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5-28 09:37:45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15篇(热门)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15篇(热门)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1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有很多,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它们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因此,学生应该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本人把几年来在教研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拿出来,与大家共勉,并恳请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尽管小学生获取概念有不同的形式,各类概念的形成又有各自的特点,但不管以何种方式获得概念,一般都会遵循“引入——理解——运用”这样的概念形成路径。

  一、概念的引入。

  1。从实际引入(直观)。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如:四年级初始阶段的学生,虽然空间观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直线、射线和角》一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了“从实际引入”这种方法。(1)线段、射线的引入。课件出示4幅图--建凌大桥、教学楼、手电筒光、太阳光,教师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线,并用手书空画出看到的线,让学生找到线段和射线在生活中的原型,从而获得了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2)有限长、无限长的引入。通过书空画出在桥上或楼上看到的线--都是从一点到另一点之间的长度来感知线段的“有限长”,而书空手电筒光或太阳光时,一名学生用小手从起点开始画,慢慢地已经离开了座位还在继续走着画以至于引起了师生们的的阵阵笑声,教师问该生为什么,该生答因为这条线没有“头”,教师适时总结说:“如果说线段是有限长的,那么这位同学所画的线就是——(无限长)(生接答)这是借助射线在生活中的原型感知”无限长“。

  (3)直线的引入。因为在生活中找不到直线的原型,所以教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还有一种线,我们在生活中找不到,但是它在数学上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教师操作从一点向两端无限延长,并一直这样继续下去,这样形成的线有什么特点?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4)角的引入。学生动手操作,过一点画两条射线,就形成了一个角,然后再用多媒体演示此过程。

  2。从旧知识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如: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就可以从整数乘以整数引进,边扳书、边提问:以下这些算式是什么意思?

  12×4150×42100×4

  1.5×4

  0.8×4

  2/9×4

  5/2×4

  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我指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不过相同的加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罢了。这样从已知到未知,把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乘以整数乘法的意义上的同时,巩固发展,深化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再如:比例尺的引入:(比)等也可以用此方法引入。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

  在概念引人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但概念引入时所提供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是所选材料要确切。例如角的认识,小学里讲的角是平面角,可以让学生观察黑板、书面等平面上的角。有的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相邻两堵墙所夹的角,那是两面角,对于小学教学要求来说,就不确切了。二是所选材料要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特征。例如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至于这个直角是三角形中的哪一个角,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则是非本质的。因此教学时应出示不同的图形,使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辨认其不变的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1、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如:无限长:先从射线的原型中,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画射线时的“没有头”初步理解无限长,继而到演示直线时,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向一端无限延伸是无限长,向两端无限延伸也是无限长。再如:分数中的单位“1”、“平均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平行四边形中的“分别平行”;梯形中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三角形边的关系中的“任意”等等,都要通过师生透彻的分析后,学生才能对所学概念真正理解。

  2、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如:三线的辨析:

  名称

  端点个数

  度量长度

  延伸情况

  线段

  有限长

  不能延伸

  射线

  无限长

  只能向一端无限延伸

  直线

  0

  无限长

  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1)区别:引出三线后,其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是无序的,还不能说已经完全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此时就需要辨析概念,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合作、讨论、争辨、表达是辩明道理的有效途径,这就有了小组合作的需要。全班分成8组,探究三线的区别与联系。而比较是人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所以这里教师设计了图表,既便于比较又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2)联系:教师操作,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先演示出一条直线,然后在直线上任意出现两点并截取出线段,再同样截取出一条射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不同的发现,最终师生总结出: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再如: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都很相近,都可以进行对比辨析。

  3、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如:

  (1)过“点”画线:本节课中,“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或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都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先猜测:可以画多少条直线或射线?然后动手画进行验证,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极限思想的渗透,这样“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是终生难忘的。

  (2)角的形成:通过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到要求只画两条射线,教师提示生:这个图形你认识吗?它是谁?——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角的形成。这样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角的形成过程,比单纯的课件展示体会得更深。

  4、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学生能背诵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概念,还要通过实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要及时运用否定例证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在概念揭示后往往要针对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如学完三线后,教师出示一些线让学生辨认:

  再如,小数的性质揭示后,可以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0.40、0.030、20.020、2.800、10.40

  4、5.0000,从而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5、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

  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时,对某一概念的内涵往往不很清楚,也不全面,把非本质的特征作为本质的特征。为此,往往需要变换概念的叙述或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旨在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如:在学习质数时,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

  再如:教学“梯形”的概念时,在学生按课本认识了梯形后,问:它是梯形吗?当学生回答后,再要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接着出示图3,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梯形,并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高、上底和下底。有的学生认为a是梯形,有的认为b也是梯形,还有的认为a和b合起来是个大梯形。说明学生已经灵活掌握了"梯形"这一概念。因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如果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和表达都能理解和掌握,就说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

  6、借助反思能力理解概念。逆向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本节课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运用了此法:在教学"角"的定义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角呢?而是让学生回顾刚才画角的过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出这个角的?"学生试着叙述,这样一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角的本质属性理解的既轻松又透彻。

  三、概念的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举实例。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所以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老师们经常使用这种练习方法。如:本课在学习射线、线段和角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些图形?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104×25

  48×25

  101×35×2

  14×99+14

  25×32

  146+9×146

  (80+8)×25

  8×(125+0)

  34×5×2

  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本课中,教师安排了按要求画一画: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个30°的角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

  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算圆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半径,只有把树砍下来才能量出半径;有的不赞成这样做,认为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说:“在不砍树的情况下,能不能想出算横截面面积的办法来呢?大家再讨论一下。”学生们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积极思考和争论,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即先量出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半径,然后应用面积公式算出大树横截面面积。课后许多学生还到操场上实际测量了树干的周长,算出了横截面面积。再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旗杆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巧妙地算出了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教师适时点拨,不但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也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题的练习形式大体可以分四类:问答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

  但是练习要注意六点:

  1、突出练习的目的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练习。

  2、讲究练习的阶梯性。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次安排。3。注重练习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多样性练习。

  4、注重练习的趣味性。设计有情趣、有情节、有吸引力的练习。

  5、注重练习的发展性。提供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综合性或富有思考性的题目,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

  6、重视练习的调控反馈性。及时反馈,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熟练技能。总之,要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概念对比练,重点概念反复练。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2

