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鲁迅《雪》教学反思

鲁迅《雪》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8 20:54: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鲁迅《雪》教学反思 4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雪》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雪》教学反思 4篇

鲁迅《雪》教学反思 1

  《雪》这篇课文,文章虽然比较短,但备课的时候越备课就越觉得难。后来,经过年级备课组的讨论,教案和导学卷总算出好了。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最为明朗的一篇,然而对于文章的主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钱理群说,鲁迅在博大的、运动的“自然”中,发现与肯定了自己;有人说,《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但是对于初三的学生,如果对课文主旨的把握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没有价值的。倒不如简单理解为,作者通过笔下的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寄托鲁迅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并赞美了这样一种战斗精神——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我想这样有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精神。

  二、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雪》这片文章里,作者对南方雪景的描写是那么色彩丰富: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所以我认为本文教学的设计重点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的。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从品味语言入手,才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文本的探究,比如通过对一些修辞、字词的品味等等,使学生更容易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从而领悟文章内涵。紧扣文本进行“细读”,也许有点老套,但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方面却是最实在最需要的。

  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

  比如:

  1、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平淡,表现不出鲁迅的战斗豪情。

  2、对最后一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分析不够到位,许多学生的理解靠的是死记硬背。

  3、对鲁迅独立、奉献、战斗精神的分析不够完整,显得有些割裂。

  4、缺少课外延伸,可以的话,不妨从《野草》中挑出描写自然景致的几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鲁迅《雪》教学反思 2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同时被选进了人教版、江苏版的语文教科书,这并不奇怪。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同样依据新课标,而对于同一篇课文,不同的版本却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编排体例。下面试做一些说明。

  一、散文诗《雪》教学要求的差异性

  人教版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品味文章清新而优美的语言。二是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三是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是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苏教版教学目标也有三点:一是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二是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三是背诵课文有关段落。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教学难点是品味在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人教版的教学要求与过去大纲版的教学要求一脉相承。强调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文章深意。而江苏版的教学要求,则强调了解作品的写作年代和背景,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独特感悟。

  二、散文诗《雪》编排体例的差异性

  人教版把《雪》一文编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为一篇讲读课文,放在散文诗单元之首。单元要求学生在文中捕捉作家的情感律动,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苏教版把《雪》一文编在九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之首。作为这个单元进行文学鉴赏而用来解剖的一只麻雀。这个单元其他的课文都是对这篇课文的评论。

  从编排体例的角度来看,《雪》一文的教学也同样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值得执教者认真对待。

  三、散文诗《雪》(人教版)课堂教学实践

  鲁迅的`文章历来不容易读懂,《雪》一文尤其如此。执教这篇课文,我是颇费心思的。通过反复思考,我找到了两条途径:

  其一、从浅显的容易把握的地方入手。我引导学生首先是分析了“冬花雪野”图。从这一处优美的景物描写着手,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然后分析了“塑雪罗汉”的这个场面描写,进一步地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二、从文章的情感逻辑线索入手。作者在文中写了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运用了铺垫、比衬的手法。如果引导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探寻下去,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应该是很清楚的。具体的某一个句子放到这个线索中去,也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通过我的努力,散文诗《雪》一课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四、对照苏教版《雪》一文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教学苏教版《雪》一文,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一篇文学性文章进行评论,教学设计与人教版必然是完全不同的。比较两个版本的不同教学设计,我得到的启示如下:

  (一)课文只是文本。对文本的开发,是每一位教师的自由。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可以根据班级的学情,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独特感悟,可以根据变化的情况做出一些具体的决定。教师要把每篇课文都看成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文本。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时,课堂教学必须确立的一个观点。

  (二)课堂教学既要预设也要生成。课文都在一定的编排体例中,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编排体例中,具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如上面所说的《雪》一文,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散文诗这种文学样式的阅读能力。在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我们的语文书中还有许多课文搬家的现象。如《藤野先生》一文,过去是第六册的课文。现在是第四册的课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确实要从预设、生成的角度来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这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必须确立的又一个观点。

  (三)课堂教学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根本。自由与集中是相统一的。教材不考课内的白话文,一时间似乎使执教者迷失了方向。到底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下力气,这好像一下子成了问题。还以《雪》一文的教学为例,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万兽之王,一切都要服从于它。因此,新课程标准是现行课堂教学必须确立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

