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勇气》读后感1
老实坦白到今天为止还没全部读完这本书,应该怪我最近一段时间心浮气燥沉不下心来读书写字。也并不是这本书特别难读,其实它带给我许多的感触和共鸣,也能让我不断地回到自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我18岁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教学中最让我恐惧的就是被人听课。无论来的是谁,哪怕只有一个人坐在班级后面,无论这节课备得怎样充分,都能让我心惊胆颤手忙脚乱。当我调入二小后更是如此,作为新老师,领导经常听课,恐惧过后是更加的努力付出更多的劳动。当我慢慢地适应了有人听课的状态,正得意随便谁什么时候什么人来听推门课随堂课都不再害怕时。新的恐惧又来了赛课……我想当我能勇敢地面对不再恐惧的时候,我才算真正成长起来了。
我喜爱帕克帕尔默对于恐惧的阐述:“对于正面交锋的恐惧,实际上是一系列始于对多元性的恐惧......假如我们接受多元性我们又将到达下一层恐惧的门阶:当不同的真相相遇时,对冲突的恐惧将随之而来......如果剥掉对直接冲突的恐惧,我们会发现第三层恐惧,既恐惧不断地失去自身认同......我们所冒的是失去自我意识的危险。”再来看看克里希那穆提是怎样来谈恐惧的:“成为的渴望引起恐惧;要成为,要达成因而要依赖,依赖造成了恐惧。不恐惧的状态不是否定恐惧,不是恐惧的对立面,也不是勇气,而是在了解恐惧的原因的过程中,恐惧就停止了,并不是要变得有勇气,因为,在一切的`“成为”中,都存在着恐惧的种子......自我就是一切恐惧的根。”所以接着想说的是要想消除恐惧,自我的认同与完整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工作的时候,,一直以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源于精深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巧。源于对怎样做一个优秀教师的认识,很有自信自己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自己认真的钻研学科的专业知识,经常坐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认真学习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并在自己的课堂上简单的模仿。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然而当我回忆我几年的教学工作时,我发现我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这本书真的让人在阅读时会引起许多的感受的共鸣,可是琐碎的感受写出来自己都觉得肤浅得不好意思呢.而且像我这般不善言辞的人而言表达也是一种恐惧呢.好在咱们生命化教育这个美好的学习共同体让我在大家不断的鼓励和关心下也有了表达的勇气呀!
《教学勇气》读后感2
暑假有幸拜读了《我的教学勇气》一书,真是受益匪浅,虽然当初怀着对音乐的热爱,对教育的向往才选择这个行业,工作九年来,已经被磨练的没有了当初的激情,读过此书,自重拾对教育的敬畏、再次点燃教学的激情。
书中关于倾听,更给我指明了教学中“听”的方向。倾听似乎算不上送给他人的一件礼物,但至少可看作改变的一个起点——事实上,又何止是起点。
自己的诉说有人倾听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有人倾听可以满足自己那种被期盼被人认可、理解、赏识、敬重的心愿。因此,倾听,专注的倾听,是引发个人变化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只要我们心甘情愿地去倾听,就能治愈人世间的许多创伤。想一想,倘若黑人和白人,亚裔美国人和拉丁美国人能谦恭地相互倾听,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想一想,男与女、老与幼、僧与俗、富于贫之间彼此能相互倾听,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场面。可是,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早已不去倾听,在他们度过的岁月中只顾张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不愿侧耳倾听对方的意见。
我们害怕听到我们不想听到的话语,害怕听到促使我们反思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感情、思想、行为的话语,害怕听到促使我们反思自己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感情、思想、行为的话语。如果我们只说不听,就能给自己划定一处安于现状的小天地,也不必面对小天地之外那些众说纷纭的复杂问题。事无巨细都去倾听,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问道于盲,令我们头脑糊涂,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宁愿与显而易见的谬误结伴,而不愿与难窥堂奥的真理为伍。
我们不必忙着编造冠冕堂皇的空洞口号,而应去认真探究错综复杂的真实思想和真实生活。
只要我们对世界的纷乱不再心村畏惧,就能从倾听中知晓世界的真理。最要紧的是先从倾听自己开始。
我们之所以听不到世界试图告知我们的真理,是因为我们去不倾听居于自己心中的“教师”。内心某处其实明白什么是世界的.真理,可我们却有意把真理严密地藏掖在心中的暗角,这样我们就可以佯装不知真理,从而也不必与真理打交道。
倘若我们更多的人都来凝神倾听自己心中明察秋毫的“教师”,那么就能分清何为错综复杂的真理,何为避难就易的谬误。
倾听自己或许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造成难以释怀的内心冲突,甚至带来迫不得已的个性突变,但倾听内心是我们与世界现实重新建立联系的最可靠途径。只有当我们是从“心内”接听关于世界的新闻时,才更有可能相信从“心外”听到的消息。
学会倾听对我们个人而言颇为不易,因为免不了会听到使人为难的话语。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不仅要把自己看做服务青少年的工作者,还要看做服务学校和社会的领导者,我们要学会倾听!