  一、精心导入,感知概念

  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呈现给学生,变枯燥为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概念学习环境。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问学生三次投篮,用哪一个数表示1分钟投篮的水平最合理。如果三次投篮成绩都是四个,学生很快说出用“4”来表示。继续播放三次投篮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参与的渴望。如果三次投篮的成绩分别是3个、4个、5个呢?进而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探究,然后小组回答,并且相互补充。学生能想到运用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投篮水平用“4”来表示。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一个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这样运用多媒体从现实生活中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学生易于理解,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盎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联系生活,建立概念

  多媒体能够集声音、图画、动漫等为一体,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生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思维。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可更好地解决知识重难点。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教师设计动画画面:星期天,同学们去交友,伴随着优美欢乐的乐曲,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们来到了郊外,他们蹦啊、跳啊,高兴极了。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注意力特别集中。教师提问:“把9个香蕉和6瓶矿泉水平均分给3人,每人能分得几个”?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用动画演示分的结果,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这个概念,追问:“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运用动画演示“一半”,“一半”用什么数表示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的数――分数,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在自主提出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自主探究,巩固概念

  多媒体能够集声音、图画、动漫等于一身,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生动,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是以小学生作为数学探究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如在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运用课件展示一幅春景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给学生讲述画面中的内容: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小溪水哗哗地流淌,大地也悄悄地披上了绿装,兔妈妈带着她的宝宝来到草地上玩耍,“同学们,有几只小兔子来玩耍啊?”学生很快地数出有6只小兔,引导同学们认识及书写。课件继续展示,小兔们吃着鲜嫩的青草,嬉戏打闹,兔妈妈就领着他们一起做游戏。兔妈妈要把6只小兔分成两组做游戏(屏幕停),可是小兔们就是站不好。同学们,你们帮一帮他们吧,让他们迅速地分成两组,你知道怎样分吗?共有几种分法?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教师再用课件演示。游戏做完了,兔妈妈又给兔宝宝们出了几道题,你们会做么?课件展示几道形式新颖的巩固练习题,这节课在优美的音乐和动画故事中结束了。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概念,为今后自己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3

  我初步构思了小学数学新授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其结构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巩固深化,拓展应用一总结回顾,评价反思。此模式简单易操作,就是先让学生自己学一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再把学习情况展示展示,然后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指导,最后练习巩固巩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1.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基本前提。

  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修。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创设我们班有学生过生日,分发生日蛋糕时,老师应该怎样分?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需要数学,学生学习起来津津有味。

  2.“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创设有“数

  学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六一”儿童节到了,203班要举行联欢会,会上要准备一些水果,选派小红和明明去水果市场购买,购买回来后,又该怎样分?从而引入新课一统计。

  3.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

  情境的创设,必须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使情境创设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单位1”时,创设了同学们借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根据借书的情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样设计,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

  遵循五个原则:准确性原则;激发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简捷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自主探索,小组讨论

  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1)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组合分数意义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在操作中领悟分数意义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取知识,掌握学法。

  (2)提供参与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各种疑问,同时学生的智慧、个性、创新得到展示,学生从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

  ①提供说话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让学生说一说目己拼的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相互交流小组内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提供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投。折一折。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组合图形剪一剪,或者画一画,从而找到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认识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掌握新知。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充分给予学主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回忆国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设问:你们认为圆柱体体积与什么条件有关?你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利用什么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③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合作探究有利于形成开放、平等、融洽的气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展开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合作探究坚持不搞一言堂,不搞教师奉送答案。代之以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由教师或让学生解答,或自己解答。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较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①个体自学:个体自学就是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自学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等去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想想做做、思思说说,对自己已懂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抅画出来,以求协商解答。

  ②小组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互助作用,学生提出个体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其他学生阐述个人见解,尽量在组内探讨解决。

  ③全班学习:在个体自学及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带动作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自主评价,达成共识,使每一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遵循五个原则:自主性原则;独立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2、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遵循五个原则:启发性原则;冲突性原则;思考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此环节以15分钟左右为好。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马芯兰说:“没有练习就没有能力。”设计具有代表性、层次性、思考性强、应用价值大的习题。强化练习的应用价值,提升习题的教育功能。

  练习设计要注意三点:严格控制练习时间,布置限时练习,确保当堂完成。

  1、练习量要少而精,分层布置,因人而异,不要在量上吓倒学生,让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学困生也有成功的可能;

  2、练习形式多样而有趣。有操作的、有思考的、有书面的。

  3、练习向课外延伸,设计富有个性化的或小组协作完成的长作业(几周或几个月完成)。让练习不再是学生的一种负担,让学生在做练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遵循五个原则:体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本环节15分钟左右,根据第二环节的时间适当调整。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作为一节课的终结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然后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这样结课:

  师: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任何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你能不能推算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能从中发现有趣的规律!

  如此结课,既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造成了悬念,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益于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创新。

  遵循五个原则:目标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导性原则;简练性原则情趣性原则。

  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

  六、操作评价

  我们提出的“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新授课教学模式,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蕴含着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以提高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的模式特征。实践证明,该模式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较好地创设了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态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1世纪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需要千百万的优秀教师,如果观念不更新,因循守旧,数学教学就谈不上改革与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改革,必须首先更新教学观念。如果观念不更新,数学教学改革必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新观念的树立,来自于不断地学习认识的过程。自主探究教育观念深入师心,加快了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进程。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变“灌输式”、“一问一答式”为“启发式”。能在引导上下功夫,重视了基本功训练和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4

  【教学内容】

  1、例2及相关练习。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科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并从位置、点、方向、角度这4方面进一步研究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研究旋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1个钟面、每小组准备1个装有花瓣的信封。

  【教学过程】

  一、概念引入

  教师:昨天,老师到游乐场去拍了一段录像(播放录像:录像里有旋转的风车和旋转的摩天轮及其他的一些游乐项目),这里面有旋转现象吗?

  学生:风车和摩天轮都在旋转。

  教师: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学生1:风车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课件随学生的回答,演示风车绕着转动的点和转动的方向进行旋转)

  学生2:摩天轮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课件随学生的回答,演示摩天轮绕着转动的点和转动的方向进行旋转)

  教师:看来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板书课题)。

  二、概念形成

  1.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教师:但是刚才同学们说的“顺着旋转”用更准确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叫“顺时针旋转”。知道什么叫什么“顺时针旋转”吗?

  如果有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让他先说,然后老师作补充。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则可按以下方式引导:

  教师:我们可以在钟面上形象地理解。(课件出示一个有指针的钟面)你们还记得钟面上的指针是往哪个方向转的吗?用手比一比。

  抽一位同学用手比。

  教师:指针像这样(课件演示指针转动)转动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明白吗?

