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华南虎》教学反思

《华南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9:04: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华南虎》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华南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华南虎》教学反思

  《华南虎》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由老师一段一段的讲读,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善等生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中力求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如采取比赛方式,讨论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我真正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有一名平时特别不爱发言,非常腼腆的女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参加竞赛,而且发挥出色,博得阵阵掌声,并为本组赢得一枚宝贵的小红花。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评析

  新课标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讨论过程,李刚老师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本节课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少数尖子生或照顾大多数尖子生的观念。教学流程的设计清晰,上课伊始,便以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在朗读环节中,配放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练读比赛,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探究也是教师精选出来的,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读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比较阅读和口语交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整个课堂都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再是舞台上的牵线木偶受人摆布。 “质疑问难”和“朗读比赛”是这节课的亮点。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比较到位,宏观调控,适时适中,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和启迪。

  总之,作为一节课改课,我觉得符合“新课标”要求,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华南虎》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课堂结构比较紧凑。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由老师一段一段的讲读,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如采取比赛方式,讨论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我真正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有一名平时特别不爱发言,非常腼腆的女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参加竞赛,而且发挥出色,博得阵阵掌声,并为本组赢得一枚宝贵的小红旗。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本节课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少数尖子生或照顾大多数尖子生的观念。上课伊始,以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在朗读环节中,配背景音乐,学生练读比赛,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探究也是教师精选出来的,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读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比较阅读和口语交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和启迪。

  《华南虎》教学反思 篇3

  一直将书本的最后两个单元看的比较的无味,尤其是最后一个单元,总感觉如鸡肋般的存在。然而,现实却总让我无言以对。第一学期如此,第二学期又是这样,让人耻笑。

  这篇文章,在备课之中,确实发现,实在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涉及。从人性的角度,从自然与人的角度,从对人的观点,从对于生命的观点,很多很多,举不胜举。简简单单一首诗歌,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具体的现实意义,总让人不甚唏嘘。人类对于动物的残害,譬如华南虎,貌似“正气凛然”,然而不过就是为了一己私欲。明晃晃的说是为了保护濒危物种,哪知道经过几百万年适者生存的这些可怜而又可叹的物种们始终挡不住人类大开发的脚步。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旧中国说“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当然那是精神上的吃人,可能是源自于主人公的遐想。因为在当时,即使是处在极端饥荒的时代,吃人,也是非常少见的现象。记住,这是真正的'人吃人,不带有任何的修饰。在我的念头里,也只有小时候看电影时知道的日本鬼子吃人的事实。然而,时至今日,在某些地方,直白一点,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举个特例,譬如广东。却喜剧般的在上演着各种人吃人的现象。记住,这是真正的人吃人,不带有任何的修饰。那一张张残忍的图片,总是愤怒异常。当人自诩为高等生物之时,只能沉默。

  也许现代科学也不过是想证明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然而世俗的社会却早已污染了整个环境氛围。可以说,当一个人有了思想,那么一切都化为泡影。这个世界能走多远,或许在我有生之年并不能遇见。然而在我有生之年恰恰又能预见,不远。总有那么多末日题材的电影,这是上帝给予编者的思维。

  《华南虎》,能从许许多多的角度来言论。可以说,这堂课,我上的不好,因为都是我在讲,我在宣泄,我在阐述着各种各样的事实,同学们有许多的唏嘘,甚至也有许多不信的眼光。其实在我心中,仍然希望他们并不相信,想让他们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因为我一直想有,所以格外的珍惜。

  《华南虎》教学反思 篇4

  新课程教学改革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我认为创建一个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础。在《华南虎》的教学中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注意了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任何环节中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在备课时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华南虎》是一首借物抒情诗,它写了一只身陷铁笼的老虎的不屈的身影,斑斓的花纹,滴血的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这首诗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它以华南虎为象征,通过笼中老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残酷现实的反抗来表现诗人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学习的难点在于通过关键句来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从而培养一种高尚独立的人格。学生已阅读过诗歌,也掌握了一些阅读诗歌的方法,因此,我抓住关键句让学生充分讨论,注重学生的自我领悟,教师只加以适当的引导,以使学生领悟的更深。但这首诗比以前读过的诗隐晦含蓄,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特殊的历史背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引起讨论,进而钻研文本,让学生自己来答疑解难。老师则鼓励学生提问、联想、交流,并适时的总结归纳,将讨论引向深层次。为此我预设了几个环节:自读诗歌与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难→品味语言、体会意境→体验与反思→拓展与延伸。在第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从各种角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并在学生的解读中概括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争论。然后在第二个环节中深入文本进行探究。第三个环节主要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抓住典型性问题进行讨论。第四环节回归文本,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以完成“意会”的过程。体验与反思则把学生的目光由诗歌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在拓展与延伸中,我补充了诗人的另一首代表作《半棵树》,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诗人牛汉以及他的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调动起学生课后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这一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学的过程,是老师引导的.过程。

