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点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点教学反思1
《雨点》教学反思 《雨点》这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非常优美,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让小朋友认识水的世界。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在上课时,先用猜谜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指导学生们看图、想象,引导学生们初步了解不同地方的水的不同样子,以此来化解难点,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雨点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又以动作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散步”、“什么是奔跑”、“什么是跳跃”。 学生纷纷扮成小雨点,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诗文,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来体会小雨点的各种形态。接着,我又问:如果你是小雨点,你还会落在哪里呢?会干什么呢?先让让学生说一说,最后再让学生写下来,孩子们个个来了劲,说得还真不赖。有的说:“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看风景。”有的说:“雨点落在瓦片上,在片上弹琴。”有的说:“雨点落在花丛里,在花丛里唱歌。”仿写时,有些小朋友写得更妙:
雨点
雨点落进果园里,给苹果树加营养。
雨点落进草丛里,给毛毛虫洗澡。
雨点落进泥土里,给种子、禾苗喝水。
雨点落进竹林里,给春笋敲响了闹钟。
他还在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改写,看来还不能小看这群娃娃,在以后的课堂上要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其实孩子的潜力也是无穷的。
雨点教学反思2
到白鹿小学参加培训已经有两个星期了。这两个星期过得非常的忙碌、充实。
这个星期我们在这里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根据自己所教学的年级,选择一篇课文进行说课和上课。我选择的课文是一首诗歌,题目为《雨点》。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讲的是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水在不同处所的不同状态。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并且精心备课,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学生配合得也很不错。课后,殷特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来给我们评课,让我对自己上的这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白了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有些欠缺,我想,听了殷特的点评,我是有收获的。相信我们一组得其他学员也是受益匪浅的。以下是我听了殷特的点评后,对我所上得《雨点》的几点反思:
以读代讲法是成功的。根据低年级学生得特点,我摒弃了长篇唠叨的教师陈述,不去抠字眼让学生去理解诗歌,而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且,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体现了从词,到句,到篇得一个循序渐进得过程。
巧妙地把文本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生活化,学生的写话就有了源头活水,课堂教学不仅“活”了起来,而且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对学生进行朗读点评方面,还不是很到位。学生朗读时,若能注意倾听,从朗读的`准确度,声音的响亮程度,情感是否符合文本等方面全面进行点评会更好一些。另外,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叠加式朗读方法,这样,更能让人体会出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特点。
在某些语言文字得运用方面还要反复推敲。例如:在让学生拓展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这样一道练习题:雨点落进( ),在 ( )。这里的“落进”
使用得不是特别合适,可以改成雨点落( ),在 ( )。这样,学生就有更广阔得思维想象空间了。
若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加上动作表演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学生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进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气氛可能会更加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些。
在指导学生写生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小手举起来,跟着老师一起来书空,这样学生就不会无事可干,在下面开小差,而且多了一次练习的机会。
雨点教学反思3
今天,我上了《雨点》一课,有幸得到施校长和金校长的指点,感觉收获挺大。《雨点》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讲的是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水在不同处所的不同状态。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并且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学生配合得也很不错。课后,校长的'评课让我对自己上的这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反思如下:
1.《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运用。学生的想象能力比较丰富,他们说的诗句真棒!
2.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加上动作表演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学生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这样,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厚些。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不是太集中,容易分心,以后一定要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对学生进行朗读点评方面,还不是很到位。学生朗读时,若能注意倾听,从朗读的准确度、声音的响亮程度、情感是否符合文本等方面全面进行点评会更好一些,学生的朗读也能更投入。
4.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我也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识字上,指导学生书写、找朋友,但是在学生写字时,很多学生的写字姿势不是很正确,我想,这个学习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以后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雨点教学反思4
【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半、巴”二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3、形成初步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1、在自由读、分角色读、理解读中读通、读懂、读好课文。
2、朗读发言时仪表大方,声音响亮,表达时语言清晰流畅。
3、学会圈圈画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表达与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完善自己。
2、感受雨点儿的可爱,感悟雨点儿给人类、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3、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感受与人友好交往、合作的乐趣,在交际中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嘘、你听!闭上眼睛仔细听,听到什么了?(录音机播放歌曲“小雨沙沙”)
呀!真的下雨了,快伸出你的小手,仰起你的小脸,让雨点儿轻轻地落在你的手上、脸上,你感觉到什么了?
