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读后感15篇(集合)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读后感1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实现了飞跃。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
一、出示尝试题;
二、自学课本;
三、尝试练习;
四、学生讨论;
五、教师讲解。
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
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在汇报时,“后进生”有优先权;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3.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有五个: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阅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评议。就是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依据教学是一种变动的、动态的观点,把教学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完全依靠教师阶段”;第二个阶段叫“基本依靠教师阶段”;第三个阶段叫“相对独立阶段”;第四个阶段叫“基本独立阶段”;第五个阶段叫“完全独立阶段”。
按照江山野先生的观点,到了高中,学生就进入了“基本独立阶段”。学生能基本看懂教材的内容,即使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能要多看几遍,但是总归能看懂80%。这时候需要老师教的也就是20%,如果老师要硬教100%,那么学生的80%的独立能力就要丧失,老师的教就不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无效的教。我们的教学就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我们的`教学要瞄准、针对这个发展区,通过教学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
(二)“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是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两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儿来“新”?这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这本书的名字,那么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有效教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仅让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而且教学效果好。一句话就是又好又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教学读后感2
范杰先生主编的《中学化学教学法》中用一章的内容阐述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文章中论述了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和关系以及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要求和方法。
通过学习,自己对化学概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得到了启发,对自己以后的概念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认识到化学基本概念是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是掌握化学知识的前提.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就必须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分类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须经过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列宁对概念的形成曾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化学实验和生活实际就是最生动的直观,可以使学生得到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揭示本质,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形成概念;概念形成后运用对比归纳,加深巩固深化;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对于化学概念应分段要求,逐步深化提高。
现行课程标准对概念教学有所淡化,但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骨架"的地位是不变的,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基本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也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客观规律.所以加强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读后感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合作学习”已经深入了“学会学习”的课堂。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更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快乐的法宝。
但正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一书中所说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重“学习”轻“合作”,学生“作”而不“合”;重“形式”轻“实效”,合作徒具其形;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合作不充分;重“学生”轻“教师”,教师“放”而不“导”。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思想内涵,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尝试,采用到一些书中提到的策略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感受。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人,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负责协调、记录工作。组长为1号,副组长为2号,两名组员依次为3号、4号。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就同一个问题请不同小组的同一号学生发言。这样做利于不同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促进共同发展。
二、精心安排学习内容,学前提要求
为了让合作学习的内容更具讨论价值,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安排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只有适当的、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内容的有效性。教学中我大都会在关键处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适合展开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小组交流,再进行汇报交流。为提高学习效率,我要求组长在组织学习时,可先由小组里的4号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4号质疑,3号解疑,2号补充,1号总结。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把握合作学习最佳时机,学时拓思维