  另外,在教学中我运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他的想法对老师、对全班同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几乎正节课都站在学生中间;请他们回答问题时都站在他们的附近亲切的发出邀请;当他们回答时都在他们的身边仔细聆听,决不中途打断他们的话;提问也采用商讨式和征询式的语言,给学生以亲近感。如:“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你觉得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发展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说出”是学生自主的进入课文后,作为阅读个体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的审美再创造。

  2、要选准切入点,理清知识点,激发兴奋点,培植发散点。

  选准切入点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在《华南虎》的教学这中,我以学生们用成语、俗语、诗词等来说说他们心目中的老虎形象为切入点。因为这一类词语在学生的头脑只储存的比较多,且大多是威风凛凛的形象。再配以一定数量的图片,那么,诗中的“不屈的灵魂”就有了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学生们会非常想知道高贵的王者到了笼中会怎样,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理清知识点在这首诗歌中就是理清老虎、观众、铁栅栏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这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兴奋点就是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华南虎》的教学这中,我请学生从各种角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并在学生的解读中概括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争论。这一争论点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高涨,促使学生自觉的、积极的研读文本。

  培植发散点这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学过的知识,并加以发散。这表现在学生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并赋予了新的内涵。这还表现在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读诗人的其他篇章,以一反三,甚至更多。

  在教学中缺憾总是难免的,我的遗憾也有几点:

  1、我的教态、教学语言还有一定的问题,缺乏灵活性。比如在初读诗歌,从各种角度谈谈对诗歌的看法这一环节中,有的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观众为什么是‘胆怯而绝望的’”等。这些问题看似较为零散,其实都与主题有关。我只要用一两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把它引导到主题这一争论点的探讨上来。但我就因为在教学预设中把这些问题的提出安排在了质疑解难环节,就没有作解释。课后有同学就问我上课时为什么没有理他,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如在诗歌现实意义的探讨上,我直接提问“这首诗歌有何现实意义”。如果能把“现实意义”这个词换成“启示”,就更贴近学生了。

  2、虽然我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有很多学生不敢发言,或者是不愿意发言。这就说明这一课堂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和谐,还有某些东西让有的同学感到了压力而不敢发言或者是不愿意发言。也有部分同学的学习过程还是消极的“等、靠、听、记”,没有主动地去追求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我深深的感到要真正构建一个自由、平等、互动的课堂任重而道远!

  《华南虎》教学反思 篇5

  在《华南虎》的教学中,我感受到了教学的成就感。本节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点做法值得积累并记下:

  一,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少数尖子生或照顾大多数尖子生的观念。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清晰,上课伊始,便以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三,在朗读环节中,配放背景音乐,我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练读比赛,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问题探究也是精选出来的,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读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比较阅读和口语交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

  五,整个课堂都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再是舞台上的牵线木偶受人摆布。“质疑问难”和“朗读比赛”是这节课的亮点。在课堂中的点拨比较到位,宏观调控,适时适中,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和启迪。

  《华南虎》教学反思 篇6

  文章运用以虎写人的象征手法,讲述了诗人在特殊时代中的一段真实的感受,字里行间表达了一种真挚而强烈的情感,那便是在身心倍受束缚的'困境之中,追求自由,勇于抗争,保持高傲不羁的个性情怀。在教学设计上紧紧抓住华南虎的遭遇及面对厄运保持本色个性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对华南虎有一个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运用图片的对比反差和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以及有感情的朗读等方式来感悟体会,在这种层层递进,由表象的画面到内在的感受之后,使孩子们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顺势设疑,反问学生“诗人在风景旖旎的桂林,为什么不去描绘风景如画的漓江景致,而偏偏要写这只笼中之虎呢?”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文章主旨。激发探究的兴趣,这样学起来更加兴趣盎然,对文章的理解也会相应通透。

  在整个教学的环节安排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其体现主人翁的地位,应该在课堂内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并且通过组内探究,让每个孩子积极参与课堂之中,让每个孩子畅所欲言,表述个人的认识、观点、想法。

  《华南虎》教学反思 篇7

  《华南虎》是我参加“武安市第四届初中名师评选”活动时,被要求必须准备的课题借着这一机会,我再次将我正在研究的个人小课题《初中语文新授课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研究》运用到了其中,名师虽未选上,但却为我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面对别校别班完全不认识的一群孩子们,我斟酌再三不再像往常一样仅仅只用图片来导入新课,而是让孩子们看着这些老虎的.图片说一说有关老虎的成语和歇后语,这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检查他们的知识储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从他们的回答中我可以很迅速地判断孩子们的优劣和性格,使我后面的教学更有把握。

  从孩子们上课伊始的表现,可以看出我的小策略很是成功,孩子们情绪高涨,都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当我告诉他们: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高贵威武的老虎,在诗人牛汉的笔下却不是这样的。孩子们安静了下来,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它不一样的内心世界,顺利将学生带进了文本。

  《华南虎》教学反思 篇8

  课文上好之后,我思考了很多。我们拿到一首诗,首先要考虑通过教学这首诗究竟要给学生什么?通俗地说,我们要学生到哪里去?往往是要让学生从诗歌中体味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与哲理。这是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然会考虑的目标之一。然而我们是怎么让他们去的那里呢?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来组织教学,达到目标的呢?

