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教学反思1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
本文词语比较丰富,要引导学生领会、积累。学习本文着重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并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时并未作过多的分析,而是采取了引题质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读自问、讨论等形式自己解决。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是一种不仅有利学生“学会”,而且有利学生“会学”的.好办法。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
语文课教学反思2
教学改革进行到现在,有人说有种“温水”的感觉,总是沸腾不起来,行动与试验的效果就是不能够尽如人意;也有人说付出了太多,但是困难还是太多。我们的课改的确有困难,我们也是迎着困难向前。但是我们感到有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学习不够。没有理论支持,只是一味的按照领导的一点要求去进行,看到的总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困难很多,不足很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不行。其实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在前人的经验中。我们要向前人的经验学习。
我认为要想更快的、更彻底的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下去,我们应该克服等靠思想。不能够再等着领导督促,每节课都要将我们的理念实施下去,将实验进行下去。我们做的是事业,是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将创造库沟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所以绝对不能够看轻自己的.课改工作。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这些地方可以进行进一步发展。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经过我们3周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了,各位同学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合作过程中知道了如何分工,合理分配任务;合作学习中的发言、倾听、交流等常规掌握的较好。我们下一步要规范小组展示环节,我们的课堂在展示时,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太零散,没有整体性,造成了小组合作的成果不能够全部展示出来。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进行展示:将一个大的问题或者进行一次合作学习的问题,让一个小组进行整体展示。展示时,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都不要打断,等这个小组整体展示完成后,再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最后总结提升。
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语文教学都离不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读,并展示到全班。关于时机的选择,我想可以放到小组展示的最后一步,也可以在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补充时进行。
关于读书的环节(主要是指初读课文时),放到小组中,放手让小组独立进行,要求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进行朗读与倾听、评价。具体做法可以是:小组长安排组员开火车读文,大家倾听、互相评价。分段开火车读课文时,读书的同学要站起来,评价提建议的同学也要起立。
语文课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了解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特点,我设计了选拔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这是干什么的?”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时,老师及时引入课题:“哇,这么多同学要参加选拔赛,很好,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做个合格的好导游。” 字串7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⑴ 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⑵ 指名答题。
⑶ 分清段落。
3、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导游──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导游再次介绍景点──配乐朗诵,升华情感”。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
三、四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二段详细学习,其它几段自由学习。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升华,认识到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整个教学中还运用了变叙教学手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有待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语文课教学反思4
作为单元整组教学中的一节部分感悟课,我力图以单元整组教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设计。如果说段老师的导读课是属于策略型的学习形式,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补充,达成学法上的共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那么我的部分感悟课就是实践和运用这学习的方法。基于此,我的这次教学设计从以下几点进行落实。
1.以导读课上的学习计划展开过程。上课一开始便回顾出导读课上制订的学习计划,并交流课前学习情况。课中围绕学习计划中的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关注人物命运开展学习。在课快结束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计划中的学习后策略展开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总注意提醒学生积累学习方法,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和《习作》积累经验,以体现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
2.用读“整本书”的要求进行指导。本课“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形式,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一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其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读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整体到深入部分,读精彩片段后更想读整部的作品,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精彩片段体会人物情感,并学会寻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连接点。这样,课上读梗概,读片段,课后读原著,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这些学习方法将迁移到下一课的学习中。
