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08 09:35:43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探究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1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想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所以,我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同学协作-课堂测试--课堂小结。"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

  (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

  (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

  (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

  (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

  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此,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

  2.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

  3.师生互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

  (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

  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

  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

  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

  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

  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

  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

  做好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

  (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

  (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

  (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

  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

  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提升。下课前2分钟由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要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要学会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学会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学会反思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是否真正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是否真正能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2

  “探究式阅读”的课题研究在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已走近尾声,回首三年来奋斗实践的路程感慨万千。从不解到释惑,从探究到理解,从拘泥到扩展,虽说艰辛,却充满收获。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阅读”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以下方法。

  一、启发教学引导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都能成为教师手中的道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比如在教长春版教材中的《窦娥冤》时,借助电影《窦娥冤》中窦娥临行前的一段唱导入课文,激

  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探究:“窦娥冤吗?”由此引导开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结合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

  熟练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三、自主选择激发兴趣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 “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巧拨妙引教给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式阅读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 围绕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 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换位思考,使自己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引导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探究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计算机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广泛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条件为教学服务,已成必然和必要。网络教学中的专题网站整合模式在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带给学科教学无限生机。

  一、一节示范课

  我从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工作十余年,空有理论,没有实践。为了既能指导教师的网络教学,又能亲自讲一节网络课,让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给教师们引路、示范。20xx年底,我讲了一节全国电视展示课,已获省级一等奖,并上报全国大赛组委会。本节初中化学网络整合课的课题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本科突出了以下特点:

  是一节初中化学网络整合课,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有方便学生自主、分层、协作学习的专题网站课件和flash课件,供学生动手、动脑;把多媒体教室的一个大屏幕(多媒体课)变为每个学生可独立操作的小屏幕(网络探究课);网站的模板采用了河北远程教育网的网站结构,同时充分利用河北远程教育网的资源,并有大量的补充;专题网站课件和flash课件制作时就考虑到:既是方便教师操作的教件,同时又是方便学生学习的学件;巩固练习中的选择题课件,学生做完5个题之后,能够马上告之对几个,错几个,还可以重新测试,直到全做对为止,实在不会,可以寻求旁边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利于学生自学、利于因材施教、利于分层教学、利于分组学习;学生预习中的判断题,3个小题,学生做完每一个题后,就能够实时显示正确或错误,随时更正;填空题方便学生输入,亲自动手;学生分组,组内协作、组间竞争。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媒体设计思路到专题网站的设计制作和内部flash预习、巩固习题课件的设计制作都费了很多心思,力求做到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多年的视导教师教学工作中,发现教师有许多问题,在网络探究教学时还有许多不尽完美之处,值得教师们继续反思、探究。

  二、网络探究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1、脱离教学目标

  在网络探究教学中过多地关注媒体,忽视教育本位,必然造成“三不”,即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关键抓不住,更会出现让专题网站牵着学生走,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设计专题网站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设计网站要完美。但有的专题网站内容多而杂,或少而无用,不能为教学目标服务。选入课堂没有精心遴选,有些材料根本与主题关系不大。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在备课和教学时脱离利用专题网站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

  听课中,常发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即忽视教学目标,过多注重让学生浏览欣赏、阅读资料,而将教学目标、重点抛到一边。让大量的阅读资料占用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以为让学生上网浏览,就是网络探究教学。一提到网络探究教学就不管什么课程,都在网上跃跃欲试,把专题网站当成万能的工具。因为无论从网络探究教学的特征上分析,还是从目前的实践上观察,网络探究教学在教学功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虽然用的是现代技术,但教学中发现了与之不相协调的旧的观念。学生跟着专题网站走,有过去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牵着走变成了网站牵着走,表面上学生能有大量的时间自由浏览专题网站或上互联网,而没有参与学习过程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而信息技术条件下,有的课是用网站或网络资源的灌输。比如:有的需通过语言去品位、去想象的内容,都由计算机直接呈现,学生就没有细读、思考和品味的空间和时间。因此以学生为主体,除了给上网的时间和空间,还要有教师的启发、指导,更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做思维的主体。

  3、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局限于教师设计好的专题网站固有格式,课堂上学生收到束缚,学习的情绪调动不起来,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看网站上老师提供的资料,且活动缺乏目的性和任务性,这种浏览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不会好。还有一部分教师对网站的设计缺乏互动的环节,专题网站以辅助教师教为主,不是以辅助学生学为主,对教学的把控比较死,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专题网站缺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生机互动的环节设计。有时专题网站中的任务设计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目标都是相同的,会打消优秀生和困难生的学习兴趣。

