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3 14:29: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次品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找次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凸显数学建模和优化思想。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从5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通过从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对找次品的方法进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及时进行优化:这种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所称次数最少,最后在8个玻璃球中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时,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时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时就尽量平均分,这样,所称次数最少。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观演示,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用天平实物进行试验,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学生看不太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每一次称时,都需要对天平进行调节与处理,麻烦且费时。但在本节课中,又必须要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天平模型来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面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简洁准确的叙述推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我要求学生边摆边说,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要求语言尽量简洁,如: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各放2瓶,可以说成2,2一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表述会更清楚,语言会更简洁、准确,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完整、快捷,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四、利用已知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很不容易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时,要求学生要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过程,在后面教学中,就直接利用已经发现的结论,不再重复、累赘的叙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称,然后再从9个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

  接到期末考试的时间,确实有点紧,在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讲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讨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学生说:“分组法最省时间。”我直接说:“好!下面讨论怎样分组最优方案。”

  “我总结出来了,分成三份。”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说的很到位,谁还有补充。”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也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个数尽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与少的1份只相差1。”

  “补充的很全面,把樊静祎与刘懿贤的加起来就是找次品的规律。”

  “好,下面咱们来实战一下!”

  让学生把小状元拿出来,开始做!由于刚才讲的快,所以让学生说答案的时候必须说思路。

  没有想到,孩子们掌握的这么好!心里窃喜。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本周四我与孩子们学习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这是一节生活思维训练课。

  问题导入——切近生活

  “商品店有86个玩具,但是有一个是次品,而且这个次品较轻”。抛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问什么是次品?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轻重不达标,光滑度不达标,含量不达标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一下打开了。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属于那一类?轻重不达标。(板书:找次品,轻重)

  “轻重不达标,用什么工具能找出来?”学生想到两种工具:天平和秤。“大家说说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找这个次品?理由是什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天平节约时间,因为天平就有两种情况:平衡和不平衡。(板书:天平,平衡不平衡)

  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学习起来思维活跃。

  探究新知——退而求之

  “86个玩具太多,研究起来困难,怎么办?”“从小数开始研究!”对!正如华罗庚爷爷所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学好数学的决窍。即对于表面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退步考虑,研究特殊现象,再运用分析、归纳、迁移、演绎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规律,使问题获解。

  我们从2个开始研究,又研究了3个。到第4个时,孩子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先分成(2,2)和(1,1,2)来秤,都是至少两次就保证找出轻的次品。5,6,7都跟4一种情况,孩子们方法还是集中在分成两份或者三份,但至少的次数是一样的。

  8个,同学们的方法就多了。小组讨论集体辩论,发现开始分成三份(3,3,2)用的次数少,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三份怎么分?”这里联想到抽屉原理中的“尽可能平均分”,因为最多的份与最少的份相差1。

  “为什么分成三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呢?”同学们又进行了深度思考。第一次,尽可能的平均分成两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二分之一;分成三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那分成四份是不是就是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呢?

  孩子们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深度思考。两份,三份,就能一次保证判断出次品在哪一份中。而分成四份,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在哪一份中?需要两次才能确定次品在哪里?也就是两次才确定次品在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比分成三份,一次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小。由此得出结论:尽可能平均分三份,是为了缩小次品的范围,而且是最小的,这样找次品用的次数就少。

  拓展提升——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找9-28个物品中的次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前提:有一个次品轻或者重。保证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数,规律:1-3个秤一次,4-9个秤二次,10-27个秤三次,以此类推。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产生跳跃,体验找次品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系统而有步骤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并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提问: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找次品教学反思4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平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平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连试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这节《找次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前谈话环节,我用分过的一瓶七彩糖和没分过的`七彩糖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次品”这一概念,让学生从这两瓶中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称。这一环节,我感觉上还好。

  但是在学生示范了从3个物品中,只要称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个环节后,我不应该重复学生的示范过程,而是应该呼应此环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思考从2个物品中只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出1个次品,为什么从3个物品中也只要称一次?这个道理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的从4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环节,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教学过程。我采用学生边说找次品的过程,我随机板书。由于多媒体的黑板离学生比较远,而这节课要板书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写的字相对很小,这些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我在黑板上写的数学方式,并不是十分理解,虽然对着黑板又引导学生把找次品的过程又说了一次,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在学生说方法时,我不应该随机板书,而应该跟学生点明,由于随着物品数目的增多,找次品的过程就更加地繁琐,所以要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从而引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的过程,边回想刚才学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师边随机板书,也边介绍怎么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现。