3.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精彩片段中“好处”、“坏处”对照表,是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了鲁滨孙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能帮助学生今后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实知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生存”的话题交流打下基础。
课堂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在实际的操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今天的试教我觉得几个大的框架和流程走得比较顺利,但是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孩子深入会文,和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上做得还不够。不知道是对三班的学生不够了解还是自己的投入状态不够,这节课下来,觉得很多环节都没有充分展开。在概括主要内容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居然还把比较“好处坏处”对照表,体会表达方式的环节遗漏了,真是很不应该。第三,感悟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学生真真实实体悟出来的。比如在师生合作读“对比表”的时候,太严肃,渲染气氛的音乐过于悲壮,不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斗争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老师用教低沉的声音朗读坏处也给了学生一个示范,在学生还没有走入那种内心斗争,说服自己生存下去的情境时开始了朗读,声音过于低沉,情感过于悲伤,缺乏了积极的因素。
语文课教学反思5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
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语文课教学反思6
有人说,低年级的语文课难度低,好把握。但当我得知待评名师讲课题目是《咕咚》的第二课时,却不免有些担忧。虽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老课文,而且其中的对白较多,要讲出新意并不容易。因此,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力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明白事理。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良好。
一、新颖独特的注意力训练
上课伊始,孩子们的心有的被草草收兵的游戏牵制,有的被呼哧呼哧的喘气羁绊,可谓是“魂不附体”,很难一下子安定下来。假如教师忽略这一点,急于按部就班实施教学,结果往往是“欲速不达”。其实能抓住孩子内心的导入方式很多:比如谈话、猜谜、画画等等。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采用“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提升注意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绪很快集中到课堂上,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以兴趣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活跃。在回顾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的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图片
丰富了板书内容,并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一吐为快。
三、夯实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基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多认少写”;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我采用以下策略:
(一)闪式词语。用新奇的词语出现方式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运用开火车读,合作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词,加以巩固。
(二)识字。提出问题,引导多种方法识字。随文出现的生字“跟”,分析字形识记。将“足”字与“足字旁”进行观察对比;——你想怎样记住它?(换偏旁、熟字加偏旁??)——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 的字?(跑、跳、蹲、蹦、路、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前积累的好习惯。
(三)写字。重点指导“跟”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在教师板书范写时边观察边书空,注意每一笔的书写规则;学生动笔书写时强调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认真、正确,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保证了书写效果。
四、以朗读为主线,抓重点词语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有感情朗读,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思,在读中知,在读中悟。比如: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比读、领读、读后评价等。
(二)抓住重点词语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还处在懵懂期,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引导。比如:“撒腿就跑” ——我们通常遇到什么样的事才会“撒腿就跑”呢?(体会紧张、害怕的心理指导朗读;)
“乱哄哄”——平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乱哄哄?结合图片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感受慌乱的心理状态。
理解“愣”一词,让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角色读演,生生配合。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而且对白较多,通过分角色朗读,能够再现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每个小动物的心情。我找出五名同学分别朗读小兔、狐狸、狮子、小猴和旁白内容。而其他同学则边听边根据自己的理解配合做动作。这样生生配合,读的同学声情并茂,表演的同学入情入理,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想象力。
五、以合作交流为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一)小组合作探究:读一读5-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描写狮子
的语句。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交流,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二)小组讨论: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做法?不喜欢谁的做法?分别说说理由。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语言表达得到锻炼,增强了明辨是非能力。
六、注重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培养
(一)小动物弄清真相之后都笑了,他们会边笑边说些什么?
(二)如果你在湖边听到咕咚声,你会怎么办?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两个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与生活实际相连,让他们懂得,遇事要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七、用改编的`儿歌结尾
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学生记忆,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再次获得思想启迪。让学生牢记:遇事情,不慌张,看仔细,想明白,事情真相要弄清!
