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演”。“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演”就是到角色表演读。这样,这节课既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又为课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总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比较轻松的。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教师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有礼貌是文本价值所在。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高效课堂”的理念,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字词的复习上花的时间偏少,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2.小学低年级孩子重要的是“读“,但是在高效课堂中读的很少,课堂上听不到读书声。
3.在小组学习探究方面,对小组长的训练还要下功夫,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养成习惯重在培养。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需要精密。
4.教师的语言也需要多加罗列和整和。课堂上的放和收也要把握到位。这些都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这次的教学虽然还留有遗憾,但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也期待着自己更大的进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3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读题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1、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友,
2、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5、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
(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
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
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扎实语言训练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注重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如一开始的比较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阅读,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和简练。注重了联系实际去体会感悟,如课文中的有一句“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让学生实际去体会你爬上高山后的感觉,并且把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样学生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但很多时候还是觉得走教案,因此学生有的问题我也没有好好地和他一起去探讨,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小松树很小却站到了大山上?没有好好地研究透文本的.内容,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对于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至今无法回答,似乎是很深奥的生活道理渗透其中。当我阅读了教育报上的一篇《是孩子的不幸还是教师的不幸?》分析了一二册中出现的课文,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的确要比大松树看得远,尽管他有点不谦虚,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实在没有必要让其丧失信心,“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看着很顿悟,也许本身的文本有问题,为什么小松树问大松树,而大松树不回答,或者就是以上问题,其实,课文虽是童话故事,看似接近孩子的生活,但实际中孩子很不明白这样的文章内涵,很多都是老师硬着钻研出来的,很多老师就在大松树没有回答这儿大做文章:这时的大松树是怎么样想的?假如他说,他会说什么?但经过这样教学,学生并不满足。教学总是给人一种感觉,用成人有意识的片面性来判断孩子无意的片面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创设了孩子表演童话故事的情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经过风伯伯的教育,感到了惭愧,转变了态度。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学习四个生字。
我试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开头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指一指哪里是山上,哪里是山下。哪一棵是大松树,哪一棵是小松树。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铺垫。在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在理解风伯伯说的话,让学生看图体会风伯伯的表情和动作,并试着演演,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二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带着表情表演读,使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
我感觉总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们通过分角色朗读,广泛参与,读出了小松树的骄傲自大、大松树的智慧,为感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读中感悟的过程中,如果加一些让学生想一想:松树自己觉得那么高,他的心里很高心,很得意,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所以虽然自己心中有了重点,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突显出来。而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匮乏,不丰富,没有达到激励的的作用。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通过这个过程,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以后要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6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引导孩子领悟寓意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一、认真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看书本上的插图,让他们观察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反复读对话,揣摩心理。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我出示了小松树与风伯伯的话,让孩子们进行反复朗读。接着指名朗读,通过角色迁移,来感受小松树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小松树的心理的正确把握,此时再问他们,说小松树“骄傲”的人多了。通过看图、朗读风伯伯的话,体会风伯伯的慈爱又耐心教育的语气。我问孩子们,风伯伯为什么教育小松树啊?从而帮助孩子们再次巩固对小松树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巩固认识
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最后要让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自己身边的事出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问孩子们:你平时在学校中有见过小松树这样的人吗?不要点名。孩子们说出了好多,接着我们又讨论,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们说这样做不对,以为很不礼貌,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自己也不受欢迎,等等。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领悟到这个道理了。
后记:下午我布置了写话作业:用“惭愧”写几句话。要求写真人真事,最好是自己的事。很多孩子都写得很好,很真实,写出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曾经的骄傲,曾经的自以为是。一篇小课文,讲出了一个大道理,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人,我也同样受益匪浅。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汇报课):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瞧不起人、骄傲自大的语气。读风伯伯的话时,抓住“摸” 、“高多了” 、“托起来”等关键词语,感受风伯伯的宽厚慈爱,语重心长。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 、“低下了头”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难为情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有谁摸着你的头说过话吗?说了些什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
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小松树的“惭愧”。在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教学中还进行了ABAB形式的词语初步认识和积累,虽然学生说的面不是很广,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7
《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个道理教师不能简单的说教,怎样让学生自己体会明白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一、想像小松树的得意、骄傲
我先利用简笔画,让学生找找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学生亲手贴图,很直观地就能比较出两棵松树的大小,以及他们所在的位置。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小松树站在山上看到了哪些美景,学生想像得很丰富,为体会小松树的`得意、骄傲埋下了伏笔。
二、和风伯伯一起劝说小松树
指导完第二自然段,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小松树的得意、骄傲、无礼了,这时我再次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棵松树的大小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然后我让学生和风伯伯一起来劝说小松树,在劝说的过程中,学生也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做小松树知错就改
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来做小松树,这时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会对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以及小朋友们说些什么。这次的说话,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9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通过故事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新的教学自然也应把主体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不是将知识进行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通过其自主活动,新知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课堂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力求从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高度去思考。并且,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和许多教学细节上,都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平等对话。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三: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引线,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易于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
(1)以小朋友爬山的经验引入,体会小松树站在山上得意骄傲的心情。