  以上是我对散文诗《雪》一文的课后教学反思,很粗糙、很浅陋。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各位同仁对教学反思这一新事物的重视。希望我们能在相互研讨中相互促进。

鲁迅《雪》教学反思 3

  一、因材施教定目标

  鲁迅的文章一向以晦涩难懂而让学生望而却步,因而在设计《雪》这堂课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降低对文章背景内涵的解读,而更多的注重从文本本身出发,更倾向于学生对文本“语文”味的解读——通过语言的品析来解读作者的情感。

  因此,《雪》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于此:

  1、熟读课文,赏析雪景特点

  2、精读课文,品析作者情感

  二、四环节教学主旋律

  四环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关注小组活动,也更加倾向于学生的个体学习。我这节课结合了小组合作与个人检测两种形式,通过合作学习掌握文章主体,结合当堂练习检测学习成果。一课一练,一堂一过关,更加贴合我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基于此种情况,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明确目标,激情导入

  以本册书中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导入,引导学生走进雪的世界。

  2、设臵情境,自主学习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对文本的解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课文。因而我首先让学生“问读”——即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因而我设臵了两个主要问题:(1)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2)我读出了江南的(朔方)雪具有———————特点,表现在:————————————(语言)

  学生可以采用自由朗读,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来初步解读鲁迅笔下的雪具有什么特点。

  3、学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来达到学习共享、提高的目的。学生通过分析文本语言从而把握课文内容,这种能力的训练也将对今后现代文的阅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点评学生的过程中,我又生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占用两个自然段的篇幅来描写雪景。从而激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解读。

  4、当堂检测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掌握,因而我设计的当堂检测的题目不但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关涉的是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当堂检测的题目设臵如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字词

  2、在作者的笔下,这两幅雪景图都很美,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你从文中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会喜欢这一幅图?

  问题2的设臵仍然立足于文本语言而深入至作者情感,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赏析文章。

  课后作业的设臵则针对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通过积累有关雪的名句达到知识与美的共享,阅读与写作的交融。

  三、教学相长促提升

  1、在设计本课时,我的初衷是通过对语言的'品析来达到对文章整体把握的目的,然而由于对四环节课型的生疏,我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学生的自我能力的检测上,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语言点。如“滋润美艳”的解读,如色彩的分析。这都是江南雪的重要特点,也是鲁迅语言的丰富之处,我都做了轻处理,而没有重点解读。

  2、本节课的除了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当堂检测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课文本身的晦涩以及课堂内容的安排,导致学生的当堂检测并没有很好的完成,多数学生只昨晚了问题1,而问题2只是简单的思考了一下,没有形成个人的意见,更没有进行当堂点评。而四环节课型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亮点本身正是当堂练当堂讲,使学生可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当堂检测来达到一个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更应该合理安排时间,解读教材,以重点促学习,以练习促提升。

鲁迅《雪》教学反思 4

  初读《雪》这篇文章只觉得一个字“美”!江南“滋润美艳”的雪给我了无尽的遐思,我不禁陶醉在那片由“血红”“深黄”“冷绿”点缀的雪野中。但当读到文章的后半部分,感觉陡然发生变化,朔方的雪给了我迥然不同的感受,它是冷酷而倔强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引起了我的深思。细想来,这满天飞舞的雪花都是作者激情和深刻思索的结晶,有人说:景由心生。“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炽烈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育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精神。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作者语言比较隐讳,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有些困难。该如何基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可接受程度去实施教学呢?我想,在教学程序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深文浅教,由浅入深,让学生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自然内化作者的写作情感。

  我想教师的问题应但成为本节课堂的主线,对学生启发引导。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迅速纳入且与主线丝丝入扣,推动主线问题缓解深入进行,使课堂主线分明、张弛有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这些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

  ⑴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近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 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记得唐朝诗人卢廷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可见一斑。其实设计语文课堂的提问也是如此。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且效果往往不一样,只有找出最佳的提问角度才能让问题的价值发挥得最好。设计问题更要“恰如其分”,提问“过高”难以诱发学生的认知,冷场不可避免;提问“过低”不易擦出思想的火花,热闹成了假象的外衣。问题只有切合了文本,切近了学生,才能生成很好的课堂对话,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鲁迅《雪》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鲁迅《雪》教学反思04-01

鲁迅雪教学反思7篇04-03

《雪》教学反思03-17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2-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6-0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2-0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6-0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6-13

《雪孩子》教学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