(此环节意在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你喜欢这些雨点儿吗?快和它打个招呼?(板书课题:雨点儿)
真能干,雨点儿的名字是很难读的你们都读对了。我们再一起来招呼他一下。(齐读)
这堂课我们继续和雨点儿做朋友,好吗?
二、学习第一段,练习朗读
1、可爱的雨点儿我真喜欢,我来画一画,你们帮我数一数好吗?(师简笔画一朵云,然后画上大小雨点,学生数。教师接着用点代替雨点,在黑板上点点,让学生数不过来)
雨点儿多得数都(生齐说数不清)
(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代替教师枯燥的讲解,学生理解更深刻。)
2、你知道还有什么是数都数不清的吗?出示句式:数不清的。
3、理解飘落:你知道哪些东西是飘落下来的吗?(雪花、树叶、花瓣等)它们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呢?(慢慢地、轻轻地)用飘落说一句话。(什么时候,什么从什么地方飘落下来)
4、朗读。数不清的雨点儿轻轻地、慢慢地飘落下来,你能加上动作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自读──齐读)
三、朗读对话,引导质疑
1、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半空中,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在说悄悄话呢。
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拿出铅笔,用直线画出大雨点和小雨点说的话,并练一练该怎么读。(引导学生明确哪句是大雨点说的话,哪句是小雨点说的话。)
2、对话练习:
⑴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我是大雨点,你们来做小雨点儿好吗?(师生对话)读得真好听,把问号都读出来了。大雨点还想听一听,哪颗小雨点儿问得最好听,最可爱?(生读)
我听明白了,你们是在问我( )(生说:你要到那里去?)
我们来换一换好吗?(再师生对话)
⑵ 带头饰分角色对话。谁愿意来当一当大雨点,来问一问小雨点呢?
4、你听了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话之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们吗?(引导学生质疑──自答出雨水与植物的生长关系)
(这一环节设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一环节中,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敢读敢说,大胆地表现自己,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成长。)
四、自主合作学习,探究雨点儿落下后的变化
1、朗读 说着说着,小雨点儿就和别的雨点们一起飘落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也真地和伙伴们一起飘落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了。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和小朋友们刚才说的一样呢?我们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
2、合作画画 要是我们能把这些美丽的变化用我们的彩笔画下来那一定很棒,想试一试吗?
好,老师已经给你们每组准备了一张白纸,一盒水彩笔,小组商量一下,希望像小雨点儿那样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就画有花有草的,希望像大雨点一样让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红的花,绿的草的就画大雨点去的地方。
合作画画。
3、小组代表展示 说一说:我们是( ),我们去过的地方( )。
4、雨点儿看到这些变化,心情怎么样?(高兴)
你能带上高兴的语气再把这段话读一读吗?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朗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想象中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
1、如果你就是那些花啊,草啊,现在你最想说什么?
雨点儿又会说些什么呢?(小对话练习)
2、要是你也是一滴雨点儿,你想去哪里?
