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计》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统计》教学反思1
邹显微老师曾对我说过,你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代二”是我需要才产生的,统计意识一定要强烈,另外还要备学生,当课上发生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正是考验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的好时机,老师需要再瞬间做出最合理的安排,还有二年级的学生是需要适当的夸奖和鼓励,老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机制设计。对此,教案我是修改了又修改。
之前是自己对统计也没有深刻的认识,经过第一次的试教,我认真研读了教参,教案,看了教学实录,懂得了教授《统计》,必须要使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产生对统计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所以我着重在这几方面做了修改,
如:
1、在引导“一代二”的方法上,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法,我都在课件上,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每种方法生成的过程,直观又形象,通过对比,学生意识到用“一代二”的方法是最合适,最好的,最后再延伸到到底“一代几”最合适,是得要看数据的大小的。
2、第一次试教,因为自己都没有真正去渗透《统计》,所以虽然很多问题都有设想到,却只是过过场,使得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统计的意义,所以第二次,第三次的修改,我都告诉自己,每一个问题抛出,学生的回应,都必须是真正理解的,要充分让学生,想透,讲透,所以“一代一”和“一代二”表示的意思,我通过反复变着问:要涂几个?为什么?如果我要涂两个,表示多少?还有先是动画0——10,再到后来动画0——20,另外“一代一” 和“一代二”统计图的直观比较,等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渗透“一代二”产生的意义。
2、平时我上惯了高段的数学,接触的都是高段的数学,所以在最初备这堂课时,我对二年级的学生的特征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而是想当然的以为,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动,但是稍加管理,肯定还是会自觉,守纪律的,总之把她们想的特别“大人化”,所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就给我当头一棒,我自认为绘制统计图对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只要我适当引导一下,就一定会,可是并不是这样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但是着手画,却这里出问题,那里出问题,忘记数标,图的乱七八糟,数字不看清,涂错位置,速度极慢,好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第二次修改后,我设计了“一个和学生一起经历,重现画统计图”的环节——学生充分理解“一代二”后,她们说,我在电脑上动手画,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模范学习,回忆,这样在学生们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很多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我讲的也没那么吃力,很多会出现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的,这样省时我又省力,大部分学生也是真正掌握。
但是即使再三修改,上课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对学生的备课还是不够,对教材的研究还是不够。。。不过不管怎样,出现的问题都是我值得去反思的,这堂课我上了三次,总结就是一次比一次上得有进步,却不会说上的好,因为每一次的授课,出现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经验,一种学习,这堂课,我还会再修改,再教,再反思。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这组的成员,能把此次锻炼、学习的机会给我,虽然备课感觉有点辛苦,甚至备不出来的时候,有种崩溃的感觉,但是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谢谢!
《统计》教学反思2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参加跳绳比赛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几乎都经历过,因此,用这个作为载体,并且是5个数据,学生无论是在数据呈现,还是制成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后,都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这样就更容易发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二、注意细节的处理:
在学生意识到要把两张单式的直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以后,我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这样,在无意之中,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三、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王芳偏胖的体重,从单式到加上标准体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接着又设计了让学生观察小学生身高情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向经理推销A、B两种品牌的彩电的销售情况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最后我设计一个奥运金牌条形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不能整体观察金牌的增减趋势,再次展现出折线统计图的魅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先读懂教材,思考你要教会学生些什么?用怎样的方法让学生容易接受你所教学的内容。然后确定你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再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再来精心地设计你的教学过程,这样我们的数学课一定会更加精彩!
《统计》教学反思3
片段一:借助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统计意识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上星期,陈明在家里的阳台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小鸟的病好了。可是,陈明却犯愁了,小鸟好了以后该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帮他想一个好办法?
(话音刚落,同学们便议论开来,都在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把小鸟留在家里比较安全,每天还可以给它喂好吃的。
生2:可以把它送到动物园让那里叔叔帮照顾,还可以跟它的很多好朋友玩。
生3:让小鸟飞回大自然,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生4:可以把它送给喜欢养鸟的人。
师:小朋友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陈明到底该听谁呢?
生:老师,我给你出一个主意,看全班小朋友最喜欢哪一种,就选那一种告诉陈明。
师:我们怎样才能把全班的意见提供给陈明来参考,让他选择他喜欢的方法去做呢?
片段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统计的过程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校门外面的青海路和珠江路的十字路口来调查一下各种机动车的车流量,要求合作完成如下作业:
(1)统计在10分钟内通过十字路口,各种机动车的辆数。
(2)把统计到的结果制成统计表。
(3)根据制成的统计表,说说你有统计后的感受。你想对交通警察提出哪些好的建议?