八、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
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九、反思不足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也会有不足。录像课之后,我伏案沉思:尽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仍需改进:
(一)学生在课上的书写时间还应适当增加。进一步加强写字指导和练习,力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人人写一手漂亮字。
(二)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力及兴趣培养还有待提高。需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进一步培养兴趣,发展思维,提升注意力,达到课堂有质、有效、高效。
语文课教学反思7
本堂课教师的成功之处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环节清晰,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声音,图片文字以及网络的交互作用。以人为本,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就交流的习惯,其中的论坛和写作天地就是一块积蓄以后倾吐的,并且集思广益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首先是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表现在每个环节发言的学生太少,虽然具有代表性可是让大多数 处于旁观的听众地位,没有顾及到整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候引用课本的文字的时候口齿不清,或者在叙述名山与索溪峪比较时,认知和表达上有误差的时候,教师的导向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轻声读的`时候,学生犹豫不决。这跟教师在课上过多的齐读,个别朗读偏少,而且指导性不够,也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的入情入境:然后另有一个环节教师处理的有欠缺,一学生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读了体现山的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一部分,应该有可取之处。可教师的表扬,鼓励不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示范读,然后两者比较,教师的示范字正腔圆,可在情感的处理方面未必上风,学生在就教师的尊严之下,违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此举让后面想读的同学顾虑重重。其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鼓动性和激励性。第四,课堂设计上,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也就是发散性的说话较少,使得学生的学生的感悟缘于网络,而没有高于网络。例如看了网上的关于群上气势磅礴一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际。第五,对学生的训练还不够,不论是朗读还是表达,有点走过场的感觉。学习了课文后面的游人的野这一部分,也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说说看如果自己也处于这样的灵山秀水当中,看到这样的山水和动物,自己会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这可以马上写进写作天地的版块中。总之,感觉教师在灵活运用网络资源,把现代媒体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这一块上稍有欠缺。
如果是我执教这堂课,我会采取这样的思路。
导入时候,我会在简单描述之后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谈感受,而不是一上来就谈野,涉及到中心。
然后在教学到山的对比时候,我会准确到位的点拨学生,其他的山到底与索溪峪有何不同,甚至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简单说。因为书本是间接知识,只有间接知识和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领悟。
在处理重点部分的时候,我会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先找出山,水特点的关键词语,也是学生可能存在疑难的地方解决,水到渠成的引出野的特点。然后适时激发学生的惊奇,喜悦,再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在引导学生看山的绮丽多姿的时候,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倾吐的机会,因为群山的想象 让人富于联想。
在讲到水的特点的时候,我会设计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
索溪峪的水时而 时而 时而
索溪峪真顽皮啊! 索溪峪的水真机灵啊 索溪峪的水真聪明啊
通过这一练习来体会作者的写法之精妙,同时训练学生的语感。
在课文的收关部分,我会采取让学生以图画或者导游的形式向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们尽情展示这里的独特风光。
同时我会借鉴老师上课成功的经验,弥补不足,进一步扩大发言面,给同学提供更多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规范流程充分用好网络资源。
语文课教学反思8
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所以就《景阳冈》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说,比较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容易接受。但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学生必然会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了“为武松写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打虎”部分重点是过程和人物英勇,通过一默读、二对读,激发想象的方法理解了过程,“吃酒”部分重点是人物性格,通过小组研读,角色对读,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现体会人物性格。
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学习语言文字离不开读写训练,只要安排恰当,形式灵活,方法得当,这样一节语文读写训练课同样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课文时,很多同学质疑:“武松这种不听别人劝告,一急孤行,这不叫勇敢,是鲁莽”,还有同学指出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筋疲力尽的状态不应写,似乎有损英雄形象,
同学们读后能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进步。我先肯定了同学的思考,我再请同学们联系武松性格特点及自己的实际来理解,同学们领悟到: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语文课教学反思9
今天早上第二节课之前的课间,我与一同事在办公室闲谈,一位刚从办公室出去的老师A把七(1)班XX学生连拎带推的拎了进来(老师高大,学生瘦小,老师右手拉着学生衣领),并说了句:“踢嘛,继续踢!”另一个从外面进来的老师B也附和说:“他们班不只他一个踢,还有好几个的!”语句里对学生的行为表示出极端的怨恨。这个学生站稳脚跟后抬头看到我也在办公室,有些胆怯的说:“是老师教我们踢的!”A老师怀疑的问:“是你们老师教你踢的,是XXX老师?”学生则更加的胆怯的“嗯”了声,低着头不敢声张了。A老师好像是有些想求证学生说话的真实性的样子说:“好嘛,是你们老师教踢的,那就站好等好了!”说完转身走了。B老师也在他后面走了,留下学生站在办公室里。
和我谈话的同事C看了学生一眼,问了一声:“下节课是哪样课?”学生简短的说:“语文!”C又转头看我说:“你的课?”我以为A与B出去,是找教学生踢墙壁的.XXX老师去了,他们会立即给学生一个公正的结果,我只好无奈的笑笑,无语。一直坐在办公室微机前的D老师,眼看快要上第二节课了,还没等到A、B老师的到来,上第二节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知道我与C是无力给面前站着的学生什么帮助,(补充一句:A、B、D老师都是学校的中层领导,我与C是普通教师)就站了起来走到学生身连推带哄的安慰着说:“好了,去上课去了!”