《教学勇气》读后感3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1、“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
3、“除了问一个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外,‘明确委员会’成员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与焦点人物对话”。
帕尔默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长,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对于后者,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视,我们通常称其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许多老师走出孤独和封闭,在互帮互助中迅速成长起来。但帕尔默的“明确委员会”与我们的“同伴互助”相比,却是别有一番洞天。需要帮助的人被称之为“焦点人物”,“明确委员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帮助他——“没有忠告、没有过量确认、不会把问题转移给他人,不用提建议。共同体的成员只会提焦点人物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如,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你有什么感觉?)……”
读到这里,我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陷入了另一种沉思。帕尔默认为,如果“明确委员会”成员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其实根本无从知道另一个人所问问题的答案。而且除非这个人发自内心的领悟,否则任何的建议也会收效甚微。所以,只问问题好了,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焦点人物发现内在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帕尔默不浅的心理学造诣。他的观点甚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心地充分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在那开放的空间里,接受学生也接受自己。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读后感4
《教学勇气》适合不同职业,不同职位的每一个人去读。因为他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我很认同这个观点。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怎样不断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这本书从根本上挖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对教育的敏感和热爱
同样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从作者身上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是让我最兴奋的。那就是对教育的敏感和热爱。
作者说: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常常会为上好了一节课,或者教学中设计的某个环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或者通过自己的一些智慧改变了孩子,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孩子的心灵而兴奋不已,甚至为此拥有了一天的好心情。我一直认为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有时,上我的课时,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依然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我很快就陷入了由来已久的恐惧中,我的课一定很沉闷!作者在面对课堂上棘手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也会惊慌,也会力不从心,也会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这一点我感同身受,我也经常有这样的恐慌,怕自己的课不够吸引孩子,怕自己的思想不足以引领孩子,怕……所以从事教育将近十年,依然会觉得恐慌。我把这种恐慌说给身边的朋友听,她笑我太敏感了。她觉得就凭我这么些年的教学经验,应付这些应该再简单不过了。而现在再想,是不是这份职业敏感在推动我们不断向前!
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其实对于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两个专业词语的理解,我的概念是模糊的。关于作者的阐述,每读一遍我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可能正像作者所说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给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找到完全准确的定义和诠释。
作者列举了艾伦和埃里克两位教师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体会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微妙。
两位教师有着同样的生长环境(乡村工匠之家),同样的天赋(手工技艺天分),同样的优秀(双双考上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又选择了教学这条路。但自此两人的经历大不相同。从偏远的乡下一下子跨入著名的私立学校,埃里克心灵上经历了强大的文化冲击,因此他感到不安,缺乏自信,这种不安全感导致他在学术领域专横霸道,以为主动出击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他轻易下结论而不探索,专挑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挑起争论,对待学生更是武断、专横,动不动就以愚蠢的问题来窒息学生,学术生涯使他历经痛苦,他又把同样的伤痛加诸于学生身上。艾伦的情形则完全不同,他并没有因为这种巨大的文化冲击而掩饰自己,并把自己的天赋和技艺融入到教学研究中,他同样把自身的这种认知和行为方式渗透于自己的课堂之中。
艾伦的教学基于一个完整的,不分裂的自身认同,但埃里克没有将他的自身认同融合到他的学术生涯中,因此失去了自身完整。失去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就失去了教学的心灵。这也是这本书要向我们阐述的核心理念。
影响的力量
作者在教师工作坊中,常常让大家通过描述一位影响过他们生活的老师来做自我介绍。读到这个问题时,我陷入了思考,谁是影响过我生活的老师。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初中数学老师,他的数学课很吸引我,课堂上他总是激情四射,条理清晰,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上课从来不用看书,甚至是布置作业的时候,他都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准确无误的说出页码、标题,包括题中的数字,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喜欢数学课,我的数学成绩也一直很好。初三那年我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竟然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可见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但现在我们再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这
种行为,他的课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也不是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好老师,我如此着迷的原因是不是他的行为方式激发了我潜在的自身认同,这个也在后来逐渐得到了印证。
我后来的`很多行为方式和的数学老师出奇的相同。比如做任何事情,我都会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好让我看上去沉稳而不慌乱。毕业后,我也做了老师,我在自己的工作薄上写的第一句话是:我要让我的学生崇拜我!并且一直为此努力。比如:接一个新班时,我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学生的名字,因为我喜欢看到学生惊喜的小表情;我会在备课时大量搜集信息,当我把学生不知道,书上又没有的知识传达给他们的时候,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崇拜。的确,好的教学有很多形式,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的老师本身却会长久铭记。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幸运的,在我时光的每一个关键点上,都得到了不同老师的指引和帮助。在我接受未知挑战想要退缩的时候,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说你行,你就行,一定行!”让我一次次成功挑战自己。当我在成长的路上艰难前行时,又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活法!”让我能沉下心来,踏实前行。我把这些心灵导师对我的影响不知不觉地融入进了我的教学工作中,去影响我的学生,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在其中得到了发展,这应该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得到的最伟大的收益吧!
