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1 16:02: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三步:感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感受是什么?”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另外结合课文还进行了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让学生谈体会,从而引导体会到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遗憾: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让学生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学生虽然已经理解,但回答得与我的预设有差别,在这一环处理上不够机智。这次的遗憾和失败,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赞叹"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赞赏","赞美","称赞""赞扬",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赞叹",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

  在为"一丝不苟"找近义词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一丝不苟。此外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学生没放开,老师也没放开,没能达到活而和谐的境界。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问题多而乱,使学生回答得也杂而散。如果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会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意思。

  2、学习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一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大家都知道,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鱼会游到纸上吗?课文中鱼游到纸上又是指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把课文读一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个记号。

  二、“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是谁说的?是在说谁?这是个怎样的'年轻人

  三、为什么说这位青年举止特别?举止特别的原因是什么

  (“举止”是行为动作的意思。“举止特别”指一个人的行为动作独特,与众不同。)

  四、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子,以读促解,以解促读。)

  (课文第七自然段中“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这说明他描画得细致入微。“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这又说明他画得像,捕捉到鱼的动态了,所以出神入画。这些都缘于那位青年专心致志地观察、一丝不苟地反复描画,才使得女孩那样惊奇,大家围观、赞叹、议论。)(“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词你想到那些与它意思相近的词?)

  (“他老是一个人”如果把“老是”去掉还可以怎么说?大家赞叹着,除了用赞叹,还可以换什么词,为什么用赞叹,不用赞美,赞赏,称赞?)

  五、“先游到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

  (谁能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或“只有┅┅才┅┅”把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连成一句话?)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教师引导学生谈主要方法(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七、小结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忘我的境界

  一丝不苟

  融为一体

  鱼游到了心里──鱼游了纸上到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1、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4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

  二、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格。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作者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作文材料的。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六、课时分配:二课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合作学习课文二、三、四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2、突破的方法和途径:

  (1)、紧扣“游”,渗透整篇文章。

  (2)、通过幻灯、质疑、小组讨论、朗读、精心设计练习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读、思、做、议、说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品味课题。

  1、板书课题,审题质疑,激发情趣。

  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板书:《鱼游到纸上了》。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老师归纳梳理,出示两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2)、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各小组自读课文,体会理解课题中“游”的意思。

  (学生答)板书:画

  三、品读“勤奋画鱼”。

  出示学习提示:A、自由朗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B、讨论,并完成填空练习;

  C、体会理解所填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 默读课文,划出青年画鱼的句子。板书(画鱼)

  2 小组之间按提示要求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推荐代表读 填空练习: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 小组议说——从所填词语中得到的体会。

  师:有不理解的词吗?(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这两个词。)(用自己的话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能想象青年有多细致吗?画得怎么样?

  生:(鳞、鱼眼)

  4 出示图片

  师:哪张是工笔细描,哪张是速写?为什么?

  生:细描(细致)速写(形象生动)

  5 师:我们怎样用读来表达青年画鱼的感觉呢?,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读

  生:评价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齐读

  6 品读“鱼游到的纸上”

  师:从同学们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一条条鱼游到纸上。当时在场的一个小姑娘怎么说的?

  生: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游”

  师:一个人鸟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鸟儿“飞”)

  一个人猫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猫儿“跳”)

  一个人花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花儿“绽放)”

  师:这使我想到平时同学们在写作文要学会用词恰当,词用准确了,也就将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师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哟……啦”

  生指名读 齐读

  7指导朗读有关“画鱼”的段落,小组比赛读,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8 观察课文插图,学生即兴表演围观者的赞叹、议论,肯定青年画画所取得的成绩。(创设情景)

  四、体会“青年爱鱼”。

  1师述:大家赞叹、议论、甚至惊叹,而他有什么反应呢?

