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2 20:13: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又因为课前是不让学生预习的,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我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课下愿意去了解、探索科学知识,而不是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从而失去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耕”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农耕社会”等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

  一、紧扣教材、钻研文本,设计有效提问。

  什么是“呼风唤雨”?“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导入新课时,本来我审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就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世纪”和“呼风唤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此时还要质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这一环节。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

  三、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让学生体会到身为忠告人的自豪感,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处我不满意的地方。

  1、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有让同学们合作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设计。当学生问道“农耕社会”这一词语时,我说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那时我们再理解。其实应该适当地将这个词语点一下,一会儿再遇到这个词学生一定会更有体会。

  2、在理解“发现”“发明”两个词语时,学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这时我随机造了两个身边的句子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去用这两个词语亲自造句,他们的理解会更透彻,体会会更深。

  3、在引导学生找到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对过渡句的阐述不够到位,应该举出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体会。

  4、在引导学生找出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后,以农耕社会和20世纪作比较,学习这种说明方法。我让学生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找出表示“发现”和“发明”的句子,分别用“——”和“~~~~”画出来。学生找得非常准确,但在此时我更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去读这些句子,充分地去感受、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体验农耕社会和20世纪有多大的落差。

  也许金无足赤,课无完美,再潜心地设计也会从课堂实践中看到不足,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通过这堂课我感悟到只有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我只有通过认真总结得失和更多的学习、锻炼来有效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

  我观看了骆正位老师执教的《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的教学vcd后,自己感受颇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我看后对骆正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有如下的反思:

  1、我觉得: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语言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他不同于一些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无论学生回答得怎么样,都会始终如一地用上了“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句,这是我们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句,往往有意无意间给学生的一些赞赏和“鼓励”过头的情景:造成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听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还未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赞叹之语就已经脱口而出,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实践中发现,开始的课堂气氛热烈,愈到后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预设环节之类的问题外,这种激励性评价的过于频繁和泛化,使评语的激励性和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而骆老师在教学中,只是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此外,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骆老师还常常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2、我觉得: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

  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会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一篇课文。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3

  【教学片断】

  星期四上汇报课,因为是我第一次上这样的公开课,心里很紧张,使得许多本来设计的教学环节在处理上比较马虎。下面就上课的一个环节做反思。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空调,也没有汽车。

  师:我们能不能说同一类的?比如说交通工具。

  生:那时没有自行车,没有摩托车,也没有飞机。

  师:谁还能来试一试?

  生: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空调。

  ……

  师:谁还能说一说古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课件出示: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课件出示:

  没有望远镜,就用“千里眼”来寄托看得远的愿望。 没有_______

  ___,就用“顺风耳”来寄托听到远方声音的愿望。

  师:按照第一种方法来填第二题。

  生:没有电话__________,就用“顺风耳”来寄托听到远方声音的愿望。

  生:没有手机__________,就用“顺风耳”来寄托听到远方声音的愿望。

  课件出示:

  没有__________,就用“__________”来寄托 __________的愿望。

  【教学反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因此,我在师傅的指导下,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

  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出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有采用“课件出示没有 __________,就用“__________”来寄托__________的愿望。”的句式说说现代社会用哪些高科技将古代祖先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使得学生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上好了自己的课后,我听了朱文洁老师的课,听了她的课,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她那优美的朗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的情景中,而我也许是自身素质的水平,在课堂上很少采用。同时,在学生回答后的教师评价更值得我学习。我的两位师傅也一直给我指出,在课堂上评价很重要。

  在这次的汇报课上,我仍旧没有改掉这个毛病,从以上的一个教学环节上就可见一斑。我对夸奖太珍惜了,听了朱老师的课,她在课堂上的夸奖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像我一样用“回答得不错!”这样苍白无力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明显要高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学习。争取明年的汇报课上有所进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在试教本课的过程中,听课老师两次对我提出建议,要注意课堂评价语言的精当准确,在此对两次试教的评价语言作如下反思。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断:

  语段:(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

  处理方式一:

  师:祖先的许多幻想而今都变成了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20世纪的成就太令人骄傲了,有一句诗来称颂20世纪的科技成就。(学生齐读这句诗)

  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中感受到科技成就之大。

  生:我感受到科技成就之多。

  师:你说的真棒,能读一读吗?(生读)

  师评价:读的真不错!还有谁来读一读?(再生读)

  师评价:读得真精彩!

