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学反思 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雪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雪教学反思 1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目标中我把重点定在: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苍茫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灵静谧之美。并在预习导案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苍茫、寂静之美,但因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对字词疏通方面质疑太多,使得课堂前松后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赏析,来品读,让教学重点没有凸显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掌控,突出课堂的教学重点,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看雪教学反思 2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看雪教学反思 3
《看雪》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本课教学,我通过读、想、说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融。
一开始上课,课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学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体会“雪”中的个味不同,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
教学中,我将老师看到的雪景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看雪”的直接动因,所以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在第一句。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视频中直观感受的雪景,再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先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花、雪毯、银装、洁白”的美,再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像唱歌一样。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
而本文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我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最后出示儿歌和诗句,让生读读,激发邀请台湾小朋友来看雪的热情,升华主题。
看雪教学反思 4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
所以,教学中设计“零距离”的情景对视,是教学关键。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隔。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本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这节课教写“争先恐后”,是坚持每节课都有指导写字的过程,指导书写的时候,这四个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点上相似,指导起来学生收获的快。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三、读诗句,一家情,邀请“看雪”
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孩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看雪教学反思 5
《雪顿节上看赛牛》是一篇精读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地记叙了藏族牧民一场赛牦牛会,反映了西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雪顿节”的欢乐情景。本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比赛前——比赛时——比赛后三部分构篇。
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进而,紧扣文本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比赛时,再学比赛前和比赛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比赛前主人的节日盛装,比赛时场面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人们的心情是只图高兴加以理解。
再抓住重点段落朗读深化,还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浓,效果甚好。
看雪教学反思 6
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扎实,兴趣更浓,课前我给学生观看了有关台湾风景名胜的图片,以及台湾和祖国大陆关系的资料。
导入部分。我首先播放了歌曲,并配有雪花飘落的'图片,学生进入状态很快。然后我再以谜语的方式导入揭题,学生兴趣较浓,同学很快就能说出谜底,其他同学进入正文学习也很快。
在教学生字词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学生讨论很激烈,学得认真。但在教学“铺 ”这个多音字时,我给学生提到“铺”作动词时读一声,作名词时读四声,学生掌握还不够牢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得加强引导。另外我觉得朗读课文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读词的后面,可以巩固好生字以后再来读重点段落,可能会更好。在学生评议的时候,我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引导。及时的鼓励学生,给他们自信。学生就会更快乐些。不过在进行“摘苹果”的游戏时,学生兴趣最浓,课堂气氛也最活跃,因而在整体检查识记情况时,效果比较好。
看雪教学反思 7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从识字、课文到语文园地,都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这一主旨。
《看雪》是本单元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叙述台湾师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从而表达了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在教学本课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两点:
1、《看雪》这课文的语言看上去自然、平易,中间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同时还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您看见过真的雪吗?”中的“真”字。在描写美丽雪景食连用了四个短句“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其中,“飘、铺、披”等词的运用如此准确生动,表现了雪的大。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我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捉住了这些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去读、去品,使学生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2、感悟课文情感方面,我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学着联系上下文,给学生补充文字资料等多种方法。但是,实话说,这篇课文表达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太遥远了,他们哪里懂得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哪里来那么强烈的盼望台湾回归的愿望,读文之后,把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我准备的资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让他们初步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台湾回归是好事的想法。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枯燥的文字,死静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跃的课堂。
看雪教学反思 8
今天教学《看雪》这一课,觉得名师教学设计的不错。于是借助她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一开始借助图画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然后叫学生找出与图相关的段落。再引出课题,学习字词、课文,并感悟本课文本内涵。结果今天的教学中,我并不是很满意。似乎学生很难进入角色。虽然对雪景的描写感觉很美,但他们体会不到台湾小朋友盼望看雪的心情,更体会不到文本的内涵。于是,第二节课又重新导入教学,按平常的导入方式、平常的教学模式又再次进行了文本阅读,通过反复读悟,学生读懂了本课的.内在含义——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最后,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后,通过分角色朗读文本,小朋友感觉好多了,喜欢读了,有领悟到了,我上起来也轻松多了。看来,名师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我班学生。以后教学中,我一定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学模式,成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全心全意为小朋友服务,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读中享受。