  4、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网络技术的使用干扰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品味,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仅仅是对资源进行简单的收集、拷贝、粘贴,很少进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整合和加工,更不用说做出有创造性的作品,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很多同学使用网络时只是走马观花,看看热闹,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不能让网络探究流于形式,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性来解决问题。

  三、网络探究教学的教学对策

  1、选择课题前一定要分析本课题是否有运用网络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有些不适合网络探究的课,就不能生搬硬套,因此什么样的课选择网络探究教学非常重要,要重视分析运用网络探究教学的必要性。网络探究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或专题网站搜集资源、浏览资料,分析、整理资源,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网络探究教学要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为目标,网络探究教学形式新颖,但无论多么新颖的形式若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就没有采用的必要。因此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要视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专题网站的网络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使用网络探究教学,必须有它的必要性,不能只为了教学形式,认为上网就是网络课,浏览网页就是探究课。而忽视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是否有应用网络探究教学的必要性,是否能超越传统教学,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网络技术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专题网站的功能,不能不加选择地将网络探究教学应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2、突出学习目标

  运用网络探究教学,必须强调运用它的必要性,这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的要求专题学习网站及网络探究教学一定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的能力和信息素养沿着正确的轨道生动活泼地获得充分的发展。网络探究教学时要在专题网站的辅助下更要突出体现学什么,怎样学,学的如何。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每一主题的切入点寻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背景资料、内容拓展。媒体资源要精心筛选,围绕教学目标,有取有舍。

  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学习目标的实现不能一切依靠专题网站及网络资源,不能把专题学习网站当做万能的灵药。教学时使信息技术条件、专题网站等一切资源条件为教学目标服务,使教学目标调节和控制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层次不同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探究和使用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网络探究教学过程设计要一切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教师在利用网站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习目标,不能偏离学习目标。为把教学目标作用于教学的全过程,要求教师在网络探究教学中从备课、网站设计和网站的使用,每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既定教学目标,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学习目标,避免把网络探究课变成上网浏览课。

  3、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探究教学中,不能让网站的内容和模式太狭窄,束缚学生发展的空间,专题网站应是一个知识平台、交流平台,在平台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能把知识引申,自我发展。给学生布置问题,提供资源,引导他们分析、整理资源自己去找答案。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能让网站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手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4、重视处理信息,加强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有些网络探究教学,重视了浏览、下载、记录,忽视了分析、整理、探究,让学生几乎花了半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查找和课程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再通过留言板反馈出来,时间就耗在这种只有学生的单向互动中,缺少教师参与、调控的教学互动,思维训练则很难兼顾,课堂气氛就难以呈现应有的生命活力。这主要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过于注重学生如何收集信息,而对如何处理信息则缺少相应的策略,忽视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减少了多向对话的空间。因此网络探究时既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及思维活动,也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功效。

  辩证地看,网络探究教学绝非是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课程、所有教学内容,能用传统教学手段(如书中插图、教具、实验操作)或一个多媒体辅助课件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就不必去生搬硬套网络探究教学。网络探究教学应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今后我们每一位教师还要继续加强对这种整合课的研究,尤其在深度和广度上应该有所拓展。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4

  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是与目标教学,浓度教学,成功教育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以创新精神为主要实施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而制定、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以学习求新知,化知识为能力,进而全面提高素质。

  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简明揭示学习目标后,指导学生经过独立自学发现疑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讲明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并基本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和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疑难问题,让学生教学生,所谓的“兵教兵”,就是建立合作互动学习小组,把两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安排两个中等生和两个学困生之间,组成学习小组。各组员按自己的水平承担相应的工作。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促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及教师启发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充分注意到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创设民主、平等,竞争的氛围,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进行教学;接着进行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点拨和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了基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最后进行反思,即对本节课的学习和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先谈,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模式应用得当,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每一步都有明确任务,明确的时间、明确的学生检测,学生重视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了学生智力,提高了学生素质;更重要的是,当堂作业从根据上杜绝了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提高了作业反馈信息的可信度,老师的课后辅导也有了针对性。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模式,就会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了这样一条轨迹:由不会-会学-学会-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学习产生兴趣-越学越爱学,这样教学质量就得到保证。这种模式重在学生思维的创新,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多品质。它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强化自主意识、培养自学习惯、促进快节奏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通过促进自主学习,形成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的风气。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觉选择解题方法,独立去解题并自觉检验。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求异,从一题多解到一题简解,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当然,在这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支解决同一个数学题,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只要求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能力高的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如,在学习“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和“应用题”时,学生的这种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同时,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解题过程、结果、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交流解题的心得。学生互查能使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解答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小组向集体汇报解题情况,让其他小组和学生来对这些解释、结论提出问题,使学生有机会来检验、实证资料,查证逻辑错误和提出不同的解释。通过学生间的对话和讨论,刺激思维碰撞,可以引发新的发现,归纳出最佳的方法。教师进行诊治性回授。这一阶段十分重要,它可以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各自的探究方式,系统地发展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动脑、动手、动口。教学中要针对后生的特点,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鼓励指导,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为他们设计一些适合它们的简单问题,为他们补习旧知识,提前为他们介绍新课的内容及重难点,只有帮助了后进生,全班的整体学习水平才会提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举一是为了反三”的教学目标。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5

