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

时间:2023-04-23 08:29: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反思性教学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反思性教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1

  摘要:实验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有着重要的帮助,提高物理实验技能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本文对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动手操作实验技能。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多种模式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一是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教师使用次数较多的教学方式,利用演示实验教学,可以是教师在课堂进行实际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对于一些实验条件要求较高、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进行演示实验。这样能为学生提供效果明显的实验场景,学生通过对实验视频资料的反复详细观察,就能得出实验结果。二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在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教学前教师应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从实验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设备的选择、实验的方法步骤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准备。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不必详细讲解,而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设计。学生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技能,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多亲手操作,使学生掌握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三是开展课外自主实验。在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对学生的课外实验非常重视,在教材课后作业中安排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就是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的.好内容。进行这样的实验能丰富学生的物理实验内容,拓展学生的实验视野,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探究小实验。例如,在学习光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开展“小孔成像”课外实验、自制望远镜或照相机等,这样既能提高实验兴趣,又能拓展物理知识。

  二、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一是灵活运用实验设备,改进教材实验。要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学校应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物理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特别是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器材,来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或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实验的方法手段,但不一定适合本学校的实验条件,为改进实验内容提供了机会,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教材中的实验是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放置了一个小闹钟,这样进行实验时,由于不能较好地克服固体的底部传声,再因为如果不能做到密闭,演示实验的效果就不理想。如果把闹钟改成手机并将它悬挂在其中,就能减少固体传声,当把玻璃罩抽成真空后,打电话时只能看到指示灯闪烁,而听不到铃声,效果就比以前有了明显改进,就能更好地证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传播。二是自己制作简易器材,丰富实验内容。对于许多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的初中学校,由于学校实验经费的不足,或是实验仪器的缺乏,许多实验不能很好地完成。对此,教师可发动学生一起动手,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来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这样既能满足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又能节省实验仪器和器材经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实验,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许多资源都可以作为实验的器材或者稍加改造就能进行物理实验,如生活中的纸杯、饮料瓶、小药瓶、塑料管等都可用于物理实验器材。

  三、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实验操作技能

  一是要做好合作学习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合作实验需要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物理学习兴趣、物理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学习方式等情况。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将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划分为一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进行小组划分,每组以4~6人为宜,这样有利于确保每个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都能得到发展。每个小组要设置一名组长,负责本组人员管理、实验分工、给组员进行答疑等工作,同时要对其他组员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个人在组内都有明确职责。二是掌握合作实验运用程序。首先,要提出合作实验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择适合合作实验的内容,并对合作实验目标、过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其次,制定多种实验方案。由于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制定多种实验方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并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案得出相同的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再次,进行操作实验。各小组应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根据时间情况,可多次重复实验,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操作机会。四是讨论交流。实验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也是合作实验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实验方案、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讨论,能加深对实验技能的掌握。例如,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实验时,可按如下程序实施:(1)明确合作实验目的:通过合作实验,探究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对容器四周是否有压强,如何验证,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如何分布。(2)实验步骤:第一步,创设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在游泳潜水时的身体感受情况,以此引入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压强的特点如何,其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等。第二步,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要求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同时向各小组发放实验器材。各小组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修改,教师不参与各组设计,但可给予一定帮助。第三步,进行实验操作。各小组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第四步,交流讨论。各级实验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方案、原理、实验过程、得出的结论。总之,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手段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廷厚.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2016(4).

  [2]周礼军.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7(4).

反思性教学2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在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第二学段每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既有学科内的像“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也有跨学科的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保护绿色家园”“走进大自然”。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课外活动,课内展示。进入第三学段,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就是这样的一个教学单元。

  翻开这一组,我们会发现它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也与近几十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面貌迥然而异。它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教师也可以作补充。这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上是一种突破。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进入了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成了我们急需探讨的课题。本文试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谈谈怎样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凸现三个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我们首先要把握它的特征。我以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活动化

  “活动”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学论中的“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对一个可能使他使出全部精力的活动,他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因为这正是使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也不可能单独起源于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活动。现代教育十分重视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主张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格。

