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9 18:59: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

  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

  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

  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1、揭题激兴:

  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叶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引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不仅让学生感受叶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积累,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为新授课作出良好的铺垫。

  2、初读晓意。

  这块环节我还安排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认,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地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课,我重点抓住"推荐"一词的理解,从而体现词不离句的思想。

  3、细读明理:

  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4、质疑课题,小结激趣,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中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从而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3)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两位作家的资料。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2、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3.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4.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5.看资料袋《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用六个方法进行修改。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6.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匪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小练笔:文中的叶老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用词不当

  长句改短 一丝不苟

  批改作文 调整顺序 平易近人

  重复啰嗦

  错别字、标点

  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4

  《绿》教学反思

  《绿》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学生能从中学什么呢?当然是怎样写绿了。绿,看得见,摸不着,能把绿写出来,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朱自清却能写出来,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是一次写到,足见非同一般。

  1、2两段,着力描绘的是梅雨潭周围的环境,重点是梅雨瀑。观察点由远而近,山边——厅边——潭边,视角分俯视、平视、仰视,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的绿也呼之而出。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先写周围环境?学生经过讨论明确,是烘云托月,写周围环境和谐映衬,此处的景物才会与周围环境协调和谐,而不至于孤零零突兀在那儿。我们写景物,应都能有这样的映衬意识。

  第3段,是作者浓墨重笔书写绿的地方。这部分也就似乎作者如何来描绘绿的。本文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教材编者提供了详细的旁注,这是语文学习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习惯在阅读教学时请学生“圈点勾画注”,但这些方法的指导如何依学情而设,如何有效指导等问题,却未引起重视,因而这个做法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形式。我观察下来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的领会并自觉运用。做的最“理想”的恐怕是文言文,看学生喜欢把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密密麻麻地写在字里行间——我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有时的确有帮助理解的作用。

  本文学习完毕后,我趁热打铁,请学生写一篇作文——即本单元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与探究》的题目:以“绿”为中心拟题写一篇

  作文。我提示学生,写作时,可以参考朱自清的这篇文章的写法,也算是“先学先用”吧。事实上,像朱自清的《春》《绿》都是学生写作的极好参考,毕竟大多数初中生还是在模仿阶段。对于学生而言,阅读经典美文,从中汲取一些写作养分,还是可取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5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这篇课文中,通过两件事回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从“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而让人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在人品与作品上都堪称楷模!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这其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为课题。为了突破这一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在前置学习中就让学生画出写爬上虎的句子,同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扫除生字。

  二、第一课时,通过听写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同时,我与学生一起回忆本册书中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让孩子们感受叶圣陶先生家中那一墙的爬山虎长得是多么茂盛,在夏季显得虎虎有生气。以此,让学生感受到那一墙的爬山虎会给凡是到过叶圣陶先生家的`人都留下印象,而对于当时只是一普通中学生的“我”来说,对那一墙的爬山虎的印象就更深了,所以,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会想起那一墙爬山虎,看到爬山虎也就会想到叶圣陶先生。这样,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了——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突破了课题的难点,接下去的重难点就是重点词语和含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在第二课时第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重点词语,其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是“融洽”和“意义非凡”两个词。为了让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与“我”交谈时的“融洽”,设置情景,想叶老先生会问些什么,“我”会怎么回答。这样的设置,也为理解“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中的“认真”和“期待”分别说的是什么打下铺垫。请学生到讲台前坐下来情景表演,之后,师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融洽”的意思了。

  我问孩子们“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说不出。于是给孩子们讲了我选择专业时与语文老师之间的一段故事:当年,在选择专业时,我与老师发生了纷争。我想选择中文系,老师说我的语文“可以”了,想进一步学习完全可以自学,而外语则不行,尤其是想当老师,不经过专业学习那是万万不可的。最后,由老师拍板,我填报了外语系。老师这一拍板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我告诉学生们,我因此有了一技之长;因此,我可以有第二职业。这一题外话让学生们对“意义非凡”有了感悟,大家争先恐后举起了手,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这次交谈激励、鼓舞“我”,使“我”更加努力学习,所以后来才能成为有著名作家,这次交谈的意义真是“不一般”。

  当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以后,对“他亲切之……”这个句子的理解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词句段学习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学生们修改作文。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聪明的孩子们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尤其是对修改符号的使用,他们早用到日记和作文草稿之中了。

  第三课时主要谈怎样使句子“干净”、“规范”等。

  一、读“我”的原文,让学生理解“干净”一词在本课和作文中的意思。读学生的范文(上一单元的作文,我没只做了“目评”),进行集体修改,将平时大家所说的“口水话”(重庆方言)删下去,达到“干净”的效果。这样“干净”的意思就明了了,学生也就自然会明白这就是老师在辅导写作文时所说的“简练”。

