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2-23 06:55:30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优选)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优选)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1

  4月20日和21日,南通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专题研讨会在海门市通源小学举行,我认为这次活动中所展示的数学课的的最大亮点是“有效的小组合作高效的数学课堂”。在以往的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为了追求合作形式而合作,或者一个问题学生无人举手,赶紧小组合作,把合作学习当成了课堂的“避难所”。这次展示的几堂课不仅仅是几人围坐在一起上课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作,而是老师们都注意把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真正需要合作学习的时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如何把握时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更恰当,更有效呢?下面我想以几节观摩课为例谈谈小组合作学习。

  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在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时,巧妙地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认识几分之一》这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两个以上的物体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丁冬梅老师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引导学生认识4个桃的之后,为了引导学生认识8个、12个桃的,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要求分一分;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桃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桃子的总数不同,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数都占总数的?通过组内操作、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应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来分,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占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帮助学生克服了难点,为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动手操作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动手操作探究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丁冬梅老师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8个桃的、12个桃的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再比如曹晓丹老师在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这一课中,对“人民币可以怎样分类”这一问题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思考、讨论、操作发现可以有三种分法:按材料分成硬币和纸币;按人民币的单位分成元币、角币和分币;按数字分,把数字相同的分为一类。

  三、探究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圆的周长》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学习的。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利用旧知识,自主推导出新知识。在动手操作探究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徐凤坤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虽然课前学生根据老师精心设计的预习单进行了预习,但在课堂上还是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展示、交流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并且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中一些“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而一个学生的思想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全面地去思考,这种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刘耀兵老师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蓝花的朵数是1份,但朵数未知,红花有1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刘老师先让学生猜猜蓝花是几朵,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圈一圈;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注意收集不同的想法;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发现蓝花的`朵数可以是1朵、2朵、3朵、4朵、6朵、12朵,红花的朵数依次是蓝花的12倍、6倍、4倍、3倍、2倍、1倍;再比如丁冬梅老师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上,教师设计了“如果有6个桃子,可以平均分给几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一开放性的问题,也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通过讨论、操作发现有3种不同的分法: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学习中共享智慧、互相启迪,有效提高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也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2

  这段时间学习了尹志锦老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研究>>,我对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以前在教学过程对这种评价不怎么重视,对学生的对与错只是简单的加以表扬与批评。现在认识到了这种评价的重要性,并对这种评价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 ,“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一种及时、有效的方式而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及时、准确、积极、有效的`“即时评价”方式,不仅对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更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课堂中良好的“即时评价”因增添了许多情感和人文因素,而使得课堂生动、活泼了起来。

  第二,“即时评价”重视对学生在一节课中各个环节的评价。要选择恰当的语言,适时的时机,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 “即时评价”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使用价值,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发挥和自身业务的提升。

  第三,“即时评价” 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评价中我们要遵循激励性、真实性、时效性、多维性等这些原则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对学生的表扬要有标准,要有分寸,要得体,要一视同仁。我们的评价越真实,越有“透明度”,就越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我们教师从怎样的角度、用怎样的语言、在怎样的时候进行评价,学生的优点是什么,问题在哪里,怎样评价,这样不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还对其他听课的学生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只有把握好评价的最佳契机,才能真正积极地推动学生的发展。

  总之,我们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认真做好“即时评价”,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运用自如,才能使“即时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3

  概念分为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核心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窄,构成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障碍。而数学核心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核心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呢?下面我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核心概念教学一般都分四个阶段:引入、形成、巩固、发展。

  一、核心概念的引入

  1、核心概念的引入是核心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核心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

  2、同时,在核心概念的引入中要格外做到旧知识的迁移。

  任何一个数学核心概念都是在以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核心概念是后一个核心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核心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核心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3、最后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核心概念时,可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1/7×7,3/4×4/3,9/11×11/9??,算后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象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概念的形成

  形成核心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核心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概念语言的本质属性

  一个数学概念建立后,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也就是说要对该核心概念的本质属性再一一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说明,把握共知要素。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着重讲解,对概念的名称、符号要交代清楚,也就是说要对概念描述的语言做到准确把握。如,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这里要抓住两点,一是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二是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如7777.77

  7、7.321

  32、2.2020020002??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而0.324324??、0.146262??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 2.注意比较有联系的概念的异同。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划清了异同界线,才能建立明确的核心概念。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核心概念。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3、运用变式,突出核心核心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核心概念所反

  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核心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如平放,斜放,从而使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三、概念的巩固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核心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核心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核心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核心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核心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核心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核心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核心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但千万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如学过“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a.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37+69=306 502-387=115 306-□=237 387+□=502 □-237=69□-115=387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b.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核心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c.求未知数x。

  x+265=930 465+x=710 225=198+x 101=x+37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核心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四、概念的发展。

