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心得体会1
受郭晓艳老师《夕照》一课的教学启发,本周在教学《雨》一文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大大的雨点,学生顿时高声说道“雨点”,我写上了题目《雨》,然后要求学生说雨。顿时孩子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雨下前,天黑的像那天老师刚刷的黑板一样。”有的'马上补充“像写毛笔字的黑墨一样”“像我奶奶家的黑锅底一样”有的说:“下雨前还刮大风,吹的树都乱摇”有的马上纠正“有时不刮风,闷得直流汗,喘不上气来。”有的说“下雨前小燕子低飞,小蚂蚁搬家”“下雨时地上有许多小水泡”“下雨时路上的人都走的着急”“下雨浇的我都睁不开眼”“下雨路滑,爱跌跟头”“下雨像给小树洗澡”“下雨人们打着五颜六色的雨伞,可美了”“下雨我就可以穿着雨鞋趟水玩了”“下完雨小鸟就爱在树上叫”“下完雨空气很新鲜”“下完雨农民伯伯就高兴”“有时下完雨还可以看见彩虹”
在学生们说了自己对雨的了解后,我才引导学生去读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雨的,抓住了那些特点写的,把自己说的和作者写的对比对比看看会有什么启发。这样把说写与读文结合起来,学生确实感受到了按顺序写具体写和抓特点写的好处。
教学心得体会2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我通常是以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下来不但课堂上合作交流比较少,信息反馈不够,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没有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这种情况,我首先分析了学生的差异,尤其是认知能力差异和兴趣习惯差异。对于认知能力差异,有的学生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反应较慢,理解能力差。比如,在做语文阅读理解时,有的学生常常带有个人情绪,常拿出现实生活中的事来任意推测,但却忽略了原文,脱离了原文,结果导致判断失误。学生注意力也有强有弱,记忆力强的学生记得快,记得久,且记忆方法得当;记忆力弱的学生识记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并且容易遗忘。
而对于兴趣习惯差异方面,学生对语文学习是兴趣是不同的。对语文越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越起劲,而且学习信心越足,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学习兴趣也能弥补智力上的不足,有了兴趣就能把艰苦的学习变成快乐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则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语文对他们说无异于一种苦役,学习没有信心,投入的时间、精力也不够,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至于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喜欢早上学习,而有的学生喜欢开夜车;有的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课前把一切准备好,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上课严守纪律,专心听讲,主动积极,大胆开口,课后自觉复习,朗读、背诵、记忆;有的学生则松松垮垮,不紧不慢,无精打采。
一个班级里,学生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虽处于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这些差异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了相当的影响。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另一些学生。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也往往只是和部分学生进行交流,一些做法只是鼓励某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对他们的学习行为给予强化;而另一些学生却缺少这些机会。如现在大多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总是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比较积极,同时课堂讨论时也总是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参与其中,而那些自卑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会举手,结果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比如,指导学生朗读时,总的目标让学生能有感情、把握好快慢节奏停顿、流利地朗读,但按照学生能力差异可以分层次提出要求,优等生必须达到总目标,中等生则需要把握好快慢节奏停顿且比较流利地朗读,差生只需要读准、读通课文就可以了。因此,教师备课写教案时,要把这些不同需要分别写下来,当然,随着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需要也会有变化,教师一定要始终把握住这一点。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减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争取共同进步。
教学心得体会3
一个学期来,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主要做了这些工作: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1。立足于新课标和新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中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不等式证明、圆锥曲线等,对高中学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慢起始进度,然后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时,多由实例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课本例题,然后再变式训练,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归纳及举例说明。
2。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比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在教学中我尽量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3。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在教学中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我在学生自学时做好引导,开始我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怎样寻找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怎样尝试做练习,然后逐步放手;“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作业错误自行订正,这样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我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中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我具体是这样做的:①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②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③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积极思考,做好适当的笔记,尽量理解;④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要反复阅读课本,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⑤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⑥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会贯通。⑦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的习惯,以进一步充实大脑,拓宽眼界。我把加强学法指导寓于新课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每一教学活动中。
(三)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我首先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讲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中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有效、更顺利地接受高中数学新知和发展数学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向老教师请教,多总结考点和重难点的教法,尽量让学生听懂,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心得体会4
在每次考试之后我发现学生的计算题总是出错,有的还错得比较多,这让我很头疼,我心想口算题应该是白给分的,只要认真点就行,在每次考试之前我都千叮嘱万叮嘱,还是出错。
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意识与口算能力,是我本学期一上课就提出的新的问题。通过反复的思考,与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决定从最基本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开始练习,把每一类型的练习总结在一起,让学生找出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这个问题放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比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如买东西、计算人数、收钱等等都需要计算,可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竖式计算的条件,往往需要我们口算。
所谓口算就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由此可见,口算不但是计算、简算、估算的基础,而且口算更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学生的注意、记忆、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科学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合理地分配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合理计算的能力。
我在每堂课前3钟进行口算训练,口算的内容尽量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在今后的练习中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化。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用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只要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天天练,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口算训练。各年级各阶段形成“口算训练一条龙”,会使学生对口算日久生情,而后游刃有余。