  二、学生互相修改习作。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对于我来说也“意思非凡”。上高一时读过肖复兴先生的《早恋》,所以本课让我感到亲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受,所以,备课时也多用了一些心思。尽管这样,不足之处是还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了,有下两点:

  一、在前置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去了解作者肖复兴先生,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位写他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却要以《那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中学生”感到极其陌生。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障碍的。

  二、在情景表演之前引导、启发不够。表演前,应该多设置一些“我”的问题,让学生表演出“我”由拘束———小心翼翼——小小的心融化。尤其在师生表演时,如能将时间稍适延长就更能表现出“融洽”。

  我县一位小语名师给我提议,在写反思时要有理论支撑,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将自己课堂上的一点感受理解讲解过程写下来,还请读我反思的同仁们多多指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探索,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抓住教学难点质疑。课题的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恰恰从课题入手,巧妙的运用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确立教学重点研读。要想顺利地突破难点,又必须先要理解两件事中叶老的高贵品行,有了感情的积淀,才能水到渠成地体会到爬山虎背后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为解决“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认真”这个问题,我预想学生光靠肖复兴的叙述和表达,很难走进叶老这位名人的。因此,我把“叶老修改稿的原稿”这一直观作品呈现在同学面前,并启发学生想象70岁的叶老坐在灯下、戴着老花眼镜,为“我”一字一标点地修改作文的情景,进而引出“假如这是叶老为你修改的作文,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对叶老的崇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在处理“叶老为我修改的两处语病和简短的评语”时,我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这篇课程资源,不仅教给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修改作文中的语病,还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要写真事、表真情,并渗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在抓住字、词、句重点细致地研读了“修改作文”这件事后,我又采用读文与想象、角色换位与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研读文章的`“邀请做客”一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发现、感悟“握手”这一细节,感受叶老的亲切平和。又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叶老先生,你会对肖复兴说些什么?”学生在充分想象后,畅所欲言,此时的学生俨然成为了一位“叶老”,深刻感受着叶老先生“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

  回首整个的教学过程,我感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与缺憾。如,在这堂课上,感觉读的还不够充足。虽然努力地通过快读、自读、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

  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学习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 ppt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强调“片”和“虎”两个字的写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

  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

  师:围绕目标如何具体学习这篇课文呢,回忆文章分为那两部分,按部分来学。

  生回忆文章的两大部分

  三、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一:

  默读课文,叶老先生是怎么批改“我”的作文的?用直线画出。

  批改得怎么样?用语句在旁边批注。

  “我”的感受呢?用曲线画出。

  从中看出叶老是个什么样的人?

  1. 学生自学。

  2. 四人小组交流。

  3. 汇报。

  4. 叶老先生做事一丝不苟、关心下一代,写文章写真话、抒真情。

  相机讲述“春风拂面”(多媒体出示)

  师:未见其人,叶老先生就给“我”留下了这样亲切、温和的印象,那么见了面呢?叶老先生有何举动,又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下面学习第二部分。

  四、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二

  走进叶老先生的家,叶老先生有何举动?从中看出叶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交谈怎么样?

  文中有两处环境描写,请用直线画出,并大声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写一墙的爬山虎有何用意?

  1. 学生自学

  2. 汇报

  相机板书“平易近人”

  3.猜猜当时叶老和“我”谈了什么?

  四人小组交流

  师出示资料一

  4.两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我”心情愉快,出示课件,指导有感情朗读,用意是景美,人更美。

  师:叶老与我的交谈,使我受益匪浅,所以对肖复兴来说,15岁那个夏天对他意义非凡,他庆幸什么?

  五、学习最后一段

  出示自学提示三

  在作者肖复兴的人生中,15岁的那个夏天对他意义非凡,他非常庆幸的是什么?在文中用双横线画出。与此相关的语句是那句话?

  文章结尾说“在我的眼前,那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含义深刻,谈谈你的体会。

  1. 生自学

  2. 汇报

  3. 同桌交流体会

  出示资料三和四

  4. 小结

  这句话是借景抒情,作者抒发了对叶老先生的敬佩、感激、难忘之情。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题。

  六、作业

  以肖复兴给叶老写一封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随着二三六教学模式的推进,今天由我执教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此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进行编排。课文记叙了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去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近人,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借景抒情,感人至深,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我校开展的二三六模式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自主阅读、批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了课堂教学。

  首先,从二三六模式上来看,在出示目标的时候我注意键入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起来更清晰明了,接下来引导生分部分学习课文,分别出示了自学提示,在对自学提示的表述上,我明确了学习方法,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在课件处理上,我采用了醒目的黑红两色,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通过画一画,做批注,读一读,想一想,学生的自学真正落到了实处。为小组合作做了良好的铺垫,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索,探究之中。