(在拓展中、在对话中教师作了无声的教育的导向,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此时学生的语言是因为情感的内在需求而生成的,是一种全新的,鲜活的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实践过程。我们说不断的语言实践会进一步推动学生语言的发展。)
六、练习写字
1、指导读帖。
2、示范指点。
3、按笔顺临写。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在教学《雨点儿》这课时,采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创高及情境,引得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学生机会,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二度制作。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来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1、在理解“数不清”这个词语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朵云,然后在云底下画大小雨点,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数了起来,最后我用点代替雨点儿在黑板上快速地点点,学生数不过来时,我再引出:“雨点儿多得数都”学生很自然地接上来“数不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词语。接着我又进行适当地创高,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还有什么是数不清的,效果就出来了。
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认为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
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好地生成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问:“如果你是雨点儿,你会做什么?”,在品读课文时,我又问:“如果你是花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课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学生在说到如果自己是雨点儿时,有的说“我要到黄土高原去,让那里的山坡不再是黄色的,让那里变成绿色的世界”;有的说“我要到北方去,因为书上说北方经常有沙尘暴,我去了可以减轻干旱”;有的说“要是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到农民伯伯的庄稼地里去浇灌禾苗”……
谁说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不懂事,他们的话却真的让人感动。
雨点教学反思5
这首诗歌情节生动形象,充满想象与欢乐,通过描写花朵、鱼儿、苗儿在小雨点来到时的现象,诗歌用拟人化的方式描写了植物动物的心理感受,文中的雨具浅显易懂,容易被小班孩子接受掌握。本节课中根据活动目标,我将诗歌分为两个重点讲述,一个是在朗读诗歌时,让孩子感受诗歌内容,能够感情的读一读。另外一点通过谈话讨论,让孩子懂得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好处,通过模仿花园里的花儿、池塘里的小鱼、田野里的麦苗的动作,升华诗歌的情感,在快乐中真切感受到春雨贵如油的重要性。
1、通过词汇语句分析,作为学习诗歌的切入点。诗歌中的语言具有押韵的特征,给我的感觉是读上去朗朗上口,孩子们读起来也是很顺口。语言活动的关键。语言活动的本生应该具有生动性、准确性、趣味性,这样对于幼儿认知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中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范读一遍,让孩子们从整体感受一遍,然后提问,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用了好听的词来回答,有的孩子用听到诗歌中的词汇来回答我,根据孩子们的回答,针对孩子们不理解的词汇,我给他们做了一一的解释,如,“鱼池”一词,他们不是很理解,我就给他们解释成,“有鱼的小水池”,依此类推,将诗歌中简化的词解释给孩子们听,然后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我边做动作表达,这么美的画面,我讲的仔细,孩子们也听得认真。
2、利用图片、肢体动作多种教学方式,加深孩子对诗歌的整体感知。美丽的画面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讲述表达的机会,并且教师通过引导让幼儿将看到的、听到的或想象到的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借助动作、表情等等把幼儿的思维引入诗歌丰富的内涵中去,帮助幼儿把描述的口头语逐步转化为生动的书面语言,为下一个环节——幼儿学习诗歌打下基础。在学习的诗歌的这一环节,让幼儿边念诗歌边做动作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记忆。
3、模仿小动物进行诗歌表演,体验春雨与万物息息相关性。小班孩子的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他们只能听懂浅显的语言,喜欢在蹦蹦跳跳的游戏活动中接受富有童趣的文学作品,在体验诗歌情感的环节中,我让孩子分别来模仿花儿,鱼儿,苗儿三个不同的角色,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同时加上不同植物、动物的动作,让表演活动显得更加逼真。一开始有很多的孩子想来表演,我选了一些模仿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请他们模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随时帮追他们一起完成表演,其余的孩子看见了很感兴趣,都想要来,由于时间来不及,和他们约好在游戏中来完成表演活动。表演结束后中,给孩子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花朵、鱼儿、苗儿为什么喜欢下雨吗?这时有个女孩子马上举手,说,“因为他们需要春雨,是春雨让他们长大了”,看到这样的表现,孩子对诗歌情感把握的不错,这也是今天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
雨点教学反思6
《小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21课的内容。这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童话故事。小雨点沙沙地落下来,却没人注意它,它认为自己太平凡了。听了两只青蛙的谈论后,认识到自己虽然看起来非常平凡,却也有了不起的地方!于是,欢快地舞蹈,舞出了自我,它用舞姿告诉孩子们:平凡的生命中依然具有个性风采与魅力。课文用简单的故事传达出让人回味无穷的道理,洋溢着童心童趣,饱含着丰富的意蕴。