  由于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这一环节落实地很不到位,导致下面的环节的瘫痪,所以学生从8或9个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组内探索花的时间很多,集体反馈时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学生都只是还停留在口头表达层次上,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一堂课要想上得成功,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这三次的上课,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是整节课的引领人物,教学节奏的把握尤其重要,这是我今后教学应该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学的节奏该怎样把握呢?以后要多听听高段老师的课,多学习他们教学时节奏地把握,哪里该讲,哪里不该讲。

找次品教学反思5

  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来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两处成功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重视“数学化”。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平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平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个物品分成3份:3个、3个、4找次品。这种方式比画天平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平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平两边各放3个平衡时,再将4个物

  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平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平衡或不平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经过自己的修改,我将树形图改为如下格式:

  我通过在两个数字下划线的方式代表“将这两堆物品分别放在天平两边”,这样既减少了文字,又方便最后统计次数。每种情况,最后只需数一数共划了多少条横线即可,既准确、又形象。

  二、两点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即上图是否必须像这样写:

  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平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平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找次品”教学反思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习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习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提问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平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平;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平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平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平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平的结构和用法,收集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的习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习,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7

  一、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经历找次品的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后感想:

  (一) 情景的创设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习。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盒木糖醇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巩固提高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备课时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8

  《找次品》教学后记本单元的数学与生活中有一节内容是“找次品”,仔细研究教材,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在教研活动时,与老师们交流、商议,确定低起点、小跨度、多操作、重发现,在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课后回顾教学过程,本节课做到了自主探索、注重数学化,因此学生理解较好,兴趣也较浓。

  首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其实要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但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首先我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其次重视“数学化”。学生理解了找次品的方法,但是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叙述起来就十分麻烦,尤其是需要需要多次称时。教材中是采用绘制简单天平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加简单的记录方式?孩子们经过探讨,想到了不同的方式: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用树形图,就像原来学习的数的组成一样,每称一次,接着向下画一次。这种树形图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既准确、又形象。

  一点思考: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平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平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习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练习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呢?

找次品教学反思9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 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教学反思10

  从选课到试教,再从教学到收获,这其中波折不断,但我依然收获着它馈赠给我的那些独特的感悟。

  1、体验那些深邃的理念

  通过这次磨课,让我对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一种活动”的教育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感悟。在初始教案设计阶段,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重在从具体的操作到抽象的概括,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找其中1瓶次品的规律,重在结果的呈现。而后期教案设计则围绕着2个数学活动:在5瓶和9瓶中找到1瓶次品展开。课前直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至始至终贯彻: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反思、讲解、再总结。教学重点从教学结果转向了教学过程。数学活动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数学活动与数学活动之间则用反思来联结。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对学生做了什么与想了什么之后进行反思。因此,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每个环节做什么、反思什么、教师讲解什么,一目了然。

  2、重视小组讨论

  为了避免合作交流走过场或流于形式等倾向,本教学处理如下:

  ①为了在合作中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时每个环节都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案,在小组讨论中才不会空谈。

  ②小组合作交流,每人环节有明确的问题,并让学生能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或任务。

  如:5瓶的探索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学生要讲清每一种思路的思考过程。在9瓶探索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如何用规定的数学符号来表示过程和结果。

  ③每次合作都有反馈,明确合作的成果,为新的合作奠定新的基础。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5瓶的探索活动中,通过反思让学生发现,把5瓶转化为从2瓶、3瓶中找,要比直接从5瓶中找要来的简单,即把面临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另外在9瓶的探索中,在学生汇报的`多个方案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平均分成3份时则是次数最少,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

  4、有指导的再创造。学生可以创造一些对他们来说是新的,而对指导者是熟知的东西。如;在5瓶探索中,学生在经历操作、语言表述、画图来表示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后,教师问:如果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以上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你们会吗?学生动手用自己认定的数学符号进行着自由性的创造。在学生展示的方案中,教师进行对比指导,确定出最简洁的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思考过程和结果的方案。当然每节课上完后都有遗憾,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练习6瓶、7瓶、8瓶的探索,这样可能更能说明规律。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它总是缺失弥补的机会,就让我们及进总结、及时反思、争取下一次的渐趋完美吧、