深层愉悦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内心。
工作真正使我们痛苦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从来不是,或不再是我们真正倾心的工作。
关于工作,我们来看看比克纳是怎样定义的:工作是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如果你现在从事的这项工作是你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连日辛劳,困难重重,依然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你的生活充实快乐。
我相信,今天我能更深地去理解这个深层愉悦,因为我刚刚对比性地体验过这个过程,我甚至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感受这份愉悦。
我们都知道,作为教师,我们要多读书。但说真的,刚开始的读书让我感到痛苦,因为这不是我内心想要做的,我仅仅是把它当
作一项要求去完成,所以更谈不上愉悦。而当我真正的从内心开始想要读书的时候,我整个人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书成了我内心的一种渴望。以前我总觉得没有时间读书,但当我真正渴望读书的时候,我的时间便多了起来,我甚至心甘情愿地把刷微信刷抖音的时间还给了读书。读书带给了我隐秘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现在的读书真正是来自我内心真实的呼唤,这是得到我自身认同,灵魂首肯的,我认为这就是快乐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深层愉悦。
现在,让我们一起问问自己的内心:工作是否使我感到快乐?我有没有办法使它变得快乐?
《教学勇气》读后感5
如今每年暑假总有一本教师必读书,今年也不例外,学校推荐了一本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写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初始一看这书题目,高!大!上!教学勇气,我们做老师的每一次进讲台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哪怕现在我站在这三尺讲台已过十年,每当看到那一张张陌生的熟悉的脸,总有那么种新鲜感,更不用说次次教室人相同,节节课堂知识却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识也总要想出不同的学法。
可是很遗憾,不知道是我这个理科生阅读能力太差,还是美国教师的课堂观念与我跨度太大,《教学勇气》这本书,我读到越是后来越是迷糊,字倒是认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书本内容与现在自己的教学生活相联系,我是怎么都理解不了。唯一让我有点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种恐惧的文化——教育和别离的生活,帕尔默在这两章中以艾伦和埃里克的不同经历及自身如何面对一个“地狱学生”的教学实例来论证,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备的强大自信及无所畏惧地面向全体学生,不拘受于个别学困生或个别事件中,而这一切的根底是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我归之于师生间的相互诚信。
教师,一门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职业,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享有最高评价的美誉、最温馨的爱称,在学生时代,老师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个“师”的印迹,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向往,有感于此,自己在中学生涯最后一次班级聚会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宣称,将来要做一名好老师。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也有很多的无奈、恐惧。
我教书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个初二班级,当时刚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师提醒我了:这个(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干了。我知道我所带班级成绩不好,可绝没想到差到如此。这个班给我带来了很多“第一”——倒数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门主课,三门倒数第一,数学倒数第二。每每想到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为我自己找理由、找借口,逼到最后我对自己说压力就是动力,有挑战才能表达自己的能力,如此抚慰自己。调整心态,总结、反思、批评、谈话、教育,我在疲惫之中充满了期待,可是在后面的考试中,五门课,三门倒数第一,现实总是那么惨酷,可是让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学这次总算没垫底,虽然也是那么惨淡。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况,如果连我都丧失了信心,那我的学生们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学海的“此岸”。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一届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字就是懒。卫生懒,开学初每每进教室随处可见纸屑乱丢,后面的废纸篓里总是空荡荡的,而在它旁边却倒处是零食袋等垃圾,屡教不改,往往还查不到丢垃圾的学生。体育懒,开学体育课没上几节,体育老师来抱怨了,我们班学生太懒了,做操手脚伸展不开,跑步跑不动,连排队都是东倒西歪的。于是我很“荣耀”地成了体育老师,每每体育课前总要训话。作业懒,抄作业、不交作业、作业中有空白、作业不认真等等,每个任课老师都诉苦过,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这班主任所教课目的作业,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催促订正、补写作业就差不多占了我一半空余时间。帕尔默遇到的是一个“地狱的学生”,而我那么面对的是一群。家校的联系让我更受打击,在家时父母根本没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心中不由恼火,我在学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费无数的口水,都让学生到家全败在了家长上。可埋怨归埋怨,工作还得继续做,谁让我是做老师的呢,全当小孩子健忘,耐心着教吧,罗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战胜利都要八年。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从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园丁,是所谓的蜡烛,更不是什么工程师,我只是希望尽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给学生们;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当年的启蒙老师们一样,让更多的学生能记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将来我的学生能放飞我所未能完成的梦想。这些就是我坚持在教学前线的勇气。