  生:(“专注”“聋哑人”“与鱼融为一体”)

  2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青年与融为一体,画鱼很专注。

  4 生 :找句子 轻声朗读这两段话

  5 师:眼睛看的,笔下画的',心里想的全是鱼!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用书上的话说,这就是-----(忘我)

  6师:让我们悄悄地走进青年画鱼的境界中,谁能把老师也带到那种境界,读读这两句话:

  7 出示(围观……一体了我仍旧……忘记了自己。)

  还不够痴,谁再读

  8 你们能够将鱼画到指上吗?看见了为什么画不出来?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

  9各小组自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他是如何观鱼的?并划出描写他“举止特别”句子。

  10小组充分展开讨论,合作解疑。

  小组推荐代表读:表现他“举止特别”的句子。

  出示比较句子: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B、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不说一句话。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哪个句子更好。

  11生评议说:从“老是”、“呆呆”、“静静”、“从来”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2 创设情景理解观鱼忘我。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留意“每个星期天”什么叫每个星期天?

  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13师:孩子们这位青年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就这样呆呆的,静静的看着池中的金鱼,他可能忘记了——,忘记了——还有可能忘记了————

  用书上的话说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一个观鱼如痴如醉的青年展现在我们眼前。

  14指导朗读“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的句子。

  通过练习、朗读、议一议、说一说这个重点句子的含义。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述:我们体会到这位青年的确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废寝忘食地观鱼,做到了“眼中有鱼 ”;一丝不苟地画鱼,才使鱼跃然于纸上。

  15处理课前学生疑问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16点燃学生对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的钦佩和感动。

  师述:这位聋哑青年身患残疾,学画不到一年多,就把鱼画得栩栩如生,你们有何感想?(生议说)

  生板书:勤奋专注 身残志坚等

  五、感悟“画鱼心得”。

  1各小组自读第四段,边读边想: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划出有关句子。“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3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反馈。

  “游”怎样理解?(生答)刻或印或记 ……板书(记)

  4师述:胸有成竹再画竹,心中有鱼才画鱼 。

  换课题为:鱼画到了纸上。

  换句子:把鱼画到了纸上。

  鱼被画到纸上。

  生议说:行不行?哪个更好?板书:(活)

  5师生共同合作,突破难点,理解“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生用箭头表示“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出示句子训练: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说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心里”

  6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述:由此可见,不仅要做到眼到,而且要做到心到,才能做到笔到。换句话说,只有全神贯注,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在加之勤练笔,多积累,才能做到下笔有神。

  板书:细观察 勤练笔

  师述:这就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平时作文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勤练笔) 画 勤奋专注

  (细观察) 记 身残志坚

  活

  鱼游到了心里

  教学反思: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精选训练点,在实践中发展语言: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设计填空、比较、关联句等语言文字训练题。通过这样专项的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些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层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的内涵。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创设情景,即兴表演,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解读知识点,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5

  本课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一节课下来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6

  课堂记录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第一次读课题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

  2、哪些同学对“游”这个字眼前一亮?

  3、这个“游”字太简单了,怎么就让你眼睛为之一亮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文中所有的带“游”字的句子。

  2、交流所有带“游”字的句子:共七句。

  3、指读;再读:(适时评价)

  4、师生合作:共读全文:老师把七句话连起来,串起来。

  三、积极引导,由浅入深:

  1、他笑了,为什么笑?而且笑得那么甜?

  2、读小女孩对她的夸奖

  情景读书:分别读,看谁读得最像那个小女孩?

  3、品读:听完了,有感觉,这是怎样的叫声?(惊奇,奇怪)。谁来模仿?(指导朗读)

  4、假如你在现场,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观看的一员,听到小女孩的叫声,你第一个反映是什么?

  (迫不及待,挤过去看)

  5:指名扮演小女孩,你们做出第一反应。(离开座位,就去挤了看一下)

  6: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金鱼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7、这样的画面你们你们看到了吗?(没)你怎么看到了呢?(小女孩的叫声)再读。

  (看到了,看到了,我看到了这一切还写在你的脸上!)

