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09 07:43:05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5篇[实用]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5篇[实用]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

  “当我是年轻教师的时候,我热切地盼望这么一天:我对教学了如指掌,我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力量,所以我走进任何教室的时候都不再有害怕的感觉。可是现在,年近60,我才明白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这段话,节选自《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相信许多和我一样从教多年,一直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从教准则的中年教师们,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恐惧。我们会害怕自己的教学不能带学生深度体验学科的魅力,我们会担心学生与我们经由学科的联结不成体系,碎片化,我们也顾虑我们倾尽全力,却终究发现,自己的教学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舞。

  这本书的作者帕克·帕尔默,是一名作家和从教三十年的教师,花了十年的时间思考、打磨,最终完成这本著作。接触这本书,源自新高考之后,自己在英语教学上的力不从心:新课改和新课标带给我的最初的喜悦,被学生被动学习英语,疲于应付各门学科的消极应“战”状态冲刷得所剩无几。内心的恐惧与困惑让我不得不反问自己—到底是学生的眼里没有了星星,还是我自己的心里失去了热情和勇气?

  我决定停下来,好好反思自己的状态。我一边深入检讨自己,一边寻找出路。挑选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是出乎意料地,这本书的内容更加直击我心灵。

  在提到如何克服本文开头提到的恐惧时,作者说道“我不必处于恐惧中进行教学: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内心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应是更深入地了解教学,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书中令我印象同样深刻的,是作者某次在课堂上对所碰到的不听讲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描写:“在漫长又痛苦的一个小时里,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唤醒。但是我越努力,他好像越向后退。在我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同时,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他们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读到这一段,我哑然失笑,这难道不是我自己的真实写照吗?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作者在经历了内心自怜和气愤之后,却发现这个学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父亲不支持他继续读大学。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人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行走,他们其实是被附加在其思想和心灵之上的无形的操纵者控制着。作为教师,我们始终经历着我主观的和我自己的,我主观的和我学生的内部景观不断更新相遇的过程。

  在这本书的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中,作者总结道:“教学是创造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并打了一个比喻:“我在教室中的任务,相当于所想象的牧羊犬的任务。学生一定要他们自己去喂饱自己—这被称为‘主动学习’。如果他们要这么做,我一定要把他们带到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一本好的`课本,一个预先计划好的练习,一个引发性的问题、一组纪律良好的对话。然后,当他们已经知道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时,我一定要把他们移动到下一个放牧场。我一定要把这个群体聚集在某一个地方,对迷路或逃走的个人要给予特别的注意,在这个时候我还必须保护群体,使他们免受捕猎者带来的恐惧。”

  至此,作者贯穿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核心信念便呼之欲出: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读这本书,我反复体会琢磨着这样一些概念:自身认同和完整、分离、恐惧、悖论、伟大事物、共同体等等。我正面临的痛苦和混乱慢慢得到了化解:做一名用心教学的教师,带领我的学生一起去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2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此刻,我已经有25年的教龄了,然而面对‘来自地狱的学生’,我犯了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才会犯的最基本的错误:我完全被他困住了,这个教室中的其他人在我的视线中都不存在了。在漫长又痛苦的一个小时里,我把我所有的注意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是我越努力,他好像越向后退。在我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同时,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读完这一段话,我发现自己的心被帕尔默深深地触动了。“来自地狱的学生” --- 对我来说,庆幸地是我并没有遇到可以如此来形容的学生。只是,当日复一日地面对着这些调皮捣蛋到让自己有些无所适从孩子们时,我也开始有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教师这份工作。我还能像当初一样和他们打成一片,陪他们玩陪他们哭和笑吗?我还有能力教给这些孩子们那些我一直在努力教给他们的东西吗?孩子们不是来自地狱,但他们真的是天神赐予教师的天使吗?

  随着自己在工作之余一点一点地看完这本书,自己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明朗。多么美妙的一本书,这是教师能收到的最好礼物之一!帕尔默深入浅出的表达,指引着我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孩子们,认识教师这份职业。她说了很多,而我心中也装着不少的想法。

  让孩子们做真正的天使!--- 这,是我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

  此刻,我还是一个教龄不足4年的人---这是我带一年级的第三个年头。还记得当初刚毕业来到这里,我对一切是多么的`充满激情和幻想埃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着那些可爱的面孔时,我对自己说:他们是你的天使,你将努力和他们一起在校园的天堂里分享每一个快乐的时光。随着时间慢慢流逝,等到现在回头一望的时候,3年的时间已经走过了。不能抹去那些为孩子们取得好成绩而发自内心欢喜的日子,但除此之外呢?那些你一遍遍去解释一遍遍去劝导的孩子,为什么不能真正进步一些呢?我悉心设计的课件,苦口婆心的诱导,他们为什么不能多在意一些?最起码,为什么他们还是一样上课坐不好,吵吵闹闹,下课东奔西跑让自己担心个没完呢?