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课时任务,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认识11个生字,学习、积累、运用学过的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在品读中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之处。初步懂得要善于观察,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道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以情趣为载体,以读悟为主线,以培养行为习惯为目的”的思路。首先,以情趣为载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前,用几条与自然现象有关的谜语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堂,自然而然引出课题。然后,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感悟、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希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但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导语及过渡语有点生硬,不够童趣,没有考虑到二年级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词汇量。课程时间安排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过多的讲解生字,忽略了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而在讲解课文时用时过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很详细的为学生讲解。课程在细节上的处理有些不足之处,在给孩子的语言提示也是一句话,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还说,难度有点高,许多孩子说不出来。在问问题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与讲解连接不好,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有些摸不着头脑,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师个人素质上,可能因为年轻老师,课堂经验还不够丰富。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应便能力不足。有些学生回答的内容是非常精采的,或能为我所用的,或是很有价值的和引导性的,我看到了,想到了,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把他体现出来,就一带而过了。对一些很有引导价值的回答只是进行了肯定,并没有利用。等我想到过以利用时,为时已晚,时过境迁了。
雨点教学反思7
《雨点》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二册的第二课,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的状态。全文句式整齐,韵律感强。文中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也都知道了雨点落在哪里,在那里干什么。但同时还留存的疑惑是同样是雨点,为什么落到不同的地方,就会与不同的'表现。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了多媒体演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观看雨点落在平静的池塘中,水面起了一点点涟漪后,马上又恢复了平静,看见了山涧的泉水叮叮咚咚欢快地向前流着,雨点落下来,随着水流也缓缓地前进,见到了宽阔的大河,河水哗哗地奔腾着,雨点一落到河里,随波奔跑,欣赏到了在一望无边的大海中,波涛汹涌,海浪滔天,雨点落下来,随着浪花上下翻滚。这些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深刻地记住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种不同事物的特征,也理解了为什么雨点“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在教学中我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雨点,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诗文,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表达出雨点的各种不同的状态。
课文教学完了,难点也解决掉了,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也能将课文背诵出来了,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否结束了?不,雨点除了落在课文所说的那些地方,还会落到很多地方,这时候的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再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干什么呢?有的说:“雨点落进草丛里,在草丛里捉迷藏。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跳舞。”有的说:“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弹琴。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唱歌。”有的说:“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滑滑梯。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儿。”……听着他们充满童趣的语言,我被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震惊了。课后,我布置他们仿照课文写一首小诗,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写上来的小诗一点也不比课文逊色。
雨点教学反思8
《雨点》这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非常优美,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让小朋友认识水的世界。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
一、随文识字,从文入手,让学生融入语言环境
识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而乏味的事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生字的乐趣。上课之时,我先用“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这个谜语做了导语,把孩子一下子就吸引到了课堂之中,顺势引导“春天到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调皮的小雨点开始了他的旅行,他都在哪去了呢?”我点击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一下就猜出了雨点的目的地,从而引出“池塘”这个词语,知道学生读准了字音,又问“雨点又是怎样到小池塘里去的`呢?”,从而引出四会字词语“落进”。请孩子利用表演的方式更清楚地理解“落”的意思,并提醒学生“落”是上下结构,并非左右结构。
二、指导看图,理解字词,读出感情。
我先指导学生们看图、想象,引导学生们初步了解不同地方的水的不同样子,以此来化解难点,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雨点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特别是在理解“散步”时,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很好的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块,就显得轻松很多,学生能伴随着文字,读出了别样的风情。读到雨点睡觉时,他们压低了声音,读到雨点散步时,他们稍微提高了声音,问他们为什么要读的高一些时,他们回答我因为雨点这时候在动了呢,读到雨点奔跑、跳跃时,他们读的更有激情了。
三、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他们想想:雨点还会落在哪儿?在那儿干什么?