  儿童具有好“动”的天性。综合性学习可以发挥儿童好动的特点,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动成为学习的过程。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不是采用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讲、听、读、练的方式,而是通过猜字谜,搜集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文字材料(如歇后语、诗词、对联),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对祖国文字的感情。这种“活动”是学生喜爱的,有的本身就是游戏;活动中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不是只读书本上已有的结论;在活动中每个学生亲历和体验,而不是只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拿“调查街头错别字”来说,它的“课堂”首先是在街头,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有的字学生自己也拿不准,需要去查字典或请教家长、老师,然后才能统计数据,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学生还要通过走访、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向商店或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我们的意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整体发展。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课堂里听讲、回答问题、做练习的学生来说,活动化的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对教师来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尝试。

  (二)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上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在《遨游汉字王国》中,教材的`提示是:“我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十分强调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

  《遨游汉字王国》是任务驱动型的综合性学习。尽管教材规定了活动的任务和范围,教师也要安排布置活动,但学生必须通过自觉主动的活动才能完成任务。具体的活动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这组教材中,“有趣的汉字”板块建议开展猜字谜等3项活动,“我爱你,汉字”板块建议开展社会用字调查等4项活动,限于教学时间和当地的教育资源,不可能每个小组全部都去做。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小组同学一起商量在每个板块中选择一两项去做,以及怎样开展,用什么形式呈现学习的成果等,都由小组同学自主决定。“自主性”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恰当的选择。学会选择,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综合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必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参谋、顾问和咨询人员。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规定学生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用信息诱导而不是以指令来约束学生。比如搜集书法作品,老师可以介绍我们学校哪几位老师的书法特别好,最近学校里有些同学的书法作品得了奖等等,至于怎样搜集就由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教师可以把当地正在举行的书法展介绍给学生,他们利用休息日去参观,再仿照举办班级书法展等。

  (三)探究型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但它也遵循这个规律。要是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过程,前一个“实践”和后一个“实践”有什么不同?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说,哪一个价值更大?就会发现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对知识形成以后的应用性实践活动相当重视,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巩固,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活动,包括课外实践活动,而对知识形成以前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却重视得不够。比较多的情况是,教师匆忙导入新课,尽快得出结论,学生没有经历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知结构理论的代表任务皮亚杰认为,“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真正理解一个概念和理论,就意味着主体对它们的重新探索、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记忆。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需要大力倡导探究型的学习

反思性教学3

  通过四周八课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科学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观察事物的方法步骤,对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过程中要注意的东西也能够掌握,学生通过对水生植物和陆生 植物的习性,结构等的分析,对学好科学有了兴趣和信心。

  我认为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作到:

  一、紧紧抓住观察物体———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这个科学学习的过程。

  二、认识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学生的`实验,切实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生动的实验活动。

  三、做到重过程,轻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做到传授知识于快乐的 操作中。

  四、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兴趣作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学生打下基础。

反思性教学4

  在这节课里自我感觉还不是很好的,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也掌握的很不错,但还有些地方是处理得不够的。总体来看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在书本上给找出来。在种类多样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从而再让学生去分析下我国的生物种类的特点,再通过视频了解特有的种类。

  而在突破“基因多样性“这一难点,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还选取了袁隆平院士对水稻杂交的研究背景视频,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多一些这方面的资源。同时我还是把课后习题:生下瞎眼华南虎的问题分析摆在了学生的面前,请学生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内容教学中,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采取了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上去感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最后三个层次关系的理解方面,采取的是逐步分析策略,这里也体现出了一个亮点,便是引入了学生对“四害”的看法进行各自的辩驳,也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好地认识到应该怎么样去看待动物的存在,再引导学生去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再提出一个“科技实践活动”——调查最近二三十年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的变化?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思维。

  这节课体现的不足之处:

  在例子的细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对“基因的多样性”的理解突破方面还是没能做到位,还需要再认真考虑下,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比较缺少。