  (教学勇气)让我静下心来,重新开始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先从帕尔默的这段话说起。佛语说,心中有佛,眼中所见便是佛。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教书的动机和方式。我们不该为了潜意识中自我的表现欲而去要求孩子们一起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教书的对象是孩子,所以教书的目的是做一切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学到知识、找到理想的事情。不能因为教书是我的职业,自己就把一切教学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去。在教学的方式上,帕尔默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此外,我们不能将自己平时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中去。要学会控制孩子们的情绪,首先需要自己做到最大的耐心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在为孩子们课堂上的小动作烦恼不已时,你是否也注意到了也许某次自己走进课堂时一个不经意的黑脸也已经吓到了你眼前的这些孩子们?

  孩子们是天使---我说这句话,是因为我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好好认识孩子这个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几乎还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调皮、贪玩、打闹等等,其实这些不正是他们的天性吗?我们难道要一直愚蠢地为这样可爱而美好的天性而懊恼不已吗?问题在于沟通协调的技巧和自己的心态。“一般地说,小孩子了解老师的心,比老师了解孩子的心还要透澈。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既能用他的机智保卫他的生存,他当然要把他所有的机智用来摆脱暴君的锁链,夺回他天赋的自由;反之,老师是不会去窥探孩子的心的,因为他没有任何切身的利益促使他这样做,所以他有时候觉得让他偷懒或瞎闹一阵反而对自己有好处。”这是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观点。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心理是需要非常多的知识和经验的,但孩子的一些普通天性却是可以好好去认识并把握的。他们贪玩,不听话,些许的逆反,我们也许应该考虑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他们天真极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施展的空间;他们需要被赞美,失落时需要更多的呵护;另外,我现在想,我们应该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他们,这其中就包括多去倾听。

  孩子们是这个世界的天使。有多少人长大后怀念孩子时的纯真简单啊!作为教师,让自己努力去做他们的朋友吧。“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可使他尝到读书的苦味,以免他过了青年时期还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理想”。

  要让孩子们做真正的天使。笑着的天使,即使他们在哭在闹,那也是哭着闹着的天使。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3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

  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

  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有支持过我的人,也有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这一切的一切不断聚合在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妙中。

  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

  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当我们忘记了我们是谁的时候,我们失去的不单单是一些资料,我们解体了我们自己,跟着来的就是可悲的政治后果、可悲的工作后果、可悲的心灵后果。

  在那些有时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提倡职业的最佳内涵的象征是深层愉悦,这是一场革命——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革命。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产生共鸣,如果我们不能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当然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任何制度或文化,如果不提倡教师发挥他自身独特的优势,不鼓励教师以一种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本真状态与学生的生命深层互动,永远只是在努力拔高向外在标准靠拢,那就很可能压抑教师独特的创造潜力,枯竭教师作为优秀教学之根本来源的心灵世界,相应地会导致学生更多地生吞活剥成套的知识概念,却欠缺了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

  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诚信与完整,教师更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强健而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在教学的苦乐成败中吸纳成长的源泉,把教师的自我、所教学科和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

  正所谓水能载舟,水能覆舟,任何疏离于教师心灵能量发挥的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任何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要想成功,惟一的出路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在联系性教学活动中彰显自身生命的本质。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4

  《教学勇气》的作者是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他的《教学勇气》一书,初读,感觉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细读之后,才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是那么直通人的心灵。

  读这本书,我常常默然一笑,原来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原来,地不分南北,人无论东西,对最初的热诚逐渐消退的遗憾,对日复一日、重复工作中积淀下来的烦躁、倦怠情绪的苦恼,甚至对于选择这份职业是否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疑虑,从事教师这份职业的我们,都曾经纠结过。

  面对教师这种困境,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着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的、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

  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讲台上,当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你的时候,我必须做到谨言慎行、因材施教、为人师表。

  书中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在一次家长会中,我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和学生的内心感受,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某次我给一学生纠偏辅导,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模式,把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品质,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个晚上跟她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要有勇气构建共同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学,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是的,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平时要做到:

  1、多读书籍,让书为我们构建共同体导航,就像我现在读《教学勇气》方知构建共同体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气去实践,实践出真知。3、保持心灵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这样真正的教学才会发生。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5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

