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
《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词,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不少课文的课后生字,学生并不陌生。很多字都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见过,甚至很熟悉,也早就会读会写。但是,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这些生字有了新的搭配,组成了新的`词语,而且是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比如本课的:“安慰“的慰有了新的搭档,变成了意义更为微妙的“宽慰”;“思绪万千”是三年级学的,但是“思绪”变成了“心绪”。学习这些词语必须让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阴”和“合”两字看上去简单,但在本课中组成的词语却很不简单,两词的结构相同,位于词作的上下句中,不但形式上对仗,意思上也暗合。两个词语的理解对《水调歌头》的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尽管我花了不少时间,但我认为值得。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
在开学之初,正好是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抄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简单讲解后让学生熟读、背诵,有条件的可以借《但愿人长久》的歌曲听听,最好会唱。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前面好多学生唱过这首歌,所以听到曲子后,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3个词语,我说,“苏轼的感情变化是本文的一条主线,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学生找出这3个词语以后,顺势而问“苏轼为何心绪不宁?又为何会埋怨?为什么苏轼后来又得到了宽慰?”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自学课文,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水到渠成。最后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顺势拓展延伸,“中秋节就要来了,由于工作的忙碌,很多人不能回家团圆,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还想把这句话送给谁?”最后又以师生共唱歌曲结束。
课上完后,感觉课堂上师生对苏轼的情感把握得较好,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4
今天教了《但愿人长久》一课,整堂课比较流畅,我让学生会反复吟诵诗句,从而体会诗句的意思,大多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诗句的意思,可个别学生还没领会,我还让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学生都把小手举得高高,激发了学生表达感情的欲望,他们纷纷拿出笔开始思念起亲人来。可惜只有2个学生写了三句话下课了,还有只是一句话。我只能交流她们三句的内容,最后我只得把这个作为家作写在日记本上。我想要是加上逼真的图画、凄凉的二胡音乐、舒缓的古筝曲、动听《但愿人长久》歌曲,那种浓浓的的思念亲人之情会跃然纸上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本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完整的品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读背背,感受苏轼语言的独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6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过程,故事是词意的具体表现。苏轼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这首词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查找苏轼的《水调歌头》并抄录。教学时,我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课,让学生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然后围绕这三个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一、抓住重点词句感悟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读中品味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通过朗读可以看到并体味到文章的妙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扫清障碍,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逐步理解词意,和学生一起读词、背词、品词,感受本词独特的魅力。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一节课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用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二、对诗句的诵读指导不够好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指导中总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做到范读指导,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
总之,本节课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之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7
在上这课之前早已备好了课,开学初,就把苏轼几首有名的诗词打印给学生,利用早读课间带领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以前中秋联欢会时学生就学唱过这首歌,所以学生都会唱,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引导学生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给课文分段落时,教参的提示是分为3个段落,而学生自然地把第一小节分为第一自然段,我觉得这样分也可以,甚至比教参上的更科学,因为第一小节只是介绍了苏轼的身份,并没有涉及到创作原因(思念弟弟)。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点做的.还是不错的。嘿嘿嘿……
第二课时让学生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原以为学生不能很快找到,真是低估了学生,原本最怕动脑筋的学生,竟然第一个说出来,我狠狠地表扬了一顿,结果他精神了一节课!
