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学心得集锦[2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数学教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数学教学心得1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积极心理学,开始注重积极的心理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转变了传统的从消极的刺激-反应模式到信息加工模式的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模式,主要探究现象世界(主要是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背后使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幸福的心理规律[1]。同一时期,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注重个体的主体作用,这一理论很快被应用到教育学领域中,出现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开展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该理论在21世纪初很快传播到我国,推进了我国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减负”等运动,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设置的三维目标体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消极别动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唯“分”是从的现象仍然突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但是如何改变这种消极的数学学习现状,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切实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业效能感,提高数学学业成绩显得尤为重要。
一、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法的发展历史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G.Lozanov)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暗示教学法,主要做法是通过心理暗示手段,激发出学习者的心理潜能,从而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他所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主要是从积极方面入手,在学习环境、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意识、无意识地给学习者提供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且利用心理暗示作为教师与学生、环境与人之间经常的、不自觉的交流因素,使学生形成全脑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动机,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随着积极暗示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渐推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重视,并形成了相关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在中国,暗示教学法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有部分研究者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运用到教学领域,研究积极心理暗示对教学的作用,王 敏勤老师对此做了深入研究,他选取了山东的一些学校,进行了跨学科的实践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暗示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与焦虑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3]。首都师范大学的徐慧研究了《心理暗示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虽然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效果,但作为积极心理暗示手段在国内数学领域的一个系统研究而言,她的研究比较系统而又完整地介绍了几种操作性较强的积极心理暗示手段,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4],邹丽嫦的研究完善了徐慧的研究[5],从被试的选取、实验持续的时间等多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他的研究中所选取的被试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学生差异比较大,而且施教者并非研究者本人,未能对实验进行有效监控,研究不够深入。因此,下面研究积极暗示教学法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暗示与初中学生数学学业关系影响
暗示教学,是指用各种方式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情境,并用暗示、练习、联想、音乐等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积极心理倾向,迫使学生发挥出潜在的各种能力。
(一)实验设计
实验假设:本研究假设,通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初中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被试的选取:选取甘肃省庆阳市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初二年级两个学业成绩相近的班级(共68人)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初二(3)班,有学生33人,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教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对照组为初二(4)班,有学生35人,由原来数学教师继续进行常规教学,不进行任何积极心理暗示,研究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2-1。
(二)实验实施
分别收集实验组初二三班和对照组初二四班的上学期(20xx第一学期的数学考试成绩),实验组采用为期一学期的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法,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施教学。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控制条件,由原来代课教师继续进行常规教学。
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法示例:
案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13.3.1)的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那么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教师提示)等腰三角形是什么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两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师:你们太棒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还没有学习,大家就已经掌握一半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这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肯定,因为及时的积极心理暗示是必要的,教师说:“这节课的一半知识点我们已经拿下了,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等腰三角形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这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完成自我,超越自我。
(三)实验结果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了实验组、对照组数学学业成绩的前测后测成绩,结果见表2-3,2-4。由表2-3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对照组的数学学业成绩前测成绩差异不显著,t=1.648,p>0.5。由表2-4看出,实验组、对照组数学学业成绩后测结果之间差异非常显著,说明积极的心理暗示确实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由表2-4看出,实验组的数学学习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前测成绩。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持续一学期,由研究者亲自施教,较好地进行了实验控制,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有效的积极心理暗示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对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研究者本人在带课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改变,尤其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部分学生变得特别积极。但是本研究只是初步的实证研究,对于积极心理暗示对于学生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的影响有待后续研究做更深入的调研;其次本研究只是研究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研究的被试范围选取有限,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量。
初二数学教学心得2
一、 数学游戏的定义与类型
所谓的数学游戏指的是用数学的知识来进行娱乐活动,这种娱乐活动是一种大众化的活动,它是智力游戏的一种。凡是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的游戏都可以被称为数学游戏。数学游戏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例如根据教学内容的区别,可以将数学游戏分为代数游戏、几何游戏、概率游戏等。根据游戏的进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游戏分为动手类、动脑类、演示类等。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游戏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初中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就可以充分地运用数学游戏来进行教学。在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尽快地了解这些图形。
二、当前数学游戏应用的不足
(一) 游戏题材选择不当
对于初中数学游戏的选择,教师应该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有些游戏设计得过于简单,这样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有些游戏又较难,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心智水平,设计符合初中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的数学游戏,提升游戏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 游戏与教学目标不符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一些数学游戏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玩,而不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游戏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引入数学游戏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布置数学游戏时,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教学的目标。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入手,来设计与课程相关的数学游戏。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游戏的优势,使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原理转化为学生听得懂、看得懂的道理。
(三) 游戏的参与度不高
在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由于游戏道具的缺乏等原因,教师设计的游戏只有几个学生在玩,有的学生因为没有道具而无法参与到游戏中来。导致学生对游戏的参与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可以在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将第二天上数学课要用到的游戏道具做好。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真正地通过做数学游戏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三、利用数学游戏的意义
(一)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上,引用数学游戏来更好地对数学内容进行讲解,可以极大地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来说,学生喜欢竞争类、对抗类的游戏。同时,他们喜欢挑战,对于智力游戏也有着强烈的兴趣。
(二) 促进学生发展
在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游戏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等。可以从智力到体力全方位地提高,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身的素质,养成良好的品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适应当前形势
【初二数学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教学心得02-27
初二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1-10
初二数学的教学总结03-17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03-22
(精选)初二数学教学反思07-07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07
初二数学教学总结06-15
初二教学计划数学02-19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