  教师:(课件演示指针从a旋转到d)你能说说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教师:你能再说说风车和摩天轮是怎样转的吗?

  抽学生说(略)。

  教师:不错。和时针旋转方向一致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你知道和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叫什么方向吗?

  教师:叫“逆时针方向”。(课件指针逆时针转动)拿出手和大屏幕上的'指针一起转一转。(课件演示指针从a旋转到b)你又能说说这次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

  抽学生说(略)。

  2.深入研究旋转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但只认识这两个方向还不够,这节课我们还要深入地研究。我们以风车为例。(课件出示旋转的风车)

  教师:这个风车转得太快,我们让它转慢一点好吗?(课件让风车慢慢旋转),4张叶片一起转动太复杂了,我们重点研究1张叶片好吗?(课件只剩下1张叶片)现在我们可以让它旋转了。(课件演示风车叶片旋转)

  教师:为了我们方便研究,我们把风车旋转时的几个关键的地方标上字母。

  教师:标上字母以后,(课件给风车标上字母)我们再来看一遍它是怎样旋转的?(课件再演示风车的转动)

  教师:看清楚了吗?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张风车叶片旋转的哪些方面呢?我们要研究叶片在旋转时位置是怎样变化的?绕哪一个点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是往哪个方向旋转的?(教师边说边板书)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为1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研究。

  (学生选择项目进行研究,教师巡视,学生研究完后全班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时说清楚研究的项目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完成板书:

  位置点方向角度

  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转90°到位置b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大家的研究结果连起来完整地介绍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风车是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位置b。

  教师: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叶片的转动的呢?

  学生:是从位置、绕的点、方向、角度这几方面来介绍叶片的转动。

  教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来介绍叶片是怎样从位置b转到位置c吗?(课件演示叶片从位置b转到位置c)

  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叶片从位置b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位置c。

  教师:在同学们的回答中,位置、绕哪一个点、方向、角度(指示板书)都说得很清楚。你们能不能连起来说一说叶片是怎样从位置a旋转到位置c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

  学生1:叶片是绕o点从位置a通过两次顺时针旋转到位置c的。

  学生2:叶片绕o点直接顺时针旋转180°也可以到位置c。

  学生的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表扬,特别是第2种更应鼓励。

  教师:(课件显示下图)这次你觉得叶片还可以怎样旋转到位置c呢?

  学生讨论也可能有两种想法:

  学生1:叶片是绕o点从位置a通过两次逆时针旋转到位置c的。

  学生2:叶片绕o点直接逆时针旋转180°也可以到位置c。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能用不同的方式让叶片从位置a旋转到位置c。这两种方式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都是从这4方面来研究旋转的,不同的是方向不同。

  教师:叶片可以从位置a顺时针方向旋转到位置c,也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位置c。这还能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概念巩固

  1、第3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略)

  2、第32页练习七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略)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2、研究旋转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5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有很多,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因此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

  一、感知内化,建立表象

  表象是通过感知留下的形象,是感知材料形象概括,为思维抽象概括作准备。因此它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表象这座桥梁的运用,这不仅使教学符合认识发展规律,而且使教学符合儿童发展的特点。因为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感觉”思维的,必须充分运用并发挥表象的作用。如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平行线是两条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直线,学生可能会记住这些文字条文,但不能很好掌握平行线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让学生观察实物,如教室门窗的上下边框、左右边框,书本的横线,拉紧的两条铁丝等。再启发学生:“这些成对直线将它们无限延伸,能相交吗?它们都处在什么位置呢?”促使感知内化,从而在头脑中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在同一平面内),即形象化的平行线。

  二、故设悬念,引出概念

  概念的教学往往是一节课的开端,而故设概念,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引入概念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圆周率”概念的引入,可先让学生量出自己准备的大小不等两个圆直径和周长,并作好记录,然后让学生报出直径的长度,教师很快“猜出”周长的近似长度。学生自然感到惊奇,很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从而萌发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教师因势利导,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人们通常把这个数叫做圆周率。那么,怎样求出“圆周率”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又如“认识分数”(分一分),教师根据课本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青,他们每人可分几个苹果?”分的个数可以用几表示?(每人分一分,可以用“1”表示)小明和小青把其中一个送给邻居王奶奶,剩下1个苹果两人平均分,每人可分多少个?(半个)这半个苹果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不能)教师指示:我们不能用学过的数(0、1、2、3中任何一个数)来表示“半个”,这就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学生自然就想学习分数这一概念。

  三、直观演示,形成概念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充分发挥直观表象作为抽象概括的作用,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等直观教学方法,来引入概念,弥补抽象思维水平较低的缺陷,有助于形成正确、明晰的概念。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这样,既能顺应学生学习心理,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愉快地获得真正的理解。例如,教学“圆环形面积”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再以同圆的圆心,在这个圆内画一个半径小于4厘米的圆,然后动手剪去内圆,留下外圆,得到了一个圆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求圆环形面积呢?”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了求圆环形面积的规律:圆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圆环形的概念明确了,新知识的解答方法也就水到渠成。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促进儿童乐于探索的愿望。

  四、在知识系统中巩固概念

  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尽管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出现,但它们总是一环扣紧一环形成知识链条的。在讲清概念之后,向学生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知识链条中理解和记忆概念,比孤立理解单个概念,效果好得多。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一章中,“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就是这样一条知识链条。要让学生巩固这些概念,应该使学生对这条链条有整体的认识。在相关的一族概念中,有的概念处于关键地位,成为知识网络的纲。上述有关概念,均以“整数”这个概念为基础,这个概念就是纲。要理解和巩固这部分教材中的任何概念,都要紧紧和这个概念联系起来。

  建立知识网络之后,要充分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各个概念在知识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例如“整除”与“不整除”是矛盾关系,“质数”和“合数”是平行关系,“偶数”和“质数”(如2)是部分重合关系,把握好知识的来龙去脉,易于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从本质上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6

  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是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程度和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熟练程度。众所周知,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建立概念要通过人脑的思维。因此,要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必须优化概念教学中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为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巩固,达到概念教学的最佳优化,教学时具体建立以下五个步骤。

  一、设置悬念。

  引入是否得法,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式中有以下几种引入方法:

  1.从实际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

  2.从旧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循环小数”、“正(反)比例的意义”等都可以通过计算引入。