  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

  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6

  如今每年暑假总有一本教师必读书,今年也不例外,学校推荐了一本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写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初始一看这书题目,高!大!上!教学勇气,我们做老师的每一次进讲台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哪怕现在我站在这三尺讲台已过十年,每当看到那一张张陌生的熟悉的脸,总有那么种新鲜感,更不用说次次教室人相同,节节课堂知识却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识也总要想出不同的学法。

  可是很遗憾,不知道是我这个理科生阅读能力太差,还是美国教师的课堂观念与我跨度太大,《教学勇气》这本书,我读到越是后来越是迷糊,字倒是认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书本内容与现在自己的教学生活相联系,我是怎么都理解不了。唯一让我有点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种恐惧的文化——教育和别离的生活,帕尔默在这两章中以艾伦和埃里克的不同经历及自身如何面对一个“地狱学生”的教学实例来论证,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备的强大自信及无所畏惧地面向全体学生,不拘受于个别学困生或个别事件中,而这一切的根底是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我归之于师生间的相互诚信。

  教师,一门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职业,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享有最高评价的美誉、最温馨的爱称,在学生时代,老师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个“师”的印迹,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向往,有感于此,自己在中学生涯最后一次班级聚会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宣称,将来要做一名好老师。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也有很多的无奈、恐惧。

  我教书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个初二班级,当时刚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师提醒我了:这个(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干了。我知道我所带班级成绩不好,可绝没想到差到如此。这个班给我带来了很多“第一”——倒数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门主课,三门倒数第一,数学倒数第二。每每想到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为我自己找理由、找借口,逼到最后我对自己说压力就是动力,有挑战才能表达自己的能力,如此抚慰自己。调整心态,总结、反思、批评、谈话、教育,我在疲惫之中充满了期待,可是在后面的考试中,五门课,三门倒数第一,现实总是那么惨酷,可是让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学这次总算没垫底,虽然也是那么惨淡。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况,如果连我都丧失了信心,那我的学生们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学海的“此岸”。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一届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字就是懒。卫生懒,开学初每每进教室随处可见纸屑乱丢,后面的废纸篓里总是空荡荡的,而在它旁边却倒处是零食袋等垃圾,屡教不改,往往还查不到丢垃圾的学生。体育懒,开学体育课没上几节,体育老师来抱怨了,我们班学生太懒了,做操手脚伸展不开,跑步跑不动,连排队都是东倒西歪的。于是我很“荣耀”地成了体育老师,每每体育课前总要训话。作业懒,抄作业、不交作业、作业中有空白、作业不认真等等,每个任课老师都诉苦过,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这班主任所教课目的作业,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催促订正、补写作业就差不多占了我一半空余时间。帕尔默遇到的是一个“地狱的学生”,而我那么面对的是一群。家校的联系让我更受打击,在家时父母根本没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心中不由恼火,我在学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费无数的口水,都让学生到家全败在了家长上。可埋怨归埋怨,工作还得继续做,谁让我是做老师的呢,全当小孩子健忘,耐心着教吧,罗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战胜利都要八年。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从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园丁,是所谓的蜡烛,更不是什么工程师,我只是希望尽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给学生们;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当年的启蒙老师们一样,让更多的学生能记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将来我的学生能放飞我所未能完成的梦想。这些就是我坚持在教学前线的勇气。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7

  我在读自我的局限好潜能’这一节时感触很深:同一个人可能第一天上课很精彩,第二天却教得一塌糊涂。尽管我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宿命论、自嘲的方式接收这种悖论,但在这种练习当中,我们要求把他作为认识自己的源泉来认真对待。

  书的作者曾搞过一次活动:让全班同学阅读讨论《心灵的习性》。讨论当中,班级的成员们看起来都感到有趣而富真知灼见的,而且他们同意和集体主义的这种混合是对他们很好的描述。我深有感触地总结道,我们一起完成了两件事情:更深入地理解了这本书和更深入地认识了学员们的生活。我还意识到了下一步该努力探索什么:为什么他们宣称自己是个人主义者,实际上却本能地实施集体主义行为?