  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一方面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核心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核心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过早地抽象而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阶段的教学为后一阶段的核心概念发展做好孕伏。如“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只能让学生认识为: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多少个另一个数,只有到了四年级才能让学生抽象出“除法意义”的确切含义。

  总之,概念教学的各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引入后要紧接着形成,形成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优化数学核心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龙街小学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4

  一、“问题研学,多元联动”的内涵

  “问题研学”:体现了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教师备课要以问题设计为重点:如何将知识点化作有效的问题来研究,如何将能力训练具化成科学合理层递式、阶梯状的问题来探讨,如何将旧知与新知凝合为系统的问题来拓展,如何设置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整合,钻研教材、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学生学习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围绕各种问题,学生动脑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在陈述自己观点、倾听同伴思维、小组异议争论中,不断整合、完善,求同存异,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元联动”:体现了教学过程多元化的特色它是与以往的单一教学相对而言。教育理念多元化、课程整合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作业设计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等,在问题研讨中、评价激励中、团队平台中,师生、生生充分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力、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素质培养的连贯发展。

  二、“问题研学,多元联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地,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喜欢学、有兴致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此环节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的互动性及探究学习的过程性,要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大班汇报”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交流并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任务,在独立自学中,在合作探究中,独学与群学相结合,实现研学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群学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倾听、学会争论、学会求大同存小异,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素养。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在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课堂重难点问题在小组“合作研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组组互动、生生互补、师生切磋,多元联动,最终为学生释疑解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总结概念。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在小组、班级群学中,师生、生生互动中,理论与实践碰撞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倾听、学会争论、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学会学用结合,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素养。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老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步步清”“堂堂清”。通过完成课堂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当堂达到学习目标。让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认真的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训练正确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5.梳理归纳,达标测试

  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简单回顾,一般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一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怎样的学习方法,总结本节课所得。课堂教学接近尾声,一定要先让学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让学生主动梳理知识、总结学法与规律,实现问题的回归与最终解决。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感悟归纳,总结提升,学会学习,做到“堂堂清”,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和效果反馈,必要时增加补偿练习。

  三、适应范围

  青岛版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

  四、实验效果说明

  “问题研学,多元联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已近1年。在新理念、新方法纷至沓来的当下,因为该模式一直把“问题探究、多元参与”作为主线,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所以成为我校小学概念课的重要模式。

  在该模式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建构下进行的学习,个人数学思维得到开启与发展,集体的智慧得到碰撞与共享。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创设了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因此,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数学素养逐渐形成。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5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以下是我就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提出几何引言中的问题四:“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一早已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一章前,老师可这样问:“你能够用一杆直尺,不爬树测树高吗?不过河测河宽吗?只要我们认真学好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样,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自主探究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2、思考讨论:

  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

  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教学效率。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

  (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

  (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习中要有反馈,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6

  一、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应该更有趣味性。

  在教学中,可以融入童话、游戏和比赛等元素,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提高计算能力。同时,题目的灵活性和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也要受到关注。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计算题的问题,以及对稍微复杂的计算、简算和估算题目不熟练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并针对性地解决。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如“有趣的问题解答”、“有巧算比赛”、“看谁估算准确”等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挑战难题、不怕困难的品质。

  二、要保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打好基础。

  小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求会做,缺乏持之以恒的练习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强调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的要求,扎实地训练他们的基本技能。例如,可以让学生每天都做一些练习题,及时督促并检查他们的答案。