教学心得体会5
(一)前提: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是上好一节课的舵,如果教学目标把握不好,就会降低一节课的效率。如果我们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忘记了,那就难免形成形式主义的课堂。所以如何用目标来驾驭一节课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
首先要说明的是激情不是表演而是全神贯注,即老师的思维在激活状态,不是讲教材而是在用教材。再者带着激情可以让我很好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去,而后去享受教学的快乐。每当我上完课走出教室门口时,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我想那就是激情教学,投入教学给我带来的快乐,也是促使我工作的动力。
(三)善于设置和提出问题,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所谓“一个在问题中推进的课就是好课”我想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那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带着旧问题上课,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呢?这里有点建议:哪些问题是激发兴趣,哪些问题是导入新课,哪些问题是引发创造性思维的等等我们不妨把这些问题归纳起来,那就是我们自己扎扎实实的功底了。
(四)正确处理课堂上的讲练关系,是上好一节课的突破口。
讲练关系不是时间概念,不是先学、讲后练,这概念是指一门课在一个学期中的统计与平均,即某节课可多讲而某一节课可少讲。那么如何练呢?不是靠题海战术,而是要艺术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五)即时点评是强化正确认识的重要手段。
这是包括多方面的,比如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及如何艺术性地处理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丰富的底蕴。
(六)拓展知识是创新教学的具体体现
创新教学不是看这一节课如何的花巧,而是要求我们如何把新旧知识的连接与拓展,及如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知识融合起来。我认为这就是最实在的一点。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到教室来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教学时要激活他们的经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的经验。
(七)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之一。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我的观点是“该用时不用-不好;不该用时用-不对”。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用多了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讲的是艺术,而不是都做课件。
诚然上好一节课是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的,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也不都是成功的。但无论怎样的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反思。反思让我们在失败中前进,反思使我们锦上添花。所以上好一节课对于每一个老师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教学心得体会6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的定向教学,学生能获得知识积累,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教学有没有效的标准。所谓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知识积累,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以往的教学观念存在一些误区:
1、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教、教细,就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有位名人说过,只要教师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给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2、演技式教学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一些教师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常常搞一些花样。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重点内容也用问答式代替讲授式。这种演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观众,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题海战术
大量的试题可以用来巩固基础知识,但是很多题不断重复做,并不能有效的加强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浪费了学生的很多时间和精力。题海战术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也并不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打破传统观念,实现有效教学,我觉得应该做到:
1、提高有效教学的意识
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要钻研高效课堂理论进行高效教学的实践,积极研究高效教学,借鉴经验,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实现自己课堂时间的有效性。
2、提高课堂效率
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教什么。我们应当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二是明确怎么教。师生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法———引导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出来。三是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应当加强集体教研,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多交流多总结
我们要多和别人交流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课堂的优势和不足。
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心得体会7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节课的引入我作了如下安排:瘦子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反而自己被重物提了起来。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在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时不仅会有疑问:瘦子为什么会被提起来?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情景的创设是比较成功的。
学生带着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滑轮的.知识。先认识了生活中的滑轮,升旗仪式,建筑工地上的吊车,小区里的健身器材,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熟悉而亲切(升旗手就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平时要懂得去观察和发现,同时对滑轮的使用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下面组装滑轮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再通过自主活动探究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滑轮这节课,也贯穿了杠杆平衡的思想,通过对教具的观察和课件的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杠杆知识迁移到滑轮,学生从杠杆平衡的角度去理解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省力杠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最后分析一开始的动画情景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作这样的思考:为了充分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能否将它们组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知识的拓展。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经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去体验,通过观察收集信息,合理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得出结论获得知识。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观察概括的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节课尽量使课堂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教学心得体会8
“教师干的是个良心活”一直认为凭着良心教书,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是尽到了做教师的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发现这一想法是错误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实行有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干的是个良心活”,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近来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我逐渐认识到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达到这种要求,教师就必须及时阅读各类教育的报刊杂志,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使自己的理念不断得到更新,实现与时俱进。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教学就能够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个体及时调整,就能够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实现真正的有效课堂。
3、坚持写教学反思力。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只有及时的写好教学反思,才能及时的抓住课堂中的闪光点或者瑕疵,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4、目标要有效。
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作用。