  同行听后对作者有以下评价:

  1.在计划和引导课堂两方面都具有灵活地把组织结构与意图结合起来的能力:在阐明我的目的的`同时又开放地接纳各种达到目的的方式。

  2.让我的学生彻底了解我分配的素材,并承诺我也会帮助他们掌握素材。

  3.我有诚意帮助学生在了解学术文本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并为达到这一目的探讨策略。

  4.对学生们的故事和我分派的学术性文本同等地尊重。

  ······

  总之,作者的实践与潜能都是很强的。所以,我认为最终总是要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的,但是,理解自身的独特身份却是找到新的教学方法前的关键一步。如果身为教师不是扎根于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对任何人采用任何不同的方式,都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要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于他人反应的自我感,这是一对真实的矛盾。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8

  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一一教育和分离的生活。我认为本章,首先,通过剖析恐惧,指出恐惧让教师分离。然后找出引起教师恐惧的三个原因:学生心中的恐惧,教师内心的恐惧,客观主义的错误认识方式。最后指出,我们不要害怕恐惧。下面从这五部分来说明我的阅读感受。

  第一,剖析恐惧。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使教育成了恐惧的事。我们需要通过解读恐惧,用自我知识的力量去克服种种分离性结构。如果我们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所以呢,我们老师应该从内寻找力量,打开心灵,正视自己,不自我回避,建立自我认同和完整,接纳自己的一切,积极的与学生建立联系。

  第二,“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些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所以,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一是要不责备,要用心去巧妙的诊断学生的真正病因,二是尊重每一个生命,倾听包容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三是开放心灵,建立关联,因材施教。教师要宽容关注、关心、尊重学生,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从而破解恐惧,建立关联。

  第三,教师内心的恐惧。教师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学生的恐惧。我们教师不能把自己关在自己的资格,讲台,身份和研究之类,不许别人接近。这样,当来自地狱的学生不再与我相关,我的生活也变得与世界越来越脱离。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往往让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的宽带教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也从而使我们产生的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吧。

  第四,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客观主义的认识方式让我们产生恐惧,把我们与学生、学科分裂开来。我们要敢于走出我们的恐惧,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控制的幻想,而与世间万物形成伙伴关系,我们要用爱和包容引领教育学生。

  第五,不要害怕。能把我们引向重建联系方向的唯一途径,是标明为精神性的东西,也就是,自我意识和觉醒,改变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惧,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景观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学。积极与他者联系为共同体,恢复消除恐惧的联系,开放与包容,建立自在的精神世界家园。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9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也许很多教师会说,是外部体制带给我们种种的分离,造成了我们的教学丧失了心灵。帕尔默告诉我们,外部教育体制是根植于最压迫我们内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惧。我们恐惧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们害怕与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的学科造成冲突进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认同。正是这种不健康的恐惧造成了我们的分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静等外部体制的变化,我们要依靠自己,要承认一个事实,多元性会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创造性的冲突,为赢而輸会给我们更多的希望,也是我们不断扩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们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去寻找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让自己的教学建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去创造真正优秀的教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0

  一直知道有这本著作,想拿来读一读,不曾想真正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理论性很强,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适合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知灼见。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自述和回忆,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有时教室毫无生气,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进步时,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因为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作为教师,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讲“我”的意识带给学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哪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像谁,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认识自我,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同时,能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是好的教学的体现。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习联合起来,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自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的结构中。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1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 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的内心为之一震的是“勇气”二字,仿佛内心的秘密被赤裸裸地揭穿。第一反应是问自己,教学还需要勇气吗?如果一位厨师写一本书,叫“做菜的勇气”,设计师写“设计的勇气”,清洁工写“扫地的勇气”,这样的议题,好像就会变得异常滑稽了。对很多人来说,教师不过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工作,甚至是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但是相信每一位站过讲台的教师,都难以反驳,教学的确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只是,在与这本书相遇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我从小对老师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敬感,更准确一点,可以说是惧怕。无论我遇到的老师是严厉还是慈爱,我始终对老师怀有一种深深的惧怕,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老师是权威的象征,他们站在讲台上仿佛就能决定很多事情。老师是多么幸福,他们仿佛无所不知,他们能决定今天我们的作业有多少,能决定今天谁能受到表扬或惩罚,老师在讲台上似乎是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而坐在下面的我们显然战战兢兢、像是随时等待被评判的“囚徒”。

  然而,当我站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羡慕可以安静地坐着听课的“囚徒”们。因为对我来说,很多时候,那三尺讲台就像一个审判台,而我才是被学生围观审判的“囚徒”。我担心自己讲错知识点而失去权威,担心自己讲的内容太过枯燥无趣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我担心由于太过温柔而失了威严,又担心太过严厉而招致学生厌恶。这些,都是当时作为学生的我所看不到的,当然,也是现在我的学生们所看不到的。

  从学生到老师,这种身为“囚徒”的感受,我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一种恐惧的文化,“从小学起,教育成了恐惧的事从当学生起,我身处太多充满恐惧的课堂里,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习的.孩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我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的管理工具。”这种恐惧的文化,使学生和老师以及教育本身,都深受其害。作者接着论述了这种恐惧的来源,事实上是对于失控的一种拒绝,恐惧不断地失去自我认同。

  “我们想要的是符合我们开出条件的相遇,以便我们能控制其结果,以便他们不会威胁到我们关于世界和自我的观点”。比如我对自己的期待是成为一位博学的、有趣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当我面临沉默的课堂,学生暗淡无光的眼神,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些无疑与我的期待相背离,让我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许我是一位乏味的、糟糕的老师,而我的学生们一点都不喜欢我。这一判定,是对自我认同的一种挑战,无疑会引发我们内心的痛苦。而本书接下来从恐惧文化出发,深刻地剖析了学生以及教师内心的恐惧,让我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找到了答案。

  一、学生的恐惧:“问题学生”为什么总是和我作对?