  8、假如小女孩的话变成了“金鱼画到他的纸上来啦!”你还会有这样的反映吗?(不会)

  9: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的呢?(自由轻声读课文)

  10、你看到了青年画画了,你的眼睛很特别留意句子中的哪些地方?(一丝不苟静静)

  11、你留意“静静”吗?青年画画是认真吗?为什么说“静”不说认真?

  是熟练吗?为什么不说熟练?

  12、静静地,我们一起静静地读读这句话。为难大家了!怎么就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出来呢?这里的静是安静。

  13、就在青年画画的过程中,你听到他说过一句话吗?你看到青年伸懒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14、请同学们再读,只动嘴,不出声。他画下了哪些金鱼?看到了哪些动态?(摇尾嬉戏吐泡)学生读,换词读。(平静)

  15、青年画画要用眼睛去看吗?不用!为什么?

  16、小结:因为他已经将金鱼刻在了心里!烙在了心上!好一个烙在了心上!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当青年在“静静“的画画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金鱼!只装着动态,这又是什么静?(宁静)

  四、水到渠成,练习背诵:

  1、小结,再齐读课文。

  2、青年把金鱼游到纸上,你们能不能把把这段文字游到心上,练习背诵。

  听后小记:

  阳春三月,在浙江工大的礼堂里,举行的是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既“亲近母语”国际教育研讨会。一进入会场,浓浓的书味扑鼻而来。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窦桂梅、周益民、蒋军晶等名师的精彩教学,这使我的杭州之行收获多多。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尤其让我为之拍案叫绝,课堂里老师语言流畅,积极引导,步步深入,整堂课的环节丝丝相扣,的确精彩。这才知道,鱼能够游到纸上是因为已经游到了心里,那是“功夫”在台下,那是“心”到自然成。这堂课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以“游”为线,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学从课题开始质疑,方法从“游”字入口,从抢眼到说出来,又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将平日里我们常用的“见到了课题,你想问什么?”等无病呻吟的问题变成了带有孩子自主体验和表达的场所。很容易就激起孩子的兴趣。接着,找含有“游”的句子,并将句子串起来读,读的方式是变化的,提出要求,具体又合理的要求,学生完成得不费劲,但有又难度,第一次把握文本的重点,从而也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紧扣关键词,逐步深入。

  王老师在处理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时,抓住“静静”做文章,先是要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指出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声音是“安静”;画画时没有说过一句话,身体一动也没动,像一座雕塑,这是“平静”当青年在“静静”地画画时,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动态”,这是“宁静”!三个“静”就将青年画画时的投入及技艺高超一展无遗。在整个过程中每每遇到问题,学生达不到,王老师不急不躁,就是引领。学生也逐渐被感染,能仔细去体会文意,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三、贴切的`评价,给学生一份轻松的氛围。

  听完课时对王老师的“评价”语深感佩服,就是自然、舒适。就在学生体味文章而又不能达到的情况下,老师语气非常中肯地说:“让同学们为难了!”而且说了三次。后来,在教师毫无痕迹的指导下,学生终于慢慢,自然地走进文本的极至处。无庸致疑,老师的话在盛大公开课的情况下,给了学生理解,信任,更给了学生一种“以退为进”的鼓励。此外,还有“听一听,这么长的句子没有读错一个字,功夫很深!”“好眼力!一口气留意了四个词语!”都给了学生无痕的支持。在平时,当学生没有反映时,我们常常会急躁,甚至带有咄咄逼人的疑问,使得学生没有了宽松的思考环境,束缚了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学生不敢尽情思考和表达是属于正常反映的。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7

  《鱼游到纸上》一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为了落实学习目标,我在课堂上首先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第三,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四,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第五,围绕单元训练要求进行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作者如何积累材料,指导学生的写作。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8

