椋鸟归林、闹林的场面描绘得跃然纸上,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你能不能想象灰椋鸟早晨出林的场面呢?请你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个片段。

  此练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一在于引导学生恰当运用文中优美的词句,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灵活运用;二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条理清晰、点面结合、巧用修辞等写法模仿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翟校长对我的'课给予了点评,说我将品读中的“揣摩”表现到了极致。我知道,这是他的礼貌,他的宽容,他的鼓励。其实我的课上有很多的失误,很多的遗憾,还有我的调控能力和点拨艺术有待加强。真的很感谢进修校安排的这次活动,更要感谢我的导师——何校长,好好向她学习,加油!

灰椋鸟教学反思12

  几年前,我曾被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所感动过,没想到这学期期末教学《灰椋鸟》一课的作者竟然是歌曲中所描绘的主人公,一个因找白鹤而失去宝贵生命的年轻姑娘徐秀娟。为此,我对这一课的内容尤为喜欢,自己研读几遍后,对作者的`文采佩服三分,才二十出头的姑娘,洋洋洒洒的文字中透露出那种大气与灵气,如果她还健在,不知有多大的作为啊!可惜英年早逝。

  这一课我力抓“壮观”与“观赏” 二词组织教学。灰椋鸟归林效果到底如何,作者如何紧扣“壮观”来描写场景,我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提出自己的看法,把见解写下来,再进行阅读,反复的读,与反复的悟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事实证明这一节课效果不错。

  看来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点魅力,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文章的独特之处,结合自己的理解,读悟出想法,才能与学生交流。我常想一篇课文为何不同的人阅读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的悟呢?因此,教师应在宏观上把握课文内容,把微观上的问题交给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进行自读自悟。《灰椋鸟》这一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学生只有常常进行此方面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提高自主阅读能力,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加要求语文教师要对文本的大把握,而摒弃繁琐的字词分析,把这些繁琐的事都交给我们亲爱的学生去吧!

灰椋鸟教学反思13

  有效教学,如同一股春风吹进来了、只有教师深入透彻地钻研教材,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全面思考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并作出应对措施后,才能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才能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才能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感悟语言文字。

  一开始可能受参考书和其他老师教案的影响,我在设计第二课时教学时直奔重点,仅仅围绕场面如何如何壮观展开学习。反复揣摩作者的意图,终于发现了一条情感变化的线索:作者由满不在乎到迫不及待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见时的惊喜;由初见时的惊喜到后来的惊叹、激动、兴奋;再由兴奋恢复平静后由衷的感激,可以说作者是一位善良美丽、文笔优美、情感细腻丰富的女孩。假如不循这一线索,学生怎么可能自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所以,教学设计时,我将这些情感穿插在过渡语或小结语中。

  1、老师与学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比学生早学一步而已。要学生动情,老师首先得动情;要学生想象,老师先要有丰富的联想;要学生激情朗读,老师先要读得有情;要学生咬文嚼字,老师先要咬文嚼字。所以,我在“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排空而至”“不停地鸣叫”、“互相倾诉”、“翩翩起舞”、“似飞瀑”“如惊涛”……这些生动的词眼上停留回味了很久。

  2、一堂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灰椋鸟》这堂课,由复习导入,重点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教学中,环节不多,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分析不多,但圈点批注,感受颇深;文字不多,但热情朗读,声声入耳。我是这样设计的:1、初步感受场面的壮观与作者的喜爱之情。2、自由读课文,抓住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和联想到的,展开说说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或句。其中,“排空而至”、“倾诉”、“翩翩起舞”、“百鸟争鸣”等词纷纷落入学生视线,感受谈得很是生动:“只有亲密的`朋友、亲人间才会倾述心里话,这里的鸟儿在作者眼中就和亲人一样,多么感人呀!”“我感觉到穿着金红色裙子的少女正在跳舞,她们在比谁的舞姿更美。”“这么活泼可爱、配合默契的鸟儿有谁会不喜欢呢?”……正是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作为支撑,课堂上的朗朗的读书声,可说是非常令人激动,特别叫人兴奋。3、将话补充说完整:我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 4、体会作者对林场工人的感激之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灰椋鸟》这一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学生答:“徐秀娟。”我又问:“知道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吗?”许多同学摇头,只有两三位同学说知道。于是我出示了徐秀娟的事迹:

  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作者徐秀娟正是有这样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盐城自然保护区,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在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为了寻找、救护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漆黑的夜里,徐秀娟在茫茫的滩涂上苦苦寻找,不甚陷入了沼泽地里,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说到这儿,我的语音有些哽咽了。)为了歌颂她,怀念她,艺术家为她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按下了放音键,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我想:此时,她们一定有种酸酸的感觉。简介作者事迹,在《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如泣如述的歌声中,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中结课。

  3、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我开始复习时出示灰椋鸟的外貌,到最后没有再出示进行比较,使课堂教学少完整;其次,在让学生想象说话时,学生思路较窄,我没有及时进行思维广度的引导,使课堂缺少了灵性;还有,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我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贫乏,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够,使课堂语言少丰富。