  二、建立表象。

  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这一模式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可提供一些三角形实物,让学生从这些图形中悟出规律,形成表象,架起从感知到抽象的桥梁。

  三、抽象概念。

  我们知道,慨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和概括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的。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抽象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使之区别于其他属性;概括就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数学概念。一般地,学生接受数学概念时,容易满足于直观演示与操作的热热闹闹,他们不善于深刻思考,所以他们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不高。优化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恰恰是提高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在思维的转折处和问题和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结论就不单纯是文字的结论,而是对概念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抽象概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系统论的启蒙教育。

  四、形成概念。

  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1、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

  2、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如: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都很相近,都可以进行对比辨析。

  3、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5、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旨在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6、借助反思能力理解概念。逆向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应用拓展。

  毛泽东同志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再具体化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判断,实际应用和综合练习,既可以检验新学到的概念是否正确,也可以丰富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慨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内化。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模式中安排的练习类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注意了概念的关键性,又注意了概念的综合性。这些练习不仅能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一方面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小学生在一定阶段认识水平是一定的,抽象程度也不相同。教学时不应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如“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只能让学生认识为: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多少个另一个数,只有到了四年级才能让学生抽象出“除法意义”的确切含义。

  另外,我认为抽象概括应为这一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学中,学生用语言来概括概念时要注意:只有让学生把话说够,各种模糊的认识才能都提出来,不应急于收场。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7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越来越多)。这些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因此,学生应该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听了杨明丽老师的讲座后受益匪浅。

  一、概念的引入

  从实际引入(也可以说是从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像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三、概念的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举实例。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所以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老师们经常使用这种练习方法。如,在学习射线、线段和角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些图形?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简便计算一些习题。再如,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线段、射线和角后,教师安排了按要求画一画: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个30°的角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8

  概念分为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核心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窄,构成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障碍。而数学核心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核心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呢?下面我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核心概念教学一般都分四个阶段:引入、形成、巩固、发展。

  一、核心概念的引入

  1、核心概念的引入是核心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核心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

  2、同时,在核心概念的引入中要格外做到旧知识的迁移。

  任何一个数学核心概念都是在以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核心概念是后一个核心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核心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核心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3、最后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核心概念时,可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1/7×7,3/4×4/3,9/11×11/9,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象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概念的形成形成核心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核心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概念语言的本质属性

  一个数学概念建立后,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也就是说要对该核心概念的本质属性再一一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说明,把握共知要素。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着重讲解,对概念的名称、符号要交代清楚,也就是说要对概念描述的语言做到准确把握。如,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这里要抓住两点,一是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二是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如7777.77

  7、7.321

  32、2。2020020002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而0.324324、0.146262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

  2。注意比较有联系的概念的异同。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划清了异同界线,才能建立明确的核心概念。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核心概念。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3、运用变式,突出核心核心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核心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核心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如平放,斜放,从而使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三、概念的巩固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核心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核心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核心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核心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核心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核心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核心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核心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但千万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如学过“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a。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37+69=306

  502-387=115306-□=237

  387+□=502□-237=69

  □-115=387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b。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核心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c。求未知数x。

  x+265=930

  465+x=710

  225=198+x

  101=x+37

  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核心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四、概念的发展。

  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一方面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核心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核心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过早地抽象而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阶段的教学为后一阶段的核心概念发展做好孕伏。如“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只能让学生认识为: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多少个另一个数,只有到了四年级才能让学生抽象出“除法意义”的确切含义。

  总之,概念教学的各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引入后要紧接着形成,形成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优化数学核心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9

  一、“问题研学,多元联动”的内涵

  “问题研学”:体现了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教师备课要以问题设计为重点:如何将知识点化作有效的问题来研究,如何将能力训练具化成科学合理层递式、阶梯状的问题来探讨,如何将旧知与新知凝合为系统的问题来拓展,如何设置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整合,钻研教材、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学生学习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围绕各种问题,学生动脑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在陈述自己观点、倾听同伴思维、小组异议争论中,不断整合、完善,求同存异,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元联动”:体现了教学过程多元化的特色它是与以往的单一教学相对而言。教育理念多元化、课程整合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作业设计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等,在问题研讨中、评价激励中、团队平台中,师生、生生充分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力、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素质培养的连贯发展。

  二、“问题研学,多元联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地,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喜欢学、有兴致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此环节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的互动性及探究学习的过程性,要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大班汇报”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交流并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任务,在独立自学中,在合作探究中,独学与群学相结合,实现研学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群学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倾听、学会争论、学会求大同存小异,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素养。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在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课堂重难点问题在小组“合作研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组组互动、生生互补、师生切磋,多元联动,最终为学生释疑解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总结概念。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在小组、班级群学中,师生、生生互动中,理论与实践碰撞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倾听、学会争论、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学会学用结合,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素养。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老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步步清”“堂堂清”。通过完成课堂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当堂达到学习目标。让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认真的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训练正确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5.梳理归纳,达标测试

  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简单回顾,一般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一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怎样的学习方法,总结本节课所得。课堂教学接近尾声,一定要先让学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让学生主动梳理知识、总结学法与规律,实现问题的回归与最终解决。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感悟归纳,总结提升,学会学习,做到“堂堂清”,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和效果反馈,必要时增加补偿练习。

  三、适应范围

  青岛版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

  四、实验效果说明

  “问题研学,多元联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已近1年。在新理念、新方法纷至沓来的当下,因为该模式一直把“问题探究、多元参与”作为主线,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所以成为我校小学概念课的重要模式。

  在该模式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建构下进行的学习,个人数学思维得到开启与发展,集体的智慧得到碰撞与共享。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创设了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因此,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数学素养逐渐形成。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10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

  1.定义式

  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说明要定义的新概念。这些定义式的概念抓住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的是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的概念,是在对大量的探究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中,使之从直观到表象、继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如“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等等。这样定义的概念,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便于学生一下子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

  2.描述式

  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叫做描述式。这种方法与定义式不同,描述式概念,一般借助于学生通过感知所建立的表象,选取有代表性的特例做参照物而建立。如:“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自然数”;“象1。

  25、0.7

  26、0.005等都是小数”等。这样的概念将随着儿童知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而日趋完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数学中的点、线、体、集合等原始概念都用描述法加以说明。例如,“直线”这一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拿一条直线,把它拉紧,就成了一条直线。“平面”就用“课桌面”、“黑板面”、“湖面”来说明。