《教学勇气》读后感6
特殊时期的相遇,让我对你倍加珍惜。
没和你相见前,你的大名就如雷贯耳。在拜读了几位老师写得关于你的读后感,深深激起了我内心的好奇。你该是一本怎样的好书啊!得到这么多大咖级人物和期刊的高评价。《教师》杂志如是说:我已经久未曾读到一部如此绝妙的书写教育的杰作。更有期刊这样写到: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这应该是一本多么神奇的书啊!
很可惜,我没有找到你的电子版,赶紧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买了一本。不想,一场疫情席卷神州大地,打破了春节的热闹喜庆。你在路上奔波了20多天,才来到我的身边。等待是难熬的。等待时间越长,好奇就越强,期盼着与你早日相见。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历这些波折,让我对你更是倍加珍惜。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打开翻阅。我深深的被你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帕尔默有难得的写作才能,严谨的分析与高雅的言辞融为一体,提出的问题范围广,层次多,耐人寻味.既与个人利害相关,也与大众福祉相连,他的谈吐义正辞严,但又不乏富有感染力的中西部幽默和根植于真正谦逊之中的自我挪揄。
身处困境,但心中力求完善和淡泊的个人得用充满勇气的心灵来接触外界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越来越清晰,看清了,他们正在付出的个人代价,丧失了有勇气的心灵。当我们真正全身的投入到感召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能再一次把我们的心灵献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的世界,一个心如铁石,但指向从内心生发的材质和美德,低头的世界,我们复归本性,扎下根基,重获新生,再从容面对我们生活的外在景观。
帕尔默用深厚的专业知识,独特的见解,以及对教育的无限热忱写下了这本经典巨著。在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篇章中讲到,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有过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就像帕慕尔在开篇中写道。上课时总有一些同学做小动作,随意讲话,扰乱课堂纪律。跟老师顶撞,不按时完成作业。课间在校园里生龙活虎谈天说地,可是一到上课就无精打采,一言不发。催作业成为老师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写作业成了他主要负担。一个催着交,一个不愿学,不愿写。老师和学生成了一对自相矛盾的载体,就好像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逾越。在考试的时候,我们精疲力竭的带领孩子刷题提分数,可是在我们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之后,当许多年过去之后,这位学生再提到这名老师,他的内心又留下的是什么呢?是老师课本堂上所教的那几段话,几句文章或写作方法吗?还是这位老师潜移默化当中对他更深的影响。
我常常在想,从教这么多年教过的学生,对我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我最后都有留给他什么东西呢?当离开学校,离开教室,他们是否还能记起我这位老师呢?帕尔默在这里告诉我们,要有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教学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的手段。这个工作的魅力更在于教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在彼此对话,彼此熏陶,彼此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助的成长。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有人说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在教学中的真我又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呢?是一个什么样的云朵呢?好的教学来自好人。这个好人说的就是自我认同,自我完善,他首先不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
一名优秀教师教的知识会被遗忘,但其本人的音容却永驻在心,它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文中帕尔默就讲到了一位影响到他一生的导师。这位导师,他似乎违背了优质教学的所有金科玉律,讲起课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不给学生留一点提问和评说的时间,他只沉溺迷于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上的课几乎都是独角戏,而学生只配当听众。如此这般的满堂灌,听起来像是一场教学噩梦,但当时帕尔默却莫名其妙的着迷于这位导师的教学。因为这位老师为帕尔默揭示了追寻自我认同的线索。这位上课侃侃而谈的教授,使帕尔默初次认识到自己的天赋,让他发现了仍在休眠的自我认同。导师上课能毫无掩饰的亮出他的心智活动,充分表现出他好学善思的品质,成为了一把打开帕尔默认识自己的钥匙。直到后来帕尔默认同自我,寻找到真我,把心智活动作为职业的支柱,坚信内心深处对做学问的呼唤。从而才有了《教学勇气》这样的经典巨著。