灰椋鸟教学反思14

  《灰椋鸟》是一篇优美的写鸟散文,文章重点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及欢乐自由,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文章的第二部分是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从而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引导学生体会灰椋鸟在林中生活的快乐、自由和热闹。从而点出树林是鸟儿栖息的处所,是天然的俱乐部,是鸟儿真正的乐园。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引导学生体会灰椋鸟在林中生活的快乐、自由和热闹。从而点出树林是鸟儿栖息的处所,是天然的俱乐部,是鸟儿真正的乐园。而这一切,又是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从而深化主题;体会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鸟,人,林,息息相关。最后感受作者对鸟的热爱,对动物的热爱。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了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我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当然,我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必须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灰椋鸟教学反思15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写的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的敬仰之情。文章第二段是重点,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将灰椋鸟归林的活动与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同时描写,交融渗透,合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复习引入。

  一开始在导入时我的想法是围绕第一教时灰椋鸟的外形入手,然后直奔重点,围绕场面如何如何壮观展开学习。反复揣摩作者的意图,终于发现了一条情感变化的线索:作者由满不在乎到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见时的惊喜;由初见时的惊喜到后来的惊叹、激动、兴奋;再由兴奋恢复平静后由衷的感激,可以说作者是一位善良美丽、文笔优美、情感细腻丰富的女孩。假如不循这一线索,学生怎么可能自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所以,最后在教学设计时,我抓住了作者没看灰椋鸟之前是怎样想的,看了之后又怎样想呢?然后引出第六自然段,从反问句入手,先让学生改成陈述句,然后因势利导,切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二、感悟归林时壮观场面

  即学习第4自然段。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交流时,相机出示相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来体会。在指导朗读时,先练读这些重点词,读出壮观之势,再将词语放入到句中进行练读。在指导学生理解体现壮观场面的一个关键词“排空而至”,其实也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一个词时,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排空而至”,看了录像之后,不用教师过多地解释,学生自然明白了词义,还读出了壮观的气势来。紧

  接着安排了想象练习,“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还有的呢?”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各种形状的队伍脱口而出。接下来我相机安排了分角色朗读,师引读第三自然段,一组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其余同学读“大部队”,再次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壮观。过渡: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壮观的画面,她还听到了什么?引出第四自然段 “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一句,先播放鸟叫声,引出“倾诉、呼唤、应和”,理解“倾诉、呼唤、应和”内容时,我设计想像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这一情景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另外此句中的分号的`用法,我的处理是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换成逗号或句号行不行?学生通过比较觉得不行,明白这里分号表示并列关系,不能换,最后再让学生分组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分号的用法。最后在完成本自然段教学之后,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灰椋鸟归林时的动画录像,让学生以给录像配旁白的形式来完成第四自然段的背诵。边想象画面边背诵这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今后背诵学生就能应付自如了。

  三、感悟归林之后的热闹之情

  如果说第四自然段教学时我牵得比较多的话,接着第五自然段的教学,我则通过组织学生“读、划、品”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读书动笔的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课件播放,师配乐引读“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们还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又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多读一读,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全班交流时,我相机出示两句话。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让学生回到一开始灰椋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进行比较朗读,抓关键字眼“看”,感悟夕阳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鸟的美丽。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看了之后爱上了灰椋鸟,从而对灰椋鸟更添喜爱之情。再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像,这声音如——似——。这样热闹、欢快的百鸟争鸣图,作者被它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欢呼什么?这一情境的创设,旨在让学生抒发出内心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读、找、品、悟”与文本真切对话,学生自主学习,收获不少。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能自己感知、发现,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激活、指引、协调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感悟、通过句式感悟、通过情景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最后以填空的形式再现文本,让学生通过体会文章结构来记忆文本。这又是另一种记忆方法。

  四、升华爱鸟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教师谈话回归到第六自然段,作者想法的变化正是情感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通过问题:读之后想到了什么?再结合“观赏”一词的赏析,明白作者情感的变化其实不仅因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归林之后的热闹,更是因为想到了人,即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的感谢,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赞美。进而使学生受到爱鸟、护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突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联系到文章作者徐秀娟,她出生养鹤世家,从小就喜欢鸟,喜欢动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她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爱鸟的人。最后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内容的深情讲述和音乐的欣赏,升华学生的爱鸟之情,让学生永远铭记徐秀娟的一句话“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环节不多,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分析不多,但圈点批注,感受颇深;文字不多,但热情朗读,声声入耳。不足仍然很多,自认为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写作方面的引导不到位,其实在学习四、五两自然段后只需要用一句话对写作方法上强调一下,引起学生注意,为学生今后写作做好铺垫。而我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渗透了,但未总结,所以学生很难有较深的印象。更多的不足,期待各位的发现,静候各位的指导!

【灰椋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灰椋鸟》教学片段反思06-22

《灰椋鸟》教案(15篇)07-27

《灰椋鸟》教案15篇02-27

《灰雀》教学反思(精选)07-10

《灰雀》的教学反思03-14

灰雀教学反思02-08

灰雀教学反思07-01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08-09

灰雀约教学反思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