  其次,从本课的特点来看,本课内容较多,不易理解,在被选入课本时,内容又有删减,使其更难理解。比如:“我”去叶老家做客,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他们都谈了什么,文中没有,我适时补充了资料一,轻松化解一个难题,对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用意何在,我引导简洁、明了,生一下捕捉到了叶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心灵美,思想美,自觉这个难点,处理十分得当;在对文章结尾那句含义深刻的话学习时,我组织学生同桌交流,阅读资料二和三,升华了中心,理解了题目。

  第三,作业的布置,我认为也很成功,以肖复兴同学的身份给叶老先生写一封信,其实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回顾,深化了思想,理解了文意,复习了书信。

  总之,这节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语文教学应该以读文本,这节课我自觉读的很不到位,是由于当时考虑到本课内容多,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情朗读,指导的功力也很不到位,另外,在交流展示的时候,指名说时较多,形式单一,可以在考虑,把这些时间挤出来让给朗读。

  通过本节课,我进一步认识到:二三六教学模式贵在坚持,经常运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必然提高,即便眼下看不出学生的进步,从终身学习来谈,它是很有用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8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作者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

  文章篇幅较长,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事,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后半部分,“我”到叶老先生家里做客,体会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作者肖复兴的资料,然后直接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肖复兴的一篇回忆文章,了解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先让学生回顾本册课本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学生很快发现《爬山虎的脚》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怎样往上爬,;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是作者和叶老先生之间的两件事。然后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习“修改作文”这个部分。然后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结合资料袋读第4自然段,思考: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2、看了叶老先生为我修改的作文,“我”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小组展示。学生展示时我相机板书修改方法和修改符号,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接下来,我用小黑板出示了肖复兴的《一张画像》的最后一段话,让学生用粉笔在原句上修改。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家一起动脑筋,基本上都改对了。但是,下课时间到了,第二个问题“我有什么感受”没有时间展示了。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三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还补充了原文中叶老先生和我谈话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最后提出一个问题:“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回顾课文中的两件事,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然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落实了教学重点——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课时突破了难点——理解了课题的含义。但感觉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如果下次再上这篇课文,可以将需要修改的文段印发下去,能节省部分时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材内容的重点非常突出:从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可以领悟到如何作文,还可以体会到叶老做事的认真与平和;从"我"到叶老家做客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叶老的亲切与质朴,也可以感受到叶老对"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或课后练习,如"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预设是美好的,课堂是遗憾的。今天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不在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致使课堂感悟不深,教师教学吃力。其次,本课时另一遗憾的地方是教学时间不够,这与我的课堂教学机智不够有关。在王科文提出:"从这里我看到了叶老的认真平和温暖。"时,我没有抓住这次机会,顺势而下:"丛哪里看出来的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感悟理解,而是再让一位学生继续说,浪费了很多时间。另一个原因是与我设计时只关注了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有关。我们班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课前预习习惯差,平常我要用三课时来上的课,在本次设计中我只用了两课时,使之原本丰富的词语教学,在本课时中成了拖后腿之笔。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上完第二课时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跟我说:“老师,刚开始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感觉没什么,你讲了之后我觉得有好多东西要学。”真是这样的!我用了三课时才上完,而且上完之后还经常有补充内容要讲,这不由得让我回过头来又好好地再看再想。的确,这篇课文包含了很多东西。

  首先是学习作文修改的方法。从叶老的修改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语句要怎样写才干净、不啰嗦;怎样用词才准确、符合实际;书面语言应如何规范使用。

  其次是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景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肖复兴记忆里是永远挥抹不去的叶老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殷殷期待和热情鼓励。

  最重要的,是学习叶老先生的为人、为文。叶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认真、平和,温暖如春风拂面;一丝不苟到一字、一句、一标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1

  今天讲了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回忆自己初中时写了一篇作文,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仔细批改,后来叶老邀请初中生肖复兴去他家做客,通过几次交往,肖复兴感到叶圣陶先生亲切、平易近人的品质。

  课文中有一处描写是说叶圣陶先生非常认真的修改了肖复兴的文章,改得密密麻麻的,肖复兴此处的描写是想让大家知道身为著名作家、教育家的叶老对待一名初中生的文章都那么认真,修改得那么细致,体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质。当我提问:“‘我’看到自己的文章上有着密密麻麻,那么多的修改符号时,‘我’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毕梦琪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请他回答。但是他的回答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如果是我看见了,我会想:‘我辛辛苦苦写的作文,你为什么给我改那么多?!’”原来毕梦琪在生气啊!不过这个想法很符合他的思维习惯,他说的也的确是实话。我立刻明白,原来孩子们对这里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于是继续往下分析课文了。

  事后,我想了想,虽然不指责毕梦琪的想法,但是他的这个想法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这些老师、父母们,我们的孩子考虑问题总是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没有替他人考虑呢?也许是我关于叶圣陶先生的身份介绍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真的怎么也没想到,原来孩子们会觉得有人修改他的作文是一件令人生气的事情啊!为什么孩子们没有想想,尽管你写作文时很辛苦,但是老师、父母替你修改、分析,我们不是更累吗?