首先是课文的重难点处。一般说来这些地方具有挑战性,学生也更愿意去讨论解决问题。如《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针对课题提问“为什么说叶欣是战士而不说是护士?”学生合作解决的意识和欲望都会更加强烈。其次,在学生对课文出现迷惑时,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当小女孩质疑“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学生也存在这样的疑问,不妨让他们抓住课文讨论下,这样有助于扩展他们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认识。最后在学生讨论出现分歧和矛盾处,也要展开讨论。
教学读后感4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现在书店里这方面的书太多了。但读着读着,就被这位身患癌症,曾作过五次手术的老师,在北京22中任教38年,不为官不为利,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呕心沥血做了长达17年的三轮教改实验,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做出了多大中学为之咋舌的成绩,深深的感动了我。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
1. 育人为本
一切为了育人,这是孙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全部活动是一切为了育人的教育思想关心人,育好一切人是他的一切为了育人思想的深刻内涵。教育人,他不主张基础教育要择天下英才而教之,而应当是为所有未经选择的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他紧紧把握住教人做人和育人成才的教育目标,他的全部教育活动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我们平时讲教书育人,往往解释成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但在孙维刚那里,全部教育活动,包括教书都是为了育人。
2. 德育为首
孙老师有一段话给我留有很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觉得读书最高的境界是,你们毕业离校时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忘光,剩下的才是真正成果。这个成果就是知识之外的能力,是综合素质。”他认为真正的教学成果是知识之外的东西,是能力,是综合素质,要把以学知识为目标转移到以学生的活生生发展为目标上来,不能本末倒置。他从不单纯抓智育,而是从系统论出发,德智体一起抓,互相促进。、为人之本,从体上抓学习本钱,所以他的学生个头都比别的班高。在他眼中,德与体对人发展的价值,也不是智可以替代的。
3.教学创新 “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传授知识!”有人这样回答。 孙维刚对这样的说法明确表态:“我不赞成!”在他看来,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其本质,是高超的思维水平,是智力素质。
孙维刚认为,“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仅仅满足于难点怎么突破,重点如何讲透,不能总是知识,知识,到头来还是停留在知识上”。
在他看来,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他的“结构教学法”,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用他的话说是“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老师是我们基础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他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经验,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给我留下许多深深地思索。
教学读后感5
读林老师《做一流的教学能手》收获很多。
常见的16种课堂:最可怕的课堂是教师唱独角戏,最乏味的课堂是教学方法单一,最失败的课堂是平均用力,最低效的课堂是教师代替,最沮丧的课堂是学生睡觉,最无能的课堂是教师动怒,最忌讳的课堂是点名批评,最讨厌的课堂是教师拖堂,最反感的课堂是教师“骂堂”,最生动的课堂是互动互助,最活跃的课堂是学生抢答,最和谐的课堂是人格平等,最成功的课堂是信心树立,最高效的课堂是当堂练习,最迷人的课堂是“五声”响起,最有价值的课堂是感悟人生。最讨厌的课堂是教师拖堂。
课堂上看见同学们脸上的笑容,看见同学们认真的表情是我最大的满足。因此,精练的语言与简明的教程,应成为教师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这本书让我最喜欢的也是受益匪浅的更是自己的课堂上所欠缺的就是他讲的我们得共同重温自然美的原则,那就是“简单的才是美丽的”。一节好课、一节高效的课、一节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课,一定是一节简约的课。如果一节课需要教师讲的内容越来越少,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说的话越来越少,需要教师“教”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这样的课就是简约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教师离“教学能手”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高效课堂: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上面给了我一盏指明灯,让我明白了,课堂上,这三要素必须有所体现,不然我就会走上“满堂讲”或“满堂考”的极端现象。现在想一想,以往的“满堂讲”不仅费力而且学生还乐于易接受,是耗力有无效地课堂。现在,我上高效课堂实践中,我体会到了,学生们在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的课堂上,学生们的'个性的达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在互学时的投入,在交流中的激励,在课堂测试中的认真,都使我难忘。在学习中,我还认识到,我的课堂上还缺少激励课堂原则。以往,在课堂上,我不会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励学生们学习,只是一味的“责备”,只要学生稍有不足,我就会大声呵斥,课堂上真成了我“训斥人的场所”。因此,学生们都很怕我,不愿和我接近,也更不会与我说心里话,我也失去了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机会,以至于把握不好学生们的思想动向,造成工作中往往出现被动现象。
总之,这本难得的好书,我将会继续研读下去,不管是三遍、四遍……我要把它当成我工作中的标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教学读后感6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
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下了晚自习,《教学勇气》也正好读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心灵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尔默的带领下,我进入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并且这次旅行将给我带来终身难忘的印象。
我是谁?