  三、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习惯。

  当我们检查学生的作业时,发现错误时,可以只告诉他们这一页有问题,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解释为什么错了,找出错误的原因。有时候,错误并不一定是因为粗心。对于计算题来说,也有一些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在做计算题前先观察的习惯,根据式子的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都可以减少错误的出现。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7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日益整合,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使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那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而多媒体教学正是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媒体集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结构方式。原本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温馨、生动和绚丽多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原本常规教学的困难、矛盾、弱点都慢慢地消化与无形。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掘,创新意识得到激发,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下面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同时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创造出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段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视频,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论文的格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在教学《十进制计数法》一课时,对于数的起源、古代各国的数的各异形态和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等知识,如果单凭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对此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于是我收集了大量的具有古代神韵的“数的产生”背景资料,再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逼真的动画显现出来,效果远比老师的口头讲述要好很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真正认识了数学的广阔、博大和数学的底蕴、价值,也更加喜欢数学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突破教学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所以恰当合理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艰涩为易懂,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使课堂上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能对所学知识构筑起清晰合理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描述一分等于六十秒,一时等于六十分,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什么时间的进率是六十而不是十或者一百,而且对于这个进率也只能去死记硬背。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制作了龟兔在钟面上赛跑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看动物赛跑的过程知道了兔子和乌龟虽然跑的路程不同,但是所用时间相同。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1秒,秒针转动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这种学生通过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而获得的知识,会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又如在教学有关行程的应用题时,学生都知道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但不理解的是求火车过桥的时间时,为什么路程是除了桥的长度还要再加上火车的长度,针对这个问题,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动画演示,再现了火车过桥的全过程,从火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离开大桥所经过的路程用醒目的颜色显示出来,学生很快明白火车过桥走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火车的长度论文的格式,从而正确地列出了算式。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梯形的图片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形象地建立梯形的相关概念,然后用一动画将梯形进行割、补,使其转化为三角形,学生通过对转化后的图形观察可知,三角形的底为梯形上底加下底的和,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原来梯形的高。由此可以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底×高÷2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接下来,让学生独立进行验证。利用课件提供的划线和剪切工具通过旋转、平移等动态方式将梯形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我们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得出梯形面积公式。这种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让学生通过点、按、拖拉,亲自参与知识的的探究,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真正获得科学的结论。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我围绕三角形的特征,利用多媒体努力创设一种人人都能够参与的探究、发现和验证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操作实验,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在实验中理解规律。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分析、推理、概括和想象是学生应具有的思维品质,是创新的翅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并使之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论文的格式,提高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往往容易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势,主要表现为千篇一律,死套公式。而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冲破思维定势影响,主动寻求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一家工厂原来每月用水468吨,倡导节约用水后,原来一年的用水量现在可以多用1个月,平均每月节水多少吨?”时,通常学生需要通过三步列式才能解答此题。为引导学生突破一般思路,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把每月节约的部分重点显现出来。之后再把每月节约的部分拉下来拼成一条线段,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很快明白求平均每月的节水量,只要用原来每月的用水量除以(12+1)就可以了。这样,通过计算机的有序演示,使学生从繁杂的思路中抽脱出来,重新去观察、分析,并从中寻找出简捷的解题方法,由此达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创新思维的目标。

  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引进,更是教学艺术充分发挥的媒介。我相信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就一定能创造出生动、和谐、高效和精彩的数学课堂,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8

  有句话说“走出去,总会有收获”。9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龚店乡中举行的区域教研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既有马向丽老师的示范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有各校老师代表的成功经验分享,更有幽默风趣的侯老师总结发言,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方向,真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收获良多,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自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把给我感触最深的两点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马向丽老师对学生的激励贯穿课堂始终,课前响亮的口号,课代表具有激励性的小故事,课堂上马老师对学生不时的赞扬,对学困生的微笑与期待的'眼神无时不在激励着学生。回报马老师的是学生们专注的眼神、积极的思维和响亮的发言。“教育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分层分组教学,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

  针对学生基础差,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马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分层分组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差生学不会,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使人人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大大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另外马老师实行组长分包责任制,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又解放了教师。更是很好的诠释了新课标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也学到了小组管理的经验,总之是收获满满。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找出教育教学中各方面与别人的差距,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9

  这次的学习在指导老师的辛苦的教导下,同学们的互相鼓励下,大家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也感受颇深。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10

  20xx年11月,我在我校录播室有幸聆听了十几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的课堂展示课,结合听课的感受,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精彩纷呈。

  例如:《六个矮儿子》的指导朗读“我从早到晚,无论刮风下雨,都为八只脚忙”引人入胜;《伯牙绝弦》配着低沉的音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了子期死的伤痛;《真实的高度》,有效的引导学生尽然理解的那么透彻,“写作水平的高度”、“人格的高度”;不得不佩服能手们所占在的高度,这些课都以学生原有的情感因素为教学的出发点,唤醒学生心中积极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精彩课堂奠定了一个基础。

  有的老师的导入,以学生原有的情感因素为教学的出发点,唤醒学生心中积极的情感,为学生情感阶梯的攀登奠定了一个基础,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丰富的大自然,走进新课文。

  有的老师的语言优美,在老师激情的话语介绍中,激发了学

  生强烈的求知欲,不知不觉已经走进教学情境中。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应尽求简、趣。所谓的简就是不复杂。简单、明了,直奔主题。所谓的趣就是有趣,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总之,老师们个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多样,对比中让我有了很多灵感,也让我反思着自己的课堂。

  二、我的收获

  (一)初读的主导问题是简单,让学生很容易定位自己的初读目标,积极投入文本中。

  (二)分段朗读,更是让学生的初读做到天衣无缝。读中有指导,读中有浅层的感悟,让在座听课的老师无不为他扎实、耐心的教学态度所折服。初读要有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阅读像在长满果实的果园里闲逛,最终走出果园两手空空。初读中的目标一定要简单,让学生明确,复杂的目标就像小猴子下山,捡了西瓜丢了芝麻。

  (三)词语教学各有门道。

  1.词语教学,为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作好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真切地了解了本课的语言特点。