  摘要:应摒弃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加强体验、感受音乐,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以此理解音乐、爱上音乐。那么,怎样才能顺利的实施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模式,这已经是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论述了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其次,制定了促进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关键词: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主要指的是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与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者重复经历的情境与机会,呈现或者再现、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发展能力、产生积极情感的一种教学观与教学形式。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当前急需要实现的目标任务。

  1、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的求知欲望高,而学校的教育可以为小学生们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在小学生的知识体系中,音乐课占有重要地位。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切身的感受美,丰富自己的生活。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音乐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供娱乐和消遣的一门课程,此观念是不对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集体精神予以培养,并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阶段,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各学科领域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该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中学生物教学论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在每次授课与每首歌曲中都得到更深入的体会,不仅调动了学生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促进了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但需要注意的是,和其他课程稍有不同,音乐不会太注重知识点,主要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切身的感受音乐中所传达的情感,被音乐中所传达的美所吸引,进而主动的探寻和体验音乐,潜移默化中和音乐有机融合,如此一来,才能对音乐知识点充分的掌握了解,使学生对音乐更进一步的欣赏。

  2、促进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之前,必须全面激发其兴趣。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促进学生兴趣的形成。这主要是因为音乐具有很强的情境性。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全面的调动,而且,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及情感体验也会被唤起,以情感的角度推动学生和教材的共鸣。比如,教育者在上《海》一课时,通过音画相结合的方式,在屏幕上展现出了一副优美的大海图景:太阳从东方慢慢的升起映红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天空上飞翔着几只海鸥,海上漂浮着几艘小船。并且,还播放了一段《大海的风光》乐曲,以创设出一个优美的大海的情境,使学生彷如亲临浩瀚的大海上。然后,教育者与学生共同用手中的画笔与彩纸将自己心中的大海绘画出来,让学生在情感情绪上形成一种共鸣,从而调动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欣赏课《龟兔赛跑》中,三位同学分别饰演裁判、兔子、乌龟,其他的学生饰演大森林,通过图画、音像进行情境的创设,音乐一响起,整个班级学生都各自用花、树枝、动物头来搭设所需场景,班级瞬间变为了葱郁的大森林,再配上一段精彩的旁白描述,教育者也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当解说词的深入和音乐的发展,表演越发的激烈?音乐课程中有不少曲子或者是歌曲均存在着一定的情节,讲授完后,应让学生自己担任创作家,创编后传与故事情节,并将自己所编的故事表演出来。同学们的兴趣被全面的调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正确的引导学生把音乐和文学、音乐和美术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不仅与音乐学习的特点相符,同时,还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相一致,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著。

  还原音乐场景

  大多数的优美音乐作品中均涵盖了生动形象的画面,虽然小学生们的想象力十分的丰富,但是他们的阅历不深,因此,能够想到的场景范围很小。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倘若只是简单的教学生学唱歌,而对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歌曲的意境不注重,那么,将呈现出了“鹦鹉学舌”之象。因此,教学中,教育者应适当的将课本中描绘的场景实际中还原,让孩子们知道歌词中所写的`内容,具体体现的美在哪,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什么。可先对孩子们单凭想象产生的不足加以补充,然后,可更加直接的理解歌曲。比如,在学唱《踏雪寻梅》时,该音乐主要表现的是作曲者在寒冬里寻找梅花的故事,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用照片或者PPT等诸多的形式把歌曲中所描述的寒冬全面的展现,倘若在雪天里授课效果更是明显,因为学生可以直接的欣赏到雪景。虽然外面特别的冷,但作者依旧奋不顾身的去寻找梅花,孩子们很容易被作者的欢快、喜欢之情所感染。通过还原音乐场景,孩子们切身的体会到了冬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极大的促进了孩子们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自己的生活。创新音乐方式