所以,每个老师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学技巧也是多样的。但是优秀的老师能把教学技巧发挥得恰到好处。如何发挥到恰到好处呢?更多更深的'了解自我时,我们就能学到展现而非掩饰自己个性特点的各种教学技巧,由此可产生优质的教学。我们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了解了自身的性格和知识水平,才能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优质课堂并不是模仿而来的,优秀教师也并不是学来的,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认识自我就要善于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完善自我就是要付出行动。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名老师要以育才兴邦为己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业。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人才,所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承担者,一定要以育才兴邦为己任。教师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具备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科学与人文并重,既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学习丰富的职业理论,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常识。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教师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高素质的人必备的一项素质。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身体锻炼意识,坚持锻炼身体。长年坚持锻炼的人,往往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这些优秀的品质恰恰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要有开阔的心胸,开朗、大度,关心他人。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多积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老师,才能够影响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学生。接受自己一个完美的自己,不断的去学习,遇到更好的自己!有对自己的自信,也有对遇到更好的自己的期许。
最后,引用第一章节的开篇诗句:
现在我终于找回了自己
曾度过了多少岁月,
曾换过了多少场地,
我一次次的动摇,
我一次次的迷失,
戴着别人的面具……
反思,
认同,
完善,
最终,
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是一个漫长成长的过程。我热爱我的三尺讲台,我热爱我的学生,我热爱教育。我愿找到教学中的真我,更加真诚的为学生服务,指引每一位学生走在心明眼亮的做事做人的人生大道上。
《教学勇气》读后感7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此刻,我已经有25年的教龄了,然而面对‘来自地狱的学生’,我犯了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才会犯的最基本的错误:我完全被他困住了,这个教室中的其他人在我的视线中都不存在了。在漫长又痛苦的一个小时里,我把我所有的注意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是我越努力,他好像越向后退。在我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同时,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读完这一段话,我发现自己的心被帕尔默深深地触动了。“来自地狱的学生” --- 对我来说,庆幸地是我并没有遇到可以如此来形容的学生。只是,当日复一日地面对着这些调皮捣蛋到让自己有些无所适从孩子们时,我也开始有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教师这份工作。我还能像当初一样和他们打成一片,陪他们玩陪他们哭和笑吗?我还有能力教给这些孩子们那些我一直在努力教给他们的东西吗?孩子们不是来自地狱,但他们真的是天神赐予教师的天使吗?
随着自己在工作之余一点一点地看完这本书,自己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明朗。多么美妙的一本书,这是教师能收到的最好礼物之一!帕尔默深入浅出的表达,指引着我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孩子们,认识教师这份职业。她说了很多,而我心中也装着不少的想法。
让孩子们做真正的天使!--- 这,是我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
此刻,我还是一个教龄不足4年的人---这是我带一年级的'第三个年头。还记得当初刚毕业来到这里,我对一切是多么的充满激情和幻想埃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着那些可爱的面孔时,我对自己说:他们是你的天使,你将努力和他们一起在校园的天堂里分享每一个快乐的时光。随着时间慢慢流逝,等到现在回头一望的时候,3年的时间已经走过了。不能抹去那些为孩子们取得好成绩而发自内心欢喜的日子,但除此之外呢?那些你一遍遍去解释一遍遍去劝导的孩子,为什么不能真正进步一些呢?我悉心设计的课件,苦口婆心的诱导,他们为什么不能多在意一些?最起码,为什么他们还是一样上课坐不好,吵吵闹闹,下课东奔西跑让自己担心个没完呢?
(教学勇气)让我静下心来,重新开始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先从帕尔默的这段话说起。佛语说,心中有佛,眼中所见便是佛。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教书的动机和方式。我们不该为了潜意识中自我的表现欲而去要求孩子们一起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教书的对象是孩子,所以教书的目的是做一切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学到知识、找到理想的事情。不能因为教书是我的职业,自己就把一切教学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去。在教学的方式上,帕尔默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此外,我们不能将自己平时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中去。要学会控制孩子们的情绪,首先需要自己做到最大的耐心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在为孩子们课堂上的小动作烦恼不已时,你是否也注意到了也许某次自己走进课堂时一个不经意的黑脸也已经吓到了你眼前的这些孩子们?