  处理方式二:

  (学生先朗读这句话)

  师: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而且还读出了情,你们从中听懂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科技发展之快。

  师:你的理解很准确,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就是好像在一夜之间吹来一阵春风,形容科技发展非常快,“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千”和“万”来形容科技成就很多。

  师:你不仅给大家解释了诗的表面意思,还在此告诉我们,作者引用此诗的目的,赞叹20世纪科技发展之快,科技成就之多。

  师:能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来读一读吗?(生读,但不够流畅)

  师:我从你的语速中感觉到非常激动,几乎读不出了。还有谁来读一读?(生又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看了你笑咪咪的表情,我也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和舒适。

  教师语言的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教法一中“真棒”等语句,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句,而在此中间,有一些赞赏和“鼓励”过头的情景: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听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还未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赞叹之语就已经脱口而出,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实践中发现,开始的课堂气氛热烈,愈到后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预设环节之类的问题外,这种激励性评价的过于频繁和泛化,使评语的激励性和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教法二中,我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

  我还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揭示他们观点的独特性和合理性的所在,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如:“听了你的朗读,看了你笑咪咪的表情,我也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和舒适。”

  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停顿与感情是否到位,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当学生由教师的点拨在思想认识或读书技能方面获得一些积极变化时,他们也就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有感情地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试图以20世纪前、后作比较,以及20世纪所取得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比过去王公贵族还幸福的日子。

  我上课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都源自现代科学技术。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节课结束时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21世纪,希望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最后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结束课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情感。

  学生虽然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了20世纪是如何呼风唤雨的,但由于课件中缺少直观图象,学生体会不深。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6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是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课堂上,我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对于课后问题的处理也不到位:“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听了这一课我最大的感触是授课老师对于学生自学语文能力地培养,在这堂课上主要是对学生使用工具书,推敲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字学科,学习中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事半功倍,好比战略家手中的地图一样有灵性。学生多数拥有《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和自学资料,但不能积极使用,认真揣摩推敲。个别同学甚至丢弃一旁,更谈不上勤于动手了。其实,从被动使用工具书到主动使用工具书,不仅意味着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而本身就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平常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好工具书,用工具书来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8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9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仓促,没有太充分地思考,对教材的把握似乎还存在问题。现在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及自己的简单思考写下来,以资借鉴。

  如何读懂这篇文章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取分段读文,引导孩子逐段概括段意的方法来读懂课文的。其中,处理的方法因段而异。第二自然段是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用上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现代科学技术”、“发现”、“发明”、“改观”来概括段意。在这个过程中,随机指导学生辨析“发现”、“发明”,主要采取造句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二、三年级的学习中对这两个词已经有所了解,先请学生简单说说二者的区别,然后分别用这两词来说话,在恰当的时候增加难度,把两个词用在同一句话里来说,比如: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瓦特发现蒸气可以推动壶盖,经过思考实践,他发明了蒸气机。另外,在提到“改观”时,和“改变”、“改善”对比,又辨析了另一组近义词。

  第三自然段则采取分层的方法来学习。前三句话都在讲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依赖自然生活,在神话中寄托美好愿望。其中,第三句的处理是重点,尤其是“寄托”这个词不大好懂,我采用了拆句说新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寄托”说话,如:古时候,人们用“千里眼”寄托了想看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的美好愿望;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想听到远处声音的美好愿望……在运用中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寄托的意思,更明白了如何运用这个词来说话,同时也感受到了古时科技的不发达的状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后两句是说二十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迅速、巨大的变化。通过分层,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里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这一段作者引用了岑参的诗句来说明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迅速、巨大的变化,是理解的难点,我采取了老师讲解诗意,由学生体会其含义的方法。这里可以充分信任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非常好的抓住“忽如”体会迅速、出人意料,能够抓住“千树万树”体会变化之巨大,通过“一夜”体会变化之快。