你们真是一个个小诗人!我把孩子们的话写在黑板,再让他们美美地读一读:
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滑滑梯。
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唱歌。
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打鼓。
雨点落在森林里,在大树间捉迷藏。
雨点落在大树上,在树枝上荡秋千。
雨点落在汽车上,他给汽车洗了个澡。
雨点落进竹林里,竹林里又多了尖尖脑袋的春娃娃。
雨点教学反思9
〖“需要”
有位老师上一年级新教材《雨点儿》一课。前面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了雨点儿的对话后,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雨后的变化,她别出心裁地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比如:喜欢唱歌的学唱《小雨沙沙》;喜欢绘画的则在大展板上描绘雨后美景;喜欢表演的可以带上头饰演演课本剧。学生们看似都按自己的个性爱好各就各位去活动准备了,但你很快会发现没多久,唱歌组的同学声音越来越轻,无精打采起来;绘画组的看似从头到尾饶有兴趣,忙个不停,但除了彩虹就是小花小草,色彩与形状也无多大变化,画有否美感是不敢恭维;表演的同学虽然带上了头饰,但显然进入不了角色。这样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学尘们终于捱到了时间,然后就来了个“综艺大观”,效果如何自然是不必多说的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教学创意不错,可是她没有把孩子们的真正需要放在首位,学生无非是在被动地执行命令,不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试问他们的个体得到了多少发展。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并不是我们教师仅凭个人意愿可以猜测的。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用“学生的需要”去选择!
〖借助媒体,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更容易理解语境,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通过图片展示雨过天晴的画面: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各种野花,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的喜爱、感激情感表达出来。
〖角色朗读,注重个性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朗读更符合角色特点,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后,并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如:“你要到哪里去”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应该读怎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实践证明: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探索、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朗读不是机械的见字读音,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激情设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想象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情感,以疑活思,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领域,激活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一册有这样一篇课文《雨点儿》,讲述的是小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各种形态。课上,我分别演示了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跃”的动画。精美的画面,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到哪儿去,做什么?”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小雨点落到小花上,亲吻她美丽的小脸蛋;有的说小雨点落到小朋友的花雨伞,开心地滑滑;还有同学说到小雨点落到臭水沟里,呜呜地哭泣;小雨点落到沙漠里,很快被吞噬了……这样具有创新氛围的课堂,是动态的、充满乐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生生互动,让思维在共振中引发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切磋。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我们在学习《雨点儿》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为什么不到同一个地方去?”这本身是作者拟人化的写法,按常理讲,下雨的面积大不可能雨都落到同一个地方。我正想解释,这时学生说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大雨点儿选择了没花没草的地方,小雨点选择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讲得多精辟啊!这完全是对生命的感悟!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了掌。
〖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
我在教学《雨点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读了课文,谁来问一问,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同桌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并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如你要到哪里去?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声音大而急的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可以通过图片或电脑课件展示雨过天晴,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水珠在花瓣、叶片上滚动,蜻蜓、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了各色的野花,嫩绿的小芽的`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感情朗读第五小节。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可以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点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先请小小组合作排练,再选一、两组向全班小朋友交流,最后集体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雨点儿》一课,在指导学生品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画面,亲自感受一下雨点儿给大地所带来的这些变化。(出示动画:春雨丝丝、万物复苏的情景)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看了画面,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引导:雨点儿不仅是大地的好朋友,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下面我们一起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遍,表达我们对雨点儿的喜爱之情。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老师进一步启发:你觉的这段话哪些地方写的特别美?谁能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涵的情感的感悟也就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品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利用绘画创设情境,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心,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如学习《雨点儿》一课可以配上动听的音乐,加上教师优美动听的语言:“滴答、滴答,飘飘洒洒。云妈妈的孩子来了。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来了?”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张着嘴巴“说话”的大雨点和小雨点。有趣的画面逗得孩子们露出笑脸,学习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教师趁热打铁说:“它们说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快去读读课文,告诉你的小伙伴吧!”孩子们想学爱学的情感波澜马上掀起来了。