  《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

  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年的外貌、观鱼、画鱼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再依据这些文字,在空白处作一定的批注,写下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并谈谈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谈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探讨、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在学文,美读之后,我还引导了学生积累运用文章写作方法,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读写、读思结合。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9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接下来,我就结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从“研读教材”、“抓准四个着力点”、“落实一个统一”,“贯穿一个对话”四方面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力求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准确生动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在文本解读时,我主要从普通读者、学生收获、教师教学三方面潜心研读教材。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赏读课文,随着作者对文中主人公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的聋哑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还感悟到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第二步,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 “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根据学段要求、学情以及本文的特点,确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3、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就今天四三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以上目标基本达成了。

  二、抓住四个着力点,实现发展性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0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看着黑板读“鱼游到了”,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鱼在水中快活地游动。

  生:我看到鱼在小河边游玩。

  生:我看到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生:我仿佛看到鱼游到了大海里。

  师:鱼到底在哪儿游呢?师在“鱼游到了”后面板书“纸上”。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生:自由读课文。

  师:鱼能不能游到纸上?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生:鱼能游到纸上。因为课文里的那位青年画得太逼真了,给人的感觉就像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加亮点分)

  (点评:学生有了好奇心,学习就会变得兴奋,思维就会掀起波澜。熊老师正是抓住这一点,创设问题情境,鱼游到了哪里?鱼能不能游到纸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片段二

  师:那位青年的外貌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用铅笔画上横线。

  生: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师:你找得真准。(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句子。)

  师:玉泉的水有什么特点?(玉泉的水清澈见底。)

  师: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青年的外貌吗?(眉清目秀)

  师:请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生: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再读课文,边读边用铅笔画句子,青年观鱼的句子用小括号,青年画鱼的句子用波浪线。(生按要求读画句子。)

  师:请同桌相互交流画的语句。

  师:指名读青年画鱼的句子。

  生: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加亮点分)

  师:“工笔细描”是什么意思?

  生:指青年画金鱼像姑娘绣花那样一针一线,非常仔细。(加亮点分)

  师:“挥笔速写”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金鱼的动态描绘出来。

  师:再指名读,注意“工笔细描”的语速较慢,“挥笔速写”的语速较快。

  师:同桌表演读,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表演青年画鱼的动作。(师生合作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师:这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齐读)

  师:你能说说“融为一体”的意思吗?

  生:青年专心致志地画鱼,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把鱼画活了。(加亮点分)

  师:小女孩怎样赞叹?

  生: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读出惊奇的语气,开火车读。)

  师:还有观鱼的句子吗?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说明他是如何观鱼的?

  生:他看鱼看得入神,全神贯注。(加亮点分)

  师:除了我们找的这些语句外,还有吗?

  生: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他看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他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生:他看鱼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加亮点分)

  师:请同学读一读,读出忘我的境界。(指名读、齐读)

  (点评: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熊老师紧紧抓住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来引导学生体会青年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品质,让学生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片段三

  师:我想同学们这时应该明白“鱼先游到我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他爱鱼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生:我们学过胸有成竹的故事。宋朝文同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画成了的竹子的`模样。同样,这位青年画金鱼前,心里已经有了金鱼的形象,可以说胸有成“鱼”,所以他画鱼画得栩栩如生,好像金鱼在纸上游动似的。(加亮点分)

  师:“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

  生:鱼先游到我心里,再游到纸上。

  生:因为鱼先游到我心里,所以鱼游到了纸上。(加亮点分)

  生: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师:你佩服青年什么?(全神贯注、坚持不懈、有毅力。)

  师:我也很佩服他,他是一位聋哑人。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也想到《触摸春天》中的一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点评:如果要把金鱼画活,就要先仔细观察金鱼,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这也就是“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熊老师让学生在感悟重点语句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结合“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的关系,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反思

  语文教学要“求实”,即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在片段一中,熊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鱼能不能游到纸上”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习惯。在片段二中,熊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出青年的外貌和观鱼、画鱼的句子,并细读品味,这实际上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批画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阅读的切入口,让学生知道人物的品质,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湛,才会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重点的词句,要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咬出文字的滋味。