  第四自然段比较简单,可以通过最后一句概括段意。这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科技在哪些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顺带扣入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最后一段话是对文章的总结,此处,让孩子们联系前面对段意的概括,结合这段的最后两句话,用“不但……而且”连接,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致教学流程是这样的。但是感觉讲得很累。虽然几处放手由学生说话、谈理解的地方效果很好,交流充分,训练扎实,不过整体上觉得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这种逐段讲解分析的教学方式牵的痕迹很浓。这类文章的体裁应该归到哪一类?这篇文章不同于说明文,也不是常见的科学小品文,这类文字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哪里?这类课文是否应该以训练为主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文章体裁的界定有时会对教学目标直接产生影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也是这篇课文教学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0

  第一次在这么多教师面前上课,本来不紧张的我,却也因为刘老师一句“精彩”和黄校前面那么长的介绍,让我一下子紧张起来。

  出现了几个特别大的bug,真是不应该的事情。

  1、在讲课的时候,中间有忘词的现象,突然一下子就断片了。

  2、需要练字,尤其是谋篇布局,再看一看板书,实在不能说是一个精彩的课堂,歪歪扭扭的,真的是惭愧不已,今儿看见了别的学校写的粉笔字,真的是让我感受到压力,一直以来对自己的粉笔字还有点沾沾自喜,但当看到这个板书的'时候,我真的是懊悔不已。

  另外一个是ppt的调试,明明在办公室都试好了,没想到底下去了还是出现了乱行的问题,最开始只想着试翻每一页的pppt了,还是有些过分自信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看到这么多的老师听课紧张到忘词。中间有两次卡壳的地方,准备不充分的表现。

  每一次上课总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让人心生遗憾。而这一次也是这样的,让我感觉到进步的空间还很远很远。

  感谢黄校最开始说了那么多的话语,语重心长,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能有一个人愿意帮助教你成长你,其实已属不易。每每这个时候就感觉很温暖,这次上课中遇到的问题,慧慧及时鼓励和指导,给我说让课堂热闹点,毕竟听课的不是全都是语文老师,总是替我着想很多。

  虽然这一个周很累,经常性加班,甚至有一天累到开车眼睛都睁不开,但是这或许就是走上坡路没有容易的,就是很累的道理吧。早上每天走的时候,看见兜还在睡梦中,就会感叹小时候倍受呵护的感觉可真好,可能每个人都是这时候过来的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1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容易入手。

  由于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因此我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

  ①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看出?

  ②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

  ③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

  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从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大胆的把他们想象的说出来。

  另外这篇课文还有几个教学重点:如让学生学会用设问句;感受文中紧紧围绕一句话来写,并运用对比手法的方式;学会区分“发现”与“发明”;理解文中运用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的含意。

  课堂教学上,气氛活跃,同学们都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但不足之处是某些地方时间安排不够恰当,某些可略讲的地方时间放得较长。在这方面我以后会多加研究和努力,希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3

  感谢学校为我们年青教师提供这么一次拜师的机会,在两个月里时间里,邱老师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本人以四年级上学期《呼风唤雨的世纪》作为徒弟汇报课,现将自己对于本课的反思叙述如下: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的教学当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本人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校领导对我能及时批评,指导,我将谦虚,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有感情地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试图以20世纪前、后作比较,以及20世纪所取得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比过去王公贵族还幸福的日子。

  我上课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都源自现代科学技术。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节课结束时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21世纪,希望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最后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结束课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情感。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

  本篇课文是一篇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科普类的说明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20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巨大,变化之快,并能学科学爱科学。本堂课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在阅读中感悟。并让学生从发现和发明中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古今对比中感悟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文中重点语句。学生整堂课表现的积极,投入,并能做好课前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使得整堂课更丰富,学生对本篇说明文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本文设计的是科学技术,我又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在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和背景的前提下,学生就能更好的学习课文。最后,拓展延伸我让学生们阅读了本节课学习的举例子和作比较相关的文章《奇异的激光》,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容易的找到说明方法。

  本节课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没有提现学校最近一直倡导的生本学习,整堂课我说得和引导的较多,有点喧宾夺主了。其次,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没有面向所有学生。再次,学生的讨论交流较少,一直跟着我的节奏,进程有点快。