此外,教师还必须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课后的有效练习。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练习题量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的实现有赖于教育行政有所为也依靠学校自觉自动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教学心得体会9
9月18日晚家长学校“案例教学”如期举行,主讲人是六(3)班班主任王老师。
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也是小升初的关键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听了王老师的案例教学,我收到了启发。
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我们一直感觉到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观念的改变也很大。通过阅读各类教育书刊、与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沟通交流,逐渐理解家长言传身教在孩子教育方面关键作用。面对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父母与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必须是一致的。不能课堂上老师要求这样做,在家里,父母要求那样做,要求不一致,孩子就无法适从。
我打算今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在以下方面共同和孩子成长。
在学习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温故知新的习惯、正确坐姿和书写工整的习惯等。在生活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养成自理的生活习惯,如:与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穿脱的衣服自己收拾、自己整理书包及学习用具等。
在身心与品德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让孩子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体会认真、努力、坚持、勇敢的品德。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心得体会10
分层前,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在同一节课上优生吃不饱,待优生吃不了。为了优化我校数学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校开始探索并实践分层教学。
我们将高一年级分成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成A、B、C三个层次。对于基础最弱的第二单元A层次,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编写了A层次学生用书。通过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作业分层和辅导分层,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常找学生谈心。在同A层同学谈话时,他们告诉我,分层教学中,自己感到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老师降低了学习的起点,善于化解难点,使他们对学习渐渐产生了兴趣,学习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克服了对数学的恐惧感。他们感受到了被关注、被尊重,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乐于动手实践,积极发表见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运算能力和语言能力也提高了,他们感到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自己也能独立完成作业了。
C层同学告诉我,以前,有时感觉老师进度有点慢,有时练的题太简单了。分层教学中,老师在抓好基础的同时,经常训练一些测水平拔高题,更有利于激发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一名女生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以前,我对数学很厌烦,一看数字就头痛,几次考试中数学都得了很难堪的70分,正当我苦恼时,我们的数学课堂实施了二三四分层教学。我开始喜欢数学,也适应了这种模式,老师上课幽默而高效的的方式总会使我听得入迷,我喜欢做题,更喜欢去问老师问题,我的运算能力和审题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次考试我的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19分这个足以使我激动的分数,使我更加坚定了下次取得更好成绩的信心。
我们同组老师的体会是,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都有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待优生成绩明显提高,也培养了一批尖子生和特长生,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有的家长在电话中告诉老师:“通过分层教学,孩子能坐住板凳了,回家能主动完成作业和复习功课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分开层次,承认差距,拓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中,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鼓励成功。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使之更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心得体会11
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了解学情、钻研教材、搜集信息、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
教学的总目标在于使学生得到健康、充分而和谐的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备学生,教师要做到:
1.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根据这些考虑如何将学生的思想、兴趣等配合到教学中。比如学生喜欢玩游戏,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把“玩游戏”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制作一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或开发智力的小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上的实际水平。
这对于采取教学方法、补充教学内容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实际水平的同时,要对班上每个学生情况有一具体了解。如:谁家里有电脑?谁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谁有条件在课下搜集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等。有了这些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备教材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隐性备课最重要,这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之于文字的。内功好的人,既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第一步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在备教材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教材,清楚每册书、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能具体说出某一知识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具体到某一课时,教师要钻研教材,作到彻底理解;其次是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再次是掌握教材,作到灵活运用。总之,凡是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必先掌握,而且要远远超过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
通过备教材,教师要做到:
1.能分析出教学重点、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难点;
2.对于教材中设计到的某个教学内容,教师要知道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知道此知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什么基础;
3.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保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技能得到提升;
4.能准确熟练操作教材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及课后练习;
5.除去教材中设计到的操作方法外,还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心知肚明。
三.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教无定法,教必得法”,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四.备教学组织形式
这里的教学组织是指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如何组织学生上机。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
所谓隐形备课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难点重点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的、操作的要记;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
为了能获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有时候还要进行二次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实践中,课堂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很可能打破原来你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教师可在课后通过反思札记、课后教案等多种形式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进行综合、理性的分析,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作为下次备课的借鉴。有老师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总之,课前备好课,对任何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上好任何一堂课都极为重要,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教学心得体会12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从偏远的农村小学到县镇小学,曾经追求热闹绚烂的场面,设计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到以人为本,专注学生终身发展,培养人的核心素养,这中间经历了坎坎坷坷,不断摸索、创新、反思,目前,自己已形成一定的教学习惯。
一、重视习惯培养,激发兴趣!