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导言部分,源自教学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是的对话、实验室实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了解自己对于教学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一件事,当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忘记了自己走向个性的漫长持续的过程,我对学生的期望是过分的,不真实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
教学读后感7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的含义及文体特点,并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言下之意,书要熟读还要精思,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后的感悟,才不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让书成为带我们在知识的上空翱翔的一对翅膀。
那么,什么是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基本概念
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感”是重点。
四、出示例文
骆驼祥子读后感
这一学期,老师要求我们阅读名著,我读的是《骆驼祥子》,它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主要叙述了主人公祥子,原本打算凭借着自己的好身体、勤劳,省吃俭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第一次辛苦攒了三年钱,从牙缝里挤出的钱,风里来雨里去挣的钱,买的车刚拉了半年,被逃兵抢走了。第二次,他从部队逃脱,顺手拉回三匹骆驼换来的钱,被孙侦探骗走了;第三次,和虎妞结婚后,用她的嫁妆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在虎妞难产时,被迫卖出。至此,祥子的梦想破灭了,他成了行尸走肉,开始游戏人生,吃喝嫖赌,招摇撞骗。
书读完了,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旧社会不让好人过上好日子!祥子真可怜,如果他心爱的人福子没有去世该多好啊,真庆幸我生在新中国。
五、分析例文,明确主要步骤
题目要求:常言道:“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文看题”。的确,好的标题恰如善睐之明眸,盼兮之美目,能使文章光彩照人,能使读者怦然心动。人们经常采用正副标题配合使用的方法,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或感受凝练成正标题,以《读<×××>》有感为副标题。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感”点集中明晰。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可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可以联系社会现实,还可以联系阅读积累。写成“读后抄”;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节。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结束语:
读后感的写作没有固定格式要求,作为初学者应该掌握一个基本样式去训练,等到读多了写多了,自然就能做到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六、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短文一篇,认真阅读、思考,试着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读后感8
最近一段时间,在家休养,闲暇之际,我阅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虽然只读了部分,但是便有些感想,想立即记下来。郑教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从 “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方法探索”、“教师的语言”、“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突发事件”、“课堂教学环境”、“我对课堂教学变革的总体认识” 八个方面阐述了一名教育专家深入一线的教育的感悟与建议,且提出了良好的建设性意见,值得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借鉴。哲人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许多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细节是全局成败的关键。教学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的闪光点,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把握去影响学生,这样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关于教师拖堂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当堂的教学任务没有作结,或者为了要让学生多听一些知识点、多感受一些课堂的精彩,常常会拖堂几分钟,甚至到上课铃响还不想离去。正如郑教授在书中所说的:“拖堂的几分钟,也许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种‘多余的精彩’恐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真正能听得进的东西也非常有限。”课间十分钟,学生喝水、上厕所、准备下节课,让紧张的身心得到松弛,以便以良好的状态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我们试想想,一台好的机器要想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那只有劳逸结合,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小学生。作为教师,自己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合理安排教学的时间节点,既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又有可能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郑教授列举的“主动走到讲台上的学生”、“主动发问和被动应答”、“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均衡”、“高高举手的孩子获准回答问题的几率高”、“课堂上的沉默”、“课堂上的异口同声”、“廉价的掌声”、“无精打采的‘老师好’”、“与听课老师的‘互动’”、“闭不上眼睛的学生”……,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问题”,但可以看出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积极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主动走到讲台上的学生”“主动发问和被动应答”“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阿机会不均衡”“高高举手的孩子获准回答问题的几率高”……这是关注整体不够的具体表现。“课堂上的沉默”“课堂上的异口同声”“廉价的掌声”……这是平时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上的沉默”是允许的,可能学生正在进行深入思考。“课堂上的异口同声”说明可能大部分同学真正会了,但也有可能其中仍然有“南郭先生”,这不能不引起教者的注意。“廉价的掌声”,其真正起到激励作用的程度值得思考。“无精打采的‘老师好’”,这要么是这类教师的课程学生不喜欢,或这类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问题,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无精打采。……如此等等,提醒我们作为教者一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控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读后感9
在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聚焦课堂教学》这一本书,现在我来谈一谈学习《聚焦课堂教学》所获得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一是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二是我们应避免矫枉过正。由轻过程走向轻结论如上所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实上,其中还涉及一个如何看待知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功能及地位问题。因为知识构成了结论的内核,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了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我们反对将知识作为现成的、僵化的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但是这不等于说包含知识在内的正确教学结论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我们更不能将问题简化为新课程只要过程,不要结论,或者只顾教学过程的热闹,不顾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只讲过程的推进,而完全无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所有上述这些观点和做法教是错误的。