  语文教学要“求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彩飞扬;学生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在片段二中,熊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悟青年画鱼的句子时,先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同桌表演读,最后师生合作读,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津津有味,这时,师生与文本完全融为一体了。在片段三中,熊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胸有成竹联想到胸有成“鱼”,这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体现,这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也是一种深层的、具有切合学生发展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展现了教学的精彩,给所有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教师的激励措施为课堂增添了色彩。在教学中,熊老师多次给发言精彩的同学“加亮点分”,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再加上“实”与“活”的语文教学理念,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1

  学校要听老师的课,名日“考核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选择了〈鱼游到了纸上〉一课。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劳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入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整堂课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展开教学的: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我首先让学生自渎一遍课文,在学生自渎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位聋哑青年的初步印象,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2)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描写青年人观鱼、画鱼的语句,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进而启发学生从青年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3)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通过朗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青年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有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人,只有自省,才能常新。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借鉴了张小琛老师的教学设计。用了两个大问题进行整个教学。

  由于这篇课文的标题很特别“鱼游到纸上”,因此在授课时,我让学生质疑标题“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果然很多孩子提问: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第一课时的核心问题已经出来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并试着结合问题说说文章主要内容。由于这也是一篇以“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比较顺利。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而且他们还读懂了这句话实际上是赞美盲青年画技高超,把鱼画的非常逼真(这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拓展了两个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随即引出第二个问题“盲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逼真?”至此,第一课时结束。本来我的教学设计是在第二课时再提这个问题,由于第一课时进行的比较顺利,因此这个问题得以在课堂结尾提出。

  ps:由于,在测验中检测到我班学生对“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这个部分掌握的不是很好,很难完整的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因此在第一课时的第二次读课文(指名读)的过程中,我插入了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这个环节。考虑到照顾全体学生,我将解释词语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直接解释词语即说出你在工具书上查到的解释;二为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在本课中的意思。由于已经布置了学生查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所以第一部分选择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回答,第二部分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举手回答。

  第二课时主要以学生用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盲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逼真?”在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自学交流后,他们很顺利的找到文章的重点句子且说了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以朗读升华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回顾全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让盲青年深刻的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学习语言神态描写,再把这些句子抄下来。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上的是比较顺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果然很精炼!通过这节课的授课,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问题的设计对教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3

  一、紧扣课题,激趣导入。

  首先我从课题入手,上课开始我就设计问题: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第一个印象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随即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并进行探究。

  二、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巧设导语,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在品句训练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从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通过朗读,读出青年的专注,读出青年的投入,学生也体会到了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师生之间有点拘谨,没能达到更好的活而和谐的境界。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这里还需要好好去设计。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该怎么设计,我事先制定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是以“这名聋哑青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辐射到全篇,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去实现教学目标。第二套方案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鱼怎样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样游到纸上的。后来我确定的教学设计有很多地方都借鉴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设计,但并不是简单地搬过来,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如:王崧舟老师抓“静”字,引导学生“静心悟禅”,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层次。通过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我认为学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因而在教学中是降低了难度的,去寻找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进行情感的熏陶。还有对描写人物的动作这一段的品读,对人物“坚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学版块之间的衔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对老师的个人发展有益的,仿效名师未尝不可。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5

  本课我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有特色。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紧扣一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凸现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第三题,重在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与抄写中,体会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自主性练习]

  一、读句子,回答问题。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先认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说说,再简要地写下来。

  二、读课文,自由分组研讨以下问题后选出发言人全班交流。

  1、“金鱼游到纸上来啦”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鱼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3、鱼“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聋哑青年的外貌是怎样的?他看鱼、画鱼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再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选择其中的两三句抄写下来。

  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首先看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两句话的意思,再考察对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对“先”字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5篇)04-11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5篇04-03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集锦15篇)04-11

《鱼游到了纸上》的教案08-25

鱼游到纸上说课稿02-03

优秀教案《鱼游到了纸上》4篇04-03

实用的优秀教案《鱼游到了纸上》三篇04-28

优秀教案《鱼游到了纸上》汇编5篇04-24

有关优秀教案《鱼游到了纸上》三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