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教学反思1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刚刚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挖掘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例如: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穿插这样的问题:1、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儿童教育。(或谈对三味书屋生活改革的看法)2、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以教材为根本的同时,时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学贯穿起来,处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想在课堂说话的欲望,并且可以根据我校开展的“幸福课堂”激发学生的幸福感,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草》教学反思2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低年级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初探古诗特有的文字魅力。
古诗《草》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读完诗后我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为什么要烧草呢?面对着学生无穷无尽的问题,我顺势引导看图学习第一句:诗人写的是哪里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从哪个词知道的.?结果孩子们一下子就能说出第一句诗的意思。
古诗不易懂,学生知识水平有限,为了照顾全局,让更多的孩子参与思考,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有个问题生成得不是特别好:想对小草说点什么?只有平时热爱阅读的孩子能结合生活谈一谈,看来我们的阅读感悟还要加强训练。这节课最值得高兴的是课后有个孩子来请教为什么要烧草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课前未预设到的,但还是当场为学生解释了草木灰的小知识,看到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头,我感到了为师者的快乐。
《草》教学反思3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探索,在自主学习中,不仅获得新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学习,提高学习效。
根据《可爱的草塘》语言优美,内容生动,文字通俗易懂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篇内容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有一定快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思想感情。
一、营造气氛,促使学生参与
我先出示草塘美景的幻灯,而后展现草塘春、冬两季物产的图片,学生兴趣盎然,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如临其境地得到感性认识:草塘真美,物产真丰富,这样在特定的氛围中进入意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词句理解课文。
通过学生潜心读书,在书上圈圈点点,写体会,能以书中词句为依据,谈出自己的理解,草塘景色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草塘面积很大,草塘的颜色很绿,草塘绿的有变化,各抒己见,有时还有大大小小争论,学得生动活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快速阅读课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能力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组内互讲故事。
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看看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几件事讲给我们听。小组内互相帮助,互相讲讲。请一些同学上讲台讲,小丽的话中给“我”介绍了开春瓢舀鱼,冬天捉野鸭、打狍子三件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乐趣、令人神往。“我”是从这里体会草塘的物产丰富的。安排四人小组讨论,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发言的机会,而他们之间的互相补充又能提高班级发言的质量。学生通过自学不同程度地弄懂了课文一个方面的内容,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使他们更加相信自己能独立地获取知识。
四、品读亲身逮鱼乐。
分角色读小丽与“我”的对话,注意读出其中的乐趣,读出小丽作为北大荒人的自豪感,同时也读出自己的喜爱、自豪之情。鱼多:挤挤挨挨、鲇鱼、鲫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抛、不住地拾,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并且善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读中体会美景
在教学小河美景这一自然段时,由于这一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很美,我建议学生用赞美、惊喜、恋恋不舍的语气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就能体会到作者对草塘的喜爱之情,最后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对草塘也依依不舍。
《草》教学反思4
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借助导读,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
教学机智:
《草》是王愿坚创作的和长征有关的小说,文章比较长。为了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我利用题目导入:一棵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小草,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在特殊的环境中却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我们走进王原坚的草,感受一下在长征途中由几株平凡的小草引发的激动人心,震撼心灵的故事。快速默读课文,本篇小说由草引发了一个什么故事,简单概括。吃——尝——议,彰显出人物的心灵和内心世界。所以草就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并由此展开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可利用线索把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然后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再通过各种描写把压缩的文章还原。一收一放中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创新:
《草》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上运用了各种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等。但如何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我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提问,我们通过什么来评价一个人?有同学说,通过他说的话,言为心声。有同学说:通过他的表情神态,来判断他当时的心理。或者通过他的行为动作,来判断他性格特征。而小说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应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形态,或弘扬一种精神或贬斥某种社会现象。今天我们认识一下《草》中这两位人物。通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评价人物的方法,给他们写一份鉴定表。以这种方式:从这段 的描写中,我感到了这是一个 的人。大家比较有兴趣。把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都概括出来了。
《草》教学反思5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这是我在这堂课的目标。