原来,该班教室前的栏杆内墙壁脱落了几块瓷砖,为了安全起见,学校总务主任教该班主任组织学生自行处理,班主任安排好工作后就有事走了,让学生自行处理,被不明原因的A、B老师遇上,认为是学生有意破坏学校公物,事后我才得知。
上第二节课的时候,当我走进教室,这个学生则伏在书桌上轻声啜泣,全班学生的目光一会看他一会看我,没有人发出任何声响,似乎在等待我什么,我不知道用什么话语才能宽慰他,尽量小心的说些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别把小问题想得严重的话,好让他转移注意力,但却适得其反,他哭的更伤心。我努力的让自己别心慌,好让心情平静下,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越想越毫无办法可想,我又做不到有学生在伤心流泪时我却无动于衷若无其事的上我的课。
于是,故作轻松的我说:“好了,男子汉,生活中我们遇上的困难还会有很多的,这点小委屈都让你这样伤心难过,那以后更大的责任,更多的委屈你又如何去面对,去承受呢?”停了一下,我看他心理似乎有些许变化,接着又说:“还记得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体肤,动心忍性,其所不能。’这样的话吗?孔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发现他像是在听我的话了,心情也象平静了好多,知道不应该在为这个问题所纠缠不清了。“好了,忘记昨天的伤与痛,抬起头来,笑对明天!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我的信念》,看看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学生止住啜泣,用手擦了一下眼角的泪水,看了讲台上的我一眼,轻轻的把课本打开,翻到第九课《我的信念》。也许,我上面说的这些话,他不一定都明白,但他能止住泪水,听我的话,那也让我感到心理好受许多。
语文课教学反思10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我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的:
1、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
2、指导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
(1)师:“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
师:“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一定是又轻又快地,请你轻快地读读孩子们放风筝这一段。”
(3)教师范读放风筝一段,请学生模仿,进一步读出孩子们的快活。
(4)师:“村里人看见了,会怎样地说呢”?
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羡慕地,高兴地,激动地读好——“放得这么高!”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
(1)换词法
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
(2)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3)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轻快地读读这一段。”
(4)解字再解词
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4、阅读赏析,为写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在不经意间为学生的习作作了铺垫,如:关于心情的词语,四个字的词语等等。
5、抄写好句,落在实处
课近尾声,请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也为学生的习作作了准备。
6、课中的遗憾
(1)千呼万唤:千和万是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2)教师的朗读必须有示范作用,让学生有的学,能读出指导前后的变化。
(3)最后一个问题“作者在写作时是会感到遗憾,还是会感到幸福呢”遗憾——为自己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遗憾;幸福——为自己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而幸福。两个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教师太刻意引导学生了,应该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语文课教学反思11
读《雪儿》真的爱雪儿,也爱“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伤的雪儿与“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独特,孤独的“我”许久不再孤独,与雪儿同时好起来,飞向蓝天。这也许就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融合吧。
读这篇文章,我不知道“我”的年龄,但从文中可以想到“我”年龄不是很大。从“我的腿跌伤了。爸爸、妈妈每天要去上班,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冬天过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很明显可以读出“我”的爸爸、妈妈真的很忙,以至于无法照顾“我”,从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我”能够照顾雪儿,可以看出“我”虽受伤在家,却还能够在家中照顾自己,这种独立也会给学生一些启发。不过这一点,可让人担心的。因为假如“我”是个未成年人,其爸爸、**的如此做法是一种违法,在西方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未成年人是不能一个人在家的。但“我”的这种经历也是美的,“我”把精力献给了雪儿,其实就是献给自己,这是理解爸爸、妈妈收获到的`一种幸福。
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多么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样面对跌伤,而是用那只“信鸽”来传达父亲那种特别的叮咛。爸爸给“我”带回一只受伤的白鸽,爸爸和“我”给它洗澡、敷药,爸爸对“我”说信鸽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文中写“爸爸”有五个动词——给、带、捡、洗、说,这五个词改变了“我”,让“我”的注意力从此转移了,让“我”懂得了“关注”,让“我”有着美丽的期盼,终于有一天“我”为雪儿欢呼了,这种欢呼其实就是“我”的自我欢呼,这种欢呼,“我”的爸爸、妈妈都能看见,这种欢呼属于这个忙碌而极具爱心的家庭……
也许我们无法让我们的学生理解这一切,但老师从这些方面认识这篇文章,我想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也会自然渗透这种特殊的“爱”,特别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阅读,学生如果边读边想,也会在无形之中,把这种“爱”转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为,其实就是引导三年级学生初步学会思考,通过“我”对雪儿的所为,思考如何自主面对生活。这个单元三篇文章编者意图就是通过母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即引导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懂得面对困难、挫折,这是母语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之文。这一课,“我”的行动,其实是让自己健康成长的最好的药。用“自己爱的行动医治自己”这是非常美的,因为这里“自我的祝福”。
这篇文章以轻松、快乐的语调来读,真的是一种享受。我在办公室中轻轻地读着,我在课堂上轻轻地读着,轻缓的声音,带着美好的祝福,就能把学生带入到人间天堂。
语文课教学反思12
这次我上的课文《颐和园》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以“我国世界遗产”为主题,训练的重点是:能够引导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紧紧抓住游记的特点,创设游览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赏读、美读和趣读。边读边想像画面。抓关键词,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从中感受到颐和园景色的优美。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文化的兴趣。在这节课上我力图让学生游得有趣,读得有味,学得有法。中年级时既不能让学生对游记概念化,又要让学生形成对游记的初步正确的印象。