  音乐课表演过程中,不仅有歌唱表演,还涵盖了打击乐伴奏、续讲故事等一些活动项目,打击乐伴奏是让孩子们上台用各种乐曲进行歌曲的表演,此活动不仅满足了小学生天生爱动手的习性,同时,还调动了学生们对演奏方式的创新。续讲故事主要是由教育者讲一半的故事,然后学生接着老师未讲完的故事继续讲述,多数学生懂得临时发挥,创新了歌曲内容。比如,在歌曲《小青蛙找家》中,教育者授课时介绍了小青蛙怎样找家这个故事,但只讲一部分,剩下的由孩子们自己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方式,小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另外,把各种乐器的声音、各音阶的敲击方法等有关技巧展示给学生,然后,邀请小学生上台演绎歌曲。虽然小学生的年级较小,但是在乐器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主张,让孩子们完全照着自己的想法来演奏工程师论文,能使他们对歌曲进行创新,这不仅全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乐曲的兴趣,而且,自豪感油然而生。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们得到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全面激发,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中,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同时还是学生教学过程中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1]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xx年。[2]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06期。[3]李雪。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思考[N]。毕节日报,20xx年。[4]陈慧芬。在体验式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xx年03期。[5]陆云。重视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三要素[N]。江苏教育报,20xx年。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6

  【摘要】论文紧扣新课程核心理念,阐述了以“自主―探究―体验―合作”为线索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化学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诸多模式中构建和谐化学课堂最具优势和最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苏教版新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也确切告诫我们,该功能栏目的编写理念是: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1]

  一、“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情境,引出化学问题;其次,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以学生能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探究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即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首先,从需要解决什么到怎样解决问题,都尽量通过实验来展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奥秘。

  其次,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再次,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在没有结果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过程,是思维方法,是科学品质的培养。

  最后,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的形成”三者的统一。

  科学的探究模式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三、案例说明:

  (一)引入:播放铝条加热的实验录像

  引导学生发现铝条熔化但不下滴,引出氧化铝。

  归纳知识点:铝被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二)探究活动设计

  1、讨论

  氧化铝属于什么氧化物?用反应来证明你的观点?

  氧化铝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2、讨论

  请利用下列试剂设计几种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AlCl

  3、NaOH溶液、氨水、盐酸。

  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出方案:

  ①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②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可进行适当的引导,由氢氧化铝的组成分析反应物所应提供的微粒。

  3、探究实验

  (1)探究实验一:实验室制氢氧化铝方案。

  实验1: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2: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氨水至过量。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以及氢氧化铝可溶于氢氧化钠的事实。

  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反应式。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客观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并由此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

  归纳:铝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用铝盐与弱碱溶液(氨水)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

  (2)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设问: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它能否跟强酸反应。

  小组实验:往实验2所制备的氢氧化铝沉淀中滴加盐酸。

  记录学生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氢氧化铝是否是两性氢氧化物。

  (3)探究实验三:能否用偏铝酸盐制备氢氧化铝?

  方案3:在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方案4:往实验1所得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直至过量

  学生活动:经过小组讨论和回顾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反应过程得出方案3;分组进行方案4的实验

  记录: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知识归纳:

  本课总结:制备氢氧化铝的四种方案。并由四种方案的反应式归纳出Al3+、Al(OH)

  3、AlO2—三种微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加深学生记忆;进一步深化拓展,得出各微粒间转化关系,使知识更系统化。偏铝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来制备氢氧化铝。

  四、结束语

  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教科书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教学中还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真正起到了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实现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世存。《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及矫正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xx年3月

  [2]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以中学化学教科书设计为例》。山东师范大学,20xx年4月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7

  在书的原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教师们简化这个过程,办法是:提出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要能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计划、适用于各种不同风格的教师和各种不同气质的孩子,又要能同新的课程设置、现有的直观教材、视听教材和各种新版的教科书联系起来。

  这本书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探究—研讨”教学法。

  兰本达提出“探究—研讨”教学法目的是让教师简化复杂的教学过程,让这种教学法有更大的适用面。这种教学法就只有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比起我们现在的科学探究的七大环节简单很多。

  在“经历是发现意义的中心环节”这一小节中谈到了“经历”。在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我们经常谈到要让学生经历怎样的探究过程。在未读这本书前,我浮浅的认为经历就是有参与过,有动手做过,有得出结论。兰本达是这样阐述“经历”:我们认为,发现意义、领会意义的是经历、卷入、参与的结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就不可能演化出意义。然而,在没有经历、没有卷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有并不领会意义的学习。有两个学习的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个论点。乔迪在幼儿园里整齐的队伍中站得笔直,面对着国旗高唱:“我的祖国叫人乱花花,甜蜜的土地出肝茶,为了你,我歌唱!”显然乔迪学会了按一定的次序发出这些音节来,并使这些音节合上一定的调子;可是他有没有经历过什么——有没有卷入什么呢?尽管老师讲过祖国的重要和自由的.好处,乔迪唱这首歌时却没有想到任何意义。无疑他听过这首歌,但是听并不会激发出任何意义来。乔迪学会了一首歌,但是他没有经历过。他完全是背下来的,没有一点意义。