孩子们是天使---我说这句话,是因为我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好好认识孩子这个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几乎还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调皮、贪玩、打闹等等,其实这些不正是他们的天性吗?我们难道要一直愚蠢地为这样可爱而美好的天性而懊恼不已吗?问题在于沟通协调的技巧和自己的心态。“一般地说,小孩子了解老师的心,比老师了解孩子的心还要透澈。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既能用他的机智保卫他的生存,他当然要把他所有的机智用来摆脱暴君的锁链,夺回他天赋的自由;反之,老师是不会去窥探孩子的心的,因为他没有任何切身的利益促使他这样做,所以他有时候觉得让他偷懒或瞎闹一阵反而对自己有好处。”这是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观点。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心理是需要非常多的知识和经验的,但孩子的一些普通天性却是可以好好去认识并把握的。他们贪玩,不听话,些许的逆反,我们也许应该考虑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他们天真极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施展的空间;他们需要被赞美,失落时需要更多的呵护;另外,我现在想,我们应该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他们,这其中就包括多去倾听。
孩子们是这个世界的天使。有多少人长大后怀念孩子时的纯真简单啊!作为教师,让自己努力去做他们的朋友吧。“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可使他尝到读书的苦味,以免他过了青年时期还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理想”。
要让孩子们做真正的天使。笑着的天使,即使他们在哭在闹,那也是哭着闹着的天使。
《教学勇气》读后感8
这个假期读了《教学勇气》这本书,从开始读的时候就感触很深,导言中关于心灵的讲解让我从不同程度和层面上认识了自我。
本书通过很多个事迹来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从教与学的分析、从教师内心到教师灵魂的探索、从教育改革到现代优秀教学等等,让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师这个行业,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够为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希望。书中有讲到好教师的特点——热爱。是啊,一切幸福来源于热爱,热爱的同时做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学会付出。我们因为热爱教学,所以愿意更多的付出我们的心血去教学,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愿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环境,将工作带入到生活中,那我们的教学也一定是满怀希望与热情的。
当然教育不仅仅是投入教学,更多的是感情,我们需要教学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学习和激活我们的能力,不仅要教育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发掘学生的技能,通过无数的课堂教学、经验能力等的.积累,来最大化的发展培育学生。
对于职业的热爱,对于学生的责任,对于我们与学生的感情,我们需要继续作出坚定的决心!
《教学勇气》读后感9
每个学生都是一棵果树,只是结果的多少和季节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如作业中有的`学生答对的很少,甚至全错,但我们可以从作业书写的认真态度,能否按时独立完成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上课不专心听讲、讲话、搞小动作等学生,可用他们的能够接受的语言吸引他们,或在课外找他们谈心,等等,想方设法的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初中生天性好奇,求知欲盛,作为课堂气氛的调控者,可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启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和设想,发表意见看法,让他们展露灵性,展示个性,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这样学生思维得到了更多的训练,我们也可从学生的观点中吸取自己所疏忽或未能想到的东西。在上完一节课后,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并说清楚为什么,使学生能够自己抓重难点,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诉他们应采取什么策略,还要帮助学生把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它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反思失败的地方和原因,并加以改正,以备下次再用。
回首十几年教学路,我若有所悟:原来,育人永远是一门艺术,永远没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以欣赏的眼光,接纳学生一切优点和包容他们的缺点...
《教学勇气》读后感10
在黄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教学勇气》这本书。初拿到书,封面上的一段话随即震撼了我。“本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上:优秀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优秀教学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这真是对教师灵魂的拷问,教学就是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窥见了狼狈、惨不忍睹的自己。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竟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渐渐的丧失了信心和勇气。一度时期,内心竟然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感,所以当我看到“教学勇气”四个大字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可以重生了。这本书是一剂良药,专治那些为恐惧所纠缠的痛苦的心灵。作者帕尔默是一个诚实的勇于自我解剖的`人,在这本书里,他讨论了产生恐惧的原因,探讨如何走出恐惧,获得一种真正的勇气来直面职业生涯,重新获得职业幸福。
“想象你自己在教室里,你问了一个框架很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你知道你应该再等等,不要急。但是你的心在敲击着,下沉着,最终你觉得无助而失控。于是你怀着焦虑,愤怒以及复杂感情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而这些情绪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这不正是自己语文课堂的生动写照吗。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我的问题,启而不发时间一点点流逝,而要讲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讲不完就要延误教学进度。我的情绪就会变得很着急甚至暴躁,有时还会训斥学生。结果是学生在我的不耐烦的表情或呵斥中变得惊慌失措,而课堂气氛愈加沉默。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时常会有老师提出问题时,第一时间不是去思考问题,而是怕老师点我的名,怕自己回答不出会被老师责备。如今当了老师,反思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学生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他们回答不出我的提问呢?是我讲的不好吗?是启发不力吗?可事实上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往往无视孩子们的恐惧。而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感叹学生一级不如一级,这样的做法无疑是雪上加霜,教学陷于恶性循环,教师成了戴着沉重镣铐独舞的丑角,每每败下阵来,不自觉不自省,重蹈覆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课堂,渐渐厌倦学习。
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高高在上,莫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也才能培养出善学乐学的孩子!只有这样教师不恐惧,孩子不害怕,课堂必然呈现出生动有趣、教学相长的蓬勃生机!