  其实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就是问题学生十分令人头疼,甚至感觉问题学生故意在和自己作对,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有时候问题学生的种种问题,容易让我们对学生产生误解。课堂上沉默的学生,我们误以为他不尊重课堂,不尊重老师。但是帕尔默告诉我,“课堂上沉默和表面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的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年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

  当某些学生总是以重复犯错的方式来“找麻烦”时,我们误以为他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有意地挑衅老师。但是帕尔默告诉我,“事实上,学生发出的经常是恐惧而非鄙夷的信号”。无论是对于沉默的学生还是令人头疼的调皮的学生,为何我们总会错误地解读学生发出的信号?因为我们没能理解,其实对学生来说,面对老师或者成人,他们会自然地将自己置于弱者的位置,当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时候,他们时常以沉默或者有悖于规则的方式来对抗内心的恐惧,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恐惧,大概就能理解,任何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无论他表面是保持沉默还是张牙舞爪地进行着反抗,他的内心无疑是充满恐惧和痛苦的。

  当我们能够理解学生的恐惧时,对待他们的错误时便不忍再用粗暴的语言或是责备来加深他们内心的恐惧了。相反,我们要学会倾听。“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给学生多一些关注、关心和尊重,允许学生沉默,只有当沉默被允许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只有学生的感受被尊重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教师的恐惧:我为什么总是把问题归咎在学生身上?

  当我们的教学中遭遇不顺时,我们习惯于将问题归咎在学生身上。我们常常抱怨学生无知平庸,认为学生不够勤奋,太过幼稚贪玩,却极少将问题归咎在自己身上。为何我们常常错误地解读学生的行为?为何我们常常忽略学生内心的恐惧?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知,“我们习以为常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教师面临的恐惧非常多,工作不受赏识,工作没有价值感,其中有一种恐惧我们极难察觉,那就是我们对来自年轻人的评判的恐惧。这很好地解释了某些时候我站在讲台上像个待审判的囚徒的感受,而我的学生们就是审判者,我通过学生的状态和反应来确认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当我的学生们认真地聆听,积极回应时,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是成功的。相反当学生陷入沉默,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时,我的课堂也许是枯燥乏味的,我是一个失败的老师。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忍受学生的沉默或者消极反应,实际上是忍受不了对自我的否定以及无能的判断。此时,保护自我的本能会将错误归咎在学生身上,通过抱怨学生,我们实际上是用一种逃避的方式来对抗着内心的恐惧,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三、对抗恐惧:用爱培育一颗珍珠

  帕尔默提出,恐惧无处不在,但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糕,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作者肯定了恐惧的存在,以及它的价值,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根源于内心的恐惧,或许正是源自内心对于卓越的渴求,对于进步的期待。也就是说,察觉到恐惧的存在,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恐惧能强化教育。我们不必在恐惧中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们内心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

  破除恐惧唯一的方法是直面恐惧,察觉它而不是逃避,透过那些令我们恐惧的真相去寻找突破的方法。最终要落到实处的,依旧是更好地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同时寻找到更好的与学生一起通往知识殿堂的途径。在后文中,帕尔默从教与学的悖论、教学共同体以及不再分离几个角度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能够心怀希望教学。

  如果说围绕着教育的恐惧,像一粒粒沙子一样时常让我们感到痛苦,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爱将这些沙子培育成一颗珍珠。育沙成珠的过程也许缓慢而艰难,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但是这个过程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成品不单单是学生,更是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2

  一个人成为一名好老师,势必会与教学产生这样的联系:相遇——分离——回归 ——题记

  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我们都知道,最近发生好几起教师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惧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我们都知道,最近发生好几起教师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惧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后,我下决心以后要在乡村教书,而现在我却害怕了。也许当初的自己对教育场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与这本书邂逅——《教学勇气》。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建议,但让我对教育场域、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一线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后,我下决心以后要在乡村教书,而现在我却害怕了。也许当初的自己对教育场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与这本书邂逅——《教学勇气》。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建议,但让我对教育场域、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一线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老师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我们大多数人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来理解我们所教的学科,认识我们所教的学生。