  总之,本节课还需要更认真的去思考,去设计,并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提现学生的主体性,将生本教育进行到底!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03-28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03-04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02-02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范文10-05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篇)03-08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篇03-08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篇02-10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篇)03-15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经典15篇)07-0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又因为课前是不让学生预习的,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我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课下愿意去了解、探索科学知识,而不是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从而失去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耕”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农耕社会”等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

  一、紧扣教材、钻研文本,设计有效提问。

  什么是“呼风唤雨”?“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导入新课时,本来我审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就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世纪”和“呼风唤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此时还要质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这一环节。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

  三、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让学生体会到身为忠告人的自豪感,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处我不满意的地方。

  1、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有让同学们合作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设计。当学生问道“农耕社会”这一词语时,我说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那时我们再理解。其实应该适当地将这个词语点一下,一会儿再遇到这个词学生一定会更有体会。

  2、在理解“发现”“发明”两个词语时,学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这时我随机造了两个身边的句子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去用这两个词语亲自造句,他们的理解会更透彻,体会会更深。

  3、在引导学生找到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对过渡句的阐述不够到位,应该举出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体会。

  4、在引导学生找出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后,以农耕社会和20世纪作比较,学习这种说明方法。我让学生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找出表示“发现”和“发明”的句子,分别用“——”和“~~~~”画出来。学生找得非常准确,但在此时我更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去读这些句子,充分地去感受、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体验农耕社会和20世纪有多大的落差。

  也许金无足赤,课无完美,再潜心地设计也会从课堂实践中看到不足,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通过这堂课我感悟到只有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我只有通过认真总结得失和更多的学习、锻炼来有效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

  我观看了骆正位老师执教的《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的教学vcd后,自己感受颇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我看后对骆正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有如下的反思:

  1、我觉得: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语言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他不同于一些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无论学生回答得怎么样,都会始终如一地用上了“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句,这是我们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句,往往有意无意间给学生的一些赞赏和“鼓励”过头的情景:造成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听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还未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赞叹之语就已经脱口而出,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实践中发现,开始的课堂气氛热烈,愈到后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预设环节之类的问题外,这种激励性评价的过于频繁和泛化,使评语的激励性和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而骆老师在教学中,只是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此外,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骆老师还常常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2、我觉得: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

  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会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一篇课文。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3

  【教学片断】

  星期四上汇报课,因为是我第一次上这样的公开课,心里很紧张,使得许多本来设计的教学环节在处理上比较马虎。下面就上课的一个环节做反思。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空调,也没有汽车。

  师:我们能不能说同一类的?比如说交通工具。

  生:那时没有自行车,没有摩托车,也没有飞机。

  师:谁还能来试一试?

  生: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空调。

  ……

  师:谁还能说一说古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课件出示: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课件出示:

  没有望远镜,就用“千里眼”来寄托看得远的愿望。 没有_______

  ___,就用“顺风耳”来寄托听到远方声音的愿望。

  师:按照第一种方法来填第二题。

  生:没有电话__________,就用“顺风耳”来寄托听到远方声音的愿望。

  生:没有手机__________,就用“顺风耳”来寄托听到远方声音的愿望。

  课件出示:

  没有__________,就用“__________”来寄托 __________的愿望。

  【教学反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因此,我在师傅的指导下,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

  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出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有采用“课件出示没有 __________,就用“__________”来寄托__________的愿望。”的句式说说现代社会用哪些高科技将古代祖先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使得学生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上好了自己的课后,我听了朱文洁老师的课,听了她的课,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她那优美的朗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的情景中,而我也许是自身素质的水平,在课堂上很少采用。同时,在学生回答后的教师评价更值得我学习。我的两位师傅也一直给我指出,在课堂上评价很重要。

  在这次的汇报课上,我仍旧没有改掉这个毛病,从以上的一个教学环节上就可见一斑。我对夸奖太珍惜了,听了朱老师的课,她在课堂上的夸奖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像我一样用“回答得不错!”这样苍白无力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明显要高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学习。争取明年的汇报课上有所进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在试教本课的过程中,听课老师两次对我提出建议,要注意课堂评价语言的精当准确,在此对两次试教的评价语言作如下反思。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断:

  语段:(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

  处理方式一:

  师:祖先的许多幻想而今都变成了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20世纪的成就太令人骄傲了,有一句诗来称颂20世纪的科技成就。(学生齐读这句诗)

  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中感受到科技成就之大。

  生:我感受到科技成就之多。

  师:你说的真棒,能读一读吗?(生读)

  师评价:读的真不错!还有谁来读一读?(再生读)

  师评价:读得真精彩!