(2)老师以借铅笔为例,用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松树的傲慢、没有礼貌,自然流露出对小松树的不喜欢。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
(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习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实现交互主体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整节课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非常的活跃。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我还让他们上台来演一演小松树和大松树,让孩子在表演中体会和感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没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过于繁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的设计时,我尽可能的对自己说:要做到少指导,精指导,每设计一个问题我都要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问?对学生有帮助吗?孩子能回答到吗?如果回答不到,我该怎么引导呢?我还精心的设计了练说环节:小松树站在高山顶上会看到什么。。。。在实际操作时我却担心孩子们说不出我想要的答案而一再提示和重复孩子们的答案,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使听课的老师觉得很啰嗦,造成了老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的局面。
2.过分依赖学生群体中的“优生”,忽略了课中的激励机制。
课堂上我往往喜欢请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后进生,以至于使他们因缺乏参与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一些人低头玩东西或者不专心听讲。虽然在这节课中表现并不明显,但这样的错误倾向一定要纠正。另一方面,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3.“高效课堂”不高效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等方面,而我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把重点都放在了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上,最后教了三个生字,指导写字的时间只有大约5分钟。就本课而言,课文的重点在第三、四自然段上,而我的第一课时既没有解决生字也没能抓住重点,从教学目标来看,是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也就是说这节课不高效,没有达到目的。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成长了很多:
1. 我对第一、二课时的界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就像李老师说的,一二课时的划分不一定非得是第一节课解决生字词,第二节课讲解内容,这要看课文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知识的准备情况,上一课时时,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几乎全部都能掌握生字词和能读通课文,那么除了指导朗读、指导写字,也能按情况讲解一部分课文内容,但如果连基本的朗读都不过关,就开始讲解课文,就操之过急了。
2. 提问一定要精炼有效。我们往往害怕学生不懂而一次次重复问题或者学生的答案,把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只会机械的作答而不会动脑筋。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前花大量时间备课,把问题精简到少而有效,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学自悟,不仅完成了目标,学生还会说出你想不到的东西。
3.关注后进生。光靠几个优生,一个班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班级的,只有大家都有进步了,整个班级才会向前迈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1
一、设计反思。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这次公开课,我特意选择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规范书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两个任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容量已相当大。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就会造成本节课完不成任务。但这不正是我们进行高效课堂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是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逐步了解了读课文、学生字的任务与方法。为了让教学环节更紧凑,我在平时实验的基础上做了新的尝试,即: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
二、成绩反思。
由于老师充分的`备课,以及平时对学生扎扎实实的训练,一节课虽然紧紧张张,也算完成了应完的教学任务。通过观课议课,总结出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导学案的设计侧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生训练有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无论是&ldqu;自主学习&rdqu;,还是&ldqu;合作探究&rdqu;,都能够有序地按照导学案进行学习。
3.组长组织到位,并能及时地发现小组内遇到的问题与错误。
三、问题反思。
课堂上,当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时就出现了预料中的问题,学生识字量小,自主阅读导学案有困难。只好老师读,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与方法。部分学生能够边看边听边记要求,但只是部分。再加上设计时又将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这就影响到有的学生不知所措,造成了学习时的内耗,导致&ldqu;自主学习&rdqu;与&ldqu;合作探究&rdqu;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节奏。当进行写字教学时,时间已经不多,只好蜻蜓点水似的挑选了两个难字进行了指导,造成了课堂上&ldqu;重识字,轻写字&rdqu;的现象。
人们都说,教学时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所以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2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指导学生朗读和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地想象当时的情境。
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语文书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 的小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没有回答。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简笔画板画三个人物表情图:第一幅图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大了,很生气!第二幅图咧开嘴笑了,一定很高兴。第三幅图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难受。这三幅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从中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你感觉怎样,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教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创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老师出示小松树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并进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松树,我今年七岁了。我今天来到我们班,想和小朋友们交个朋友,小朋友们愿意吗?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读书兴趣“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首先对小松树有所了解。小松树是怎样一个孩子?下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
其次是巧用表情图,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老师在黑板上三幅简笔画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后悔、懊丧、要哭,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学完课文后,当孩子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时,再让孩子想象此时的小松树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什么叫“得意洋洋、轻视”或“后悔、懊丧”之类的词语。但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读书时就不需要引导孩子去体会,当然孩子体会不到,也就读不出“情”来。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寥寥几笔的表情图再现了对孩子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包含的情感,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另外,大松树与小松树的简笔画形象直观,很好地帮助了学生读懂了课文。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请把你的橡皮借给我使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2、“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4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都比较容易理解,符合它们的思维。可是在回答大松树为什么要低下头时,他们都说不到点上。因此,我反复给他们创设情境,要他们分别站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角度上来想对方当时的心理活动。渐渐的它们都有些明白了,大松树之所以不讲话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需要和小松树斤斤计较,小松树还小,还有许多地方不懂事,自己比小松树大,应该处处让着它一点。在最后的时候,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老师,我觉得他这是尊老爱幼。”当时,我特别的惊讶。首先因为,我已经记不得自己和它们讲过这样一个词了。可是他们竟然还能记得,并且运用到实际中来。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平时多给他们一点,也许不会立即见效果,但在以后的时间里,肯定就能发挥它自己的作用。我想那个孩子以后一定会特别的尊老爱幼。其次我觉得这个孩子已经真正读通、读懂了课文。它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这篇课文对于他而言已不再是陌生的一篇课文,而是于他发生交流,有血有肉的文本。但愿不止他一个人读出了这种感觉。
这篇课文十分角色朗读的,孩子们特别爱读,而且读得特别好。无论是小松树的`洋洋得意,还是风伯伯的和蔼可亲,都读得有模有样,个个都抢着要读。在分角色读的时候,个个都抢着要读风伯伯。被分配读小松树的小朋友就有点不高兴,我觉得它们对于小松树还欠缺一种理解、宽容。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2、学生对课文的表演不是很积极,很大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表演,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3、对学生的回答容易担心其他孩子没注意听,进而重复学生的答案,浪费了时间。
进步是有的,不足也存在,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教学经验,获得进步。
4、有些教学语言还需规范,在范写时需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力求把每个字写得更为美观。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扬长避短,争取做得更好!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22
《小松树和大松树》语文教学反思03-21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篇)02-20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篇02-05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5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20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集合15篇03-19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03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