  这个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当我回忆我接触过的老师时,我发现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教师成了考试的工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看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以后的我,也许会像帕尔默一样,即使教了很多年书,当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时而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甚至失去了教学的勇气。可如果我知道如何把学科、学生和自我编织在一起时,我会重新找到教学的乐趣,从而把教学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我认为教师只有释怀了内心的恐惧,放下不切实的欲望,不以成绩为目的,不过分祈求名利,不断反思、关注心灵的需要,才能修炼好身心,从而才能在教学时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对的一切困难,达到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快乐的境界。因为学习要的不仅是成绩,而是自我的认知,不仅是教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3

  帕克·J·帕尔默(1912-199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Fetzer研究所高级顾问。一位备受尊重的作家、演说家、工作坊指导者和活动家,独立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研究。帕尔默在国内和国外各地旅行,开设工作坊、演讲团、进修班。他经常被人们誉为权威教师。《纽约时报》、《高等教育报》、《变革》杂志、《基督的世纪》、CBS电视新闻、美国之音等媒体都对他的工作给予报道。丹弗斯基金会、礼来捐赠会、费兹尔研究所都对他的工作予以高度认可并给予支持。1993年,他因对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独立学院评议会授予国家奖。在1997年,四个教育领导委员会作了一项针对一万一千名管理者和教职员的民意调查,称为“领导计划”,帕尔默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他的著作已经为他赢得了四个名誉博士学位,美国教育出版委员会给他颁发了突出成就奖,国家俱乐部精选的《公益和基督世纪》杂志中,他的评论文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出版的书包括10首诗,大约80篇文章和几本被广泛使用的书,包括《悖论的承诺》、《外行公司》、《以我们熟知的方式认知》和《积极的人生》。

  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关注教师内在的心灵,执着于“我是谁”的问题,正是少有人踏足的小径。帮助教师走进自己的内心,显露出自己的本真。

  作者指出教师的自我认识是通达学科和学生的前提与途径。忽视了教师心灵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成长,任何试图改善教学的手段都将注定是徒劳的。作者反对以“教学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文化,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自我、学科和学生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联系正是来自教师的心灵,他们的心灵就像一架织布机,使得自身与学科、学生相互编织;教学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围绕着伟大事物所进行的一场旅程,一次探险。

  全书共分为七章。作者首先检视了教与学的内在景观,剖析了令教学恐惧、分离的诸多因素,尤其批判了客观主义的认识模式,它导致了主客体的分离,阻断了普遍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主体性。

  书中指出,教学就是无尽地相遇,从而不断充实“完整的自我”。教师要有一种神圣感:“当什么都不再神圣、不值得尊敬时,我们最多只能达至平庸。”世上不存在优质教学的公式,用以呈现真正教学共同体的正确方法只有一条: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恰当的共同体模式能促进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从而提升和改进认知、教学和学习,真正的认知、教学、学习的共同体就像一个集市,它是以主体为中心的,求知者并非唯一的活跃分子,主体也参与对话,这个主体被作者称之为“伟大事物”。教学的.真理在于“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永恒对话”。我们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自由。

  优质教学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优质的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为此,作者举例阐述了从微观世界出发的教学理念。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好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心灵的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要遇上合适的老师,老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相遇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教师的素质,学生素质也同样发人深省。

  教育采用的方式不是靠外部规范,而是靠理智的反思的自明自断。教师怎样才能注意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呢?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同时还要学会与自己内心进行对话。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达清醒的对话伙伴。

  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

  教师走进学生不是说教师要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欢,并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身处地着想,因而获得学生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教师不能够为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欢迎合学生,“它使我去迎合学生,使我丢掉了我的尊严和我的方式”。教师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时为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说白了就是为了自我的提升和生活的完整,“我们习惯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所以我们帮助学生根本的目的不是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欢,这顶多算是一个附加值,有或无显然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

  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们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为了纠正我们对于客观知识的痴迷,我们强调主观契合;为了纠正我们对智力过多关注,我们重视情感对于禁锢或解放思维的重要性。

  博尔(诺贝尔获得者、物理学家)提出的一个基本原理: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博尔以极为恰当的话语,界定了对整体地思考世界很重要的悖论概念: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即此即彼地拥抱世界;在一定的情况下,真理是表面对立事物的似非而是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认识那一真理,我们必须学会把对立事物作为整体来接受。

  悖论原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方式。它是一面透镜,透过它,我们可以对促成优良教学的个性与人格有更多的认识。悖论原理能够有助于任何教师领悟自己的自我和构建所有教与学的空间。