  另一种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用简练、概括的定义出现不易被小学生理解,就改用描述式。例如,对直圆柱和直圆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还缺乏运动的观点,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用旋转体来定义,因此只能通过实物形象地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并没有以定义的形式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观察、摆拼中,认识到圆柱体的特征是上下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长方形。

  一般来说,在数学教材中,小学低年级的概念采用描述式较多,随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不过有些定义只是初步的,是有待发展的。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数学概念的直观性;二是数学概念的阶段性。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充分领会教材的这两个特点。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例如,整数百以内的笔算加法法则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一。”要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个法则,必须事先使他们弄清“数位”、“个位”、“十位”、“个位满十”等的意义,如果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无法学习这一法则。又如,圆的面积公式s=πr2,要以“圆”、“半径”、“平方”、“圆周率”等概念为基础。总之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小学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是一个判断。在这个判断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并以此来推断出下面的6道题目,哪些是方程。

  (1)56+23=79(2)23-x=67(3)x÷5=4.5(4)44×2=88(5)75÷x=4(6)9+x=123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有的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一次或多次抽象后得到的;有的是从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有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是将思维对象理想化,经过推理而得;有的则是从理论上的存在性或从数学对象的结构中构造产生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同样可分析出门框和黑板上下边的属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又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又如,学习“质因数”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引入。再如,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引入:“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4、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

  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演示画图说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发生过程。例如,小数、分数等概念都可以这样引入。这种方法生动直观,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和思想,同时,引入的过程又自然地、无可辩驳地阐明了这一概念的客观存在性。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引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获得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1、对比与类比。

  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比概念,可以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与“除法”中的“除尽”概念进行对比,去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点。用对比或类比讲述新概念,一定要突出新、旧概念的差异,明确新概念的内涵,防止旧概念对学习新概念产生的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2、恰当运用反例。

  概念教学中,除了从正面去揭示概念的内涵外,还应考虑运用适当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更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用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实质是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凡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必属于该概念的外延集,而反例的构造,就是让学生找出不属于概念外延集的对象,显然,这是概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必须注意,所选的反例应当恰当,防止过难、过偏,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突出概念本质属性的目的。

  3、合理运用变式。

  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往往由于提供的感性材料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或者感性材料的非本质属性具有较明显的突出特征,容易形成干扰的信息,而削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正确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画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变式包括图形变式、式子变式和字母变式等。

  例如,讲授“等腰三角形”概念,教师除了用常见的图形展示外,还应采用变式图形去强化这一概念,因为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去解题时,所遇见的图形往往是后面几种情形。

  (三)数学概念的巩固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的巩固和应用过程。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及时复习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

  2、重视应用

  在概念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运用概念,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概念的应用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

  (1)概念内涵的应用

  ①复述概念的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或改错。③根据定义推理。④根据定义计算。例4(1是互质数。

  (2)判断题:

  27和20是互质数()34与85是互质数()

  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两个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3)钝角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2o,另两个角的度数是互质数,这两个角可能是多少度?

  (4)如果p是质数,那么比p小的自然数都与p互质。这句话对吗?请说明理由?

  2.概念外延的应用

  (1)举例

  (2)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并说明理由。

  (3)按指定的条件从概念的外延中选择事例。

  (4)将概念按不同标准分类。

  例5

  (1)列举你所见到过的圆柱形物体。

  (2)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哪些是扇形?(图6-2)

  (3)分母是9的最简真分数有_分子是9的假分数中,最小的一个是(4)将自然数2-19按不同标准分成两类(至少提出3种不同的分法)概念的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在初步形成某一新概念后通过简单应用可以促进对新概念的理解,综合应用一般在学习了一系列概念后,把这些概念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在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如对“数”这个概念来说,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开始只是认识1、2、3、,以后逐渐认识了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又引进了分数(小数),以后又逐渐引进正、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把数扩充到实数、复数的范围等。又如,对“0”的认识,开始时只知道它表示没有,然后知道又可以表示该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还知道“0”可以表示界限等。

  因此,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为了加强概念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小学数学概念的系统,摸清概念发展的脉络。概念是逐步发展的,而且诸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不同的概念具体要求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也有差别。

  有许多概念的含义是逐步发展的,一般先用描述方法给出,以后再下定义。例如,对分数意义理解的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学习小数以前,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像上面讲的、、、等,都是分数。”通过大量感性直观的认识,结合具体事物描述什么样的是分数,初步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第二次飞跃是由具体到抽象,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然后概括分数的定义,这只是描述性地给出了分数的概念。这是感性的飞跃。第三次飞跃是对单位“1”的理解与扩展,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群体等,最后抽象出,分谁,谁就是单位“1”,这样单位“1”与自然数“1”的区别就更加明确了。这样三个层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分数。

  再如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在许多教材中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的。在低年级,先出现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初步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及实物图,如装墨水瓶的纸盒、魔方等。积累一些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知道这些形状的名称。然后,通过操作、观察,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各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感性认识。再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图形(并非透视图)。但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只要学生知道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名称,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形状即可。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第二阶段是在较高年级。教学时仍要从实例引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收集长方体的物体,教师先说明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让学生数一数面、棱和顶点各自的数目,量一量棱的长度,算一算各个面的大小,比较上下、左右、前后棱和面的关系和区别。然后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再从长方体的实例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进而可以让学生对照实物,观察图形,弄清楚不改变观察方向,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和几条棱。哪些是看不见的,图中是怎样来表示的。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逐步看懂长方体的几何图形,形成正确的表象。

  在把握阶段性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概念都应该是确定的,这样才不致于造成概念混乱的现象。有些概念不严格下定义,但也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用描述代替定义,或者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同时注意与将来的严格定义不矛盾。

  (2)当一个教学阶段完成以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指出概念是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如:有一位学生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认为课本中的任何一张纸的形状也是长方体的。说明该学生对长方体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应加以肯定。

  (3)当概念发展后,教师不但指出原来概念与发展后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便学生掌握,而且还应引导学生对有关概念进行研究,注意其发展变化。如“倍”的概念,在整数范围内,通常所指的是,如果把甲量当作1份,而乙量有这样的几份,那么乙量就是甲量的几倍。在引入分数以后,“倍”的概念发展了,发展后的“倍”的概念,就包含了原来的“倍”的概念。如果把甲量当作l份,乙量也可以是甲量的几分之几。