因此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整堂课我是以带着学生去游览颐和园为线索,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走进文本,欣赏颐和园美景的阅读欲望,情境创设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快乐的游玩中感受游记的特点。欣赏和表达颐和园的景色美。坚持以读为主,读说相结合。在整堂课中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各种形式的读,比如:边读边找句子、创设情境朗读、边朗读边展开想像、边朗读边体会关键词的精妙。学生说的.也比较充分,说自己对文字的感受,说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狮子的千姿百态还巧妙地把写作指导穿插在其中。同时在整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经常出现“你感受到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这些引导的话。
不足之处:
因为对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准,最后设计的小导游环节没有来得及进行,这是一大遗憾。另外感觉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
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不过,总的来说,感觉孩子们还是学得比较轻松,读得也还算有滋有味吧。对游记也有了不少的认识。 “赏识性教学诊断”,因为有了赏识,所以每一个老师都能在同行的肯定中获得自信。而诊断则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抱着帮助、指导、探讨的目的,所以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能坦然而轻松地接受同行们的指教。我想每一个参与这次活动的老师都会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非常庆幸自己也能是其中的一员。
语文课教学反思13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才能在劳动中呈现光辉与人性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
伴随着一步步地走进新课程,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来总结‘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体验。几个月前,我上了一节“自读自悟”教改实验课,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撞击着我的心灵,我透视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他们旺盛的生命活力。这节课,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课堂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疑讲出来,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
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是白白送死吗?”……特别是郑文团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地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的学生对谴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的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更令人感动的是我正准备下课时,一个同学突然高举着手说: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后来,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救回巢里?多么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我的心为之一动,灵感随之而来,我笑着对同学说:伟聪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比老师想得周到,至于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本篇课文续写一篇文章,好吗?课堂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同学们把作文交上来,有的写老麻雀找老鹰大哥帮助,把小麻雀救回巢里;有的写猎狗不死心,趁猎人不注意时又跑回追杀小麻雀,猎人及时赶来,把小麻雀送回巢里?……看了孩子们的作文,使我由衷感到欣喜,孩子们的智慧火花竞相迸射,独特的见解使人叹服,心中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惊喜,身处这样的课堂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涌动。
多好的孩子们,老师喜欢和你们一起陶陶然乐于知识的殿堂之中。
语文课教学反思14
《白杨》这篇精读课文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语文白杨教学反思。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单元模块教学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发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圈画、思考、讨论、汇报……加上足够的时间保证,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例如在“围绕主题、自主预习”这一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加深体验和感悟,为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同时,还能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也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
预习内容是这样设计的: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结合预习提示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可在空白处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自己的疑问。
3、搜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文本、图片、音像)以及跟课文主题、体裁相同,思想内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反馈及感悟新疆的恶劣环境和白杨的特点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大家把自己的见解说一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如理解“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一句,体会大戈壁的特点,学生经过自主阅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句中的‘茫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课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边,很宽敞。”“我认为‘浑黄一体’在课文中指不管天和地都是黄色的。”“我认为‘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意思是说大戈壁很荒芜。“我想‘不那么清晰’在课文是指天地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高大挺秀’这里是说白杨树的身影很壮美。”