当重新与自己心灵对话后,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审视内心,重拾勇气,在教学中不断自我认同、自我完善,不断探究发现,忠诚地栖身于此,诲人不倦,方得始终。
《教学勇气》读后感11
读过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不由掩卷深思,不由得慨叹道:教学,真的需要勇气,打开我们的心灵,唤醒真我的灵魂,在那新课堂的空间,构建一个教学的共同体,在那伟大事物的圆圈,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在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多少年的师道尊严,让教师总是戴着面具跳舞,不断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确,我们是该找回我自己,洞开自己的心灵,不为其它,只为我们塑造灵魂的工作。有时,课堂上自己真的有些知识不懂,学生讲到了,自己无言以对,却硬是打肿脸充胖子,让学生暂且坐下以后再说,其实开放心灵让学生讲下去,诚恳地向学生求教才是最佳选择。勇气丢到了哪里?今天,捧起《教学勇气》,检阅自己的灵魂之旅。我终于找回我自己。开放自己心灵,自会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
不光在教学上如此,生活中应该也这样,喜欢某个学生,我只是悄悄藏在心里不敢说出来。看完此书,我才明白,开放心灵很重要,我于是向误解我的学生发了一封信,如实说了自己心理感受,对他的喜欢,对他恨铁不成钢的厉声批评原因。这位学生竟然与我成为朋友,语文学习特别努力,成绩也好。亲其师而信其道,最高的艺术是与心灵相通。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鼓起勇气开放自己的心灵,为了构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研,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教学勇气》第五章《教学与共同体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帕克?帕尔默说得多。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唯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唯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
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是的,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多读书籍,让书记为我们构建共同体导航,就像我现在读《教学勇气》方知构建共同体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气去实践,实践出真知。
3、保持心灵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的教学生活很繁琐,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职责,从上班到下班,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能静下心来备课,着实很难,这就要教师鼓足勇气、挤点时间唤回自己真我,唤醒自我教课的灵魂,凝聚在备课舞台,精读课文,钻研教材,查找资料,寻求伟大事物的影踪,我们尽力而为,要做那孙悟空,拥有那火眼金睛。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还得有勇气敞开自己心灵,与同事构建一个共同体方可凝聚力量寻找到“伟大事物”的影踪。不要关上门教学,那样心灵就会枯竭,自身就会不完整。自己充分准备,加上同事间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确委员会”更好。
总之,“让我们以安静地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允许别人心灵以它自己的水准和速度自行发现答案。”然后自己再总结提升,直至寻到最伟大的事物,为构建学习共同体做好准备。
有时候,伟大事物在胸。然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当提问起来的几个学生都无法答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来,教师就会恐惧。这时候,需要反思,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勇气来面对课堂上的恐惧场面。不要为了完成任务,不要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只要有勇气反思,就会有精彩,就会听到美丽的花开。我想起我上的《青花》一课,当我抛出探究题:“为什么说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接连提问几名学生,答案都不令人满意?我立马反思自己,并动员学生一起声讨我的过错,答案迅速找到了:
1、我提问的学生学困生居多。
2、给予全体学生思考时间太少。
紧接着我改正方法,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继而提问各个层次的学生回答。这样,在我鼓足勇气反思自我、纠正自我的基础上,师生立马活跃起来,课堂气氛热烈,学习共同体自然而然形成。正如作者所说:“真正的共同体的富有在它的过程中是非线性的,它的轨道通向四面八方,所以师者用心聆听,开放内心空间接受外来的对话,准备好共同体的再构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的服务于一种美好的事业。教育是人类一项美好和永恒的事业,教师是“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要鼓足教学勇气,选择教育、投入教育、幸福教育。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教学勇气》读后感12
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需要,提升了人生观念,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的高校老师,所以本书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用于中国各个阶段的教师,国情,语言,阶段,性格特色和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虽然有如此诸多不同,但也有许多教学中相似的地方。他描述的很多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依然存在,譬如,抨击教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因为世人面临着使其惶恐的各种苛求,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不能对付的恶性,需要找到替罪羊;又或者教师虽然是面向学生群体的教学,但几乎总是脱离同事视线的单独关门教学。
我比较喜欢前六章的内容,作者通过一线教师和研究的经历,写出了当代教育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相应的观点和做法。作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自己的心灵最为重要,教师要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洞察学生的恐惧。作为一名教师,确实会感受到内心的不坚定或者自我怀疑,在忙碌的工作中,教师常常会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是这些感受会在心里堆积,当老师不能自我认同时,就会出现教学问题,也就无法洞察学生的表现和内心,所以,教学的前提就是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而现实中,教师的自我认同太难了,尤其是对职业的认同。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缺少这样的自我认同感,就会缺少职业幸福感,而这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所在。