  无可否认当前在使用新教材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较多地存在着重理性分析,轻感觉审美的倾向。诗歌教学都似乎忙着搜寻诗歌里的哲理意义、象征意义,没有哲理、象征也要牵强附会,硬贴标签。对丰富多彩的优美意象,富于韵味的节奏旋律,或无暇顾及,或不能顾及。以致诗歌教学就是干巴巴的条分缕析,“一二三四”的理性陈述,一层又一层地深挖哲理和象征,使如诗的“花季少年”缺少诗意,敏锐的审美感觉变得呆板迟钝。这很难说是与新教材编写的初衷相一致。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我认为一是“诗言志”这一传统观念在不正确地影响着当前的诗歌教学。诚然,“诗言志”是人类曾有的一种让理性驾驭诗的企图:让诗充当理性的代言人。从“关关睢鸠”的象征到“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时代的变迁给诗人留下了更多的言志素材。但诗歌的真正价值,我以为是在言志的架构下,营造的生命体验。那青年男子从“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相思之苦到“载言载笑”的相见之欢的心理历程,才能与读者产生“心灵共鸣”“生命震颤”的审美感觉。可惜,我们的诗歌教学却把它当作了诗的副产品。

  其二,应试教育的魔棒,也把我们很多教师的审美感觉折磨得越来越迟钝。“言志”远比“言情绪”、“言感觉”便于操作。情感美、意象美和语言美教育任务则被置之脑后,使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对象抽象化、理性化、简单化。最能体现个性化感觉的`文字,常常被硬拉出来,讲述那些或简单或深奥的大大小小的道理。

  那么我在想:我们的目的如果只是让学生知道诗中之“志”何必花那么大的力气,绕那么大的圈子,直接告诉他们,让他们记背下来不就行了?可是这样条分缕析的课堂就不是语文课了!是思想政治课!语文课就是要用“语文的方式”——关注语言文字、品读或创造性地品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读促思,以思促写。学生只有用语文的方式走到我们要他们到达的地方,我们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那学生到底最后有没有到达那里呢?也就是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呢?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我认为,一个最简单的检测方法就是:看学生的思维力度,看学生情感投入的深度,师生与文本情感交融的有效度。就拿本课来说,学生要较好地完成改写,必须认真品读文字,深入思考华南虎的处境。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把思维引向深入的任务。如给出问题:如果被关在铁笼子里的是人呢?这就把大家的目光从文字引向了诗人。最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也显得水到渠成。因此我觉得在本堂课上学生对文本的研读还是有成效的。只不过要达到这种有效的阅读,常常需要语文教师创设情境,安排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在本节课中,“改写环节”的设计正是一次“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它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出来,并有了创造性的阅读收获。这就好比教师给了学生一把梯子,但要学生自己用力去爬,然后摘到美味的果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华南虎》课堂上滴落的那一串晶莹的泪珠,对我而言是一串串玲珑剔透的珍珠,它的光芒时时提醒着我:要想办法递给学生一把又一把轻巧灵活的梯子,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要珍视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并最终成功地把他们送到我们要他们去的地方。

  《华南虎》教学反思 篇9

  一堂课下来,只要认真备课,成功的地方很多,缺憾总是难免的,教《华南虎》一文,我的遗憾也有几点:

  1、我的教态、教学语言还有一定的问题,缺乏灵活性。比如在初读诗歌,从各种角度谈谈对诗歌的看法这一环节中,有的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观众为什么是‘胆怯而绝望的’”等。这些问题看似较为零散,其实都与主题有关。我只要用一两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把它引导到主题这一争论点的探讨上来。但我就因为在教学预设中把这些问题的提出安排在了质疑解难环节,就没有作解释。课后有同学就问我上课时为什么没有理他,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如在诗歌现实意义的探讨上,我直接提问“这首诗歌有何现实意义”。如果能把“现实意义”这个词换成“启示”,就更贴近学生了。

  2、虽然我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有很多学生不敢发言,或者是不愿意发言。这就说明这一课堂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和谐,还有某些东西让有的同学感到了压力而不敢发言或者是不愿意发言。也有部分同学的学习过程还是消极的“等、靠、听、记”,没有主动地去追求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我深深的感到要真正构建一个自由、平等、互动的课堂任重而道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y也在深深的思忖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原先,在上课的理念上曾遵循12个字,也是平日上课与听课的心得之悟,我觉得一堂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充加了八个字,那便是“沉思默默,感受深深”。我想这2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文学的气息。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隽永。同时,让批注式自学和随笔杂谈式练笔与博览群书有机结合,让课外量的积累推进课内质的飞跃!

【《华南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华南虎教案04-07

华南虎教案(通用6篇)04-07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经典教学反思04-21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的反思02-04

教学反思12-3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