  教学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东北虎”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东北虎”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教学不足之处: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东北虎,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讲授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通过“引导、启发、参与、倡导、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分析、掌握和运用相关概念的能力,促进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1、把知识教学点与能力训练点及美育、德育渗透点结合起来。课前,教师在自己准备一些多媒体课件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收集了许多关于珍稀动植物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前就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世界上生物的奇妙无穷。形态各异的生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这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感觉世界的美丽,进而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课堂中,教师先后采取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组织小组讨论作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地球健康的关系,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收集资料,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用教材教而非简单地教教材,把身边的各种资源引入课堂。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并在很大程度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依赖,因此本课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这不仅给科学课教学及科学探究活动带来了极大便利,并且能够让学生获取最直观的认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我们生活中哪些方面是与其它生物息息相关的呢?”进行讨论,学生们发散思维,举出了食物、衣服、塑料、药品等大量身边的事例,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目前生物性遭受到的威胁和挑战,关注我国珍稀动植物,让学生在感知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关系的同时,开动脑筋探究面临威胁的原因、寻找“关爱生物”的措施,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润物无声般渗透进孩子的心灵。

  3、升华主题,让知识的增长伴随学生的成长。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对概念不求甚解,也就不能很好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课教学中,教师在总结以往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掌握概念,并自我总结出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认识到乱砍滥伐、滥捕滥杀和环境污染给人与自然和谐带来的破坏,再让学生自我发现和纠正危及其它生物生存的不良行为,学会尊重、爱护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课堂上,教师还特别准备了《熊猫咪咪》的MTV课件,美妙的音乐和珍稀动物熊猫的可爱画面,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中产生强烈心灵震撼,油然而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努力树立“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用充满亲切感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反思性教学5

  由于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指导不足,高中物理教学任务繁重,虽然物理教师已经意识到进行反思教学的重要性,但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停留在课后思考的初级阶段,在实践操作上存在差距,仅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行为,没有把反思性教学正规化、系统化。笔者通过寻找反思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实践,以具有操作性的过程从强化反思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传播反思策略和注重反思评价四个方面探索适合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反思方式。

  一、强化反思意识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强化自我反思意识,思索各个环节中的不足,将其贯穿教学始终,获取反思信息。

  首先,反思教材。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加入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仅存在于课本,还存在于生活。讲解气体压强时,除了介绍离心式水泵,还加入了压水井,即活塞式抽水机,这是许多同学都见过的实物,让同学明白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还可启发学生在抽水机漏水时,用加水的方式排出空气,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其次,反思教法。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潜移默化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反思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丰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二、培养反思习惯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理论支持-解决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持续思考,是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培养反思学习的习惯,是对认识过程的自我强化、监控和调节,能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反思审题,在解题后及时回顾思考过程,如重新考虑已知条件、掌握题干和问题间的内在联系、挖掘隐藏条件、排除干扰项等;

  2.反思规律,解题后反思思考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方法,探索解题方法是否存在某些规律,把学习放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

  3.反思归类,把解题过程中零散的经验进行总结,发现知识与方法的规律,找出解答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技巧,继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传授反思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

  1.反思变通。如在分析带电摆球在含磁场的复合场中的单摆运动时,学生易受到重力场中单摆模型的干扰,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次分析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磁场中的受力特点,分清形似物理模型中的`本质差异,摆脱知识迁移引起的负面影响,教给学生反思策略,通过变通,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的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掘现象本质的能力。

  2.反思多解。近年高考多次出现了测量电阻这类很有操作价值的题目,笔者结合课本介绍的方法,安排学生自主设计测量电阻的其它方案,收获颇丰,包括:教材中介绍的半偏法、电学中测定电阻最常用的伏安法、在电流表位置并入可调电阻的替代法、电流差值法、安培表并联法等等,极大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

  3.反思总结。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成功点,供以后学习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如对教材实验装置的改进等。

  其次,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挫折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从主客观寻找失败的原因。学生在进行“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试验中,成功率较低,通过反复思考,调节光源离遮光筒的距离,实验效果明显改善。

  再次,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成长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通过论文写作的形式,总结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如正交分解法解决小船渡河问题,以及等效法、图像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等。

  四、注重反思评价

  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在反思性教学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从自身做起,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可借助教育博客写随笔式反思日记、案例式教学札记等,对于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使自身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发展。此外,还可采取访谈法、问卷法、主题备课等形式与学生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方面的反思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和进步,采取观察法,及时记录比较,采取档案记录的方式,收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料,包括:成功点、挫折点、进步点、测验信息和活动情况等,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五、结语

  通过上述反思性教学实践,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发展。但一些不足和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如缺少时间和空间,难以长期坚持;

  反思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落实;缺少必需的理论支撑,不易操作等,这需要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模式,为新课改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夏心军.反思型教师困惑与创建[J].教育科学论坛,20xx(4).