  处理方式二:

  (学生先朗读这句话)

  师: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而且还读出了情,你们从中听懂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科技发展之快。

  师:你的理解很准确,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就是好像在一夜之间吹来一阵春风,形容科技发展非常快,“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千”和“万”来形容科技成就很多。

  师:你不仅给大家解释了诗的表面意思,还在此告诉我们,作者引用此诗的目的,赞叹20世纪科技发展之快,科技成就之多。

  师:能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来读一读吗?(生读,但不够流畅)

  师:我从你的语速中感觉到非常激动,几乎读不出了。还有谁来读一读?(生又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看了你笑咪咪的表情,我也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和舒适。

  教师语言的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教法一中“真棒”等语句,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句,而在此中间,有一些赞赏和“鼓励”过头的情景: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听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还未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赞叹之语就已经脱口而出,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实践中发现,开始的课堂气氛热烈,愈到后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预设环节之类的问题外,这种激励性评价的过于频繁和泛化,使评语的激励性和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教法二中,我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

  我还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揭示他们观点的独特性和合理性的所在,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如:“听了你的朗读,看了你笑咪咪的表情,我也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和舒适。”

  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停顿与感情是否到位,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当学生由教师的点拨在思想认识或读书技能方面获得一些积极变化时,他们也就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有感情地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试图以20世纪前、后作比较,以及20世纪所取得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比过去王公贵族还幸福的日子。

  我上课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都源自现代科学技术。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节课结束时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21世纪,希望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最后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结束课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情感。

  学生虽然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了20世纪是如何呼风唤雨的,但由于课件中缺少直观图象,学生体会不深。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6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是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课堂上,我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对于课后问题的处理也不到位:“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听了这一课我最大的感触是授课老师对于学生自学语文能力地培养,在这堂课上主要是对学生使用工具书,推敲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字学科,学习中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事半功倍,好比战略家手中的地图一样有灵性。学生多数拥有《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和自学资料,但不能积极使用,认真揣摩推敲。个别同学甚至丢弃一旁,更谈不上勤于动手了。其实,从被动使用工具书到主动使用工具书,不仅意味着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而本身就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平常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好工具书,用工具书来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8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9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仓促,没有太充分地思考,对教材的把握似乎还存在问题。现在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及自己的简单思考写下来,以资借鉴。

  如何读懂这篇文章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取分段读文,引导孩子逐段概括段意的方法来读懂课文的。其中,处理的方法因段而异。第二自然段是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用上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现代科学技术”、“发现”、“发明”、“改观”来概括段意。在这个过程中,随机指导学生辨析“发现”、“发明”,主要采取造句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二、三年级的学习中对这两个词已经有所了解,先请学生简单说说二者的区别,然后分别用这两词来说话,在恰当的时候增加难度,把两个词用在同一句话里来说,比如: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瓦特发现蒸气可以推动壶盖,经过思考实践,他发明了蒸气机。另外,在提到“改观”时,和“改变”、“改善”对比,又辨析了另一组近义词。

  第三自然段则采取分层的方法来学习。前三句话都在讲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依赖自然生活,在神话中寄托美好愿望。其中,第三句的处理是重点,尤其是“寄托”这个词不大好懂,我采用了拆句说新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寄托”说话,如:古时候,人们用“千里眼”寄托了想看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的美好愿望;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想听到远处声音的美好愿望……在运用中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寄托的意思,更明白了如何运用这个词来说话,同时也感受到了古时科技的不发达的状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后两句是说二十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迅速、巨大的变化。通过分层,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里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这一段作者引用了岑参的诗句来说明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迅速、巨大的变化,是理解的难点,我采取了老师讲解诗意,由学生体会其含义的方法。这里可以充分信任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非常好的抓住“忽如”体会迅速、出人意料,能够抓住“千树万树”体会变化之巨大,通过“一夜”体会变化之快。