  因为他现在可以参加上早操了,他的行为有了变化,但是从我们对经历这个术语的含义来说,他还没有过什么跟这首歌的内容有关的经历。另一个例子是这样的:贝丽尔对生长着的会爬会飞的东西都感兴趣。一天,她正专心地注视着水缸里金鱼的运动。她问金鱼是怎么呼吸的。她姐姐信回答说鱼类通过把鳍刺伸入水里的气泡中进行呼吸。贝丽尔卷入了这个问题。姐姐的解释对她来说是有意义的,她可以想象出鱼这样呼吸的情景。这是不是一种经历呢?过了很久暑假中的一天,贝丽尔的父亲带她到一个湖上去钓鱼。

  当一条小狗鱼被钓到船上时,贝丽尔观察到了鱼的鳃盖发喘似地运动,注意到了鳃盖下面忽隐忽现的血红鳃瓣。“它是在设法得到空气吗?”她问她父亲。“不错,”他回答说。“这些是鳃。”“鳃是象肺吗?”再后来,贝丽尔俯身观看一池鲤鱼。她注意到鱼象用手臂和腿一样用鳍使自己保持平衡。她还看见它们在不停地往嘴里吞水。她想,“这些水到哪儿去了呢?”也许你想和一位朋友讨论一下乔迪和贝丽尔的学习方法的不同。这两种学习跟你曾经列表比较的自己上学时认为有趣的和没有趣的课程的因素有没有什么类似的地方呢?

  书中两个例子让我很好的理解什么是经历,乔迪学会了唱歌,是一种经历吗?如果他是理解了歌词,知道歌的意思。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8

  在不断的学习探索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仔细研究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全县一线老师的共同努力,凝聚着中小学教师的智慧,渗透着无数探索者的心血与汗水,我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出了我们濮阳县的本土教学模式---四步探究教学法。通过学习四步探究教学法,使我们都已感受到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使我倍受启发,从学习中得到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 点燃激情

  适宜的教学情景在润物细无声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因此导课要切实有效,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导课的角度应与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切忌单纯为导课而导课,盲目的搞笑与逗乐更不可取。最好在上课前,教师就要认真详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突破口,精心准备,营造民主的、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探究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力。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阅读包括课前自读和课堂阅读,做到有目的而读。课前自读指学生自读文本,存疑置难,要求学生读、查、思、写、记。读要读得正确流利,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查指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为进一步学习做打基础;思指初步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写是摘记知识要点和难点;记指初步识记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等。课堂自读要求学生最好默读,即不出声,边读边想,便批注,把读文本的感受,体会及遇到的问题在课本上作旁批,这都是为下一步的质疑做准备。质疑要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学习目标设问质疑,防止漫无边际的设疑。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需要问题。教师设疑,教师根据教参、自己备课预设提出问题,最后师生相互补充、合并、梳理归纳出本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自学提纲。老师要借助文本材料坚持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从标题到内容,从语言形式到层次结构,从关键词句到主题思想都要敢于质疑。质疑的问题忌琐碎重复,要有探究的价值要重视质疑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思考-发现-提问-筛选-梳理的思维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随机转化、归纳和补充,最终梳理课文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自主探究,问题来自学生须再回到学生中去,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近文本,让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潜心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收获。教师审时度势,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班级汇报等多重对话。通过生生、师生多边而有效的对话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的答案,提升对文本的认识,以此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的目的。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达标训练,以达到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但是应注意达标的意思并非都是出题考学生,可以随着教学的进程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考查,也可集中考查。例如学习古诗要达到会背诵默写的目标,进行完这一项内容进行提问,或找学生上黑板演示,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桌互相监督检查等,落实达标要求。

  学生能够完成目标,称谓达标;大多数完不成任务,教师要及时调整课堂,找出学生没学会的原因,及时进行矫正,直到学生明白。课后还要进行跟踪。

  总之,"四步探究教学法"是在课程改革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们教育教学实情的一种教学模式,带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深深的个性烙印。我感觉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问题;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单纯的"学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展创新的根本转变,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承者到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换位。这就是我们必须理解的"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科学实质和深刻内涵,也只有理解了这个内涵,我们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力戒形似而神异,才能达到心中有模而实际无模的境界。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9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完善,探究式教学这种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这种教学方式的流程,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我说下。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