(活动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实地调查统计,合作完成作业。
回到教室展示作业,汇报总结。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组实地调查统计的结果,展示一下你们的作业,同时自我评价一下,说说通过这次调查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们先绘制了一张简易的统计表,用划“正”的方法统计出各种机动车通过十字路口的辆数,我们认为统计的时候一定要先分工,在合作,不然就很难统计到正确的结果。
生2: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路上的机动车非常多,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车多了,交通不安全了,我建议交通部门要在我们这个十字路口装上红绿灯,以保证我们的安全。
生3:我建议交通部门在路口建一座立交桥,行人从桥上走,这样一定很安全。(笑声四起)
生4:我们组认为统计要非常仔细,一不留神,车子开过了,统计不到正确的数据了。统计时不一定用划“正”字法,我们组用的'是用各种符号来统计的,大家认为比较好。可以省去一些麻烦,而且很清楚。
……
[解读片段一]: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如何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必要去进行统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上面的设计就是选择了当今社会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环保作为引子。课的伊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根据素材进行统计,而是创设“小鸟病好以后怎么办?”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思考、争辩的话题,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由于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激起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从问题的提出到寻找解决策略。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有必要去统计,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
[解读片段二]:
这一片段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把传统封闭式的课堂延伸到了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让学生在“蓝天白云”下、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学习统计知识。在统计的过程中老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信息、思路,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场景,提出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共同出主意、想办法,体验怎样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不同的形式呈现数据,在这个过程中统计活动已成为学生解决问题一种需求,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学习目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了、体验了统计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获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经历了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外调查中享受到合作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
[解读]
一、研发了数学教学的广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日益丰富,学生学习数学已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内、课本内,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应扩大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为此,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大信息量是十分必要的。据此,教师要打破原有的“鸟笼式”的课堂教学旧制,把周围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案例一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建立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拉近了知识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感悟、学习、掌握知识。因此,作为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工厂、农村、社区、大自然环境中去,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二、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活动应当是社会性的。”作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数学学科。就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虽然数学的内容上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究问题的大舞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一方面,将数学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即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数学,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要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索数学知识,思维就能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能力得到发展。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凸现了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认识的能动性、情感支配的自我性、师生之间知识的差异性等等决定了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主动掌握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智力活动,能够评价自己和修正自己的初步认识,能够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把理性化的东西具体化。由此看来,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而教师的职责就是促使这种探究的顺利进行。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反对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体能力。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创设了“到十字路口调查机动车的车流量”这一活动学生完全可以胜任,也是有趣的,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只是在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个学生自主潜能,充分地、自由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四、蕴涵了数学教学的发展性
“教学与发展”是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片段一以“受伤恢复后的小鸟该如何处理”这一话题引入新课,在数学课上渗透环保意识,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树立起环保意识从早奠基。片段二,通过对“十字路口机动车统计”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交通安全十分重要,面对当今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这些可能对以后交通部门整改交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中同学们也积累了一定的交通知识,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应尽量使知识极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
《统计》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
1、故事引入;
2、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统计;
3、重点讲解用“正”字放就行统计;
4、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
5、巩固练习;
6、小结”六个环节。《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很多都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多合作,而在应到学生看图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在例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你想用那种方法来记录?在这些方法中,拿一种最方便?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让同学们回答了以后,再引导学生看统计图和统计表,并与例1的统计图比较,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再进行小结,在让学生做练习时,很多同学都能交好地完成。
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但是,在这节课中,我没有很好地体现小组活动。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有点像走过场一样,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统计》教学反思5
分类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这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有了前面的基本统计知识做基础,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本节课以“我是体育小明星”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1、导入环节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以"体育运动会"引入,并很用心的收集了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照片,学生回忆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瞬间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气氛活跃。