〖抓住知识要点,组织游戏
游戏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教学组织形式。寓知识于游戏中,不但可以调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课文《雨点儿》这篇课文的生字时,由于雨点儿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于是我就在每个孩子的课桌里藏了些雨点卡片,背后写上一两个词语。开展“读雨点的话”游戏时学生异常兴奋,因为游戏规则是谁读的最多、最正确。就能得到最多的落叶。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不同的游戏。如:找朋友、开火车、猜字、举字、摘苹果、打擂台、插红旗。”等等。深受同学们喜欢。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中进行教学,能保证孩子们在轻松、欢乐、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雨点教学反思10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雨点能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我所教的是雨点儿的第一课时,我把让学生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定为知识目标。把多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定为方法目标;把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定为情感目标;把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定为了本课的重点,把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定为本课的难点。难点突破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读,再读中体会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不同方法的读,学生懂得了雨水与植物生长的生长关系。孩子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首先,通过读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雨点儿是谁的孩子?雨点儿的什么事?在读文时,学生虽然能围绕这两个问题读文,但是忽略掉了别的问题,如: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去的地方为什么不同?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我想到了如果不进行课题质疑,板书课题后直接引导
学生读文,读后说说自己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根据初读课文质疑,他们就能联系全文提问题了。
接着,我把很多的时间花在了阅读课文上,让他们充分阅读。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数不清”、“飘落”时,我每讲一字一词,就指名学生读,等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时,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数不清”是说雨点儿多,有的学生用手势表示是说雨点儿落下来很轻。对学生的发言我都予以肯定。让孩子联系生活说说还有什么是数不清、飘落下来的。让孩子练习说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学习第2-4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读,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画好后再读,同桌互读,提醒对方注意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想怎样读才能读出对雨点儿的喜爱。学习第五自然时,让学生通过观看雨后的花草图,学生就能抓住“更红了”“更绿了”读出景色的美及雨点儿的可爱来。让学生说说大地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学生就会联系雨水和植物生长关系来说,
最后,在这里我还引用了朗读儿歌《沙沙沙》来理解雨水和植物生长关系的密切。但是因为时间问题,没来得及展示最后一个环节。
雨点教学反思11
一、为充分激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首先我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言对孩子们说“云妈妈给我们带来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特别爱唱歌,滴答滴答,沙沙沙,猜猜他们是谁啊?引入课题。
利用板书“雨点” 再加上“儿”字,在说话中注意引导学生将“雨点儿”这个词读正确,化解儿化音的读音难点。
二、情景再现,朗读感悟
语言的学习应该突出层次性,从词到句到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才可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透。
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数不清”,以想带读。
2、恰当借助实验,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解“飘落”。
3、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读出其中的韵味。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情境。
4、通读全文后,由浅入深,一步步的分析指导,最终让学生理解了雨水和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5、加入《小雨沙沙》的歌曲,让学生们进行简短的课间休息,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最后书写生字
识字要和认识事物相结合,和写字相结合,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识好字,所以在最后环节,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本课的生字都是独体字。教学时,我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高低长短,强调主笔的作用。
雨点教学反思12
在学习《雨点儿》这课的过程中,孩子们无论读生字、还是记生字、朗读方面都体现自主精神,学生认记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我把学生获得的一点成功给予鼓励,学生学得愉快。课堂上,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学生机会,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来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1、在理解“数不清”这个词语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有什么是数不清的,孩子们说出了:“天上的星星,小河里的鱼儿,路上的行人”等等。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认为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好地生成语言。在品读课文时,我问:“小花小草是怎样欢迎雨点儿的?”“如果你是花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雨点儿还会到哪里安家?”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课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学生在说到如果自己是雨点儿,我去干旱的地方可以减轻干旱”;有的说“要是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到农民伯伯的庄稼地里去浇灌禾苗”……谁说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不懂事,他们的'话却真的让人感动。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朗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在朗读时没有读好儿化音。在检测预习情况时,我发现一半学生仍不能读好这个儿化音。于是,我就进行了示范读,让学生听我读,然后再让学生读。有个别学生会读,在一次次的示范下学生逐渐能读好这个儿化音,但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出现了这个儿化音,学生却读不好,特别是放到句子中,总有一些学生会读错。我又进行了示范,但是效果不太明显。在句子中的儿化音学生总是不能适应,因此在读句子的时候还有许多学生没有读准。另外,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要面向全体,要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等。