三是科学地看。新课程提倡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真义在于仍应将理解和掌握知识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来看,所谓的正确结论中仍包含诸多知识目标。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一点上,应当注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讲和记忆不是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标的局限,以争取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重,因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促进学生体验、感悟的因素,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正是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一句话,强调过程就意味着:掌握知识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东西联系起来,即将生涩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的体验,从而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教学读后感10
我们数学组这个学期一直在共读这本书——《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说在了我的心上,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是多么需要一本指导我们教学的书啊。
本书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阶段能够渗透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学生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总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与课堂快乐地一起飞翔是我们教育界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的课堂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教学读后感11
在以往的假期中,我阅读的都是教师专业成长、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之类的书籍。今年暑期阅读了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专业性极强,使我深受启发。研究儿童学习心理的很多,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也很多,而对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却为数不多,张兴华老师就是其中一个。
儿童学习心理,是我们所有老师考量一切课堂教学问题的逻辑源头。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儿童学习心理,才有可能从学生出发,制定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案。从张老师的.这本书中不难看出,儿童学习心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如此的广且合理。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该如何强化感知,张老师强调小学生获得新概念在很多情况下都要经历首次感知的过程,首先教师让学生不断试商,充分感知“除不尽”这一情况。接着对学生的感知进行诱发和导向,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引导学生把“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一循环小数的核心内涵抽象出来。最后通过语言的导向,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此时,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本质意义已经积聚了充分、准确而全面的感性认识,即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概括,展开抽象思维。
儿童学习心理对数学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数学教学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在第四章智能的发展,张兴华老师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智能,张老师就直觉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联想、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六方向进行的研究与总结。一个问题的逆思维引导这一教学实例我看得颇有感触,当学生因对题中“剩下的梨正好是原来两筐的重量”一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拘泥于先要求出剩下梨的千克数,又觉得不好算的时候,教师引发学生“反过来想想”,诱导学生由剩下的联想到拿走的,不仅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强化了“反过来想想”的逆向思维的意念。不难明白,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能使学生的思路及时地转换到直接相反的进程,逐步使学生形成逆向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张老师对于学术的执着深深地触动着我,这本书再版时,张老师又对原版进行了增删和整合,也许有人觉得这没什么,可是对于一位七十岁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对学术的精益求精、对智慧的尊重。这本书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值得我们研究的也太多,我将继续研读。
教学读后感12
放寒假了,要利用假期时间好好的充实自己,所以到东图的新华书店买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鱼儿。到了那里一看,老师的辅导书太多了,左看看,右翻翻,觉得每一本书都挺好,可是我也不能都买回家呀。突然眼睛一亮,看到了吴正宪老师的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就爱不释手的看起来。发现真不错,就决定买这本书,回家慢慢的消化。
记得吴老师说过: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带着对吴老师的尊敬细读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如何从一招一式的背后去挖掘深刻的道理,完成从教学技术到感悟教学规律的升华,真正提高执教能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如何让每位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数学学习等等。它不仅为我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也通过一些名师的教学片段,让我又重温了大师们的风采,下面就谈谈我读这本书前两章的一些深刻感受和收获: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16种教学策略:1、进行学情调研的策略。2、制订教学目标的策略。3、设计探究学习的策略。4、设计合作学习的策略。5、提问和理答的策略。6、追问的策略。7、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8、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9、促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10、比较的策略。1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策略。1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13、渗透转化思想的策略。14、渗透对应思想的策略。15、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读后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鱼儿》。16巧妙运用数学史知识的策略。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都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少走一些弯路。