找次品教学反思11

  想快捷准确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少了发现后的欣喜与快乐,缺乏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此,我今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了结论。这样的教学显然费时较多,练习二十六第4、6、7题都没能在单元时间内完成,必须再增加一个课时练习课,但学生们学得开心,思维十分活跃。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平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平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平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因为9不能平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平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后总结规律: “只要记住物品总数在2——3之间,需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在4——9之间,需要称2次;在10——27之间,需要称3次……。”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137页的“你知道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题可以根据表格快速填写,节省时间;如果是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表格核对自己的结果。但记不住数据怎么办?“从上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照数据寻记忆窍门。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刘思源同学就发现了隐藏的规律。“要辨别的物品数目2——3;4——9;10——27;28——81……”,这里的后一个数3,9,27,81都是不断乘3得来的。因此,只需记住第一组数据,然后将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组数据的第二个数,第一个数则是前一组数据中第二个数+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12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平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习,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找次品教学反思13

  从真正开始设想这节课到开课大概有3星期,在这二十来天的时间里,我轮回着与许冬丽导师设计教案、试教、讨论、修改这一过程。直到最后一次的修改是在开课前一晚上,改完心里似乎是有那么一点肯定的,但上完后才直到有那么多的遗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许冬丽导师的眼里,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课时的情绪低沉。真的,这节课我没有试教时的状态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绪亢奋,能引领学生的情绪与状态。这是第一个遗憾,也是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必须要避免。

  接着是我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个物品里找次品的环节中,由于自己没有好好引领,导致学生被我多余的举动与语言给糊涂化了。要知道这是最简单与最开始的环节啊,在这里就弄不清楚,接下来就可想而知了,学生根本就没有那种主动性。再加上我在情绪的'调控上失败,整节课给自己的感觉就是很拖很拖。

  最后来说说我教学语言和机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课前唱歌,本来想让学生调整状态的,没想到学生说不会唱,我在那会儿也没想到要玩个游戏什么的,也就这么突兀的就开始上课了。接着就是我在教学中语言重复不精炼不规范。有些问题如果老师问的精准就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思维发散,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这个需要我在今后每一节上课中不断注意,不断改进才能慢慢达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过来的。

  当然这节课也是有优点的,毕竟有许冬丽导师的大部分心血在里面。

  首先是教学具的轻便,可重复利用,且直观易懂。吹塑纸,在小时候作手工的时候接触过,但不知道它叫什么,长大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了,以至于许老师说到吹塑纸的时候我还是很纳闷这个怎么用,原来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贴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着就是教学环节设计的层层递进,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没有好好把握,换成许冬丽导师去上的话,肯定是很精彩的。

  虽然有太多的不足与遗憾留下来,但我并不泄气。我知道进步需要在不断的失败,然后不断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学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等着我去学习与探究!

找次品教学反思14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找次品”这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期望在一节课内讲完所有的知识点,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够真正理解找次品的过程以及对过程的优化。

  首先从天平特点认识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所反映的数学信息,确定找次品的方法及正确判断,方法的`针对性。数学教学反思

  然后动员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找不合格钙片的策略,学生都能想到要分组,缩小范围,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不是次品的物品个数。但到底具体分几组,有意见分歧。我没表态,顺承大多数同学意见,分不等的3组(2、2、1),在大家的商议中找到了次品。接着我让他们从6个物品中找次品,有分2组的,有分3组的,虽然最后用的次数一样,到那反映了不同的数学策略,分2组,每组3个,只能排出3个,而分3组,称量一次却能排除4个,数量多的话,更有优势用时更短,这就把分组的科学性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

  然后用通过其他数量比较并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间,得出3分法找次品是最佳的方法。

  接下来,让学生体验不能平均分的数量怎样分,从算式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有其中一组与其他两组相差1,这既是分组的科学性有时分组的数学客观性。

  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怎样确定次品了。

  最后要把方法和理论合二为一,也就是根据实践归纳推理,找出数量和检验次数之间的关系,确定大宗物品的检验次数是可以事先计算的,同学们越学越有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有用的数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简单明了。 所以自己感觉这一堂课比较成功。

  要真正的上好每一堂课,研读教材、读懂教材是很关键的第一步,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每一堂课才会真正有效!

找次品教学反思15

  《找次品》是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条、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本节课先分析从3瓶钙片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10、11虫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的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地学。

【找次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次品》教学反思04-12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04-03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反思04-12

《找次品》教案03-30

《找次品》说课稿01-03

《找次品》说课稿12-17

找次品说课稿11-06

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反思03-19

《找次品》教案1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