雨点教学反思13
《雨点》是一首诗歌,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形象地描写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情景。这一首诗歌简洁明了,充满童趣,我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跟着小雨点去池塘、小溪、江河、海洋旅行了一次,认识了它们不同的特点,孩子们学得高兴,知识点理解的迅速,基本上一课时时间就将诗歌内容理解透彻了,且会背了,比教学设计上预期的要好的多,剩余的一课时主要用于写字和仿写的指导。
我觉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颇为满意:
一、简笔画再现诗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还是像以前一样,这课我采用了孩子们很喜欢的简笔画进行教学,尽管有挂图,但是我认为在黑板上画画更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我一边描述一边画,相继画出了活泼的小雨点、静静的池塘、缓缓流动的小溪、奔腾的江河,还有波涛汹涌的'海洋,孩子们发出了“哇”声,完全被黑板上的画所吸引。我为这些画写上了名字,然后问学生:小雨点分别落进了哪里?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就能说出答案。我请孩子们观察一下简笔画,说说怎么样辨别这四个事物?孩子们从大小上进行了区分,记得较牢固。我又让孩子们观察课文中的图,孩子们一下子就能认出,说明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它们。
二、表演展现事物特点,帮助加强区分。
认识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现在需要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了解它们的特点。那如何快速又深刻地了解呢?我觉得表演是最好的方法。我请孩子读诗歌,并提问:为什么说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呢?孩子们从简笔画中找到了答案,回答说:因为池塘是静静的,不流动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池塘的特点,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边背诵边表演的游戏。接着又相继解释了“散步、奔跑、跳跃”的原因,也相继进行了表演。最后,进行全篇背诵加表演,孩子们兴致很高,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之间的本质的区别。
三、范文引领指导写话,激活学生思维
还是和以前一样,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提高说话能力的机会。《雨点》这首诗歌,是一首未完的诗歌,等待着孩子们去填充,去续写。课文的形式是这样的:雨点落进()里,在()里()。如果按照这样的形式去写,思维容易被框死,因为,孩子们已经找不到什么地方能在里面干什么的了。我找到一首续写的诗歌,它是这样的: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桃花。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柳芽。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庄稼。
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青蛙。
后面的句式“()了()”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多挖掘生活源材料的机会。我先让他们读,再引领他们根据春雨的价值进行仿写,最后布置了写话作业,相信他们也能写出一首属于自己的小诗。
这一课总体来说是愉快的,因为我和孩子们一起和雨点进行了一次旅行,这次旅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充实。
雨点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屏弃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采取分析课文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是通过学生小组竞赛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按学生提的问题的板块和进度,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或伙伴合作研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凭借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力图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力图将常规的“平推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了师生间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很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执教者,而是融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读书,师生合作非常愉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根据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欲望,都希望被发现,被重视这一特点,每节课特别设置了演一演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教育本身是存在着缺陷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 课前老师没有做好谈话放松工作,学生比较紧张,没有完全放开,不敢大胆发言。
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得还不够,朗读的指导还要再下力度。
雨点教学反思15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我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媒体助学,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学习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时,我充分利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大雨点和小雨点所到过的'地方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在文中找到答案后,在充分地想象后,我运用了多媒体,将大雨点和小雨点所到过地方发生的变化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各种器官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朗读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孩子看到了花更红、草更绿、看到了光秃秃的地上出了红的花、绿的草,听到了悦耳的音乐,情感再次达到高潮,此时,大自然的美通过朗读再次呈现出来。
在《雨点儿》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的兴趣点,通过朗读,接受情感的陶冶和熏陶,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激发。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情感在读中得以体现,轻轻松松成为学习的主人。
【雨点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雨点》教学反思04-08
雨点教学反思04-09
《雨点儿》的教学反思04-07
《雨点儿》教学反思08-14
雨点儿教学反思11-24
《雨点》教学反思15篇04-09
《雨点》教学反思(15篇)04-09
雨点儿的教学反思02-27
《雨点儿》课后教学反思03-20
《小小雨点》教学反思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