  第四自然段比较简单,可以通过最后一句概括段意。这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科技在哪些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顺带扣入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最后一段话是对文章的总结,此处,让孩子们联系前面对段意的概括,结合这段的最后两句话,用“不但……而且”连接,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致教学流程是这样的。但是感觉讲得很累。虽然几处放手由学生说话、谈理解的地方效果很好,交流充分,训练扎实,不过整体上觉得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这种逐段讲解分析的教学方式牵的痕迹很浓。这类文章的体裁应该归到哪一类?这篇文章不同于说明文,也不是常见的科学小品文,这类文字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哪里?这类课文是否应该以训练为主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文章体裁的界定有时会对教学目标直接产生影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也是这篇课文教学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0

  第一次在这么多教师面前上课,本来不紧张的我,却也因为刘老师一句“精彩”和黄校前面那么长的介绍,让我一下子紧张起来。

  出现了几个特别大的bug,真是不应该的事情。

  1、在讲课的时候,中间有忘词的现象,突然一下子就断片了。

  2、需要练字,尤其是谋篇布局,再看一看板书,实在不能说是一个精彩的课堂,歪歪扭扭的,真的是惭愧不已,今儿看见了别的学校写的粉笔字,真的是让我感受到压力,一直以来对自己的粉笔字还有点沾沾自喜,但当看到这个板书的'时候,我真的是懊悔不已。

  另外一个是ppt的调试,明明在办公室都试好了,没想到底下去了还是出现了乱行的问题,最开始只想着试翻每一页的pppt了,还是有些过分自信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看到这么多的老师听课紧张到忘词。中间有两次卡壳的地方,准备不充分的表现。

  每一次上课总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让人心生遗憾。而这一次也是这样的,让我感觉到进步的空间还很远很远。

  感谢黄校最开始说了那么多的话语,语重心长,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能有一个人愿意帮助教你成长你,其实已属不易。每每这个时候就感觉很温暖,这次上课中遇到的问题,慧慧及时鼓励和指导,给我说让课堂热闹点,毕竟听课的不是全都是语文老师,总是替我着想很多。

  虽然这一个周很累,经常性加班,甚至有一天累到开车眼睛都睁不开,但是这或许就是走上坡路没有容易的,就是很累的道理吧。早上每天走的时候,看见兜还在睡梦中,就会感叹小时候倍受呵护的感觉可真好,可能每个人都是这时候过来的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1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容易入手。

  由于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因此我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

  ①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看出?

  ②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

  ③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

  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从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大胆的把他们想象的说出来。

  另外这篇课文还有几个教学重点:如让学生学会用设问句;感受文中紧紧围绕一句话来写,并运用对比手法的方式;学会区分“发现”与“发明”;理解文中运用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的含意。

  课堂教学上,气氛活跃,同学们都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但不足之处是某些地方时间安排不够恰当,某些可略讲的地方时间放得较长。在这方面我以后会多加研究和努力,希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3

  感谢学校为我们年青教师提供这么一次拜师的机会,在两个月里时间里,邱老师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本人以四年级上学期《呼风唤雨的世纪》作为徒弟汇报课,现将自己对于本课的反思叙述如下: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的教学当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本人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校领导对我能及时批评,指导,我将谦虚,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有感情地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试图以20世纪前、后作比较,以及20世纪所取得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比过去王公贵族还幸福的日子。

  我上课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都源自现代科学技术。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节课结束时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21世纪,希望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最后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结束课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情感。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

  本篇课文是一篇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科普类的说明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20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巨大,变化之快,并能学科学爱科学。本堂课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在阅读中感悟。并让学生从发现和发明中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古今对比中感悟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文中重点语句。学生整堂课表现的积极,投入,并能做好课前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使得整堂课更丰富,学生对本篇说明文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本文设计的是科学技术,我又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在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和背景的前提下,学生就能更好的学习课文。最后,拓展延伸我让学生们阅读了本节课学习的举例子和作比较相关的文章《奇异的激光》,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容易的找到说明方法。

  本节课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没有提现学校最近一直倡导的生本学习,整堂课我说得和引导的较多,有点喧宾夺主了。其次,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没有面向所有学生。再次,学生的讨论交流较少,一直跟着我的节奏,进程有点快。

  总之,本节课还需要更认真的去思考,去设计,并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提现学生的主体性,将生本教育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