第二章的第一个策略使我印象深刻--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提问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堂离不开提问,但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如何能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后面对学生的回答又应该如何回应?怎样理答?我想这都是我们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愿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的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提问的策略,即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而提问,使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追问使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为了解学生需求而提问,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通过反问和追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四种提问策略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传授了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有就是理答的教学策略,说实话,当我刚刚看到"理答"这个词语时,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理答"对于教师来讲可能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或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所采取的回应方式。教师的理答应该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文章也像我们介绍了三种理答策略,即教师要学会等待,促进学生反省和深思;重复学生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转向,扩大学生的参与广度。最后还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问与理答"的几点建议,有画龙点睛般的将前面的策略加以升华和总结,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另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精彩的课堂教学实录,将枯燥的理论于生动的课堂相结合,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我想如果让我去读一本理论书籍,就像前一段时间王飞老师推荐的《概率论的起源》、《第一次数学危机》,内容非常的丰富,可是我感到读的时候很吃力,需要反反复复的去推敲里面的文字,还需要在网上找资料,才可以读懂一点,说实话,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硬逼着自己去读,去理解。就如同我们在课堂上单调的教授是一样的,失去了调动兴趣的原动力,所起到的效果也将是不理想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兴趣,教师亦是如此!这本书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录,简单明确的教学对比,让我真真正正的将理论上升到了实际,将理论结合到了实际,更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文章中汇集了吴正宪、赵震、潘小明、徐斌等多位教学大师的课堂精彩片段设计,也有一些同课异构的教学分析,还有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对比课堂教学,让我能深切感受到书中的理论生于课堂,长于课堂,也能为课堂教学的提高而服务。
教学读后感13
读魏书生的书,不一定非得照搬他的具体做法和措施,我敢说,如果照搬他的方法,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时间不同,环境不同,个人魅力也不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魏书生在他的书中说,他一学期下来没改过一篇作文,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是不可能这样操作的。我们不但要改作文,而且还要精心指导,认真评讲,重复训练。当然教师不改,学生可以改,但学生改教师也要知道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在学生改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导。我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方法,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效果。
读他的书,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精神,他给予每一位学生的关怀是永远值得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学习和效仿的,这让我慢慢感悟到了教师职业的根本道德,从而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爱得很难”,教师的教育正像这句流行歌词一样,因为有的学生表现可能容易引起教师对他的爱,而有些学生有时的表现不仅不能引起教师对他的爱,反而会成为教师反感的对象。比如一位学习勤奋,遵守纪律,对人有礼的学生,教师爱他是自然的。而一位学习懒散,成绩不好,经常调皮捣蛋,不懂尊敬人的学生,让人讨厌也是自然的。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常常是爱好学生容易,爱差学生难。而教育的本身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但要爱“小天鹅”还要爱“丑小鸭”。
不仅要懂得爱,而且要爱得很有艺术。“教育上的爱不单是一种行为,它更是一种职业责任,一种教育的艺术。”因为它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通道,使教育的春风吹绿学生的心田。这种爱与父母对子女的爱有一定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父母的爱养护性较强,教育上的爱教育性较为突出,社会性更强,更全面。
在我的学生当中有这样一位,他的父母经常外出工作,在家里缺少监督,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在一起,沉迷于游戏,夜不归家,上课经常睡觉,多次违反校纪。有一次我上课时他又睡觉,我把他叫醒,他的态度非常恶劣。在班上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再找他谈话。到办公室,我先让他坐下,递上一杯茶,他的态度变了很多。问他:“很累吗吧!”他点头,“晚上没睡好吗?”他点头,“有心事睡不着是吧!”他摇头,“有什么事可以和老师谈一下吗?”他说:“昨晚到外面玩,没睡。” 我笑了笑说:“玩得开心吗?”他低下了头,说:“其实我都不想去”,“但为什么又去了呢?”“不想回家”。“我理解你,你可以也理解我吗?”他点了点头,“你刚才在班上对老师没礼貌,你明天在班上作个检讨吧。”他又点了点头。从其他老师那里得知,这是他头一次这么听话。后来从他的周记里知道,他同意检讨是因为我递给他的茶让他感受到一种尊重。
其实这一类型的学生上课睡着了跟没睡,从成绩上来说是没太大差别的。但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他认为,管与不管完全不同,不管首先是对全班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上课可以睡觉,其次也让他本人觉得违纪没人管,或者没人敢管。这是一种危险信息,对班级管理是一种祸害,因此不管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管起来则需要讲究艺术,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像刚才那件事一样,如果我一开始就是厉声批评,严肃处理,相信他不会接受或者尽管行动接受也会产生对抗心理。现在他退一步,充分尊重学生,让他感受到自己对老师的不尊重;另外还主动和学生分担那份苦恼,理解他的`痛处,让他自然地也理解老师的难处,让他学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正像我在他的文章《也来谈“情”说“爱”》中说的:人都有不少难言之苦,他之所以难言是因为没找到倾诉对象而已,作为老师不妨先打开自己的心扉,分担一点学生的苦恼,再去做学生的工作,相信师生的距离会拉近很多。当我们泄一时之气,持一己之见对待学生时,我们和学生的心灵之墙就会越筑越高,某一天当心灵之墙让我们都看不见对方时,才猛然醒悟,那已为时已晚,爱的力量已无法跨越。要教育好学生就要负责任的去爱每一位学生,有艺术地去付出你的爱,才能得到爱的收获。
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杂乱无章。正如魏老师所说的那样,生活就是一面镜子,如果你每天对着镜子笑,它就会对着你笑,如果你每天对着镜子哭,它就会对着你哭。有了这本好书的陪伴,我每天都在快乐中度过,一直在快乐的促使下努力工作,在工作的驱动下寻找快乐。
教学读后感14
面对学生的差错,很多教师也想变“事故”为“故事”,却往往不知如何操作。化错教学有秘诀吗?如何才能实现化错教学?