不过在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时,很失败,很吃力。后来索性不讲了,越讲越乱,还不如不讲。学生无法理解什么胸襟开阔,我想学生会背《水调歌头》以后应该会渐渐明白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8
正值“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季节,我有幸走进优雅古朴的石屏小学。第一次走进校园,感觉异常的安静,整洁,让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因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为要上课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于是也就顾不上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上完四年级上册的文包词《但愿人长久》,自我感觉很失败,原本预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钻研教材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一篇文包词的.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创作经过,所以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只关注了文本中现有的情感主线,即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没有的,却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文化积淀。
比如,课文开头的“古时候”,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说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实是苏轼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官的,为的就是和弟弟苏辙靠得近些……所有这些,其实与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体的,如果能做到这些,能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这首词。
其次,教学预设时“备学生”不够。也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走出去接班上课了,所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导致课堂好几次几乎“冷场”,那些突发状况都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的,所以在临时处理时有好多的不完美。
比如,课堂开始,吟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学生只能说一首《静夜思》,当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式,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时,我所说的上句,学生又无法接出下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同时也很尴尬。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所有因素,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有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周到,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
最后,课堂的整个行进节奏把握得不太好。课堂前一半过于松散,时间花费太多,所以后一半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致结束时有点匆忙。
当然,不忘表扬自己一两点。首先觉得自己的书写指导很到位,而且落到了实处。其次,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好几次生活情境,对理解文本中的句子,词语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今后,若还有这样的学习,锻炼的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坚持走在情境教育的队伍中,努力学习,再接再厉!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9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教学本课,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此后,我诵读了《水调歌头》全篇,学生听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遗憾:
课备得不够充分。
由于是开学不久,各项事务性工作千头万绪,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对一些细节准备不足。譬如: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句子中的省略号本来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锻炼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材料,但在课上却被我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收获:
给孩子们补充拓展了一些带有月的诗句,带有月的成语,还拓展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我觉得为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内容,也算了拓展性延伸吧。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0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1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师故做更伤心的样子,扮演苏轼:人家就是伤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几年都没见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欢离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催化剂。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2
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苏轼当时的心情。由于他和他弟弟分别7年了,特别想念弟弟,看到天上的圆月,他埋怨起来,为什么在别人的分离时月亮变的这么圆,这么亮创设这样的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通过让学生在感情品读中体会亲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随后,我又问学生你在中秋节这一天有没有和亲人分离的场面,你又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姐姐在远处上学,去年中秋节这天她没有回家来,我们吃月饼的时候很想念姐姐,我想此时此刻,姐姐要是能和我们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那该有多好啊。有的同学还说在过中秋节的这一天。爸爸打工在外,远离家乡,一家人都很想爸爸,接着我问,你此时此刻的心情也和诗人苏轼的心情是一样的.,用哪一句话来表达,学生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他们确实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一、抓点悟情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但愿人长久》,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习画了思维导图,课上画了一会儿,回家让学生进行了完善。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3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这类诗(词)包文的课文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知道故事就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其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部分古诗词,而且这首词脍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谱成曲子,由邓丽君所演唱,估计应有学生事先已接触过这首词。
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之情。
(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出苏轼创作此词时感情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6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注重阅读感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静心默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很活跃,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运用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积累的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无非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例子。大量的阅读积累要靠学生的课外学习。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学习活动中,即导入新课时,我就注重让学生加强课外的古典诗词的积累,通过让学生试背几句乃至整首词来激发学生自己积累的兴趣。
课外要多背好诗好词。当时我就想如果没有学生能背出来,我就当场背出,并出示整首词在黑板上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在课堂的结尾,把这首配乐后的歌曲放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4
此课的教学,我认为以诗文对照理解古诗文为重点,亦是难点。
古诗文特别是经典诗文的意思在老师们的眼里可能已经烂熟于心了,可是对于才刚刚接触古诗文的孩子来说,还没那么容易。特别是本文中出现的`那几句经典语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几句诗要配合前面的第五自然段内容来理解: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因为有些孩子有与亲人分离的经验与体验,所以他们能够体会一些分离的痛苦与难受,但是他们谈不上有多深的情感,因而难以体会词中的美好祝愿与深远意境,但意思必须懂得,经典必须记得。
先背诵下来,再慢慢体会,在本课的学习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是顺应作者写作顺序,从整篇词入手再回归词本身。设计的教学包含了整首词,教学时以激趣为主,部分点拨,部分点到即止。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诗词作品不是仅仅明白词中几句话的含义。“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教学预设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可是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即使没有十全十美,我们也在努力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在教学最关键的转折处,“世上本来就是……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请同学们自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大多数谈的是月亮与人生的`相似,没有提到“十全十美”。什么是“十全十美?”在苏轼眼中应该是没有分离,没有悲伤,在这中秋之夜与亲人团圆!如果从这个词语出发去谈理解,再出示“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生必然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才能为下文理解残月的美,理解人生的耐人寻味作好铺垫。
可见,在备课时思路狭隘,站得不够高,就词本身理解词义,自然学生的领悟只停留在了表面。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反思02-17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07-30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03-06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03-21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篇)10-18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反思15篇02-17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15篇04-05
但愿人长久教案02-17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