我认为,要教,首先得让学生愿意学,就是通常说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学前只针对单个教学活动设计相应的策略,这种兴趣就是断断续续的,不能持久。目前我担任的是小学低段教学,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兴趣。包括课堂的倾听、思考、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还有课外的留心观察、课外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布置任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不断有获得感,从而使兴趣转化为长久性的习惯。
1.特殊化作业,激发兴趣。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受到的家庭教差万别,即使一年级学习都已经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因此,不同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对薄弱的学习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开学第一个月,课后作业这样布置:数豆子,学念故事。看着似乎与课堂教学无关,实际这些带着趣味的特殊作业让孩子不会排斥,乐于完成。实践证明,学会倾听、愿意思考等好习惯便在孩子身上慢慢显现。这样的作业布置尊重了学生本身,能够让孩子愿意积极完成作业,能达到自己本身应有的标准,并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2.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教学中发现,能广泛阅读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感!因为阅读的孩子视野更广阔,思考问题能更全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让阅读有方法,有收获,让阅读打开学习的一面窗,成为学习的有效助力。如果仅仅靠开展一次一次的活动起到激发阅读兴趣还远远不够。将阅读常态化,教室角落摆满了书,我进到教室第一句话往往是: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你们呢?逐步提高课外阅读要求。当孩子到了中高年级,我班孩子的书包里一定会有一本课外书,有空的时候,他们就会去阅读。当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阅读的兴趣就是长久的了。
3.让关注伴随学习。
社会在不断变化,每天都有大事小事发生。我规定学生每天都要看看新闻,社会的进步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每次交流讲到国家的进步,讲到在国际社会里彰显的大国魅力,孩子们都是快乐的,自豪的,努力、奋进真正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关注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大小事,孩子会逐步学会明辨是非,学会积累知识,学会关心他人。
二、重视新型师生关系建设。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的个人能力成为吸引学生的最大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建设师生新型关系成为我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
1.师生分享。
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分享,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各自的所见所闻,也可以进行思想认识的沟通,这样容易营造出和谐的氛围,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我每带一届学生,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师生之间的情谊。我会把自己童年的快乐与他们分享,他们有什么心事、快乐,都喜欢与我交流,每当这时,我会停下我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倾听,给学生信心讲下去。分享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转传统的对立化为一体化,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教师和孩子总是同心协力,那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2.爱满课堂。
许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很焦虑,这种焦虑会成为学习最大的阻力。许多年轻教师在屡次教学后,学生都还懵懂不知,便会浮躁起来,缺乏耐心。经验告诉我,此时此刻,学生更加慌乱,老师冷静地微笑着,便能让学生镇定下来,于是,在我的教学理念中,形成了重要的一条:用我的微笑静待花开。
3.学识示范。
我们曾经读书时积累的知识在现代的教学中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之前,要搜集大量的相关知识。在课堂里,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的老师,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也喜欢大量阅读,我没有听过的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
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可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注重了孩子学到了什么,缺乏对学生自主发展的关注。因此,我的'课堂一直在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1)培养学生观察并质疑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对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味接收,而要动脑筋思考,在大脑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对于不合理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疑问,同时引导他们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促进思考,从而形成个体认识,当这种认识与看到的发生冲突时就能产生疑问了。其次,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大胆质疑。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关于学习、认识以及感悟,都不能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允许并鼓励不一样的思维认识,即使认识不全面,甚至有一些错误,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决,尽量让孩子们探讨、争论,在一次一次的思维碰撞中,认识和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3)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教材图画等,根据语言文字善于猜测、联想。根据文本巧妙设计问题,鼓励他们敢想敢问敢说,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思维碰撞中,学生的关联性想象更丰富、完整。
(4)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会理清事情条理,表达有顺序。开展各种语言运用活动,如:小小推销员、演讲比赛、小讲坛…在多次活动中,让表达更具有逻辑性。
学无止境,在不断探索中,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也让自己的教学习惯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要求。
教学心得体会13