2、经历自主分类统计的过程。统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注重让学生自觉经历需要统计、进行统计的过程。学生意识到信息比较杂乱时需要整理统计,所以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如何统计,从而得出可以分类统计,并自主思考出能按照很多种标准进行分类。随即学生自主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类,然后进行展示汇报,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例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计”;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合计相同的道理。
《统计》教学反思6
教学中发现课本上关于我换牙了的情境图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不符,为此在课下先向学生了解他们的换牙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设计教学。我设计了收集学生换4、5、6、7颗牙的人数,至于没有换牙的或换其他颗牙数的情况不列入统计范围。
一个班60个人要是统计所有人的换牙情况一是占用时间多二是不便画统计图,为此,统计了两个大组学生的换牙情况。你有什么办法统计?在学生思考后总结出,可以通过画○、打√、画△等方式记录。我和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收集数据,他们在亲身经历中知道了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种的,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一个人、一棵树、一个苹果等等。
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学生的手不够灵活,一开始就画斜线他们手忙脚乱,于是第一节课让他们先知道要从下往上一格一格的数,一格代表“1”,在格子里画○或△。第二节课再教他们画斜线问题就简单多了。当学生出现从上往下涂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从下往上是1、2、3、4……数越大竖条也越长。
收集数据看似简单,但数错的情况却非常多,要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数才能保证数对,数错了的要说说为什么数错了等等。在大家相互交流中掌握收集数据的正确方法。
“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类问题容易和提问题混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现是告诉别人自己知道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区分了。
在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统计的结果,然后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去体会、比较、选择优化。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形成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培养数据分析的初步意识。
《统计》教学反思7
《数据处理与统计》,是在学习了Excel基本编辑与运算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数据处理与统计》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在设计上力求紧扣新课标从创新到指导学生实践,这样两大方面入手设计教学过程的。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和相应对策整改,这节课从预设到生成,有优点也有不足,更找到改进方法,从而促进今后的教学。
好的地方是:
1、紧扣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的难度要求,依托教材实例,让学生多动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在做中学。
2、结合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重难点。现阶段的孩子对电脑接触也不少,但更多是打电脑游戏。对软件的学习老师尽可能的细些,要多穿插一些常用操作和常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多练多用,教师辅导指点。重点操作让学生多用实例练习,难点我就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去练习领悟。
反思及策略:
1、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排序教学时,不是讲完、学生练就完了,应该让一个操作完成好的同学给大家展示并讲解,用榜样示范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收效可能会更好。
2、多元评价,让学生找到自信
要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教学反思《《数据处理与统计》教学反思》。最好就是当堂练习当堂反馈,只让学生交作业而没有保证作业的质量,那么这份作业也就失去了效用。这里,我使用小组评价表,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其次,可以采用“兵教兵”的方式鼓励那些学的好的同学来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同学完成任务。
3、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有梯度的练习
结合学生参加比赛,找到参赛者在全校比赛中的位置。这样的'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枯燥,吸引学生的兴趣。
4、应结合知识的重难点来分配好一节课的时间,一节课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要让每个时间点都能充分发光。这节课时间没有分配好,有点前松生后紧,让一部分能力较差的孩子,没能完成练习。所以以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合理的分配时间段,同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完成练习。
经过反思和总结,我重新规划了这节课的内容
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下本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一个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然后就布置2~3个任务,让学生大胆的去自己操作,期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这样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因为一个人的想法是有限的,但是结合大家想法的话,往往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另外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在那位学生演示的过程中,让其他同学看下他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这样可以调动整个课堂的气氛。
在最后的时候再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期间有不会做的同学,让会做的同学充当小老师手把手的教,这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这样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走向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去实践它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改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统计》教学反思8
1、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跟我一起玩有规律的游戏和讲有规律的故事,来揭示课题——找规律;接着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情境——老师的生日会场(即教材上的主题图),从而使知识的发现过程很快地融入有趣的生动活动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安排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以学生喜欢的“生日会场”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另外,还安排了学生涂一涂、摆一摆、小小设计师、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统计》教学反思9
“统计”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上的内容。在小学一年级进行“统计”教学是近年来的一个尝试。本册教材重视的是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它只是对一年级学生的一种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画规范的统计图等等。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拓宽思路,还可以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心理三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知统计的形成过程;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心理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美国教育家戴维斯也认为:应该把“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列为首要问题,如果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那么任何“花哨”的教学都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要适应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学,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示出来,即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学生的真实思想。根据这一重要概念,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安排。
一、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愿意学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比较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制定教学方案,注意既要渗透统计的思想方法,又不能高估他们的能力水平。为此,我认为可以选一些贴近学生实际且具有趣味性和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内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优美的《生日快乐》歌中,我让学生先猜一猜我们班上几月份出生的小朋友最多。他们的意见不统一,这就非常自然地将他们引入调查统计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卡片。(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1~12月的标有月份的`彩色桃心卡片)
第二步:整理卡片,把代表自己生日月份的卡片贴在黑板上。(运用已学的“分类”知识)
第三步:再次整理,使大家一眼就看出几月份过生日的小朋友最多。(运用已学的“一一对应”知识)
第四步:这样整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让学生自由答)