  因此,教师保证自身完整性需要的是开放的姿态、真诚的态度、不懈的努力以及永不停息的对知识的追求。六对有助于教学的悖论:

  1、课堂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即个人自由与集体约束之间的对立统一。)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说明:这里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对学生个人独处的支持,总是容易把它和分神联系起来。)

  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感受:我有多少耐心等待学生的沉默,思考着的沉默?因为害怕沉默,课堂上很少给学生留下真正思考的空间。)

  每一个好教师、每一对好父母都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在自由和纪律的悖论中协调平衡。经历矛盾、在生活中体验到悖论,紧张就会消失。否则,有可能在这种张力中被撕裂。

  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

  通过前三章充分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后才能与另人和睦相处,形成共同体。

  帕尔默说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

  我们的教育方式经常是这样的:知识客体高高地存在于人类之上,只有经专家(教师经常扮演这一角色)的传播,未受教育的外行(比如学生)只管完全信赖专家为他们提供有疑问的原始客体的客观而纯洁的知识(即前面高高在上的知识客体)。

  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是:多元化(前面论述过教师对多元化的恐惧)、多重含意的解释(不是因为我们很困惑或不能作出决定,而是因为我们清楚我们的概念不足,不能包含浩瀚的伟大事物。读至此,想到那些曾扬言“没有说不清的事物,只有认识不清的事物”的人的狂妄。)、创见性的论争(便于纠正我们对于伟大事物本质的偏见)、诚实、谦卑、自由(只有被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吸引才能战胜任何形式的暴君,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我们已经背离它太远了)。

  像认识上面所陈述的伟大事物的魅力,必须先认识到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伟大事物。这里和第一章所论及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意思相近。

  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

  营造共同体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一切皆基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读到这节时,我才约略明白本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思。于是,更加清楚地表明,我们虽然讨厌过分离的生活,但分离似乎已经成了生活的理所当然。

  教学生活中也永远存在地位和权力分歧,但不要幻想等这些差异消失之后再建设共同体。那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些差异促进共同体持续进行。(是啊,怎么利用呢?)

  教师总会觉得课堂上只有学生依附于自己,而很少认识到自己也依附于学生。没有了学生,教师一个人不可能在主体之外围成圆圈,共同体也不复存在。

  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

  不只课堂需要真正的共同体,教师群体也应该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以提高教学本领而形成的共同体。彼此观察课堂,建立各种可以互相切磋、帮助的小型组织等都是学习提高的好办法。

  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才恍惚明白“教学勇气”指的是什么。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教师所过的教育生活并非是完整的,而这种不完整却并没有为大家所认识,当然,不排除有人意识到,比如帕尔默,比如新教育。如果想过一种完整的不分离的生活,需要的就是教学勇气。

  我们都在哪些地方把生活分离了?首先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师、学生三者分离。无论是之前的教师主体说还是为了纠正它的学生主体说,都没能将构成课堂的三个重要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于是,帕尔默提出以主体(第三事物)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主体的周围,由主体联系,构成一种没有竞争但有争论、冲破局限发展潜能的认知关系。

  读到这些章节时,总是不自然地想到自己的课堂。有时教师激情澎湃,有时学生热火朝天,却很少反思教师和学生为什么而热情。在对目标的意识渐渐增强后,又总是会由帕尔默的“主体”联系到课堂教学目标(也许我不该这样僵化地去理解作品中的伟大思想,但总脱不了其中的干系)。多少次,因为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而忽略表现是为了什么。

  既然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营造认知的共同体,就不用再拘泥于诸多的评价方式,不用为了营合某些趣味或是其它原因而把自己同课堂的共同体分离。当你用讲解可以把学生引向认知的途中,就不一定非得小组合作;当你用问题吸引了学生对知识主体的关注,就不一定非得读多少遍书了;当你把教学空间开放后提高了学生更多的兴趣和实效,就不一定要被“用知识占领空间”的理论所左右了。

  其次,在和同事共有的教育生活中,我们也把各自分离了。于是,教室的门关闭着,心也关闭上。各自为营只会带来停滞不前,带来更多的分离。

  如果我们有勇气认识到生活是一个整体,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整体中的许多悖论。当课堂乱糟糟的时候,一些新奇的看法可能就在其中诞生了;当教室里安静异常保证所谓的纪律时,教师却又要接受沉默的考验;那些书写时的不安分分子可能就是实验时的领导------是耶非耶,取决于你的认识和对其应用的能力。

  勇气从哪里来?首先来自于对自身的认同。这里的自身认同,不是出于任何道德或良心的要求,而是发自心底的真实声音,有你的长处,有你的不足。如果你有基于自己认同的关于教学的见解,不要屈从于那些流行的观点。

  可是,我有勇气去直面自己的心灵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教学吗?