后来工作室要研究错题,就卖来华应龙这本《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的书,拿到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认真研读,被华老师的人生及化错教学这种理念深深吸引,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受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不足,甚至离奇,与正常的认知过程结果完全相左。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差错是其关于数学知识的自主的、大胆的、真实的、常常又是独特的建构。如果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自己的想法被压抑着,也许很少有差错,但却缺少了自主、少了真实,更谈不上创新,谈不上成长。
什么是“化错”?就相华应龙说的那样,“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化错”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如果教师能艺术地处理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把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中。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单的反馈也收到了很多有意思的“错误”,通过这些我可以看得到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得到孩子的思考过程,真的是极好的教学资源。
如果课堂上一个错也没有,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有时我在想,错误随处可见,为什么没花点心思在这些错误上呢?想来是自己的功底不够,往往没能去深抓错误的本质,却用正确的答案来埋没创造的机会。
读了这本书,对待学生的错误又有一个新的认识,好书带给我太多的思考,我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理解。
教学读后感15
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里面的许多专业性语言让我看的很吃力,一度有看不下去的冲动,所幸在磕磕碰碰中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尤其是看到最后的事例中运用的五I智慧,更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感叹于五I的运用之广智慧之博大,我已经被五I吸引了!
说起来也很简单,不过就是智慧、直觉、质疑、兴趣、信息,这五个内容罢了,但是事实上,五I的实质绝不是这短短的十个字的表面意思能够概括的。这五个方面各自能够相互独立,但使用时又不能把它们看作一个个小部分,正如“我们宣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美就是不必要的.,相反,它与其他的的德智体一样重要,缺少美,在教育中就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所说的相似,五I的五个部分也也是同样重要的,缺少其中一部分就也会使其他部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书上明确的指出,五I的实质在于I,甚至可以衍生出六I的理论来。I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英文中“我”的意思,也就是说,五I教学的目的就是围绕人来展开的,不仅是需要教师这个“人”来理解、来实行、来打造五I课堂,也需要学生这个“人”来协助、来自觉,所以说五I可以成为六I,多的这个I就是“我”。而张楚廷先生当初形成五I思想时坚持使用“五”这个汉字,不是单纯的“5”这个数字,也是有一定的家国情结在其中的。正所谓“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黎利云老师想要达到的课堂目标是“教育就是培养智慧,就是达成对人生和世界更深的理解;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外,还要学会收集相关资料,尽量占有广博的资讯;用生动的故事、用幽默的语言、睿智的思想激发兴趣;课堂上,提倡广泛的质疑——挑战书本、同学、老师、自我的说法与思想、敢于剖析‘成见’;鼓励学生利用直觉发表看法、生成观点”。这是黎利云老师的目标,也是我的追求,我将来也会成为教师大团体中的一员,我希望我的课堂会充满活力与激情,能够把五I的思想应用在我的课堂上。下面谈谈我对智慧、直觉、质疑、兴趣和信息的理解。
智慧,是指人聪明,能够做的、想的比别人好。但是智慧又不只是聪明,聪明又分为小聪明和大聪明,小聪明可能是小机灵,会带有一定的贬义;大聪明即智慧,也就是说智慧是高于聪明的,聪明可以含有。
【教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读后感02-15
教学读后感05-18
教学勇气读后感03-12
教育教学读后感03-12
教学勇气 读后感03-12
《有效教学》读后感12-26
有效教学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读后感12-26
有效教学读后感01-27
教学勇气读后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