这样由生日月份卡片形成了统计图的“雏形”,其实这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它为学生以后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放的数学课,让学生乐学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如今,教学提倡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在这里,我由统计学生的生日月份想到了过生日,想到了设计一个“集体生日活动方案”,因此就要解决“什么时间”“到哪儿玩”“玩些什么”“吃些什么”“生日礼物”等一系列“生日活动方案”的问题,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组织意识,并且将数学课与实践活动课整合在了一起。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解决生日活动方案中的“哪儿玩”这个问题时,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育思想,并且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学会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无限喜悦。
三、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会学
新课标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在的课堂不应是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而应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平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思维的时空和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合作、互动地学习和活动。在这里,我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调查统计出“生日活动方案”中的一项内容,完成一个问题,体验统计的整个形成过程。
再通过小组汇报,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根据统计的结果,可以知道如何采购东西等。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等。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激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原则,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不断地探索创新。
《统计》教学反思10
教学片段反思
1、 设计统计图。
[教学片段]
统计表下面有两个统计模板图,你选用哪一个?如何将统计结果在模板图里表示出来?不同的模板图所表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统计图里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反思:为了让学生能在尝试中,更好地绘制出统计图,学生必须先选用模板,思考:不同的模板里每个方格所表示的数据一样吗?再用涂色的方法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统计图,相对于书上、纸上填图方式来说,省去了用笔填图的所花时间,既能达到理解统计图的效果,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并且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更喜欢这种新型的方式,学生操作起来不感枯燥、厌烦,反而更有耐心的去完成他们的作品,他们拥有了成就感,兴趣盎然。
2、 回答电脑问题。
[教学片段]
从统计图里,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如何回答电脑上所提的问题?通过制作统计图,有什么收获?想说点什么?
反思:根据学生自己制作出的统计图,回答电脑给同学们的问题,不仅对统计知识进行检测,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水平也是一个测试。
全课反思
一、这是一种Learn from IT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这种模式的教学基本上是在网络教室里完成,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出教学资源,并发放到学生资源网,采用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用电脑来代替笔纸,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评价通过电脑即时反馈。
二、这教学模式的运用给我教学工作带来的优势
1、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和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实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因素的多边互动。
2、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挖掘了他们的数学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都是有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增进了学生热爱数学、学以致用的感情,培养了数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在本整合课中也认识到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电脑上制作统计图,虽有很多优势,但对学生统计图制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
2、对整合课的流程和模式的操作上还有待挖掘。
《统计》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特点:
1、教学用“正”字进行统计时,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起用手进行书写正字,说出“正”字是5笔。然后,让四名学生上台,每个学生代表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余学生玩接龙游戏,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学生们从玩中掌握了用“正”字进行统计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让学生上台用“正”字进行统计时,有个学生把正字写错了,少写了一笔,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却能写对,说明孩子是紧张了,而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感谢他的上台“服务”,让他以后上台不要紧张,并送给他一个小粘贴,那孩子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学生们都自发的给他掌声。
3、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拓展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而且小组合作的很好,每隔学生都参与进来了,都争着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成员说。
本节课的不足:
1、时间掌握上没有把握好,以致于超时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学中有时会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很少的思考时间,而是自己就说出答案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5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如今,倡导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那么,教师只有把教学与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其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基于对以上文字的理解,我对自己所上《统计》一课,做一个反思性的分析,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一、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仍持坚定可行的态度。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主要围绕课标精神、教学目标、课题研究进行教学设计的。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本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着这一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较低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活动的经验。例如:调查一个小组中的同学最喜欢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类球类活动的情况。
2、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我抓住: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到以上的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有条理地、轻松地学习新知的。
3、课题源于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断研究、发现,为进一步搞好教学服务。课题为:《课堂中学生倾听、表达、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民主化,多元化。这节课教学《统计》,并且是: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在一堂课中对学生进行“倾听、表达、合作”三个方面的得星情况的统计,不仅能让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竞争作用,同时可以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班的情况,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个了解,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与本质作用(数据信息的处理)。
二、评价应做到:点到为止,不可泛滥。
这节课中,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对四个小组进行竞赛式的评价,其效果较好,但在评价的多元化上做得不够好。一节课中,我是这么做的:
1)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进行倾听、表达、合作三方面的评价,途中也让个别学生说一说自己意见,尽量做到评价的民主性。
2)在场听课教师的评价,主要理念:互动式评价。人们常说:画龙点睛。在这节课中,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不够到位。
如果只让一位教师或两位教师参与评价,那么,教学时间和效果会恰到好处。在这个环节中,我做得有点主次不分:这节课是评价为主呢?还是统计呢?而我让5位在场听课教师参与评价,多了,而且得星数呈平均分配状态,起不到“心理不平衡、失望、看到不足……”的效果。
三、应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课堂评价,体现:在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课堂评价要体现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可主要是因为时间上不许可,也因为在场教师评价多了些,影响到了后面的教学。但在学具的统计表中,准备让学生统计本组得星总数,也让学生从颜色上进行统计。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这么去做了,则能更好地体现本节课统计知识的难点所在,也能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学习统计知识的意义。