  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搞清概念之间的顺序,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概念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和研究的深入不断地发展演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也需要随着数学学习的程度的提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教学时既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不能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余地,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从而处理好掌握概念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2、加强直观教学,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

  尽管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

  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1)通过演示、操作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

  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尽可能地利用恰当的演示或操作使其转化为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概念还是图形特征、性质的概念都非常抽象,因此,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来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从而抽象出这些概念。

  例如“圆周率”这一概念非常抽象,有的教师在课前,布置每个学生用硬纸制做一个圆,半径自定。上课时,就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出三个内容:

  (1)写出自己做的圆的直径;

  (2)滚动自己的圆,量出圆滚动一周的长度,写在练习本上;

  (3)计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同学做完后,要求每个同学汇报自己计算的结果。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时再揭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再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圆,量出直径和周长加以验证。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圆的大小、测量时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层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

  教学中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即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生活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将其生活知识抽象为教学内容。

  例如乘法交换律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先解答这样的习题:一种钢笔,每盒10支,每支3元,买2盒钢笔要多少元?学生在实际解答中发现,这道题可以有两种解答思路,一种是先求出“每盒多少元”,再求出“2盒要多少元”,算式是(3×10)×2=60元;另一种是先求出“一共有多少支钢笔”,再求出“2盒多少元”,算式是3×(2×10)=60元。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也是让学生解答类似的问题,如:一件上衣50元,一条裤子30元,买这样的5套衣服需要多少元?这样借助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

  同样常见数量关系中的单价、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等,都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题目将其抽象出来,然后又利用这些关系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训练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步缓解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

  但是,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手段。因此概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3、遵循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组织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

  尽管小学生获取概念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种基本形式,各类概念的形成又有各自的特点,但不管以何种方式获得概念,一般都会遵循从“引入一理解一巩固一深化”这样的概念形成路径。下面就概念教学中每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一阐述。

  (1)概念的引入要注重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

  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如在一节教学分数的意义的课上,一位教师为了突破单位“l”这一教学难点,事先向学生提供了各种操作材料:一根绳子,4只苹果图,6只熊猫图,一张长方形纸,l米长的线段等,通过比较、归纳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从而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但概念引入时所提供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是所选材料要确切。例如角的认识,小学里讲的角是平面角,可以让学生观察黑板、书面等平面上的角。有的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相邻两堵墙所夹的角,那是两面角,对于小学教学要求来说,就不确切了。二是所选材料要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特征。例如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至于这个直角是三角形中的哪一个角,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则是非本质的。因此教学时应出示不同的图形,使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辨认其不变的本质属性。

  (2)概念的理解要注重正反例证的辨析,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促进对概念理解的途径有:

  (1)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

  例如,分数定义中的单位“1”、“平均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学生只有对这些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弄清楚了,才会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如教学“整除”概念之后应帮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判断是否具有“整除”关系的两个数都必须是自然数;二是这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商是整数;三是没有余数。对定义的分析是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又一次提高。三角形的高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这里的“一个顶点”、“垂线”、“垂足”都是一些关键词语。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除了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外,往往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画“高”的全过程。指出画“高”的关键是画垂线,并注意限制条件:“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可以是任何一个顶点),作到它对边的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这样把实际操作的过程和所画的三角形高的图形与定义所叙述的内容对照,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高的定义。这实际上是在数学概念建立后,帮助学生对本质属性进行剖析,既将本质属性再次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明确。

  (2)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学生能背诵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概念,还要通过实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要及时运用否定例证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在概念揭示后往往要针对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如教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后,可以出示:一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有两个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引起学生讨论来巩固三角形的分类,以深化对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外延的进一步认识。再如,小数的性质揭示后,可以让学生判断0.40、0.030、20.020、2.800、10.40

  4、5.0000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从而加深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3)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

  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特点之一往往是:对某一概念的内涵不很清楚,也不全面,把非本质的特征作为本质的特征。例如,有的学生误认为,只有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才叫长方形,如果斜着放就辨认不出来。为此,往往需要变换概念的叙述或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旨在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因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如果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和表达都能理解和掌握,就说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

  (4)对近似的概念及时加以对比辨析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其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如数与数字,数位与位数,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质因数与互质数,周长与面积,等等。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

  如学习了“整除”,为了和以前学的“除尽”加以比较,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下列等式中,哪些是整除,哪些是除尽?(1)8÷2=4(2)48÷8=6(3)30÷7=42(4)8÷5=1.6(5)6÷0.2=30(6)1.8÷3=0.6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第(3)题是有余数的除法,当然不能说被除数被除数整除或除尽,其他各题当然能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了。其中只有第(1)、(2)题,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这两题既可以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又能说被除数被除数整除。从上面的分析中,让学生明白: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除尽包括了整除和一切商是有限小数的情况。

  学习了比之后,可以用列表法设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的习题,从中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是一个关系式”的区别。

  (3)重视概念的运用,发挥概念的作用

  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途径有:

  (1)自举实例

  这是要求学生把已经初步获得的概念简单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小学生对概念的认识通常带有具体性的特点,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后,总是让他们自举例证,把概念具体化。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例;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

  例如,如学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简便计算下面各题。104×2548×25101×35×2

  (80+8)×258×(125+50)34×5×2

  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可设计一组操作题;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画一个顶角60度的等腰三角形;画一个腰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运用于生活实践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并且,也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掌握小学数学教材逻辑系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深化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算圆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半径,只有把树砍下来才能量出半径;有的不赞成这样做,认为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说:“那么能不能想出不砍树就能算出横截面面积的办法来呢?大家再讨论一下。”学生们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积极思考和争论,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即先量出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半径,然后应用面积公式算出大树横截面面积。课后许多学生还到操场上实际测量了树干的周长,算出了横截面面积。再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旗杆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巧妙地算出了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教师适时点拨,不但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也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4)注重概念之间的比较分类,深化概念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分几节课或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联系。对一些有联系的概念或法则,在一定阶段应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尤其是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将概念进行分类,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形成概念系统。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11

  20xx年10月21日,在明珠小学听了两节数学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就此,谈一谈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体会。

  两节课无论是新课引入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都交给学生,把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力争让学生在独立观察、认真思考、相互交流、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堂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生学有所得。更能体现数学是生活中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生活处处皆数学。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实验小学的袁树芳老师上《异分母加减法》时,袁老师提到了防止沙漠化,就要植树造林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牛晓坤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总之,这些展示课的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12