  3、分析讨论,得到结论

  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2)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

  4、组内交流,相互验证,测试反馈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情景的创设到问题的提出,再到问题的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是这场戏的导演,学生是演员,切忌将知识奉送给学生。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10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阅读"被认为是超出教学目标要求的,高难度的因此,大部分老师选择了单纯的词汇教学。但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在英语教学中,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单词的动机,并巧妙地将词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阅读能力,采用范读、跟读、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充分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多读多背,激发他们发现阅读的趣味性,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感。

  二、注重阅读策略渗透,掌握阅读技巧掌握

  有效的'阅读技巧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略读和跳读等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三、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扩大词汇量,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更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背诵单词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我们应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觉掌握词汇量的兴趣。四、激发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阅读材料进行整合,要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一篇故事学习完后,要求学生达到:

  1、理解故事;

  2、能听懂磁带或者其他人的讲述;

  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者对话。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11

  过去,由于受到传统落后教育方式的影响,过分强调小学生对学习的接受与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小学生发现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要想改变过去那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就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实际就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与基本要求。其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且可以找到不断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并通过学习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及态度等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其中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最为重要与关键。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富于创造的脑力劳动。笔者在分析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在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过去,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中,一般都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基本上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很难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与互动的'良好关系。这在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方面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具体列出了阶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合理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着力拓展语文教学渠道,培养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中认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比如在教学《创办班级图书角》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组织、动员和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为创办班级图书角献计献策;也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轮流管理,分工合作,共同讨论和探究怎样管理好班级的图书角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因为多媒体比较直观和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在学生中组织建立一些课外活动以及学习兴趣小组,积极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也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等。

  四、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真正具有探究的思想和意识,我们首先要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浓厚兴趣。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一切知识都充满着新奇感,其求知欲望都比较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引导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鼓励和相信学生一定会与语文成为好朋友。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和语文教材里的小朋友一样,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和提问,而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应当适当地给予鼓励,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与兴趣。

  五、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探究意识主要来自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两方面,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们大笑”这个线索,让学生自己思考“鲁迅的鼻子是碰扁的吗?”“人们笑什么、为什么笑?”等问题。如果学生仍然探讨不出结果,教师就应当及时为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四周黑洞洞原来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是指同反动派斗争所受的挫折、迫害,进而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善于和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的精神,这样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比如在《穷人》一文教学过程中,对桑娜是否应抱回孩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认真探索,充分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和意见,进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及内容。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探究能力。对此,我们教师要勇于担负起责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着力推行探究式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能力。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12

  近年来,随着“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教学模式,和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仿效和推广,使很多教师和学校搞不清到底什么是符合自己新课改和教学实际的模式。对此,笔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初步形成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已初露良好的效果。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推翻了传统的教师一味的传授,不在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放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厌学,不学的问题。但是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片面地加大了学生的学习投入量;同时教师的点拨,补充,拓展的机会过少,对课堂教学还是有一定弊端的。不过“杜郎口”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扩大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展示自我才能和个性的机会,这种模式还是我们教师和其他学校应该吸收和发扬的的,这是杜郎口模式的精华所在。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它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心理的特征,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显著,具有实际的教学可操作性。但是他也有不合适的地方,还是不能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相对解放出来,不能很好展示自我,它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的局面。但是它很好的解决了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效性,这是它对当前教学做出最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它能被教育界认同的灵魂所在。

  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练习融合问题,似乎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劳动量,有效解决了教与学通过书面的衔接。但它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争议:隐性地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对于预习和复习巩固,教师不好掌控(学生容易出现抄袭);还是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东庐“讲学稿”本身在东庐中学的教学中还没有取得有明显建树的成效。不能让教师运用灵活,形式多样的教学风格。不过,它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能主动站在学生的学这一角度,还是值得借鉴的。对于以上三种模式,那一种才是符合每一个学校或教师的呢?生搬硬套,全盘吸收,是绝对错误的。在学习这些教学模式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借鉴,要边实践边思考学习的实效,要时刻反省和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认真结合自己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改良和优化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才会探索出具有自我价值的教学新模式。

  笔者经过很长一阶段的实践,不断分析对比这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学情,初

  步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把每班学生分成四组,由两名组长负责,每组负责一块小黑板(小黑板式以前学校学习“杜郎口”遗留下来的,现在又在学习“东庐讲学稿”)。组长召集全组完成预习,展示,出题。

  2 、预习。教师告知学生预习的内容,帮助划板块,分知识点做好学前预习讨论;从基本知识(识记,理解),重点知识(参阅教辅资料出题多的分析),难点知识(收集,发问老师)展开;适当准备基础题。