看雪教学反思 9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受益匪浅。我觉得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学设计要契合学生特点,课堂生成要为学生新的知识技能获得服务。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白板”、“容器”,强行灌输,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的主体。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都必须始终站在学生这个主体位置。而不是站在演员这个角度上去表演。即使你的表演再精彩,如果学生要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培养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节失败的课。首先备课时需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在实际操作中重视钻研所教文本的重难点,却忽略了所教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重视教法的设计,却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考虑。其次,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转换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落实精讲精练,增强训练实效性。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显得低效了。针对这种实际,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讲的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我们的落实措施是(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如本课中关于两岸关系,学生如果感兴趣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去了解,就不必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延伸,而且这也不属于语文课的范畴,讲了反而浪费了学习语文的宝贵时间。总之,落实精讲精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反馈和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精简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必须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必须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必须精心设计课堂训练题,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难易适中;必须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
四、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我们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还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1)教师必须具体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如发挥范读的作用让学生感悟朗读的技巧,分析句、段的构成让学生更快把握句段的意思等(2)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每一次读的要求及目标分别是什么,如何做到一次比一次读得深入,层层递进,教师都要心中有数(3)通过典型训练题的典型示范作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看雪教学反思 10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这一教学方法也得到市区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肯定。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前的有关西湖的诗词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应该注意的是:重点字词解释的那张幻灯片应该给重点字词加点,否则就会造成歧义。 下次注意的问题: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而且课前的预设要充分。
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教学重点才会突出。
3、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的讲评一定要到位。
看雪教学反思 11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看雪教学反思 12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看雪教学反思 13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组西湖风光图为例,引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好奇,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着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朝灭亡后就不做官,入山著书。有着这种经历的人,他的文章会流露出什么情感。带着这个疑问,和学生一起去赏读文章。
一是赏雪景。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在同学反复朗读之后把文意疏通,便开始研读课文。从标题入手,写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写雪景,于是先引导学生欣赏雪景之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二是品痴人。欣赏到如此美丽雪景的张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想用一个什么字来形容他?学生思考片刻后异口同声的答道“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应该是痴迷、举止异常。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接着,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三是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来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时之喜,他终究还是孤独的,结合背景资料和作者生平,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最后以一副对联的形式总结全文。上联:腊月西湖雪大下联:更定湖亭人痴。此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了,于是以仿写诗句的方式再次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紧抓重点,突破了难点。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能够结合例子再加以说明,学生较容易理解,但是没有让学生课堂上练习,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看雪教学反思 14
《看雪》一课讲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在这一课中,我将初读环节作为本节课执教的起始点,重点渗透了识字,将识字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注重纠正了生字的读音,字义的.理解让孩子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领悟。本课段落较多,对话较多,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还不够全面对因而课文在理解方面较难,对于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很浅显,但我没有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是在第二节结合地图,讲解了地球气候的南北差异时再理解,就简单了,孩子们领悟的也较容易了。
台湾孩子的几个问句要求学生读出问的语气,通过练习,学生读得还挺到位。但是在读到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去北京看雪呢?学生还不能读出迫不及待要去的情感,所以我认为自己在前面对学生感情的渲染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在理解雪花、雪毯、银装这几个词语时,学生看图理解词语,语言表达得还不够到位,我自己说得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看雪教学反思 15
说实在的,在没上之前我还颇为得意,为准备这堂课我专门有学习了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可是上完课后发现者皆可还有很大的漏洞,特别是各位老师的平可使我的认识更深刻,收获也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三语,语速不能过快,导语的目的是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我再说导语时就有些快,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过渡语,是引领学生很好地从这一环节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个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做大的失误就是结语,竟然忘记了,为什么会忘呢?紧张,因为结语是背出来的,已紧张很容易忘。结语,它是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很好地总结,通过老师对文章的把握把他总结出来,而不应该是背出来,背,很容易忘。也给人一生硬的感觉。
2.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条理。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感知内容、理解感情、练习背诵、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运用。显然,练习背诵放在第三个环节很不合适,要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要么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我这堂课可以把它放在最后,因为背诵是常规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小练笔缓解由于时间紧,只让学生写了,而没有展示,这是一个遗憾,这是一种反馈没能够实现。
4.读书要有目的,目标要明确。这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读书有些盲目,其实,老师让学生做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目的性,这样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的。
【看雪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看雪》教学反思06-18
看雪教学反思04-03
看雪教学反思(精)07-10
看雪教学反思15篇04-03
“看雪”语文教学反思03-21
《看雪》教学反思15篇02-06
《看雪》教学反思(15篇)02-07
《看雪》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01
《看雪》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