  小学数学概念虽然是数学概念的一部分,但与纯粹的数学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以建构一级概念为主,除了具有数学概念的特征外,还往往具有某些自然的、原生态的概念痕迹,常常以实例或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现,如自然数、计数单位、加法、分数、圆等,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应重视其发生、发展过程。

  现从数学概念学习过程的时序推进角度观查,结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提出一种线性渐进的模式:有效操作-建立表象-抽象定义-再现运用-概念体系。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既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概念的逐步理解过程,又是一个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感品质的过程。

  一实施有效操作,感知概念还原

  数学操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可看成是概念的还原过程,将概念还原到它的最初状态、本质状态,让学生亲历发现并彻底感知概念内涵和外延。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促进学生自觉进行操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有效活动,达到内外合一,最终获得概念的内化。

  例如,“角的大小”这一概念的教学,课前让学生准备不同边长的硬纸条做成的可以活动的角,组织教学,具体过程如下: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有大小:请大家展示一个直角,再展示一个比直角小的角,再展示一个比直角大的角。通过操作感知角的大小本质特征:四人小组大家展示一个同样大小的角。再分别展示一个角,要求边短的展示的角反而大,行吗?通过刚才操作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生:角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进一步内化概念:根据角的定义你能解释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吗?生: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可以无限延长的。

  数学操作在概念学习中不存在单独的外部操作或单独的内部操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杜绝各种脱离学生内部操作的虚假操作现象:学生表面上动口,动手,热热闹闹参与活动,实质上这些外部操作根本没有为新的内化作准备。

  二正确加工提取,建立概念表象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桥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比较-感知辨认-加工提取-建立表象。

  例如教学“平行线”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如英语练习本上的横线,双杠的两根直杆等,然后剔除非本质特征:两条线的长短、位置、距离等,分析本质特征,建立清晰表象:两条直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在同一平面内(可以用双杠的一条直杆和与他不相交的一条横杆来说明这两条杆所在的直线永不相交,但不是平行线,关键在于它们所处的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三抽象升华定义,实现概念提炼

  概念定义是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与凝聚,是概念习得的高级阶段,但不是最终阶段。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忽视操作与表象,仓促进入定义,学生只能得到形式的定义语言叙述而已。同样只进行操作与表象的建立,而不适时的进行抽象升华,进入概念定义阶段,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操作、表象、定义,可以随着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发展,在一定教学阶段形成一定认识,逐步充实,千万不能用凝固的观点,把一些数学概念教死。例如,把两个数的.差说成大数减小数,这就把概念讲死了,因为两个数的差还可以是相同的数相减的结果,或小数减大数所得的结果。还有小学数学概念多数是通过语言描述的,教学时教师的数学语言也要力求准确简洁,比如“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这样讲就不准确,应该说“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15dm不读作15厘米而读作15dm(dm用英文读)”。

  四不断再现运用,理解概念本质

  不断再现、不断运用概念的价值不仅仅为了巩固概念,最为重要的是理解概念,通过对概念本质属性和规律的辨别选择,通过与更多概念联系、比较分辨,才能激活概念各种抽象属性,让学生真正获得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概念再现与运用的具体情境,使学生扎实、透彻理解概念本质。如“垂线”概念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出现从上往下垂的非本质特征,概念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从斜线上方一点,斜线下方一点,斜线左边一点,斜线右边一点,分别向斜线作垂线,学生动脑筋画了以后,就能全方位的认识垂线,在后续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适时的让学生作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作锐角三角形三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让学生对所学概念不断再现、运用,得到了拓展、理解。

  五沟通激活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没有孤立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总是处于某一联系的知识网络中,在某一数学概念得到运用时,总是从相连的概念出发,进行沟通、激活,从而形成不同的动态的概念体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概念可通过下图整理。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实施“有效操作-建立表象-抽象定义-再现运用-概念体系”这一概念教学过程模式,应该有机融合,万不可简单割裂,相信必定有它的可行性。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13

  一、小学数学阶段数学概念在教学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因为学生比较小,遇到困难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慢慢就会做了“鸵鸟”,久而久之对数学就没有了兴趣,尤其是数学概念方面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好教师引导这一主体地位。

  1、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之中,所研究的数学教学一般涵盖了数学的概念、概念的运用以及概念的理解

  关于小学生数学概念方面的教学一定要有合理的策略,概念都是经过实践之间检验得来的,最后变成了公理以及公理下的相关定理,教会小学生学习概念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对概念的综合使用有一个相对具体的了解,数学概念对于学生们打好数学基础尤为重要,因为概念涵盖的是数学精华中的“结晶体”,教会学生们学好数学就要教会他们怎样记住并且掌握和理解这个概念所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理清学生思维的作用。对于相同类型的习题能够运用概念和定义,灵活的解答,节省学习时间的同时,更能为以后数学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2、数学本身的发展和所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无论是数学的历史还是数学所涉及的领域,教师都要在学生小学的时候就做好基础工作,才能为以后的学习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对于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教师要懂得和历史相结合,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这方面的数学概念,可以将数学历史相结合的方式,增进学生们的数学理解,数学思维建立,这对于以后敏捷思维的拓展以及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具有一定的基础作用,因为数学概念也是讲求条件的,数学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足够充分才可以运用这样的概念。各种思维的综合培养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成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注重现实,优化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对于学生们的数学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数学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便于学生对于定义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进行数学授课的时

  候,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要懂得灵活运用数学手段,进行“现实教学”,也就是对于学生们数学概念延伸到生活之中,就像小学生学的应用题,小学生对于应用题这一环节都比较头疼,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思维的正确引导,可以把题引入生活之中,让教科书之中的习题生活化,不要过于墨守成规,适度地进行创新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兴趣,而小学的数学概念又和其他别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学生接触到相关的触感材料,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更能了解概念之中的,从而适当发散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从不同层面去逐层考虑。

  2、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图形辅助教学

  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们对于数学概念的相关理解,语言是能让学生和教师沟通的一种意见表达工具,语言在现代化的数学教学中更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要注意课堂气愤的调节,以及与学生之间的默契培养,这样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以及学好数学概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实现声画结合的方式,进行图文并茂地表达数学概念所涵盖的相关内容,真正程度上做到寓学于乐,让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掌握好数学概念的使用,并且能够学有所用。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提问,概念由学生们自己来总结,这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14

  20xx年4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泰安市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讨”,因为是全市组织的活动,所以不同的区县的数学教师都汇聚一堂,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我市青年教学新秀所讲授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并听了专家的评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本着学习的态度,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注重创设有效的情景。每一位老师都能根据课的需要创设具体的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去学习。