  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自私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的,现在很多社会矛盾不正是由于大家都自私而引起的吗?我这样说并没有指责毕梦琪的意思,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听了很高兴。但是这种回答背后隐藏的一些想法值得我们成年人去深思,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啊!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属于回忆文的体裁。

  上课伊始,以肖复兴的一段话导入,引出一个偶然的故事。然后直接导出,课文一共讲了两件事,说说分别是什么。学生在预习中已经了解,所以能够迅速找到,但是概括语言不够简练。接下来,通过事情联系感受,画出“我”在这两件事情发生后的感受。学生汇报后,任选一件事情读一读,哪些词句让你的心头有暖暖的`感觉,圈画下来。

  学生汇报第3段,找到密密麻麻,链接课后修改后的作文,体会第六段中心句。学生汇报第五段,体会中心句。教师讲述课外资料,学生体会中心句。

  此时出现本文的学习方法,通过事情,借助资料,体会感受。然后利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件事情。学生汇报第九段,抓住“融洽”“融化”来学习体会叶老先生的平易近人,以及作者自身的感动。最后齐读第九段,第十段。出入有关叶圣陶老先生的资料,体会感受。

  整体分析后,要关注事情是怎么来写的,它和感受之间有什么顺序。学生在这里似乎没有明白问题,所以反映并没有那么快。其实就是想渗透写作手法:事情在前,感受在中;事情在前,感受在后;感受在前,事情在后。

  最后,质疑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汇报3次。一起来看这三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在这里出现了问题。教师引导,结合事情和作者的感受来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实,课后我觉得在开始提问题时就可以这么提。学生汇报感受,再次理解课文,理解题目。“那”字有什么作用?与这相对,告诉了我们这是一篇回忆文。出示并介绍这篇的副标题,升华主题。

  接下来,引出同类写法的毕淑敏的《对我最重要的人》,通过事情,体会感受。进行了好书推荐。然后我利用时间,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写一写对你影响最深刻的人或事。

  把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用一节课来讲解,对老师来说有难度,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受益匪浅。把学到的方法立刻运用到写作中,学生们才能学以致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尾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在教学时,我紧扣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字,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词斟句,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句子的含义。

  课后,根据零散的`记忆和回顾整理了孩子们对这句话的鉴赏。“在与叶圣陶先生的聊天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大人,一个叶圣陶先生的老朋友。我感受到了先生的认真、亲切与质朴。”“因为我与叶圣陶先生的聊天十分融洽,叶圣陶先生不但为我的写作指点了迷津,还让我感受到了他朴实、真挚、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心情很愉快,所以,此时,看到爬山虎,觉得他绿得浓郁,绿得可爱。”“绿绿的爬山虎就是叶圣陶先生的象征。”……

  听着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逐层剖析自己对词句的理解,这是我在预设教案时没有考虑到的,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看来,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又提升了一步。我忙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这种感受融入课文,有感触地朗读。孩子们摇头晃脑,又一次有声有色地投入到句子的朗读中。

  当读到课文最后一句时:“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时,我让孩子们再一次回顾一下那个夏天对我的意义。于是,课堂内再一次精彩纷呈。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中,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深深地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确是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感受到作者从中受到的启迪,为作者今后的写作、为人之路指明了方向。忽然,我脑海中灵光一闪,何不让孩子们就这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孩子们在心灵深处对学习、为人处世留下烙印。于是,我抛出了最后一个话题:“孩子们,今天这两节课,对于你来说,有意义吗?有何意义?”因为有了先前的感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于是,我让孩子们抓紧时机,写下心中的感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4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表现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真诚平和,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先出示自学提纲:

  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

  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

  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来修改作文。开展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在阳春三月学习这篇课文非常合适。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认为文本的解读要深刻,可备课时,我发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浅显易懂,因此确定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来解决这篇课文的教学。尽情地读,想象情景来读,对比着读,我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场景中,感受欢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感受主人公的自豪。

  在上课时,我以饱满的状态先朗诵了两遍,鼓励学生尽情地朗诵,尽兴地展示。“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相当透彻。特别是我提出:“‘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可不可以换成‘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衣?”时,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不能换,因为‘绿袍’比 ‘绿衣’的面积大,说明同学植了很多树。”“同学们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所以要用‘绿袍’。”“如果换成‘绿衣’,就不压韵了,这首诗压ɑo韵。”

  可见,读真的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教学手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03-18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09-28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篇)04-17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03-1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案02-2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04-1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习教案03-0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15篇03-3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优秀教案设计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