  2.颇有特色的词语教学,让学生无形中把词语化静为动,赋予词语的无限生命力。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依据汉字的字形特

  点,对词语中各个字的解释,让学生豁然开朗。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却的一部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生硬的,呆板的,枯燥的,往往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唾弃。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词语教学也随之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四)围绕目标,研读课文。

  1.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依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初读、想象,抓住关键词句,然后通过老师引导对课本外延的想象,出示图片,让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再读,学生情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明显得到升华。

  2.明确解读文本的段落,先让学生自读,个别朗读汇报,这个汇报朗读的阶段中只是学生依据自己原有水平理解的感悟。教师顺势配乐范读,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和音乐的渲染下,得到了明显的升华,此时的朗读水平是在模仿、想象中提高的。课的最后还不忘让学生感悟所有这些都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塑造的`,引出语言文字的教学,实在是到位,实在是精彩!

  三、我的思考

  首先,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汇报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课堂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赵兵老师的汇报中提到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

  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再次,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子?最后,崭新的教学理念

  执教老师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文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高效。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位老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思想,一千种教学方法。”通过此次听课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淀教学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人民教师。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11

  现在我们的教材可谓一个‘新’字,在每章每节中编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读一读,其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感到有趣,学方法、学内容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的方面: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 好习惯。这不仅仅是在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堂上的学习,甚至是课后的练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又特别是后进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

  一、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主动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教学个体具有完全相异的个性品质,诸如目的、兴趣、能力等等。我们应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同时,获得进一步发展、提高的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教学活动,完成教师交给的特殊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所以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1. 精心创设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 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身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愉悦中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3. 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保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在不同层次、不同情形和不同背景下,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是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和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变式教学,可使一题多用和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并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4、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沟通,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式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活动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而且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要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除了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之外,还要不断地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培养创新能力,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

  未来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数学开放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问题。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之真正学会“数学式”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新知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方法、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时代发展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我们应根据时代的需要,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练好教学基本功,积极进行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探索,为最终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而努力。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12

  随着学习阶段的推进,我们的班级的教学任务也是越来越艰巨。作为xxx中学初三x班的数学教师。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的班级有了不少的改变和进步!这些都使得我们班的学生有了不少的提升。当然,对作为老师的我,也何尝不是一样呢?

  在工作中,我作为老师和他们也相处了近三年的时间了。我们彼此了解,却也彼此有一段不小的间隔。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知道学生和老师之间,总是有那么一堵透明的墙。让老师不能彻底的`了解学生,学生,却对老师的威严保持距离。但是,这堵“墙”并不是不可打破的!就像是最近的工作中,我一直努力的向同学们敞开心扉!渐渐的,我们的班级就这样发生了改变!现在,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心得总结如下:

  一、个人的情况变化

  在刚进入初三的时候,自己总是非常的紧张。害怕时间不够、害怕学生的态度不积极。这导致在上课以及面对同学们的时候,自己总是格外的严厉。有的时候,甚至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和麻烦,这真的让人非常的惭愧。

  但是,随后自己也从上课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为此,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并在工作中开始着手改正。从自己的工作方式,再到自己的工作态度。慢慢的融入了学生当中,我才感受到他们的想法,感受到他们想要怎么去前进。

  当然,能促成这样的状况,与初三本身的压力也脱不开干系!因为我们有了共同的目的,了解了共同的目标!我们才能站在统一的战线上!共同的为了初三的毕业努力!

  二、班级的变化

  最初的时候,就和很多的班级一样,我们班上有部分积极的学生,了解初三的重要。但是也有不少的同学,没能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也正是这样的状况,让我在初三刚开始的时候就感到这么的焦急。但是随着我们互相的影响,班级的走向也越来越积极。

  能在初三有这么多的改变,让学生们都积极的在学习的道路上前进。这也是大家共同的选择和愿望。

  三、结束语

  面对初三的压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自己,都产生了太大的变化。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我们的会不断的前进,在未来的旅途中,越来越出色!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13

  通过研修学习,我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观看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阅读在研修中发表的文章和制作精美的简报,我小学数学研修总结。在组内与同行教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虚心接受指导老师和专家的点评指导,及时写出反思,参加评论。收获颇多,感触较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底蕴的不足。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14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

  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15

  当前高一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没有摆脱初中阶段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由此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做法。

  作为一名数学,在高一年级的一年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项体会。

  第一、高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标志着学生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初中数学成绩不错,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数学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真实的情况是,高中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把初中知识再加热,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更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对学生来讲,初中的数学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到了高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背,记数学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致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高中数学教师除了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责任是逐渐诱导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走到高中数学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

  第一、高一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为教学目标,为高二时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加强相关的知识模块教学。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01-01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03-11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4-01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6-15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07-09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6-15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简短08-01

数学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01-01

2023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01-13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