  二、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是以前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能让学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老师都能耐心的去启发引导,突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理念。

  三、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我想这方面是我所欠缺的,我要向这些老师们好好学习。我对这次的活动感触颇深,同时也使自己认识到了在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找出自己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争取使自己的工作在这一学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为时间紧张,很遗憾我只参加了一天的小学数学概念课展示。其中做课人之一是我们宁阳县展示课的宁阳现代学校的仝宽老师,对这位老师的教学风格简要总结就是“沉稳大气;幽默诙谐”。仝老师带领着三年级的小学生给大家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因数和倍数》,通过感受、认识、实践逐渐的让学生学会了秒,感受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快乐与肯定”,整个一节课,孩子们的小脸上始终充满着激情,洋溢着兴奋。

  第二节课是泰安市实验学校马梅老师所执教的一节《因数和倍数》。马老师站在教材编写者的角度,发掘了很多老师平时教学中容易疏忽的细节,而且杨老师比较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通过预习所知道,及不知道的,明白的孩子再解决别人所不知道。在互动交流杨老师屡次发出这样的感慨:“南关小学的学生真是了不得,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啊,你们知识面可真宽啊~~~!”马老师这些句话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东平县第二实验学校胡磊磊老师激情洋溢,精彩纷呈。泰安区迎胜小学谷雷才师善于引导,及时点拨。泰山外国语学院的苏峰老师一题多解,高潮迭起。每一堂课都有创新,都能让我感到大开眼界。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块,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为学生提

  供主动探索、发现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没有沟通生活原型—数学概念—符号表征三者的内在联系;没有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没有将概念放在概念体系中加以把握",是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数学概念课上也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结果是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改正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通过概念教学,让学生体会该数学概念的价值所在;使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数学含义与表达形式;激活学生思维,实现概念教学的实效。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

  一、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的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的备课理清了思路。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点拨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更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上课时就题讲题,就事论事,不分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理解教材不到位,备课思路有偏差,把握不住重、难点,归根到底是没

  有吃透教材,相反,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运用激励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可以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激励。在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其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直至解决问题,可见,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

  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4、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15

  数学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材料,也是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概念是理解掌握数学原理、形成基本技能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涉及到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

  儿童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许多具体事例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实例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一种形式。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辨别、分化、抽象、概括等心理活动。概念形成的认知方式常用于学生初次感知某一概念时,小学低年级学生概念学习为主。以“圆的认识”为例,要使学生形成圆的概念,需要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找到诸如车轮、硬币、圆桌、钟面等等“圆”的原型,并感知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从而逐步形成圆的表象,归纳出这类形状物品的本质属性: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在学生运用概念形成这一形式获得概念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举例,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例子必须是典型的同时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非常充分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感知,只有在充分感知基础上建立起的概念的表象才是牢固的、完整的。同时教师还必须善于比较和分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呈现出具有共同本质属性的同类事物,通过比较凸显出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本质属性。

  2、概念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又一种基本形式。它是指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新概念的方式。以小学中高年级为主。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智力的不断发展,概念同化的方式逐渐成为他们获得新概念的主要形式。如学生在获得“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直角”和“三角形”的概念,在这里只是将两个已有概念进行组合,直接向学生揭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简言之,概念同化就是以概念解释概念。在用这种形式帮助学生获得概念时,教师需要弄清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更要找准新概念的知识生长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不断地追问帮助学生逐步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

  不管使用何种形式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概念,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此阶段正处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带有很多的直观形象性,他们是有了所感才有所思,然后才有所知。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要完成对一个概念的获得,必须遵循“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进行。“感知”属于直观动作思维,需要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比较、操作等直观的动作来完成,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对于概念的“表象”,形成表象的过程属于具体形象思维,“表象”的建立过程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阶段,学生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抽象不是对具体事物本身的抽象,而是将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出来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抽象逻辑思维,从而确定事物的本质属性,获得概念。整个过程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抛去非本质抓住本质属性的过程。学生必须经历这一完整的过程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概念。

  学生概念的获得过程,强调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也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学习;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分享的过程。

  概念教学的整体要求是: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必须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感知—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以此为依据我们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概念教学的模式,此模式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联系实际,引入概念。

  概念可以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如二年级学习长方形时,可通过学生观察他们所熟悉的桌面、书面、黑板面等事物,从而引入概念。也可以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不需要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而只需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有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导,得出新的概念。如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可从“整除”这一概念入手,引出概念。

  环节二:感知实例,建立表象。

  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的、熟悉的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比较、操作、演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概念的表象。

  环节三:提取表象,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将上一环节建立起的表象进行提取,并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找出全体材料共同的本质属性。如学习梯形的概念时,可针对如上所提供的形式不同的梯形,找出其共同之处。(1)都是四边形,(2)每个四边形仅有一组对边平行。合并上述两个要点,即可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环节四:结合应用,深化理解。

  数学概念一旦形成,就要注意在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将所形成的概念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巩固。这一过程是从抽象再次回到具体的过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此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巩固概念。练习的类型可以有:①应用新概念的练习。②关键问题重点练习。③对比练习。

  环节五:扩展延伸,发展概念。

  此环节要充分利用好概念的变式与反例,让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深化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在整个概念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师的要求:

  1、要认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形成科学概念的实物、教具、模型等,为学生建立概念创造条件。

  2、概念的抽象要适时,要准确把握抽象概括的时机。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抽象不可过早,过早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不理解,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3、概念形成之后,要通过比较,搞好概念的类比,形成概念系统。为此,教师要站在全册、全学年、乃至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高度审视和把握本节教学内容。

  对学生的要求:

  1、要求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在观察中把握本质属性,形成清晰的表象。

  2、要积极参与概念的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时,学生要克服被动地接受心理,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要能在教师的引导、疏导、启发、点拨、订正中,去伪存真,使认识不断地升华,以便在认识概念中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方法。

  概念教学的模式固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概念,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却不能够模式化,不能拘泥于死板的模式,只有真正弄懂了所学概念的本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深刻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当遇到具体的概念教学内容时,我们才能结合具体情况做出科学的教学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01-09

数学概念教学心得体会05-16

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心得体会优秀11-08

数学概念的教学反思03-05

数学概念教学心得体会[精]05-16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通用11篇)04-12

最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心得体会模板02-13

数学概念教学心得体会常用(15篇)05-16

概念教学心得体会12-14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