初二的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鼎盛部分,自我意识高涨,他们正急切的想认识自我,更想肯定自我,高傲又自卑。而在学校学习又是他们青春期阶段重要的部分,因此,学习的状况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敏感的学生,有一道题不会或者一个知识点没太听懂,就可能否定自己,脑补了很多自己不行的戏码。
此时,初二的学生跟物理刚刚熟悉,远不如语数外亲切,互相了解深透。这就给了物理老师们一个能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对于新鲜的事物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上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当然被吸引的学生心中也是充满期待。伴随着这份期待,如果学生能够学好物理,这将是一份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弥漫在他们头顶上的乌云也就散开了。表面的'吸引学生学习的小技巧可能只是短暂的,并不能长久的支持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上。如果,抓住学生对自己能力肯定的向往的点,在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也是引导学生走向快乐学习的方法之一。
课堂上提问问题时由简单递进,并且结合学生的学情给予部分提示,回答上来了后就要夸奖学生,回答不出来也要表示理解和鼓励。在课堂上提问,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的最佳场所。因为在讲课时,老师和学生能够及时的交流来引导学生获得成就感。此时学习情况不好的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会让他对学习的兴趣大增。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回答出问题就是有一个坚持学习的理由。所以,回答不出问题就尤其重要,首先肯定不能责骂批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一点提示,如果还是回答不出来告诉全班同学这个问题有点难度的表示理解,并给予鼓励的眼神。
仅仅是课堂上的提问是不够的。现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最能表现出他们学习效果的就是是否会做题了。平时学生的题已经够多了,这么多的题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抗。作为“专业”的老师,可以给学生简练出能够提升学生成就感的题。比如,进行实验探究题的专题训练,重复的实验探究题型,伴随着老师的引导,提高能力的同时,一下子出现这么多会做的题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学习上的自我认同,帮助学生拥有自信阳光快乐的校园生活。
教学心得体会14
时间关系,没有说完,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谈跟感受相关的内容。
我们一再强调感受的精细化,那么,到底如何获得精细化的感受呢?对于这个问题,张颂老师引用了袁守定的话说:“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抒发灵性,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需平日参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一段话是说积累,但是积累什么并没有提到。此外,仅仅是积累也是不够的。除了积累之外,我们还需要形成一种意识,或者说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就是朗读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人人都有,比如说,我现在问你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的父母长什么样子?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头脑当中出现的一定是画面而不是文字,这就已经在启动自己的形象思维了。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思维是特指有声语言二度创作时的形象思维。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与作家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方向正好相反。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是从形象到文字,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被人比喻为诗中有画,就是说透过文字能看到后面的形象,而朗读朗诵时的形象思维是从文字到形象,再从形象到声音。但是,恰恰因为朗读朗诵是二度创作,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音声性,所以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见字出声。即使长大之后学习了一些朗读朗诵的技巧,也往往是在声音的形式上下功夫,或者只是把文字同声音形式关联起来。比如,我经常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稿件上看到很多符号,有的是文字写着快、慢、高、低,有的是箭头,向上或者向下。当他们拿着稿件开始朗读的时候,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符号和文字上的箭头,忘记应该在文字背后看到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的大千世界。
所以,感受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一种从读到看的意识。这里的读当然是说读文字,看则是代指所有的感受类型。不仅有视觉感受,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空间觉等等。上述这些都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感受,另外一大类则是逻辑感受。像是并列、递进、转折、总括等等。
《朗读学》第六章里讲朗读者由作品的文字语言中感受到形象,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也可以感知时间发展,空间移动、事物运动,这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
仅仅有了感受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有感受的能力。上周六我在分享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也就是《春》当中的一段话:“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事后有朋友在群里问,园子与田野怎么区分?这其实就是一个“看”和“看到”的问题。“看”只是个过程,看了一眼,得到的只有模糊的轮廓,而看到不一样,不仅有过程,还要有结果,不仅有结果,还要有反应。不仅看到轮廓,更要看到细节,不仅看到相似,更要看到特征,不仅要看到静止,更要看到运动。就上面那句话为例,园子里和田野里,粗粗地看,非常接近,都是绿色的,都是眼光所及的范围。但是仔细研究一下,你会发现,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是朗读者为中心,园子是近的,田野是远的;园子是小的,田野是大的;园子有界限,可能还有围栏,田野则是开阔广阔的。如果细细分辨下去,这样的差别还能找出很多很多。试想,一个人站在自己家门口,先看到自家园地的景象,再抬起头往远处看,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那岂不是非常的兴奋?于是,那个“瞧”字就不会只是静态的看一眼,而是充满了生活激情的,跳跃式的张望。有了这种感受,“瞧”字的声音方式就变成了一种弹发式的感觉。
说到这里呢,我想再谈一点感受与声音匹配的问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建立了感受之后,还得用自己的声音把感受描绘出来。这里涉及到一个声音弹性的问题。声音弹性,也就是声音的可塑性,它是指朗读者的声音与他运动着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匹配,或者说是声音对运动变化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虚实、明暗、高低、大小、收放等等方面的对比呈现能力。通常来说,声音的弹性都是通过复合对比的方式来呈现。比如说有高就会有低,有明也会有暗。获得声音弹性的基本方法有这样几句口诀,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情感体验是基础,气息变化是桥梁,发声能力是条件,从情到声是途径。