感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或这或那的不足,但“个性化”教学,让教师不再感到压力,而是一种展示与探讨。而反思,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让我意识到:学习不是以前要做的事,也不只是现在要补做的事,而是一直要坚持做的事。
《统计》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自主想办法,亲自动手操作,带着解决问题的兴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生成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肯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师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他们的想法,激励他们继续自主推进知识的深入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体会收获时,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相互补充知识的遗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全面,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课堂上,我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主动的拓展思路,解决问题。就在学生不断的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同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学生也能有意识的用统计知识来解决问题,并更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出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生成,轻松获得知识,并提升将知识运用到今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加学生今后学数学、用数学的强烈愿望。
《统计》教学反思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在工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社会经济的应用更加广泛,是现代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之一。统计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统计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新课标、新理念,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从第一册起每学期都由浅入深的安排有关统计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教材第三册统计教学第一课时,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方块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结合教材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初步感知简单的方块统计图及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要尊重大多数同学的意见。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过程活动化。
3.师生关系民主化。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组内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时,有2个组出现了统计结果与组内人数不符的情况,因为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课上由我指出了出现的问题,并马上请这两组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再重新统计一遍,这样就使全班同学又经历了一次统计过程,使学生明确统计的数据应准确无误。可课后我想,当时教师不应急于下结论,当其中一组把调查记录显示出来(组内画了11个√)组长汇报本组有12名同学时,应先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统计》教学反思14
《复式统计表》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本节课,我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引入到北小学生的兴趣小组,进而呈现例题青云小学的兴趣小组活动情况。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境,并给出每个兴趣小组男女生的人数,先让学生把4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单式统计表里。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填写方法,体会到每张统计表只能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情况,又为引出复式统计表提供了素材。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有主动探究新知兴趣,所以我本课中设计了抢答的游戏,这样通过抢答后的感受,这样就顺利的衔接到需要一张新的统计表,内容应该包括4张统计表的内容。由此激发了同学们的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一起经历把4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知道表头为什么要分为3栏,每一栏分别对应的是横行还是竖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填写数据,体会到复式统计表是前面几个同类单式统计表的综合,在一张复式统计表里能够同时反映4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在填表后,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针对填表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让学生交流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的方法,学会如何检验;第二个问题是抢答,再谈这次抢答后的感受,通过两次抢答,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在巩固练习中是采用了书上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首先,为学生提供中国体育代表团费25-28届奥运会行的奖牌数,让学生把整理好的数据前些在复式统计表里,并作简单的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接着,为学生提供2007-2010中国垃圾排放数据,完成统计表,让学生分析数据,谈感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结中,让学生畅谈收获,旨在让学生感受,不但学到了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而且学到了从统计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学到了如何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改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统计的应用价值。
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应该局限在课堂内。学会了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后,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选择题材,共同合作制作统计表,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促进学生相互间的情感。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的。
《统计》教学反思15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入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观看课本情景剧“篮球比赛”,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作为一个小教练的身份来说一说你认为该换谁上场?有的学生会直接比较两名运动员第一场的得分,谁高选谁,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体力等方面的因素,我的应对措施是:换谁上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们就只从运动员得分的角度来考虑换谁上场的问题。这样,就拉回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就有可能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总分,通过比较总分来选择运动员上场,这时会有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教师并不急于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比较总分的方法行不行,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上场次数不一样,比较总分不合理,从而引发学生认识到比较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这样比较合理。让学生在比较总分不行的情况下产生疑惑——怎么办——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办法,要比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怎样求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另一种是移多补少。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
三、练习具有坡度,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选取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如:巩固练习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第二题是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达标检测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些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不足: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简练而且讲的多,有的地方语言不够严谨。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上,有的同学理解不透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时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统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统计教学反思03-28
《统计》教学反思01-10
《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02-12
统计教学反思范文03-31
《统计》单元教学反思02-07
统计初步教学反思04-12
《统计》教学反思15篇03-20
《统计》教学反思(15篇)03-22
《统计图》的教学反思03-22
统计数学教学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