所以本课中,我力求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让学生在中心的理解上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里,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童年体会开始谈起。让学生在共鸣中领会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一切都在娓娓中道来。在分析第二段中结合小作文的景物描写,既对景物做了详细的分析,又教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在课后的作业中加以巩固。写景状物的描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总的来说,课堂的目标都在这两课时的内容中及时得到了落实,在学生自己的畅所欲言中得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不足的,对在三味书屋中生活的分析,对于个别难解的语句没有及时解决,而且也没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这是我在这一课文教学的遗憾。
《草》教学反思6
可以说《草》这篇文章是我比较得意的两节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紧紧扣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所有的知识按照一个体系与内在的关系把它串起来,很好。虽然这样做可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研读文章,而且还要提前读几次,还好假期我已经把整册书读了四遍,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去理解文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的位置及作用,这样才能很好的分析归纳内容的类型,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与范围把他们串起来,这样就可以展示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与网络。再辛苦也要坚持下去,因为自己越来越讨厌豆腐块及老师讲学生记的的课堂,记住要做个老师,而不是教书匠。加油,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巩固与强化。
对于文章的理解有两点,一,杨光的存在就不仅仅是衬托周副主席,而是塑造了一个关心战友的红军战士形象的`同时突出表现了周副主席的光辉形象。二,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小说都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结合背景1977年那时国家正处于文革刚结束,百费待兴的时期,所以这篇文章主旨应理解到三个层面:
(一)周副主席的光辉形象,
(二)革命的光荣传统,
(三)作者希望青年继承革命传统去建设美好未来(结合题记理解)。
《草》教学反思7
我谈谈上完这节课后的一些得与失。
先说这节课的构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需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3、体会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景象。
针对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计我的教学的:
首先是情境创设,我将草塘四季的照片一一展示,并以诗人的故事为线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议议,总结出草塘的可爱之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风光奇特。接着,通过看、找、读(抽读)、听(听范读)、读(自由读)、朗读的方式学习景色优美这一部分;
通过自学、集体议论的方式学习物产丰富这一部分;通过找、议、读(范读、自由读、朗读)、背(背诵)的方式学习风光奇特这一部分。
最后,理出全文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同时,将开头创设的情境——诗人未完成的诗展示出来,让学生帮助诗人完成作品,以诗歌朗诵的方式完成教学。
从我个人的`感觉看,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比较成功的。我将草塘四季的照片一一展示,并以诗人的故事为线索,以诗人未完成的诗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课文中。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都很高。
此外,教学环节清楚,设计合理。按议、读、写、诵的顺序,完成了教学目标。另外,教学中新课标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齐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体现。
但是,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是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够。尽管进行了朗读指导,但在指导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学读、试读,自由读、朗读这一过程。
其次,新课标的体现不够。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查阅有关草塘的资料,学生对草塘的认识十分片面,对草塘的了解不多。
第三,在学生进行朗诵时,对学生常使用同一词语没有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没有放开。学生朗诵时呆板,缺少新意。
在评课时,评委对我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也作了中肯的评价,使我再一次受益,在此特表感谢。这一活动的举行,对提高我的教学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也许是本次上课最大的收获。
《草》教学反思8
今天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把课堂设计做了一下小小的调整,没想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顺序的调整。以前在讲这一课时我都是按课文顺序来讲,先讲百草园,再讲过渡,引出三味书屋,最后总结。这一次我把过渡段提到最前,把题目板书在黑板上以后,我便提问:“从题目中你们得到了什么信息?”孩子们便开动脑筋,七嘴八舌的讲:“讲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作者是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没想到这样一改变,在课的开始便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孩子便很准确的找出了过渡段,并分析了这一段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是不舍和依恋,也很自然的便引出了百草园之所以为乐园的话题。
其次是提问的调整。以前在讲百草园的时候讲孩子们找出乐园的三个方面,我便一个一个的领着孩子们分析它们各自的好处,这一次我讲孩子们自己讲,特别是神秘的传说和有趣的活动我请孩子来复述故事,第一个讲美女蛇的孩子有些拘束,就是很平常的把美女蛇的故事讲了一遍,接下来的便不一样了,孩子绘声绘色的,特别是讲到美女在墙头叫书生,捏着嗓子极尽谄媚之态,引起全班同学的哄笑,讲到半夜美女蛇来吃书生,拟声词运用的也很到位,连表情也惟妙惟肖。讲到雪地捕鸟的环节,有些经验的孩子还加入自己的经验之谈,绳子不能绑的太高,否则把筐都拉跑了;咱们这里不好找谷子,但可以撒小米,不能少了,一定得多一点才行;……这样的故事复述下来以后,还用老师领着分析百草园的“乐”吗?还用再费心思理解鲁迅为何对百草园有留恋之感吗?让孩子们自己讲,自己分析,更好的是可以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这应该是最能让孩子们接受而印象又最深的一种方式吧!
然后是课堂活动的调整。以前我们在提到课堂活动无外乎就是小组讨论,或者有时候可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这次我把课文中所讲的鲁迅小时候的“课堂活动”搬进我的课堂。文中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时提到上课做指甲戏,我便让孩子们动手自己做几个套在指甲上的纸糊的盔甲,自己编个指甲戏来演一演,孩子们三两结合,玩的好不热闹;我又把事先观察搜集到的一个孩子在书上做的画拿出来,孩子们在笑的同时也在找自己或同桌在书上的杰作,也是忙的不亦乐乎。这样的三味书屋讲完以后,孩子们从过渡段中体会的三味书屋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地方的理解便有了新的想法,再结合对先生读书时的投入的描写和对学生们溜到后院里玩时的宽容,以及鲁迅对寿镜吾老先生的`尊敬的背景,孩子们便不难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也是有留恋之感的,而且这里也是鲁迅的文学启蒙之地,孩子们对寿镜吾老先生也会存在敬佩之情!