  [2]郭晓娜,靳玉乐.反思教学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J].当代教育科学,20xx(19)[3]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4]申继亮,张彩云,张志祯.专业引领下的教师反思能力发展———以一位小学教师的反思日记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xx(6)

反思性教学6

  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 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例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描述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3.教学活动过程采用动手活动,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处理最后一道题在检测导结时,后一道题创设题,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反思性教学7

  "教学秩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词语,它是教学工作中各种重要关系的安排,教学单位有条不紊的活动的状态,其内涵非常丰富、饱满。教学秩序发生在教学的每一个角落,牵涉到教学的诸多要素,教师这一因素显得尤其重要,即使是自习课上,教师的无形影响及管理惯例依然起着维持教学秩序的重要作用。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些课改课的课堂教学,发现这些学校的课堂纪律发生了一些悄然的变化,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

  1、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单一、安静、整齐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凌乱、吵闹,出现众语喧哗、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时甚至是嘈杂不堪、没法收场,教师在课堂上是让孩子能充分地放出去了,却又不能有效地收回来。

  2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快节奏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比较缓慢、悠闲,常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合作而花费平时几倍的时间,教学进程也不再井井有条,还常有意外的突发事件发生,冲淡了教学的内容。

  3、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严谨的,细致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部分解放,在"学中玩、玩中学"操作不好就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更大限度地容忍,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

  以上课堂现象可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解决迫在眉睫,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善于思考,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那么应如何具体实施,让课堂活而不乱呢?笔者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落实课堂常规训练,奖惩分明,正确有效处理纪律问题

  学生天生好动,所有学生四十分钟都完全不动一下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达成统一认识,形成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制定了课堂纪律就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对不能心软手软,即使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修改前也要"错"下去,以维护制度的尊严。另外,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惩罚制止不良行为,也是是巩固纪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用鼓励性的语言强调纪律,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对待违纪学生,老师要多用眼神、表情、语言、动作暗示、提醒,保证和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如,课堂上学生有小毛病,老师可用眼神提示他改正,或者自然地走到学生身旁促其收敛,或者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暗示;如果学生的违纪影响较大,可以突然终止讲课,用威严的目光告诫学生,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引到那个学生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般就能制止。

  二、灵活授课,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小学生自制能力和注意力较差。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学生感到教师讲课枯燥无味,就很容易会产生厌倦和怠慢的情绪。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呢?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精心的教学准备,并在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常常能够领略到教学的创造之美。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有张有弛的课堂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并且轻松愉快地学习,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好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

  教师要热爱学生并且理解学生,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乐于听取教师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对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学生会配合,学生从心理上就接受了这个老师,纪律自然就好。除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之间建立竞争、合作、交流、信任的课堂学生关系。良好的学生关系能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课堂中,学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情境。在合作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习氛围好。

  总之,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秩序之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理念指导下,安静还是喧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长期追求的秩序图景。

反思性教学8

  今天上午,徐流芳老师来到小班组调研半日活动,我作为这半日活动的组织者在听取了各位领导和听课老师的评价、建议后做出以下反思。

  一、保教相长、关注细节

  就以前所了解的更多的概念是说教学为主、保育为辅,在今天与徐老师的交流后,这一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作为小班的教师,更是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保育健康,小班是幼儿一日常规的养成阶段,针对小班孩子的特点,就是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用重复的指导来帮助幼儿记忆。同时要关注到细节,从洗手的方法到吃餐点中的及时教育,都需要灌注教师的智慧,幼儿的每一活动都可以渗透于教育。保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相辅相成,不分轻重,从群体出发,落实在细节处。