  3、课后。各组出5道题左右。出题原则:基础性(大家能做,易做,强调复习巩固),典型性(把握知识点,学会筛选习题),变异性(题型变化,难度的梯度变化,陷阱的设置)

  4 、课堂。

  (1)课后练习的处理。四块黑板由每组一至两名同学发问,讲解上一堂课课后练习,教师然后点拨思路,突破难点,总结变化,拓展补充。

  (2)预习与新课教学。学生预习理解的由学生展示;教师主要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完成难点的解答和突破,问题的总结拓展,知识的衔接过渡,组织和指导,评价学生的展示过程(如果时间宽裕,指导学生选题,出题)等。

  (3)在展示环节上,教师要把展示的形式多样化:分组展示,分组比赛,分组互助等。经过近半个月的实践,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如作业抄袭,上课不举手发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齐声回答不响亮等等。但是学生的准备时间可能过长,所以两个组长轮流负责统筹安排,出题,

  抄题也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轮流负责。

  当然,这种模式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不完善的地方也很多,但已改变教师一味的教,学生被动的学;避免了作业抄袭;改变了课堂互动少,学生发言少,课堂气氛沉闷;减少了教师无效,低效的教学时间;能从把握整体的共性融合和个体的个性张扬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从这些作用和意义上来看,新模式还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研究性。当然,这种模式的评价和检验,还需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13

  作文先导教学改革以培养小学生自能作文为目标,在小学低年级提前对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课内外作文学习指导,促使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变,全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句子和片断作文的书写能力,解决低年级与中高年级作文训练衔接不好,造成学生怕写和写不好作文的问题。

  一、小学作文先导教学内涵

  作文先导教学是以低年级学生为对象,以口语表达为主要内容,提前进行作文知识指导和能力训练的新的语文教学创新模式。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作文,而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手段,是以“作文”为先导,带动学生进行拼音、识字和阅读学习,即在小学一、二年级,既要求学生学会拼音识字、组词造句,又要以学生作文培养为中心,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序与内容序列,通过说话、写话,灵活安排或穿插作文常识教学以及相应的思维训练,提前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创新情境开展活动。

  二、小学作文先导教学训练内容

  其主要进行说写训练,主要内容包括:看图作文、仿写儿歌、续编故事、体验作文、活动作文、观察作文、观察日记等。一年级主要说一句完整的话、几句连贯的话,到二年级转为片断练习,下学期结束,绝大多数学生要能说写三、四百字的短文。

  说写训练一般可以设计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画画说写,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涂画动植物等,然后说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什么颜色等。

  (2)玩玩说写,利用活动和游戏进行说写训练。

  (3)做做说写,让学生动手做,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把自己动手的过程介绍给大家。

  (4)听听说写,欣赏音乐或故事,展开丰富想象,说写感受。

  (5)读读说写和背背说写,通过阅读背诵诗歌、成语、名言名句和优美片段,积累语言写作素材。

  三、小学作文先导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1)从儿童在活动中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教师要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闪光点,学生评议应以找优点为主,缺点为辅。

  (3)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语句说通顺、说完整,有一定的条理,不断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

  (4)表达时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态度大方。

  2.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1)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年级上学期要将的方法教给学生,拼音教学时适时引入拼音查字法,第二学期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

  (2)为不打断思路,碰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写好后通过问同学和老师,或者通过再换成汉字。

  (3)要求用词基本准确,语句基本通顺,内容基本完整。

  四、引导活动、开放形式为作文先导教学铺路架桥

  1.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做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引导孩子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充实和深化内心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体验感悟语言与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活动中获取作文知识,积累作文素材。

  3.充分利用各学科活动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如美术课手工制作,音乐课听歌曲,体育课做游戏,劳动课参加校园劳动等。

  4.提供内容浅显、故事性强的单幅、多幅图片以及录像等引导学生观察,展开合理想象。提供阅读材料,通过联想来仿写、改写、续写。

  5.学习空间开放,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延伸到一切可开发资源的地方。学习时间开放,从课堂延伸到课余、假日。学习内容开放,既涉及教科书,也涉及生活中、媒体中等耳闻目睹的所有知识。

  五、学生作文交流讲评

  1.组内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在同学的评论中发现自己文章的优劣,互相取长补短,及时的补充、修正,得到更多的知识。在交流之前,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从语言、结构、思想等方面交代作文评价的标准。

  2.集体评改。在教师指导下,抽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让全班学生各抒己见,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一起感受、一起发现、一起探索,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六、教学效果评价