最后是读的调整,我们讲课文时一般都是在讲前读一读,这次我除了在开始通读课文外,还在讲课过程中采用强调读的方式。比如讲完美女读的故事后,我便让孩子们找到最让人紧张的内容读一读,并加入感情的读,孩子们一下找到了晚上美女蛇来吃书生的情节,在读的时候,“沙沙沙”的蛇的声音拉特别长的音,还放慢速度,制造恐惧的氛围;雪地捕鸟选的是那一段捉鸟的动作描写;读书选的是先生那种投入的内容,读的时候还不忘学先生的动作,把头向后仰,以至于最后都发不出声音来了……这样的读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孩子学会用抑扬顿挫来表现作者的情感。
总之,在课堂过程中调整一个方式,无论是对教学者,还是对受学者,都会有一种新的体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草》教学反思9
课前透视
《草》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 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注重了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对词义的理解到对诗句整个意思的领会,从启发体会到组织表演,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喜玩好动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表演练背古诗的情境,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
3.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注意了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草》教学反思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学习本文时,学生应该把握住“我”在百百草园及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并切实体味“我”对这两处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要学习文中成功的景物描写。
教学时,同样的问题,在一个班没有提示,直接做学案,结果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仅费力而且效果不好,对于什么样的童年的理解只限于表面,如快乐的,自由的,开心的.等,但为什么有这种理解就难以表达。而另一个班则是如是提示的:先填写什么样的童年,再用“因为既可以……又可以……;既可以……又可以”的句式,作进一步的理解,结果学生做的效果比较好,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对于写景状物的把握,也用了一个排比句式: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例如……;恰当地运用形容词,使所写对象的特征鲜明准确,例如……;多角度描写景物,
让读者多角度感受景物的美妙之处,例如……通过种种提示,学生理解问题时思路清楚了许多,效果也好多了。
《草》教学反思11
这学期我们又学了一首古诗《草》,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了,还没教之前,学生们就开始背了。因此,怎样让学生在这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又有新的收获,是我在这堂课中要做好的。这首诗中,我们要会认两个生字(枯、荣),会写三个生字(枯、荣、烧),所以识字量和写字量相对而言比较少,为此,我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了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上。希望通过理解诗的意思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草的顽强生命力),感受语言的优美。理解诗的意思时,我加强对个别字的理解,如:原、岁、枯、荣、生等。
我发现,学生们虽然能背,但要求他们说出这些字的意思,困难很大,只有一两个学生敢举手来回答,有时说得也不够正确。因此,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让他们了解这些字的'意思,并把意思写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抄写在语文书上。然后,让学生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同学们说得比较好,并能说出这首诗告诉我们的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在完成练习时(补充课文),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填写出来,只有一个学生把“原”写成了“远”,而以前,这个字的错误是很大的,我认为在低段让学生理解字的意思还是很有必要的。
《草》教学反思12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人教版语文4册第2课选取了前四句,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结合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在低年级的推广与应用教研活动,4步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教学这节课,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进行了尝试。
1、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所以在初读知大意环节,我抓住了字音的变化,提示一字的变调读法;画出节奏供学生练读,感受几千年前的文化韵律;边读边想,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以上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文的同时,对诗文有了总体的感觉。
2、在品读环节,我校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出的细读想画面和精读思意境理念,我在本课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辽阔的大草原图,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草原的辽阔、青草的茂盛,从而对比较抽象的离离一词有了准确的认识。再如:运用绘画手段展示的4季草图,真切而清晰的再现了一年中野草的繁茂与枯败,一枯一荣、一青一黄之间,看似柔弱的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已然彰显,而熊熊大火之后的顽强再生,也带个孩子们太多感触,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
3、在扩大环节,我为学生们再现了整首诗的后四句,引导学生通过读题目,发现这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赞美野草的诗,更是一首送别诗,在多媒体播放的古筝曲《送别》声中,我为学生讲述了这首诗引发的小故事洛阳米贵居不易,并和学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舒缓的`音乐,急欲表达的情感,就这样与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有了后面一浪赛过一浪的激情朗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当然,我的思考也从未停止,正如各位领导和老师所指出的: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如何巧妙的导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更直观的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这些将成为我今后改进的方向。
《草》教学反思13
《草》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很多学生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了。针对这一学情,我没有按事先准备的教案往下进行,而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但是,就本诗“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没有哪个学生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岁”“枯、荣”,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如:“原”可以组什么词?学生便组出了等多个词。我便顺势说这里的原就是草原的意思,紧接着我便问草原的草长得怎样。随手板画出长得茂盛的草,学生马上回答草长得很茂盛。我又说那“离离”是什么意思?学生便很快联想到“茂盛”,这样“离离”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在理解“岁”时,我让学生用“岁”造一个句子。
有的学生说“我今年八岁。”紧接着,我说:“从出生到现在你过了几年?”“八年。”学生抢着说。那么“岁”是什么意思呢?哦,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岁”就是“年”的意思呀!学到这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那种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在理解了全诗的意思后,我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
《草》教学反思14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0分钟学习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草》教学反思15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在此基础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教师范读,画出节奏,指名领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虽说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但是,就“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任哪个学生也不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点拨即“离离”的意思,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也许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我觉得适当地加深、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未必不可行。
【《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可爱的草塘教学反思03-01
《可爱的草塘》教学反思04-2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04-0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03-0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7篇04-10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经典教学反思04-21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