  二、注重游戏式、加强趣味性

  幼儿园的孩子本身就是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在活动后的研讨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里的游戏不单单是指游戏活动,而是指一日的教学活动要以游戏的方式来呈现,通过增加各个环节的趣味性来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这里徐老师特别指出了此半日活动中的“点名”环节,教师喊学号,幼儿说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还是显得很单调,没有点到的幼儿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游离的状态,这里教师就可以发展更加有趣的一种方式来让孩子们都能参与进来。

  三、优化活动、勇于创新

  幼儿教育相对而言更具开放性,有更多的自主权。所以可以从活动的组织形式为切入点,来提升活动的质量。根据小班年龄特点,使活动更加形象化、直观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回应幼儿,使教学活动起到引领提升的作用。活动方式要勇于创新、敢于向传统挑战,挖掘出更多既吸引幼儿又能帮助幼儿发展的活动。此次研讨就以区域活动为重点对象,又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和活动形式。而我在这半日活动中所组织的区域活动还有很多的缺点,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对一些地方也感到矛盾,通过今天的讨论,让我明白了很多,当然,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来让自己更加明确。

  四、准备充足、主题明确

  这是主要针对我的教学活动而言的。今天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是社会“我的爸爸妈妈”,我在课前主要是请幼儿来当一回小记者采访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有一些幼儿就没有实施,在下午的研讨活动中,我也知道了有经验的教师都制作了调查表,这样孩子们就更有积极性,活动也就更加容易开展。以后我要向这些优秀教师多学习。同时此次我们的主题是“亲亲一家”,所以,各类子活动都应围绕该主题来开展,活动目标为主题服务。

  在这一次的半日活动中,各位老师指出了我很多的不足,以后我也会多加改进,使这半日活动更具有有效性。

反思性教学9

  本节课学生对垂径定理都很好的掌握,亮点在于练习设计有梯度,本节例题学生掌握很好。哲人说,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又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曹一鸣教授这样评价一堂有价值的课:“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数学就是数学,简洁、抽象、严密是数学学科的本质,也是她美之所在,这也是她能如此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数学学科的本质教学数学。本节课首先应留给学生的“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这一严谨的、合情合理的.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很好地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奥妙,领悟数学学习的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这次课堂展示活动活动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一、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我们不仅要努力精心设计这样的好问题,同时还要以这种良好的数学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发展问题意识;二、借助于各种恰当的教学手段,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实验、交流、推理等数学活动形式,引领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思维等全方位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反思性教学10

  摘要: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特征有:反身性、回顾性、内省性、深究性和反诘性.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从学生已有数学知识进行“反思”,产生新的`数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复地、持续地分析与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来建构数学新知识和新方法.

  关键词:特征和本质;数学教育:反思性教学

  数学为反思提供了大量的思维内容,反思为数学建构了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如何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发展,将其应用到中小学数学教学,这就需要明确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及本质,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数学教学与反思的“共荣”.

反思性教学11

  学生对圆的对称性的整体认识有了,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基本的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几何的判断、推理、证明能力基本能够达到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探究圆的轴对称性所需的基本知识,如轴对称性、轴对称性图形的性质等。

  在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动手试一试,找一找的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 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启发下探求到新的知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可以确定为垂径定理的推论的得出过程。同时 根据此情况可以通过解决相关的知识性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的美,从而达到教育他们要实事求是、思考问题要缜密的'学习态度。

  根据 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形式可以采取讨论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垂 径定理的特征图形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抓特征图形的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图形可以进行更好的分析,同时提高应用图形的能力。而在整个教学中我对 学生只是一个在方法上的引导者,鼓励、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也是我以后的教学指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在自己研究问题上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反思性教学12

  《可能性的大小》是属于统计与概率]里中概率的起始知识之一,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随机事件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进行运用。其中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结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黄球比摸出的白球次数多,对摸到的可能性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两个环节注重了生活经验的开发:

  (一)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

  (二)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由于经验不足,这堂课也留下了我的遗憾:

  一、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的面对:

  课堂中有一个小组摸到的白球次数多,而黄球次数少,结论和其他同学相反,而我就想当然的直接告诉他,下课再摸几次,这一点处理不妥,导致这个学生纠结了一节课,课后反思自己的设计真是很大的失误,课前没有预设好改怎样处理,这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之处。课后通过几位老师的点评,自己豁然开朗:因为对于这点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高于数学经验,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数量少的反而出现的次数多时,学生可能将生活经验与之相联系,产生认识的迷惘,一旦处理不好会使整节课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处理起来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近预测的可能性大小。并且课堂中及时去验证而不是等到课下。

  二、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这堂课的两个细节还需要再修改一下:

  (1)汇报环节,要采用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式。并用课件展示每个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2)出示课件的字体再大一些更好了。

  这堂课留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经历过“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的求知过程后,相信他们才会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因此,我觉得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找准生长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上策。

反思性教学13

  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不足;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初步判断生活当中的问题,课下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到生活中学习。

  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

反思性教学14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属于[统计与概率]里中概率的起始知识之一,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随机事件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进行运用。其中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对于这点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高于数学经验,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数量少的反而出现的次数多时,学生可能将生活经验与之相联系,产生认识的迷惘,一旦处理不好会使整节课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处理起来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近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学情分析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感悟”,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猜球”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初步判断出“数量多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发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经验要通过验证才能上升到理论认识,而其中的“小概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认知的关键之处。因此,我采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组织小组摸球,比较、分析数据,体验概括出当摸球次数少时,是有可能发生小概率事件的,但当摸球次数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显,从而使学生站在了数学的高度。最后,通过“摸奖”游戏,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最终完成对“概率”的初步体验。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数学的基本使命——去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创设了“闯关游戏”,让数学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回归生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主动的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 通过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初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3. 通过猜测验证感悟,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4.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感悟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况,并能作出判断,进行描述与运用。

  教学难点:当小概率时间发生时,如何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知道“当试验少的时候结果可能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不相符,但当试验次数不断增加时,结果会越来越接近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可能性大小

  [课堂引入讲究快、趣,需要用最少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课题。“猜球”引入可以既增加神秘感,引起兴趣。又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二、探讨可能性大小

  1、小组合作验证猜测结果:[这一环节的随机性很强,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无法料定。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准备好比较合理的试验材料,布置好活动的具体要求。其次,就是预设好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备无患。不断地引导学生将猜想和试验结果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猜想的正确性。]

  2、体验单次摸球的不确定性

  [这样设计,可以加大全班学生参与面,激发兴趣,培养发散思维。除了可以体验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还可以体验到可能性大小中,质不变量变的情况。]

  三、运用可能性大小

  [这样设计,除了调节气氛,还可以预留悬念,为后面的思想教育打好基础。]

  四、总结:

  1、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我们终于闯过了三关。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和你的收获吗?

  2、师小结出示:知识会带给我们智慧和力量,有了它我们人类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有可能的变成很有可能。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把获取知识的可能性变为最大。加油吧!

  [这样设计,既可以总领全课,又可以将收获延伸到知识之外。]

反思性教学15

  1、学生是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可能性存在的几率。可能性是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的内容,每年,教材都会对此内容进行扩展和加深,但是由于知识的阶段性,也造成了衔接上的一些冲突,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多少,先想有几种可能性,然后分别求出每种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具体是多少,很多学生在用语言描述可能性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说是多少而不是几分之几,还有的学生并不清楚表示集体的可能性时必须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所以在知识的衔接上有一点小问题。

  2、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习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划拳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

  3、区别平均数和中位数。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是透着感性的,因为平均数只是我们判断一组数据的趋势的一个中间量,在实际的数据中是不存在的,学生也能基本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中位数却是实际存在的,往往更能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学生容易把中位数和平均数混淆,也在已有的知识构架中不容易接受这个新朋友,两者在概念上需要加以区分。我在课堂上强调两者的不同,并讲解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处理。

【反思性教学】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03-07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02-16

可能性教学反思02-10

《可能性》教学反思03-19

圆的对称性教学反思03-05

综合性学习教学反思03-31

语文阶段性教学反思03-30

可能性大小教学反思03-25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