教学心得体会15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识别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了解甲骨文和其他文字的演变,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认识历史事物,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搜集各种汉字字体的资料,概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特点,制作“汉字演变简表”,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通过对汉字的演变及汉字造字方法的了解,真切感受到汉字是美丽的文字,中华民族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认识到汉字在维系中华民族发展和团结,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汉字对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要点
重点:甲骨文和汉字的演变。甲骨文在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所以应重点掌握。汉字的演变是本课的主要内容,所以应作为重点。学生要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能识别几种主要字体。
难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几种字体离我们很久远,识别比较困难,所以把汉字的演变作为本课一个难点。可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结合通俗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书写汉字,阅读汉语报刊杂志,你们知道汉字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的字体吗?知道商朝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公文吗?要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教学——汉字的演变。
二、讲授新课(学生看书后交流)
(一)甲骨文与金文、甲骨文
甲骨文的含义(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象形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他们行事以前往往先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文上刻记所占卜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
甲骨文的发现:看书页红色字体部分了解。
甲骨文的意义:第一,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第二,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基本具备汉字的结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甲骨文的.四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字体多为细长体或扁长体,主要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这也是汉字的四种基本造字方法。
金文(板书)(又叫钟鼎文或铭文)(板书)
含义: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
字体特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进步、规范、简化,内容也更丰富。其字体特点是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式雍容。
内容和意义: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与文字的重要资料。
代表作品:周宣王时铸造的“毛公鼎”上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有行,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弛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的佼佼者。(即课本插图“刻有金文的周鼎”)
大篆:西周后期出现。唐朝在今陕西发现的石鼓文是大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
(二)小篆隶书和楷书(板书)、小篆汉字的统一(板书)
小篆的出现: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统一后的文字就是小篆。定义:秦统一后,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字体特点:结构整齐,多弧形笔画,体势呈竖长方形。
流传作品: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芝罘刻石、会稽刻石以及大量的秦量、秦权、诏版等。
隶书
定义:秦统一后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简单宇体。分秦隶和汉隶。
字体特点:结构简单,趋于符号化;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丁波三折、蚕头燕尾”。
意义:隶书的象形面貌完全消失,是汉字形体发生的最大变化。从此,汉字脱离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古文字范畴,进入了今文字的行列。
楷书
定义: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影响:多年来,楷书一直作为汉字的规范字体,广泛应用。
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与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体奔放。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原始时代到三国两晋时期中国汉字的发展历史,认识到了汉字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不仅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今天,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掀起学习汉字和汉语的高潮,期望大家在校学习期间,认真学习汉语,为中华文明的更广范围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巩固
简述从商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演变的历程。
商朝出现比较成熟文字甲骨文,这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朝是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商周时代还有金文,这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进步。
秦朝统一文字,在全国推行小篆;在民间,小篆演变为隶书。隶书是汉字形体发生的最大变化,汉字告别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的行列。东汉时隶书演变为楷书。
魏晋南北朝后,楷书成为汉字的主要书写字体和汉字的规范字体。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
【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情景教学教学心得体会11-09
教学心得体会06-09
教学经典心得体会06-11
教学的心得体会11-03
教学心得体会06-12
教学心得体会(精选)07-05
教学心得体会【精选】07-06
教学心得体会(精选)07-06
(精选)教学心得体会07-07
教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