也正如书中所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就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就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
其实现在的许多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这也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平时经常与家长沟通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甚至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与紧张,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触及到了两个关键词: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呢?在一次学生问问题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辅导这名学生时,我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模式,把英语知识梳理且思考了一遍,又顺便提问了几个个性问题,并且更加共情的感受了孩子学习的困惑与恐惧,谈话结束后,却发现学生表现的出奇的好。我在思考,达到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教学技巧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这样对学生内心的唤醒是否比教学技巧更重要呢?
我想,这一切应该正如书中所讲,“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些关注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让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正如书中导言所述,“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教学勇气》读后感13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 “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读后感14
在阅读《教学勇气》一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惊奇于这本书丰富的资源,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是大家探索的问题,帕克.帕尔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着我进行了一次冲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着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老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 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普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假设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绩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慨: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慨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着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读后感15
一、关上门的教学。
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所以,我们不能关上门教学,不能自我蒙蔽和故步自封。我们需要一种同事之间互相切磋、对话的共同体的指引,集众家之智慧来完善教学。我应该带头建立同事共同体,有计划地多组织教研活动,多组织听评课,展开关于优质教学的真诚对话,既提高我们的专业实践,又从中提高自我认识。但提高同事共同体的坦诚对话需要三个元素:对话的新主题,对话的基本规则,需要领导。
二、对话的新主题。
开展有广度或深度的同事之间的对话共同体,需要有对话的新主题。本节探究两个能生成优质教学和促进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进行优质教学的适当话题: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以及能丰富我们教学自我感的隐喻和影像。文中通过列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种对话的新主题。主题一,是要求在代表课程进度的线上指出老师所经历的关键时刻,通过时间线和我们自己经验的资料,我们把类似的、共同的时刻聚集在一起。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主题二是要求教师填空,“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________。”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时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言语和影像,更深入探究自身认同和完整。
三、对话的基本规则。
新的对话主题能帮助引发一些关于优质教学的有效谈话,但需要有对话的基本规则来帮助我们尊敬彼此的弱点,而且避免在开始之前使对话冷场。我们需要设立一些基本规则,让我们安静地、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去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允许别人的心灵以他自己的水准和速度去自行发现自己的答案。反思我在听评课时,有时,我的评课有点自以为是,说得太多,以后要注意评课方式,点到为止,引起授课老师自我反思即可。
四、需要领导。
共同体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需要领导。关于优质教学的真诚对话能改造教学的过程,它有很多形式,能影响很多人。但是,只有领导者期待这种对话并发出邀请,而且提供舒适的空间,它才真的会发生。好的领导常常都与教学过程相关。好的领导从我们一直探讨的教学本身的模式出发,以教与学的伟大事物为中心,创造着围绕这个中心聚集在一起的真正的共同体空间。领导者把老师召回教育学过程的核心,鼓励教师共同工作、分享工作激情,才很可能建立这种共同体。
反思我的工作,要努力做到:第一,要坚持每天至少两节的常规听课,评课时点到为止,允许讲课老师的心灵以他自己的水准和速度去自行发现自己的答案。第二,按计划多组织并尽量全程参加主题教研的学习共同体中,与老师共事切磋。引领教师评课时遵循规则,围绕对话的新主题,公开坦诚地探讨。第三,除了开发本学区资源外,多给老师搭建更大的学习共同体,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让老师开阔视野,放大格局,开拓创新。帮助老师们深入探究自身认同和完整。
【《教学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3-06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4-22
教学勇气读后感05-15
《教学勇气》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读后感03-12
教学勇气 读后感03-12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03-16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5篇06-28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