“我知道了戈壁滩浑黄一体,十分荒凉,可白杨树却在这儿长得高大壮美,生命力很强……”这样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议、自得,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方式,充分表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完全符合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这一阅读原理,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学反思《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二、注重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但要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即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有点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引导学生抓联系,合作探究文体,让学生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学生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先自读自悟,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心得。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交流情况,及时引导。在学生展开研读时,仍要注意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划边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研讨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这一小环节从表面上看往往是静的,看似一段空白,实则是充满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宝贵时空。学生只有有了自读自悟后的独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小组的讨论,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接纳别人的合理见解。
在小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本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过程中,落实训练点,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让他们围绕自己的最深感受来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
三、侧重听说读听写训练,落实写作方法的指导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在读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这段文字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让学生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可放手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时,还不忘指导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在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写《植树》,我们就可由小树联想到人(包括自己),联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写《蜡烛》时可以联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师或默默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让学生学会在写借物喻人的作文时,首先要像《白杨》一样,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要注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要恰当、得体。正所谓我们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还得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其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为本单元后面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单元模块主题教学课题实验的思想。
《白杨》教学反思
还深深的记得着装小学宋海燕老师关于文本细读的观点,那就是以不同的身份来读文本,以读者的身份来读文本,以作者的身份来读文本,以教者的身份来读文本,最后就是以学者的身份来读文本。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适用于我们教研的课题------文本细读。在《白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尝试,虽然说还有很多不足,但是,通过这样的尝试,我也有很多收获。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孩子们的感情来源于文本,在归结于文本。这样,就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学会理解文本,再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
语文课教学反思15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课文的内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对于正常人,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却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教学本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在一些情感表达特别突出的句段处还进行示范读,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已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这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已真实的感受,才能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在小组交流时,引导学生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并反复读课文。当同学们每一次给英子热烈的掌声时,我都会适时引导同学们与英子对话:“英子……”(孩子们分别这样说:“英子,别怕,加油!”“英子,好样的,大胆地上台来吧!”“英子,自信些,你能行!”)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
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潜力,谁说低年级孩子情感体验不深呢?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内心的独白和感受,只要老师能激发起她们表达的欲望,她们就会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
【语文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3-25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03-26
语文课改教学反思04-03
中职语文课教学反思04-17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04-15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2-04
语文课长城教学反思03-13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3-25
语文课《中彩那天》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