  帕尔默的这本书,对于注重教学技术的课堂是一个警醒,其直面生命本身的视角揭示了全面、本真地把握世界的重要意义。阅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反思,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教学,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这本书也必定会给那些挣扎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并深爱着教育事业的教师带来真正的勇气,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追求幸福。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4

  如果你对教学满腔热忱,那么,摆脱教学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对教学了然于胸。

  此语看似平淡,其实是帕尔默先生从教一生的深刻心得,于我心亦戚戚焉。比如有时准备公开课时,很想尽量突破自我,上出新意、高度,但文本却是一篇自己完全没有感觉的东西,人往往容易陷入迷茫无序状。课又不能不上更不能随便上。硬着头皮备吧!开始反复咀嚼教材,当能达到背下文章的程度时,由于自己多年练笔的的原因吧,洞见此文的小孔似乎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意蕴内涵、匠心独运的笔法、丰富别致的语言风格等,都清晰、亲切呈现于眼前,简直就像自己写就的'文章一般。向人讲析自己的文章还有难度吗?

  此时,再利用手头资源,广泛阅读、学习、借鉴关于此文的各种有益资料,以求对文本的全面把握,深入理解。最后,在最初自我解读文本基础上,整合方家见解,预设多种课堂情形,做到“文本、学生了然于胸”,以不变应万变,这一“难上”之课便也迎刃而解了!

  总之,此书尚在拜读中,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不少令人掩卷沉思、共情共鸣的惊艳警句。

  正如作者言:有些教师不放任自己……他们热爱教学……此书正为他们而写。希望自己配得上作者这份虔诚。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5

  暑假有幸拜读了《我的教学勇气》一书,真是受益匪浅,虽然当初怀着对音乐的热爱,对教育的向往才选择这个行业,工作九年来,已经被磨练的没有了当初的激情,读过此书,自重拾对教育的敬畏、再次点燃教学的激情。

  书中关于倾听,更给我指明了教学中“听”的方向。倾听似乎算不上送给他人的一件礼物,但至少可看作改变的一个起点——事实上,又何止是起点。

  自己的诉说有人倾听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有人倾听可以满足自己那种被期盼被人认可、理解、赏识、敬重的心愿。因此,倾听,专注的倾听,是引发个人变化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只要我们心甘情愿地去倾听,就能治愈人世间的许多创伤。想一想,倘若黑人和白人,亚裔美国人和拉丁美国人能谦恭地相互倾听,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想一想,男与女、老与幼、僧与俗、富于贫之间彼此能相互倾听,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场面。可是,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早已不去倾听,在他们度过的岁月中只顾张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不愿侧耳倾听对方的意见。

  我们害怕听到我们不想听到的话语,害怕听到促使我们反思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感情、思想、行为的话语,害怕听到促使我们反思自己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感情、思想、行为的话语。如果我们只说不听,就能给自己划定一处安于现状的小天地,也不必面对小天地之外那些众说纷纭的复杂问题。事无巨细都去倾听,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问道于盲,令我们头脑糊涂,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宁愿与显而易见的谬误结伴,而不愿与难窥堂奥的真理为伍。

  我们不必忙着编造冠冕堂皇的空洞口号,而应去认真探究错综复杂的真实思想和真实生活。

  只要我们对世界的纷乱不再心村畏惧,就能从倾听中知晓世界的真理。最要紧的是先从倾听自己开始。

  我们之所以听不到世界试图告知我们的真理,是因为我们去不倾听居于自己心中的“教师”。内心某处其实明白什么是世界的真理,可我们却有意把真理严密地藏掖在心中的暗角,这样我们就可以佯装不知真理,从而也不必与真理打交道。

  倘若我们更多的人都来凝神倾听自己心中明察秋毫的“教师”,那么就能分清何为错综复杂的真理,何为避难就易的谬误。

  倾听自己或许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造成难以释怀的内心冲突,甚至带来迫不得已的个性突变,但倾听内心是我们与世界现实重新建立联系的最可靠途径。只有当我们是从“心内”接听关于世界的新闻时,才更有可能相信从“心外”听到的消息。

  学会倾听对我们个人而言颇为不易,因为免不了会听到使人为难的话语。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不仅要把自己看做服务青少年的工作者,还要看做服务学校和社会的领导者,我们要学会倾听!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02-28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06-08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5篇02-28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01-26

教学勇气的心得 (通用26篇)03-02

教学勇气的心得体会11-26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03-16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11-25

教学勇气的读书心得体会12-23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5篇[精华]06-08