  1.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以说写为主体,检测学生的识字量和用字量,取消整齐划一的标准,引导学生与自己的过去比,发展的看自己。

  2.训练评比,以鼓励表扬为主,保证每人一周内至少一次受到表扬,至少一次展示,让所有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3.建立个人成长记录,把学生的学习成果放入记录档案,考察记录学生的发展过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巧用评价,丰富评价手段,促进学生作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14

  我作为一名教学经验尚浅的教师,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的听课活动,受到了许多启发。我校的各位老师在课堂上优雅的教姿、和蔼的教态、严谨的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中,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语言生动有趣,更让我看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良好结果。因此,我联系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每一分辛苦都是让学生生动起来,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谈谈自己的思维见解,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文的主人,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内心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妙语连珠,不仅参与积极性高,而且课堂效率很高!

  第二,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带给我思维的愉悦,精美的课件让我享受的美的视听体验,这些纯熟的手段让我对每一篇听过的课文都难以忘怀,更让我明白一切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于语文的教学。

  第三,注重范读,在优美的朗读中体会文意。好文章是用来读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老师们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借助优美的语言深入文心,感受主人公的心声,更有甚者能让自己完全变成主人公。试问,这样的学生,能不懂得作者的心吗?在范读、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第四,老师所特有的魅力——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各位老师在课堂中的语言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课堂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新模式改革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课堂中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这些评价,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让我们每一个身处课堂的老师,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这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经过这些听课活动,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多对比,多反思,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15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新知→分析现象体验感悟→归纳总结交流评价→课外实践发展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认识的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就要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情景。在教学中一是可采用学生熟悉图片导入,从熟悉的现象提问;二是利用一些违背思维定势的现象导入,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问;三是利用录像片段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提问;四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将镜头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机演示拍照的过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仪投影图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镜看书导入,这样便于学生体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意义,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却都不相同,由此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物距)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主体性学习的角色。

  二、分组讨论大胆猜想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它是以学生既有的整个知识结构和经验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适当点拨。可一边演示一边分析: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学生猜想出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关;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像和物体究竟在凸透镜两侧还是一侧,猜想出:像的虚实、正倒可能跟像和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等。这样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设计实验探究新知

  为了节省时间,增大演示的可见度,可以先把怎样使用光具座制成视频课件,介绍光具座及刻度尺,导轨中间放置凸透镜,两边分别放置蜡烛及光屏,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某个位置,烛焰通过凸透镜就可以成像。蜡烛长了,怎么办呢?有意识的提醒学生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放在一起,比一比,不等高就要调节螺母。学生在实验前,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见下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实验中,指导学生怎样才算观察到像,这是非常重要的。当光屏上有了烛焰的轮廓,再移动,清楚了,继续移动,又变得不清楚了,移动下去,烛焰的轮廓从光屏上消失。要学生分析,光屏上承接的都是烛焰的像吗?然后再引导分析,物体的位置确定以后,像的位置应该是唯一的,哪个是所成的像呢?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强调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多远,有的小组不管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看到像,不妨缷掉光屏,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能看到烛焰的像吗?再指导学生去观察所成的像的大小、正倒、物体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通过不断的完善设计,完善实验,使学生感受探索的艰难,同时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分析现象体验感悟

  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表格及成像的情况,相同的光具座和凸透镜,为什么烛焰在光屏上会成不同的像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通过和凸透镜焦距比较。凡是在光屏上成像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都比焦距大;当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时,是正立放大的,无法在光屏上成像,在这里可以通过分析平面镜成虚像过渡到此时凸透镜成的也是虚像的道理。这个过程,教师不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发现成不同的像其“物距”不同,进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与传统教材中直接给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以内”、“在一倍焦距以内”陈述迥然不同,而是让学生自己分三步完成科学探究:一步带路,二步放手,三步得结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学生得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五、归纳总结交流评价

  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现象→交流评价,思考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实验的数据中还能发现什么?能否利用凸透镜成等大的像?各小组交流。

  六、课外实践发展个性

  课外实践充分体现应用性、灵活性和实践性,是对学生个性的完善,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大好时机。学了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照相机的常识,如:想照远景怎么办?想把登记照片的人像照大点儿应该怎么办?一个凸透镜打掉了一半,还能研究它成像的规律吗?通过这些操作和探究,让学生领略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始终保持求知的渴望,也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实践证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新知→分析现象体验感悟→归纳总结交流评价→课外实践发展个性”这五步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获得过程,领悟和形成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由此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开启新的探索历程。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02-11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06-08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15篇02-11

观察与探究教学反思04-18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04-27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15篇[通用]06-08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15篇[精]06-08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锦集15篇】06-08

生物探究教学反思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